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 Healthy Street Lab@Sham Shui Po
重要資訊
.........................................
2
一:運輸署概覽及「香港好 ‧ 易行」
.........................................
10
二:理論架構:Healthy Streets Approach for London
.........................................
11
三:關於社會創新實驗室
.........................................
12
四: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道德守則
.........................................
15
附錄 附錄一:
深水埗街區研究範圍
附錄二:
運輸及房屋局「香港好 ‧ 易行」單張
©2018,創不同協作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本著作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Unported 授權條款授權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Unported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4.0/
你好!
感謝你打開這本實驗室指南──同時歡迎你加入社會創新實驗室!在未來四個月,我們將會組成一個 18 人的「行多步實驗室」團隊,共同經歷一個完整的社會創新實驗室歷程。 「行多步實驗室」有兩大目標:以深水埗作為基地,深入了解街坊的步行經驗和對街道的看法,實驗 在體制內外推行街道的活化和創新,藉此改善深水埗的社區生活,並為香港的街道帶來新的想像和可 能性;同時為來自民、官、商不同界別、不同年紀的各位提供一個嶄新、具啟發性及挑戰性的有趣學 習體驗。
關於「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Healthy Street Lab@Sham Shui Po) 我們非常榮幸得到運輸署的支持,作為「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的實驗室伙伴。環顧世界各地的街 道,可以窺探不同城市的特質:有的以效率主導,汽車優先,有的街區迷人,承載多彩的社區生活。 在現今的世代,我們需要怎樣的街區?市民對街道和公共空間的想像、街景設計以至管理模式都訴說 著這個地方的生活質素。香港的街道又訴說著怎樣的公民想像與文化?怎樣的街區能鼓勵人多行幾 步? 在未來幾個月,我們將會深入了解深水埗社區的種種,了解不同用家的步行經驗和生活處境,為當代 街區想像出謀獻策!這種實驗在香港是個新嘗試,規模雖然不大,但我們希望藉此能夠實現一個新可 能:政策制定者、專業人士和市民可以在這裡相遇、了解彼此的想法、然後在行動上互相調節、配 合。同時,我們亦相信這種特別的相遇可以產生創新的方法,幫助我們回應並解決社會上的大小問 題。你可以將這次實驗視為創造改變和影響的一步,並將這裡的啟發甚至實驗室方法,應用到工作、 學習或者其他地方中。
2
主辦單位:創不同協作 MaD(Make a Difference) 成立於 2009 年,是一個跨越創意、創業、創新及發現的協作平台,積極 推動年青人以創新探索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為亞洲帶來正面改變。 MaD 的主要項目除了一年一度的 MaD 年會外,還有年終不斷的創意項目如賽馬會“創不同”學 院、做好嘢實驗室、都市空間開拓實驗及亞洲文化交流等。經過幾年的探索,MaD 演變成一個連繫 亞洲 changemakers 的協作網絡,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 意生態的長遠發展。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將創意跨界協作帶到體制之中,帶動真實社 會改變,是香港首個由民間發起並專注於公營服務創新的實驗室。每個實驗周期均與一個公營部門合 作,並組織民、官、商跨界研究團隊,透過深度認識社會現狀,策動共創實驗,改善市民生活。 實驗室旨在將 Social Lab 方法帶來香港,並在 3 年中試行 4 個實驗周期,邀請市民、公務員、設計 師、社工等一同實驗以跨界合作、用家體驗為先的方法創新公營服務,從中汲取經驗並發展一套切合 香港文化及公營機構運作生態的實驗室方法。每次實驗我們都會邀請本地及海外擁有相關經驗的團隊 參與,務求取各家所長,豐富對 Social Lab 的討論和想像。 首個實驗項目 「實驗圖書館」(2016 年 9 月 – 2017 年 1 月) 的伙伴是來自荷蘭的行動型智庫 Kennisland (www.kl.nl),擁有多年在公營部門實踐社會創新的經驗,並在荷蘭多個城市就不同民生議 題設立 Social Lab。第二個實驗項目「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2017 年 4 月 – 2017 年 9 月)與一 群來自香港擁有豐富社會設計、參與式設計及社區共創經驗的設計師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合作。今次 「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的方法將會由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團隊對過往的方法及經 驗進行整理及研發,期望發展出一套有助街區創新的參與式設計機制,改善街道體驗及政策。
研究伙伴:健康空氣行動 健康空氣行動於 2009 年成立,主要目標是為香港爭取潔淨的空氣,透過教育公眾及提倡不同的解決 方案推動政策,達致目標。健康空氣行動目前的關注重點放在路邊空氣污染,同時亦密切留意及監察 來自船舶、周邊地區及來自發電廠的污染。健康空氣行動主要以四種方式對應污染問題,包括知識充 權、加強網絡、政策倡議及透過持續的研究,為未來找出解決方案,要求政府作出回應。 健康空氣行動於「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為研究伙伴,為實驗室隊員提出對健康街道的理念、對議 題相關的本地及外國案例,以及其他對實驗主題需要的協助。
3
社區伙伴:東華三院余墨緣綜合服務中心 東華三院余墨緣綜合服務中心於 2004 年成立,服務範圍廣泛,包括:兒童及家庭、社區及青少年服 務。本著「創意、承擔、互助」的精神,致力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滿足六至二十四歲的兒童及青少年 在不同方面的需要。並為社區各階層人士,提供多元化之教育、輔導及康樂活動,旨在提高生活質 素,發展潛能。 東華三院余墨緣綜合服務中心於「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為社區伙伴,為首次推出的「街坊智囊團」 聯繫二十多位街坊,令實驗團隊更有效接觸居民,深入了解他們對街區的意見。
地址:深水埗富昌村富潤樓服務設施大樓五字樓 如何前往:
4
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時間表
Legend: Field Research & Analysis
Week 1
Ideation
Prototyping
Public Event
17/3 (Sat) Session 1 @ Good Lab (Full day)
10am - 1pm: Introductory Workshop 2pm - 4pm: Open Class (public event) 4:30pm - 6pm: Site walk in Sham Shui Po 18/3 (Sun) - 23/3 (Fri) Familiarizing with the context: Some background materials to read Week 2
25/3 (Sun) Session 2 @ TWGH Yu Mak Yuen Centre (Full day)
10am - 12:30pm: Workshop: Field research method 2pm - 4pm: Kaifong Think Tank tea gathering: Field research with Sham Shui Po kaifong 4pm - 6pm: Lab team discussion 25/3 (Sun) - 29/3 (Thur) Fellows will conduct individual/team field research with kaifongs Week 2
27/3 (Tue) Sharing from overseas lab @ Good Lab
7:30pm - 9:30pm: Derive Lab (Mexico and Colombia) sharing Week 3
30/3 (Fri) Session 3 @ Good Lab (Half day)
10am - 1pm: Lab team discussion on field research 31/3 (Sat) - 6/4 (Fri) Fellows will conduct individual/team field research with kaifongs
5
Week 4
No workshop
7/4 (Sat) - 13/4 (Fri) Fellows will conduct individual/team field research Milestone: Initial field research completed. Each fellow should have conducted at least 2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takeholders. Week 5
14/4 (Sat) Session 4 @ Good Lab (Full day)
10am - 5pm: Workshop: Ideation and prototyping methods Week 5
15/4 (Sun) Session 5 @ Good Lab (Half day)
10am - 1pm: Workshop: Ideation and prototyping methods 16/4 (Mon) - 20/4 (Fri) • Fellows will develop prototyping ideas in teams • Teams will prepare for prototype idea presentation for overseas partner’s exchange session Milestone: Each prototyping team should have developed their initial prototyping ideas. Week 5
19/4 (Thu) Open Class @ Good Lab (TBC)
7:30pm - 9:30pm: Open Class led by overseas partner Week 6
21/4 (Sat) Session 6 @ Good Lab (Half day)
2pm - 5:30pm: Overseas partner’s internal sharing and exchange session 22/4 (Sun) - 27/4 (Fri): Prototyping week • Prototyping teams will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improve prototypes • Teams will create rough/paper prototypes for feedback collection Week 7
No workshop
28/4 (Sat) - 4/5 (Fri): Prototyping week • Prototyping teams will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improve their prototypes • Teams will create rough/ paper prototypes for feedback collection Milestone: Each prototyping team should have formulated the prototyping ideas to be tested, and started simple prototyping.
6
Week 8
6/5 (Sun) Session 7 @ TWGH Yu Mak Yuen Centre (Half day)
2pm - 4pm: Kaifong Think Tank tea gathering: Rough prototyping with Sham Shui Po kaifong 4pm - 5pm: Lab team discussion 7/5 (Mon) - 11/5 (Fri): Prototyping week Prototyping teams will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improve their prototypes and prepare for on-site testing 1 Week 9
No workshop
12/5 (Sat) - 18/5 (Fri) Prototyping teams will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improve their prototypes and prepare for on-site testing 1 Week 10
19/5 (Sat) Action Day @ Sham Shui Po Community (Full Day)
On-site testing 1 20/5 (Sun) - 25/5 (Fri) Prototyping teams will consolidate feedback from on-site testing 1 Week 11
26/5 (Sat) Session 8 @ Good Lab (Half day)
10am - 1pm: Lab team discussion 27/5 (Sun) - 1/6 (Fri) Prototyping teams will revise their prototypes according to feedback collected Week 12
No workshop
Prototype iteration Week 13
9/6 (Sat) Session 9 @ Good Lab (Half day)
10am - 1pm: Lab team discussion 10/6 (Sun) - 15/6 (Fri) Prototyping teams will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prepare for on-site testing 2 Week 14
No workshop
16/6 (Sat) - 22/6 (Fri) Prototyping teams will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prepare for on-site testing 2 Week 15
23/6 (Sat) Action Day @ Sham Shui Po (Full day)
On-site testing 2
7
Week 16
30/6 (Sat) Session 10 @ Good Lab (Half day)
10am - 1pm: Lab team discussion 1/7 (Sun) - 6/7 (Fri) Each prototyping team will consolidate learnings from prototype testings into a report
Week 17
8/7 (Sun) Sharing with Kaifong Think Tank @ Good Lab (Half day)
2pm - 4pm: Wrap up and sharing with Kaifong Think Tank 7/7 (Sat) - 13/7 (Fri) Prototyping teams will produce a report on learnings from prototype tesings Milestone: Each prototyping team should complete the report before Finale on 14/7 Week 18
14/7 (Sat) Finale @ Good Lab (Full day)
The Lab Team will showcase the findings, prototyp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Healthy Street Lab Morning: Preparation for the Finale Afternoon: Lab Wrap-up (Public event) Late afternoon: Lab Team internal evaluation *The schedule may subject to minor changes, We shall inform confirmed fellows of any changes or cancellations.
8
實驗團隊的設計過程
資源來源:https://nzdesigndrawer.wordpress.com/tag/design-process/
9
一. 運輸署概覽及「香港好 ‧ 易行」
關於運輸署 運輸署致力提供世界上最優良的運輸系統,以安全、可靠、高效率、環保及令使用者與營辦商同感滿意 為尚。透過管理交通、監管公共交通機構、簽發駕駛執照及車輛牌照、提高道路安全,以及制訂長遠規 劃以配合交通設施和服務需求的增長,致力保持路路暢通。運輸署負責執行《道路交通條例》及管理道 路交通、規管公共交通服務和營運主要運輸基建的各項條例。
香港好 ‧ 易行 自 2015 年《施政報告》已經倡導「易行城市」的概念,目的為鼓勵市民多步行,達致健康的生活模式。 計劃中,政府擬改善行人環境及解決交通問題。 2017 年,運輸及房屋局以「香港好 ‧ 易行」作口號,目標為「安步當車 行多兩步」,以應對氣候變 化、鼓勵健康生活、促進社區互動及方便長者出入。 「香港好.易行」循四個主題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勵市民以步當車,包括﹕ -
行得醒,提供清晰方便的資訊
-
行得通,完善步行網
-
行得爽,締造舒適的步行環境
-
行得妥,提供安全高質的步行環境
實際措施包括: •
在多區實施超過 80 個行人環境改善計劃;
•
構建行人天橋網絡;
•
在部分行人通道加裝上蓋;
•
研究應用資訊科技,於有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須過馬路時延長行人綠燈時間;
•
加強發佈較大型行人網絡資訊;
•
設計清晰易用的行人地圖及指示標誌,視乎資源美化若干行人天橋和隧道;
•
選取個別地區作試點研究及試行創新舒適的步行措施,例如在行人路邊設置水霧降溫系統 及飲水機
10
二. 理論架構:Healthy Streets Approach for London 「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的英文為 Healthy Street Lab@Sham Shui Po,健康街道(Healthy Streets Approach) 這概念 由英國 一位 任職 於倫敦 交通局 (Transport for London) 的 公共衛 生顧 問 Lucy Saunders 所提出,其後為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所接納,成為市長交通策略主要推 動的項目,目標於倫敦市推動「積極通勤」(active travel)的交通規劃,改善公共空間,促進空氣質素, 整合市內的交通設施,保障行人安全,令市民更積極步行及騎乘單車,提升市內交通效率。倫敦市長 Sadiq Khan 期望: “My vision to create ‘Healthy Streets’ aims to reduce traffic, pollution and noise, create more attractive, accessible and peoplefriendly streets where everybody can enjoy spending time and being physically active, and ultimately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 詳情:https://tfl.gov.uk/corporate/about-tfl/
為能夠讓市民、交通工程師及城市規劃師更能夠理解一條街道如何才能算得上「健康」,健康街道指 標(Healthy Streets Indicator)提供一套分析框架評估街道的健康程度,有助市民及政府了解使用街道 的經驗,繼而思考需要改善之處。鑒於評估框架十分全面,「行多步實驗室@深水埗」將會參考「健 康街道」的評估方式,發掘區內街道的潛在問題,從而作出改善。
詳情:http://content.tfl.gov.uk/guide-to-the-healthy-streets-indicators.pdf 11
三. 關於社會創新實驗室 *本章節由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首屆實驗室伙伴 Kennisland 撰寫,並由 MaD 翻譯
I.
社會創新實驗室是甚麼?
社會創新實驗室讓我們通過進行試驗,為(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貧窮和露宿者問題,找出小規模及在 地的解決方法。有別於一般的實驗室,我們不用穿白袍、戴安全眼鏡、或是在大學或醫院裡閉門工作, 而是走進社區,與市民、學生、老師、公務員、政策制定者和各界專業人士組成跨界別的團隊,一同找 出問題的癥結,並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社會創新實驗室為我們設法解決以下問題:誰人在籌劃公共政 策並制定社會服務的過程?誰人(沒)被邀請參與這些過程?公共政策或社會服務的「質素」由誰人來 定義?當中有甚麼難題需要處理?有哪些途徑已(未)被探討?為甚麼?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實驗室團隊一起反思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和模式:它們真 的可行嗎?我們可以改變它們嗎?如果可以,怎樣做?通過一連串的發問和解答,社會創新實驗室成 為一個讓學習、研究和行動同時發生的試驗場,令我們得以實踐創新及理想的未來。除了解決實際的 社會問題,社會創新實驗室亦是為團隊成員而設的「推動社會變革速成班」 (crash course in social change making),透過引導,使成員能夠學以致用,把所領悟的策略應用於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中。
「自己在圖書館行業已經工作了很久,經常會與市民直接溝通,但那種溝通較為公式化,例如是 投訴或查詢,通常都直接回答市民的問題。但 Social Lab 收集故事是很不同-會跟街坊坐下,慢 慢了解他們內心感受及對圖書館的看法,有別於一貫跟讀者溝通的方式;我們主動去了解他們, 而非他們單方面提供資料。」 ——2016 年實驗圖書館隊員(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圖書館館長)
為了避免成為另一個需索更多利益或經費的組織,社會創新實驗室更為適合維持其臨時的性質。社會 創新實驗室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受保護、便利的臨時環境,讓我們可以遊走於現行的(政治)利益、行 為、規範和理念的框架之間,並創造人與人之間新的互動關係。在過程之中,實驗室團隊會對於社會問 題獲得新的洞察,並由此創造出新的行動和合作模式。他們的目標是試驗並鞏固這些方案,直至方案 能被相關持分者所採納,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社會創新實驗室的任務便告完成。 雖然社會創新實驗室是臨時的,但並非一個可以免去個人義務和責任的地方。有別於技術或醫學實驗 室,社會創新實驗室並不是一個脫離現實的虛擬空間,而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期間發生的所有事情, 都會對現實世界有正面或負面的實際影響,當中可能產生的張力、衝突和情感都是真實的。因此,開設 社會創新實驗室絕不能掉以輕心,所有團隊成員都是彼此的同行,共同實踐和解決問題。
12
II.
為甚麼要創設社會創新實驗室?
不同的社會問題之間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看似易於理解的問題,其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其 他更大的社會議題(如文化、歷史和政治)中。譬如一個有癮君子露宿的公園,會引申到精神科醫療服 務不足、複雜的家庭背景、不健全的社交圈子、樓價高昂等一直存在的社會問題。 這些複雜和持續的社會問題會引起不同的回應:持分者不是缺乏動力去解決問題,就是太過銳意去即 時解決問題而忽略錯綜複雜的社會背景。在政府的層面,一般會由現行的公營機構各自採取即時措施 解決問題,但零碎的方案真的可以對症下藥嗎? 在這些反射式的回應中,我們通常不缺乏研究報告和知識,但這些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是由空降社 區、迅速收集統計數據並撰寫報告的專家?或是由代表某政府部門,根據某次實地視察的經驗去制定 政策的公務員?面對難以應付的現實問題,這些知識有甚麼實際用處? 社會創新實驗室致力探討社會問題的癥結,以及這對於甚麼人來說是一個「問題」。創不同協作非常感 謝賽馬會慈善信託的資助,於 2016 年成立為期三年的“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希望能加強不同界 別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從而令提出的方案更持續及完整。 為了連結社會上各持分者的不同觀點,社會創新實驗室採用具有包容性的知識生產方法(inclus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即在研究和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從公共行政人員到普羅市民,所有人都抱持 開放和好奇的態度,探討彼此的看法。這個方法嘗試理解每個人的觀點,有助試驗新的行動和合作模 式。共同試驗可增進成員對於創新行動和合作模式的自主意識,亦有利新方案最終被持分者採納,在 日常生活中實踐。
III.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基本工作原則
社會創新實驗室有甚麼重要的工作原則?以下,我們將會介紹三項基本工作原則:
i.
開放和包容
相對傳統的研發實驗室(重視專業知識、受監管和封閉的工作環境),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每一個人都是 實驗室的共同設計師。這裡所重視的是在哪裡及與甚麼人一起著手解決某一社會問題。各人對於社會 問題的看法故然不相同,以深水埗為例,專業人士與區內市民便抱持不同的看法。通過連結一直以來 沒有聯繫的故事,社會創新實驗室可以促成人與人之間意想不到的相聚,並引發新的對話和合作模式。 如我們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重新演繹不同的故事,塑造一種新的敘事模式,我們便能夠在制定公共政 策和社會服務時,促成新的行動方案或不同的行為模式。這些由公眾一同創造的新方案,更能回應現 實中服務對象的需要。
13
研究和行動並重
ii.
社會創新實驗室鼓勵成員對問題進行探究,並且將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行動,與新認識的夥伴促成全新 的工作模式。我們認為,一個社會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故單一的真相並不存在。這表示我們並不能只 靠單一的數據或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善用行動研究和故事,因為這兩種方法有助創造空間和條件,讓 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夠為社會創新作出貢獻。我們必須將多元的想法轉化為創新的行動。
戶外進行
iii.
社會創新實驗室必須如實反映外在世界的複雜性,正如 William Ross Ashby 所說:「求變,是最佳的應 變措施」(only variety beats variety)。這代表社會創新實驗室並不能存在於一間四面都是牆的辦公室。 反之,它處於充滿著差異和複雜的現實世界之中,當中的過程是混亂的,而且會引起各種的緊張關係 和爭論。這表示學習和行動互相緊密連繫,並不能分割為封閉和靜態的研究、學習、製作建議雛型,以 及作出改善和調整等個別階段。
社會創新實驗室聚焦於重大議題的小型版本
IV.
以社會創新實驗室為本的研究方法,致力於將(中央或地區政府層面的)大型措施縮小至可讓普羅大 眾落手落腳參與的範圍,吸引他們成為其中的一分子,讓他們可以作出貢獻、從中學習和參與發展。更 重要的是,這種縮小規模的方法,為一些看似毫無可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創造了試驗的空間,並讓學習 與此同時發生。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希望達到三個不同層面的目的: -
市民的層面:促成社區內新的關係和倡議
-
制度的層面:給予市民更好的支援
-
學習和發展嶄新的社會創新方法
14
四.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道德守則 *本章節由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首屆實驗室伙伴 Kennisland 撰寫,並由 MaD 翻譯
謹慎處理新形成的兩難局面
I.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工作需要與不同的人通力合作,這表示成員要處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情感、價值觀, 以至衝突。因此,社會創新實驗室可能會引起各種的緊張關係。從我們過往經驗所獲得的洞察,並借 7 鑑國際上的例子,我們意識到社會創新實驗室猶如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期間會發生很多各式各樣的、 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幸好,這些活力大多都是正面的。然而,因為社會創新實驗室是在制度內運 作,當中存在著嚴重和重大的社會問題,因此期間可能會出現舊有的(或新形成的)緊張關係。 舉例來說,Kennisland 在 Amsteldorp(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社區)開設的社會創新實驗室催生了不同的故 事,所有故事皆開放給公眾瀏覽,因而引發了社區內舊有的爭論。居民對於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變得 更為敏感,對於新興的倡議亦出現新的意見分歧。當一個故事向公眾發佈後,沒人能夠預期會否得到 每一個人的正面回應。那些與故事主人關係密切的人,如鄰居或僱主,會有甚麼反應?這有可能會導 致個人損失或聲譽受損。例如: -
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我不想再公開自己的故事,也不願意與我的鄰居繼續爭論,這只會引 起是非。」
-
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你沒有真正參與那方面的工作,那就不要對我們的工作說三道四。」
-
僱主和僱員的緊張關係:「我害怕個人名譽受損,也害怕失去我的工作。」
團隊之間互相討論在過程中遇到的(道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當我們(無意間)在某方面冒 犯了人們,或是有人在過程中得到個人利益,我們也需要提出來一起討論。在我們早期開設的社會創 新實驗室中,有成員解決了(她的部分)債務,有成員重返校園,也有人獲得新的工作——這對於沒有 參與社會創新實驗室的人是否公平?這些新的緊張關係,是顯示我們正面對容易變得敏感或帶來傷害 的相關問題的跡象嗎?其他社會創新實驗室會如何處理這些敏感的問題?再者,如何界定社會創新實 驗室需要履行的責任?
不造成傷害原則
II.
我們制定了一套道德守則,為這些難以判斷的問題提供指導。首先,我們提倡「不造成傷害」原則。我 們從來沒有意圖損害任何人的個人名譽或人際關係,但當這些情況不幸發生,我們一定會嘗試調解, 以恢復最初的平衡關係。在我們的社會創新實驗室中,我們致力遵守以下的道德守則: -
遵從「不造成傷害」原則:居民的安全和利益是最重要的。為此,我們需要確保故事提供者之 匿名身份及其私隱必須受到保障。
15
-
經常回饋社區:通過倡議公共措施,去表示你有別於過往那些懷著好意前來,之後卻對社區居 民置若罔聞的研究員或地區政府官員。
-
舉辦公眾活動:在集體參與的公眾場合,持續與最終用戶檢視研究成果,讓他們施展活力,也 使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有宣洩的管道。
-
從長遠的角度看待每一步: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最終目標是要創造可持續性,能夠鞏固和維護不 同階段的成果。為此,我們需要強調社會創新實驗室的臨時性質,以杜絕任何人對它產生依賴。
匿名性
III.
一直以來,研究成果的發佈都十分重視維護研究對象的匿名性,故我們所發佈的故事也不例外。我們 稱之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
必須坦誠地向對象說明是次對話的目的。
-
若要將你所撰寫的故事發表或作其他用途,必須先徵求對象的許可。
-
若提供故事的人要求刪去故事,便須如實遵從。
-
謹記你的參與只屬於臨時性質,社會創新實驗室所在的空間在一段時間後便會消失。然而,在 團隊離開之後,大家共創的行動將持續進行。
IV.
關於研究的互惠關係
我們從來都不只是在採集故事。我們不能確保,我們的行動長遠來說會為受訪者帶來直接的影響,但 是我們總可以在短期內作出回饋。為了答謝受訪者對我們訴說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請他們喝一杯咖 啡、吃一點小食,或跟他們作伴。如果你不清楚給他們回饋甚麼才好,儘管開口問問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