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 A Difference Social Lab - The Park Lab - Pre Lab Research Field Guide (Chinese only)

Page 1

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 The Park Lab@Lai Chi Kok Park

重要資訊

...................................................

2

第一章: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荔枝角公園概覽

...................................................

7

第二章:荔枝角公園初步考察

...................................................

12

第三章:美孚發展概況

...................................................

20

第四章:關於社會創新實驗室

...................................................

24

第五章: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道德守則

...................................................

27

附錄

...................................................

29

附錄一:

荔枝角公園地圖

附錄二:

荔枝角公園及鄰近社區地圖

附錄三:

荔枝角公園的植物種類

附錄四:

香港法例第 132BC 章《遊樂場地規例》

附錄五:

2011 年人口普查──深水埗區議會分區美孚新邨統計便覽

©2017,創不同協作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本著作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Uported 授權條款授權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Unported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4.0/


你好!

感謝你打開這本實驗室指南──同時歡迎你加入社會創新實驗室!在未來五個月,我們將會組成一個 28 人的公園實驗室團隊,共同經歷一個完整的社會創新實驗室歷程。 「公園實驗室」有兩大目標:以荔枝角公園作為基地,深入了解公園用家/非用家的想法和習慣,實驗 在體制內外推行公園創新,藉此改善美孚社區生活,並為香港的公園帶來新的想像和可能性;同時為 來自民、官、商不同界別、不同年紀的各位提供一個嶄新、具啟發性及挑戰性的有趣學習體驗。

關於「公園實驗室」 我們非常榮幸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支持,作為「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的實驗室 伙伴。環顧世界各地的公園,可以窺探不同城市的特質:有的公園蔥翠奔放、有的高效安全、有的在 公民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市民對公園的想像、公園的設計以至管理模式都訴說著這個地方 的生活質素。香港的公園又訴說著怎樣的公民想像與文化?市民心目中快樂自在的公園是怎樣的?

在未來幾個月,我們將會深入了解荔枝角公園和美孚社區的種種,了解不同用家的公園經驗和生活處 境,為當代公園想像出謀獻策!這種實驗在香港是個新嘗試,規模雖然不大,但我們希望藉此能夠實 現一個新可能:政策制定者、專業人士和市民可以在這裡相遇、了解彼此的想法、然後在行動上互相 調節、配合。同時,我們亦相信這種特別的相遇可以產生創新的方法,幫助我們回應並解決社會上的 大小問題。你可以將這次實驗視為創造改變和影響的一步,並將這裡的啟發甚至實驗室方法,應用到 工作、學習或者其他地方中。

關於這本指南 它既是指南,也是實踐手冊,同時為實驗室提供一個參考框架。在以後的章節,你會更了解公園的架 構、美孚及荔枝角公園的概況,以及關於社會創新實驗室的種種,包括例如社會創新實驗室是甚麼? 不是甚麼?實驗室的道德議題等。

2


創不同協作 MaD (Make a Difference) 成立於 2009 年,是一個跨越創意、創業、創新及發現的協作平台,積極 推動年青人以創新探索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為亞洲帶來正面改變。 MaD 的主要項目除了一年一度的 MaD 年會外,還有年終不斷的創意項目如賽馬會“創不同”學院、 做好嘢實驗室、都市空間開拓實驗及亞洲文化交流等。經過幾年的探索,MaD 演變成一個連繫亞洲 changemakers 的協作網絡,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 的長遠發展。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將創意跨界協作帶到體制之中,帶動真實社 會改變,是香港首個由民間發起並專注於公營服務創新的實驗室。每個實驗周期均與一個公營部門合 作,並組織民、官、商跨界研究團隊,透過深度認識社會現狀,策動共創實驗,改善市民生活。 實驗室旨在將 Social Lab 方法帶來香港,並在 3 年中試行 4 個實驗周期,邀請市民、公務員、設計師、 社工等一同實驗以跨界合作、用家體驗為先的方法創新公營服務,從中汲取經驗並發展一套切合香港 文化及公營機構運作生態的實驗室方法。每次實驗我們都會邀請本地及海外擁有相關經驗的團隊參與, 務求取各家所長,豐富對 Social Lab 的討論和想像。 首個實驗周期「實驗圖書館」(2016 年 9 月 – 2017 年 1 月) 的伙伴是來自荷蘭的行動型智庫 Kennisland (www.kl.nl),擁有多年在公營部門實踐社會創新的經驗,並在荷蘭多個城市就不同民生議題設立 Social Lab。在第二個實驗周期「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我們將與一群來自香港擁有豐富社會設計、參 與式設計及社區共創經驗的設計師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合作。

3


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時間表

Legend: Field Research & Analysis Session 1

Ideation

Prototyping

Prototype Refinement

Public Event

29/4 (Sat) @ Good Lab & Meifoo community

11am – 1pm: Open Class (Public event) 2pm – 4pm: Workshop: Meet the Lab team, Park Lab essential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4pm – 6pm: Community tour@Meifoo, led by BGCA Session 2

30/4 (Sun) @ Lai Chi Kok Park (LCK Park) & Good Lab

10am – 1pm: Field study: Zone-oriented 2pm – 5pm: Workshop: Discuss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 based on morning findings (A.E.I.O.U. analysis) Demonstration of interview skills for the next field trip Session 3

6/5 (Sat) @ LCK Park & Good Lab

10am – 1pm: Field study: Function-oriented; Interview with LCSD park managers; A.E.I.O.U. analysis 2pm – 5pm: Workshop: Discussion and clustering of morning findings Session 4

7/5 (Sun) @ LCK Park & Good Lab

10am – 1pm: Field observation: User-oriented 2pm – 5pm: Workshop: Discussion based on morning finding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user type”; User VS Stakeholder Session 5

13/5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10am – 1pm: Analysis based on previous discussions: What makes a great park? 2pm – 5pm: Idea development: Field trip + group discussion Session 6

20/5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1:30pm – 5:30pm: Labbers’ reporting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session); Stakeholders mapping 4


Session 7

27/5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10am – 1pm: Ideas Proposal I: Brainstorming of alternative ideas 2pm – 5pm: Idea development: Field trip & group discussion Session 8

3/6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10am – 1pm: Ideas Proposal II: Brainstorming of alternative ideas 2pm – 5pm: Rough prototyping & Field Observation Session 9

10/6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10am – 1pm: On-site testing of prototype 1 2pm – 5pm: Reporting on prototype 1 Session 10

17/6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10am – 1pm: On-site testing of prototype 2 2pm – 5pm: Reporting on prototype 2 Session 11

24/6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 LCK Park

Morning: Preparation for Stakeholders Discussion 1pm – 4pm: Reality check: Discussion among stakeholders (Contents TBC after Session 6) 4pm – 5pm: Debriefing after discussion Week 12

2/7 (Sun) @ Good Lab

TBC Week 13

8/7 (Sat) @ BGCA Meifoo Centre

* No weekly workshops from this week onward. Prototyping teams will meet with mentors on a weekly/bi-weekly basis, and work on their own schedules to improve their prototypes 10am – 1pm: Lab team progress meeting OR Prototyping tutorial with mentors Week 14

15/7 (Sat) @ Good Lab

10am – 1pm: Lab team progress meeting OR Prototyping tutorial with mentors Week 15

21-23/7 (Fri-Sun) @ Kwai Tsing Theatre

MaD Festival, an annual 2.5-day festival where changemakers from 160+ Asian cities will gather at HK  

Master Class with Gabriela Gómez-Mont (Founder and Director, Laboratory for the City, Mexico City) The Park Lab will have interface at MaD Festival, present interim findings and crowdsource public space imaginations in other Asian cities (tentative)

5


Week 16

12/8 (Sat) @ Good Lab

10am – 1pm: Lab team progress meeting OR Prototyping tutorial with mentors Week 17

19/8 (Sat) @ Good Lab

10am – 1pm: Lab team progress meeting OR Prototyping tutorial with mentors Week 18

26/8 (Sat) @ Good Lab

10am – 1pm: Lab team progress meeting OR Prototyping tutorial with mentors Week 19

2/9 (Sat) @ Good Lab

10am – 1pm: Lab team progress meeting OR Prototyping tutorial with mentors Week 20

9/9 (Sat) @ Good Lab

10am – 1pm: Progress meeting: Teams preparing for Lab wrap-up event Week 21

16/9 (Sat) @ Meifoo community or Good Lab (TBC)

Morning: Preparation Afternoon: Lab Wrap-up (Public event) The Lab Team will showcase the findings, prototyp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Park Lab

6


第一章: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荔枝角公園概覽 *本章節承蒙「公園實驗室」的實驗室伙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寶貴意見

關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的公共康樂及體育設施大部分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興建及管理。康文署的主要目標, 是透過提供這些設施及推廣康樂及體育活動,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透過提供多項設施,方便市民參 與康體活動,並舉辦多類型節目。康文署在香港各區公園及其他市容設施內廣植花草樹木,推動自然 保育和綠化香港的工作。

建築署(ArchSD)及機電工程署(EMSD)在公園的角色 建築署 ── 就公園的建築工程及設計提供意見,執行設施維修及改善工程 機電工程署 ── 就有關電力工程裝置及設計提供意見,執行設施維修及改善工程

荔枝角公園的營運(包括管理及執行) 公園管理團隊包括 1 位場地經理、6位康樂助理員及 6 位場地員工;另外判合約員工(包括護衛服務、 清潔服務及園藝服務) 約80人。 場地經理主要負責: 1.

康樂設施的日常管理和運作;以及籌辦康樂及體育活動;

2.

搜集資料數據,以便檢討地區對康樂服務的需求;

3.

就舉辦康樂及體育活動與團體、地區組織聯絡,並提供協助;

4.

協助擬備財政和其他日常報表,解答市民查詢、處理投訴;及

5.

採取與康樂事務管理有關的執法行動。

康樂助理員主要協助場地經理處理日常事務,包括園藝、樹木管理、設施管理及維修;督導場地員工, 以及監察服務承辦商的表現。 場地員工負責協助場地的運作,包括接聽電話查詢、登記使用設施、設施及樹木保養等。

7


深水埗區康樂事務辦事處的管理架構 

深水埗區康樂事務經理

深水埗區副康樂事務經理

深水埗區助理康樂事務經理

深水埗區場地經理

康文署高層架構 

康文署署長

康文署副署長(康樂事務)

康文署助理署長(康樂事務)

總康樂事務經理(香港東)

在荔枝角公園舉辨的恆常活動 荔枝角公園每年舉辦的康樂體育活動: 同樂日:2 次 網球訓練班:9 班 (每期 10 堂,每堂 2 小時) 太極/太極劍訓練班:3 班 (每期 48 堂,每堂 1 小時) 社區園圃計劃:2 期 (每期 18 星期,每星期有 3 小時導師課)

近年於荔枝角公園進行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動 2017 年 4 月 9 日舉辦的「玩轉公園 – 春日賞繪」,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

荔枝角公園的植物種類 荔枝角公園內種植了約 165 種植物,有關植物資料見附件三。

8


荔枝角公園發展簡史 1989 年:第一期荔枝角公園啟用 1993 年:政府完成《鐵路發展研究》,確定興建西鐵的需要。 1993 年 12 月:九鐵重置荔枝角公園內所有受西鐵工程影響的康樂設施,公園的第二及第三期發展亦 作出相應修訂,進行加建及改善設施工程。 2000 年:開放「嶺南之風」。 2010 年:開放「寵物活動區」。 2014 年:滑板場易名為「極限運動場」。 2015 年:開放「社區園圃」。

荔枝角公園特色 荔枝角公園分三期興建,佔地 17.65 公頃,另可詳閱「附件一:荔枝角公園地圖」。公園特色如下:

嶺南之風 「嶺南之風」是一個中式公園,於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式開放給市民遊覽,每日的開放時間為 上午七時正至晚上十一時正。由於公園位處九龍荔枝角的填海區,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故以傳統嶺 南風格造園。全園面積達 12 500 平方米,水景面積約為 2 600 平方米,佔全園面積約百分之二十。 整個公園分為十個景區,園內的建築物皆環繞著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迴廊為布局。其建築藝術 也是採用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此外,園 內掛有多副對聯,撰聯人有梁啟超、劉華東、李文田、康有為等。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均綴以彩 色光纖燈飾,令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園的內外廣植樹木,綠樹成蔭;此外,更有精緻的盆景擺設, 供遊人欣賞。

優質健行徑 第三期公園內有兩條「優質建行徑」,紅色路線約 600 米,綠色路線約 1000 米。建議以 20 分鐘完成 1.6 公里,每天最少步行 30 分鐘,每週最少行 3 次。

9


寵物活動區 衞生設備包括狗糞收集箱、垃圾筒及洗手設備。為免對公園的其他使用者造成滋擾,鼓勵市民使用黃 色專用通道攜帶寵物進出「寵物活動區」。

社區園圃 荔枝角公園 2015 年推行「社區園圃計劃」,讓參加者在合資格的導師指導下,在公園學習種植觀賞 花卉或蔬菜瓜果,並把收成帶走。鼓勵市民將綠化活動生活化,積極參與鄰里層面的綠化活動,及透 過體驗種植的樂趣來培養綠化環保的意識。 荔枝角社區園圃面積約為 2,048 平方米,康文署定期舉辦社區園圃計劃活動,供有興趣的市民參加。 社區園圃內設有 80 個可供學員實習種植的園圃、4 個示範園圃、一個課室及基本澆水設施等。社區園 圃提供一般種植用具,如鋤頭、花釗、澆花水壺等,亦設有儲物櫃供學員使用。

公園主要設施的開放時間 公園範圍

主要設施

開放時間

第一期

硬地足球場 [1 個]

24 小時

中式花園(皇家園林) [1 個] 平台花園 [1 個] 兒童遊樂場 [2 個] 幼童遊樂場 [1 個] 健身站 [1 組] 棋枱[4 個] 收費停車場[1 個] 寵物活動區

週一至五:下午 3 時至翌日上午 7 時;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全日 24 小時開放

第二期

第三期

網球場 [5 個]

上午 7 時至晚上 11 時

棋枱[4 個]

24 小時

門球場 [2 個]

上午 7 時至晚上 11 時

硬地足球場 [1 個] 籃球╱排球場 [2 個] 滾軸溜冰場 [1 個]

10


主題公園「嶺南之風」[1 個] 極限運動場 [1 個]

上午 7 時至下午 10 時

兒童遊樂場 [2 個]

24 小時

緩跑徑 [2 條] 健身站 [6 組] 約有 200 座位的露天劇場 [1 個]

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 公園和花園是為公眾而設的康樂休憩用地。根據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市區的休憩用地供 應標準是每人最少 2 平方米,分配方式為每人最少 1 平方米地區休憩用地及每人最少 1 平方米鄰舍休 憩用地。公私營界別均可發展休憩用地。康文署基本上負責發展和管理公眾休憩用地及特別設計的康 樂設施。有一大部分的休憩用地經景觀設計成為康文署的公園和花園。 詳情可參考: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第四章「康樂、休憩用地及綠化」 http://www.pland.gov.hk/pland_tc/tech_doc/hkpsg/full/ch4/pdf/ch4.pdf

11


第二章:荔枝角公園初步考察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一位研究員於 3 至 4 月到荔枝角公園進行觀察,日期包括:2017 年 3 月 7、12、14、22、26 日及 4 月 2、11、13、15、16、17 日。 在以上日期觀察荔枝角公園後對不同地點的印象總結,只代表研究員的個人意見,供各位實驗室成員 參考。編碼可到「附件一:荔枝角公園地圖」查閱:

1、2、3、4 荔枝角公園體育館/公共圖書館/游泳池/政府合署 這範圍主要有一條路連接荔枝角公園的中式花園、美孚新邨、政府合署、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 兩端分別外接地鐵站和盈暉臺。一般平日一早一晚的人流較多,晚上時常會看到有人拿著外賣往屋苑 方向走。星期六、日則全日都多人經過,於晚上偶然會見到有一兩人在跑步。 這條路停留的人少人,少數例子包括:平日在圖書館開館前,約有十位五六十歲的女士站在圖書館門 前,兩三人一組聊天做運動。平日傍晚和星期六日,有時在游泳池入口處會看到十多位家長和小朋友 準備上游泳班或是家長在等候接小朋友下課。

5、6、7 平台花園的洗手間、健身站、兒童遊樂場 平日早上,平台花園有些五、六十歲或以上的人來做運動,下午很少人經過或停留,在晚上則有數對 情侶在涼亭內談情。 星期六的平台約有十組外籍傭工在涼亭或環形通道邊席地而坐,聊天野餐,至傍晚陸續離開。星期日 則非常熱鬧,外傭幾乎坐滿連接地面平台的主樓梯兩側、每一個涼亭和環形通道邊,有些甚至會坐在 其他通道邊。曾見有保安員勸籲坐在健身站對出通道的外傭離開,她們回答「知道」、「多謝」但沒 有離去,觀察期間未見管理員有後續行動。傍晚前,清潔工人會把額外的垃圾袋掛於垃圾桶外和放在 環形通道中心。外傭離開時會自行清理垃圾,場地大致清潔。 這範圍有兩個兒童遊樂場,近美孚港鐵站 F 出口的一個面積較小,設施種類較吸引家長帶幼兒來玩; 另一個在最高那層平台,使用的小朋友年齡較大,也設自由活動空間,吸引較多一家大小來遊樂。平 日通常於傍晚較多人,星期六日更熱鬧,特別是下午時份。 在遊樂場旁邊的健身站,曾在晚上看到有約九位青中年男士在帶領下做運動,其中一人的 T-裇上印著 「Street Workout Hong Kong」,他們是否在做街頭健身呢? 每晚六、七時,開始有人坐在平台花園側樓梯玩手機遊戲,愈晚愈多人,最多曾見八位,他們大多是 中年人士,有時會與鄰座交流心得。在附近通道也會見 到有人站著低頭看手機,應該也是在玩「Pokemon Go」吧。 12


8 寵物活動區 因為寵物活動區範圍沒有上鎖閘口,在非開放時間仍為開放空間,全日皆有人步行或跑步經過。平日 早上約七時至九時會有垃圾車來到寵物活動區;中午前後會有兩三人在靠近游泳池的空地耍太極等; 傍晚後的活動區較為熱鬧,狗主有時會圍著聊天,狗隻在旁邊自由活動。星期六日一般全日都較多人, 曾見最多有約十八人帶著約十隻狗。訪問中,使用者表示,帶狗散步的時間並不固定,要視乎當天天 氣,避開下雨、太曬或太冷的時間。有使用者稱讚活動區較其他寵物公園乾淨,也有人建議在活動區 的出入口加建閘口,防止狗隻走出活動區範圍。他說有次他的唐狗失蹤了一小時,期間他非常擔心狗 隻安全,怕牠走出馬路遇險。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下午 3 時至翌日上午 7 時;及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全日 24 小時開放 設施:寵物活動區、狗糞收集箱、狗廁所和洗手設備

9 硬地足球場(一期) 平日早上會有人做運動、跑圈,下午三、四點後漸漸熱鬧,有些人踢球,傍晚後更多人,即使遇到場 地濕滑下著微雨,仍繼續活動。星期日下午會有人進行足球比賽,界外則同時有些家庭玩踢球遊戲。 由於為此足球場於 3 月 27 日至 4 月 22 日期間因維修工程而暫停開放,所以觀察次數較少。

10、11、12 兒童遊樂場/小食亭/洗手間及更衣室 據觀察,平日早上和下午的兒童遊樂場多是長輩或家長帶著嬰幼兒來玩,晚上有時會一些少年聊天。 星期六日的傍晚前都頗熱鬧,及後就很少人使用。在旁的小食亭應只在星期六日傍晚前營業,出售零 食飲品和簡單玩具。 洗手間外的走廊在一早一晚有時會四、五人來進行活動,例如晨運、舞太極扇等。此外,在遊樂場和 足球場中間的健身設施從早到晚大部分時間都有人使用。

13


13 中式花園 平日早上有些人會在中式花園運動,他們大多是獨自一人來,各自站在一個能夠自由舒展的地方。其 餘時間較少人停留,但在一天清早曾看到涼亭內有頗多快餐包裝和啤酒罐等垃圾,似乎凌晨仍有人在 該處活動,星期六、日則吸引不少外籍傭工等在各涼亭聚集聊天分享食物,水池旁吸引不少人拍照, 當中有的是本地家庭,有的是外傭,也有的似是內地遊客。 喜歡貓的可在晚上到球場旁的涼亭前,看看右方花槽有沒有一隻白色灰斑一隻淺棕色的貓。此外,曾 見有公公婆婆帶食物給牠們吃呢。

14 美孚港鐵站 D 出口外面空地/郵政局/橋底 星期一至六的橋底都有不同組的人來學習武術或跳健康舞,少至六、七人,多至約四十位女士跟隨音 樂跳健康舞。特別一提,「李珍珍武術學會」於星期一至六早上都會在橋底授課。 星期六早上約九時半開始,外傭在橋底通道兩邊坐著,最多人的時候大約聚集十多組,在傍晚後陸續 離開。星期日來的外傭多很多,會坐滿鐵馬花盆劃定的三個範圍。她們分享食物聊天,期間也會見到 有十多人圍坐捧書頌唱,有時會播放音樂,應是在進行宗教活動。星期日全日在範圍旁邊都會放置大 型綠色垃圾箱,外傭離開時都會自行把垃圾放進箱內,場地大致乾淨。 連接橋底和長者健體園地的路兩旁有小草地,有時會有特別的來客。一次在星期六下午,看到有人帶 了兩隻體積頗大的烏龜到公園散步,有些路過的人駐足欣賞。

15、16、17 網球場/公園辦事處/洗手間及更衣室 網球場平日晚上較多人使用,星期六、日若天氣良好則全日旺場。公園辦事處,也為網球場簽場處, 內有職員當值,也有公園單張、地圖、顧客讚賞咭等供人取閱。從辦事處平台下樓梯有一組涼亭,有 四張印有棋盤的枱,但觀察期間未見有人在這裡下棋,倒是有時有人在這裡稍息,有跑步或使用完附 近場地設施的人做伸展運動。

18 硬地足球場(三期) 平日早上至下午,場內偶有數人獨自來做伸展運動或跑圈;下午五時左右,會見有穿著學校運動服的 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進行球類活動。星期六、日下午較平日多人使用,經常看到青年在場中心踢球, 而有些爸爸與子女在界外踢,多組人共用場地,觀察期間未見衝突。每天晚上則多見青年人結隊踢足 球,八、九時尤其熱鬧,時見兩隊比賽。

14


19 極限運動場 極限運動場的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七時至晚上十時,如場地濕滑,便會暫時關閉。開放期間閘門外設 有保安員駐守,此處放有一本事件記錄冊記錄日常交更運作和場內使用者不合作等事件。 平日早上的運動場很安靜,近乎無人使用,下午漸有零星數人,至晚上八、九時後,多見六七人結隊 來踏滑板,有時他們會播放音樂,音量不大,行至長橋中段就完全聽不見了。星期六、日下午較平日 多人。不要以為這運動場只有青年人來,星期六、日下午有時會有爸媽陪同的兒童來踏滑板呢。 此外,雖然門外的使用者指引清楚說明在場內滑行時須戴上保護頭盔,但據觀察,一般使用者未有依 從。

20 籃球場 公園內有兩個相鄰的籃球場。平日早上,時常有數位中年或以上男士結伴打球。約下午五時則會有小 學老師帶隊來活動。傍晚六時後,多見青年人使用場地,愈晚愈多人,直至晚上十一時閉場。星期六 除了中午時間外,其餘時間都頗熱鬧。星期日情況相若,只是傍晚後人數較少。

21 滾軸溜冰場 平日的滾軸溜冰場非常冷清,只是偶有零星一兩人獨自溜冰。星期六、日則間中有親子數人來玩滾軸 溜冰或滑板車。這些使用者多有配戴護肘和護膝裝備。而未有配戴頭盔。觀察期間,星期日下午五時 半前後最熱鬧,有十來位兒童戴上頭盔和其他安全裝備在場內依指導溜冰,父母在場外坐著,應是滾 軸溜冰班吧。 備註:滾軸溜冰場旁有一條頗多人使用的「秘道」。(詳見「35 秘道」)

22、23 門球場 A /B 門球場的開放時間為每天早上七時至晚上十一時。觀察所見,若場地無人使用(應是無人租訂),便 會關燈。使用者多為五、六十歲,有男有女而男士稍多。他們多是在平日傍晚前、星期六日的早上和 傍晚,五、六人一組結伴來打球。使用者表示,他們多先參加康文署贊助的門球訓練班學習技巧,再 自行與同伴租訂場地打門球。除了可在網上透過康體通租訂十日內的場地,也可在每月二十號到公園 辦事處租訂下一個月的場地。 場地在開放時間期間並沒有上鎖,可自由出入,偶然會看到有人獨自在場內有蓋長椅上坐著。 此外,據觀察,門球場 A 較少人使用,也許因為如此,草地保養得較好。

15


24 長者健體園地 從早到晚都有人使用長者健體園地的設施或坐在旁邊有蓋椅子。除了長者和坐輪椅人士會來之外,其 他年齡層也會來使用設施。例如在早上,有時會看到長者、外籍傭工和小朋友玩完附近的遊樂場後, 來到園地以自己的方式玩場內設施;晚上時常看到青年或中年人士來使用設施做運動或在場內做伸展 運動,也有的邊看手提電話邊踏健體單車。一般來說,近涼亭的那兩個園地較受歡迎。據訪問,這裡 最容易認識街坊,在使用設施做運動時,很自然便會與旁邊的人聊天。

25 兒童遊樂場 兒童遊樂場有時父母或外傭會帶小朋友來玩。一早一晚,則會有長者和中年人士來使用設施運動,或 在場內做伸展運動。星期六、日下午的遊樂場很熱鬧,小朋友玩耍追逐,父母和長輩在旁陪伴。有些 家庭會在附近草地搭營野餐、吹泡泡玩遊戲。 星期日早上至下午,很多人坐在兒童遊樂場四周的草地,大部份是外籍傭工。她們大多五至六人組, 坐著聊天自拍,分享自製或買來的食物,偶然會見到零星一兩人在跪拜,似是進行宗教儀式。期間曾 見有外籍男士拉著紅白大膠袋,向坐在草地的外傭兜售球鞋。傍晚時分,垃圾桶都會額外在外掛黑色 垃圾袋,外傭也會陸續清理垃圾離開,但仍是有些小膠袋、紙巾遺留在草地上。 可留意的是,有一片大草地與美孚新邨只相隔一條行人路,但即使其他草地已近乎坐滿而這草地仍有 很多空位,外傭一般也很少坐在這草地上,就算坐也只是靠邊坐在近「嶺南之風」的一角。本地家庭 則未見有這情況,會隨意在這草地上搭營野餐,進行親子遊樂。

26 健身站 據觀察,相比長者健體園地,健身站較少人使用,停留時間一般較短。除了單槓設施外,使用者大多 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使用站內設施和空間,例如在設施上躺坐,成人扶著小朋友上下踏樁,外傭在站內 野餐,青年在站內打拳,有時甚至成了小朋友玩捉迷藏時的藏身地方。

27 嶺南之風 每天早上,嶺南之風都會有人來晨運、耍太極等。他們有的是獨自一人來,有的是一組人活動的。據 觀察,最多人的是有四、五十人在亭橋和院廊內一起聽指示做健康操。平日也有不少人仕在這裡攝影, 或聯群結隊學習攝影。 嶺南之風依傳統嶺南風格建成,不但吸引古裝電視劇來取景,一些攝影班會專程來實習攝影園林花鳥, 也有人來拍攝「角色扮演」(Cosplay)照片、婚紗照和畢業照等,星期日下午最熱鬧。很多外籍傭工

16


聚集走廊兩旁(行人仍可勉強通過走廊),在同鄉老師的指導下,花好幾個小時為同伴化妝穿戴華麗 衣飾。除了傳統服飾,她們也會穿上西式晚裝或婚紗、漫畫和服和旗袍等,每位都花枝招展。 如此盛況當然吸引了很多本地伯伯攜攝影器材來為她們拍照,但不要以為只有他們有器材,有的外傭 也有專業相機,功架看來不輸那些伯伯呢。 特別一提的是,觀察期間,有數十位外傭一組組坐滿在對園入口兩旁走廊的地上,阻塞通道。經保安 員勸喻後,陸續安靜收拾離開,過程中看來未有爭執衝突。

28 緩跑徑 公園的緩跑徑經常有人跑步,晚上九時左右則是最多人的,主要是青年人,大多獨自一人,偶然也會 見情侶或朋友二三人同行,最特別的一次看到有二十多位一起跑步。中年或以上的人則較愛結伴散步。 觀察所見,大部分跑步人士不會依足緩跑徑跑步,而是依自己的路線在公園打圈跑步。 星期日下午,很多人會坐在該處行人道兩旁的草地。本地家庭多集中在近共融遊樂場那邊搭營遊樂, 外籍傭工則坐滿嶺南之風附近的草地野餐。訪問中,本地使用者表示在使用草地期間,和外傭能夠互 相遷就,共用空間,並不覺得彼此有所阻礙。

29、30 洗手間/露天劇場 露天劇場現正在台上加建更衣室,工程被街板圍著,不曾聽見工程的聲音。每天一早一晚皆有人在台 上練習太極、武術等,觀察所見,最多人的是星期二晚上的華山氣功新生班,有約五十人站滿台上呢。 平日下午甚少人使用舞台,而星期六日下午則有父母子女在台上進行遊戲、打羽毛球等。 看台一般都有人停留稍息。特別一提,每逢午晚飯時間,都有數位清潔工人坐在看台上最高的一層, 吃著自備的飯菜。 星期日約早上十時至四時的看台非常熱鬧,坐滿外籍傭工。她們帶著裝滿化妝品和衣飾的行李箱,為 同伴裝扮。從訪問得知,她們多來自印尼,當中有兩三位導師,指導各人的化妝技巧。她們多以印尼 傳統服飾裝扮,例如銀冠黃花頭飾配繡銀紅裙便是印尼傳統的新娘裝扮。三四時左右,她們陸續裝扮 好,便會到台前或附近拍照,此時一些本地伯伯會拿著專業的攝影器材來為她們拍照。傍晚時份,她 們便漸漸離開。 看台後的洗手間一般不用排隊,只有星期日輪候女洗手間的隊伍會排至門外。可特別留意這洗手間內 的告示,例如提醒人不准洗腳。 在洗手間另一面的涼亭,一早一晚時常會有些人一起耍太極等,最多可有十幾人。

17


31 共融遊樂設施 平日早上多見媽媽或外籍傭工帶著三歲以下的小朋友來遊樂場盪鞦韆或玩傳球遊戲。傍晚則多是幼稚 園或小學生年紀的來踏單車、滑板車,當中有些有帶頭盔。星期六、日,特別是在下午,這裡非常熱 鬧,聚集了一家大小、三代同堂。小朋友在場內使用遊樂設施、追逐、吹泡泡、自創收集樹葉的遊戲 等。祖輩父母有的在旁逗小朋友玩耍,有的站著聊天觀察,有的則在小涼亭坐著等候。在場內逗留可 要留意四周,除了奔跑的小朋友,還有踏滑板車和單車的會駛出指定範圍,在身邊經過。 曾於星期日中午,看到有中年男士在場內扭氣球,售賣氣球玩具,很受小朋友喜愛。

32 社區園圃 社區園圃只限社區園圃計劃參加者進入,平日下午有大約十位學員打理自己的實習小園圃,也有小孩 子放學後跟著父母處理農務。園圃對出的空地,兩旁各有約十張椅子,也有三部飲品自動販賣機。平 時甚少人在這裡停留或經過,晚上則有時有數人跑步經過或稍息拉筋。 社區園圃每逢週末都有種植研習班,課程包括植物品種、種植基本條件、繁殖方法、四季護理及園圃 管理、害蟲防治、收割方法等共十八節課,課程期間學員每人得到一塊實習小園圃,富經驗的導師在 場提供意見。參加者來自香港的各個地區,電腦抽籤決定能否參與。社區園圃對出的空地也很熱鬧, 有時會有父母帶同子女進行親子活動,例如打羽毛球等。

以下為觀察員收集的額外資訊,「附錄一:荔枝角公園地圖」沒有標示:

18


33 長橋/山丘/樓梯 據觀察,每天晚上是這範圍最多人使用的時間,但最多也不過十來人,仍感覺安靜舒服。他們有的在 橋上散步聊天,有的駐足下望網球場,有的跑步經過,有的在山丘旁的平台做伸展運動。 星期六日的早上下午,時常會見到有外籍傭工或本地青年人在山丘上野餐,最多時見有五、六組。他 們到晚上六七時就會離開。喜歡攝影的朋友除了嶺南之風之外,還可來長橋近極限運動場的一端。訪 問得知,這裡可是近距離攝影木棉花和樹上雀鳥的最佳位置呢。 34 有蓋長廊/山丘 每天早上非常熱鬧,時常有好幾組活動同時進行。曾見過一邊的太極班正播放清雅的音樂,另一邊的 一些中年女士正播放節拍明快的現代歌曲來跳舞,中間有些個別做運動的人會跟隨節奏拍手,觀察期 間未見因為音樂而有人不滿。星期六日的下午長廊會成了旁邊遊樂場的延伸,爸爸媽媽與子女玩拋接 球、打羽毛球,數家人一起玩集體遊戲,有踏單車或滑板車的小朋友穿梭其中,甚至有家庭搭營野餐 從小食亭沿著有蓋長廊走,轉右見涼亭,再轉左直走,就會看到有棵大樹的平台和旁邊的小山丘,自 成一角。這裡一般很寧靜,是一些長者晨運的地方。如你想在星期日下午安靜獨處或與知心好友聊天, 就來這裡坐坐吧。 35 秘道 觀察期間,在公園內發現了五條應是非官方規劃的「秘道」和一個「秘密空間」。 35a 秘道一:一條連接行人道和緩跑徑的小路。 35b 秘道二:這條小路分兩段:由行人道至緩跑徑,再由緩跑徑至邊界圍欄。圍欄上固定了數條木條 作踏板,外有靠欄卡板作樓梯。使用者主要是中年男士,他們應是翻欄來往返貨櫃碼頭。 35c 秘道三:這條小路與秘道二相似,也是分兩段:由行人道至緩跑徑,再由緩跑徑至邊界圍欄。圍 欄上胡亂插了木條作踏板,外有好幾把梯靠欄。使用者亦主要是中年男士,他們應是翻欄來往返貨櫃 碼頭。 35d 秘道四:在滾軸溜冰場旁有一條較長路往貨櫃碼頭方向(近新創建葵涌物流中心)。每逢早晚返 工放工的時間,都時當會看到有人魚貫地出入這條路,應是最多人使用的「秘道」。 35e 秘道五:在長橋盡頭的小山丘上有三條同方向的小路。沿路走到山丘的另一邊,跨過小小圍欄, 再轉左在很窄的圍牆上走七、八步,盡頭有個木板小箱作踏階下,就可連接到一個出口,便到葵涌道 旁的行人道。可用「Google 地圖」的街景功能,從葵涌道角度看到那圍牆和出口呢。 秘密`空間 從寵物活動區走到游泳池入口,會經過紅磚鏤空牆圍著的空間。平時很容易被忽略,直至 一天傍晚空間內的燈亮了,聽見有人聊天,看到裡面通道兩旁掛滿衣服放滿雜物,也有長椅、垃圾桶, 究竟這裡是甚麼地方呢?

19


第三章:美孚發展概況 荔枝角前身為荔灣,荔灣為 50 至 70 年代避暑及游泳勝地,設施齊備,有泳棚及租艇服務等,滔滔小 時候也曾到過荔灣暢泳,由黃大仙坐 6B 巴士,就可以直達荔園遊樂場大門口,而對正遊樂場,即荔灣 泳棚也。至於情人島,則在海灣內離岸不遠處,游泳或划艇皆能到達;由於當時有很多男女租艇到那 小石島談心,所以便有「情人島」一名。據資深香江旅行家話,在 80 年代途經葵涌道往葵涌方向,過 了荔枝角大橋,差不多去到荔景交匯處天橋底有一條小路,仍有一個路牌寫着「往情島,釣魚之路」, 可能和情人島有關,但至今已無從稽考也。

自五十年代開始,香港人口不斷增加,經濟開始復蘇,特別是中產家庭需要更好的居住環境。美孚新 邨原本是美孚石油企業 (Mobil Oil Corp)的儲油庫。美孚石油企業於 1965 年提出發展全港首個綜 合現代社區生活(Comprehensive Modern Community Living)為概念的建設,香港政府和石油公 司協議,把這些有危險性的石油庫遷往青衣,騰出土地發展。發展商把四十畝的舊美孚油庫土地發展 為一個擁有九十九座二十層高住宅大廈,共分八期推出,內裏單位達 13,110 個,實用面積由 450 平 方呎到 1,400 平方呎不等。1965 年宣佈興建,1968 年首批居民便遷入,第八期於 1978 年完工。

當年一個小型單位售價約四萬元,月供四百七十元,二人月入七百多元。建築商當時要考慮為這些小 型單位提供合適配套予日常使用,例如晾衣,所以在設計時為晾衣間加上遮板。當年這兒是香港首個 設有垃圾槽的屋苑,每層有垃圾房。設計一個大型屋苑最重要能給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其中一 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提供更多休憩用地,若把樓宇樁柱打在地下,空間、空地相應減少,所以才有行人 平台的概念,為居民提供更多休憩地方,還可免受樓下交通影響,道路、停車場及大部分商舖都設在 平台下。而且由屋苑一方去另一方無需過馬路,因為屋苑之間由多道行人天橋連接起來。美孚新邨重 點是樓宇採用十字型設計,或雙十字型設計,中間部分是軸心,包括樓梯、電梯、機電管道,每層有 八個單位,這八個單位從軸心向外伸延。這樣做令廚房、浴室能透進天然光,所以當時做了這個設計。 此外,樓梯是鉸剪梯(雙跑梯),佔用面積較少,兩條樓梯完全分開。自從美孚新邨用上這種設計, 香港期後有很多一梯八伙的樓宇,差不多由此進化而來。

香港的土地價值很高,如果沒有物盡其用,無論從經濟或營商角度,無法說服發展商不去物盡其用。 但在物盡其用的情況下,亦要受建築物條例、地契條例,或城市規劃的條例約束。這份是一九六五年 獲批准的住宅圖則,跟美孚新邨相差早四年,是一個很典型的唐樓設計,一梯兩伙,臨街有一個陽台。 看看這幅切面圖,可以清楚見到當時所有單位,均有伸出臨街的陽台,覆蓋行人路,這是唐樓的典型 規劃。1955 年有一條大型建築條例修訂,到 1956 年正式全面生效,最關鍵的改變是由以前計算體積, 轉為計算地積比率和覆蓋率,增加公共空間亦不會影響成本和效益,地產商漸漸想到提供公共空間,

20


可以吸引更多買家置業,帶動樓價上升。從發展商角度來看,亦沒有損失。契約和建築條例的改變帶 出這些改變。在這種環境情況下,當年的美孚新邨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屋邨設計。 美孚新邨還未落成時,草根階層渴望入住佐敦文八樓。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中產階級興起,美孚新邨 就是中產。年輕時中產家庭的朋友紛紛搬入美孚;八十年代其他屋苑落成,中產的目標轉為太古城、 置富花園、黃埔花園、和富花園等。 美孚社區除了大型屋苑美孚新邨外,還有私人屋苑盈暉臺及曼克頓山,以及居屋荔欣苑。荔欣苑原址 為荔園及宋城。 以下是香港統計處人口普查關於美孚新邨的概況,詳細資料可參考「附件五:2011 年人口普查──深 水埗區議會分區美孚新邨統計便覽」。 1971 年 美孚新邨

香港整體

人口

7,837 人

3,936,630 人

家庭入息中位數

每月$1,500 至$1,999

每月$708

擁有預科或大學程度的比例

14%

--

美孚新邨

香港整體

人口

38,974 人

7,071,576 人

家庭入息中位數

每月$36,040

每月$20,500

擁有預科或大學程度的比例

43.3%

25.9%

2011 年

當時的美孚,圖中為興建中的第八期大廈地盤 (圖片來源:《建築業報導》第二期七月號)

21


研究員進行了兩次美孚居民訪問,在以下總結只代表受訪者的個人意見,供各位實驗室成員參考。

美孚居民電話訪問(一) 日期:2017 年 3 月 18 日(六) 對象:男性,社工,在美孚新邨居住 17 年,期間數次因為租約期滿而轉租不同座數,已婚,育有兩兒

該美孚居民指出從前的美孚新邨沿海,沿海座數為第一、二、三、四、八期。海景單位面積較大,填 海後那些單位變作公園景觀。除第八期外,其他期數皆可飼養狗隻。普遍單位較寬敞、交通方便、購 買日用品方便。但他比較少在美孚街市買菜,多去深水埗北河街街市,因為價錢便宜款式多。 美孚社區有 3 位區議員: 

美孚中:伍月蘭(公民黨):會於美孚 Facebook 群組回應議題及提出意見

美孚南:黃達東(民建聯): 不會於美孚 Facebook 群組回應議題及提出意見

美孚北:張永森(獨立,建制)

美孚新邨共有 8 期,每期各有業主立案法團,管理該期的公共設施。記憶所及,其中 7 期的業主立案 法團長時期皆委託同一間管理公司管理(匯秀企業有限公司),只有第 8 期因為業主立案法團成功換 屆,而改用了其他管理公司。有業主於業主立案法團中有投票權,而票數多寡按業權分數而定。業主 比例多,較著重物業價值多於社區環境。無論多數業主或住戶只關心自身利益,欠缺公共意識。討論 很少涉及政治議題,討論時也很少牽扯政治立場,他感覺有個無形的共識不去討論政治。但有時討論 氣氛亦會較激烈,例如第 8 期於 2011 年與新世界發展有關係的祥達發展有限公司希望利用剩餘地積 比而興建一棟高二十層的住宅,最後事件不了了之。 美孚新邨三期的業主立案法團出資興建電梯,方便傷健人士等出入平台。因為第二期和第三期是相通 的,所以有些第二期的住戶也會使用電梯,但第三期的業主立案法團則認為電梯由第三期出資應只服 務第三期的住戶。美孚新邨有一條樓梯旁邊曾有斜台,可方便使用手推車的人士。後來斜台因為發現 坡度不符合傷殘人士通道的規定,業主立案法團為免犯法而拆除斜台,但又不願花錢興建合規格的斜 台。那時,有住戶就反對此事張䀡街招、派發單張,最後無疾而終。

美孚新邨七期旁邊的荔枝角花園隸屬康文署管理,因為樓上住戶投訴該處晚上有年青人和工人喝酒, 非常嘈吵。他指出荔枝角公園雖然是政府興建配套,但因地理位置近屋苑,很多附近的居民覺得荔枝 角公園是他們的會所。

22


美孚居民訪問(二) 日期:2017 年 3 月 21 日(五) 對象:「美孚家‧政」五位成員,在美孚新邨分別居住 13 至 32 年。 「美孚家‧政」成立於 2014 年,主要關心社區內事務,並在社區內宣傳民主理念和協助居民解決社區 內問題。成員多是美孚居民,30 多歲,來自不同界別,如銀行、設計、人力資源、教師等。

荔枝角公園填海而建,現在於孚佑堂和公園中間仍有石屎圍欄;這些圍欄防止人墜海,現在見證著以 前的海岸線。他們欣賞荔枝角公園的園境設計優美,是社區綠肺;有多元化設施:運動場、不同種類 球場,例如門球、緩跑徑、兒童遊樂設施、滑板場。嶺南之風是特有的主題的公園。佔地面積大,經 常去跑步。但寵物活動區地方較隱蔽,有時間限制,缺乏圍欄令狗隻容易走失,而車輛可以進入。缺 乏輔助設施,例如沒有狗糞池或水池等,普遍居民較喜歡到屋苑平台放狗。 荔枝角公園近期主要的紛爭為露天劇場正在興建的更衣室,因為現時已有洗手間在露天劇場看台後方, 但仍堅持在露天劇場加建更衣室。不但浪費公帑,還減少現有的活動空間,受訪者質疑只為方便一年 一次的粵劇表演換戲服。有第二、三期居民投訴美孚平台早上有人跳大媽舞,期間會使用擴音器滋擾 民居,亦有居民投訴飼養狗隻的人。 他們認為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大媽舞、耍太極等,即使使用同一空間大多按照原先的方式來進行活 動。有部份活動播放音樂騷擾附近的使用者,反問如何決定使用空間的合理時間長度呢?同時質疑是否 可在公園進行收費活動,例如有些太極班會收費。另外,星期日白天時間有大量外傭到公園聚集,只 剩窄窄的行人路,妨礙出入。晚上有些人在緩跑徑上進行「Pokemon Go」遊戲,防礙跑步人士。公 園內多長者,有些長者甚至需人攙扶。而兒童在行人道上奔跑或使用滑板車,容易撞倒長者。數次看 到十多歲少年踏滑板車、奔跑嬉戲,差點撞倒長者。有屋苑居民投訴極限運動場的使用者晚上太嘈吵, 會騷擾民居,並標籤踏滑板的青年為「不良青年」。 市民喜歡在草地坐下、躺卧、野餐、紮營,但曾被管理員趕走;但又不趕走人數眾多的外籍傭工,原 因何在? 星期日晚上,有居民指責外傭不收拾垃圾。

23


第四章:關於社會創新實驗室 *本章節由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首屆實驗室伙伴 Kennisland 撰寫,並由 MaD 翻譯

I.

社會創新實驗室是甚麼?

社會創新實驗室讓我們通過進行試驗,為(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貧窮和露宿者問題,找出小規模及 在地的解決方法。有別於一般的實驗室,我們不用穿白袍、戴安全眼鏡、或是在大學或醫院裡閉門工 作,而是走進社區,與市民、學生、老師、公務員、政策制定者和各界專業人士組成跨界別的團隊, 一同找出問題的癥結,並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社會創新實驗室為我們設法解決以下問題:誰人在籌劃 公共政策並制定社會服務的過程?誰人(沒)被邀請參與這些過程?公共政策或社會服務的「質素」 由誰人來定義?當中有甚麼難題需要處理?有哪些途徑已(未)被探討?為甚麼?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實驗室團隊一起反思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和模式:它們真 的可行嗎?我們可以改變它們嗎?如果可以,怎樣做?通過一連串的發問和解答,社會創新實驗室成 為一個讓學習、研究和行動同時發生的試驗場,令我們得以實踐創新及理想的未來。除了解決實際的 社會問題,社會創新實驗室亦是為團隊成員而設的「推動社會變革速成班」 (crash course in social change making),透過引導,使成員能夠學以致用,把所領悟的策略應用於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中。

「自己在圖書館行業已經工作了很久,經常會與市民直接溝通,但那種溝通較為公式化,例如是 投訴或查詢,通常都直接回答市民的問題。但 Social Lab 收集故事是很不同-會跟街坊坐下,慢 慢了解他們內心感受及對圖書館的看法,有別於一貫跟讀者溝通的方式;我們主動去了解他們, 而非他們單方面提供資料。」 ——2016 年實驗圖書館隊員(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圖書館館長)

為了避免成為另一個需索更多利益或經費的組織,社會創新實驗室更為適合維持其臨時的性質。社會 創新實驗室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受保護、便利的臨時環境,讓我們可以遊走於現行的(政治)利益、行 為、規範和理念的框架之間,並創造人與人之間新的互動關係。在過程之中,實驗室團隊會對於社會 問題獲得新的洞察,並由此創造出新的行動和合作模式。他們的目標是試驗並鞏固這些方案,直至方 案能被相關持分者所採納,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社會創新實驗室的任務便告完成。 雖然社會創新實驗室是臨時的,但並非一個可以免去個人義務和責任的地方。有別於技術或醫學實驗 室,社會創新實驗室並不是一個脫離現實的虛擬空間,而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期間發生的所有事情, 都會對現實世界有正面或負面的實際影響,當中可能產生的張力、衝突和情感都是真實的。因此,開 設社會創新實驗室絕不能掉以輕心,所有團隊成員都是彼此的同行,共同邁步實踐和解決問題。

24


II.

為甚麼要創設社會創新實驗室?

不同的社會問題之間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看似易於理解的問題,其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其 他更大的社會議題(如文化、歷史和政治)中。譬如一個有癮君子露宿的公園,會引申到精神科醫療 服務不足、複雜的家庭背景、不健全的社交圈子、樓價高昂等一直存在的社會問題。 這些複雜和持續的社會問題會引起不同的回應:持分者不是缺乏動力去解決問題,就是太過銳意去即 時解決問題而忽略錯綜複雜的社會背景。在政府的層面,一般會由現行的公營機構各自採取即時措施 解決問題,但零碎的方案真的可以對症下藥嗎? 在這些反射式的回應中,我們通常不缺乏研究報告和知識,但這些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是由空降社 區、迅速收集統計數據並撰寫報告的專家?或是由代表某政府部門,根據某次實地視察的經驗去制定 政策的公務員?面對難以應付的現實問題,這些知識有甚麼實際用處? 社會創新實驗室致力探討社會問題的癥結,以及這對於甚麼人來說是一個「問題」。創不同協作非常 感謝賽馬會慈善信託的資助,於 2016 年成立為期三年的“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希望能加強不同 界別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從而令提出的方案更持續及完整。

為了連結社會上各持分者的不同觀點,社會創新實驗室採用具有包容性的知識生產方法(inclus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即在研究和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從公共行政人員到普羅市民,所有人都抱持 開放和好奇的態度,探討彼此的看法。這個方法嘗試理解每個人的觀點,有助試驗新的行動和合作模 式。共同試驗可增進成員對於創新行動和合作模式的自主意識,亦有利新方案最終被持分者採納,在 日常生活中實踐。

III.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基本工作原則

社會創新實驗室有甚麼重要的工作原則?以下,我們將會介紹三項基本工作原則。

i.

開放和包容

相對傳統的研發實驗室(重視專業知識、受監管和封閉的工作環境),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每一個人都 是實驗室的共同設計師。這裡所重視的是在哪裡及與甚麼人一起著手解決某一社會問題。各人對於社 會問題的看法故然不相同,以深水埗為例,專業人士與區內市民便抱持不同的看法。通過連結一直以 來沒有聯繫的故事,社會創新實驗室可以促成人與人之間意想不到的相聚,並引發新的對話和合作模 式。如我們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重新演繹不同的故事,塑造一種新的敘事模式,我們便能夠在制定公 共政策和社會服務時,促成新的行動方案或不同的行為模式。這些由公眾一同創造的新方案,更能回 應現實中服務對象的需要。

25


研究和行動並重

ii.

社會創新實驗室鼓勵成員對問題進行探究,並且將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行動,與新認識的夥伴促成全新 的工作模式。我們認為,一個社會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故單一的真相並不存在。這表示我們並不能 只靠單一的數據或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善用行動研究和故事,因為這兩種方法有助創造空間和條件, 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夠為社會創新作出貢獻。我們必須將多元的想法轉化為創新的行動。

戶外進行

iii.

社會創新實驗室必須如實反映外在世界的複雜性,正如 William Ross Ashby 所說:「求變,是最佳的應 變措施」(only variety beats variety)。這代表社會創新實驗室並不能存在於一間四面都是牆的辦公室。 反之,它處於充滿著差異和複雜的現實世界之中,當中的過程是混亂的,而且會引起各種的緊張關係 和爭論。這表示學習和行動互相緊密連繫,並不能分割為封閉和靜態的研究、學習、製作建議雛型, 以及作出改善和調整等個別階段。

社會創新實驗室聚焦於重大議題的小型版本

IV.

以社會創新實驗室為本的研究方法,致力於將(中央或地區政府層面的)大型措施縮小至可讓普羅大 眾落手落腳參與的範圍,吸引他們成為其中的一分子,讓他們可以作出貢獻、從中學習和參與發展。 更重要的是,這種縮小規模的方法,為一些看似毫無可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創造了試驗的空間,並讓學 習與此同時發生。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希望達到三個不同層面的目的: -

市民的層面:促成社區內新的關係和倡議

-

制度的層面:給予市民更好的支援

-

學習和發展嶄新的社會創新方法

26


第五章: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道德守則 *本章節由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首屆實驗室伙伴 Kennisland 撰寫,並由 MaD 翻譯

謹慎處理新形成的兩難局面

I.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工作需要與不同的人通力合作,這表示成員要處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情感、價值觀, 以至衝突。因此,社會創新實驗室可能會引起各種的緊張關係。從我們過往經驗所獲得的洞察,並借 7 鑑國際上的例子,我們意識到社會創新實驗室猶如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期間會發生很多各式各樣的、 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幸好,這些活力大多都是正面的。然而,因為社會創新實驗室是在制度內運 作,當中存在著嚴重和重大的社會問題,因此期間可能會出現舊有的(或新形成的)緊張關係。 舉例來說,Kennisland 在 Amsteldorp(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社區)開設的社會創新實驗室催生了不同的故 事,所有故事皆開放給公眾瀏覽,因而引發了社區內舊有的爭論。居民對於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變得 更為敏感,對於新興的倡議亦出現新的意見分歧。當一個故事向公眾發佈後,沒人能夠預期會否得到 每一個人的正面回應。那些與故事主人關係密切的人,如鄰居或僱主,會有甚麼反應?這有可能會導 致個人損失或聲譽受損。例如: -

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我不想再公開自己的故事,也不願意與我的鄰居繼續爭論,這只會引 起是非。」

-

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你沒有真正參與那方面的工作,那就不要對我們的工作說三道四。」

-

僱主和僱員的緊張關係:「我害怕個人名譽受損,也害怕失去我的工作。」

團隊之間互相討論在過程中遇到的(道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當我們(無意間)在某方面 冒犯了人們,或是有人在過程中得到個人利益,我們也需要提出來一起討論。在我們早期開設的社會 創新實驗室中,有成員解決了(她的部分)債務,有成員重返校園,也有人獲得新的工作——這對於 沒有參與社會創新實驗室的人是否公平?這些新的緊張關係,是顯示我們正面對容易變得敏感或帶來 傷害的相關問題的跡象嗎?其他社會創新實驗室會如何處理這些敏感的問題?再者,如何界定社會創 新實驗室需要履行的責任?

不造成傷害原則

II.

我們制定了一套道德守則,為這些難以判斷的問題提供指導。首先,我們提倡「不造成傷害」原則。 我們從來沒有意圖損害任何人的個人名譽或人際關係,但當這些情況不幸發生,我們一定會嘗試調解, 以恢復最初的平衡關係。在我們的社會創新實驗室中,我們致力遵守以下的道德守則: -

遵從「不造成傷害」原則:居民的安全和利益是最重要的。為此,我們需要確保故事提供者之 匿名身份及其私隱必須受到保障。

27


-

經常回饋社區:通過倡議公共措施,去表示你有別於過往那些懷著好意前來,之後卻對社區居 民置若罔聞的研究員或地區政府官員。

-

舉辦公眾活動:在集體參與的公眾場合,持續與最終用戶檢視研究成果,讓他們施展活力,也 使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有宣洩的管道。

-

從長遠的角度看待每一步: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最終目標是要創造可持續性,能夠鞏固和維護不 同階段的成果。為此,我們需要強調社會創新實驗室的臨時性質,以杜絕任何人對它產生依賴。

匿名性

III.

一直以來,研究成果的發佈都十分重視維護研究對象的匿名性,故我們所發佈的故事也不例外。我們 稱之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

必須坦誠地向對象說明是次對話的目的。

-

若要將你所撰寫的故事發表或作其他用途,必須先徵求對象的許可。

-

若提供故事的人要求刪去故事,便須如實遵從。

-

謹記你的參與只屬於臨時性質,社會創新實驗室所在的空間在一段時間後便會消失。然而,在 團隊離開之後,大家共創的行動將持續進行。

IV.

關於研究的互惠關係

我們從來都不只是在採集故事。我們不能確保,我們的行動長遠來說會為受訪者帶來直接的影響,但 是我們總可以在短期內作出回饋。為了答謝受訪者對我們訴說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請他們喝一杯咖 啡、吃一點小食,或跟他們作伴。如果你不清楚給他們回饋甚麼才好,儘管開口問問吧!

2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