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Page 1


筆者從事數學教育多年,非常了解高三同學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 1~4 冊的數學複習完畢,並且融會貫通,可以在學測或指考得高分,因此編者本著協助 同學達成此目標的前提,著作本書,並且針對學測與指考乙不考的題材加註「◎」 記號。 全書共有 14 單元,每單元內容涵蓋如下: 一、焦點主題:將定義、定理、性質、公式重新整理,以簡單數據為說例,使同學容 易了解,達到「知」的目標。 二、範

例:以經典試題為主軸,每題有 key,明確引導解題策略,讓同學「懂」 得觀念的應用。

三、演

練:配合範例並加以延伸練習為主,使同學能「熟」練大考的題型與方 向。

四、單元測驗:訓練同學使「用」焦點主題、範例與演練的概念統整來解題,能自 我檢視學習成果,較難試題有加註「*」記號。 五、20 回實力評量:每週一回,老師可檢視同學每週的學習效果與欣「賞」同學的 解題技巧。 「知、懂、熟、用、賞」是學習數學的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各占 20%,希望同 學在每個階段都很認真、踏實的學習,相信「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 本書編寫與編輯都力求嚴謹完美,在編製過程中校正再三,但仍恐有疏漏之處, 還望各位讀者先進不吝賜教。 不放棄就有希望,祝福採用本書的老師「教學愉快」及同學「心想事成」 。

趙益男

1

謹識


★代表重要程度﹐以 5 顆星為最重要﹒

章名

重要性

頁碼

複習日期

完成日期

第 1 單元 數與式

★★★

1~13

第 2 單元 多項式函數

★★★★★

14~41

第 3 單元 指數﹑對數函數

★★★★★

42~71

第 4 單元 數列與級數

★★★

72~82

第 5 單元 排列﹑組合

★★★

83~99

第 6 單元 機率

★★★★★

100~118

第 7 單元 數據分析

★★★★★

119~139

第 8 單元 三角

★★★★★

140~163

第 9 單元 直線與圓

★★★★★

164~187

第 10 單元 平面向量

★★★★

188~208

第 11 單元 空間向量

★★

209~225

第 12 單元 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

226~241

第 13 單元 矩陣

★★★★★

242~267

第 14 單元 二次曲線

★★★★★

268~289

2


第 1 單元

1

單元

數與式

數與式 1

★★★

學習重點

命題趨勢>> 實數系的四則運算﹑數線上兩點距離﹑分點公式與算幾不等式的應用﹒

1

同餘原理與整數分割《補充》

1. 同餘原理﹕ 設正整數 x﹐y 除以 b 之餘數分別為 p﹐q﹐則 (1) x  y 除以 b 之餘數  p  q 除以 b 之餘數 (相加  餘數相加)﹒ (2) x  y 除以 b 之餘數  p  q 除以 b 之餘數 (相減  餘數相減)﹒ (3) x  y 除以 b 之餘數  p  q 除以 b 之餘數 (相乘  餘數相乘)﹒ (4) xn

1

除以 b 之餘數  pn

除以 b 之餘數 (次方  餘數次方)﹒

2. 整數分割﹕ (1)若整數除以 4﹐則將整數分成 4k﹐4k  1﹐4k  2﹐4k  3 四類﹒ (2)若整數除以 8﹐則將整數分成 8k﹐8k  1﹐8k  2﹐8k  3﹐8k  4﹐8k  5﹐8k  6﹐8k  7 八類﹒

說例 1 A.設正整數 x﹐y 除以 7 之餘數分別為 3﹐5﹐則 x2  4y 除以 7 之餘數為 ﹒ B.任一整數的平方除以 8 之餘數可能為 答﹕A.1

B.0﹐1﹐4


2

第 1 單元

範例

1

數與式

同餘原理

(40) 255 除以 13 的餘數為 (1)1 (2)2 (3)4 (4)6 (5)8﹒ 40 除以 13 之餘數為 1 次方  餘數次方﹒

 (40) 255 除以 13 之餘數  (1) 255 除以 13 之餘數  1﹐ ∴選(1)﹒

1. 已知正整數 n 可以寫成兩個整數的平方和﹒試問 n 除以 8 的餘數不可能為以下哪 一個選項﹖

(1)1

(2)2

(3)4

(4)5

(5)6﹒

答﹕ (5) ﹒

2. 下列何者是 2100 除以 10 的餘數?

【97 指甲】

(1)0

(2)2

(3)4

(4)6

(5)8﹒

答﹕ (4) ﹒

2

有理數與無理數

1. 有理數﹕ (1) 形如

q 的數(p﹐q   ﹐p  0)﹐稱為有理數﹐記為  ﹒ p

(2) 有限小數的判定﹕化為最簡分數時﹐分母的質因數只能有 2 或 5﹒ (3) 循環小數化成分數﹕  0. ab  ab ﹒ 99  0. abc 

abc -a ﹒ 990

 a. bcd 

abcd -ab ﹒ 990

(4) 有理數加﹑減﹑乘﹑除(除數  0)的結果仍是有理數﹒ (5) 有理數的稠密性﹕二相異的有理數之間﹐至少有一個有理數﹒


第 1 單元

數與式

3

2. 無理數﹕ (1) 不能寫成分數形式

q 的數(p﹐q   ﹐p  0)﹐稱為無理數﹒ p

如﹕  ﹐ 2 (不循環的無限小數)﹒ (2) 無理數加﹑減﹑乘﹑除(除數 ¹ 0)的結果有可能是有理數﹒ (3) 設 a﹐b﹐c﹐d 是有理數﹐ k 是無理數﹐若 a  b

k  cd

k ﹐則 a  c 且 b  d ﹒

3. 實數﹕ (1) 有理數與無理數合稱為實數﹐記為  ﹒ (2) 數線上﹐不是有理數就是無理數﹒ (3) 實數加﹑減﹑乘﹑除(除數  0)的結果仍是實數﹒ (4) a﹐bÎ  ﹐若 a2  b2  0﹐則 a  0 且 b  0﹒

說例 2 A.若

28a 為有限小數﹐則 a  45

B.若 x﹐y 是有理數﹐ 1  2  x  1  2  y  3  2 ﹐則 x 

y 答﹕A.8

範例

2

B.2﹔1

有理數

試選出正確的選項﹕

(2)0. 34  1 (3)0. 34  0.343 3 (1)×﹕ 0.343  343  3  34 ﹒ 990 99 (2)○﹕ 0.34  34  33  1 ﹒ 99 99 3

(1)0. 343 不是有理數

(3)○﹕ 0.34  0.343434…  0.3434  0.343﹒ (4)○﹕ 0.34  0.343434…  0.35﹒ (5)○﹕ 0.34  34  0.343 ﹒ 99 ∴選(2)(3)(4)(5)﹒

(4)0. 34  0.35

(5)0. 34  0. 343 ﹒

0.abc 

abc -a ﹒ 990

1


4

第 1 單元

數與式

1. 下列選項何者為真﹖ (1) 設 a﹐b 為有理數﹐x﹐y 為無理數﹐若 a  x  b  y ﹐則 a  b 且 x  y (2) 若 c﹐d 為無理數﹐則 c  d 為無理數 (3) 若 a3 為有理數﹐且 a5 是有理數﹐則 a 是有理數 (4) 若 a4 為有理數﹐且 a6 是有理數﹐則 a 是有理數 (5) 若 a﹐b 均為實數﹐ a  b 為有理數﹐且 ab 為無理數﹐則 a  b 必為無理數﹒ 答: (3)(5) ﹒

2. 若實數 a﹐b﹐c 滿足 abc  0 ﹐ ab  bc  ca  0 ﹐ a  b  c  0 ﹐ a  b  c ﹐則下列選 (1) a  0

項何者為真?

(2) b  0

(3) c  0

(4)| a |  | b |

(5)a2  c2﹒

答﹕ (1)(4)(5) ﹒

3

【學測】

雙重根號

設 a﹐b 為正整數﹐則 1. (a  b)  2 ab 

a 2 a b  b 

a  b  a  b ﹒

2. (a  b)  2 ab 

a 2 a b  b 

a  b 

3. a  bc 

2

2a  2 bc 2

2

2

2

2

2

 a  b(a  b) . a b   b  a(a < b) .

﹐再利用 2 化簡分子 2a  2 bc (第二層根號一定有 2 倍才可以

化簡)﹒

說例 3 A.化簡 5  2 6 

B.化簡 8  60 

C.化簡 2  3  答﹕A. 3  2

B. 3  5 C.

6 2 2


第 1 單元

範例

3

雙重根號

若 a﹐b 為有理數,且 x 2  ax  b  0 有一根為

設 x

5

數與式

3 5 2

﹐則數對(a﹐b) 

3 5 2

x

62 5 4

1 配成完全平方去根號﹒

2

 5 1  5 1   ﹐   2 2  

2 根號留一邊﹐平方造方 程式﹒

則 2 x  5  1

 2 x  1  5  (2 x  1) 2  5 2

 4x  4x  1  5  4x2  4x  4  0  x 2  x  1  0  a  1, b  1,

∴數對 (a, b)  (1,  1) ﹒

1. 設 a﹐b 為有理數﹐化簡

2 3 2

 1 1  a  b 3 ﹐則數對(a﹐b)   ,   2 2

1, 2  2  2. 若 11  72 的整數部分為 a﹐小數部分為 b﹐則數對(a﹐b) 

1


6

第 1 單元

數與式

4

絕對值與距離

1. | x | ﹕稱為 x 的絕對值﹐表示點 P ( x ) 到原點 O(0) 的距離﹒ 如﹕(1) | 2 |  2  點 2 到原點的距離為 2﹒

(2)| 3 |  3  點 3 到原點的距離為 3﹒ 2. | x  y | ﹕表示點 P ( x ) 到 Q( y ) 的距離﹒ 3. 設 a, b   , k  0 ﹐則在數線上

 a, a  0 (1) | a |   ﹒   a, a  0

(3) | ab || a || b |,

(2) a 2  | a | ﹒

a a  , b  0﹒ b b

(4) | a |  | b | a 2  b 2 ﹒

(5) | x |  k  k  x  k ﹐圖形為一線段﹒

(6) | x |  k  x  k 或 x   k ﹐圖形為兩射線﹒

(7) a, b  0 ﹐ a  | x |  b  a  x  b 或 b  x  a ﹒

說例 4 A.不等式 | x |  2 之解為 答:A. 2  x  2

範例

4

B.不等式 | x |  3 之解為

B. x  3 或 3  x

絕對值不等式

求 1  | 2 x  3 |  7 的 x 範圍為

1  | 2 x  3 |  7  1  2 x  3  7或  7  2 x  3  1

a , b  0, a  | x |  b

 4  2 x  10或  4  2 x  2

 a  x  b 或 b  x  a ﹒

 2  x  5或  2  x  1 ﹒

1. 若 | ax  1| b 的解為 1  x  2 ﹐則數對 (a, b) 

2. 設 x  ﹐求 | x |  | x  1| 3 之解為

(2, 3) ﹒

x  2或  1 ﹒


第 1 單元

5

數與式

7

折線與三角不等式

1. f ( x)  | x  a |  | x  b |  | x  c | 的圖形是一折線﹐ x  a ﹐ x  b ﹐ x  c 是折點﹐

設 a  b  c ﹐若 x 是折點的中位數 b 時﹐則 f ( x) 有最小值為 f (b) ﹒

1

2. f ( x)  | x  a |  | x  b | 的圖形是一折線﹐ x  a ﹐ x  b 是折點﹐

設 a  b ﹐若 a  x  b ﹐則 f ( x) 有最小值為 f (a)  f (b) ﹒ 3. 三角不等式﹕

設 a ﹐ b 均為實數﹐則 (1) | a  b |  | a |  | b | ﹐當 ab  0 時﹐等號成立﹒ (2) | a  b |  | a |  | b | ﹐當 ab  0 時﹐等號成立﹒

說例 5 A. f ( x) | x  1|  | x  2 |  | x  3 | ﹐則 x  2 時﹐ f ( x) 有最小值為

B. f ( x) | x  1|  | x  2 | ﹐則 2  x  1 時﹐ f ( x) 有最小值為

﹒ ﹒

C. f ( x) | x  1| 2 | x  2 | 3 | x  3 | 4 | x  4 | ﹐則 x  3 時﹐ f ( x) 有最小值

為 答:A.2

範例

5

﹒ B.3

C.8

絕對值的應用

若 k  , | x |  | x  2 |  | x  3 |  k 無實數解﹐則 k 的範圍為

折點是 x  0, x  2, x  3  折點中位數是 x  0, 1 找折點的中位數﹒

當 x  0 時﹐ | x |  | x  2 |  | x  3 | 有最小值 5﹐

2 求最小值﹒ 3 k  最小值  無實數解﹒

當 k  5  無實數解﹐ ∴ k  5﹒

1. 若 k  ﹐ | x |  | x  1|  k 有實數解﹐則 k 範圍為

2. 求 | x |  | x  1|  | x  2 | 的最小值為

2

k  1


8

第 1 單元

數與式

6

距離公式

1. 數線上兩點 A(a ) ﹐ B (b) ﹐則 A ﹐ B 兩點之距離 AB  | b  a | ﹒

2. 平面上兩點 P ( x1 , y1 ) ﹐ Q ( x2 , y2 ) ﹐則 P ﹐ Q 兩點之距離 PQ  ( x2  x1 ) 2  ( y2  y1 ) 2 ﹒ 說例 6 A.設 A(1, 2) ﹐ B(4, 6) ﹐則 AB 之中垂線(至 A, B 兩點等距離)方程式

答: 6 x  8 y  47  0

範例

6

距離公式

珈慶杯撞球大賽的勝負是這樣決定的﹕裁判將寬 16 公分﹑長 7 公 分的千元鈔票貼邊放置在長方形球台的左下角﹐如右圖所示﹒甲﹑ 乙兩參賽者分別擊球﹐球靜止位置離鈔票中心點較近者獲勝﹒甲﹑ 乙擊球後﹐裁判拿尺仔細量得甲所擊球停在離球台左緣 23 公分﹐ 離球台下邊 39.5 公分處﹔乙所擊球停在離球台左緣 40 公分﹐離球 台下邊 27.5 公分處﹒ (1)已知 1521 是一個正整數﹐求此正整數﹒ (2)求甲所擊球停止位置與鈔票中心點的距離﹒(答案必須以最簡單的形式表示) (3)如果你是裁判﹐你會裁定甲或乙獲勝﹖理由為何﹖

【95 指乙】

(1) 1521  32  132  3  13  39 ﹒ (2) 以左下角頂為原點﹕

1 建立坐標系﹒

甲 (23, 39.5) ﹐乙 (40, 27.5) ﹐

2 質因數分解﹒

鈔票中心﹕丙 (8, 3.5) ﹐

3 距離公式﹒

甲丙  (23  8) 2  (39.5  3.5) 2  152  362  1521  39(公分)﹒ (3) 乙丙  (40  8) 2  (27.5  3.5) 2  322  242  1600  40(公分)﹒ 《補充》 322  242  (8  4) 2  (8  3) 2  82  (42  32 )  82  25  8  25  8  5  40 (公分)﹒ ∵ 甲丙  乙丙 ﹐∴甲獲勝﹒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