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144期 2021.12

Page 1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 的參照 • • • • •

狹縫開花流動如水 在閱讀的微光裡看見愛與希望瀞 從動物保育工作參照台灣NGO的運作 We Connect : 兩地教會的同行協作 台港兩地神學教育與公民社會參與之個人觀察

楊雙魚︱歐玲 ︱譚兆麟︱LWYT︱Rita Tsai

迎 向 時 代 挑 戰 . 同 作 信 仰 反 思 香

Hong Kong Chri sti an I nsti tute 2

0

2

1

1

2

144



思︱144期︱2021.12︱目錄

編者言.2 狹縫開花流動如水︱楊雙魚.4 在閱讀的微光裡看見愛與希望︱歐玲 .8 從動物保育工作參照台灣NGO的運作 ︱譚兆麟.12 We Connect: 兩地教會的同行協作︱LWYT.16 台港兩地神學教育與公民社會參與之個人觀察︱Rita Tsai.18

《思》1989年創刊︱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 本刊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思想和立場,文責自負。歡迎轉載,惟請先知會本刊執行編輯,必須在刊物上註明出處,並把轉載刊物寄贈 兩份給本會。 本刊為非賣品,歡迎任何有興趣人士或團體寄來郵費索閱(一年四期本地港幣二十八元 行兌換費用港幣六十元),支票抬頭「香港基督徒學會有限公司」,寄本會會址。

海外港幣四十八元,如用外幣支票另加銀

編輯顧問:秦海城、卜莎崙、邵倩文、文國輝、范立軒、吳偉釗、龔立人、鄧寶山、鄧長祐、姚志豪 ▋督印人:龔立人 ▋執行編輯:麥明儀 ▋通訊地址:香港九龍旺角塘尾道54-58號永利工業大廈9樓901室 ▋電話:2398 1699 ▋圖文傳真:2787 4765 ▋電子郵箱:info@hkci.org.hk ▋網頁:http://www.hkci.org.hk ▋全書製作:deepworkshop ▋圖:莫永雄 ▋承印:Eprint REFLECTION No.No.144 December 2021 ▋Published by : Hong Kong Christian Institute ▋Executive Editor : Mak Ming Yee

1


編者言

編者言

假如疫情沒有發生,在百忙中擠個週末遊出香港,依然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短途最重要,台灣是首選。當然日本更好,但貴呢。對台灣的年青人而言,能 夠到尖沙咀半島酒店消磨一個下午,是香港遊必要有的節目;平日死慳死抵,儲錢 就是為了來個高消費的解殖後的英式下午茶。香港人飛到台灣,卻是被那陌生又似 是熟悉的氣味鎖住,那氣味滲透在大街小巷,例如都在吃著鹽醃的雞,但鹽焗雞與 鹽酥雞,就是有分別。還有誠品,香港的就是與台灣的不一樣。 旅遊以外,過去很久遠開始,香港和台灣的公民社會,有很多互相觀摩、切磋、交 流和合作;彼此的得益都豐富。「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是今期《思》的主 題,當中的文章都是在闡述台港兩地公民社會值得彼此參考和觀照的「角落」。只 是部分而已,畢竟學海無涯,哪能一次講得完。往彼,會嘗試發掘更多地方,嘗試 這類公民社會的互相參照,提高地球人的生活質素。 文稿在疫情之前已集齊在手,延遲至計劃在去年中出版,料想當時疫情會成為過 去,又可以起飛去台灣短遊;而這期的台港參照,就可以令大家去到台灣有再多的 選擇,例如去逛兒童繪本書房,去了解人家的社區動物保護政策,去探訪教會,關 心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只是大氣候的發展大家都清楚,疫情來來去去,實在不知何 時了了。把心一橫,趕在今年完結前把作者們的心血整理結集,呈送在學會的讀者 跟前。希望這一期成為來年的祝願:毋論疫情如何,我們眾地球人在艱難中仍然彼 此守望,關愛一切生命,照顧鄰舍,踩著耶穌基督的腳蹤前行。

下期預告:旅居定居

2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3


狹縫開花,流動如水 —— 想像台港文化土壤的互動 ︱楊雙魚 香港文化出版工作者

狹縫開花流動如水

過去台港兩地在文創與出版上的民間連結,其實也相當頻繁。例如自2016年開始 每年在台北舉行的「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便是亞洲文創圈子的年度大事之 一。而隨著香港「52Hz出版聯盟」在2017年宣布正式成立,這幾年台北國際書展 也成了台港兩地小型出版社的年度敘舊之地。 2020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因為疫情的緣故,宣佈延期。原本安排好的行程、探 訪、講座,不得已要取消,心情其實相當失落。 遠在捷運還沒通車、重慶南路還是書店林立的時代,有一年我曾獨個兒跑到台北書 展,沒有公務在身,每天都四處亂逛。跟那時相比,今天的台灣完全不可同日而 語。雖然出版量不復當年,書店也倒閉了不少,但文化的多元和活力,仍然令人期 待。 近年新近認識了不少台灣朋友。除了問候探訪、吃喝聊天,間中也在出版事務上彼 此支援,有時是採訪供稿,有時是搭路接駁。託社交媒體之福,雖身處台港,兩地 的情誼是一天一天的加深。是以當書展搞不成,朋友們正自惆悵要不要更改機票之 時,我卻趕在封關前幾天入境,探望台北出版圈子的朋友,也順道跟大家報告一 下,這段日子在社會運動中的觀察、學習和體會。

出版的狹縫 惡劣的政治環境,從來都是文化產業的大忌。 曾幾何時,共產黨在大陸搞文革,國民黨在台灣設戒嚴,弄得政治紅線處處,隨時 被人以言入罪,把言論自由擠弄得奄奄一息。言論自由一旦被拑制,孕育文化的土 壤就會被破壞,有利創意發芽的養分就會流失。於是,香港當時雖然只是一個沒有 民主的殖民都市,卻受惠於英國民主體制的制約,以靈巧的管治策略造就出一個極 度自由的城市,令不容於國共政權的出版物取道香港,在港印刷,在港流通。 但隨著《港區國安法》在人大直接提案,完全凌駕《基本法》以至香港的法律制 4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度,展現一國主權的絕對 性,早在草案表決之前, 香 港 許 多 人 已 開 始 自我審 查,害怕惹禍上身。條文的 範圍代表著戰略的目標,重點 不在這套條文的內容,而在乎人 們對法規執行的想像,擔心法治精 神如何被調度成為攻擊異見者的法律 武器、法律資源。 例如,2020年6月中,單單傳出消息說草案會於7月通過,連條文是甚麼也不知 道,就有親政府團體於網上號召,聲言要踩入香港書展,監察舉報所謂宣揚「暴力 及分裂刊物」,上報國安執法部門。這種連條文怎樣說也不知、書刊內容也沒看過 的政治動員,一方面製造出「文革重來」的氣氛,另一方面也令文化出版界人心惶 惶,不單令出版商暫停製作,印刷廠不敢接訂單,個別作者也害怕受到牽連。問題 不在於你的出版是否真的在宣揚港獨,而在於是否可以被利用來建立愛國愛黨的形 象;就算你不是黨國要打擊的重點對象,你的出版物也沒有危害國家安全(事實上 絕大部分的書刊都難以直接危害得到),只要有利用價值,圍著政權團團轉的利益 集團也可在你身上搾取有利於他們的政治利益。 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產業就會越來越強調雕花技術的提升,越來越無關痛癢,意 念創新的衝擊就一律欠奉。這時候,遠眺台灣自由的文化土壤,就更令人懷念起當 年香港所保存的自由。

兩地流動的共同體 人類雖然不斷重複犯錯,但歷史終究不可重來,也不必重來。未來總是由從過去的 成敗中累積經驗,判斷當前擁有的資源,懷著勇氣,帶著想像,摸黑前行。

5


狹縫開花流動如水

過去台港兩地在文創與出版上的民間連結,其實也相當頻繁。例如自2016年開始每 年在台北舉行的「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便是亞洲文創圈子的年度大事之一。 香港不少手作人也會遠赴台北擺攤,展銷之餘,也是手作人交流之地;而隨著香港 「52Hz出版聯盟」在2017年宣布正式成立,這幾年台北國際書展也成了台港兩地 小型出版社的年度敘舊之地。 雖然網上交流,無法與現場見面的暢快相比,但社交媒體也著實把兩地的出版文創 同業連結起來,一體同心。無論是2019年香港社會抗爭最熾熱的日子,抑或2020 年台灣總統選舉、罷免韓國瑜回鄉投票,甚或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台港之間 在私訊中的慰問與打氣,都成了最窩心的問候。 在這些基礎之上,台灣對香港的關注,正在同步上升。位於台北市華陰街的「臺灣 漫畫基地」,不單在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設置了讓人用告示貼紙留言的連儂牆, 亦曾策劃展覽,以「反抗的畫筆」為題,展出關於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文宣作品。不 單如此,不少台灣書店也特地擺出香港專枱,向讀者介紹香港人身分認同的來龍去 脈。 過去兩地交流也不是沒有,只是礙於本身各有獨特的社會處境,關注不同,用語不 同,台港兩地對於各自的民眾來說,只是吃喝玩樂旅行散心之地,難言民間力量的 匯流。然而因為中國政經力量的影響日增、新冠肺炎帶來全球衞生危機,命運共同 體已不限於想像或口號,民間的感受變得既具體又日常,有關注就有市場,是以 象徵香港的「銅鑼灣書店」在台北開張成了蔡英文也致送花籃道賀的大事,對台灣 二二八事件的關注也進入許多香港年輕人的視線。 在反修例運動中,香港人學得的其中一個心法「be water」,強調了無大台的民間 自發,各人按一己所長,自行觀察形勢,自行配合補位,發揮如水一般的無形流動 特性,不用等大台吹號召集。然而,水的無形,既是強處也是弱點,很在乎社會主 題的走向,也在乎民眾各自對形勢的判斷。而如果台灣對香港的關注正在冒升,我 們又當如何乘勢匯流,書寫香港故事?

6


栽種初春的花朵 好幾年前曾到過台南台北考察,一方面是去了解他們是怎樣發展共享工作空間,另 一方面則是去看看他們如何推動社區營造,其中在台南的體會最是有趣。 跟台北這個現代化大都會不同,台南四處都是歷史的痕跡;在正興街的商圈逛逛, 會遇到年紀老邁的阿嬤,一開口就是台語日語。當地有些有心人,不單正視和記 錄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還開設書店、開發電子遊戲,用日式動漫風格創作以台南 「林百貨」為背景的海報,讓當地歷史以輕鬆手法在年輕人中間傳承。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水,只是形態,問題是,我們是怎樣的水?為了甚麼而存在?過去從哪裡來?將來 往哪裡去?

這些點點滴滴的工作,背後有一個更大的脈絡,就是台灣人近 二十多年來書寫台灣故事的努力。初時最常出現的,是在行 文中混入注音符號、台語入文,後來越來越多出版從科普、 歷史、飲食、社運等角度切入在地文化的書刊,然後有專 為台灣市場而拍攝的電影,而台灣各地也紛紛湧現由年輕 人主編的地方雜誌,重新考掘自身的文化與歷史。這些 來自民間的聲音,成為栽種今日台灣的種子。 台灣從戒嚴到解嚴到今天,到底是如何走過?他們是 如何在專權的日子保留文化的底蘊、人性的良善、民 間的連結,以至經歷嚴冬之後能發芽生長?這些經驗 的交流,相信對香港的未來尤其重要。

7


在閱讀的微光裡 看見愛與希望 ︱歐玲瀞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花栗鼠繪本館課程顧問

我們依舊願意相信文化滋養永遠是讓人安定身心的力量! 在閱讀的微光裡看見愛與希望

「花栗鼠繪本館」 如果將「閱讀」比擬作人與書之間愛的連結,那麼隱藏在台北市東區巷弄裡的 「花栗鼠繪本館」就是這個連結的實體存在。台灣在圖書出版業環境式微、 3C 產品(編按:3C產品是指Computer電腦、 Communication流動電話、 Consumer Electronics 消費類電子產品)逐漸取代父母陪伴的時代流轉下,一家獨立的兒童書 店、一個堅守理念的繪本館主人,讓時間與空間在此駐足產生了不同的樣貌。

賣書之外,還賣看不到的那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繪本館的負責人林忠正館長從小在日本長大,在他的成長歲月裡日本已有繪本,母 親每天抱著他閱讀幾分鐘讓他印象深刻,長大後常想起那份溫暖。他相信幼兒期教 育是人類成長的基礎,透過優良繪本的引導,不僅可以建立幼兒初步的社會化認 知,還能提供成長所需要的五感心靈滋養,而親子共讀的時光將會是孩子生命裡最 難以忘懷的記憶。投身於科技產業工作二十多年的他,四十五歲時選擇回到台灣, 希望為下一代的教育貢獻心力,於是2010年的春天,「花栗鼠繪本館」在台北市最 熱鬧的忠孝敦化商圈開幕了。 繪本館外側以透明玻璃牆體呈現,不僅讓空間視覺更加通透明亮,架上所展示色彩 繽紛的各國繪本,彷彿召喚著人們進入一趟奇幻之旅。館外庭院層次分明的花草盆 栽,像是都市叢林裡的一股清香,而入口處旁以粉筆手繪小黑板上的筆跡,不僅提 供了館內的活動訊息,也要讓駐足的人們重溫手感的美好。推開大門的左方是新 書區,進館後木頭質地書櫃上除了配合0-3歲幼兒發展嚴選的繪本外,相關成長學 習、藝術、自然科學、台灣在地作家、社會議題與大人繪本皆以分類方式擺放。其 中世界知名的經典繪本是館內的大宗,而英日文繪本則是「花栗鼠繪本館」特色之 一,還有給家長的親子教養書,以及館長親自到國外選購的童書布偶等周邊商品, 更讓繪本館展現豐富的閱讀立體面。

8


親子共讀支持力量,倡議社群書展交流環境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館內除了以繪本圖書作為經營項目外,也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精心規劃親子讀書 會的帶狀課程:0~1歲奶瓶班、1~3歲幼幼讀書會。當初設立這兩個親子課程(也 是館內的主打課程)的用意,在於協助學齡前幼兒的父母親(特別是新手父母), 示範如何透過繪本與自己的孩子互動。試想想:周歲前的小小孩,還在口慾期的階 段,拿起書來可能往小嘴巴裡塞……也就是說「看書」這件事情對大人可能理所當 然,但對於還沒有建立「書」概念的孩子,是需要學習的;藉著老師的引導示範, 提供家長們一個回家後繼續陪伴孩子共讀的方法。 而另一方面也是我們意外的發現:台灣這幾年少子化,每個孩子出生都是家族的 寶貝,再加上家庭結構變化,在年輕父母自主家庭或是隔代教養下(館內也會遇 到祖父母輩對孫兒輩選書的需求),會主動帶孩子來到繪本館的族群有一部分對於 「書」或者說「閱讀」有某種相近的期待——會讀書的孩子應該比較不容易變壞 吧?因此,課程結束後的時光,也是家長們各自交流互換育兒新知的時刻。日積月 累下,不僅孩子因著見面機會多了變成好朋友,家長在彼此互動接觸中,也成為孩 子成長中的好夥伴。有句非洲古諺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全村的力量」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繪本館只是提供一個善意的環境和情 境,讓愛孩子的心圍繞著這個空間,同時看見來到此地的家庭建構屬於自己與他人 正面互動的可能。 館內不時舉辦大人的專題講座,並與出版社合作的新書發表會,希望吸引大人前來 同遊於童書的世界。成軍超過二十年的「圖畫書俱樂部」,它是台灣第一個手製繪 本創作團體,每年暑假會集結許多插畫家們,推出年度「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 這幾年「花栗鼠繪本館」有幸扮演起站的角色,提供台灣各個世代的繪本作家或出 版人有一個發表創作、相互交流的空間,讓作品與人相遇產生各種火花,或是出版 的可能,都是這個繪本館所樂見的。

9


透過大人的手,將優良繪本傳遞給孩子 在閱讀的微光裡看見愛與希望

10

上述提到的比較側重在繪本館內部硬體空間上的服務項目,如何更細緻協助有需 求,但可能因時空等限制無法來館內的親子們?幾年前館內邀請兒童教育與繪本專 家們,一同策畫了「花栗鼠Book Club」的專業閱讀俱樂部,以量身訂作按照每個家 庭孩子不同的需求設計當期書單外,也提供會員海內外寄送服務,並於五年前開始 啟動。初期設定是以服務學齡前的孩子家庭為主要對象。五年下來,除了認識不同 類型的家庭組成外,也在其中發掘潛藏在人性裡的微光與建構美善社會的力量: •

某個家長聯繫館內時主動告訴我們:「絕對信任繪本館選書的眼光,所以不一 定要選大品牌出版社的書,也可以選一些小型獨立出版社的作品,知道現今時 代經營一家出版社很不容易,我們也願意支持台灣的出版事業……」

遠居美國的華裔媽咪,小時候曾經擁有中文閱讀的美好時光,想將這份美好延 續給後代,經由台灣友人的介紹找到了「花栗鼠」。而我們也透過雲端視訊看 見海外第二代華人父母尋根的心情。特別是去年國外疫情嚴峻時,繪本館也藉 由繪本傳遞平安與祝福。

也有家長收到包裹後馬上傳來孩子拆封時興奮的影片與感謝語,在其中我們觀 察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感恩為他們提供服務的人。

更有用心的奶奶,在自己兒女忙於生計之際,為心愛的孫兒擔負起閱讀領航員 的角色。(天下奶奶們的愛都是一樣的,對生活實際的關注,例如怎樣幫助小 孩愛吃青菜、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手足互動.……來自於長者的智慧,這些都是社 會建構裡家庭教育的基礎呀!)

最特別的例子是從「花栗鼠閱讀俱樂部」成立初期就加入的五歲孩童,持續參 加到現在(已經是國小生了,我們可是看著這個孩子由憨厚可愛的小男孩變成 俊挺有型的小帥哥)。每次在預備他的書籍時,也是最燒腦的時刻。除了閱讀相 關出版品、了解小男生的想法外,也要探詢國小中年級學生當下觸及的話題。


期許:文化滋養傳承後代 去年因著COVID-19對全世界的衝擊與震撼,疫情像戰爭一樣,折射出社會各個階層 的不同境遇,直到如今我們仍在面對嚴峻的考驗與各種不確定中。即便如此,我們 依舊願意相信文化滋養永遠是讓人安定身心的力量!「花栗鼠繪本館」成立至今邁 向第十一年,當年坐在娃娃車上進館聽故事的孩子,也成為一個個愛書的青少年。 走筆至此,衷心期待每個來到館內孩子們,聽了一個好故事帶回家一本書,就像帶 了一顆閱讀的種籽回家。當書成了孩子生命的存糧,故事會餵養著他們茁壯。或許 有那麼一天,這些已經長成社會的頂樑柱們想起小時候,一個陽光揮灑的下午,爸 爸或媽媽陪伴他遊走在一個可愛的繪本館裡,讀著一本又一本故事書……這股溫暖 的力量會鼓勵已經成為父母的他,也同樣牽起自己孩子的手,走進街頭巷尾裡一家 書店,享受這份美好的日常。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不過當聽到孩子主動跟父母說:「自己覺得真正愛看書的關鍵點,來自於繪本 館寄來的某本書,其中有一段落引起他的興趣……」 想到所費的心思,能讓孩 子在生命中某個時間點與書有深刻的連結,如果來自閱讀的感動能陪伴孩子走 一段成長的路程,那麼之前所有的燒腦也讓人甘之如飴。

而這樣美好的日常,不也正是人類社會最難得可貴,值得世世代代用生命珍惜的!

11


從動物保育工作參照台灣 NGO的運作 ︱譚兆麟 移台港人

從動物保育工作參照台灣

本文會以動物保育為例,嘗試透過台灣的公共政策及個別台灣NGO的運作,與香 港作一比較,看看對香港的公民社會有何提醒,而教會和信仰在當中可以擔任的角 色。

NG的 O 運作

過去是香港人旅遊熱點的台灣,近期更成為港人的移民首選。不少港人都關注台灣 的就業、醫療及教育等較切身的社會制度情況,但事實上台灣還有一樣事物是跟香 港很不同,卻對於日常生活有相當影響的,就是兩地公民參與在公民社會程度上的 差異。當然,兩地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同,難以簡單 地判斷孰優孰劣。然而客觀地看,台灣因為比香港早起步,故此公民社會的發展亦 較香港成熟。本文會以動物保育為例,嘗試透過台灣的公共政策及個別台灣NGO的 運作,與香港作一比較,看看對香港的公民社會有何提醒,而教會和信仰在當中可 以擔任的角色。

台灣人與社區動物 人與動物的距離,台灣跟香港存在很大分別。台灣人的居住空間普遍比港人大,因 此養寵物的機會也較高。特別是在台北以外地區的都市化程度較低,因此「社區動 物」也很常見。在香港,也有不少動物義工和小型的民間組織,他們主要照顧一些 被遺棄的流浪動物,包括向牠們提供食物、醫療、絕育等,使牠們能夠好好生活。 台灣當然也有性質相近的個人和組織,但是不論是規模或模式都有相當差異,按筆 者的觀察大概有以下三點: ︳ 經費來源 對全世界任何NGO來說,籌集營運經費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香港的一般動物 義工都是透過個人層面進行募捐,或者向一些商界成立的基金提出申請。但是從 個人層面籌募通常款項有限,而申請基金往往亦困難重重,直接影響了事工的運 作及發展甚至存續問題。當然,對台灣的NGO來說,尋找資金同樣重要。他們除 了和香港的NGO一樣,透過網絡和活動進行籌募,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例如 12


︳動員網絡 另一樣令NGO頭疼的就是人手問題,在香港要尋找穩定和足夠的受薪或義務工 作人手並不容易。緊迫的工作和學習節奏,還有沉重的經濟壓力,都影響人手的 招募。台灣人的生活節奏明顯較香港人慢,自然有較多時間和空間尋找自己的志 向。另一方面,台灣人也相當重視人與人的交往,而人際網絡其實對NGO的工作 有極大幫助。無論是推廣理念、招募人力資源,還有上面提及與小商戶合作的模 式等, 人際關係都是不可缺少的。再配合現今強大的社交網絡力量,聯繫不同 地區的志同道合人士,即使本身是規模較少的NGO,也可以把工作推展至不同社 區。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在友好的商店設置籌款箱。雖然香港也有商店會擺放籌款箱,但願意合作的大多 是連鎖商店,因此大多是大型慈善機構或知名NGO的籌款箱。不過台灣的情況卻 跟香港不同,市面絕大部分都是小店,只要理念被店主認同的話,即使是小型的 NGO也可以在店內擺放籌款箱,盡可能地增加資金。

︳政府擔任的角色 不少的NGO工作都會包括政策倡議,香港和台灣也不例外,但是否順利則視乎不 同政府的態度和配合程度。筆者認為台灣的公民社會發展跟她的民主步伐有極大 關係,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政府的有效管治與民眾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要能 明白市民的需要並順利推行政策,政府部門的取態便應該是合作而非對抗。在與 公民社會的合作方面,台灣政府做出了不錯的成果,例如會借出公共場地予不同 鄉間的農民組織,定期舉行農產品市集,以推廣各地中小型農戶的農作物。又或 者在立法和執法上配合動物保育團體的需要,協助連結居民、社區和動物之間的 關係。此外,台灣政府亦會定期進行公民組織面見會,讓負責人可以直接向政府 各部門表達意見並進行討論,避免過於繁複的官僚和行政制,令施政更貼近市民 的需要。

13


兩地公民社會連結的想像 從動物保育工作參照台灣 NG的 O 運作

台灣的公民社會發展可以是香港的寶貴經驗,一般認為2003年是香港人公民社會的 開始。台灣的公民社會歷史當然比香港的更長,雖然兩地不管歷史背境、社會結構 等也有很大差異,未必可以把台灣的運作直接套用到香港,但筆者認為當中仍有不 少可供香港參考的地方。一般來說台灣的組織都會很樂意跟志同道合者分享經驗, 好好溝通的話可以建立很好的關係,展開各種合作,包括如何在網絡及社區宣傳自 己的理念和工作、招募動員、與政府部門洽商、日後當事工擴大後怎樣持續營運 等,發掘更多可能性。另外也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可以是個人層面的對話、 分享理念和經驗的座談會 講座,甚至是實地探訪,在實質工作或精神方面均可以 互相支援。

教會可以做甚麼? 最後,作為公民社會的一份子,教會在當中也可以有自己的位置。與香港教會的情 況差不多,台灣教會與公民組織的聯繫不多。若有相關的服務或工作多以佈道事工 的方式營運,以自給自足為主。但筆者卻認為教會可更多跟所屬社區或理念相近的 公民組織合作,一方面可以讓教友對社區及不同的公民組織有更多認識,從而鼓勵 他們參與,幫助他們了解並尋索上主賦予自己的召命;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會的 資源更有效運用,例如外借場地予公民組織作為會議或存放物資之用。

小結 香港的公民社會發展似乎與社會運動有著相當微妙關係。以最近期的2014年雨傘運 動和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為例,都令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大幅提升,同時亦令香港的 公民社會踏前一大步。然而現在看來,香港公民社會的發展仍會面對重重挑戰。一 方面,向台灣的經驗借鑑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未來的方向;另一方面教會也可以發 揮自己在社會的角色,增強與社區的聯繫。期待即使在風雨飄搖的前景下,香港的 公民社會仍能繼續茁壯成長! 14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15


We Connect : 兩地教會的 同行協作 ︱LWYT 移台港人

We Connect兩 : 地教會的同行協作

兩地的教會和民間團體可以加強合作,一來協助新來台的港人盡早融入生活的新環 境;二來可以團結及組織港人,為當地社區服務,使移居台灣的香港人成為好鄰 舍。

幫助移居港人適應日常生活 台灣與香港雖然只相隔不到八百公里,但過去兩地教會或宗教團體鮮有合作,比較 常見的是交流活動,或以講者身分出席。筆者親身經驗過的是就讀的神學院就曾經 舉辦台港神學院學術交流活動,而香港基督徒學會於2019年邀請台灣《曠野》雜誌 的蘇南州社長來港作二 二八事件的分享嘉賓。 反修例運動之後,移居外地的港人絡繹不絕,台灣是其中一個選擇。也有部分港人 在身體、精神和心理上受到的創傷久久未癒,其中一些人選擇去台灣尋找可以「喘 息」和「療傷」的空間。人在異地,陌生環境加上受創的心靈,雖然有不少在台港 人願意伸出援手協助,但因為在港的經歷致使他們對人的信任程度下降,往往不 敢接受「陌生人」的好意。而教會的場景及角色,無疑能為求助港人提供信任的基 礎。 台灣一些教會因著看見留台港人的需要,便找來剛移民台灣的香港牧者,開始了廣 東話團契和崇拜,用香港人的母語進行牧養,凝聚港人群體,融入台灣社會。雖然 這看似是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但卻為台港兩地牧養的想像,創造了空間。由於大部 分的求助者,生活上好多細節都需要尋求協助。台灣的教會會幫忙解決生活上逼切 的需要,如三餐一宿之類。

為PTSD患者提供輔導 生活上的問題得到解決,除了穿得暖吃得飽的肉體滿足外,剩下要面對的,也是最 棘手的,就是心靈上的各種困擾。不少求助者因為在港抗爭期間的種種遭遇,令他 們的身體及心靈有不同程度的創傷,其中很普遍的是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 雖然教會有為求助者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但都是以國語進行。由於國語不是港人的 16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生活語言,講國語的程度不同,故此在表達個人感受上,遇到一定程度困難,致使 整個輔導服務事倍功半,未能有效解決求助者的問題。再者,台港兩地的文化差異 及港人獨特的社運經歷,非台灣人可以容易理解,這些都是在心理輔導服務上所遇 到的困難;故此有求助者對筆者表示,希望能夠以廣東話作為溝通工具,接受輔 導服務。筆者試過聯絡一些已移民台灣以及願意赴台的港人牧者,組成團隊,接觸 這些留台港人,為他們提供輔導服務。雖然這些牧者跟筆者一樣,都不是專業輔導 員,但筆者發現,就算是簡單地以廣東話傾談,都能為求助者紓解很多情緒。由於 大家都經歷過香港的抗爭運動,特別是走得很前為保護年青人的牧者,更容易以同 理心去了解對方的感受,使彼此能更有效地溝通,暢所欲言,並一解思鄉之苦。這 些牧者扮演了協調者的角色,避免因語言障礙,使求助者卻步。

未來角色 那年的抗爭運動,加上疫情,已經影響整個世界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過去一直在社 會行動中討論的「團結」(Solidarity)或者信仰上提到的「合一」(Unity),終於 衝破了本土地域限制,發展成為跨地域的「We Connect」。「團結」(Solidarity) 正邁向「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正在解體(De-globalization)的,過去一 直備受批評的全球化經濟活動,形成有趣的對比。 團結、合一、We Connect,都是正向和現今全球公民必須具備的意識,我們必須手 牽手對抗侵蝕我們身體和夢想的惡魔。就著台港兩地公民社會而言,盼望兩地的教 會和民間團體可以加強合作,一來協助新來台的港人認識台灣本地文化,盡早融入 生活的新環境;二來可以團結及組織港人,為當地社區服務,使移居台灣的香港人 成為好鄰舍。最後是連結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為捍衛彼此的、甚至是世界的民主自 由出力。

17


台港兩地神學教育與 公民社會參與之個人觀察 ︱Rita Tsai 現職台灣的傳道師

台港兩地神學教育與公民社會參與之個人觀察

不知是跟宗派文化有關,還是台港人民的社會氛圍有關,筆者觀察到兩個環境對於 公民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有極大的不同⋯⋯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 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和合本2010版) 雖然從小在將彌迦書六章8節奉為圭臬的宗派教會長大,但因為家庭環境,加上所 屬地方教會的牧長輔導鮮有教導,筆者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並不是很深。回想起 1989年中國的學運、1990年3月台灣的野百合學運,那時筆者正在準備升學考試; 雖然從電視新聞中得知一些訊息,但沒有太多的心力去關注,除了天安門前的「坦 克車事件」,其他的印象不是太深刻。一直到筆者進了本宗的神學院,透過老師同 學們的分享、行動,才開始去了解和關注這些社會議題,也才算正式受到了啟蒙。 後來筆者到香港另一宗派神學院修讀神學碩士。不知是跟宗派文化有關,還是台港 人民的社會氛圍有關,筆者觀察到兩個環境對於公民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有極大 的不同。因此,筆者僅就個人在兩間神學院中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和看法 ——在神學教育中如何培養神學生參與公民社會,進而影響教會的弟兄姐妹們,讓 教會與人民的社會生活連結。或許,這些經驗非常地個人性和主觀,但提供各位小 小的參考。

台灣經驗 筆者於2009-15年在台灣某宗派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雙修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 當時臉書開始流行,網路資訊的傳播也愈來愈方便,筆者看到老師、同學們都很勇 敢地在個人的臉書上分享自己對一些社會議題的看法;主題非常多元,從政治、社 會、經濟、教育、家庭、土地、文化等等。除了轉貼各路而來的文章、新聞之外, 也會附加個人的想法和意見,特別是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出發反思,以及如何在教會 中去影響或教導青少年和弟兄姐妹。 除了在臉書上的發表和討論,在課堂上和學校餐廳的飯桌上,都常常可以聽見針對 18


筆者開始意識到以行動參與公民社會議題的現實感,是2009-12年間,關於台北士 林「文林苑」的都市更新案。要被拆掉的房子就在學校山下,也有同學住在附近。 班上有幾位同學,每逢午餐或空堂時間,就帶著紙板寫成的海報,頭上綁著布條, 騎車下山去現場聲援。當時他們只是很低調地去做這件事,事隔好幾天,同學們看 到他們帶著裝備遲到進教室,才慢慢發現到原來身邊有社會運動的行動者。他們的 行動,也讓大家開始關心如何從信仰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社會議題,並且付諸行動。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不同議題的熱烈討論,甚至看見實際的行動。筆者一入學,第一個印象是,在學校 餐廳的洗碗槽牆上,貼滿愛護地球節省用水的標語;餐桌上也放著相關標語和說明 的立牌,吸引大家關心這個議題;洗碗時也常常聽到有學長姐在旁邊耳提面命地提 醒要以行動來實踐地球好管家的角色。在宿舍或學生會的群組中,或是在開學生會 時,領會的都不厭其煩地教導大家如何確實做好垃圾分類,過減塑的生活。看起來 似乎是瑣碎日常,卻是在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實踐。

接著,同學們關注的議題愈來愈多元,也愈來愈積極。這似乎成了神學生的一門實 踐神學課程,因為不僅自己要關注參與,如何帶領教會的弟兄姐妹去關心,作信仰 反省,也是神學生和牧者們很重要的使命。有時我們在臉書上討論,有時學校會安 排專題講座,有時是在公布欄海報張貼,有時課程會去參訪機構團體,甚至會相約 參加街頭遊行;老師和同學們透過各種管道來激發大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認識。 例如,我們關心到特殊兒童的就業生活議題,便團購了「肯納兒」饅頭工廠的饅 頭,塞爆了每間宿舍的冰箱;我們關心新聞媒體壟斷的議題,在校園內舉牌【反對 媒體壟斷,捍衛新聞自由,我在 ,守護台灣】,並拍攝照片上傳網路。我們關 心同志和性別平等教育、服貿關稅、食品安全、街友、性工作者等等議題;也透過 臉書上其它神學院同學或牧者的分享,關注台南鐵路東移抗爭、苗栗大埔張家拆遷 等事件。雖然不是每個議題都能引起很大的關注和行動,但總是開啟了我們對社會 議題的觀察、公民運動的參與。即使某些議題只有少數人在參與或持續關心,但透 過分享、討論,多少都引起了大家對社會的關注。而大家開始意識到有許多社會運 動、街頭遊行所訴求的議題,都與大家息息相關。 19


台港兩地神學教育與公民社會參與之個人觀察

印象最深刻的兩次幾乎全校動員的社會運動參與,一次是2013年3月9日的反核大 遊行,另一次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其實2012年9月1日也有一票師生去參加了 「反媒體壟斷大遊行」,但當時尚未開學,參加的人數較少。)受到2011年3.11 日本福島核電廠爆炸的影響,2013年3月9日的反核大遊行,可以說是全校師生一 起參與的公民社會活動的開端。除了一些必須提早去教會實習的同學之外,許多 同學甚至帶著教會的青少年、弟兄姐妹一起走上街頭。對很多神學生來說(包括筆 者),應該都是第一次參加街頭遊行,以行動實踐信仰的反思。 2014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更是全校動員參與。有的老師直接停課讓同學去立法 院,有的老師在下課後也去現場陪伴。學生會也向學校爭取,即使老師沒有停課, 如果同學是去立法院靜坐的,該堂課不用請假不計曠課。甚至有位外籍老師——來 自南非的宣教士走進教室時,對著那些不敢缺課的同學說:「你們為什麼還坐在 這裡?今天提早一小時下課,讓大家下山去。」「去你們該去的地方!」老師的鼓 勵,使同學們得到勇氣,變得勇敢,去和需要的群眾站在一起。就這樣,有人從第 一天參加到最後一天。而在學運結束後,學校還開放停車場讓學運物資連夜載送到 學校暫時放置。 這幾次的經驗,都是同學們主動發起參與的。老師們並沒有鼓吹或是反對,但他們 提供了一些引導和空間給我們。讓我們明白,聖經的教導並不只是在課堂上,信仰 並不是空談愛心,而是要去為有需要的人發聲、去和弱勢者站在一起。後來,也因 為太陽花學運對台灣全民的啟蒙,大家開始關心香港的雨傘運動,以及緬甸、新 疆、西藏、以巴等各地民主與人權議題。

香港觀察 2015-18年,筆者來到香港某宗派神學院進修神學碩士,剛好在雨傘運動和反送中 事件之間,算是比較平靜的時期。不知道是宗派文化的關係,還是香港人的社會氛 圍,抑或是學校裡的中國學生都是三自教會的教牧同工,而筆者是唯一台灣全修學 生,關係有點敏感?所以不論是在同學之間或是學校,幾乎都不太會去談社會或 20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政治議題。個人的臉書也不 太會有什麼新聞或議題的評 論,只有生活照、風景照, 彷彿這些議題都是禁忌的話 題,即使是生活上或制度上 有些瑕疵需要改善,大家也 都不願意去討論,更沒有人 願意出面去跟相關單位反 應,好像「順服」是唯一的 態度。但,卻又很羨慕台灣 的民主自由。 雖然偶有耳聞,某些香港老師在課堂上會談到一些社會關懷或是兩岸三地的局勢, 但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讓筆者不禁懷疑,香港人是太過冷漠?還是政治局勢讓大 家不敢發聲呢?唯一讓筆者感到學生們的勇敢和關注的,是電影《十年》發行之 後,學生會的本地同學們非常勇敢地安排了一場校內的放映,並在放映後有一段分 享交流時間。除了香港同學外,也有少數兩三位中國同學來觀看。也或許如此,映 後的分享相當地含蓄保留,筆者仍感覺得到現場有極大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以致 於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筆者從一個對社會政治高度關心的環境,到一個凡事追求和諧的環境,真的不太 適應。直到2016年夏天,筆者參加了由香港基督徒學會主辦的「亞洲青年牧養會 議」,才知道原來有別的神學院和其它宗派教會,仍有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的神學生 和青年。只是在香港基督徒中,仍屬少數。 在2019年香港的社會運動之後,筆者在學校師生各個WhatsApp群組中,只看到沒 有立場的祈禱貼圖;所認識的同學老師們,原本就不怎麼發文,現在紛紛將臉書關 閉,或是依然只有行山風景照、美食照。每個人都成了沉默者。當然,筆者仍看到 好些老師勇敢地發言,相信他們的學生們也會很勇敢。

21


結語 台港兩地神學教育與公民社會參與之個人觀察

22

如文章一開始所言,這只是筆者的個人經驗和觀察,不能以一概之。但是這些經 驗讓筆者深深地體悟到,神學院裡的公民教育會影響神學生,而神學生的公民素 質與社會關懷,則能影響教會如何置身在俗世的社會生活中,成為信仰的實踐者。 基督信仰並不是空談,天國並不只是理想,需要教會和基督徒們用真實的生命活出 見證。而神學院,是教會非常重要的啟蒙者,會帶動教會對於公民社會的關注與參 與,也關係到教會如何以生命影響生命,來實踐聖經的教導,成為福音的見證。期 盼∼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的參照

23


香港基督徒學書庫

編號

書名

作者及編者

訂價

HK07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 Ten-Year Experiment and Beyond

Edited by Rose Wu

$80.00

BS02

人性的呼喚

郭乃弘著

$60.00

BS04

馬可福音──十架的光輝

郭乃弘著

$70.00

BS05

性別意識與聖經詮釋

黃慧貞著

$70.00

BS07

恩典與界限──加爾文神學詮釋 #

陳廣培著

$120.00

CE02

政治教育在香港(增訂本二版)

梁恩榮

$80.00

CE05

香港政制發展(資料冊)

CE06

公民教育──香港再造(會員75折)

梁恩榮

阮衛華

$108.00

CE07

傘緣未圓

蔡寶瓊

胡露茜合編

$92.80

CE08

囚錮的社工:15封給社工的信 #

邵家臻著

$98.00

CP01

更新地方教會的策略

郭乃弘著

$70.00

CP02

崇拜的更新

郭乃弘著

$60.00

CP03

人格素描與使命實踐【增修版】

翁傳鏗著

$70.00

CP04

生離死別的牧養關顧(二版)

梁國棟著

$100.00

CP05

我的牧職

郭乃弘著

$80.00

CS07

香港教會與社會運動

陳海文等著

$60.00

CS08

普世教會運動對政治經濟的反省

穆賀蘭

$45.00

CS09

基督教信仰與今日世界經濟

李倩儀譯

$45.00

CS10

共闖明天

郭乃弘著

$60.00

劉傑輝著

$20.00

黃洛文譯

本會書籍,非會員正價八折,會員正價七折(特別註明除外)。此優惠只限於本會會址購買。


#

CS11

基督教信仰與香港社會發展

黃美玉編

$60.00

CS14

邁向新世紀的香港教會

郭乃弘著

$70.00

CS16

時代的把脈──福音在香港社會的邊緣人

陳慎慶編

$60.00

CS17

勸人與神和好──教會的身分

龔立人著

$80.00

CS18

糾纏的靈性:倫理、社會與宗教

龔立人著

$80.00

CS19

衝突與融合:後九七的香港教會與社會

陳慎慶等著

$60.00

CS21

宗教右派(會員75折)

羅永生

龔立人

$120.00

CS22

人•性 II 誰不是酷兒?

胡露茜

麥明儀合編

$88.00

CS23

耶穌,政治與公民抗命

歐陽文風著

$40.00

CS24

在暗角言說上主

龔立人著

$80.00

CS25

人•性 III 酷兒「釋」經

胡露茜/ 曾景恒合編

$108.00

FL02

三十年來情與理

沈宣仁著

$70.00

FL09

燃夢待天明

郭乃弘編

$50.00

FL11

既濟與未濟

江大惠著

$60.00

FL20

大德蘭與婦女靈修

許綺瑩著

$60.00

FL21

歷代靈修傳統巡禮(二版)

郭鴻標著

$80.00

FL22

新世紀的神學議程(上冊)二版

郭鴻標、堵建偉編

$100.00

FL25

我憶故我在(增訂版)

李清詞著

$60.00

FL27

同性戀的十字架

羅秉祥

$88.00

FL28

我是教會的一根刺——信行三十年文集

胡露茜著

龔立人

$128.00

新書

查詢電話:2398 1699,傳真:2787 4765,WhatsApp:9352 0864

聯絡人:鄧淑安女士。


本刊乃非賣品,免費供有興趣人士或團體索閱,歡迎捐款支持。請填妥下面回條擲回本 會。謝謝! 姓名

團體名稱 (中): (英):

地址:

電話:

傳真:

每期數量

電郵: 本

自取 郵寄(請附郵票) 本地郵費一年四期港幣二十八元 X 每期索取數量

=

海外郵費一年四期港幣四十八元 X 每期索取數量

=

(如非港幣支票,請另加銀行手續費港幣六十元) 我願意奉獻港幣

元支持《思》出版經費 填表日期:

合共金額:

支票抬頭請寫:「香港基督徒學會有限公司」, 寄香港九龍旺角塘尾道54-58號永利工業大廈9樓901室 (電話查詢:2398 1699

圖文傳真:2787 4765)

閣下提供之個人資料,只供本會寄發收據、月訊、期刊,以及聯絡課程活動消息之用, 如有任何疑問,請致電2398 1699查詢。

非賣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