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2016.6.4 全民退休保障 「幸福感」可成為晚年保障的量度指標嗎? 黃美鳳 香港基督徒學會
地區諮詢政府出錯題? 社會熱切地就如何安排年滿六十五歲的長者,在退休後即沒有穩定的工作或家庭收入的情況下仍 能維持基本生活。香港基督徒學會參與由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深水埗公民組織聯盟」 ,出席了 4 月 12 日深水埗區議會舉行的退休保障諮詢會。當日勞工局副局長蕭偉強先生代表政府聆聽公眾意 見,局方提醒市民「不論貧富方案(方案一)」會帶來財赤及多徵稅項;同時又硬推「有經濟需要 方案(方案二 )」能使貧困者安享晚年。坊間對於局方未諮詢已有定案直指是「偽諮詢」 。 (1) 但 更須要指出的是,政府在諮詢上從根本已發出錯誤的問題並引導公眾步向錯誤的推進方向。 正當市民認為「老化」是人人必經的階段,同樣政府亦提及人口老化現象有迫切應對的需要,於 是大家相信市民無一倖免地必然「需要」養老金以保障晚年生活。殊不知政府竟力推「方案二」, 在退休需要之上加了「經濟」二字;因此令退休的關鍵不單純地指老年而是直指在經濟崗位退下 火線的年長人士。因此「諮詢會」所關心的對象是有經濟需要或仍在工作崗位的人士,而非全港 市民的需要。按理平機會可控訴政府帶頭作「家庭崗位歧視」 ,因為退休保障所提及的養老金安排 並不包含無酬的家庭照顧者,他們照顧子女、病患及或長者;而當中婦女佔大多數,卻被拒諸退 休保障門外,永無「退休」晚景淒涼。因此民間組織所爭取的是老年金或養老金用作社會儲備, 揭露短視及忽視民意的政府陋習,反映「平民參與式預算」的地區諮詢的需要。 退休保障諮詢會內有婦女街坊小白女士提出質詢: 「生兒育女是否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在家照顧子 女是否沒有經濟效益?我家的孩子長大成人不是為社會貢獻生產力麼!」這個問題不單政府需要 回答,也是教會牧養家庭需要的慎重省思。
1
增加「幸福感」有助防範 「貧窮」 如何衡量貢獻和效益? 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 (2) 公布的 2014 年全球最快樂地區調查,香港 只排行在最後的第四位;不約而同,國際青年商會「浩洋」於 2015 年的研究指十個亞洲地區 青年的快樂指數,香港排行在最後的第三位,超過五成青年不快樂。根據倫理學家穆勒 (John Stuart Mill) 的理解,「幸福,乃是快樂加上零痛苦」,而上述調查均反映由長者到青年都陷在 「不快樂」中,也就是在沒有幸福可言的境況。這些正在虧損的社會效益和資本,是長年累 月被受忽視的,尤其是陷入苦戰的一群孤單的無酬辛勞者。政府眼中的青年是來自社區的 (彷 彿青年是社區「爆」出來的) ,而非孕育自家庭及婦女的悉心照料,故此,社會和政府長久 以來將撫育教養的龐大責任推諉給婦女獨自承擔。遇有丈夫長期失業或病患與妻子同尋絕 路、青年抑鬱及自殺等問題,社會總是歸咎父母應變力不足和沒有小心看管。 按照現時政府的取態,引用世界銀行提出「防範老年貧窮風險」的多根支柱發展模式 (3),局 方自稱已有四條支柱,即「扶貧柱」,綜合援助保障;「金融柱」, 強積金;「金融保險柱」, 自願儲蓄保險及 「基層柱」,福利(公屋、交通 $2 優惠及醫療劵等)。蕭偉強副局長表示未 來會投放更多支持在金融和保險方面,及加快推行醫療劵,但只能惠及年屆七十歲的人士。 按上述理解不難發現,政府試圖以公帑補貼私人企業金融、保險及銀行業。這點充分反映了 為何同樣按照精算師數據及得到七十多個民間團體支持的學者「全民退保方案」不得其門而 入,而當局力陳的「有經濟需要方案」不需收稅,所指的卻是私營大財團既得到補貼又毋須 付稅回饋。世界銀行提出的防範老年貧窮的「公營管理強制性支柱」 ,政府不單隻字不提,卻 強調「審查機制」,即連長者棺材本都要計數以符合貧窮資格。 是否政府誤解了多根支柱的發展模式,其目的是防範於未貧,而非針對已身陷貧苦絕地的百 姓!同樣「社會價值」在全球多個地區,如英、美、加拿大等,經過十年的討論,無論是企 業或政府政策均採納「社會價值」作為資本及效益的考量。即金錢以外的貢獻,已有討論並 建議將「社群福祉」列入製定政策的量度指標。幸福感可以是其中一種價值指導。 (4) 基督教價值看政策:第十三門徒的角度 不快樂的社會存在莫名的抑鬱,呈現病態需要良方醫治。管治的 「治」與治療的 「治」相 同。為病態社會把脈,需注意兩種症狀,即「麻木」和「涼薄」。「麻木」就會不仁。近期有 人重提電影《楢山節孝》來指責日本總理埋歿人性,因他提出「早死論」對政策帶來好處。 記得 2011 年廣州佛山的車禍,兩歲小孩被兩車蹍壓,十八路人視若無睹,這類早死又是否成 其所願?然而這卻是盲目追求富強令人心寒的病徵。二是「涼薄」 ,比刻薄和虛偽更甚,因為 後者可以努力改善,前者卻是無動於衷且絕情的「活死人」 ,沒良知可言。上主沒有把人的需 要簡約為「五餅二魚」 ,或經濟考慮的數字。聖經記載耶穌當時如何解決五千人的食物問題 (可 六章 33-44 節) 。「共享」精神是當各人願意為對方的福祉付出,憑信心總是足夠有餘的。這 故事更值得我們省思當下該如何尋求社會的「共善」——指向生活世界的遠景,更全面的自 我實現。 (5)
2
有指共享「五餅二魚」當中的人數並未計婦女,而背後的糧食供應者很可能就是卑微的勞動 者婦女。這些被忽略的婦女,在聖經裡每每揭示昔日父權主導的社會對婦女的遺忘及污名化。 婦女自發參與上主的救贖,是要上主回應她們在「暗角」的處境,不論背景、種族、年齡, 讓自身的內在價值從社會負面的標籤中得釋放。婦女的誠實、慈悲和智慧,正是她們的貢獻, 社會對她們的回應,該是免於恐懼憂慮的幸福晚景。 在回應婦女對局方的質疑「照顧者有貢獻嗎?有效益嗎?」的同時,我們應該追問究竟「經 濟活動是否唯一衡量人的價值?」社會價值指出經濟崗位及金錢並非貢獻的唯一指標, 「快樂」 即「幸福感」也可以是衡量價值的指標;按這理解,政策須盡可能移開一切阻礙。按聖經福 音書記載的女性,可統視為第十三位門徒 "X"。婦女被受忽略和歧視,承受父權社會的標 籤——「多勞多病貧窮的一群」 ,如末代女先知亞拿,她年紀老邁獨居,在神的眷顧下卻活至 八十四歲,滿有福分地見證神子的降世(路二章 36 節) 。女性被記載的事蹟有「珍貴香膏澆 耶穌的頭〉 (可十四章 3 節)、 「家務勞動者及真道的追隨者〉 (路十章 42 節) 、 「奉獻僅有的 窮寡婦〉 (路二十一章 34 節)等。聖經的十二門徒可能是耶穌挑選的,而“X"卻是主動找上 門,她們信心過人,用自己的糧食和所有供應耶穌和門徒,常令耶穌喜出望外甚或感動哭了。 這份感動是沿於她們參與式的救贖,自願履行信徒皆祭司的尊榮,使基督成為基督。上主的 回應是「妳的信救了你」、「妳選擇了上好的福分」、「妳把養生的獻上(貢獻)比眾人還多」 、 「普天之下傳福音也要述說妳所作的為紀念」 。上主對妳/女性那種主動建立關係、給予人快 樂及信心過人等的貢獻予以肯定。從第十三位門徒的角度,生活的政治是帶著血肉的,政策 非從上而下被動屈從,而是自發參與其中。 醫治與復活的信息是全人類共享的,透過醫治,讓管治的放下標籤及冷漠,重新面對人類一 同被創造的尊嚴。上主的復活,也是使人心不會被麻木和涼薄浸蝕,藉此喚醒眾人本有的憐 憫心腸,從麻木中恢復感召,為人類的幸福而努力。
注釋: 1. 明報新聞網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51223/s00001/1450806884091 2. 經濟日報 2015 年 1 月 5 日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511608/快樂指數港排全球尾四 你過得快樂嗎? 3. 有關政府參考世界銀行的資料:http://www.rp.gov.hk/tc/pdf/721500402_cBooklet_Chapter3.pdf 4. 參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http://ssir.org/articles/entry/measuring_social_value 5. 龔立人: 《在暗角言說上主》香港基督徒學會,2016 年。頁 80。
3
在爭取全民退保中獲得政治啟蒙 李秀群 (林瑞含代筆) 平民參政 由家中乖女賢妻到女工合作爭退保 我是勞協組織的女工合作社成員,自 2002 年加入至今已經十四年。 未加入合作社之前,我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住在社區二手店座落的深水埗社區。我讀 完中學便從事簡單的文職工作,後來結了婚又生了兒子,因為丈夫是基層公務員,收入還算穩 定,就辭職專心照顧我的小家庭。 但我其實從小在新界粉嶺的農村長大。四、五十年代由深圳橫崗移居香港的父母在雞嶺村 落腳,向原居民租來農地自己建屋,後來幾個哥哥亦陸續來港,母親種菜養雞鴨,父兄去做建 築工。我們家又是不斷迎接大陸來港親戚的「中途站」 ,我在這個人口不斷增增減減的大家庭 成長,幫忙照顧來來去去的人,一直覺得那是很自然的應盡的責任。即使結婚了,我仍然與同 樣已有自己家庭的妹妹一起照顧娘家。 對於我來說,家不斷在變,家也不只一個。但我沒想到,我在兒子小學同學的媽媽引介下 加入了女工合作社,與一個由女工及其他社群組成的團隊透過社區二手店與社區展開各種關 係,在這個新的更大的社會家庭裡,我的生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經歷過因工業轉型被淘汰的女工,很清楚和肯定自己要從小勞動養家的意義,這啟發了我 看見自己長期無酬照料家庭的社會價值。我們在二手店共同勞動,更有機會學習討論和試驗更 合理的分工合作模式與成果分配制度。這種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集體改變的體驗,對我們面對與 自己密切相關的不公平社會政策很有幫助,以致我與女工們合作爭取全民退休金制度以保障我 們的未來時,較能對香港社會不正義的權力和資源運作與分配產生質疑,也較能真實地發展出 改變的願望。 在力求全民獲平等對待中發展自己 我的丈夫是早期仍能享有長俸的基層公務員,因此他現在能夠過著算是輕鬆的退休生活。 但在過去,我從沒想過我也應該有我的退休保障。直到加入女工合作社有機會面對全民退保與 自身的關係時,我才因為逐漸看見基層婦女勞動的社會意義而醒覺到:我、我妹、我媽,以致 我哥娶回家及在社區中的新移民婦女,我們都是一生辛勤工作的基層婦女,好應該納入全民退 休保障的制度裡。 不過後來我又在組織生活中學懂一件事:就算我有了對目前退保制度的不滿和改變的期 望,但如果我們沒有行動的力量,現實只會維持不變。於是我們在內連結以基層婦女為主的同 事和社區成員一起共學退保相關的問題,對外參與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與其他團體一起向 社會提出訴求和向政府施加壓力。在去年底雨傘運動後的第一場區議會選舉,我更與一些過去 一直緊密工作的同志組成平民參政,我們派人參選,把全民退保列為平民政綱的第一條。我們 在選區中與選民對話,落選後仍持續督促深水埗區議會動議支持。 在這樣的行動中,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啟蒙。我以前覺得政治參與很抽象又離我很 遠,現在我經驗到自己在具體的參與中成為了改變眼前政治的力量之一。雖然還是戰戰兢兢, 但我已受到鼓舞,並期望找到更多同路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