認識勞動中國 試讀版

Page 1

@



出版序 中國是一個超大的世界工廠,而台灣更有百萬人長期居留在中國經 商或受雇工作,經濟層面上,許多台灣人是以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待 中國社會與勞動體制。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對台灣的政治野心,國 共內戰延續下來的政治對立,再加上台灣藍綠陣營各自對中國有其 高度政治化的理解,媒體上充斥政治性的權謀揣測。 有鑑於當前中國與台灣之間資金與人員往來密切,依照要素均等理 論,中國勞動力市場條件的變化直接影響台商在兩岸之間的投資策 略,使得產業上有高度的替代性,進影響台灣勞工的工作穩定性, 甚至間接影響台灣的薪資水準。 台灣自從 2000 年以來,這十七年來,實質薪資不進反退,有近百 萬台幹常駐中國,且在台製造業外移首選就是中國。因此,了解並 觀察中國勞動體制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是一個從源頭理解的重 要切入點,對台灣勞工的未來更有決定性影響。 當前台灣主流媒體,不管是以「經營者」還是以「權謀者」的角度, 都偏離中國現實社會甚遠,本計畫「勞動@中國.tw」 ,將從理解中 國勞動體制出發,理解一個最基層的中國勞工,將如何面對其在中 國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流動與衝突,還有國家勞動與社會相關法令, 如何形塑這個特有的勞動體制。 台灣社會普遍對中國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障制度缺乏深刻認識,並對 於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國家主導的發展主義之下,由國家 1


提供外資企業廉價馴服的勞動力,採用沿海開放特區發展模式,產 生劇烈龐大的人口跨省流動,這可從每年春節期間的農民工上億人 次的返鄉人潮可以看出。而其所衍生的戶籍管制、社保年資無法跨 省市攜帶、農民工及其子女公民權與教育權等等,都是中國獨有的 問題,難以用台灣的經驗理解。 本計畫希望透過因此透過四場公開講座以及六場的讀書會,培養理 解對中國勞動體制的視野與能量,讓一般民眾、上班族或學生,能 深入淺出了解中國勞動體制,更能觀察出中國個別勞工在工作職場 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擺脫一般台商或台幹的管理思維。 本專案感謝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提供活動經費上的協助,以及 林宗弘、洪人傑、曾裕淇與杜光宇等人,在百忙之中,抽空擔任講 座主講人及讀書會導讀者,使本次活動參與者能夠更貼近中國的現 實發展,如此才能更客觀全面了解中國社會現況,也感謝許峰銘與 好好的協助整理文稿,才能讓這本手冊順利出版。

台灣勞工陣線 2017.11

2


勞動@中國

3

講座紀實


戶口是探討中國社會不平等最熱門的議題之一,隨著中國貧富差距的持續惡化, 學界發現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是影響中國民眾收入分配不均的重大原因之一,甚 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戶籍制度不僅影響城鄉之間民眾的所得分配,還透過附屬其上的城鄉土地產權差 異、財政分配、教育資源、醫療資源與住房等社會福利制度持續補貼城市居民、 歧視農業戶口,使城鄉不平等成為一種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近幾年如 2003 年的孫志剛事件、2011 年的廣東增城事件等,幾波群眾抗爭事 件或少數死亡案件,逼使中國各地方展 開新一輪的戶籍改革實驗,然而這些改 革的政策,有辦法改善中國戶籍制度造 成的民眾貧富差距與公共服務不均等 的後遺症嗎?演講將為關心此議題的 聽眾詳解原因,敬請期待!

4


2010 年中國兩會即將開幕之際,13 家報紙頭一次同時在二版刊 登了嚴厲批評戶籍制度的共同社論,社論的開頭寫道:「現行的戶 籍政策,事實上造成了城市居民與農民、城市居民之間地位的不平 等,制約了中國公民的自由遷徙,明顯與《憲法》相違背。一切法 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這是加速目前戶 籍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礎……」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政治事件,也是 一份重要的歷史文件。這篇社論凸顯了戶籍制度在社會控制中的重 要性,國家與人民之間最基本的社會契約關係幾乎遭綁死在戶籍制 度上,因此「戶籍制度」在中國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這起聯合社論事件之後,中共就開始加速管制媒體,被視為「中國 最坦率和敢說話」的報紙《南方周末》被打壓。不過,因為戶籍制 度改革涉及的層面過於廣泛,因此並無後續發展。 中國在 1950 年代開始推動農業集體化,所有農民歸屬於人民公 社,戶籍跟著公社走,不能從公社轉到別的單位去。而在改革開放 以後,有很多農村的人到城市就業,這個時候就出現一個問題,農 村人在城市是個什麼身份? 在中國,農民工本身就是戶籍制度下的一個荒謬名詞,進了城市成 為工廠的工人竟然被稱呼為農民工,城市中的工人,只因為是農村 戶籍,所以被稱為農民工。農民工到城市工作時,不能夠帶著自己 5


的孩子,因為他們無法留在城市裡就讀公立學校,因此只能留在家 鄉成為「留守兒童」。由於戶籍影響學籍,所以城市裡出現很多提 供農民工子弟就讀的私立民工學校,後來政策開始有些改變,一開 始是政府收編這些學校,現在則是取締拆除這些學校。 戶籍制度造成不公平,也表現在房地產限購令上。現在北京、上海、 廣州、深圳實行限購令,也就是如果具有本地戶籍,即使父母已經 購屋,仍然可以再購買另一間房,但是如果沒有本地戶籍,買了房 子也不會有戶籍,並且只允許購買一間房。 在城市擁有戶籍的人可以享受政府的醫療資源。基本上在大多數的 國有或企業單位都有類似台灣勞工保險的設計,所以城裡人都有醫 療保險,可是農民工進城打工的時候,他們的醫療怎麼處理,他們 可以分享城市的醫療和教育資源嗎?這成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在 改革開放 30 年都沒有城市政府願意承擔,因為城市政府要花錢, 「你進到我的學校,我要花錢給你,農民工進城被工廠剝削是另外 一回事,總之你來了你就用到我的公共資源,就變成我的財政支 出,就變成我的赤字。」

6


從暫住證到藍色戶口本 1978 年後,人口開始漸漸往城市流動,1992 年鄧小平南巡,1993 年~1994 年出現大規模人口流動之後,就發生很多問題。過去的人 口管制措施受到強烈衝擊,在計劃生育時期,農村人到城裡去需要 有介紹信和通行證,如果在城市裡超過三天就可能被趕出來,因為 在城市裡生存需要糧油票券。現在,人民需要通過哪些關卡才能進 城?「暫住證」是最初的發明,它在 1970 年代中後期出現。那時 候鄉鎮企業已經開始運作,這些企業在旁邊農村找到了勞動力,為 了留下這些農村來的勞動力,不被公安遣送,所以就出現「暫住 證」。 在 2003 年,廣州發生著名的「孫志剛事件」 。孫志剛是一名大學生, 因為忘記帶「暫住證」,而被公安抓進收容所,在拘禁期間更遭收 容所工作員毆打身亡。孫志剛事件後,「暫住證」被取消,換成了 「居住證」。可是二者到底有什麼不同?還是只是換個名稱而已? 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接下來城市裡開始進行房改,就出現了「藍色戶口」,它類似於投 資簽證的概念。譬如你投資在上海或廣州買了房子(最先在深圳開 始) ,就給你一個「藍色戶口本」 ,讓購屋者可以依據這個本子上登 記戶籍,如果你買了 90 平米(30 平米算一個人頭)就有三個名額。

7


你只要買了房子,譬如你在深圳待 3 年後,在戶籍上登記的人就變 成深圳市的戶籍。中國現在全面放開二胎,可是還會有人生到第三 胎,所以就透過當地計劃生育委員會管制,以「流動人口生育聯繫 卡」進行管控。 最近有個報導,是今年才發生的事,是流動人口進城可以在城裡就 讀當地小學的政策,有位家長在網上吐槽說,他需要辦理十幾張證 件,還要蓋 18 個章才有辦法讓小孩去當地小學讀書。因為他手上 需要有一大堆證件,包括工作證、三證、五證等。

8


戶籍制度是中國貧富差距的根源 根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估算,中國的基尼係數大約是 0.5,估計中 國至少有 40~50%的貧富差距由戶籍制度造成,戶籍因素約佔了基 尼係數來源的一半,因此「戶籍」是中國收入不平等的主因。 要解釋中國貧富差距,至少有三個面向,第一是「國家幹部」,第 二是「國有單位職工」 ,第三是「城市戶口」 。改革開放後,新增第 四種「階級不平等」。這四種來源佔中國不平等來源的比例為何? 研究發現資本主義所造成的階級貧富差距比預期的少,國有單位幹 部身分與否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卻在擴大中。 過去曾經有段時期,國有單位收入作爲不平等來源的比例是衰退 的,國有單位和私營企業的收入差距在減少,戶籍也稍微減少一 點。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從所得來看很容易推算出來,資本家和 國家幹部是最明顯的獲利者,即權力和資本的雙螺旋。

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