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故事之前 家扶基金會在 1950 年代起,先是在台灣推動經濟弱勢關懷服務,並於 1987 年投入兒童保護
服務。有感於單一組織的能力有限,為能更有資源提供服務,家扶扎根於各地,透過邀請地方仕
紳與社區民眾的參與的弱勢協助工作歷程,已有超過一甲子的時間。但隨著社會變遷,複雜的家
庭問題與兒童發展需要,讓家扶意識到,必需不斷地調整既有的工作腳步,才有機會讓支持弱勢 家庭的力量,充滿整個社會環境。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帶著這樣的信念,
家扶於 2011 年起,邀請各地家扶中心,以實驗性質方式,藉由工作者的多方嘗試,於服務設計中
發揮巧思與創意,讓以社區為概念的服務及工作,得以順利推動。接著於 2014 年推展的「社區興
力計畫」,則是整合家扶既有各項社區服務,由各縣市家扶中心於服務據點範圍內,擇定一個社
區範圍,以社區整體兒少需求為出發,部份計畫的推動亦與學校、社區組織合作、共同研擬計畫,
或以成立社區據點的方式,扎根社區提供相關服務。實務操作與執行上,是以各家扶中心既有的 資源為基礎,由家扶中心的社工組成兩人以上的工作團隊,以期能因應複雜多變化之社區工作樣
貌以及多元服務和工作方法。
「社區興力計畫」可以說是立基於家扶既有服務及工作方法之下的方案計畫,係將資源與服務延
伸至社區。主要仍是以社區內兒少及家庭為服務對象,運用社區工作方法融合相關課程及活動,主
題則多以兒少培力、多元能力建構、家長親職能力提升等為目標,透過投資社區友善兒少資源的發
展,促進社區關懷兒少的意識來實施。方案規畫為三階段:陪伴、伙伴、相伴,相關工作項目為提 供工作者參考,提醒計畫為漸進式投入及培力工作,且仍需順應社區樣貌及實際執行情況做調整:
階段
工作項目
●
家扶陪伴 投入社區
● ● ●
家扶伙伴 參與社區
●
家扶相伴 自主社區
●
● ●
●
選定有兒少福利需求之特定社區,主題需符合「兒少經濟安全」或「兒童保護」之 理念。 建立關係:拜訪社區重要人士、與居民接觸,主動行銷家扶。 社區資源盤點,尤其針對社區兒少需求。 以本會既有服務樣態,搭配社區需求提供服務。 建構屬該社區特色之服務方案。 培養社區民眾參與服務之動力,並讓社區民眾能適度參與服務規劃與決策。 社區領袖(或領袖團隊)之培力。
社區領袖(或領袖團隊)帶領由社區民眾規劃、決策執行之服務方案,本會扮演 顧問型角色。 陪同社區訂定下一階段之社區計畫。
計畫經費為總會補助各地家扶中心執行,每個計畫每年 50 萬元,並有 5 年的人事費補助(補
助上限 1.5 人力);屬社區據點類型的工作站,另有每年 20 萬元的專管費補助,持續 5 年。除總
會的經費補助外,也有企業、中心後援團體及在地資源的協助與支持。
家扶「社區興力計畫」至今已推展超過 7 年的時間,從方案初期,執行具多元議題與特殊性,
至今發展成樣貌與模式漸趨多元、完整的延續性計畫。許多執行社區方案的實務工作者投入甚深,設
計符合社區及服務對象需求,同時兼具創意與發展性之服務與工作。各地家扶中心在不同的投入程度
及社區脈絡下,有著不同的發展,也因社區工作內容豐富多元,方案整體看似很難有一個計畫整體或
終極目標,且社區內的訊息總是豐富萬變,社區裡的人更是複雜多樣,計畫總是需要時時刻刻做出調 整,工作者時常忙於那些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的事務。正因為如此,我們有了許多精彩美好的社
區工作經驗,對於每個用心投入執行方案的工作者來說,都有著一段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近幾年,家扶中心執行方案的工作者更替、輪調頻率增加,亦有計畫中斷或終止、更換等情況。
同時,又期待(與被期待)確立方案整體架構、工作方法及定位未來發展等,以讓家扶的社區工作經 驗可以傳承。另一方面,從各地家扶中心多元豐富、無限發想的社區工作內容中看到許多精彩的方案
內容及階段性成果。因此,2021 年初開始著手進行以家扶社區工作者為出發的實務工作經驗彙整。即
便執行社區方案的工作者自身的學經歷背景多元,亦不論先前的背景與經驗為何,自我生命經驗與社
區工作執行所碰撞出的火花,與其呈現出的成果,都是家扶近幾年投入社區工作最珍貴的心血結晶。
從台灣本島至離島、從都市到偏鄉,家扶持續帶著以關注兒少家庭福祉為主要視角進行社區工
作。近幾年亦有與社區在地組織、學校或企業合作的方式進行社區工作,同時進行與家扶夥伴、社
會大眾進行溝通及方案宣傳,以期能讓更多人理解、認同,並投入社區工作之中。期待大家能一起
參與計畫、關心與照顧社區兒少,同時也能促進家庭與社區友善的人際關係連結,進而達成互助、
互惠的有愛好社區。
參與本次社區工作者敘說與書寫團體的成員及各次團體主題如下: 單位
社區
方案執行時間
花蓮中心
達基力部落
2014 年 ~
新北市中心
福山部落
2014 年 ~
推薦名單
督導 - 王芯婷 社工 - 蘇婷煒、柯玉鳳
史瓦帝尼家扶中心代表 - 何思穎 ( 參與團體 1 次及視訊 )
社工 - 松子鈞
單位
彰化中心
社區
田中鎮 大崙里、三安里
方案執行時間
2014 年 ~2018 年
宜蘭中心
南方澳
2017 年 ~
台東中心
武陵、永康部落
2014 年 ~
次數 一 二
推薦名單
社工 - 許志豪
社工 - 游明璋、李季諭 事務員 - 陳國明
督導 - 林嘉梅 社工 - 莊富雅
時間 / 地點
1/21 (四) 14:30~17:30 新北市家扶中心光明街 辦公室5樓
3/3 (三) 13:30~17:30 宜蘭南方澳社區據點
三
4/12 (一) 9:30~13:30 花蓮達基力希望教室
四
5/10 (一) 13:30~17:30 台東家扶中心關山服務處
五
8/9 (一) 14:00~17:00、 8/10 (二) 8:00~12:00 花蓮 小森見晴民宿 (花蓮市國興五街102號)
主軸 社區在時間軸線上的滾動 關係的開展、維持和消散 社區教會我的二三事
1. 為社區為自己畫出 SWOT
2. 社區在未來的發展上有那些優勢、 劣勢,需要 什麼樣的機會,又面臨什麼樣的威脅? 3. 同樣的,自己在社區工作上的 SWOT 分析
1. 在疫情期間的社區生命力 2. 從社區充權、賦權的角度 您覺得走到了那裡? 3. 社區工作的倫理議題曾經歷了那些?如何走過? 4. 有那些話想留給目前正在社區中工作的夥伴 5. 走過必留下痕跡 您留下了什麼給了社區?
關於敘說和 書寫這件事情 萬育維老師 :
「 2020 年底芯婷問我願不願意和一群家扶社區工作的夥伴,透過
定期聚會,以團體方式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留下,是對自己、社區和機構
的一個回顧和交待。
當時心情是興奮和喜悅的,一來是青銀同樂;二來是這是件有意義
的事,因為社區工作相對於家扶傳統的經扶和各類型的方案,有很大的
不同。在社區興力計畫推動多年後的現在,聽聽這群開疆闢土的社區工
作者怎麼說,他們的經歷是件很榮幸的事,於是在 2020 年 12 月,俞辰、 芯婷和我,在花蓮的家展開了第一次的會前會,討論參與的名單和六次
主軸,我們就且戰且走,走到哪兒都好。
何其有幸,認識了這 10 位相當不一樣的年輕的社區工作者,我們
每次相聚都從四面八方趕來,都沒有人缺席、請假,甚至遲到,幾乎是 依照表定時間開始,欲罷不能的結束。
因為欲罷不能,最後才決定用兩天一夜的時間,好好住下來,慢慢
談、細細聊,在這 10 位夥伴的身上,看到了熱血投入後的療癒,看到
了團隊陪伴下的茁壯,也看到了孤軍奮鬥的孤單,也看到了和組織主管
之間的拔河,每次聚會結束後,內心的澎拜激盪久久不能自己。他們如
同航行於大海中的風帆手,借著風浪、毅力,調整方向獨行於海洋,風
向無法掌握,只能不斷的調整方向…至於目的地在哪裡 ? 有沒有接下來
可以停泊休息的港灣…,一切都在未知中…
所以,我們開啟了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而這群社區工作者是 10
個風帆手和大海搏鬥的故事。」
編輯團隊介紹
從四面八方趕來的 10 位風帆手,開啟了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 寫下和大海搏鬥的故事。
松子鈞
我是布農族青年,但我卻沒有住過部落,也就是所謂的都市原住 民,從小成長來自大台北地區,卻選擇在中南部求學八年後返鄉
的在地青年,文化多元特性,是與我同型的影子。過往學習歷程 橫跨社會學、社會工作及社會福利三領域,形塑成現在的非典型
社工師樣貌,自社會福利研究所畢業後,便投入家扶基金會從事
經扶工作及原鄉社區工作,熱愛社區網絡在地化的工作內容,時
常在社區走跳時,都努力讓自己融入在地生活脈絡,建立長期的 網絡關係。
平時熱愛戶外冒險的我,似乎也養成熱愛挑戰和創意無限的 思維,也時常要求讓自己不斷地突破,這些種種動力,也 融合工作成為一種具有理想與實踐性的自己。
討厭威權卻長的嚴肅,腦袋中常有天真浪漫想法的中
年大叔,喜歡戶外活動,舉凡登山、溯溪、露營都是
最愛,2011 年起投入社區服務方案,2016 年開始進
入南方澳社區工作,自許在社區的工作能夠更貼近兒 少的生活脈絡,常自問孩子需要什麼?希望能有個影
分身站在據點門口跟每位孩子噓寒問暖,認真覺得關 係才是社區工作的基礎,需要層層堆疊…
游明璋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陳國明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撫育我從小到大,充滿了許 多回憶的地方,因為家扶基金會的社區服務工
作,讓我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對當地的人、 事、地、物,能夠再次的連結,心中充滿期待與
感動,喜愛交友,更愛發揮想像力和創意在生活 或工作上,雖然不知道自己能為社區帶來甚麼 ? 但為了社區我願意多做些甚麼!
李季諭 在地宜蘭人,因喜歡小孩,一直以來就想從事關於兒童相關
的工作,大學唸了社工系,自大三實習開始就在宜蘭家扶直 到 2021 年中近八年的時間,曾做過安置後追、自立方案、經 扶及社區方案,結果服務較多的反倒是青少年族群。2018 年
開始加入南方澳社區據點的行列,一起在南方澳當個不像大 人的大人,陪伴在地兒少、一起打造屬於他們的據點、並為 培力而努力,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著兒少能勇敢為自己發聲。 目前突破舒適圈、嘗試尋找三十歲後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
編輯團隊介紹
從四面八方趕來的 10 位風帆手,開啟了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 寫下和大海搏鬥的故事。
王芯婷 因為喜歡花蓮、喜歡小孩、喜歡玩、喜歡新事物的挑戰, 十年前帶著成立兒少中心的夢想,跑進達基力部落中開
始了探險之路,被部落的孩子和家長與大自然環境給黏
住了,因此開啟了我在跨族群、跨文化的社會工作學習, 愛上部落工作中貼近人的真實感、看見陪伴的深厚力 量、發現部落工作的美好,喜歡一群夥伴共同努力的相
伴感與持續練習朝向培力與平權的社工實踐之路前進。
蘇婷煒
我來自台北,是客家和閩南的孩子。在選填大學
時,分發上了花蓮的東華大學,因為對於原住民
族文化有興趣,所以報名花蓮家扶部落計畫的志
工,開啟與達基力部落的緣分。一路當了四年的
陪伴志工,畢業後前往應徵,並順利錄取擔任部
落工作者。被這裡的土地黏住了,一黏就是快十 年,在這之中有許多喜怒哀樂的故事,也有機會
深入認識太魯閣族的文化,更是滋養我成為更豐 厚的人。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柯玉鳳 我是太魯閣族,我的族名叫 Budown,Budown 是媽媽給我的名 字,我的族名沒有特別的意思,但代表了媽媽對已故家人的思
念,有了自己的族名,也讓我漸漸真正覺得自己是太魯閣族人, 因為在與族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我都會先說自己的族名,族人也
會循著名字開始聊起彼此的家族脈絡,找到可能共同的連結;大 學實習過程就不停嚮往,希望趕快回到部落工作,甚至不是只有
完成工作任務,而是在共同生活中找到可以一起做的事,雖然經
常會面臨種種現實的挑戰或者大環境價值上的衝突,但是認真喜 歡同在一起的風景,也很開心我現在正走在自己嚮往的道路上, 透過彼此分享、互助的機制,彼此相惜相伴,因為我們都是 太魯閣族的孩子。
林嘉梅 有著一半原住民籍一半漢人的血統,一直在成長的過 程中尋找自我認同與定位,想要找回自己斷裂部分,
在成人之後自己改為原住民身份。對社會工作有一份
熱忱,會看見工作時自己在主流與非主流社會當中遊 走,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當中的轉譯者,因為生命中很
多貴人的到來,讓我得以度過許多挑戰,期待自己能
透過社會工作讓人看見自身擁有的力量與美好。
編輯團隊介紹
從四面八方趕來的 10 位風帆手,開啟了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 寫下和大海搏鬥的故事。
莊富雅
皮膚很白的屏東人,到了土地很黏的台東工作,因緣際 會接手了社區工作,和部落大家一起生活和學習,在部
落的日子有哭有笑,有沮喪也有感動的時刻,自覺從無
到有的部落工作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但很感念這條 摸著石頭的路上,一直有貴人相助,也遇到了一群很優
秀的部落媽媽小姐們,工作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也相 信自己正在做著很有意義與價值的工作,讓孩子們在部
落中可以「好好吃飯」「好好生活」,也是自己對於在
部落工作中的期許。
許志豪 我是彰化縣田中鎮在地長大的孩子,很慶幸有服務家鄉的機會,
回首成長的經驗,從國中畢業後離開田中,自此開啟出外求學的
生涯,畢業後因著就業發展也歷經好幾個縣市與城鎮,因緣際會
也是上天的安排,最後來到彰化家扶中心;早年離鄉,長年在外 打拼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會,那份內心的感觸也引領著我在從事社 區工作時,想要拓展社區孩子們更寬廣的人生視野,陪伴孩子 學習成長看見自我發展潛力,與開創未來無限可能的希望。 我或許是孩子們人生旅途中的過客,期許自己為他們開
窗,看見家鄉外的天空,未來他們或許也會離開家鄉 外出奮鬥,也能不忘自己的根。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林俞辰 不安於室的社工處專員,喜歡充滿故事的人、事、物。
大學讀社會工作,研究所讀的是人類學,人類學可以說
是興趣,社會工作則是理想的實踐。在注重專業技術與 實務經驗的社會工作領域中,只能不斷「跨域」與「跨
界」,企圖以人類學視野,融入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之中。 總覺得資料、紀錄都少了一點什麼,只有到現場的參與 觀察,以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真情實感才是真的,期許 自己能時常與第一線夥伴一起一起。
社區介紹 新北市
福山部落
社 區 據 點
福山「Lokah 小屋」
計畫執行期間
2012 年-
主要服務對象
部落兒少及其家庭,約 300 人
福山部落,泰雅族語稱為 Tranan
(德拉楠),位處新北市烏來區最深處 的原鄉部落,其中也包含下盆、大羅
蘭、李茂岸、卡拉模基四個聚落。由
於對外交通不便,部落幾乎保存了原
始的山林風貌,因就業機會短少與缺
乏競爭力,中壯輩族人只能下山至烏 來老街、新店等地工作,居民部分從
事觀光服務業工作、打零工、打獵、
捕魚等方式。資源不足造成部落生活 不易,人口逐漸外流,部落的青年人
力漸漸減少,留下來的多是年邁的長 輩和單純懵懂的孩子。
親身進入福山原鄉部落,聽聽泰雅傳說和體驗部落生活,可以感受到「文化」在部落生活中的重要
性。部落樣貌與現代開發的市區大為不同,應該如何讓祖先的故事、傳統的技藝和雋永的人情溫度流傳 與刻印在大家心中,是在部落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許多家庭選擇居住於部落,在工作機會不容易媒
合、薪資低廉,且山區資源的有限卻亦使得貧窮的循
環難以被打破,因此藉由家扶的社區方案,創造社區
價值活絡部落,讓更多人了解泰雅原住民的生活型 態,以促進社區的興盛與安定。在服務方案中,透過
藝術行動、部落小旅行、兒童團體、部落產業推廣及 打造部落公共空間等,再度讓族人認同自己的文化, 找回泰雅的核心價值,讓外界看見福山部落的文化力 量,由部落的孩子們繼續傳承泰雅強韌的生命力。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彰化縣田中鎮
大崙里、三安里
主要服務對象
計畫執行期間
社區兒少及其家庭,約 50 人 2014 年- 2020 年
大崙、三安社區
位處田中鎮邊陲,屬 於傳統農村型聚落, 老一輩以務農為主, 青壯年多外出至工業
區工作或離鄉,兒少 在地就學至中學階
段,若欲繼續升讀大 學便需要離鄉就讀。
村子裡人口外移,人
口老幼化,沒有外界 機構進入服務,是個 純樸的小農村。
彰化家扶中心田中服務處於田
中鎮大崙里及三安里社區執行社區
興力計畫,希望透過社區工作的模 式將預防性服務及支持性服務帶入
資源較少的社區。從熟悉社區生活 環境、在地生活型態、文化歷史出
發,傾聽社區的聲音、評估社區需
求,逐步建構符合社區需求的特色 服務方案。我們小小的夢想,就是
陪著社區的兒少、家長一起學習成 長,拓展人生視野,讓社區居民更 意識到關懷兒少的重要。
社區介紹 宜蘭縣
南方澳
社 區 據 點
FunOh 南方澳社區據點
計畫執行期間
2017 年-
主要服務對象
社區兒少及其家庭,約 100 人
南方澳位於蘇澳鎮人口稠密
區的東南方,西面與南面為山區, 東面則為太平洋。因漁業興盛, 有「鯖魚的故鄉」之稱,在民國
60 年代曾是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
地方,也是具有豐富人文、歷史、
自然環境的地區。彎彎長長的移山
路隔開蘇澳市區與南方澳,讓南方 澳自然地成為一個緊密的聚落,然 因捕魚型態改變、漁業資源耗竭, 造成人口外移,且新住民子女十多 年來始終維持 1/3 以上的比例,與 生活在這裡的漢人、原住民、外籍
移工讓這裡多元而豐富,南方澳可 以說是台灣漁業發展的縮影。
宜蘭家扶中心於廢棄的南方澳長老教
會伯利恆幼兒園舊址成立「FunOh 南方澳 社區據點」,是一棟二層樓的建築,位於
在南天宮金媽祖附近的民宅街區內,空間 開闊到可以打躲避球、羽球,有著龜速的
WIFI 與豐富的圖書及桌遊,孩子在這裡可 以看漫畫、玩桌遊、跟社工打屁、組成自
己的小圈圈,打造一個可以讓兒少安全、
自在窩著的空間,是成立的宗旨,自許成
為一個讓每位兒少都能找到自己舒服位置 的據點,成為他們第二個家。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花蓮縣
達基力部落
社 區 據 點
希望教室 @ 達基力
計畫執行期間
2012 年-
主要服務對象
部落兒少及其家庭,約 100 人
「達基力」是一個太魯閣族
原住民的部落,位於花蓮台九線 蘇花公路的花蓮端出入口,人車
來往密集,是遊客進出花蓮的必 經之地。「達基力」在太魯閣族 語中是「很多石頭聚集地」的意
思,濱臨著蔚藍的太平洋海岸,
伴著高聳的清水斷崖。然而,部
落因地形狹長聚落分散,且缺乏
工作機會,部落居民多從事臨時 的勞動工作或是水泥廠工人。許 多青壯年大多都到了外地工作, 兒少放學後必須自己照顧自己。 部落中僅有學校、綜合集會所, 相關兒少休閒或學習場域不足。 花蓮家扶中心在 2012 年與崇德國小開始了合
作計畫,希望能提升兒少的學習和社區照顧與支持 功能,接著於 2015 年運用台灣三星電子公司的資 源,成立「希望教室 @ 達基力」,打造成為部落
兒少的專屬基地,讓家長不用再擔心孩子下課之後
四處遊蕩,讓部落兒少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找到自
己、看見希望。同時也在部落開展太魯閣族文化課 程與技藝培養計劃,運用在地化的培育角度,陪伴 兒少學習傳統技藝,傾聽與蒐集在地生活故事,除
了兒少活動,也建構成人的共學活動,陪伴部落成 人在團體中建構正向支持網絡與照顧系統。
社區介紹 台東縣
武陵部落、永康部落
主要服務對象
計畫執行期間
社區兒少及其家庭,約 300 人 2015 年-
武 陵, 布 農 語 稱 作
Buklavu (布古拉夫)意指寬 廣平坦的原野,日據時代 時稱作「明野」,之後才
更名為「武陵」。 族 群 文
化以布農族為主,產業主
要以農業為主。武陵部落
面對著青壯年人口外移與 多數家庭呈現隔代教養的
現況,社區人口組成也以 老年與年幼的人口居多,
兒童與少年的教育與生活
無法得到完善的照顧,亦 間接影響兒少的身心發
展,以及兒童與少年未來 規劃生涯的選擇。
台東家扶中心看見部落兒少的需要,於部落進行社區關懷與陪伴,了解社區需求及提供服務,服務
觸角擴及鄰近的永康部落。透過音樂學習、藝術創作、文化傳承進行相關課程。陪伴兒童與青少年重新
找回布農族傳統的「共享」精神,透過動態的學習模式,了解傳統族人生活樣貌,在做中學與寓教於樂 的概念中,認識自己成長的部落與文化,進而有自我價值與自我肯定的體認。 此外,也看見了部落在兒少陪伴中的重要他人 - 部
落婦女們,婦女們願意投身照顧部落兒少,以及熱心於
公共事務的執行,對此感佩她們的熱忱與動力,因此在 社區服務中另發展出部落家長陪伴與培力的計畫,陪伴
這些家長們不論兒少專業照顧的知能養成,或自我內在 身心照顧,都能夠更有能量,持續在部落中深耕。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說一個 10 個風帆手 和大海搏鬥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
P. 2
第一章
P. 8
第二章
P. 16
第三章
P. 26
第四章
P. 32
第五章
開啟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 一艘孤單的風帆 同行的船隻陸續出現 夜深人靜,風帆手的低語呢喃 經歷無數次與風暴博鬥後,終將歸於何處?
第一章 開啟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 選定社區開始工作這件事情,就像相親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楔子
當工作者習慣了結構性的工作模式、sop 流程,也就失去了想像、創意和自立,因為這三項
寶貴的人的資產在結構中都不需要,而社區工作最大的挑戰是很生活日常的,很在地的,如同陽 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要摸出一個路程,找到一個棲身的位置,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社 區要自己創造、方法要自己找、人脈要自己建的情況下,這樣風帆手出發了…
“社區會帶著我們一起前行”
在眾多鄉鎮的村、里中如何選定至少要工作五年的社區是件不容易的事,思索著何謂有服務需
求及適合社區工作的社區?隨著角色與立場不同,在社區看見的需求也會不同,我們試著與社區中
的扶助家庭訪談、走訪社區觀察與社區系統網絡拜訪、收集鄉鎮的社政、戶政資料作分析比較、針
對社區資源進行盤點。說明家扶投入社區服務的理念與想法,平時也與社區組織、團體和居民建立
友誼、維繫關係,舉凡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守望相助隊、轄區小學、在地企業與商家、居民, 這些都是我們社區工作的夥伴與資源,隨著時間與交流,也讓我們看見關係微妙的變化,透過不定
期串門子,分享工作心得成果,讓家扶的社區工作在社區被看見,在社區互助合作中,增進關係,
把在活動中觀察到兒少狀況提供外展式個案處遇工作,和社區家長建立信任服務關係;讓家扶從投
入社區陪伴兒少,漸漸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參與社區大小事,那些我們曾經一起做過的事,在社 區寫下歷史,更在兒少心中留下回憶。
剛開始社區工作的時候的確很膽怯,我是個女生害怕面對衝突,不知道如何應對性別歧視的語
言。面對其他單位同時執行類似的方案的狀況下,家扶在社區中應該繼續還是抽離?漸漸的,武陵 部落的音樂教室因部落需求而生,但真正執行過程中沒有太多部落資源支持情況下,對於部分計畫
的推動感到疲憊,服務過程中最感困難的是社區工作到底要做什麼?需要發展到什麼樣貌,即使是
督導位置,也很困難說要做什麼,督導決定怎麼做好像又太獨斷,那社區的需求又是什麼,社區又
很困難提出具體需要。我也曾想要快速的要有一點成果,以利可以向上交代,例如找到空間有一個 服務據點,但是部落擔心房租簽約這件事而作罷,想要跟學校合作,學校當時以已有資源與合作單
2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位而作罷,產業發展也非目前經費、人力資源可以支持,但是訪問部落的人之後,仍是有一些活動
孩子有需要,家長願意支持與學習的內容,那我們就朝向哪裡執行,相信社區會帶著我們一起前行。 在工作初期因為一切皆是全新的,需從無到有,有著冒險地興奮感,但也有帶著不安的心情,
因為擔心我們的投入心血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跟部落是否可以合的來,有點像是來
相親的,我們選了部落,也要看部落的人喜不喜歡和接不接納我們,既期待也怕受傷害。部落工作
的開展就像是一場墾荒之旅,部落像是一塊待開發的土地,而你這個開墾者帶著二三個工具:「初
心」、「人力」和「經費」就進場,雖然看起來資源滿滿氣勢很大,但其實在過程中你永遠不知道
會發現或遇到什麼?初期整地時有可能是挖到大石頭(活動當天被場地主人放鴿子,沒空間用;家
長活放你鴿子苦等沒人,也找不到人),或是碎石一堆(小朋友在活動現場吵架、大打出手,你的
工作就是在處理大量的情緒議題和人際衝突),許多預先規劃的活動可能執行到一半發現沒有對應 到需要而流產。因此在部落工作,我學會的第一件事是接受失敗和挫折,接受我自己的需求評估和
規劃沒有成功,方案執行不會是直線前進,需要會轉彎且需要有更多梯階來建構,方案計劃是需要
螺旋式修正前進的,因能接受失敗,嘗試從錯誤中去更理解自己所想與部落的真實狀況的差異,放
掉自己的主流文化概念,反思自己的價值期待,重新融合社工學習的培力概念,和部落族群文化的 在地性,學習新方式和新視野重新調整,慢慢貼近部落的土地和內涵,對我而言,謙卑和在地學習
是我在這場部落工作旅途中最大的收穫。
3
“孩子給你的挑戰,也陪伴自己繼續向前”
「成不了真正的在地人,就努力做一個想為在地努力的外地人吧!」一位南方澳的同仁用 堅
定的口吻敘說著。加入南風澳誌編輯群這個在地的組織,除了有機會透過採訪南方澳歷史人文的機
會接觸到各群體的人外,亦認識了許多南方澳頭人。另外,也開辦了社區沙龍(南方澳兒少論壇),
邀請在南方澳從事兒少工作的網絡單位出發,建立南方澳單位間的對話平台,對於每個社區組織邀 約認真回應,別人會知道你就算是外地人,至少也是認真想要做事的外地人。
勇敢設立南方澳據點,駐點耕耘:第一年開始與南安國小合作辦理成長團體,第二年年初辦理
兒童桌遊冬令營,為據點打開局面,成為孩子口耳相傳的秘密基地,每週三、五、六開放,因為有
免費(雖然龜速)的 WI-FI, 據點成為孩子課後喜歡窩著的地方。辦單車體驗活動,事前反應熱烈, 但說明會卻僅有兩人到場一人交報名表,家長對於家扶的陌生,需要從簡單的事開始努力,因此調 整活動,並努力讓家長了解我們對兒少的工作,走得慢,但持續努力,家長能夠看見。曾經因為租
借場地,引起了在地組織間的角力,連一部影片要在哪個場地放映都可以引起波瀾,除了事件發生
當下積極溝通處理外,也讓事後在應對社區的關係上知道需要更加小心且有敏感度。
社區工作是需要彈性的,即使家扶這幾年在差勤上管理已經相對彈性許多,但對社區工作者仍
然不足,工時的認定、討價還價的去計算工時,常常讓工作者覺得疲憊不堪,甚至萌生放棄的想法! 跟社區孩子的拌撋(台語,puânn-nuá)不會因為打卡下班而結束,當孩子迫切、急著要跟你分享
他的生活時,我也是會及時地回應,雖然不是真的像保護性社工這樣地 ON CALL,但對孩子的陪 伴就像 ON CALL 般的與他們分享生活。與據點孩子的互相陪伴,真是美好的回憶。2018 年端午節 包粽子的活動,前一晚的包粽前準備,孩子們下課後出現在據點,洗不完、煮不完、曬不完粽葉,
一路從下課後搞到近晚上十點,大家做到一段落一起去吃飯,吃完飯後再回來繼續努力,雖然孩子
當下稱那過程是勞動地獄(這個梗詳見與神同行),但事後回想起來那個一起為了包粽子給社區需 要民眾的齊心努力,累了休息再繼續的精神,卻令人印象深刻。
看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每個來到據點的孩子都將他們視為需要人陪伴,因此盡量去跟每個來
到據點的孩子打招呼、寒暄,關心他們當下的狀況,希望陪伴到他們,也讓他們了解據點就是個有
陪伴的地方,就算是滑手機,在據點滑也比較熱鬧、比較歡笑。我們重視每個孩子提出來的需求,
並且與其討論生出合適的活動或方案;我們也觀察孩子在據點的狀況,嘗試用社會工作方法去協助
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我們傳達出一個信念,我們重視他們,會把他們的心聲放在心上,並努力去
協助。當有一群孩子常常出現在你身旁,只要你用心觀察與他們同在,你會知道社區工作該往哪裡
走,當你越走身旁越多孩子,你就可以循著這條路徑持續往前發展,孩子帶給你挑戰,但也陪伴自
4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己繼續往前。無論是只想來社區滑手機,熟識了願意多參與活動,甚至更進一步加入志工團體協助
據點的運作,都可以在據點找到屬於他的位置,也因此據點是兼容、開放、等待的,尊重每位孩子
參與據點的步調。
“面對挑戰,孤軍奮戰,看見改變成為希望”
長期的經扶工作,讓我們萌生了將資源導入偏鄉的動力,因此我們選擇了烏來最深處的福山部
落,以距離觀點來看,從新店捷運站到福山部落需要搭乘 60 分鐘車程,同時,在社區巴士等大眾
交通運輸,終點站僅在烏來老街,而從烏來老街到福山部落的社區巴士,每天只有 3 班次(05: 30、13:30、 18:30),讓交通也成為阻礙福山部落在發展上最大的限制。
除此之外,福山部落坐落於水源保護區的範圍內,因此在法規上的限制,而無法進行高度經濟
發展,限制了商業行為與就業機會。除此之外,社區興力計畫 – 福山部落社區工作在執行期間也經 歷了多任的主管及主責社工參與,在計畫執行上時常會因著不同時期而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時候
也要面對基金會內部的期待,又要符合在地社區的需求,對於計畫主責社工來說,是一種不斷協調、 協商的歷程,耗盡許多時間進行討論。
社區工作的主責社工,若要全心投入社區計畫,則也需要投入相對應的工作時間,不僅僅是表
定的上班時間,更也是需要用下班後的時間與社區居民建立夥伴關係,這所經歷的歷程是不易用量
化與績效化所呈現,因此,在與其他的方案推動來評估,社區工作也容易落入不被理解的情境之下,
在計畫的成果上,也時常會被認為是沒有成效的一件計畫。
社工的角色在福山部落是一種多元綜融的發展,有時候社工扮演的是一位福利提供者,有時候
社工扮演的是另類的里長,在工作上又是一種萬事通的展現,從巨觀的組織合作、公部門合作,到
微觀的活動辦理、家庭訪視都得一手包辦,在這種種的發展歷程中,社工需要面對每一天的挑戰, 卻仍感到是孤身奮戰的,即便在服務的過程中,遇到組織內部的價值觀與溝通議題阻礙,但在每次 辦理社區活動的時候,看見社區兒少與家長願意投入的態度,也成為了社工在服務過程中的一大動
力,看見改變成為希望。
從社工處方案管理的經驗來看,原本依據資源及社區發展程度規畫有「焦點社區」與「潛力社
區」,但各中心在不同的投入程度及社區脈絡下,有不同的發展。開始接手方案時,覺得一切都非
常的不明確、不確定,因為沒有人做過,所以也沒有工作量評估或是方案架構等等可以參考。每年 以方案專員的角色要舉辦工作會議時,心理上都會有些抗拒,會議中總會有社工會問:「到底什麼
是社區工作?應該怎麼做?」「可給我們方向嗎?」期待提供一個架構或告訴執行計畫的同工應該
5
怎麼做…之類的,覺得壓力很大。也常常在想,服務對象含括了非家扶服務的個案 / 家庭就是社區 工作嗎?
社工處專員雖然不是第一線的工作者,但和在家扶中心的大家一路走來,心中的感觸也是很深
刻的。即使家扶的社區工作看似沒有方向、混沌不明,但從多元豐富、無限發想的計畫與執行內容
中看到許多精彩的服務內容,因為社區工作就是在地深耕,從地方發展出來的,每個社區有自己的
獨特性。計畫執行了幾年,期待了解家扶的社區工作樣貌,所以彙整社區簡介,製作地圖、宣導品
等,也進行了大溪、三芝、田中、七美幾個社區的社工訪談;另外,也進行了實踐社群計畫,與中
心的同工共同編撰社區工作手冊,再到以敘事團體的方式進行社區工作者經驗撰寫等等工作。這些 都是從沙漠中綻放出了綠洲。
“和部落的人一同工作一起走路”
對於漢人身分的工作者,剛進部落服務,會因為語言不通、對當地文化脈絡不了解,而在服務
上增添了困難,不過若是帶著好奇的心,虛心走入與蹲點在部落裡,通常會因為親切與好學的態度,
讓族人慢慢卸下心防,自在的走跳在部落裡。在部落工作中,有團隊一起服務,是會令人是很放心
的,不過在我剛進到部落工作時,就遇到中心人力變動潮,所幸有前端工作者的耕耘、自身志工服
務的經驗,讓國高中的大孩子、返鄉青年一同撐住與推進部落計畫,統整服務進程與階段性收穫,
也更可以站得住腳,和中心討論續留服務部落。
和前一位同工不同,自己是在部落長大的孩子,對部落而言,內、外部資源快速的挹注到位,
僅能短暫解決基本民生需求,但無助於長遠發展,部落居民習慣性的被動接受大量資源, 或者因 內在感未獲得滿足,而表達資源分配不均致關係撕裂離散。崇德早婚多生的家庭型態, 幼兒人口
持續增長但青壯年人口外移、老殘人口增加,雖有外來人士或者在地人士陸續開發了新興戶外休閒
產業,但合適其就業特質的在地人口有限,滯留於在地的部落居民,被排除在工作人口圈外,成為 部落中的游離人士、長期待業人口。因而衍生了生活照顧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情形。因此,經濟扶助
亦是達基力部落的重點工作。
經濟扶助業務與社區工作共作的歷程,有助力亦有阻力,助力上在經濟扶助的服務視角更深
廣,也幫助工作者陪伴扶助家庭或兒少規劃自立的方向,能更聚焦,並且也更貼近家庭的需求。阻
力則是行政庶務及業務量的要求,消耗拉扯著工作者想要在社區工作投身琢磨的時間、空間。
6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透過培力活動,兒少彼此的關係維繫情感也串聯強烈,但因活動時程進入結束階段,也讓關係
短暫進入消停階段,活動後的延續性及與部落的連結有限,也讓我困惑,我們的培力方向是否真正 貼切於部落的需求?自己也在這樣的困惑中反覆換位思考,畢竟是在執行我們自己所規劃的社區方
案,還是可以與部落的人一同工作(一起走路)。團隊的彼此相信及高度涵容,是讓我挺身前進最
重要的動力;而自己也是在部落長大的孩子,生命經驗成就了過去 - 現在 - 未來的我,也在自我身 分認同有意識的覺醒,自己應有責任、有使命的陪伴部落長出力量,一起都能好好生活。 育維的話: 「放下身段和專業,和社區一起呼吸、一起走路、一起生活,是社區工作的起點。 讓每一個兒少被重視,讓自己更能面對和承擔挫折和失敗,讓社區和孩子帶著我們 前進。」
7
第二章 一艘孤單的風帆
在大海中順著風勢、調整方向,努力的穩住,挺身前進 楔子
社區工作最重要的是和在地產生情感,讓自己融入社區被看見、被認同,回到人與人之間最
初始的關係,而非補助的關係,或是助人的關係。 “回到初始”對社工而言是個挑戰,脫下了專業 的外衣,社工想的是什麼?除了孤單,還是孤單,一切都要靠自己,有團隊的力量是幸福,沒有 是常態。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自信,帶著孩子和家長們看見曾經擁有的美好。
“社區工作好像除了用時間投入心力外,沒有其他捷徑”
謝謝南方澳長老教會,在家扶初入南方澳時,以便宜的價格將偌大的空間租借給我們,並給予
使用上極大的自由,且亦轉介其結束運作的陪讀班孩子到據點,成為據點穩定出現的孩子;也謝謝 南安國中小在家扶初入南方澳時,給予家扶極大的信任,而這信任可能來自於家扶前人跟教育體系
遍地開花、長時間投入創造出來的口碑,讓我們能夠透過團體的形式,自然地認識一群孩子,也讓
順利將這群孩子從學校引導到據點,成為據點穩定經營的基石。
抓住機會,展開合作關係是在社區中求生存、求發展的重點工作,藉《南風澳地方誌》小編至
據點採訪共食之際,拋出橄欖枝表示願意為南風澳地方誌付出心力,在南風澳地方誌編輯群中認識
了許多南方澳頭人。利用自己休息的時間,參與如書澳創聚、南方澳的海味生活、春陽號書店辦理
的活動,除增進對南方澳、蘇澳歷史人文的認識外,也運用此方式將南方澳據點讓更多地方組織認
識。另外還有南方澳著名的鯖魚祭,參與的過程除了更了解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外,也讓工作人員更 有融入在地的感覺。透過南方澳社區沙龍,增進社區網絡單位間的交流,我們邀請在南方澳從事兒
少工作的組織齊聚一堂,建立南方澳單位間的對話平台,但因參與的單位並不穩定,時多時少,每
每想放棄時的下一次兒少沙龍就會來許多人,也讓我們持續辦理下去。
南方澳地形封閉的關係,兒少不易移動到南方澳外,更別說蘇澳鎮以外,資訊及資源的流通
較為緩慢,亦較能維持純樸的性格,加上團隊的努力,初期經過學校社團的經營,透過持續、穩
定性的接觸,運用桌遊、共食、移地學習持續拉近關係;對於往來經過據點的孩子主動介紹據點,
邀請他們進來據點。無論是到學校辦理團體,還是在孩子原本生活的社區成立據點,均是到一個
8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孩子相對熟悉的環境去與他們接觸,去推行兒少培力工作,這樣的熟
悉與距離讓兒少更容易接受家扶的服務。
好像除了用時間和投入心力外,沒有其他捷徑,穩定的據點開放時間、創造高峰經驗讓熱度維
持,據點有什麼可以吸引兒少前來的,除了 WI-FI、沙發、同儕,還有一群會跟他們哈啦、玩桌遊、
解決問題的社工,讓每個想來據點的兒少能在據點找到他的位置。還是要強調據點不是開了就會有
人來,讓人持續來需要花許多的心思,畢竟我們的設備說真的也沒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夠持續維持
是我們跟孩子的關心 / 關係,在這裡自由,但有人在乎他。
“自己像是蛇,是魚,是蝙蝠,不斷地在關係中遊走…有時像是議員行程” 台東在社區方案的執行並非是據點模式的社區工作,而是社工走入部落中進行社區工作,這段
過程就像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去摸索和建立。除了學校、村長、鄉民代表、部落主席、協會
等資源拜訪,雜貨店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許多家庭、孩子在雜貨店會出現最真實的一面,雜貨
店也會看到許多部落中的樣貌與需求。
因為要不斷拜訪資源,與資源建立關係,工作者覺得這時候的自己很像蛇、或是魚、或是蝙蝠,
不斷地在資源與關係中遊走,或是要很有智慧地應對許多關係,覺得很難。在資源拜訪中,偶爾會
遇見代表和居民在喝酒,然後也招呼自己坐下來喝酒,當時的自己會覺得有些兩難, 是否一定要 用喝酒建立關係?
有時候做社區工作真的必須有些犧牲,才能夠維持住關係或是繼續下去,就像是晚上 11 點多
還是要處理工作或回 Line 的訊息,因為不是據點式的服務,透過活動式的方式,每週大概都要進
部落 3-4 天,透過這樣的頻率去執行社區工作,大概 3 年多之後才會發現被部落看見家扶的服務, 或是讓部落知道自己的存在。
9
因為知道自己在部落中的角色與位置,大部分的社區計畫是與部落課輔班及部落家長合作,
因此定期去支持這些 key person 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去聽他們說自己的情緒、或是說自己在課程 中的看見,或安排各種家長陪伴和培力課程,紓解他們的壓力,讓他們陪伴孩子好好學習,這些過
程都是在維持社區計畫的執行,也能夠讓他們繼續在部落中陪伴孩子。此外,要維持或維繫關係,
各項活動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像是聖誕晚會的參與,各項節慶活動的參與,例如:中秋節聯歡活動、
父母親節聯歡活動,在這些過程中我常常會覺得很像議員行程,不斷走訪交流的過程。但很多時候, 關係,就是在這些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由於本身是原住民,對我來說進到部落不是很難,帶著同仁一起拜訪各項資源時,是很容易可
以互動,鄉內資源也會是友善的互動,但對非原民社工可能會是需要時間,而關係在部落也會遇有
很細微的親疏狀況,即使我是原住民,有親友住在此部落,有可以運用的資源身份,但我非布農
族,也非在此部落土生土長,在部落仍是會有關係上差別。曾遇到困難是原本以為我的身份要在部
落租一個房子成為據點是容易的,但「簽約」這件事在部落很敏感,部落居民擔心簽約後就不能使
用此空間,隱藏在背後也有些過往對於簽約帶來的負面經驗,雖無法簽約,但部落很願意讓我們可
以使用這個空間,給我的省思是以簽約這件事為例,我的習以為常處理模式並非是部落的方式,或
是在工作上要更敏感未能合作的因素,同時也會看到原鄉房屋產權與屋主不同狀況,因為行政會計
規定,會遇有實務上的困難而無法簽約或給付費用等問題。
在原鄉,居民第一個會想到社福單位是展望會,他們的確很早期即已在原鄉深耕,關係是需
要長期經營的,對社區也是,家扶在武陵部落超過 5 年,漸漸地家扶在部落逐漸被熟悉,在去年
一整年,沒有特別的交代下,部落活動都會主動說到謝謝家扶長期的陪伴與支持,這也是一分深 耕後的肯定。
和孩子建立“人”的關係,而非補助或資源的關係
我們與部落建立關係採取的方式是關係拓展模式,首先與學校及老師建立信任關係,透過學校
再與孩子形成關係的開展,因著我們與孩子的熟悉,再擴展到與家長的連結,最後才是再回過頭來
建立機構與部落關係。運用這種拓展模式是要先打破部落兒少與家長對家扶固有的經濟資源連結關
係,一種被評估決定是否有資格獲得資源的上下權力關係,因為社區工作重視「平權 / 參與關係」,
我們希望一進場就塑造這樣的平權關係,走進社區是關心和提供資源給全社區的人,任何人皆可以
與我們連結,不需有形的資格標準,希望部落的人與我們建立真實的人我關係, 而非資源給予者 與承接者的單向關係。
10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剛進場時我們與部落的關係建立在活動的連結上,彼此也都在試探關係,屬於因資源(活動)
而非認同的關係連結期,此階段有許多不確定性和不安感,但要能熬過此階段,堅持著推展平權關 係,不落入加碼資源利誘建立連結模式,才能看到未來的果實。隨著時間的推展,在投入部落工作
三年後,家長和孩子看到「希望教室」據點成立,有固定的服務時間和場地,也放下觀望,認定我
們是真心幫忙和陪伴他們,開始主動願意與我們靠近,而我們也感受到被孩子和家長接納與需要,
彼此的情感被融合在活動的場域中,相互感受到人與人連結的真誠情感,也就是這樣的情感關係讓
我們持續走下去。
我們開始在部落用餐,買飲料、倒垃圾,與部落的人有了生活關係,希望教室與裡面的社工形
成部落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下課往希望教室跑,家長三不五時也進來看一下孩子有沒有在,或是 帶部落名產分享給我們,我們也有機會分享到孩子的生日蛋糕,希望教室變成部落鄰居,我們與部
落的關係也從單方的資源關係連結,擴增了真實的人際連結面向。
隨著時間累積,原本陪伴的國小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國中階段以上,生活重心轉向學校同儕與其
他興趣,希望教室開始出現成員流失現象,但在此階段也是我們與部落青少年從「活動參與」關係
朝向以「認同及協力」為核心的關係轉變關鍵期,這些因認同而留下來的青少年也成為我們長期培
力的部落人力資源的種子,逐漸在部落生根發芽。部落工作中出現服務對象的流動是常態,但因長 期在相同部落中,還是有可能成為另一段關係連結的基礎,因為在部落工作是每段關係都有他的各
自的時間發展軸線且十分動態,有時候可能關係消散,但因為據點和服務都在的時候,有可能在某
個時間點就有可能再續前緣,所以在部落工作中怎麼創造橋樑,再讓孩子或家長可以與我們再度銜
接起來,也是長期部落工作發展中重要的一環,部落工作中除了開發新的資源或服務對象外,有一
塊也是需要去做的事,就是對部落曾經維持過關係的人要放心上,有時是我們主動邀請孩子或家長
再來參與活動與我們連結,或是在部落走動時,發現他們主動靠近我們時,要有敏感度覺察是否他
們想再把關係拉近,這時我們需要打鐵趁熱,趕快建構橋樑讓他們與我們產生關連。在部落工作的
經驗發現從小與孩子建立陪伴關係,未來再續前緣時是較容易再重新連結起來的。
近五年來部落的原生資源開始出現,包括返鄉青年,其他的社區協會或社福資源的進入,部落
的其他觀光產業也萌芽,形成多元資源在部落共同投入。部落工作需要與其他資源連結,了解彼此
的工作目標,是否有共同合作的可能性,因部落資源變多,部落工作從我們自己家扶單方工作面向,
走向部落資源整合與溝通,這個歷程需花時間和精力與各方資源一一建立關係或合作,或是成為各 個不同資源的媒合者,促進部落資源的交流、串聯與共享。
11
“團隊的真誠投入,共創美好時光”
團隊工作模式對創新方案的執行是重要的,因部落工作是結合個案、團體及社區工作三大方法
的融合,工作面向是多元的,進入部落工作需要面對部落整體的動力和氛圍,有夥伴的工作模式可
以相互支援與支持,較沒有單兵作業的孤單和無力感。部落工作也有太多未確定的工作模式需要去
開創或磨合,因無前例可循,更需要有團隊成員彼此的腦力激盪,讓工作的執行上會比較周延和多
元豐富;達基力部落工作一直以來皆是團隊工作模式,讓我們可以更穩健的發展部落工作,也降低
了因為工作人員的異動,影響部落工作發展性,因為每個時期至少還有一名夥伴仍在團隊中,支撐 住部落工作的理念與脈絡,協助經驗的傳承和維持在地關係和方案的穩定性。
達基力工作團隊中每個成員皆是平權的,所有工作發展方向和策略的決定,皆需要透過工作會
議做團隊共識的對話,充份讓成員參與決策歷程,以及讓方案執行上可以相互支援和應變突發狀 況。累積團隊的工作默契與合作性,關係的開放和信任度是團隊建構的基礎,除了社工外,我們也
將學生志工、部落志工皆視為團隊工作夥伴,大量投入訓練資源增能志工,也花了許多時間在服務
結束後與志工討論場域中孩子的各種狀態,或是活動執行後的反思,讓彼此的工作方式與理念可以
相互溝通、增進理解、激盪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讓團隊工作可以相互學習。
在部落工作中關係的開展和消散皆有著其生命週期,而每段關係的演變速度是不一的,也同步
經營多軸線的關係,比方工作團隊人員的異動在社福組織中是一種常態,面對異動的不確定性,更 重要的是重視共創美好的相伴時光與當下的真誠投入,當關係消散與離開時能好好告別,協助安頓
關係。或又是每個資源或人都有各自有主體性,當對方的需求與我們前進的主軸同步時,雙方關係 就會靠近,有時又會各自忙著自己的主軸而離的比較遠或分離。我認為如果是因部落工作主軸發展
的不同而關係淡化,也是一種平權關係的體現,部落工作的人與資源關係需要建立彼此的自主性,
這也是部落工作培力的重點,因為家扶的社區工作目標是希望透過引入資源給予在地培力,所以當 關係的消散是也許是好的發展,但也需要留意關係的消散是目前生活或需求主軸的不同的常態變
化,還是關係的誤會、服務規劃的排除性、接受服務有出現阻礙的異常變化。
“沒有時間閒晃在街道上,是不可能認識社區居民”
社會工作中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如直接與間接工作者,而在直接工作者又有分社工和志工的區
別,這兩個角色差一個字,但性質卻不大相同,認識服務對象的深度也是不一樣的。志工的工作是
已經被社工預設要做些什麼,服務對象也被限制住,所以要深入聊些什麼根本不可能,但是這個角
色在服務時,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無後顧之憂、沒有績效壓力,只要專心陪伴、完成服務目標
12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就好;擔任社工因為從服務設定、執行到評估樣樣要精算,所以更需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現況、和
服務對象建立關係,以及做成效評估和修正,不過在這之中因為一手包辦,所以對於社會服務是更
加踏實,也可以細緻的去避免「外部單位很快因為達到目標就結束關係」的現況。
部落工作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和當地居民建立關係,建立關係的方式百百種,可以坐在雜貨店
的門口、走在街道上、辦理大小型活動等等,這之中去自然的介紹自己是誰,述說服務的類型,以
及了解彼此的生活。有時中心會有其他的工作者羨慕:社區工作者認識服務對象的方式是很自由的
在部落走跳,看起來好像沒有工作壓力,像在生活一樣自在,但其實身在其中,對於較為害羞的我,
可是花了一些時間做突破呢!才能像如今看似很悠閒的閒晃在街道上,當作自己是在地人般和居民 打聲招呼,到部落生活空間如籃球場或別人家門口,厚著臉皮、敞開心胸去聊聊社區發生的大小事
等,慢慢地讓社區的人習慣有我們的存在,擴展服務對象從小孩、青少年、青年、成人到老人,服
務也就更貼近在地需求。
“找回族人離散的生活智慧和經驗”
我以花蓮家扶中心經濟扶助社工的角色初步認識部落中的扶助家庭,部落族人對於我能使用族
語及同為族人的身分,以及過往生活成長經驗的重疊結識等,除了問我是誰的孩子?你從哪裡來?
也看到我懷有身孕的狀況,主動關心我的體況,關係建立過程還算順利進行,也顯見族人確實對於
同族的工作者接納度高之外,也保留著重視血親關係、地緣關係的傳統價值觀,在日後蹲點或協力
合作的過程也讓我收穫了不少自己族群的故事。
達基力希望教室從 2016 年末至 2018 年末,這期間工作團隊不斷在變動,所幸服務在長期服
務的兒少一起協力與出力、有回鄉青年的加入、一直支持計畫的家長,以及很堅信計畫長期陪伴下
就快要有自立成效的自己,在 2019 年也開始進入部落自立初階段。
2019 年也將長期培力的兒少志工隊轉型成立文化才藝隊,我們使用了木琴、編織、舞蹈 等,
著重於文化分享及教學體驗,但在第二年我們思考著,雖然我們建構了一個舞台讓孩子展現自我文
化,但停留於形式展現,在文化內涵及孩子對於自我族群的知識庫仍是不足的,大環境結構產生的 落差,讓身為族人的我也一度感到矛盾,於是眼光回到自我,現階段身為人母的我,會如何教育自
己的孩子接觸自己的文化,心裡出現了一種聲音:身體力行,看中學、學中做,一直到現在,我們
在文化培力的道路上仍處於不斷開展的狀態。我們想要做的是與家的連結、與父母親或者家族的連
結,與這塊土地的連結,找回來那些離散的生活智慧及經驗。
13
2020 年開始部落產業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尤其新興產業 - 戶外休閒娛樂以及近年來的露營
區,刺激了部落族人對於生存需求的因應有了更多的選擇,但也引發族群意識覺醒,看見在地生活
的環境保育重視及土地權益的重視,這樣的相互制衡,也讓部落內部關係的鮮明分立, 無形中維
持著平衡的狀態。
“社工身上有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和關係,這樣多元的路線開展了社區工作 無限可能” 社會大環境對於「社工」這一個職業有來自不同面向的期待,而這個期待也塑造不同角色與關
係的發展,從機構走進社區的時候,尤其是要進入到一個以原鄉文化做為場域的福山部落時,工作
內容也開始有多元的展開,工作內容不外乎是社工專業的家庭訪視、社區兒童活動辦理,到後續則 開始結合在地特色,推動社區親子廚房、社區產業行銷、社區組織會議及社區工作站維護,也跨領
域辦理部落小旅行等工作內容,內容從兒童到家長,從生活到經濟產業,社工把自己的生活投入在 福山部落,並與部落成為好朋友,也把自己的心態,轉為福山部落的在地居民,因此在工作上也比
較能夠以彈性、接納及包容的態度來執行。
舉例來說,因應福山部落地緣特性及文化脈絡特性,社工將泰雅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在社區工作
服務設計,例如,福山部落小旅行在設計上,融合了泰雅獵人文化與在地風味餐的美食饗宴,也聘
用在地的導覽員,提供就業機會和文化傳承;另外,在社區彩繪的部分,則邀請泰雅族藝術家擔任
設計總監,設計屬於福山部落的傳統故事彩繪牆,提升觀光文化的社區行銷,同時也成為福山國小
的文化教育教材。社區的主責社工長期在這個位子上推動社區工作,對於福山部落來說,會是一個
很重要的發展關鍵,因為社工的角色可以是多元化的,可是是輔導老師、可以是朋友、可以是類似
家人的關係、亦可以是專業人員,因此,也看見社工的身上有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關係。
主管與社區主責社工的異動,影響著與社區居民的「關係」及社區工作「走向」的認知與 期待。
對於社區工作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歷程,因此,在關係建立之後,才是真正在推動社 區工作的
重要因素,但在社區工作中是長期且具有延續性的,每一個階段的社工也都剛好主力 負責了不同
的社區期程,第一任主責社工負責社區彩繪,第二任主責社工負責福山部落小旅行, 第三任主責 社工負責社區組織培力與社區兒童教育,因此,能夠看到社區主責社工會因為自己的專長和興趣,
結合社區工作計畫作內容設計。這樣的多元路線也豐富了社區工作的無限可能。
14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拉關係、靠關係,不如自己建立關係”
我負責的是典型的農村社區,會先評估哪些會跟社區工作有關的「關係」,以利從中去找 尋
建立可連結的關係人。例如人 – 兒少 - 學校、事 – 節慶 / 文化 / 活動 - 宮廟 / 社區發展協會、物 –
農 作物、場地、器材 - 居民 / 宮廟 / 社區發展協會。拉關係?(可能只適合在一開始);靠關係?(不
踏實,也不長久);還是靠自己建立關係,比較踏實與真誠(可利用多種方式進行,例如親自拜訪、
舉辦社區說明會)。關係的開展,需要動之以情;見面三分情、用自己的理念與熱情去感動對方。
社區工作的事實要能讓人信服,工作的精神要觸動人心,如此有助於獲得社區居民認同與 支
持,能與社區建立信任關係,與維持正向關係。努力去創造與社區生活、社區環境、社區人 事物 的連結,讓社區工作與社區息息相關。頻繁的互動有助於彼此了解;是社工(機構)與社區(居民 / 組織)互助關係,不是社工利用社區的關係,關係就得以維持。
農村社區宮廟多,宮廟有物資資源能幫助弱勢家庭,宮廟提供居民信仰支持,宮廟活動能 凝
聚社區居民。轄區國小各級學生數少,學校老師與學生關係緊密,老師能有效掌握學生家庭 狀況;
偏鄉學校資源多,學校積極發展特色課程或社團,老師鼓勵學生參與多元活動,拓展學 習視野。
社區內有社區發展協會、守望相助隊,社團在運作,提供相關社區服務,也創造居民 的情感聯誼。
社區有保留多處完整的三合院住屋型態,社區周圍多為農地,且都有在耕作,整 個社區尚有濃厚 的農村意象。社區具濃厚人情味,日常生活會互助關心。也因為上述的優勢, 帶來了一些發展上
的困境,在地以農業及傳統工業為主,工作機會有限,學子容易在外求學後 留在外地發展。在地
人口偏老化,社區青壯人口相對較少。再加上年輕人務農意願降低,未來農地使用與再利用率下降,
相關農業技術與文化保留頓失。因此,需要有更多留在故鄉工作的青壯人口看見社區,參與社區,
發展他們想要的農村。 社工和孩子們的關係,愈來愈堅實、緊密,雖然因為社區方案結束,關係
就此中斷,但只要有機會再連結,很容易就再接續,況且現今 LINE 社群使用方便,真的不容易說
斷就斷。方案的結束有各種可能的原因,總有撤場和離開的時候,而跟服務對象、社區組織、里長、
資源網絡好好說明方案結束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提前預告好好結束說再見、感謝一路走來曾經共創
的足跡與美好回憶。 育維的話:
「社區工作者的多元樣貌是百變的,是斜槓的,這也是突顯了工作的性質的變化 性和調整性,必需因著不同的情境,穿上不同衣服、戴上不同帽子…,但卻是和在地 生活最貼近的一種相遇。」
15
第三章 同行的船隻陸續出現 結點成線、連線成網、相互扶持、彼此給力 楔子
社區工作的美,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呈現的一種氣氛和關係;社區工作的真在於此時此刻,
我們的關注、關懷和生活、生計;社區工作的善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孳息。也因此,社區工 作不能單打獨鬥,必須和社區生活中相關的組織合作,成就彼此。
“透過雙手與雙腳和社區共舞”
不論從專業的視野、產業或是斜槓發展的視野,以及陪伴的視野來看社區工作者的角色是
多元的,必須與社區內的教會保持良好的關係,達成資源共享與互助,建構穩定的社區產業推
動來創造在地就業的發展性工作,社區工作者需要對觀光法規、文案設計、旅遊行程規劃、社
區產業行銷、公關企業合作皆有涉略。社區居民討論推動烏來新三寶(馬告、刺蔥及段木香菇),
社區工作者也實際走跳農田,種植刺蔥、馬告及蔬菜耕種,讓自己透過雙手和雙腳,與社區共舞;
社區工作者很像是一位地下里長,不僅僅要負擔社工專業的服務工作,也要面對社區家庭及社
區兒少所面臨的各項生活問題,例如,曾有一對姊弟接連溺水逝世,社工不僅僅是要從社工專 業角色進行悲傷輔導的工作,同時也要持續推動社區發展等相關工作,社工的角色多元。 社區
工作需要融入社區的文化脈絡,會比單純社工專業來的更為真實,因為你已經進入了社區核心,
但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這樣多元的前提下,如果社區工作與社區工作者的興趣相融,效 益倍增。
在社區場域裡頭,雖然我是帶著社工的專業和價值走進場域,卻在過程中,不斷的向社區進行
學習,從社區的工作上,學習獲益良多。在社區裡面的角色,不僅僅是社工老師,更是萬能的使能
者,從生活化的烹飪、烘焙、手工藝,到管理層面的小屋管理、旅遊管理、產業管理, 到公共關
係的企業合作、教育合作、產學合作,都是很特別的地方。從大學到研究所學習的重點都以社區為
主,因此對於社區工作有著濃厚的情感,也會期待著所負責的社區工作能夠穩定建構系統性的工作
方式,也讓各服務能夠結合地方特色與特殊性,提供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可能性。
16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因為知道差異,才能打開跨文化的學習”
在跨文化工作裡,有句話一直警惕在心:「因為知道差異,才能打開對跨文化的學習。」身
為漢人的我,在過往的生活環境中,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原住民族的朋友,但因為對於原民文化有 興趣,所以進到部落工作。在工作的態度上,一直不斷提醒自己要帶著謙卑與勤奮的心去學習,
並且對待兒少和部落族人要以平等的關係,一路以來學習當地太魯閣族的文化,如食材、語言、
生活樣貌等,從無知到稍微了解,也因為放下身段去理解所以更可以同理每個孩子、家庭,也可
以帶著文化敏感度,為各個意見、族群發聲,落實社會工作上的倡議。另外,按部就班的個性,
讓我什麼事情都要做規劃,步驟寫的清清楚楚,但進到工作場域裡,有很多突發的變化,如同計
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在這之間開始學習找到平衡,就像心中有一把尺,我們不能設定它固定的間 隔,不過它終究是固定的長度,所以可以因為事件而改變刻度,也就能在原則裡去達到任務,如
此將可以在原則與彈性中找到平衡。不過這之中我調整的是界線,而保有最後底線也才讓我保有 自我,不隨波漂流在工作中。
除上述之外,在工作中價值觀也逐漸在擴展,利用各個角度看待事情,也就會有更多元的觀點,
如同部落貧窮的議題如何看待,可以說教育資源、工作機會少,所以導致多數家庭貧困;也可以說
天然資源、親友資源多,所以更有機會被支持,心靈層面不缺乏、以物易物能自給自足。以上的看
見,是經過很多價值觀的衝擊,才能看清這樣的差異,也對我的工作增添優勢,在評估家庭、個案
時,可以用系統觀點去綜觀接近他們, 也少了服務的侷限度。
17
“跟我來.看我做.做自己”
身為太魯閣族的女兒,我試著將助人專業、培力服務轉譯成我與部落熟悉的語言,呼應著過往
傳統生活模式有勞動有獲得的機制,透過轉譯削弱所謂的福利殖民。我很喜歡跟老人家聊天,說母 語也可以串聯服務行動的展開,比如知道誰擅長養雞、打獵、織布等等透過了解族人身處部落的社
會位置(有力量的地方),就會自然而然的在互動中同理更多,也更能協助族人發掘其內在需求。 我以前理解的社會位置,包含的是生活日常、產能、家族遷徙脈絡之外等等,但在這裡我有了新的
詮釋,是看見族人從小到老有力量的地方,文化培力的精髓就是跟我來!看我做!自己做!現在有
機會在工作上實踐這樣的行動,創造我們傳統領域中的學習場域,一同感受土地的溫熱及生命力。
“成為人,在布農的文化中,是多麼重要的事”
雖然過去也曾與不同族群工作,但每次接觸到新的族群文化時,也需要放掉過去的包袱與認
知,把自己重新歸零去認識,對我來說,文化是種認同,不單單只是血統。在台東的社區工作讓我
對布農文化有了許多領悟和理解,「火」在布農族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有了火,關係才能
夠建立,生命才得以延續。此外,也透過社區工作,訓練了自己的文化敏感度,例如:看見工作中
所出現的微歧視,提醒自己微歧視是會對於個人造成生心理的傷害,同時也會影響了自己在工作中
與族群文化的距離。在社區工作中,了解族群的歷史脈絡是重要的,幫助我們從事社區工作時可 以去看見部落如何從過去走來,形塑了現在的模樣,在從事社區工作這幾年,很幸運可以聽到延 平鄉桃源部落的 Katu 老師敘說關於布農族人遷移的歷史,反思了現今教育所教導的歷史是「正確 的」歷史嗎?以及是誰的角度說出來的歷史?也回應自己曾在社區工作中的藝術創作課程裡,孩子
看見老鷹的故事,反思現今教育帶給孩子的學習,不論是知識或與生活連結的教育,重要的是是否
能讓孩子與自己的生活及文化連結,那才是重要的部分。於是,這幾年陪著部落或學校進行各項 文化尋根的前置工作、陪伴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這些跟著學習的過程,從中看見與深知成為人 (Minbunun)是多麼重要的部分,知道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根源,對於未來減少了不確定與不安, 也才能穩定自己未來在外面求學、工作的發展。
透過曾經與鄭漢文校長的對話,去了解了在布農族文化中,如何去看見自然界中的靈,在布農
族的文化與看見中,對於各界的靈是敬畏、尊敬、充滿感謝的,也因此,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帶
著尊重彼此的態度工作,也才能得到很多收穫與學習。
18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臉皮厚一點,心臟強一點,腦袋快一點”
在社區工作實務現場中,有許多立即發生的狀況,且在當下也需要馬上作出判斷,因此也理出
「臉皮要厚一點,心臟要強一點,腦袋要快一點」的反思。因自己在從事的社區工作中, 較多時
間會與部落課輔班的家長相處,在討論孩子的狀況時,也常會提醒自己要如何讓家長去看見孩子言
行背後的需求,但如果可以去看見孩子最根本的需求,去覺察了孩子的情緒狀態, 或許也能減少 或降低孩子的不安。
從督導的立場來看,很感謝總會有社區方案這個計畫(社區興力計畫),這拓展我們在做經扶
業務工作上的視窗,因為有社區方案,讓我們有更大範圍、視野去看服務對象及身處的環境、文化,
社區工作雖然很難即時有成效,但在個案工作做很久後,是需要去拓展多元工作方法,社區工作就
會是很好的方式,在社區人是立體的、多元的,鼓勵社工多走進部落裡,看見服務對象實際生活樣
貌,像是鼓勵常常參加孩子運動會、畢業典禮、慶典,會在當中看見很多家庭優勢的地方,例如:
阿公阿嬤來家扶,會提到孫子很難帶,我家很需要經濟幫忙…,但若是多走進部落時,你可以看到
阿嬤槌球打得多好,在當下多有氣勢與自信,看見家庭優勢,會幫助社工在執行會談時可以有更多
豐富素材內容,讓家庭在好的資源基礎下談需要與挑戰,也是回應到我們個案工作的一種方式。
現在回過頭去檢視,想到當時我們進到部落時很理想,希望是一個中立位置,期待盡可能可
以服務社區中的人,對於帶有資源也很謹慎,當時有想不要直接跟教會合作,會擔心因 此影響不 同宗教的人參與,但後來知道社區有自己的文化、宗教、政治體系,教會就是在部落中極為重要
組織,反而是要跟教會合作,然後朝向觸及到部落中其他不同信仰的人,但這些過程就需要關係 經營與維繫。
“即便我們的界線模糊,但有著清楚的底線”
身為南方澳在地家鄉的一份子,期待自己的家鄉及自己的學弟妹更好,更有能力接受外面社會
的挑戰,因此常在想要如何培力?除了教導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外,多讓孩子接觸外
面世界、增廣見聞。
在社區工作,和服務對象的界線是模糊的,不是下了班離開據點就結束,我們就像社區中的鄰
友關係,彼此之間沒有契約關係,會持續交流純粹就是因為我們之間的互動不錯,所以我們這段關
係得以持續,但即便我們的界線模糊,但卻有著清楚的底線,有原則但不失彈性地從事著社區工作。
19
“很多服務都是小小的靈感開始,有一天就能被這微光指引出道路”
有些時候我們雖然看得比較遠,但也要去學習等待,因為社區有他們自己的步調與節奏,
而不是我們一昧地想要在社區推行什麼就推行什麼,所以在社區工作的過程中,要做什麼從來
不是問題,而是時間與力氣能做多少才是問題。在社區工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相
處是一層層堆疊的關係,就像服務過程中,家長從不了解、反對的立場,在逐漸地工作當中,
家長能夠看見我們在社區跟孩子們做的工作,到後來那些曾經冷眼旁觀,擔心害怕的家長,反
而成為我們在社區最好的大聲公,宣傳著我們在社區的服務。任何後來看起來很重要、有規模
的服務,都是從一個很微小的靈光一閃開始:就像老師說的「微光引道」,很多現在看起來很 有規模、對社區發展很重要的服務都是從一個小小的靈感開始,這個靈感就像黑暗中的微光, 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持續地耕耘修正,有一天就能被「微光」給「指引出道路」。我很享受
在社區漫步,遇到社區兒少、家長就熱情地打招呼,然後關心彼此近況的過程,後來想起來,
這也許是個尋找自己在社區認同感的過程,因為我知道我再怎麼樣可能都無法成為一個在地的 人去做社區工作,但我能定位我自己成為一個想認真為在地工作的社區工作者,且總有一天在
地的人也會認同你在社區的工作。
“需要有社區工作的意義,而非社區方案”
在台灣的文化中,人情關係是互動及協助的基礎,在社區工作的經驗中,也發覺自身及單位在
整個社區是非常微小,仍是需要靠著網絡結合才有辦法推動。
自優勢觀點出發,社區其實是充滿資源及力量的,只是可能需要被看見、被肯定、被整合,如
果大家能用這樣的心態重新看待社區,會有不同的視野、並找到工作中的意義。也深感工作人員本
身能否具有對土地及人的關懷很重要,而心態也會影響行動,例如:明璋和國明利用私人時間參與
南方澳導覽人員訓練,深入了解在地人文歷史;看到在地社區者熱情地、不辭辛勞、不厭其煩地為
我們說明在地文史,深感佩服。藉此想時時提醒自己,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社區工作可以看到人“真實”的生活
社區生活是人、環境、文化交相作用產生的,每個社區、家庭都有其個別樣貌、特質與差異。
在社區工作可以看到人「真實」生活,不同於個案工作訪視的片面,社區有很多寶藏,內含有形資
源與無形資源,就看我們如何去挖掘;在社區工作教會我不要只看問題;社區的需求靠社區力量解
決才能長長久久。
20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社區兼經扶工作較難與社區建立更深層的關係”
彰化家扶中心社區興力計畫有 1 名主責社工及 1 名協辦社工,可以一起討論與合作分工。主責
社工居住在本鄉鎮,對區域環境熟悉度較利於掌握。困境是社工身兼經濟扶助工作、且每年皆受派 負責舉辦中心年度活動,工作時間切割與分配結果,難以全心全意投入社區工作。非駐點式社區工
作模式,較無法與社區建立更深層關係,也較難觀察到社區日常的狀態,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要
在社區工作多久?何時撤場?有時社工要面臨多方壓力與向社區居民解釋,那種不確定性和未知感
會影響到工作的心情。若計畫可以一直繼續下去,我希望能與社區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守望相助
隊有良好互動關係,有更多了解社區與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激發更多社區工作面向與發展的可能
性,也激勵社區兒少到青少年自發參與社區工作的想法與動機,讓家長與兒少思考未來更多正向發
展的可能。
社區工作會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因應方式,也因此在這過程中培養的能力不論是在工作、生活
都是帶的走的,也可以運用在各個層面中。在家扶體系中,有機會轉換工作內容,學習不同的個案、
方案帶領。走跳部落的交流中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士,增加自己的交友廣度。我喜歡和人群接觸,對
周遭人事物感到好奇。同時凡事喜歡動手自己來,也願意投入學習新事物。對於對、喜歡的事情會
埋頭苦幹,總是在這些工作中發現新大陸,做的越深越多。在工作裡有夥伴的支持,可以發想更多
服務,也可以有情緒上的紓解是件很美好的事。
“有距離的美,也是很好的”
部落工作上總有原本的排序但被接踵而來的事情打亂,會自亂陣腳亂了順序。因為不是在地
人,所以對於在地生活模式都要重新建構,其中學習母語是最大的挑戰,還有建立關係也是,需要
比在地工作者花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和產生連結,也才能較為順利的融入部落裡,進而推動服務。不
過真的要在地人才可以做在地的事情嗎?其實在工作下來,覺得有種距離美也是很好的,因為可以
更自在切換真實我和專業我,比較不會有關係上的兩難,更可以在工作與私生活中靈活切換呢!
21
“部落在地產業興起,有助人文發展”
達基力部落工作有來自總會的經費支持,與家扶的社工專業招牌當後盾,在社會資源募集上
是順暢的,加上主管與組織信任度高,讓部落工作者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執行,且執行創意空間自
由度高。而達基力部落工作最大的優勢是學校的給力,理念一致,願意分享學校資源,合作性高;
而部落的協力夥伴,包括部落中的大孩子、青年、職人,部落資源與居民對希望教室的信任度高,
這是部落工作深耕多年後蘊育及滋養出來的第二大優勢。再加上返鄉青年回流,開始滾動部落的
動力,帶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的建構,部落在地產業包括民宿、水上活動業者、餐飲業、觀光 景點與文史保留據點等已興起,增加家長或青年留在部落就業機會,也提昇在地繁榮性,與有助
地方人文發展。另外,部落中有九成以上是太魯閣族人,彼此家族關係性高,可以形成小型互助
網絡,人際的距離感接近。也有越來越多在地組織或外來社會福利單位進駐,讓部落的照顧網絡
更加豐沛。
但我們也同時面對挑戰,包括因外出讀書、工作,影響青少年參與服務、公共事務的意願性,
部落工作者工作內容的改變 - 社區與經扶工作融合,導致工作時間分散,融合性的工作模式尚在建
構中。加上長期合作的學校在校長與老師的異動下,為未來服務合作上可能帶來新的可能或是出現 不確定性。
“希望自己的家鄉,不再只是漁村”
我對自己南方澳家鄉有深厚的情感連結,期待自己的家鄉更好,讓南方澳不再只是漁村,許多
青年回鄉創業,多是與青年自己喜歡的餐飲及烘焙有關。
曾有南方澳青少年說,自己的相關事務小至每天穿的衣服、大至自己的行動或是生涯規劃,都
受限於父母的決定,普遍兒少在唸高中前沒有離開過南方澳、覺得南方澳偏鄉落後,相對較為自卑。 因此團隊在據點內創造兒少自我決定的機會、學習如何為自己做決定、並為此負責,例如:定期召
開據點會議,決定據點規範、討論策劃據點內活動。藉由移地學習、辦理營隊等方式,加強兒少對
於家鄉的了解,也時常引導兒少去思考自己家鄉和其他地方的優劣勢。也曾協助兒少推選縣內兒少 代表,為在地之政策發聲。看見兒少越來越能表達意見,從「我不知道」、「我沒想法」到「我覺
得…會更好」、「應該要…」,在據點也建立起自己的信心,能幫助兒少在學校或是家庭內能更勇
於表達。看到兒少越來越有自信向他人介紹南方澳,並且藉由營隊傳承給較小的兒少!增加兒少與
在地及其他兒少的連結。
22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沒有經驗、沒有包袱、沒有框架”
我是個相對內向的人,在界線及原則上相對踩的較硬,較無法短時間內與他人熟絡、較缺乏領
導及創意特質、粗枝大葉,可能難評估全貌,但是我有好奇心、心態開放、願意嘗試各種可能、行
動力足夠、學習速度快,能快速理解並尊重當下青少年流行文化。身上沒有社區工作的經驗,就不
會有框架綁住,開放性大。
“社工輪動,主管更換,督導不在同個場域,都是遺憾”
南方澳兒少相對都市孩子單純,易建立關係。和孩子的情感連結很自然的產生,也許過往服務
方案訓練出來的溫暖、幽默的特質讓我們願意做比要求多更多的工作,容易有感觸而觸發鬼點子嘗
試新事物。也因為此,對於兒少容易心軟而在管理上被予取予求,對於所謂的「規範」這件事常無
法堅守,但這個模糊、願意在規定下多一點理解的狀況,或許也讓據點更有家的味道。家扶有名氣,
提供豐富的資源,包含財務、人力、空間(還有 WIFI)、工作人員培訓的機制進入社區,再加上 南方澳豐富的自然景觀、文化資源,租到了一個寬廣、穩定的據點空間,有利於各項活動辦理。歷
經主管更迭,仍願意放一個團隊在南方澳做社區工作,誠屬不易,但社區興力計畫有階段性的規畫,
總會補助中心人事費僅補助 1.5 人力、5 年,身兼中心其他業務難以專注在社區工作。再者,經歷
工作人員的轉換,影響團隊的凝聚,與兒少的關係難以深根,在密集的工作人員更替轉換後,兒少
與據點社工漸漸缺乏連結。而工作人員求去(離職)真正的原因,往往因為環境的人情世故,無法 被知曉,也造成管理上難以克服的問題,管理者能否同在,雖然辛苦至少有人懂你,或許才是能夠
走下去的重要因素。
“衝太快,忘了照顧自己”
在就讀研究所期間,長期參與社區工作研究,同時碩士論文主題同為社區工作領域,對社區工
作有一定反思。對原鄉議題較熟悉且有興趣。願意投入社區工作和地方性的工作,與社區建立關係。 對於社區研究有相當的興趣,也願意多委身學習。擅長與主管爭取和說服,對於權利上的溝通及拿
捏洽當。喜歡創造新的事物,將元素排列組合成為有趣的事情。
面對個案的經濟扶助工作量較大,容易讓工作者忙不過來。辦公室行政庶務較繁雜,工作大多
都有時限性,必須要先處理好庶務工作後才能處裡社區工作的規劃。有時候會自己衝太快,想法一 直冒出來,然後忘了照顧自己。
23
德拉楠部落社區工作推動至今已有 10 年(2012 開始),長期推動各項社區服務(每一項服務
皆推動至少 2-3 年),工作歷程長遠,執行狀況穩定。福山部落社區服務隊至今已成立 4 年(2018 年起),從非正式的搭配,逐漸發展成定期與拓展服務內容的合作,長期參與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計
畫,也參與社區兒童團體及社區兒童夏令營的規劃與執行。因社區工作計畫的長期推動,有蓋一間
社區工作據點(福山 Lokah 小屋),也讓社區工作在空間使用更為便利,社區居民也接納這個社 區空間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會在這裡辦理社區兒童團體、社區組織會議、社區參訪課程,及部落文
化體驗活動等內容,活化空間的使用與對象。泰雅族文化明顯且元素豐富,社區在推動上具有特殊
性,包含泰雅文化故事、社區彩繪牆(姻親路)、獵人文化、編織文化等元素,也可以達成借力使
力的效益。里長改變參與社區計畫的態度,願意與社區工作者配合與協調,共同參與社區工作服務
上的執行,也藉由里長的職務聲望角色帶動社區活絡參與。
但面對社區工作主責社工的高替換頻率,同時主責社工對於社區工作的概念與期待不同, 容
易影響社區計畫的規劃方向與工作方法。社區內組織彼此間的動能不佳,因此需要由第三方擔任外
力介入,但社區居民的組織運作能力不齊,難以完全獨立推動社區計畫,需要由社工擔任中介角色。 社區計畫已執行 10 年的時間,隨時都有可能被評估需要調整(如:家扶撤點,交由社區自主
管理運作),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容易構成社區工作者在社區工作服務執行上的評估與考量。社 區據點地處偏遠,也讓有意願參與社區計畫的學校、社會團體、社會大眾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初 期大多以社區工作者獨自工作為主。部落青年返鄉就業意願不足,主要係社區地處偏遠,又位於水
源保護區,唯已高度商業開發,因此在地就業機會不足,也促使大多有能力的青年會選擇離開社區
到外地就業。原住民(泰雅族)文化流失快速,社區青年對於自己的族群文化意識淡薄,也讓社區
青年願意留在社區發展的可能性降低。
“沒有駐點工作,了解社區很有限”
透過了這幾年的社區工作,連結關係與資源,不斷在部落中進出互動,才能真正整理出關於
武陵部落的一些優勢與機會,像是武陵部落資源多,文化資源豐富,例如:卡納歲工坊結合觀光
產業推行文化,以斯馬哈散農莊結合農業復振原民文化農作物。透過各種產業藉此提升部落知名 度。在地組織例如 : 武陵社區發展協會及布谷拉夫部落永續協會積極運作各項事務,同時,村長 支持家扶的業務,協助進行許多業務推展。兒少照顧資源多元,透過部落課輔班申請快樂學習協 會、伊甸基金會等資源進行課後照顧,另有家扶協助多元學習,IBU 原鄉生涯教育協會協助青少 年課後輔導。
24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兒少照顧的年齡層下拉至幼兒,看見部落對於幼兒、兒童、青少年的照顧意願與動力,促成
了公私協力托育站的成立。部落婦女族群多元,除了布農族之外,另有排灣族、達悟族、鄒族、
賽德克族等族群齊聚在武陵部落,部落有許多潛在人才資源及文化發展與能量。透過部落巡禮計
畫,看見部落青年願意主動進行規劃,提出想法,承接事務,也願意做事,只要給予任務,和青 年們討論,部落青年其實也能夠成為部落的人才。上述都是部落發展上的優勢與機會,需要的是
連結與合作可能性。
面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保持謙卑和尊重的態度,更為謹慎的試著在工作中找到各項資源並與
其合作,增加計劃在執行中的豐富與多元。帶著所擁有的專業知能與部落家長或部落夥伴分享如何
陪伴部落兒少。社區是活生生的,部落的事物是持續再發生的,社區工作者仍有部分工作於原辦公
室,工作時間很有限,很想全時間投入,但時間分配實在困難,有時候會期待有社區工作團隊,更
希望有外督資源或是部落提供意見。但在部落要找到主要合作窗口不易,需要大量溝通,但不一定
有回應。沒有駐點工作,了解社區資訊可能有限與片斷,無法即使掌握與回應,需要花更多時間建
立堆疊關係。
育維的話: 因為沒有地圖的旅程,所以任何停泊的地方可以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重點的 是在航行的過程中,每一位風帆手看到的微光或是自己發出的微光,都是在一片茫海 中持續的力量,雖然每個風帆手掌帆的方法不同,面對的風面不同,前進的速度不同, 但是都有共同的信念—繼續前進,特別是霧散去,看見周遭的真實美景,才深感這趟 旅程和內心深處靈魂的共鳴。
25
第四章 夜深人靜,風帆手的低語、 呢喃 楔子
深夜仰望浩瀚銀河,風帆手回首來時路,百感交集、五味雜陳,不求留名青史,但求留下文字,
為自己、為社區、為機構、為專業社群留下些見證“這趟旅程我曾走過” 。
“問心無愧”
遇到挫折先別急,停下來呼吸一下,重新找到初衷的力量,然後重拾這份力量繼續走下去,在
德拉楠部落工作的近五年,我看見了在每次與主管溝通的沉重壓力,但有時候這種壓力也迫使我去 不斷的反思,也讓我們心智與工作目標越來越強大。
最真實的事情就是,當社工在部落裡走跳時,社區家長會主動呼喊你的名字,社區兒少會主動
跟你接觸,這個時候,你的角色不再只是社工的身分,而是社區家長及社區兒少的朋友, 在關係
上已經轉換了,接納也就從此刻開始。
先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問自己社區工作的目標設定想要有哪些,確定了,再一步一步地跨出
去,不要一開始就盲目的做,很容易自我迷失,陷入飄浮不定的感覺。不要過於心急,自亂陣腳,
社區工作沒有一蹴可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滾動式調整,在摸索中前進,腳步踩穩了,接下來
才能愈走愈穩。有工作夥伴很重要,在中心要有夥伴,在社區也要找夥伴。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
思,有空就去社區走走串門子、交朋友、觀察社區平實的一面,建立友善信任關係,做在當下,做
就對了 !! 對社區、對服務對象、對使用機構的資源、對自己、對社工的專業社群問心無愧。過去的 努力對家長、居民、里長、社團帶來一些觀念的影響,讓他們認知到兒少關懷與陪伴的重要,這件
事是值得大家重視也用心去做的事。初期進入社區都是較以機構立場考量,專業評估做出的決定,
而非由居民,自主決定,是與草根的力量相互違背, 只能藉由拜訪說明、尋求工作理念認同、努 力付出被看見而獲支持,不斷的說明、溝通、討論、 漸進式的放下彼此的陌生,雖然社區工作結 束了但關係不滅。
26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你的熱情會為你展開新的旅程”
「一時的灰心不要失望,因為你的熱誠會為你展開新的旅程。」社區工作是進入一個場域脈絡
的歷程,在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衝突與矛盾,要如何去面對與解決,就是在考驗社區工作者的應變
能力,在過去的這段時間,我們經歷了各種情境,這些也都成為了我們重要的養分,滋養了我們對
於社區工作的初衷,想想每次辦活動的時候,孩子們帶著期待心情衝過來的模樣,社區工作就是有 如此的魅力,讓參與的成員都能感受到無限的熱情。對於社區來說,社工的出現帶來的是一種不同
的經驗,這經驗可能是正向互動,亦可能是負面情緒,對於社區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關係」建立。
社工問自己,當離開了這個社區之後,我們又留下了什麼呢?這痕跡會是歷歷在目的情感,從社工
的帶領中,提升了社區內部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討論能力,培養了社區家長的工作能力,帶起了社
區內的兒少照顧思維,但社工也相信,當有一天社工離開這個社區,未來有機會再拜訪這個社區時,
仍然還是有當年的社區家長和社區兒少會喊著熟悉的社工稱呼。
“和家長討論後,當天通報”
從事社區工作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部落組織與我提到需要通報的案件,但對方因擔心從他們
那邊通報,會破壞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加上有時也會因家長擔心面子問題不太想通報,但基於專業
的立場,通報其實是要減少兒少安全的風險,避免未來有相同事情發生,加上社工都有責任通報的
身份,因此我會和對方說明,若他們通報有困難,我這裡是可以幫忙通報的,而且我會馬上填寫通
報單,並在當天通報。
“我是小王?”
時常在社區走跳的社區工作者,必然是與社區居民在關係上有更緊密的連結,然而,當工作上
的關係介入到家庭內部的衝突時,社工就容易被牽拖,然後陷入困境。舉例來說,扶助家庭,同時
也是社區工作計畫的合作夥伴,其家庭內部發生婆媳關係時,社工被家庭內的婆婆無中生有的冠上
小王字眼,這時候社工要如何去因應?當時,社工先與單位主管告知此事,並討論這個情境狀況的
27
源起,主管理解後也能夠成為社工強而有力的後盾,讓社工有勇氣與信心去面對這件事情,並且去
與扶助家庭釐清各項角色關係,減少彼此間的矛盾和誤會。
小心所謂的“幫助”,可能對對方造成極大的傷害
在部落中,有時也會協助部落居民申請社福相關資源,不論是協助申請的社福組織,或是提供
資源的社福機構,都需要看到真正的需求在哪裡,站在機構的立場,可以了解機構有其原則與對外
徵信的需求,然而,部落居民的權益與個人隱私,也是需要被重視與關注的部分。
在社區工作過程中,曾看見了相關的事件發生在部落中,也對於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衝擊與傷
害,雖然事件已落幕,但在這事件之後,我也在工作週誌中也寫了一段反思「…對於當事人已造成
的傷害,也會警惕自己在服務過程中不能落入這樣的思維中。另也會看見所謂愛心送『偏鄉』的價 值觀,偏鄉是否就是真的坐等補助?由此是否又拉出了族群之間的隔閡與階層,過程中我有一度很
難過的覺得『這些平地人很過分,我們很努力在陪伴,然後還是有人會這樣破壞』」自己現在書寫
完這段文字,覺得看起來真的不太理智,且充滿著自己也是身為平地人的矛盾。但我想就是提醒吧, 提醒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抱持著互相、謙卑、尊重的態度,因為我們都要小心自己所謂的幫助,可
能對於對方來說都是很大的傷害。」
因為前陣子和實習生分享社區工作的內容,也剛好分享了這句話,社區工作的執行,態度 很重
要,如果是帶著我要來幫你或輔導你的態度進入社區,那真的不用來做社區工作了,也會 容易被社
區或部落排除,我覺得應該要帶著「我想和你們合作」「我想要聽這個社區的故事」然後從中去找 到社區的優勢與潛能,進而在這其中和社區一起合作、規劃,讓社區或部落是可以主導或進行,也才
能永續經營社區。 剛開始在做社區工作時,會因為機構期待,讓自己在社區工作有很多擔心和焦慮,
覺得沒有成果怎麼交代,但說實在,社區工作真的急不得,必須要很多時間的陪伴,了解和溫養之後, 才能看見一點點的成果,而這些成果有時候都必須要花上 2-3 年的時間才能夠慢慢地出現。
“真的很多時候很孤單,好好照顧自己很重要”
有時候成果只有一點點,但一點點也能夠肯定自己,因為這是花上了很多的日夜,很多自己的
時間所出現的成就,關係也就是因此培養出來的,無法用數據量化呈現,但當走入社區時, 大家
與你的關係,也能夠看出自己在這個社區的努力。
「謝謝你們,願意包容我走進你們的生活中」這句話是寫給和我一起在部落中工作的部落夥伴們,
當時寫完這句話哭了很久,會覺得自己很幸運,何德何能可以遇到這些人,然後讓他們可以接納一
28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個皮膚很白的人,不知道來幹嘛的人一起加入在這個部落裡,或是很放心讓我在這裡執行社區工作,
我真的滿懷感謝,謝謝他們的包容與接納,讓我可以進入到部落一起工作一起努力。有時候工作過程 中,真的會心很累,但發生了,不要太自責,找到辦法可以解決就好了。這句話除了寫給社區工作夥
伴,也是寫給自己,在社區工作過程中,有時候會發生很多讓人疲憊,讓人心累的事情,但事情就是
發生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學習不要太過自責,因為我們已經很努力了,我們盡力了,找到辦法可以解
決就好,好好照顧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也能夠避免在工作中耗竭了自己的狀態與能力。
真的很多時候很孤單,社區工作沒有辦法一下子看到成效,社工需要能夠好好安頓好自己。有
時候一年兩年仍是看不出有甚麼大的變化,但可能之後在某個場合、某個時間點,你曾經說過的一
句話或是做過的一件事,對當時的一些人促發改變。累的時候,停一下,抬頭看看前方的亮光,會
有轉機與答案,資源或是契機會來到身邊。
在原鄉工作,看見非主流價值 – 社區中優勢地方,如:族群文化、友善對待土地與大自然,不
認為都市的進步生活、大量財富是唯一好的。因為是做部落工作,還是需要提醒與覺察,我們是帶
著甚麼樣的視野進到部落,如果照顧部落的樣貌以及價值是沒有符合主流價值時,我們自己位置是 站在那裡,是不是也夠允許自己看見部落有不同的樣貌,例如沒有像都市一樣進步,你是不是也能
夠欣賞?不是像都市一樣有穩定的工作、賺多少的錢,而是看見在這樣的情況部落是怎樣好好的生
活、心是富足的。
“時時回顧,才能避免迷路”
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都是因工作而進到社區工作,大部分都不是在自己原本生活的社區,陌
生的環境總是容易讓人抗拒或無力,如果可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工作的社區也作為自己生活的
一部分,應該會更願意深入了解在地、並與社區形成連結,進而願意為社區做點什麼,不論是純做
社區或是兼其他方案,以盡自己所能去做及思考借力使力的方式為原則,避免太過消耗自己的能 量,因此認為調整心態是最重要的。不管社區工作進行到何種階段,社區才是主體,如果做到迷失
了方向,可以想想我所做的事情跟在地有什麼關係、對社區有何影響?未來社區能否獨自運作?時 時回顧才能避免迷路。
曾經據點是混齡,且全年齡層,只要孩子想來據點就會展開雙臂歡迎,但是其實我們的能力 /
人力有限,年齡偏小(學齡前)的兒少難以在據點得到適合的服務,且連帶有些安全的議題,因此 即便知道限制會減少前來據點的使用人數,卻仍須忍痛做此決定;另外高關懷的兒少,據點究竟要 展開雙臂歡迎、中性或者冷處理?因為曾經高關懷孩子在據點的濃度到了一定比例後,部分兒少會
反映據點的氛圍變得很奇怪,因此似乎怎麼做都是為難,最後則是因為法律事件使得高關懷少年的
29
頭頭無法再來據點,但後續若再有類似的狀況,據點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他們?也許下次遇到,
我們可以不以單一故事來看待每一個令我們懼、拒的狀態。
什麼樣的付出,怎麼樣的收穫。雖然說我們從事的只是份工作,但是我們跟社區兒少的互動,
卻是彼此生命的陪伴,若只是把跟人的互動當作是工作或是例行公事,那彼此的關係也就僅止於
此,但若能夠真心相伴,去用心每個時刻生命的相伴,那獲得的就是一個曾經陪伴彼此生命的關係。
“我的喜怒哀樂,留在這片土地上…”
社區中工作把自己放空,就像小孩單純的徒步走在社區中,不同時段感受部落不同風景或生
活,好好認識你身處的所在,身在其中發現它的好,理解它的壞!你才能真正認識部落,也才知道
自己為何在這裡,不僅僅只是因為工作需要,而是你看見在地人的生命力,而我們是促使生命影響
生命的其中推手。在達基力的日子,回頭望走了三個年頭,身在其中的每一天,都真實的感受著部
落間人與人、環境間的互動,有新生、有消逝、很多的喜怒哀樂,展現了部落不斷蓬勃的生命力,
如屹立不搖的百年茄苳樹,歷經物換星移,不斷的蛻變,每個世代都有屬於它的樣子,若問我留下
了什麼,應該是我在達基力的樣子(喜怒哀樂)留在這片土地,留下了真實的感情以及血脈的連結。
“靈活的走在倫理軸線上”
在社工倫理中有許多兩難與值得討論的地方,像是對於收禮物這件事情,在倫理上是不可以拿
服務對象的東西,涉及可能會有利益上的交換。這樣的概念在剛進部落時出現了兩難,拿了怕利益
議題,不拿怕破壞關係,而不斷拒絕的狀況下,族人也可能認為是不是覺得自己的東西不好,所以
社工才看不上!剛開始會用轉移話題避免尷尬,但後來慢慢熟悉這群族人會發現:在他們的生活與 文化裡很注重分享,因為覺得你重要,才願意分享給你。而明白這個在地習慣,自己也舉一反三調
適,會先去了解目的,並判斷貴重程度,有時拿、有時明白拒絕,靈活的在這條線上遊走。
倫理的挑戰還有法規上的執行與宣導,在部落裡國中生被默許騎機車,但在自己的生長背景中
絕對不會被允許這麼做,當然在法規上也違法,因此看到此狀況真的很衝擊呀!初期試圖看到父 母、警察做質疑與提醒,但反而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所以我明白到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不代表
我認同這樣的作法,而且去思考自己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危,慢慢的會告訴周遭的青少年法理基礎上
是違法的,但也教學正確的騎車方法和交通規則,並且與學校討論,一起為孩子的安全做倡導。
30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在部落性別又是另一個倫理議題,對於男性族人可能會開玩笑說「你當我孩子的母親好了」,
一開始會很敏感覺得是不是被騷擾,而且覺得很尷尬、只能苦笑應對。但後來發現對於這樣的玩笑
話可以試著去抓到話想表達的重點,用正式的口吻回答「你期待有個溫柔的妻子和媽媽」,如此話 可以不要繚繞在自己身上,又可以協助族人察覺自己的需求。
“融入當下,放眼遠未來”
在投入部落工作後,發現部落工作不是一種服務,而是一種雙互培力的過程,傳統的服務像是
設計好的內容,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來使用,部落工作則是一種互為主體的一種培力交流過程,考驗
與增進社工的多元工作能力,需要大量加入參與者的意見和培力參與者。
部落工作需要融入當下,也要能放遠未來:除了著重眼下的需求(zoom in),也需要思考更長
遠的未來規劃(zoom out),才能建構階梯式的計劃發展。忙碌的工作推著工作者不斷前往跑,因
此我們需要常常要停下來反思,在部落所做的事是自己的自我實現需要?還是部落的人事物的需要? 沒有工作者的熱情是無法投入在部落工作中,但忽視部落的需要,也可能會形成與部落的工作距離, 但如果只是朝向部落的需求,卻是工作者無法執行或是沒有熱情的,也可能無法貼近地滿足部落的需 求,因此,兩者的比重拿捏沒有絶對的標準答案,比重的分配因人而異,但需時時留意不能一方過於
傾斜,尊重自己的狀態與資源能力,也關切部落的動態,以降低工作挫敗感,或是部落的抗拒。
長期投入部落工作,需要先照顧好自己,才可能做更多的事,所以工作要甘願去做、找到工作
的意義性與價值性,才可以帶來正向的能量照亮自己與別人。先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想想可以在 這個位置上做什麼,是能持續下去的,在了解自己以後,開始去傾聽他人的故事、需求,帶著謙卑
在部落中學習,並在自己和投入部落工作中找到平衡點,不論夥伴有多少人,就算只有自己,都要
用心去感受部落的一切,也要堅持做對的事情,總有一天會有人跟上腳步的!很期待將這些工作經
驗,透過書寫讓更多人了解部落工作,也認識社會工作的多樣樣貌,同時也可以成為為部落發聲的
人,讓更多台灣人認識在這片土地上,有眾多生活的樣貌與選擇。 育維的話:
社會工作是”沒有路,一直找路…”,社區工作更是如此;一路上跌跌撞撞和各 種努力拔河、內心的掙扎、身心疲憊…但是這一切回到對土地、對人的情感和對專業 的承諾卻都能拍落一身塵土,自我療癒後展開新的旅程。
31
第五章 經歷無數次與風暴博鬥後, 終將歸於何處? 楔子
“因為這是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也就沒有“終點” 。社區工作是一條無止境的路,甚至是一種
生活態度,而不是工作方法,在彼此的陪伴的過程中,視野、視線不同了,對未來的期待也更有 圖像,對生命充滿了正向的能量,走我們的路,唱我們的歌,我們繼續航行中。
“社區工作要有強韌的堅持和毅力”
福山部落經歷了十年的社區工作計畫推動,在不同時期皆規劃了各項主軸,在每個階段都是重
疊的,只是在比重上的調整不同,透過多元的媒介視角來推動社區工作,也可以看見社區工作的盲
點,進而滾動式的調整計畫。從初期到現在,社區一開始對於結構性的議題,例如;觀光人潮、水
源保護、在地就業機會等,沒有太多的討論,透過這十年來的社區充權及賦權,社區內部開始調整 思維,包含社區組織、教會、里長及居民,試圖透過資源合作、產業創新及社區檢視的方式,來改
善所居住的社區環境,從資源接收者的位子,漸漸的走向使能者。從社區兒少培力到長期組織培力,
組織會是期待有亮點的服務內容,這樣在成效上才容易被主管、外界單位或服務行銷看見,但也時
常會忽略了社區工作的目的與意義,對於社區工作者來說,也是容易有挫折與無奈,但又要扛起這
個向上溝通的責任繼續邁步,社區工作者要有強韌的堅持與毅力。在社區工作的場域裡,有社工原
本的個案工作對象,也有非家扶扶助的對象,因此,社區工作者可能會同時有兩種身分:一是案工
作的主責社工;第二是負責社區工作的社工,避免外界會認為社工偏袒個案,因此這兩者的身分角
色要拿捏合宜。因此,曾經有被社區其他居民質疑,為什麼家扶的社工都是與自己熟悉的扶助家庭
合作?是不是非被扶助的家庭就不能參與計畫?社區工作者本身知道這件事情是誤會,但確實從局
外是看不清楚局內的情況,社工也試圖去調整工作方式,並將部分的工作交由原本沒有參與計畫的 社區居民,讓更多社區居民來接觸計畫內容,降低局外的感受性。
32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大環境艱難:社區仍有找到生存法則”
疫情期間是一個很漫長的狀態,許多社區活動也因此而暫停,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在疫情初期對
於未來的工作計畫,是感到相當的擔憂,但也因此更為突顯社區與社區工作者之間的韌性, 因為
疫情的關係,更突顯「關係網絡」的重要性。因此,在 2021 年 7 月至 8 月期間,透過視訊辦理四 個社區活動―繪本故事屋、科學實驗室、家有烘培王、有氧舞蹈教室,在疫情之下,也讓社區兒少
與家庭能夠找到一個與社工持續連結的平台,並且讓社工對於家庭的關係,繼續延續下去不中斷。
在這段期間也看到,社區居民對於疫情的恐懼是存在的,這恐懼是來自於疫情之下所帶來的失業、
經濟、照顧及教育等議題,因此社工在這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陪伴家庭面對生活上的困境,
社區的生命力是有韌性的,即使大環境仍然艱難,社區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則。
“疫情中溫柔且堅定的力量”
疫情期間,在武陵部落中也有看到三則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剛好也可以分成前、中、後期來說
明,疫情開始的時候其實很焦慮,因為對於社區工作來說,需要時常與部落的人接觸與工作,因為 沒辦法進村,也沒辦法直接了解部落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加上部落防疫站管制很嚴格,基本上外人
沒辦法進入,部落群組也會隨時有人像糾察隊一樣報告村子裡會進來一些不認識的車,請村長處
理。之後居家工作的期間不斷與部落課輔班老師用 Line 聯繫,知道他們在疫情期間還是會到孩子 家中關心孩子的狀況,因為疫情所以孩子都居家上課,孩子處在發育階段,時常有吃的需求,也使
得家裡的食物需求量增加,或是家裡沒有大人會使用線上教學系統,因此課輔班老師開始會挨家挨
戶發送物資、協助線上教學使用,家扶這裡得知老師的工作情況後,因為倉庫還有一些存貨,也開 始協助提供相關物資,然後和老師約在部落旁邊的橋下交貨(因為部落還是無法開放他人進入),
也因為在疫情期間看到老師們的努力,所以也主動在 FB 與我們的季刊中發文,紀錄疫情期間課輔 班的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就像是在一股昏暗低壓的氛圍中,注入一陣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流動在 部落,陪伴著,等待著天亮那天到來」,之後因為爵士鼓的老師覺得荒廢太久了,這樣下去孩子的
技巧都忘光了,所以找我一 起討論進行爵士鼓的線上課程。爵士鼓的線上課程內容雖沒有辦法進
行爵士鼓技巧教學,但利用這段期間讓孩子們重新複習鼓手必備打點、節奏練習、音樂分析、聽歌 33
曲的節拍,然後也會看到孩子在線上課程會出現各種狀況,或是有時候要在家門外練習,光線很暗, 真的都會看不到臉。大概在三級警戒的尾端,一直在討論是否可以放寬條件或降為二級警戒的時間
點,永康部落的 Niua 和我聯繫,因為孩子已經不斷來詢問是否可以畫畫,家長忍耐的限度也都到
了臨界點,為了可以讓家長有喘息空間,孩子們也能夠有事情可以做,所以 Niua 與我討論,在三
級警戒的規範內,用年齡做區分,安排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來 Niua 家進行畫畫班,在畫畫之前也會 量測體溫、簽名、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
在疫情期間的畫畫課也激發了 Niua 的教學創意,之後改成二級警戒之後,7 月底繪畫班 人數
暴增到 20 人來上課,原本以為只有兩位部落媽媽老師會很難處理 20 人的繪畫,但因為 大家都可
以在其中找到朋友坐在一起畫畫,畫畫的過程大部分時間都能夠專注,讓部落媽媽們驚呼真的是 「前所未有的寧靜」。
陪伴部落課輔班或部落婦女這幾年,可以看見他們開始也會自己去申請計畫來協助課輔班進行相
關課程,或是與武陵部落和永康部落合作過程中,婦女們會主動和我討論他們的想法,可以怎麼執行, 我也會給予很多支持。另外因為這兩三年會安排兒少陪伴專業課程,也讓婦女們有了一些概念,因此
我目前固定每季會加入課輔班的會議,和他們一起開會,他們也會在會議中提出對於幾位孩子的狀況, 我有時候會提出我的想法與建議,讓婦女們可以學習用不同角度與想法去看待孩子。以武陵部落爵士
鼓班的成員為例,陪伴的這幾年,成員的出席狀況從三催四請到現在可以自己主動參與,自己按時出
席,若無法也會趕快跟我說,由此也看到他們的主動與對自己的負責的態度養成。加上目前部落中幾
個組織也在共同陪伴著部落兒少,像是布谷拉夫部落永續協會去年帶著部落兒少在暑假時進行文化之 旅,IBU 原鄉兒少生涯教育發展協會也在今年暑假結合部落青年帶領部落兒少進行技職認識與學習。
“太魯閣族的防疫陣線—為組織貢獻、為部落努力的具體行動”
此次疫情因家族群聚感染事件也擾動部落的內在動能,不免因為擔憂疫情而有謾罵、排擠, 但
也陸續出現其他聲音,人人自危,外人標籤原住民族愛喝酒、愛群聚,甚至說誰叫他們要關閉部落, 自己群聚感染滅村算了;而部落族人也開始互相猜測與責備。面臨這樣的負面熱浪來襲, 部落青年
反而沒有氣餒,而是自主組成自治團體,共同起身用行動來表達支持,用行為證明我們可以團結,
各個用自己的長才,為組織貢獻,為部落努力。主動釐清抗議的對象應是疫情本身而不是人,理解
部落是以群聚的生活生態習慣。族人自發性的討論因應對策、串聯組織、政府組織、醫療院所等協 力抗疫。青年製作激勵影片、標語,消除內在排擠、外在標籤, 除了對外宣導防疫正確觀念,也對
內勇敢表達不一樣的聲音,社群軟體的使用雖然便利,但訊息量的快速更新,無法時確認或者接收,
也容易產生過多誤解,因此群組有人導入訊息查核平台的謠言機器人,協助導正視聽。
34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在疫情下也改變了族人的購物習慣,有人長住在此的教師、職人,因為愛吃愛玩的個性,主動
集結了在地的店家、小農、達人等,運用線上團購集結的方式,創立在地消費生活圈社群, 透過
數位化的經營達到推銷互利的效果,族人也增加互動機會,關係也漸漸活絡。
因為我就住在部落裡,疫情期間,每天就會聽到村長廣播,請部落人注意防護,與福山部落很
像,因為疫情,讓部落動員起來,活絡起來,並且自主成立防疫站,分為設備組、志工排班組、物
資組,物資組會在族人群組裡說呼籲減少返鄉以及支持防疫站,讓族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外縣市
族人較多會是提供金錢或是物資贊助,而部落人主動分組加入志工,從早上 7 點到傍晚 6 點,天氣 非常熱且穿上防疫的裝備,真的很佩服也很感謝志工,從這件事看見族人動員很快動員機制,以及
願意為部落的付出。有趣的是村長每天都在廣播提醒,因為疫情不能群聚,這件事讓部落人很痛苦, 村長需要每天提醒,也表達自己要以身作則,也不能跟大家一起群聚聊天喝酒。因為學校停課,鄰
長很主動詢問社區高中生願不願意擔任防疫志工,高中生很願意參與,這時候看見部落動員後的力
量,有別於平日的安靜。
“讓族人做主,而非滿足資源需求,聊著聊著就成了”
透過小團體共學的模式,不分你我的組成,創造自然輕鬆的情境,從關心彼此的生活開啟對話,
除了讓團體有安全感,也讓彼此能夠儘早活絡關係,藉由聊天就成了的自然互動,聊著聊著就成了, 大家學習表達也學習傾聽,讓共學由族人做主而非滿足資源端的成果期待。因為自己本身為部落族 人,所以在關係建立上比起其他同工順利許多,但也因這樣的身分確實經常面臨服務界線上的倫理
挑戰,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借錢這件事,雖然家庭因為我的拒絕感到更為焦慮,但在這個過程除了明
確表達工作規範及界限,討論可能的因應方式有哪些,也幫助家庭累積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在長期耕耘中看見部落是有其自己的力量,但需要等有部落的人願意投入,近幾年開始有部落
青壯年投入社區協會,推動社區計畫,逐漸的新氣象出現,而有一對夫妻透過申請計畫扶持產業,
逐步穩定,也帶來示範作用,目前部落有逐步活動起來,但較多是部落人主動投入部落工作帶來的
狀況,整體而言雖不是家扶帶動,但看到部落發展有進展,也會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
“做到一點點也很好”
部落的培力計畫初期運用了西方的教育概念,原先在做的時候不覺得如何,但幾年做下來總覺
得無法將服務概念與孩子的生活做深入的延續性,和族人討論族群的培育觀點後,才發現原因正是
少了在地觀。因此開始找尋部落族人一起帶領兒少做太魯閣族的文化培育,讓孩子走在自己的土地 上,好好用心聽、用心看,慢慢的不在是社工主導一切,而是融入在地人的想法,也加入孩子們的
35
感受,彼此將想法說出來,讓陪伴兒少的觀點更豐富也更貼近孩子的生命經驗,更是擴大社區概念, 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做事,滾動了內部的力量。從服務部落至今,一直都很謙卑的將參與者與自己
放在同一個位子,或許是這樣的想法,展現出不弱化族人的態度,也剛剛好曉得只有此時此刻我們
一起將自己有的貢獻,盡量的統整每個人很好的部分,讓他們知道原來我可以做到一點點也很好。
“多了相處的時間,看見了家人彼此的需要”
以漁業、觀光產業為主的南方澳,因為疫情,觀光客減少、香客減少、餐廳無法內用而暫停營
業、連帶影響捕回來的漁獲難以銷售,影響整體經濟頗大,除此之外,亦有傳言南方澳有人確診,
當時人心惶惶。從另一方面來說,民眾也能趁疫情用比較合理的價格買到漁貨,據點也曾有船家願
意免費提供新鮮漁獲,讓弱勢家庭及社區兒少能享用新鮮又安全的海鮮。 在疫情期間,曾聽聞漁 會也有協助弱勢家庭調整償還貸款的時間及金額的情形;而里長也滿快就動員協助整體社區進行消
毒作業。因許多家長無法外出工作,轉而留在家中,而增加了彼此相處的時間,可能多了衝突,也
可能多了互相理解的機會。例如:某一位青少年父親因為餐廳工作暫停無收入,青少年也知悉家中
狀況為此默默感到不捨,也看到父親在經濟狀況吃緊下仍不忘照顧好孩子的需要。
“我們關注此時此刻的你,過得好不好?”
社區工作常常面臨許多外部單位與因素,有時即便做好準備事情的發展仍然難以掌握,因此努
力之後,就好好享受在社區中的沉浮與變化,家扶在社區中真的就只是一個單位,家扶與社工都不
是主體,我們工作的社區、社區的兒少才是我們工作的主體,因此有時不是我們想做什麼,而是社 區、兒少想做什麼,從和他們的相處中看見需要,推行的業務也能夠跟社區、兒少討論,如此的社
區工作才能避免成為只是一個家扶的翻版而已,而忽略了社區的聲音。在這個空間中,在乎的不是
功課、成績、升學率等,我們關注的是此時此刻的你,到底過的好不好,所以這個社區據點分享著
孩子生活的酸甜苦辣,孩子來據點不是為了補習、家長、學校老師等外力因素,純粹是因為喜歡,
而待在這個空間,而待在這個空間中,我們就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創造無限可能。據點的兒少跟著社
工到處走走,能夠看到漁村外的世界,聽著社工與其的生活分享,也能藉由社工的眼睛與雙腳,去
認識不一樣的世界,而這樣的視野,也將影響著社區兒少後續的決定與生活。
從為他們做、到一起做、到你告訴我們要做什麼,和服務對象開會討論明年度的工作計畫與方
向,在彼此達成共識後再推行。當兒少也投入據點的活動,甚至是據點的規劃後,對於據點的認同
增加,這個社區據點不再只是家扶的據點,而是大家的據點,因此當有來賓、外界資源來訪,社區
兒少可以對於在據點發生的大小事侃侃而談、可以驕傲地介紹據點給外界單位,而且孩子知道做這 些事對於據點的重要性是什麼,一起幫據點維繫資源。
36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在工作的過程中,就給予賦權的能量”
傳統的個案或團體社會工作服務比較是單向性,由社工單向提供服務,服務對象因有需求而接
近或使用,但社區工作服務像是互動性與雙向的,強調參與者的參與,是需要與服務對象者共享資 訊、決策權與共同執行。因社區工作的屬性與價值,工作過程就會無形給予服務對象賦權的過程。
達基力希望教室的培力計劃愈貼近部落的傳統文化,文化培力的核心就愈明確,長期鼓勵孩子
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長大的青年對於部落事務的投入和參與高,也增加部落的向心力及與部落共
融性,也成為部落的人力資源。婦女共學團體的發展,讓婦女們開始回歸自身需求,也動起來投入
學習和彼此關係性的連結,開始跨家族系統形成在地的內在支持系統。部落工作的開展也攪動了沈 寂的部落動能,因有人開始做,看到了可能性,就啟動了其他部落中潛在的能量與資源的開展,原
本枯竭的部落資與能量,在多年後形成多元與豐富的部落動能發展。
希望教室是一個融合了部落工作與經扶工作的綜合性工作空間,對於要申請經濟扶助的家長,
在進入空間後需要面臨可能會遇到熟悉的人,對個案的隱私性及保密性較低,可能形成擔憂感。如
何在部落中針對貧窮污名化議題進行倡議,需先從正向觀點來肯定申請的家長開始,不管對方是否
符合經扶資格,都是想為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再擁有多一點資源和心理安全感而努力跨出這一步,申
請者也可能是家中願意出面承擔問題或尋求困境解決者;另外,增進部落的兒少和家長理解經濟差
異的存在,求助與解決困境的不容易,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真實的連結,才能形成部落心理與
生活上的互助支持感。
“堆疊沉澱深化彼此的關係,才是社區永續經營之道”
沒有什麼是自然而然,一切看似容易的現況都是過去的層層堆疊,所以從兒少來到據點待著這
樣看似自然、簡單發生的行為,若只是視為理所當然,那也許哪一天關係的存款用盡,那彼此的關
係也將消散,因此把握機會跟社區的兒少家長與社區夥伴堆疊、沉積、深化彼此的關係,才是社區
永續經營之道。
育維的話: 寫到這裡,內心的激動感恩之情久久不能平復,這群風帆手的一字一句都令人充 滿能量,而這能量之大,而不再是微光,而是探照燈在漆黑的夜晚指引著方向。在目 前社會工作追尋著績效、KPI 的當下,有一群社區工作者用洪荒之力走出一條和主流 不一樣的路,為他們喝采,感到驕傲。透過這本書的完成,不僅紀載著每一位社會工 作者的心路歷程,更為未來想要走入社區的朋友們指引一些方向,至少有了地圖,心 裡不慌,育維何其有幸,在 110 年和這群朋友們攜手同行。 37
| 索 引| 2
2 4 5 6
8
8 9 10 12 12 13 14 15
38
第一章 開啟一趟沒有地圖的旅程
選定社區開始工作這件事情,就像相親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社區會帶著我們一起前行”
“孩子給你的挑戰,也陪伴自己繼續向前”
“面對挑戰,孤軍奮戰,看見改變成為希望” “和部落的人一同工作一起走路”
第二章 一艘孤單的風帆
在大海中順著風勢、調整方向,努力的穩住,挺身前進
“社區工作好像除了用時間投入心力外,沒有其他捷徑”
“自己像是蛇,是魚,是蝙蝠,不斷地在關係中遊走…有時像是議員行程” 和孩子建立“人”的關係,而非補助或資源的關係
“團隊的真誠投入,共創美好時光”
“沒有時間閒晃在街道上,是不可能認識社區居民” “找回族人離散的生活智慧和經驗”
“社工身上有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和關係,這樣多元的路線開展了社區工作無 限可能”
“拉關係、靠關係,不如自己建立關係”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16
16 17 18 18 19 19 20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3 24
第三章 同行的船隻陸續出現
結點成線、連線成網、相互扶持、彼此給力
“透過雙手與雙腳和社區共舞”
“因為知道差異,才能打開跨文化的學習” “跟我來.看我做.做自己”
“成為人,在布農的文化中,是多麼重要的事” “臉皮厚一點·心臟強一點·腦袋快一點”
“即便我們的界線模糊,但有著清楚的底線”
“很多服務都是小小的靈感開始,有一天就能被這微光指引出道路” “需要有社區工作的意義,而非社區方案” 社區工作可以看到人“真實”的生活
“社區兼經扶工作較難與社區建立更深層的關係” “有距離的美,也是很好的”
“部落在地產業興起,有助人文發展” “希望自己的家鄉,不再只是漁村” “沒有經驗、沒有包袱、沒有框架”
“社工輪動,主管更換,督導不在同個場域,都是遺憾” “衝太快,忘了照顧自己”
“沒有駐點工作,了解社區很有限”
39
26 26 27 27 27 28 28 29 30 30 31
32 32 33 33 34 35 35 36 36 37 37
40
第四章 夜深人靜,風帆手的低語、呢喃
“問心無愧”
“你的熱情會為你展開新的旅程” “和家長討論後,當天通報” “我是小王?”
小心所謂的“幫助”,可能對對方造成極大的傷害
“真的很多時候很孤單,好好照顧自己很重要” “時時回顧,才能避免迷路”
“我的喜怒哀樂,留在這片土地上…” “靈活的走在倫理軸線上” “融入當下,放眼遠未來”
第五章 經歷無數次與風暴博鬥後,終將歸於何處?
“社區工作要有強韌的堅持和毅力”
“大環境艱難:社區仍有找到生存法則” “疫情中溫柔且堅定的力量”
“太魯閣族的防疫陣線―為組織貢獻、為部落努力的具體行動” “讓族人做主,而非滿足資源需求,聊著聊著就成了” “做到一點點也很好”
“多了相處的時間,看見了家人彼此的需要” “我們關注此時此刻的你,過得好不好?” “在工作的過程中,就給予賦權的能量”
“堆疊沉澱深化彼此的關係,才是社區永續經營之道”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社區興力計畫 -
社區工作者經驗彙編 發 行 人│趙犁民
總 編 輯│劉國璋、周大堯、陳乘斌
策畫發行│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執行編輯│萬育維、松子鈞、游明璋、陳國明、李季諭、王芯婷 蘇婷煒、柯玉鳳、林嘉梅、莊富雅、許志豪、林俞辰
美術設計│黃薪蓉 地
址│ 403508 台中市西區民權路 228 號
承
印│宏國群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
期│ 2022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