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最低工資的路徑 立法體制與審議的選項 ▌▌文
編輯室
《基本工資審議辦法》明訂於每年第三季決議基本工資的調幅標準,但檢視過往的調整狀 況,不僅曾有長達 11 年未調整的紀錄,且最終調整金額往往令人費解不知其理。蔡英文總統 在選前將最低工資立法列為六大勞工政見之一,但至今政府的毫無動靜也引起團體及學者的 共同關切,同聲呼籲應參考國外立法制度及審議委員會功能,強化最低工資對底層勞工的支 持力道。
勞 陣 於 7 月 12 日 邀 集 學 者 專 家舉行「最低工資立法的困局與突 破」座談會,探討如何落實最低工 資的執法與制定,以符合兩公約與 國際勞工組織 (ILO ) 的參考依據, 並促使台灣符合國際潮流與趨勢, 以解決底層工作者的低薪困境。祕 書長孫友聯表示,工資是一個政治 的決定,但過去二、三十年來政府
SS孫友聯呼籲蔡政府應儘速兌現政見
選擇低薪的政治決定導致台灣人才外
低薪部門與非典型勞動人口不斷成
流,但國外對於最低工資立法已無爭
長,造成新貧與工作貧窮的現象,且
議,政府不應在這方面議題上繼續迴
跨境勞動的外籍勞工,在全球的勞動
避蔡政府的六大勞動政見。他呼籲蔡
市場中又經常淪為低薪的勞動者,從
政 府 至 少 應 該 在 2018 年 完 成 最 低 工
總體經濟觀點出發以及考慮內需市場
資的立法,使最低工資有一穩定調整
的再生,訂定最低工資的必要性不在
的依據及遵循參數,以保障低薪勞工
話 下。 然 而 最 低 工 資 長 期 以 來 的 爭
生活的基本需要。
議,一直在於過高的數額可能導致失 業擴增,但美國經濟學界在近十年已
ㅦ最低工資立法的必要性 ㅦ 面臨全球化下勞動市場的變遷,
對最低工資的調漲意見出現轉向,政 治大學副教授林佳和指出,諾貝爾經 濟 學 獎 得 主 Robert Merton Solow 多 7
封面故事 年前即提出因擔心失業惡化而反 對提出最低工資的說法根本不正 確。 另 外, 歐 洲《 最 低 工 資 規 範》中也提出,即便經濟表現不 佳,仍應持續提高最低工資。英 國在理論、實務上也採納這個做 法,無論經濟成長與否,都應該 回歸到總體經濟的思考作為出發 點,因此調整最低工資並不會產
SS林佳和認為立法有其必要性
生所謂的負面效果。
ㅦ各國最低工資訂定標準與模式 ㅦ
付最低工資,並與外國機關合作共同 維護外籍勞工的基本權益,若經查證 雇主明確違法,政府將可將其排除於
林佳和也援引各國的最低工資立
政府採購案,並施以行政罰緩,甚至
法 為 例, 指 德 國 在 2015 年 的 最 低 工
是刑事責任,如在法國,雇主若違反
資法中明定了最低工資委員會的組
最低工資法,則屬於重大刑事犯罪,
織、程序與權限,並授權該委員會制
檢察官可提出罰緩之外再追溯刑事制
定法規命令的權限。另外,國家應明
裁。至於最低工資數額如何產生,林
定管轄機關、機關權限,確立雇主給
佳和表示,各國制度雖不一致,但仍 可歸納為四種常見的模式,包括:
模式一:公式+專家委員會審議決議+中央主管機關法規命令 模式二:參考指標公式+專家委員會審議決議+中央主管機關法規命令 模式三:模式二+勞資雙方委員會諮詢 模式四:其他模式排列組合
林佳和指出,目前採行模式二的
二透過專家委員審議的作法而言,模
國家有英國與德國,以參考指標替代
式三較重視勞資雙方的參與,目前法
公式,參考指標則可採拘束性、非拘
國就是採取這種模式。模式四則是以
束性或混合式的方式進行。相較模式
上不同要素的組合,例如,加上國會
8
196
封面故事 的同意或利害關係人的參與。除了最
列 為 最 低 工 資 計 算 項 目, 林 佳 和 表
低工資訂定標準的模式外,也需考量
出,例如英國即由工資委員會針對每
人之適用範圍,例如計件工、特定自
年實際情形就應否列入最低工資的薪
營工作者、實習生或外籍勞工等。此
資項目進行調整與變動,例如服務業
外,列入計算的薪資項目也必須予以
的小費是否要列入就因產業不同的實
考量,例如加班費應明確排除,不應
際狀況進行調整。
法國對於最低工資列計與不列計項目 列入最低工資計算之項目
不列入最低工資計算之項目
基本薪
加班津貼
實物給付
週日勞動,假日勞工與夜間勞動之津貼
縮短工時之補償給付
中高齡久任津貼
經常性津貼與加給
與特殊勞動條件相關之津貼
經常性工作加給
交通津貼
誤餐費
勞工支給費用補貼
年終獎金(得列入給付之該月份)
盈餘分紅
特別休假津貼(得列入給付之該月份) 資料來源:林佳和教授提供
他進一步指出,各國過去幾年不 斷都針對最低工資進行立法與修法, 在全球化的挑戰下,主要國家多是朝 向制定明確內涵,以法律的拘束力來 穩定最低工資的制度,並訂定最低工 資法所適用與監督的事項,確定行政 權執行監督的功能與司法權之適用判 決標準。台灣目前尚未訂定最低工資 專法,但已累積相當多年工資審議經 驗,林佳和認為應效法他山之石並建 立適用台灣的標準,同時加強對低薪 部門的勞動檢查以落實最低工資法的 效果。
ㅦ最低工資法制的國際趨勢 ㅦ ILO 在 1970 年 通 過 131 號《 最 低工資訂定公約》,是目前最低工資 制度最具影響力的公約,文化大學副 教 授 李 健 鴻 表 示, 在 2016 年 時 ILO 186 個會員國中已有 171 個國家遵守 最低工資公約,其餘國家則依據勞資 協商訂定出各產業的最低工資標準執 行,這些國家通常有強而有力的勞資 協商傳統,例如北歐國家,因此不需 特別訂立專法。長期以來,社會對低 薪的爭議不斷,但低薪的標準卻無官 方基準,導致何謂低薪卻莫衷一是。 9
封面故事 他以 OECD 組織為例,若該勞工每月 薪資低於該國家中薪資中位數的三分 之二,就認定其為低薪勞工,若以此 標準,當前薪資中位數為每月 40,082 元,等於月薪低於 26,721 元者就是低 薪勞工,目前基本工資 21,009 元數額 遠低於最低工資應有的保障意涵。 李健鴻指出,過去台灣曾制定過 《最低工資法》,當時採納的標準是以 ILO 公約的基準,即最低工資應照顧
SS李健鴻主張不應再以撫養比為基準
勞工及其兩名家人的需要,但後來因
0.02% ,因此有必要建立勞工的最低
雇主無力負擔而未執行,直到才改以
工資與生產力成長水準的關聯性,至
《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取代,但當時試
於勞工家庭中有多少人可視為受撫養
算 基 準 由 家 庭 成 員 1+2 變 為 1+0.8,
者,較不易調查與建立標準,他認為
而得出每月最低薪資為 300 元,現實
「就業撫養比」不應納入強制性的指
上並無保護低薪勞工的作用,因此他 認為我國不應該再以勞工及其家人的 生活需求作為最低工資的標準。
標,而是訂定「勞動生產指標」。
ㅦ最低工資決策機制類型、程序 ㅦ 與調整指標
李健鴻建議可採取三種調整指標 為 計 算 基 礎, 即 訂 定「 勞 工 生 活 成
當前台灣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的爭
本」指標,將消費者物價指數列為強
議, 李 健 鴻 認 為 主 因 在 於 缺 乏 強 制
制項目,其餘勞工生活成本則可認定
性,以致決策機制、調整指標、調整
為參考指標。其次為「低薪勞工之薪
程序與執行上無法產生周延的法制制
資比較」指標,將低薪勞工之薪資與
度,才會導致有多年不調整的情況發
全體勞工之平均薪資進行比較,將兩
現。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國大致採取
者間倍率差距情形後,訂立一個合理
政府主導、政府諮詢社會夥伴、勞資
的 倍 率 為 指 標。 第 三, 台 灣 在 2001
政三方協商與勞資集體協商這四種決
至 2010 年 間 勞 動 生 產 力 平 均 成 長
策機制,至於調整程序的作法則有依
3.96%,然而工資平均增加率卻僅有
照時間定期調整,例如半年或例年調 整 一 次, 或 是 由 社 會 夥 伴、 勞 資 團
10
196
封面故事 體,召集委員會進行調整。此外,在 調整指標方面,則可分為勞工需求面 向與經濟面向,前者常見的有生活成 本相關指標,例如 CPI、通膨率,或 是與本國一般工資比較等指標,後者 則有經濟發展指數、生產力水準、失 業率、企業競爭率等。 在歸類上,台灣現行制度偏向政 府諮詢社會夥伴的模式,經三方諮詢 後最終由政府決定,因此李健鴻建議 應在行政院的層級設立最低工資審議 委員會,並定位成勞資政三方協商的 模式,明定參與各方代表人數並邀請 作為公益參與人的專家學者,最後, 將最低工資委員會決定的標準交由行 政院公佈施行。在資料蒐集方面,應 在委員會下成立研究小組委員會,檢 視上一年度各項調整標準與各產業薪 資變動情形,再提交調整最低工資建 議方案。對於違反最低工資者,應處 以強制性的處罰,如韓國可處以一到 三年的刑責。此外,政府也應保護勞 工在權益損害後,要求雇主補足先前 低於最低工資之差額。並確保勞工與 雇主,皆能獲得最低資的相關資訊。
ㅦ現行審議機制的困境 ㅦ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莊爵安表 示,台灣歷年以來基本工資的調整, 受經濟層面所影響卻忽略其精神跟原
SS莊爵安表示現行制度已難以保障勞工
則,並提出現行的審議機制的三項困 境,包括審議機制層級設定太低,且 行政院享有最後的否定權。其次,資 方代表可運用杯葛手段,例如拒絕出 席、討價還價等,阻礙基本工資審議 的推動。再者,現行參考數據過於籠 統, 例 如 CPI 指 數 應 包 括 3C 產 品 在 內全數採納,還是僅參考生活必需的 波動,在審議標準上往往難以取得共 識。因此他建議,首先,應將基本工 資改為最低工資以強化「用於勞工維 持最低生活水準」的觀念,避免雇主 將最低工資當作為給予勞工基本給付 薪資的濫用。第二、加強制度與審議 機制,最後則是透過參考國外作法與 行政促進措施,達到勞資雙方共同追 求的最低工資的落實。 ( 本文由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系學生何宣儒、中正大 學勞工關係學系學生楊芷螢共同整 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