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p14 20140831new

Page 1

公教報

主曆2014年8月31日

一百二十四名殉道者列品真 福。

南韓大田舉行亞洲青年節

亞青節專輯

與各地青年分享殉道者精神 編按:今屆亞洲青年節已於八月十三至十七日在南韓大田教區 舉行,主題是「亞洲青年!醒吧!殉道者的光榮照亮你!」參 加者在大田許多地方都能夠重踏殉道者的足跡:包括會期活動 地點、朝聖地,以及教宗方濟各於八月十六日主持宣福禮的光 化門。青年亦透過探訪各個遺跡,認識殉道者對韓國教會的深 遠影響。

(本報訊)亞青節主辦者揀選了位於大田的海美聖地和 松山聖地作為會期主要場地,讓青年在聖地經驗殉道者的光 榮如何照耀世人。 大田位於南韓中部,屬該國第五大城市,大部份科技中 心也集中於此。但在繁華背後,該地曾經埋葬了過萬具殉道 者的屍骨,大批天主教徒於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受執政者迫 害而犧牲。

無名殉道者 大會選中「海美邑城」這個地方進行青年晚會及閉幕 禮,而教宗方濟各八月十六日為一百二十四名韓國殉道者宣 福當天,亞青節參加者於黃昏在海美步行五公里,透過步 行、默靜,追憶昔日殉道者所走過的路。 曾有一百多年間,很多天主教徒因宗教原因被捕, 並在「海美邑城」接受審判,現時邑城內仍有一棵巨大 老槐樹屹立城中央,當年誓死護教的信徒被軍人吊在 樹上(左圖),被嚴刑拷打以至喪命。 海美其中一個地方名為「海美殉教聖地」,因

為當年在「海美邑城」要行刑的 教友太多,便將部份拉往海美殉 教聖地處死。 殉道者中,有些被推下水池 浸死,或被人不斷重複擲在一塊 大石上,直至斷氣;另有行刑者 在地下挖掘,然後把教友生葬 ⋯⋯然而,殉道者選擇以喜樂的 心,把生命奉獻給天主。 當走進海美殉教聖地,會發現幾乎腳下每一處都是殉道 者當年受死之地,數百年後甚至有人發現不少站立著的骸 骨,反映當時殉道者被集體活埋⋯⋯ 由於眾多無名殉道者葬身在海美,故在聖地內設置一所「無 名家」,讓人以抄寫聖經或祈禱去紀念這些無名的殉道者。

效法殉道者的表率 大會揀選了位於大田忠清道的松山聖地舉行開幕禮,以 及八月十五日與教宗會面的地方。松山是韓國首位神父聖金 大建的出生地,家族四代均住在松山,最後金大建及其曾祖 父母、父親先後殉教。 教宗方濟各於亞青節與青年會面時,多次提醒青年要

「醒吧!」,鼓勵青年為 主作證,效法韓國殉道者的芳表。 在韓國,殉道地方幾乎隨處 可見,其中一八六六年朝鮮末 期,逾一萬名教徒在名為「切頭 山」的地方集體殉難,他們只是平 民百姓,卻被人縛在大石上用麻繩 活生生地勒斃,當中只有數十人 留有名字,其餘則無從得知。 殉道者所流的鮮血,令韓國 後來的信徒學習如何忠心地跟隨 基督,這精神影響韓國教會發展 至為深遠。(高)

昔日的殉道者不分年齡、性別被人送 往刑場判處死刑。

韓國人見證殉道者宣福

們獻出寶貴的生命,是他們令韓國教會得以延 續」。他的心願是:將來有更多殉道者獲宣福 或冊封成為聖人。 生於南韓大田的耶穌苦難會終 身修士金容權,曾參與一九八四年 在韓國舉行的一百零三位殉道者封 聖禮;三十年後的今天,他清晨便 抵達光化門。他說作為韓國人,必 金容權修士 須親身見證殉道者奉獻給天主的光榮。 「我的家鄉在大田,這裡正是殉道的地方, 殉道者對我的影響很大。」金修士年幼時,祖母 時常向他講述殉道者的故事,每件事跡都教他為 之動容,其中首位韓國神父金大建的殉教史,更 令他選擇修道之路:「金大建神父直接影響我回 應召叫,成為終身修士,我願把自己交給天主, 為天主服務。」

教宗方濟各在光化門舉行宣福 禮前,向參禮者問好。

(綜合梵蒂岡電台╱天美社╱本報訊)教宗 方濟各八月十六日在韓國光化門冊封一百二十四 位真福,肯定這批不惜犧牲性命以維護韓國教會 的韓國殉道者。 韓國青年胡基憲於宣福禮上擔 任翻譯員,他向本報表示很榮幸見 證韓國殉道者宣福,卻又為尚有成 千上萬殉道者至今仍寂寂無名而嘆 息:「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住 在哪裡、社會地位等,因為沒有人 胡基憲 記載他們的經歷,然而,他們亦是 為忠於信仰而殉道。」 胡基憲娓娓道出昔日教徒如何堅守信仰, 拒絕叛教而殉難的事跡,儘管已成歷史,他仍 不時為殉道者祈禱,更指出整個韓國教會在每 年九月的「殉道月」為殉道者祈禱,「紀念他

港人盼望中國享宗教自由 是次宣福禮吸引不少海外信徒 參禮,其中港人信徒鍾玉文表示, 昔日由居於光化門的朝鮮王朝指令 鍾玉文 殺害教徒,今日在此地為殉道者舉 行宣福禮,當中意義深遠,「韓國願意面對及承

亞青節參加者除了與各地青年交流信仰外,更從韓國這 片有無數人為信仰而受迫害的土地上,感受韓國殉道者 的榮耀,延續基督徒的使命。

在南韓工作的美籍青年

認歷史,成為韓國教友信仰的支持和根基」。 鍾玉文亦想起中國所面對的教難,儘管有 一百二十位「中華殉道聖人」在二○○○年已獲 封聖,但今時今日的中國仍未有真正的宗教自 由,不少教徒仍因信仰遭受迫害:「我期盼有一 天中國能如韓國般,承擔歷史,讓人民享有真正 的宗教自由。」 特意帶領香港青年到南韓參與 宣福禮的韓籍傳教士金東周神父在 宣福禮共祭。他期望分裂已久的南 北韓,能從殉道者身上學習為主作 證外,早日達成南北統一:「就如 教宗所言,信徒需要愛主、愛人, 金東周神父 二者不可分離,同時要為信仰作見證,為和平努 力,我很希望韓國的民族能盡快統一。」

有關韓國教會 韓國天主教會早於一九九七年已開始推動殉道 者宣福及宣聖的工作,殉道者分別於一七九一年、

日本青年 首次參與亞青節的日本大學生和田 里花,在母親鼓勵下參與亞青節,「母親 希望我能經驗各地教會文化,以鞏固信 仰。」她說大部分的日本青年信徒忙於應 付學業或個人發展,不熱衷教會生活。今 次亞青節令她體會到南韓青年的信仰活力,她指當地青 年效法殉道者對信仰的犧牲精神,甘願為教會付出。

台灣青年 台灣青年詹家祥表示看到韓國教徒的自主與多元 特質,以及對信仰的熱情,他相信這與韓國教會是由平 信徒率先傳入和建立有關,反觀台灣教會由傳教神父傳 入,教友投身教會時多先聽取神長意見,他從韓國教會 身上明白主動的重要。

印度青年牧民工作者

亞青節閉幕禮在海美舉行,青年在聖地參與感恩祭。

銘記犧牲表率 建設教會貢獻

與會青年談自身教會 強調各地重視殉道精神

美籍青年Taleen Brady在南韓從事教學 工作兩年,她說殉道者的故事影響著韓國 青年信徒的信仰生活,並成為楷模,這是 她在美國從未有過的體驗:「我原本難以 理解殉道者如何犧牲性命、見證信仰,但 當我踏進殉道者昔日走過的道路時,這種 經驗很真實,亦很觸動我的心靈。」

在切頭山周遭,展示當年用作 行刑的刑具。

這棵槐樹數百年來仍屹立於海美邑城的中央, 讓後人銘記殉道者為信仰捨身的精神。

14,15

一八○一年、一八三九年,以及一八六六年的教難 中被殺。 教宗方濟各本年二月簽署法令,包括把首 位韓國殉道者尹持忠(Paul Yun Ji-Chung)及其 一百二十三位同伴冊封為真福,他們於十八至 十九世紀期間,因信仰緣故而遭到殺害。 韓國與中國和日本不同,教會並非透過外國 傳教士建立,而是十七世紀來華的韓國儒士在中 國認識天主教信仰,之後將之帶回祖國,當中在 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有很大的功勞。 韓國儒士回國後積極福傳,加上來自中國的真 福周文謨神父協助建立團體,教徒人數與日俱增。 不過,在昔日講求階級的韓國社會中,基督 宗教被當局視為危險的宗教,執政者擔心在儒家 思想的政治制度下,基督宗教會牽起革命;加上 天主教講求人人平等的思想,不為當時大部份儒 士所接受,於是阻止教徒傳教,亦禁止天主教書 籍傳播,在該國歷史上的幾次教難中,遭殺害的 教徒逾一萬人。(聰)

Mary Jemcy是來自印度的心理學家, 兩年前她辭掉工作,隻身參與印度天主教 青年運動的青年事工。她說印度的文化、 傳統、風俗十分多樣化,其中印度方言已 多逾千種,故牧民工作甚具挑戰:「我喜 歡接觸多元文化,今次參與亞青節,既能 與其他參加者分享我的信仰和文化,從中亦學習他們的 風俗,希望以青年工作的使命,為教會帶來共融。」

老撾青年 老撾人口以佛教徒為主,天主教 徒只佔少數,部分天主教會更曾受到宗 教迫害。面對宗教困境,來自老撾的青 年Phengmeuangkhoun Soutthalay說很感恩 能與不同的亞洲公教青年參與亞青節,從 中認識韓國殉道者的事跡,使她在信仰上 不感孤單。

緬甸青年牧民工作者 緬甸社會貧窮問題嚴重,緬甸青年 Cecilia Ngai Seng Bu在學時已渴望參與普 世青年節或亞青節,卻因經濟條件而難償 素願。她畢業後在當地民間組織工作,今 次是自費與另外十六名緬甸青年參與亞青 節,她說加倍珍惜今次旅程,回國後與青年教徒分享。 圖:本報攝影╱韓國主教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