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第三人稱
環與境 2014/10/08 李明憲
玉井 / 公有市場
人
的 一 生 中 是 逃 脫 不 了 空 間 的, 空 間 貫 徹
了 我 們 所 有 的 生 活, 它 所 含 有 的 是 物 質
不向一般空間那樣普通存在於其中。
這 空 間 的 差 異, 突 顯 了 意 識 的 存 在, 意 識 卻 並
亦 不 在 存 在 之 後, 而 是 在 存 在 中 流 動, 也 因 此
識是不斷流動於某種東西之上,不在存在之前、
活 動, 而 這 一 活 動 就 是 稱 之 為 意 識 的 活 動, 意
對於一般空間的存在性抱持著否定或者肯定的
含 的 意 義 便 是 存 在 之 內 的「 裂 縫 」,「 裂 縫 」
因 為 光 與 介 質 的 關 係 造 成 了 兩 邊 的 差 異, 它 蘊
對我來講,卻不僅只這麼一般空間的普通存在,
空間就在它所塑造的本身之上;然而這個空間
性 的 存 在。 在 這 個 空 間 之 中, 空 間 就 在 那 兒,
顯性與隱性 存有與虛無
意識對著存在而意識,空間是「自體存在」,意識所劃分出來的含意是「對己存在」。
沙特對於存在概念為下兩種: 自體存在 / 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 對己存在 / 自為(le pour-soi),自為的存在。 自在是「是其所是」,自為是「是其所不是」。
「輕」與「重」沒有正負之分,其所處的境地,始終是如此曖昧不明,彼此對立、又模稜兩可如同生跟死。而死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
在
台灣這種生活之中﹐我們對於空間的層級概念
並不高深﹐餐廳跟客廳本來空間性質就不同﹐
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在客廳吃飯的經驗﹐空間其實是
曖昧不明的。一個空間可能重疊著不同的動作、不同
的事件﹐漸漸的客廳不再是客廳﹐餐廳不再是餐廳﹐
原本的空間反而被空間了。當空間被空間之後﹐我們
重 新 定 義 了 空 間 的 意 義 ﹐ 這 些 空 間 是 屬 於「 表 性 」
的﹐表﹐即是我們對於一個真實空間的再定義。
那相較於表的「裏性」的空間呢﹖由空間到達另一空
間﹐理論上是種穿越﹐我們可能穿越了某個「 」
才 能 抵 達 下 一 個 空 間 ﹐ 然 而「 」 是 隱 性 的 ﹐ 我 們大可選擇它當作另一個空間﹐但我們卻不去選擇﹐
「 」 是 一 種 我 們 忽 略 它 的 用 途 的 選 擇 ﹐ 如 同 道
路 壓 在 另 一 條 道 路 上 ﹐「 」 他 恰 實 凸 顯 了「 不 被空間」一事﹐於是我們真實經歷的這段「 」﹐
而「 」 彷 若 證 明 經 歷 是 確 實 存 在 的 印 證 ﹐ 裏 的 空間﹐確實在我們的意識之中。
從被空間與不被空間﹐在我的認知裡它們所代表的只
是反映意識的有無﹐空間被空間是我們強加意識過後
的空間﹐我將它稱之為「表空間」﹐而空間的不被空
間﹐雖然也有強加意識﹐卻常被忽略﹐我稱它為「裏
空間」﹐它們並不影響現實空間﹐但「對於沒有強加
意識於其中的人或人以外的萬物﹐他們所看到的只是
一般的空間﹐「表空間」與「裏空間」對非人及非強
加意識之人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在時空的觀點來看或許有很多事情發生在同一個空間之中,而在一個時空之中發生的同位現象,表空間、裏空間卻是共存的。
我
想心裡最荒蕪的一刻﹐莫過於不經意追憶起過
去荒謬的行徑﹐順著劇情﹐所有荒腔走板的事
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當畫面依依浮現﹐就要開始
面對自己的愚蠢。在此同時不知所措的我騎著車﹐卻
沒有多餘意識的往前﹐回憶是種可怕的片段﹐那是種
變相的永劫回歸﹐他以否定的方式﹐否定了逝去就
不 再 存 在 的 肯 定 存 在。 米 蘭 昆 德 拉 曾 說 過 ︰「 如 果
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得重複無數次﹐我們就會像耶穌基
督釘在十字架上那樣﹐被釘在永恆之上。這概念很殘
酷。在永劫回歸的世界裡﹐每一個動作都負荷著讓人
不能承受的重責大任。這正是為什麼尼采會說﹐永劫
回歸的概念是最沉重的負擔。」
這讓我想起庸碌的生活﹐有一年的暑假﹐我已無法分
辨禮拜一跟禮拜三的差別了﹐如同一場永劫回歸。不
斷 重 複 著 關 掉 鬧 鐘、 盥 洗、 打 卡、 工 作、 吃 飯、 睡
覺。太多的選擇以至於我無法去做任何選擇﹐忽視原
本可以選擇的選擇。然而反複的累積這些平凡無奇的
事 情 ﹐ 卻 也 累 積 了 一 大 塊 量 體 聳 立 在 那 兒。 日 常 的
多天都經歷同樣事情與日常的一天經歷一連串事情﹐
他們所代表的意義卻是不同的。不斷重複是沉重的﹐
如同我們每一秒都在經歷活著這一件事情﹐那生到死
之間﹐我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不過是一連串的重覆罷 了。
甲仙 / 臨時道路
面
對這樣的區域我們往往忽略
其交錯的性質,但交錯本身
並不代表阻隔,而是更多分置的可
能 性。 如 同 非 線 性 敘 事 的 故 事 一
般,不看到最後一刻是無法詮釋整
個事件是如何發生。
當柏油道路生生被不經加工的道路
所 遮 蓋, 一 種 被 遺 棄 卻 又 存 在 其
道,突顯它的無用性質,兩種無法
辨別誰是陰性誰是陽性的輕重關
係,造就了區域的曖昧性,如果將
此放置在建築中,我覺得那就是造
成建築空間之所以精準而複雜的初
始。
甲仙 / 水利工程
倒反後的實存 將一張照片倒置,他所敘說的實存會更加明顯。而將 這張照片倒置以後,更加突顯了柏油道路的微不足 道,在此山丘或許只是還沒滾落的沙石,沒有形式沒 有語言,卻有機能,完全宣判了建築的死刑。
甲仙 / 水利工程
對 我來說框架的內容物已經構成了一種建築 性, 無 關 乎 壁 的 存 在 與 否, 而 是 在 其 內 的
流動性質。建築的活動不就是在土地上增值與削 減,這段消長過程好比將沙子放入氣球當中隨後 拋起,當沙粒停留的那一刻起便是建築的落成。
玉井 / 某卡車車廂
此
一 車 廂 則 簡 單 滿 足 了 成 為 建 築 的 基 本 需 求, 這 讓 我 想起建築十書的作者維特魯威 (Marcus Vitruvius 所提到的三個建築的基本元素﹁用 (utilitas) 、強 Pollio)
、美 (venustas) ﹂,對於用性與強性是毋庸置疑 (firmitas) 的,美性則是感知層次。
玉井 / 某卡車車廂
開
放 的 系 統, 其 實 也 是 最 動
搖 的 機 能, 當 機 能 可 以 隨
著與時興替,就代表建築的生長。
好比 60 年代日本所流行的建築代 謝 論 一 般 的 訴 求 :「 建 築 物 由 一
些 可 拆 換 的 模 塊 組 成, 透 過 逐 漸
拆換模塊在多年後也許整棟建築
都 由 新 模 塊 組 成, 而 達 成 一 種 動
態 都 更。」 但 相 較 之 下, 這 種 空
間不強調模矩而是打破壁與壁之
間 的 隔 閡, 成 為 既 開 放 又 能 聯 繫
機能的空間。
這
年設置的臨時建築 , 2011
張 照 片 始 終 讓 我 想 起, 倫 敦 肯 辛 頓 公 園 內 的
在 Serpentine Gallery
每年都會邀請國際建築師去設計一 Serpentine Gallery 個 為 期 三 個 月 的 臨 時 建 築, 其 中 2011 的臨時建築是由
所設計。 Peter Zumthor
在 Peter Zumthor 所設計的這棟建築,是由黑色凝煉的木 材所構成,強烈的幾何形體,從外看來或許毫不起眼,但
內部的空間卻是有種日室茶屋的內斂性質,光線從迂迴的
長廊打入,幽暗的空間有如毫不間歇的河流,它的平靜始
自於它的流動,乍然進入一個明媚空間,好比桃花源記般
進入另一個世界,一個建築或許並不用太過複雜的語彙也
能展現出一種永恆。
在性,我們才開始去想它使用上的合理與不合理,一
個空間的存性或許毋庸置疑,當機能介入後所突顯的
意識空間
一 個內斂的空間它將存性與在性都放入了極其單純的位階; 於 是 我 認 為 越 內 斂 的 空 間, 越 貼 近 人 對 於 初 始 的 感 覺, 那 是一種「意識空間」。
甲仙 / 某橋一隅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1 / Peter Zumthor
他用剩餘的填充劑填滿了空虛,再取出硬化的填充劑捧在懷裡,證明了 空虛是存在的實體。而我用著第三人稱的角度觀看,並敘述出一段虛構 下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