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神 講 龍 祖 師
六 祖 法 寶 壇 經
©神龍祖師所有講演著述,影音媒體,不得標價販賣、非法牟利, 嚴禁下載或燒製光碟圖利。違者依法追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 2022 by Master Shen-Lo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ortion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permission from the artist and publisher.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WW.MASTERSHENLONG.COM Front cover: Photo by Master Shen-Long
主 神 講 龍 祖 師
六 祖 法 寶 壇 經
4
神龍祖師 神龍祖師,又名逍遙大師。字 - 逍遙; 號 - 神龍,太一,太初 道人,及其它名號不勝枚舉。他是藝術家,書法家,文學家,詩 人,哲學家,佛法大師及覺能心宗開山祖。其對大眾講經說法包 括: 心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經要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楞嚴經,維摩詰經,等 等。
5
目錄
8
壇經前序贊
9
六祖壇經序
15
開經偈
16
講解第一品:行由
55
講解第二品:般若
79
講解第三品: 疑問
103
講解第四品: 定慧
113
講解第五品: 坐禪
116
講解第六 品:懺悔
134
講解第七品: 機緣
183
講解第八品: 頓漸
198
講解第九品: 宣詔
203
講解第十品: 付囑
229
附言
233
迴向願文
6
Master Shen-Long 神龍祖師 is with Amitabha Samadhi mudra, wishing all sentient beings who view this portrait to become Buddha.
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
壇經前序贊 一日吾自起撞人吼之曰:「主人公!惺惺著!」 人答曰:「啥?」 吾即大笑而去! 大眾!會麼? 有緣人且聽吾偈曰: 祖師正莞爾,百萬人天跳!如是作麼生,許汝無邊笑! 三藏十二部,教外別傳妙!東西南北人,個個皆絕叫!
神龍拜贊
9
六祖壇經序 今天我們要講的經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經是非常、 非常、知名度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最高的。學佛人沒有不知道 的, 每一個人都知道, 簡稱「六祖壇經」。這部經是六祖大師惠 能他自己講的, 從這個「行由」, 行由一直到最後總共十品。 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二十四歲開悟, 開悟以後, 在他手 上大徹大悟的人有四十三位。這四十三個人都可以稱為祖師大 德。 所謂大徹大悟就是見性成佛,明心見性。 什麼心? 宇宙實相。 什麼性? 佛性遍一切處。 他們都見到了,見到以後,還要「悟後起修」。「悟後起 修」在這一生當中把所有的習氣斷乾淨,這樣才不入輪迴、不再 墮入三界六道。如果有一分沒有斷乾淨, 他還是要造業、要受報 的。 所以我們今天講這部壇經, 也是因緣聚會, 非常殊勝! 尤 其在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一念佛得度;在這樣況 狀中來講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非常重要。 我們念佛人,雖然很難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境界;不過你也應該知道什麼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 亂」就是六祖大師所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檯,本來無一 物, 何處惹塵埃! 」
10
因為念佛法門裡面, 所謂「念佛三昧」分三個階段: 一是「成片」: 二十四小時沒有一個妄念, 這是初步; 見思 沒斷。 二是「事一心不亂」: 見思煩惱斷了 。 念佛念到最後, 見思煩惱斷了。如果再進一步,「理 一心不亂」: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 個境界就是「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所以念佛, 末法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念佛得度。 以念佛 直入六祖大師所謂平等三昧, 清淨三昧。禪宗所講: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也就是淨土宗的「理一心不 亂」。所以在講經以前, 我一定要講這一段給各位讓大家心裡明 白六祖證的境界跟我們淨土宗念佛所證的「理一心不亂」, 是無 二無別的。這是非常重要。 當然有上上根因緣的眾生聽了六祖壇經,加上念佛,那不 得了。根性高的人契入「無生- 花開見佛悟無生」。再加上念 佛, 那還得了嗎! 如虎添翼, 這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有禪、有淨 土,有如帶角虎。」這個境界之高,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像 的。這在極樂世界來講可能已進入十地或十一地以上,就是寂滅 忍以上。不僅是無生忍, 他以自力證入「無生法忍」, 又能念佛; 可能一直到圓教的佛果。 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 我們現在就從經題開始講六祖: 達摩祖師是印度西天第二十八祖。第一祖: 摩訶迦 釋。摩訶迦釋, 我們都知道「拈花微笑」這公案,
11
靈鷲山一會, 拈花微笑。 釋迦摩尼佛僧眾說法, 人 天百萬, 佛沒有開一個口說一個字, 只有大迦釋尊 者破顏微笑。 世尊說: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今付諸於你。』 這就是禪宗公案, 千古公案 - 「拈花微笑」,意在不言之中。那 悟得是什麼? 那只有大迦釋與釋伽摩尼佛知道。這是如來果地上 的境界。 從第一祖一直傳,傳到西天第二十八祖達摩,都是以心印 心,都是單一的,一對一這樣單傳下來。以後,達摩東渡,過長江 到中國見到梁武帝。梁武帝知道是天竺來的高僧, 非常高興就趕 快接待他。匆匆忙忙要達摩祖師到宮庭受供。 他見到達摩,第一句話就問達摩祖師:『朕建寺度 生,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又度數萬的僧彌, 他說你 看朕的功德大不大? 』 達摩沒有表情說: 『毫無功德。』 梁武帝嚇一跳, 不知怎麼回事;他就問: 『對朕者 誰? 』對面站著說話回答我的是誰? 達摩講真話, 答: 『不識。』不認識。 達摩祖師這兩次回答都講的是「拈花微笑,涅槃妙心」。梁武帝 邪知邪見, 搞不清楚。所以達摩是「話不投機, 半句多」; 面壁去 了。最後踫到二祖慧可。 達摩祖師, 第二十八代印度禪宗祖師, 也是中國禪宗第一 代祖師。這個法就這麼單傳下來, 一直傳到六祖大師。六祖大
12
師叫「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所以在他的會下開悟四十三 人, 這是千古的公案, 從來沒人超過, 奇蹟! 到今天能夠真正破無 明的人,大概一個,半個都沒有。你看當時在唐朝, 四十三位都是祖 師。 六祖名號叫惠能,恩惠的惠,能量的「能」;惠也可說是智慧的慧,以 大智慧照見一切,把我們無量劫來埋沒的涅槃妙心的這種大能力 發展出來, 開發出來, 運用出來。「祖」的意思?是祖師大德。等 於說他的地位和佛是一樣的。我們中國人稱祖師, 即開山建寺, 第 一個建立道場, 有修有證有行有學的人稱為祖師。祖師也稱為大 師, 那是對佛的尊稱。祖師是不能亂稱, 他沒有得道, 你稱他為祖 師, 你害他到三惡道, 自己也打誑語. 「六祖」: 六字之意是自達摩渡江傳了五人, 第六 位叫六祖. 「大師」: 大, 十方法界無所不到叫大 。 師, 足為 十方三世一切師表, 簡稱師即佛的意思, 也是大之 意就是指佛. 「法寶」: 法, 宇宙一切實相叫法。 無上之法為 破盡四十一品無明叫做法, 見到宇宙真相, 無一法 遺漏叫法。 寶, 是最尊、最貴之法叫做法寶 - 無 形、無相、無我、無人; 離四句, 絕百非, 眾德具 足, 湛然常住叫法寶, 講佛性。 「壇」:在平地上築高台,在上面講經說法叫壇.還有 一層意思是在此處講經之人必為大師。第二壇城, 指清靜的道場。所以稱壇經: 是清淨之道場, 從自 性流露出來之經典。在清淨道場講經, 與會大眾聽
13
到這經則身心清淨, 一層不染, 這叫做壇。 「經」,指南。 指歸自性清淨而沒有污染的佛性 叫做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是說是六祖自己宣說宇宙實象 從自性流露的最高指導原則。 這是經題。 總共有十品。
14
15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16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一品:行由 由, 是來由。 行,即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怎麼來的?六祖是什 麼個來 歷? 這是行的意思, 即由來。 下面看經文, 第一品: 【經文】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 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時,十方三世一切過去現在未來叫時。沒有時間,沒有 空間,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好壞分別執著。一時生一時滅,剎那同 時叫時。這表示六祖化現在我們人間。年月日時都沒有,都放 下。大師至寶林。大師,指六祖。寶林是一個道場,南華寺,在 漕溪,這是六祖肉身成道的地方,聽說這地方和印度一些道場很 相似,所以稱為寶林。林是樹林。寶,又人得道的地方叫寶。 韶州韋刺史。韶州,廣州。刺史,官名。官僚: 僚, 是眷 屬。官, 是同事侍衛下官以韋刺史為主。入山: 是入曹溪南華寺。 請師出: 是請六祖轉法輪。出, 出來轉法輪, 普渡眾生。 於城中大梵寺講堂: 大梵寺, 廣大清淨沒有污染的道場。 在城裡的一個大梵寺, 一個講堂;和當年釋迦摩尼佛一樣, 譬如 說, 到某某舍衛大城有個講堂由居士供養的。為眾開緣說法: 眾, 眾生。開緣: 開是開導; 緣把善惡因緣果報轉成法緣叫開緣。說,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 說而無說。法, 說什麼法? 說最上乘法, 說心 定之法, 說功德之法, 說本來無一物之法。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 士二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 聞法要。 座次:是坐的地方。升座, 搭一個高台,升座如獅子座, 法 王座。升是高、顯的意思。六祖升座說法。儒宗, 儒家學者、領 導。學士, 知識份子, 士代夫。僧, 比丘。尼, 比丘尼。道俗, 可 以說外道也好, 或心外求法叫外道;另外道是指佛道。 俗是指 卑微的平民老百姓。僧尼道俗一千餘人指四眾弟子: 比丘、比丘 尼、優婆賽、優婆夷。同時作禮。同時即一時。 作禮即頂禮。 願聞法要: 希望聽到開悟的語言, 從此語言中見到諸法實相。 【經文】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 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 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大師告眾曰: 大師告訴這些大眾。善知識: 通稱對大眾的 禮敬之稱。善, 心無二識, 一心不亂。知, 知一切法了不可得。 識, 識得自性本來清淨。這叫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開宗明義第一章、第一句話, 點醒 你。善知識就是叫你猛回頭, 回頭見到自性菩提本來情景。菩 提, 是覺悟。自性覺悟乃自性之如如不動。從無量劫來沒有被 污染過。生死煩惱之中, 也沒有變過。見聞覺知、信解行證, 一 切善法靠自性菩提成就。殺盜淫妄、貪瞋痴慢也靠自性成就。 坏事、好事、清淨事、都靠自性成就。自性,本來清淨。注意 看, 清淨再加上本來, 從來就是清淨的, 從來就沒有污染過。所以 各位你有妄想, 有執著, 有分別; 這叫空花幻影, 自作自受。你不 知道本來清淨! 覺悟之人知道這個道理。怎麼樣才能見到自性本 來清淨? 下面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痛快的不得了。佛,
17
18
六祖法寶壇經 自性菩提本來清淨。用什麼心?用自性菩提本來清淨,證自性菩 提本來清淨。這個妙! 我們說我們煩惱無邊,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這個經從那兒來? 從自性清淨來。因為自性不清淨所以家家有本 難念的經。換句話說,自性難道有污染? 沒有。就是因為自性沒有 污染, 所以它能恢復成佛的狀態。成佛的狀態用什麼來恢復? 清 淨心來恢復。這太重要了。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宜。前面三句話點出來要 成佛以什麼心成佛? 清淨心。直了是完全沒有障礙,快刀斬亂麻, 一刀劈到底, 完全看破放下, 叫直了。直, 直心。 了, 了斷。直心 見性, 這叫見性成佛。所以他說: 聽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今天我來 這裡告訴你們我怎麼樣得到自性本來清淨? 怎麼樣見到諸法實 相來龍去脈? 行由就是來龍去脈。 【經文】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 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 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 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 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所以六祖自已講了: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本貫, 藉貫; 本 來 藉貫在范陽。嚴父: 自已的父親, 本是范陽人。左降被充軍 於嶺南 -南蠻。 南蠻, 北狄, 東夷, 西戎, 所謂邊疆民族。中原為 漢族, 被流放於嶺南, 就是現在岷南, 廣東, 廣西一帶。作新州百 姓。新卅是廣州, 廣東、廣西新州老百姓。此身不幸。在人世 間來講,遭到如此劫難, 很不幸。父又早亡。父親早死。老母孤 遺,移來南海。孤苦零丁帶著他到廣東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 柴。生活過得非常的苦。惠能做什麼事呢? 賣材的。 每天上山打 材, 到市裡賣材換錢, 苦日子。
六祖法寶壇經 時,有一客買柴:當時有一客人來買我劈的材。使令送至 客店: 要我送到客店。客收去: 客收下材, 給我錢。 惠能得錢, 卻出門外:卻,退出。得錢後我退出門外即往門外走。見一客 誦經:見到一位客人正在誦經,誦經的聲音不小聲。惠能一聞經 語,心即開悟。這個證明他不是普通人! 各位要曉得什麼叫做開 悟? 開始悟入宇宙實相叫開悟。覺今是而昨非;再也沒有分別、 妄想, 執著, 貪瞋痴慢了, 都沒有了,叫開。悟, 見到不生不滅叫 悟。 【經文】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 經。」 遂問:「客誦何經?」他馬上就問: 這位客人你唸什麼 經? 客曰:「金剛經。」金剛經, 金剛其心。 金剛經怎麼來 的?如來自性流入的果地境界這一本經叫金剛經。 【經文】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 云:「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 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 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 性,直了成佛。」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你這經是從那 裡來的? 客云:「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這是湖北黃梅。 湖北人開悟的也不少。聽說李白也是湖北人 :我本楚狂人, 狂 歌笑孔丘。湖北當時講是指中原。我們歷史上不少英雄豪傑, 所謂高人一等的,是從湖北來的。用的好是英雄,是大雄。用 的不好是狗熊。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黃梅縣東禪寺是
19
20
六祖法寶壇經 誰在那裡弘化?是五祖忍禪師。在那裡領導教化眾生。門人一千 有餘。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我是到東禪 寺去禮拜五祖,然後才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 持就是要證入,不是唸誦。大家不要搞錯了。持就是以金剛經來 印心。即自見性。如果你是以受持金剛經,見到四相四見是空花 幻影了,即自見性,見到自性。直了成佛。你那個時候在外相上 叫成佛,在內相上叫見性。惠能聽了他講了這麼一段。 【經文】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 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 祖。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他聽了以後,他知道他過去生和 五祖忍和尚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他在講時旁邊有 一位客人也聽到,你即然與五祖有緣,你一聽這經居然會開悟, 旁邊人助他一臂之力,給了十兩銀。令充老母衣糧。給母親做生 活費。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叫他乾脆去黃梅。參,不用心意 識叫參。心意識 ,妄心妄意妄識, 不用這三個。無住生心叫參。 禮,禮敬,一心不亂叫禮。 【經文】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 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 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 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當然把母親安頓好,就去見 五祖。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很快,大約一個月 就到黃梅, 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五祖問他:「你是那
六祖法寶壇經 兒人? 來此地,你來求什麼?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 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惠能如果要是生在這個世 界,我看連一個知音都沒有。我們去見這些有名的大師, 我們會 不會講來見你的目地是來成佛的? 凡夫不會問這些。你注意看他 的語言當中, 他是一心一意要恢復自性本來清淨。凡夫不是的。 凡夫到寺院, 第一個是求平安、求保佑。好像從佛門裡能得到 一些所謂有的、沒有的東西, 對不對? 他有目的, 心早就不清淨 了。要嘛, 在佛門做善事, 要嘛, 在佛門挑撥是非, 要嘛, 又這樣或 那樣。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風塵墣墣來見五祖, 希望在五祖會 下成佛。 【經文】五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 為堪作佛?」 五祖說:「你是從嶺南人,又是獦獠」。獦獠,沒有開化 的民族, 南蠻子當時是被瞧不起的。中國的士代夫觀念很重, 階 級觀念很重和古代印度一樣。士代夫觀念到現在還是改不了。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本來這句話在士代夫階級中這樣講, 是可以的, 講得通。為什麼? 讀書生智慧。現在不是, 百工技藝 同時並進,科學時代。 很多所謂的社會結構是要靠大眾, 而不 是只有讀書人。所以讀書人現在人家笑, 手無服肌之力, 光說不 練。不過以前讀書人不太一樣。除今世之學問以外, 通兵法、建 築工程、全材都有。若為堪作佛?「你怎麼能夠做佛? 」你是 嶺南人,又是獦獠,你怎麼能夠做佛?五祖試他。先扁他、罵 他。 【經文】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 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惠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人雖有高低,貧
21
22
六祖法寶壇經 賤貴富高下,有南方有北方;「佛性沒有南北」,佛性東南西北 都沒有,怎麼會有南北? 這表示當六祖去見五祖, 他心裡是清清楚 楚。他早已經見性成佛了, 他是來演戲給當時的眾生看。「獦獠 身與和尚不同」我是窮老百姓, 邊疆遺民很可憐, 和和尚身分是不 同。佛性有什麼差別? 【經文】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 令隨眾作務。 五祖更欲與語。五祖還想跟他說。且見徒眾總在左右。 旁邊這些是非善惡之人。徒眾,表示執著的人太多了,本來還想 問他的。乃令隨眾作務。所以這樣好了, 馬上和大眾一樣出坡作 務, 過堂, 做務, 吃飯; 讓他下去。 【經文】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 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 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 惠能是很有意思, 他還要問, 他 祈稟和尚。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他每講一句我們都非常慚愧。我講 這些話, 感應之強, 好像我當時就是與會的大眾, 見到五祖和惠能 的對話。自生慚愧。無量劫來, 起惑造業無有了時。聽到他講這 句語真如醍醐之灌頂, 如睛天之霹靂。只要有佛性的人, 聽到這些 話, 莫不覺醒。 自心常生智慧:「智」,一切相了不分別,叫智。「 慧」,一切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慧。心不動而知過去、現在、 未來叫「智慧」。他說他自己心裡常生智慧, 這還得了嗎? 所以 他不是普通人。他是非人者, 佛也!
六祖法寶壇經 不離自性,即是福田;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把現在末法時 期,一天到晚捐錢,一天到晚操勞,勤求生死,完全被粉碎。所有 一切慈善事業, 無非起惑造業。造什麼業, 起什麼惑? 起善惑, 造 善業。善與惡是對等的。起善止惡是人間最離不開六道。佛家 絕對沒有說不要做善事。如何做呢? 自心常生智慧隨緣做善,叫 做功德。自心清淨本來就是福田。福田是人人具有的, 不是捐兩 個錢, 供個房子, 請出家人說法, 就叫福田。不是的。所以古人 講: 如果你今天三輪體空, 供養一毛錢或一塊破布, 你這個功德無 量無邊。如果你今天分別、妄想、執著一大堆, 而供養的是整個 銀河系的七寶, 功德一分都沒有。就跟梁武帝一樣。梁武帝造寺 度生, 那還得了。他有沒功德? 亳無功德。這一點現代人犯的毛 病, 犯了很久了已經成魔了, 每一天都著這魔, 慈善有慈善魔, 鬥 爭有鬥爭魔, 分別有分別魔, 妄想有妄想魔。諸魔皆是外道, 是邪 知邪見。所以六祖講: 「自心清淨是功德福田」。未審和尚教作 何務?我不知道和尚你到底要我做什麼?這是反問他。 【經文】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 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 踏碓。 五祖忍和尚聽了這一番話, 他就是接他棒子之人, 他就是 六祖。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禪宗是很詼諧, 在罵人當中帶 開悟。他不在罵你,他要你斷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念頭。他還 是講这獦獠根性, 還是罵; 可又講根性大利。大, 沒有界限叫大。 利,上根利智叫大利。 汝更勿言。 你不要再說話; 因為旁邊這些人聽了莫明奇
23
24
六祖法寶壇經 妙, 搞不清狀況。五祖為了保護他,讓別人不要毀謗造業。着 槽廠去。槽廠,就是所謂的馬槽 馬房。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 者,差惠能破柴踏碓。他還是做老工作,以前他破材,踏碓,磨 磨,為眾生服務。 【經文】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 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 之否?」 八月余日,經過八個月後。祖一日忽見惠能, 五祖一日 來找惠能。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祖 師說: 我知道你是正知正見, 有大為可用, 恐怕有惡人要害你。惡 人?是邪知邪見之人。遂不與汝言。所以不再和你講。這是祖 師對他的一番苦心。佛門中鬥爭之人, 魔界來的多得是。看到你, 瞧不起你; 如果看到你將來得到法後, 他殺你。他看你不順眼, 他 要把你殺掉。後面有講, 追殺六祖, 這是在佛門, 那是在唐朝時代, 人心就如此之坏, 更何況現在。汝知之否?你知道我的用意嗎? 【經文】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當 前,令人不覺。」 惠能說: 「我知道祖師的意思, 」不敢行至當前,不敢招 搖, 不敢每天走到前廳去, 就在後面韜光養慧, 很低調的過日子。 令人不覺,令人不知不覺。 【經文】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 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 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五祖把全部門人都叫來。五祖開 示: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六祖法寶壇經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生死事大,生老病死無量劫來纏繞著, 這件事不能不解決。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你們終日只知造福, 不知道開悟。不求出離生死苦海,現代人也是一樣。日子過得 好, 物質受用好, 一切都如意, 這叫不知出離生死苦海。佛在世間 出現, 是要你出離生死苦海。但是你不是的, 你是一天到晚要想 留在娑婆世界。我都問了很多人, 很多人也問我。 我問很多人: 『你想不想出離生死? 』 有人告訴我:『這兒蠻好的。』 人家問我說:『極樂世界有沒有?』 我說:『有。 』 他不相信。這都是取相分別, 情執深重。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如果你迷失在生老病死當中, 名利食色睡當中, 這個福能救你嗎? 再有權勢的人, 閻羅王要他三更走, 不會留他到五更! 【經文】「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 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 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 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 上陣,亦得見之。」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這是告訴你迴光返照,自己當下應 該清靜,去看看自己有沒有智慧。取自本心般若屬智慧之性, 各作一偈,來呈吾看。這就是五祖,大家用功一陣子了,他要 考驗大家。叫大家寫這一陣子的修行心得報告。以偈來表示, 在即是四句。取自本心般若之性,看一看你心得報告的智慧是 否從自性流露出來的。
25
26
六祖法寶壇經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 滯;思量即不中用。這要傳法。如果你見到自性清淨了,你就知 道悟道的大意。大意,廣大無邊的第一諦。付汝衣法。達摩東度 來,一直傳都有袈裟和缽。這表信,誰要是拿到這個,就表示他 已經開悟成佛了,他就稱為祖師。五祖忍講,接我的人叫第六代 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你們趕快去把報告寫好,不要拖延。 思量即不中用。你一想就無效。如果這個偈, 讓我想想看,這是 用心意識,不是自性清淨。 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見性的人,聽到我講,你就應該 見到自性般若。若如此者。如果是能見到的。輪刀上陣,亦得見 之。刀山火海在所不辭。任何的艱難困苦都阻擋不了你見到自性 的狀態。 【經文】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 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 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 頌,枉用心力。」 處分,老和尚的這一番話,得到這一番意思你能不能寫 的出來?處,是處方。分,是本份。他們得到老和尚的命令,這 所謂教誨。叫處分。退而遞相謂曰。大家就互相耳語。我等眾 人。我們這些人根本就沒有這些工夫。不須澄心用意。那就是告 訴你他的心根本沒有辦法定下來,更何況寫出一句偈來,不可能 的!有何所益。這有什麼用,寫了也是白寫。 上座。是他們之間的領導者,弟子中最有悟性的是神秀。 教授師。教我們大衆的老師。必是他得。當然是他能寫出一番心 得來。謾,就是心不在焉,胡亂而為。偈頌。四句詩。枉用心。 沒有辦法承擔這種狀態。
六祖法寶壇經 神秀,是漸悟。六祖是頓悟。 【經文】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以 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其他的人聽到,都說讓神秀去 作。咸言:「我等以後依止秀師,都說,我們以後都靠神秀 了。全是飯桶,酒囊飯袋,無用之人。何煩作偈。還有什麼好 做偈? 【經文】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 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 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 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 偈,終不待法。大難大難! 神秀思惟。神秀開始打妄想了。思惟,思量極不中用。 他就開始想,這些人都不寫心得報告,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 師,那我就應該作偈給和尚看。 若不呈偈。若是我不寫下來給和尚看。和尚怎麼知到 我的程度有深有淺。他又想,若我原來寫心得報告的意思。求 法即善,覓祖即惡。他也知道。若是為得祖師的地位,這是 惡念。若是求法的心態,這是善。奚別,何有差別。卻同凡 心,奪其聖位奚別。一般人想要爭奪祖師的聖位,那有什麼不 一樣?所以他在那般前後想。若不呈偈,終不待法,如果我不 寫,那沒有用。大難大難,實在是難得不得了。 【經文】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 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 養。
27
28
六祖法寶壇經 五祖堂前,五祖房前有迴廊。擬請盧供奉盧珍畫師,達 摩以四卷楞伽經來印心。講的是法界實相。變相圖是裡面講的不 同故事。血脈,傳承。 【經文】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 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 神秀,不是塊料子。神秀作偈作好了,數度欲呈,行至 堂前,好幾次要拿給五祖看,走到五祖的寮房前,無法決定,心 驚膽跳,遍身汗流。這是業障現前的現相。分別執著嚴重,邪不 勝正。所以汗流夾背。六祖是心裡清清爽爽常生智慧,如日月照 臨天下,無處不照。擬呈不得。心神恍惚,要怎麼樣把心得報告 交給五祖? 【經文】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 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 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 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經過了三四天,有十 三次走到堂前,都沒有辦法。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 和尚看見。神秀想,不如寫在迴廊,讓和尚看到。忽若道好,即 出禮拜,云是秀作。如果祖師說是好,神秀自己出來禮拜。若道 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如果祖師不同意, 無法堪任祖師的位子,那我不如到山中呆個幾年,更是還有什麼 道可以修?這也是個妙人。人算不如天算。 【經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 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 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法寶壇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 所見。他偷偷摸摸拿個油燈,走到牆壁寫下他的心得報告。偈 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經文】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 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 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 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他寫完了,自己回 到寮房,別人都不知道。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 與法有緣。明日五祖見到生歡喜,五祖所見即是我所見相同, 表示我與這不二法門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如果五祖 不同意,那就是他迷失了。宿業障重,不合得法,他知道業障 深重,不能傳衣缽。聖意難測,諸佛菩薩清淨心難於測,無法 計量的。房中思想,坐臥不安,說句老實話,祖師大德要你把 心得寫出來,你有神秀這樣的狀態,你絕對沒有見性。直至五 更。到了天亮,因為他睡不著。 【經文】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 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 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 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 誦持。依此偈修, 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 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29
30
六祖法寶壇經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五祖已經知道神秀不 知其門而入,沒有見到自性。這是五祖施行的方便手段。不傷神 秀的自尊心,也不傷門人的自尊心。徒眾多,是非善惡好壞意見 多。神秀即是他們的教授師,他們要依靠他,簡直就是一個黨 派。你如果把他說成一文不值,那這些人何去何從?更何況神秀 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 還是慢慢的可以修成正法。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 偈,五祖知道他無法見性,所以天明時,他也假裝演戲。他自己 假裝看見那個偈,然後就告訴他盧供奉,你不用畫了,勞爾遠 來,讓你從老遠而來,真是不好意思。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 是虛幻。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他本來要來畫畫的,五祖就說一 切相皆是虛妄。那意思就告訴你,這牆壁上不用畫了,有這個偈 就等於畫上了。依此偈修,你如果依照此心得修,免墮惡道,不 會入三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 得見性,讓大家燒香,禮敬,各種形式都來了。我們講慢慢的 修,無邊刼的無遠刼的慢慢修。總要成佛。門人誦偈,皆歎善 哉。門人都以為是神秀得法,都讚嘆,高興得不得了。善,是好 的意思。 【經文】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 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 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晚上,這真 是妙了,都是在晚上。晚上把神秀叫進去,這偈是你作的?神秀
六祖法寶壇經 說是我作的。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他還以為他有自知 之明,祖師的位子我不敢求,雖然不求位但求法,看看我有沒 有智慧! 【經文】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 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 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自識本心,見自本性, 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 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徘徊,所以他不懂什麼叫做佛法。連神秀都不懂佛法,何況其 餘之人。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不知道這些話, 他受不受得了。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自識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無上菩提,是無相無說無作。更何況還寫出來! 那裡有時時勤拂 拭?所以他一語把它道破。言下自識本心,這重要。言下,人 家說的同時,你就見到說的本意。菩提,說的時候你就知道什 麼叫菩提,不是用語言文字去分別。現在人不是:我前天發了 個菩提心,你絕對沒有發;它有我,有菩提心,有發,三個都 沒空。 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覺悟的人,每一個念頭都是 宇宙實相。沒有不見的。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滯,就是障 礙,沒有障礙。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知道的。一真一切真。就 等於個氣球,用針一戳它就破了。就像月亮你從針孔看也看 到月亮就像月亮的光。所以一真一切真。就像法界,我們講極
31
32
六祖法寶壇經 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清淨的世界。萬境自如如。萬境,宇宙一 切現象。自如如,自,自在。第一個如,如其本來,從來沒有 出生,也從來沒有消失。第二個如,一切相都歸於自性不生不 滅。第一個為本體,第二個為現象,本體和現象,無二無别。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什麼叫做實相?什麼叫做一真? 一真和實相就如如。所以我們知道佛法是如如,是真實。若如 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如果你真的見到,那就叫做無 上菩提之自性。這就叫做成佛的果地,成佛的境界。 【經文】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 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 出。 所以他就說,你現在回去,再想一想,過兩天做一個報 告給我看一看。如果你入得門來,我就把衣缽傳給你。神秀作 禮而出。五祖忍真是大慈大悲。知道他不是塊料,不傷他的自 尊。這真的是方便中的大智慧。 【經文】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 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不是塊 料,就是不是塊料。猶如夢中,行坐不樂。業障又現前。你去 思去惟,怎麼可能會有悟入之處? 【經文】一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 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 授,早識大意。 一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這實在是厲
六祖法寶壇經 害。一個小孩從碓坊經過,和尚叫大家背,他就一直背。惠能 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惠能一聽,一接觸,知沒見性。雖 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雖然五祖沒教他,他早就知道,什麼叫 做本來無一物。 【經文】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 「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 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 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 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 修,有大利益。」 這小孩還罵他,難道你沒有聽到大師所說的世人生死事 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所以六祖根本不知道五 祖有這份意思讓大家寫心得報告。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 祖。如果知道如如本來自性,就可傳你衣缽做第六代祖師。 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 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連小孩也學祖師一 樣畫葫蘆的說一遍。我們過去聽經者有不疺這些人。我說什麼 他也跟著說一遍,有沒有入?當然沒有。聽經聽了一千遍,他 都能背,他也悟不進去。門外念經,是外道,邪知邪見。 【經文】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 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 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
33
34
六祖法寶壇經 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 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 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上人。惠能是如此的謙卑,對一名童子他稱他為上人, 尊敬之至。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 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 為讀。」他請童子幫忙,開始演戲到前面去看看。他因為不識字 所以請童子為他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日用是個官名叫張日用 替他唸。 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惠能 聽完,說,我也有一偈,請別駕替我寫。別駕言:「汝亦作偈, 其事希有!」你也會作偈,這真是稀有難逢,非常瞧不起。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他 教訓他。要學佛,不要輕視初學。就像維摩吉經中講的,不得輕 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下人有上智,上人 有無明。上上智,菩提本非樹。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經文】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 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別駕說,你就說出來我替你寫。你若先得法,你要先度 我。不要忘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法寶壇經 這個境界就是破無明了。不僅破無明是破的很徹底。本 來就沒有一件東西是真實的。前面神秀還講時時勤拂拭,這根 本就沒有。所以惠能是完全看破,完全放下。破一品無明證一 分法身。何處惹塵埃的意思是煩惱,妄想,執著完全沒有,完 全粉碎。這個偈,我們講是千古公案。你要提佛法的核心,你 非要提這首偈不可。 【經文】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 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 肉身菩薩。」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看到的, 所有徒子,徒孫,大家 都非常驚訝。嗟,是嗟嘆。訝,是驚訝。個個交頭接耳,奇妙 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獦獠也有佛性,獦獠也可以 成佛。這就是演出來給我們看,破我們的執著。何得多時,使 他肉身菩薩。意思是可能他是佛菩薩。肉身菩薩,表示說,戒 定慧都達到最上層,得全身舍利。 舍利有兩種,一種和釋迦牟尼一樣,碎身舍利,他的骨 頭燒出來的,其實是戒定慧的最上福田。這是他的三昧功夫已 經成就,離開生死進入不生不滅的狀態,他才有。所以六祖以 後,他真的留下一個全身舍利。六祖的金身,將來大家可以去 看。保留的最完整,表示他的功夫最到家。但是我們學佛的人 絕對不要去執著它,如某某師夫火化後有舍利以此來測定他的 功夫。或者是他是不是凡夫。不能用這個方法,用這方法是著 相。當然他留這個肉身下來是有他的道理。 【經文】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 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35
36
六祖法寶壇經 五祖見到眾生訝異,恐怕有人要害六祖。他馬上動作, 用鞋子把字擦掉,表示這個不算什麼。講這沒有見性,保護他的 手段。大眾就相信了。 【經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見能腰石次日,祖 潛至碓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 如是乎?」 隔天五祖親自來到後面的碓坊看見惠能在磨米,在工作。 這是表法。不停持續勤奮的工作,如日月如斯, 如水一般不停的流, 念念相續。為法忘軀的人,是勤求精進於無上法, 絕對放下生老 病死。 【經文】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乃問他,米熟了嗎? 如果米是生的, 表示說還未煮熟, 功 夫還不到,還沒見性。你見性了嗎? 惠能曰:米熟久矣。意思是米已熟, 他早已見性見到宇宙 的實相。猶欠篩在。篩,把習性去掉和雜質去掉。他是全部見 到, 只剩習性. 【經文】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 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這是給他暗示。惠能瞭解五祖的 意思,三鼓入五祖的房裡。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袈裟很 大,圍起來,不給別人看到。替他講金剛經。
六祖法寶壇經 以「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一切佛法的核心。無住, 是 不執著一切法, 了無一法可得。生心, 是無量大方便去幫助一切 眾生。譬如說:我們平常穿衣, 吃飯, 日常生活等等, 心無所住, 完全無住。可是你又能穿衣, 吃飯, 但不離日常生活。無做而做, 無吃而吃,無行而行;這叫「無住生心」。惠能言下大悟,一下 大悟。前面他是開悟, 現在他是大徹大悟,就是見到不生不滅。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這句話很重要!萬法是宇宙之萬 相。宇宙萬相從那兒來?從自性而來。「自性」是什麼?自性 是如如不動, 如如生萬法,萬法歸如如。用現代語言說: 你用什 麼樣的觀念來生活, 你身上的感受就是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用「 看破放下」來生活, 你每天過日子是看破、放下的。但是如果用 斤斤計較, 或天算不如人算;那這種想法每天過的日子是很難受 的。所以你是什麼樣的想法, 就是什麼樣的日子。 【經文】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 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 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所以他馬上給五祖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沒想到自 性真的本來清淨沒有污染。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來就沒有 生老病死, 成住坏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即物質,精神一切 狀態, 本來具足, 壽命無量, 本來就有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根本就沒有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能生一切法。見一 切相即是自心所現。 轉一切物即是自性無染。自心所現, 自性如 來, 是一不是二。 【經文】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 天人師、佛。」
37
38
六祖法寶壇經 五祖知道他已經大徹大悟,知道佛性的本來面目。謂惠 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 夫、天人師、佛。」這真是太重要了! 五祖告訴惠能,學佛如果不 能認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能認識自性本來清淨, 沒有動 搖, 能生萬法。不能認識一切不生不滅。學佛是無益的。這一點 在這我們這末法時期, 真的是醍醐灌頂, 晴天霹靂。他讓你知道什 麼叫做佛法,什麼叫做學佛。 我們一般人心裡面想學佛,想「佛、法、僧」三寶,我們要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還是比較正常的想法。 不正常的想法: 佛門裡是有求必應, 我們趕快去捐些錢, 將來福報 不得了。投一得萬, 開始邪了。再邪了, 用佛法做事情的,起心動 念的, 邪知邪見的, 太多了。 真正修行的人, 第一個要「正本清源」。怎麼講「正本清 源」? 第一把世俗觀念全部轉過來。最近,我接觸一些,都是所謂 學佛的人,很奇怪你和他講起話來,滿腦子世俗的二分法,對立法, 鬥爭法。講得不好聽, 各式各樣的觀念雜染在一起。 問他學佛多久了? 他答:很久了,我年青時就學了。 但你一聽他講話你就知道這不是佛法。那是什麼呢? 是 貪、瞋、痴、慢、疑。所以說他的觀念當中, 表示他沒有正本清 源。這個就是說他不知道自心本來清淨, 根本就沒有貪、瞋、 痴、慢、疑。這樣學佛則怎麼學都學成魔。再高的佛法給他,他 學成無上魔法, 不是佛法。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如果你
六祖法寶壇經 見到法界本來清淨沒有污染, 法界本來能生萬法, 這就叫做大丈 夫、天人師、佛。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英雄, 好漢, 世間都有。 那要講大雄、大丈夫那就不一樣。丈夫前面加個大, 什麼意思? 能斷一切煩惱叫「大」。英雄難過美人關, 煩惱不能斷!英雄也 難過名利關,名利不能斷。名利食色睡, 他不能斷, 所以只是英 雄, 他不能叫大雄,大丈夫。 天人師, 那更不要講, 那是做天、做人的表帥, 這必需要 有能力斷一切煩惱。佛,是九法界的老師(地獄、餓鬼、畜生、 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 【經文】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 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 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半夜三五祖就已經把衣缽傳給六祖。便傳頓教及衣缽, 表 示『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應驗了, 這是以前達摩祖師講 的, 終於應驗了。頓教法: 無住生心。衣缽是達摩祖師留下來的 袈裟和缽。 汝為第六代祖。五祖給他受記, 說你是第六代祖師。善自 護念。善是善巧。自護念是念念清淨, 念念流入如來娑婆若海, 念念不生不滅。 廣度有情。有情是眾生;廣是廣大, 度是普度, 廣大普度 一切含靈。流布將來。 流布:流是流通,布是行布;流通行布這「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金剛經的不二法。無令斷絕。 要讓 法輪常轉。 【經文】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
39
40
六祖法寶壇經 五祖也做一首偈:有情來下種。 有情是佛菩薩。佛菩薩來 度眾生就像把種子種入田地當中。 因地果還生。 種子是因, 今天有了果; 種子種下去, 因緣時 節到它就生出來果。(前面講現象, 後面是講本體。) 無情亦無種。情也沒有, 種也沒有; 生也沒有是滅也沒有, 因也沒有是果也沒有, 全部放下。 無性亦無生。佛性也沒有, 生也沒有, 死也沒有, 無生法忍 也放下, 佛性也放下; 這叫徹底大徹大悟。這真是應了: 「菩提本 無樹, 明鏡亦非檯;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經文】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 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 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 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 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說:達摩剛到中國來時,人是難信難測。不相信頓教法 門。不是上上根之人是無法契入的。所以這衣和缽是法體。信心 清淨則生實相, 所以「信為體」則以衣和缽做代表。代代相承, 傳了六代。法以心印心, 單一的, 面對面的。自悟自解。很重要, 不是他悟他解, 或你悟你解, 是我悟我解。佛法沒有人可以替你開 悟, 也沒有人可以替你成佛。一切靠自己。自是什麼? 自性本來 清淨。自性本來開悟, 本來徹悟。自性本來解脫。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 這是點他。從古佛的每一尊佛唯傳 本體。傳是傳本體: 自心本來清淨。師師密付本心, 祖師與祖師之 間, 以心印心, 以心傳心。「密付」是暗合道妙。舉例: 講同樣方
六祖法寶壇經 言的人, 他們一講聽就懂。外面人是聽不懂的, 聽的懂, 這叫密。 不是有什麼祕密。是人家聽不懂這意思, 這道理。如果你懂了這 個道理叫做印心。 衣為爭端。眾生就是慳貪, 執著, 鬥爭。所以這衣和缽最 後變成爭端。大家以為得衣缽, 可成祖師, 為名為利而來。止汝 勿傳。到你這兒不要再傳下去了。若傳此衣,命如懸絲。如果 你把衣傳下去, 如細絲懸在半空中, 命在旦夕, 命在呼吸間, 非常 危險。汝須速去,恐人害汝。你趕快走, 恐怕有人要害你。 【經文】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 「能本是南中人, 宿不知此 山。」 五祖云: 「汝無需憂。吾自送汝。」 祖師就說了,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是地名。會, 也是地名。他就是指點他,你到這個地方就躲起來。這只是防 別人加害他。 惠能於三更領得衣缽。我是從南邊來的,從來不知如何 出山。五祖說,你不用擔憂,我送你。祖師真是慈悲,親自送 人。這個不是簡單的,這是要冒生命危險的。萬一被別人見到 那就麻煩了。 【經文】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 櫓自搖,弟子和搖櫓。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
41
42
六祖法寶壇經 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 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 汝去三年, 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 速說,佛法難起。」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驛是驛站, 過往九江旅客匯集的地 方。到了江口上船,五祖多慈悲, 要幫他搖船, 惠能請和尚坐。 「弟子和搖櫓」。和尚請坐, 我來搖櫓(槳)。祖云:「合是吾渡 汝。」 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 同。」再再顯示, 一舉一動皆在「不生不滅」。五祖說: 當然是我 度你, 我來搖船。惠能說: 迷的時候是你來度我, 悟了,我自己度 自己。度名雖一,用處不同。就像人有南北, 佛性無南北;用處 不同。這是智慧。惠能生在邊方。生在南蠻。語音不正。表示出 生低微。蒙師傳法。受到祖師大慈大悲的度化。今已得悟。今天 已是諸事己辦, 所作已了。只合自性自度。這句話太重要了。自 性是清淨無染, 自度是自度清淨無染之眾生, 這叫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五祖說: 「完全正確, 就是這樣」。 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祖師給他受記,以後佛法由你開始廣度 眾生,傳法度眾。汝去三年, 吾方逝世。你去三年以後, 我才會圓 寂。汝今好去,這是珍重道別。努力往南方走。不宜速說,佛法 難起。這是一言難盡。這是古人, 說老實話從兩個人, 一個是老 師, 一個是徒弟;最後徒弟也變成老師。從兩個人相處對話中, 你可看出來我們中國人是完全適合禪宗。為什麼?中國人很簡 單, 第一不拖泥帶水,第二有智慧,第三對於宇宙一切名利食色 睡都放得下。人身難得, 今已得; 這很重要。得人身的目的是在這
六祖法寶壇經 兒覺悟的, 是到這裡來成佛作主的。所以佛法難起。 起是難聞, 難見, 難知, 難解。不宜速說。是無從說起, 意思是不是三言兩語 把佛法講清楚的。 【經文】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 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亦問 曰:「和尚燒病燒惱否?」 曰:「病究。因法已南。」 遂問:「誰人傳授?」 曰:「能者得之。」眾乃知也!逐後數百人來,欲 奪衣缽。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惠能 辭了五祖,開始南行,兩個月,到達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 上堂。眾疑,亦問曰:「和尚燒病燒惱否?」曰:「病究。因 法已南。」五祖回到寺院,數日不上堂。大眾起疑,亦問曰: 是否和尚有病痛或煩惱?曰:我沒有病。因衣缽和頓法已經南 行了。 遂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也!遂 問: 誰人得法?曰: 惠能得法。大眾才知道。逐後數百人來,欲 奪衣缽。有數百人來,這數百人都是魔,真是不得了。要奪取 衣缽。 【經文】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 性行粗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 「此衣表信,可力爭 焉!」能隱草莽中。
43
44
六祖法寶壇經 惠明至,提撮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 為法來,不為衣來。」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燥,極意參 尋。跑得快。終於追到。性行粗燥。 個性各方面粗枝大葉,行 為也是大而化之。趨及惠能。先找到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 云: 此衣表信,可力爭焉!惠能擲下衣跟缽,擺在石頭上。這個 衣服是表示如來信體的,可以用力爭得去的嗎?能隱草莽中。惠 明至。六祖躲在樹林草莽中,惠明到。提撮不動。拿不起來,為 什麼? 一切是如來加持力, 拿不動的。乃喚云:「行者!行者! 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惠明的確實為了法來,不是為衣。行 者,是修行之人。 【經文】惠能遂出,坐盤石上。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 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 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能出來,坐在石頭上。惠明作 禮云:惠明給他頂禮。「望行者為我說法。」他一片至誠。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 為汝說。」這個重要, 這就是關鍵。我們去見善知識都是有煩惱 執著去見。惠明這個人他不是, 他為法而來。他跑第一個來追到, 他不是為衣缽。他對衣缽名利沒有興趣。他為什麼, 為佛法成佛 而來。所以六祖替他講法。屏息諸緣。 屏是屏障, 息是熄滅。
六祖法寶壇經 諸緣,是一切妄想執著。勿生一念。 那叫一念不生, 一切雜念 不生。吾為汝說。我為你說法。 明良久。惠明停了一段時間, 讓自己心定下來。惠能曰: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善念放下了, 惡念也放下了, 就 在這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呢? 到底是什麼樣個狀態是你惠明本來的佛性? 這也是個公案。我們 看禪宗祖師留下來很多的公案: 本來面目是誰? 那個是你的本來 面目? 都由這裡來的。不思善,不思惡; 一念不生, 屏息萬緣, 這 個時候是什麼? 惠明言下大悟。 這時候他悟到什麼?無住生心。悟到不 生不滅。為什麼叫言下大悟? 問在答中。答在問中。問答是一 不是二。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清淨。清淨的時候就是本來面 目, 就是萬緣放下, 一念不生, 那個就是你的如如本性。 【經文】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 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 在汝邊。」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這個 密,是深密,不是秘密。生心,什麼心?菩提心,覺悟之心。 密語密意,覺悟的語言,覺悟的意思,覺悟的本意。還更有密 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光天化日之下就是你如 來的本體了,還有什麼不可說的?還要頭上按頭嗎?所以一語 道破就不叫密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這是語言遊戲,語言 三眛。不執著密是真密。說密非密是名密。前面講,與汝說者 即非密,是非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即是密。說密,還有密
45
46
六祖法寶壇經 意嗎?與汝說者即非密,是名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什麼叫 密,自性清淨。返照,回光返照。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時空放 下,一念不生的時候,你就見到自性本來了。 【經文】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 目,今蒙指示。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 持。」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惠明自己說:「我雖在五祖會下 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並沒有開悟, 今蒙指示。今蒙六祖指 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性要親查, 親見、親證, 就如同你喝 一杯水, 到底是什麼, 你喝了就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聽六 祖講今大徹大悟者是惠明師。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六祖就說: 「你是 真的這樣, 那我和你一樣都是五祖忍和尚的弟子。 善自護持。這 個法都是由五祖忍傳下來的, 定好好的護持。 【經文】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明回嶺下謂成眾曰: 「象步吹嶸, 盡無蹤跡, 當別道 尋之。」成眾咸以為然。惠明後改道明。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我今後要到那裡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蒙皆代表地方。明禮 辭。他就走了。
六祖法寶壇經 明回嶺下謂成眾曰:惠明回到大庾嶺, 為追趕的數百要奪 衣缽的人說: 吹嶸意思是崢嶸之地。危險之地, 又高又難行, 很 不好找的地方。盡無蹤跡, 我沒有看到六祖。當別道尋之。我們 應走別的地方去找。成眾咸以為然。大眾都相信。所以避過一 劫。惠明後改名為道名。為什麼呢? 是避諱六祖大師的「惠」 字。 【經文】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 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 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 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 肉邊菜。」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 中。惠能後至曹溪, 還是到處被惡人到處追, 到處趕,所以他就 避難於打獵人隊裡。凡經一十五載,經十五年, 這十五年就是歷 事鍊心。他怎麼歷事鍊心? 時與獵人隨宜說法。隨機說法。獵人 常令守網,獵人扎網捕鳥,由六祖幫忙看。每見生命,盡放之。 乘獵人不在時, 有些鳥被網纏住的, 他把牠們給放掉。每至飯 時,以菜寄煮肉鍋。每次吃飯時吃肉邊菜。燙熟菜在鍋裡, 吃菜 不殺生。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如有人問他為什麼 這樣? 他答: 我吃肉邊菜, 一樣嘛! 【經文】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避。」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避。」一日想到:「要出 來弘法了,不能隱居了」。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六祖惠能開始十 五年把所有習性斷盡, 把所有微細的習氣全部斷盡;叫悟後起
47
48
六祖法寶壇經 修。他就到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正好踫到印宗 法師講涅槃經。 【經文】時有風吹幡動,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 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 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時有風吹幡動,講經時要豎幡,那你才知道這裡講經,大眾才 來。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一個 出家人就講: 幡為什麼會動? 是風在動。那另一人講: 是幡在動。 兩人爭執不休。 惠能進曰:惠能非常有禮貌的說: 「不是風動,不是幡 動,仁者心動。」心不動, 一切不動; 心動, 一切動。非風非幡, 非因非果, 非緣非道。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那「惹塵 埃」是什麼? 是自性互動, 忽生無明,所以說仁者心動。 【經文】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 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 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一眾駭然,所有人聽六祖講後都嚇一跳,從來沒有人是這 樣的說法。印宗延至上席,這印宗法師也是千古難逢。你想惠 能窮苦人家出生, 等於是逃難逃到法性寺。剛好有這個機會。印 宗,你想當時是大法師講涅槃經;這是首座, 住持, 方丈;這等 地位那還輪得到六祖講話嗎? 「印宗延至上席」,印宗一聽知他絕 非凡夫。其實印宗本來就不是凡夫, 是來演戲的。所以有這等的 度量讓六祖把法傳下去。征詰奧義,「征」是征信, 「詰」是問,
六祖法寶壇經 「奧」是玄奧。「義」是第一義諦, 佛法的宗要。見惠能言簡理 當,這自性自悟的人, 他的言語是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絕對沒 有模凌兩可的。「言簡理當」, 「理」是完全印入本體。「簡」 不囉嗦。「當」是適當, 恰當, 一針見血。言跟理, 理跟事, 是無 二無別, 叫「言簡理當」。不由文字。不是由文字造作, 記問之 學而得來的。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印宗說: 我知道你絕對不是一般 人。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早就聽說六祖大師帶著衣缽到廣州, 南方來。莫是行者否?很可能就是你? 難道就是你? 惠能曰:「 不敢!」中國人講字「不敢」是無量義。當仁不讓, 但又謙虛而 卑下。 【經文】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 眾。 宗於是作禮,印宗向他頂禮, 做這樣的人是佛菩薩。我 們眾生那裡做得到? 不信你去看奇貌不揚之人, 你會跟他頂禮 嗎? 我們一般人不可能, 我們認為佛菩薩, 一定是風光霽月, 相貌 莊嚴。來了個醜八怪, 你會跟他頂禮嗎? 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 眾。告訴他, 請把傳來的衣缽請出來, 表示取信。 【經文】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 脫。」 宗復問曰:印宗又問。黃梅付囑如何指授?黃梅,指五 祖忍和尚,以地名為名是尊重他。付囑如何指授,他傳了你什麼 法?
49
50
六祖法寶壇經 指授即無,;這句語是一針見血。「指」是指點,「授」是 傳授;指點和傳授的不是佛法, 不是第一義諦,不是了義。指授沒 有。唯論見性, 就是只有一法:「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論禪定解脫。不是「禪定」, 不是「解脫」, 不是這些; 「唯論見性」-見性成佛。 【經文】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能云:「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 法。」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印宗說: 為什麼不論禪定解 脫? 能云:「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禪定解 脫是二,這叫二。「二法」者非佛法。有分別執著者不是佛法。 所以我常講: 一切法本來不二。 人就把它分為二, 分三, 分四,... 分無量。本來「不二」, 你要去分, 這就不是覺悟法; 一定是「二 法」。佛法是「不二法」。 【經文】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 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 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 『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 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 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 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 性。」
六祖法寶壇經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間:佛法是不二 之法,怎麼樣才是不二呢?。惠能答: 法師講涅槃經, 明佛性是佛 法不二之法, 是一不是二, 佛性、佛法都是清淨自性本體, 所以是 不二。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六祖很妙, 他不識字, 他怎麼知 道? 見性的人很奇怪, 無所不知, 無所不曉。我們念經, 念個半天 都記不住, 那他怎麼知道? 他馬上舉例子。 為什麼?如果你見性, 所有一切相都清清楚楚。都會影現在這波動中, 在這能量中。你 所起心動念的一切相都會顯現在虛空中。他不用看涅槃經, 他只 要看印宗法師誦涅槃經, 他就知道了, 他有這個相嘛。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犯了五逆重罪, 是出 家人犯的;及「一闡提」是地獄; 這些人在經中來講是無法成佛 之人, 斷了善根之人。當斷善根佛性否? 是不是斷了善根之人?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講「常」是說:本來 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清淨, 無論你怎麼輪迴, 怎麼造罪, 這 個善根是不會斷的。 一個講「無常」, 無不常; 意思是兩層, 善根時現時滅; 一 個講善根永遠離開「常」的, 什麼意思?它不在常與無常的範圍 之內, 它永遠存在。前面所說的「常」, 照世俗講是有; 照佛性講 善根是非有非無。佛性非常非無常; 離開兩邊, 因那是相對法, 所 以常與無常都離開。是故不斷; 善惡離開, 清淨心就是不斷了。 清淨心包藏一切善根, 福德, 因緣。是名不二。這才叫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善與 不善是人分別出來的, 佛性根本就沒有這種狀態。蘊之與界,凡
51
52
六祖法寶壇經 夫見二。五蘊、十八界、二十五界、陰界, 這些都是凡夫之見; 六十二界皆凡夫之見,煩惱之見, 凡夫見到的是二。智者了達其 性無二, 本體無二, 就像佛性能變善、變惡, 善惡皆由它變的。佛 性變不變? 佛性不變。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才是不二。 【經文】印宗聞說。 歡喜合掌。 言:「某甲講 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其金。」於是為惠 能剃髮。 願事為師。 印宗聞說。 歡喜合掌。印宗法師聽到這種講法,當下言 下大悟。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那是講自己,他講涅槃經, 他都分開講。被六祖點破,涅槃和生死都沒有。這叫真涅槃, 叫做佛法。所以他說自己講經如瓦礫,一文不值。仁者論義。 猶如真金。六祖講的確實是不二法。這代表真金不怕火煉。 於是為惠能剃髮。 願事為師。這更厲害。他為六祖剃 度,他算是六祖的剃度師,這這不得了。這是恩師,他居然倒 過來拜六祖為師。我們眾生看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六祖不點 他,他又怎麼能成佛?所以人不可貌相。 【經文】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於 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 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 亦是過 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 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 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 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菩提樹是一個代表,依 法就叫做菩提。開東山法門,法門叫什麼?本來無一物。
六祖法寶壇經 惠能於東山得法,這是惠能講他自己一段公案因緣。 我們都知道祖師到我們這裡應化,都是有來歷的。他不是隨隨 便便的,他一個人來這兒沒用。還有別的佛菩薩來和他一起演 戲,才演出個普渡眾生,傳法濟眾,否則不可能的。印宗絕對 是佛菩薩再來,這都不是凡人,凡人怎麼會讓座? 怎麼會幫他剃 度? 怎麼會還稱他為師?辛苦受盡,確實。從見五祖忍在黃梅那 一天,就沒有過個好日子一直到現在。命似懸絲。人人都想害 他。印宗做了件大事,無上功德。禪宗六祖命若懸絲,要不是 他把它轉過來,禪宗就傳不下去。這也是堪稱人天師表。 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大 家今天聚會一處是無量劫的大因緣。就如同今日我們講經也是 無量劫的大因緣。如果沒有怎麼能夠講?如果沒有因緣具足, 不可能。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 頓教得法之因。這句話也應用在我們諸位身上。如果不是過 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今天不可能接觸到無上頓教之 法。沒有這個經的。所以我常常講,講經要無量因緣。第二要 無量智慧。第三,要聽者,與會的大眾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緣, 否則講不到,不可能,你一個人講沒人聽的。以前申公說法, 頑石點頭。以前申公到個地方,沒有人聽他講經,他把一些 石頭排在那裡講經,講到究竟處,石頭還會點頭。這是做給大 家看。一切山河大地,一切含靈也好,不是含靈也好,都是佛 性,都會有感應,但是還要因緣。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佛法是古佛傳下來的, 不是我惠能造的。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 疑。這是一切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最直接的教育。什麼教育?各 令淨心。講那麼多三藏十二部,目的是什麼?要你改變觀念。 把一切人我是非善惡,二的觀念,改成清淨心,不二之觀念。
53
54
六祖法寶壇經 接觸到不二之這種清淨觀念了。除疑, 除掉疑惑,煩惱,分別, 執著,妄想,都除掉。這是先聖教的。這是古佛所傳,代代相傳 的教育方法。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所 以大家聽了六祖講的行由這個來歷,六祖和古佛是一模一樣。這 些和他有緣的眾生,聽到六祖講的不二法門皆歡喜作禮而退,受 持,信奉 。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二品: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入常寂光海。 【經文】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 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次日,韋使君請益。請佛說法。師陞座,告大眾曰。六 祖升座講法。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點,是一切菩 薩的心願。總念,總淨,總持,把一切妄念,一切都丢掉, 專心 淨心念。摩訶的意思是大。波羅蜜多是登度彼岸,大智慧解脫 登度彼岸。這個意思就很簡單,念佛性。記住我們現在念是念 佛的名號,如果你念到一心不亂是念佛心。念佛的大智慧法化 報三身。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自性與佛性是無二無別。 以前有人講禪密雙修,密淨雙修,禪淨雙修,那不必 了,那都是三法,二法修。不二法是禪淨密是一,不是二。參 禪,修密,念佛,都是「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都一 樣的。千經萬論都導歸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摩訶般若波 羅蜜」的幻境,「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受用。這不一樣,說句 老實話,四土圓融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 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文】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 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 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 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 吾為汝說。
55
56
六祖法寶壇經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又 說,稱各位為善知識,覺悟智慧這種作用,每一個人都有。只 緣心迷,不能自悟。只因為心迷了,怎麼會迷?一念無明生三 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迷了而不能自己了悟。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大善知識是佛。佛來指點你,來導歸自性清淨。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聰明的,笨的,佛性 有無差別?沒有。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只有迷悟不 同。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 諦聽,吾為汝說。六祖今天為大眾說登度彼岸法,使大家都能 得到智慧,清淨之智。志心,有個目標,一心不亂注意聽。我 為你說。 【經文】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 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 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好像我們 看經,念佛,參禪打坐,內心並不認識念佛,參禪打坐。不認 識密法,不認識。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你肚子餓時,說 好吃的菜有沒有用?沒有用。萬劫不得見性。無量劫來也見不 到自性。終無有益。豪無意義。 【經文】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 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 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 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 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
六祖法寶壇經 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 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這你自己要去做。心行,觀念 改成摩訶般若波羅蜜。口念心行,這是心口相應。就像我們唸 佛,行為造作都不是佛法。念佛者,全體是佛。起心動念無非 是佛念,更何況佛念是沒有起心,沒有動念。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記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也念的是我們自性西方極樂 世界阿彌陀如來,無二無別。沒有說阿彌陀如來在心外,阿彌 陀如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回事。你念佛就是念西方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 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 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這講摩訶。大到什麼程 度?粉碎虛空。無有邊畔,是沒有邊際。不管是顏色,物質, 精神,長短,大小,喜怒哀樂,善惡,是非,沒有的,沒有開 始,沒有終了。 諸佛剎土都是這樣,都是虛空。世人妙性本空,每一個 人自性本來是空。空是智慧。自性本來自生智慧。無有一法可 得。了無一項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如如之真如本體也 就是這樣子。 【經文】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 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57
58
六祖法寶壇經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他又怕眾生執著空。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記住,有的人著空, 什麼都沒有,逃避。跑到深山修行,這是著空,這叫無記,就是 無明空想。 【經文】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 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 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 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剛剛所講,所以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自性空中。 【經文】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 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 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 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 與語,為邪見故。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 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 摩訶』。這就告訴你了,不要執著一切法,善惡染淨,都不要執 著。能含萬法,日常生活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不需要離開 再去修行。心如虛空,名之為大。大,心量要大。 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這是祖師呵叱一些人坐禪。坐什麼禪?叫坐枯禪。就 是蒲團坐破了也不會開悟。為什麼?空心靜坐,百無所思,這是 墮入無記,墮入無明。很多這樣的人,確實有得到一些邪通。自 以為證大涅槃了,就像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佛菩薩不會去度
六祖法寶壇經 他,為什麼?他不會相信。此一輩人,不可與語,沒有辦法教 導他。為邪見故,因為邪知邪見,將來定力失了,他還要譭謗 諸佛菩薩,墮入三惡道。 【經文】善知識,心量廣大,周遍法界。用即了 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心量廣大,周遍法界。這講宇宙實相。心力,靈力,念 力,法力是一個力。這種是什麼力?妙觀察智,就是大般若登 度彼岸。 用即了了分明。你用它的時候了了分明,喝水吃飯做 事,一切行為都清楚。這個清楚不僅當下,是過去未來都清 楚。應用便知一切。它如果起作用的時候,什麼都知道。譬如 說,這部經,那一段,那一個狀況,怎麼樣,他完全知道。六 祖是不識字,他怎麼知道涅槃經裡講的?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是華嚴經的境界。重重無盡, 是無盡重重。一切即一。一毛孔中轉大法輪含十方剎土。一即 一切。芥子可以納須彌。須彌含蓋無量無邊之剎海。去來自 由,什麼東西去來自由?佛性。佛性根本就沒有去來,去來本 來自由。心體無滯。滯是防礙。心體,自心清淨,佛性。即是 般若。這就叫大智慧登度彼岸。 【經文】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 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 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 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 弟子。
59
60
六祖法寶壇經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很多人學佛以 為般若是可以學的,有法可得,有六度萬行可以修。佛,自性 清淨就是佛。六度萬行是自性清淨中的六種能力,六種作用。極 樂世界是受用的環境是你本來就有的。所以說莫錯用意,如果你 真的知道叫真性自用。就像阿彌陀佛,我們自性中皆有個阿彌陀 佛,無量光,無量壽。 一真一切真。見一法真實,一切法都真。所以人家說, 破一品無明,也叫如來。所以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外面有個圓 圓的月亮,你用針孔看也看到是真的月亮。這個真和外面的月亮 是無二無別的。所以才知道見性。日常生活雞毛蒜皮都可以見 性。終日打架,吵架,罵人,也是見性。終日持戒,修福,齋戒 也是見性。貪瞋癡,戒定慧,性體是一模一樣。我們眾生: 迷在 貪瞋癡,迷在戒定慧,迷在聞思修,迷在殺盜淫。迷,都迷。佛 法,它說是不迷,但有的人迷佛法。又是頌經,又是懺悔,又是 作法會,又是慈善,一大堆。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君子行不由徑。意思告訴你,心 裡面直了承擔,心量大,廣闊如宇宙。這樣叫做一真一切真。小 道,分別,計較,執著叫小道。也是個道路沒有錯,攀個捷徑, 開個小門。這表示心量侷限於現象之中,不得見性。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這是一般人修行,終日 都說要念佛,要修行,心裡面的觀念不是這樣。恰似凡人自稱國 王。明明是乞丐,卻說自己是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這就 不所謂的佛弟子,不是覺悟的狀態。 【經文】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 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 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
六祖法寶壇經 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 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 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 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 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 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 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何名『般若』?前面講摩訶,這裡講般若。唐言智慧 也。中國話講是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日常生活中的 點點滴滴,腦筋清清楚楚,辦事無所不辦,身清體簡,逍遙 自在。這個叫智慧。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沒有 無明,沒有不清楚的時候。一念愚即般若絕,愚,是迷。有一 念起貪瞋癡慢疑,就叫愚。所以我們常說,這人愚不可極,沒 錯,是迷了。一念智即般若生。智是清楚。恢復清楚,有人 說,奇怪了,昨天我腦筋很清楚,今天怎麼昏昏沉沉的。不是 昨天清楚,你是一直都沒清楚過。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 修般若。這都是眾生的病。我們眾生是這樣,奇怪,這個人是 這樣,但從來不會想自己是口說般若,心中常愚。我們現在修 行不是小孩子,都是中老年了,中老年修行就不能欺騙自己, 要面對自己。怎樣面對自己?我心裡在想,到底是智慧行,還 是愚迷心。 念念說空,不識真空。不識真空是不瞭解宇宙真相。 真空是什麼?不生不滅。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般若是無 相。念念腦筋清楚就叫智慧心。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如 果你知道,懂得這樣的狀態,你就是有智慧。
61
62
六祖法寶壇經 此是西國語。是天竺,印度。唐言到彼岸。中國語為到 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瞭解其中之真意,就離開生滅 了。著境生心,生死就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水有波, 有浪,水靜止的時候叫離生滅。有波浪時,叫生滅起。有波有浪 的地方,叫此岸,水深火熱的地方。清涼,沒有污染的地方,叫 彼岸。我們常常講,回頭是岸,回到清靜沒有污染的對岸。我們 這邊東岸燒火,我們跑到西岸去。這是個比方。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離開一切境界相,沒有這些 分別執著相,就像水通流,沒有阻隔的。即名為彼岸。這就是彼 岸,清淨之境界。 【經文】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 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 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 行,自身等佛。 迷人口念。迷的人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有口無心。當 念之時,有妄有非。當念的時候,妄想分別,是非善惡全部都來 了。我們念佛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妄想執著一大堆。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如果你念念都能腳踏實地實行的 話,你就是真性。真性,是不生不滅。念念真性是念念覺悟,念 念不生不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如來之六根為自己的淨 念。這個非常的重要。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開悟,了悟這種狀況叫做智慧之 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修,是修正你的觀念。不修即凡。 不修智慧登度彼岸就是凡夫。凡,就是對立。一念修行,自身等 佛。所以我們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阿彌陀佛。我們 念佛如果口念心不念,那就是凡夫。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 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 離境即菩提。 凡夫即佛。凡夫與佛的差別在迷悟。一念悟叫佛,一 念迷叫凡夫。我們悟的時間一天當中可能很少,佛菩薩是二 十四小時沒有迷的時候。煩惱即菩提。從煩惱中見到覺悟的本 性,譬如說,我們今天大家互相吵架,你一句,我一句。最後 打架,打個你死我活。什麼東西叫你打?什麼東西叫你爭?佛 性。不過這佛性這時候是迷的。為什麼?你迷在境界中。如果 念一轉,原來是在作夢,醒了,就叫做佛。 前念迷即凡夫。前面一念迷了,殺盜淫妄全都來。後念 悟即佛。後念覺了就叫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所以煩惱就是菩 提。前面煩惱一大堆,又是這個,又是那個。後面一想通,好 了,煩惱也沒有了。你這個念念相繼,前面是煩惱,後面是覺 悟。念念相繼,講得不好聽,都是念。一個是念煩惱,一個是 念菩提,所以煩惱就是菩提,是一個性,都是佛性。 【經文】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 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 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智慧登度彼岸是什麼?一切佛 法之核心,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了無一切相可 得。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沒有相的。三世諸佛從中出。 現在過去未來的大覺悟者都是從那裡悟入?『摩訶般若波羅 蜜』。
63
64
六祖法寶壇經
五蘊煩惱塵勞。心經不是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所以話說回來,五蘊本來就不存在 的。是我們迷了以後產生的幻境幻覺, 而自迷在幻境幻覺中。打 破了,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一定成佛。變三毒為戒定慧。變三 毒,貪瞋癡為戒定慧。所以人講殺盜淫即是戒定慧,貪瞋癡不就 是殺盜淫?轉而已。是轉,大家不要誤會,戒和貪當然不同。它 們的佛性是一樣的。 【經文】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 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 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 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 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六祖說我傳給大 家的這個法門,從一念清淨生八萬四千智慧。一通一切通,一悟 一切悟。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為什麼?因為世間人 有八萬四千的烦惱,無量無邊的煩惱。塵,是塵埃。勞,是勤勞 生死根本代表煩惱。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如果沒有 煩惱,智慧現前。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頭, 不是著空,是沒有雜念。無憶無著。憶,是憶念過去。著,是執 著將來現在過去。 不起誑妄。沒有欺騙。誑妄,是虚妄。用自真如性。用, 無用而用即是用。用見性成佛之道,意思告訴你,真如就是見性 成佛。以智慧觀照。觀自在以什麼來照見五蘊皆空?以行深般若 婆羅密。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法,不需要取,不需要捨,放在 那裡就好了。即是見性成佛道。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 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 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 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 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 如大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 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 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 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 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 亦復如是。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如果想要入甚深法界 及般若三昧。甚深法界,是照見五蘊皆空。般若三昧,是大智 慧見性成佛。須修般若行。應該要修智慧行。持誦《金剛般若 經》。持,是受持。誦,讀誦。受持讀誦金剛經。即得見性。 馬上就可以恢復本體。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金剛經我們同修都聽過,這 部經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自性之境。經中分明讚歎,如來 都讚嘆金剛經之功德。莫能具說。沒有辦法一次說盡。此法門 是最上乘。這說是無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 智人聞,心生不信。小根小智人聽到後,他不信的。 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於閻浮提。這就好像天龍八部下 雨。我們這兒下雨是龍天在管,龍騰至雨。於閻浮提,我們這 個世界。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城市聚落,因為大
65
66
六祖法寶壇經 水全部被淹沒。好像飄浮的草和葉子。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 下在大海裡,沒有增減。表示大海象徵上乘人,大智慧的人。城 邑聚落,象徵小乘人,小智慧的人。於大海中,不增不減,表示 他的容受。小根小智人,則驚,怖。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所以六祖自己是最上根人,是大乘人,他聽到金剛經就開悟了。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智慧不是外來的, 是本來就有的。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用智慧常觀照不需 要借用文字去瞭解,文字只是手段,如果你常自觀照,一切清 楚,根本不需要假借工具。 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致。雨水不是外來的, 不是空無而來是龍興至雨。這是龍的職責,龍是管天氣的。這一 點,一般人不相信。為什麼?因為看不到。但是有特異功能的 人,有天眼通的人都看得到。龍,真的有。牠屬畜道裡面福報比 較高級的,但牠也有很多災難。龍也有無數種不同的福報。溫哥 華就有龍。地廣人稀,地靈人傑的地方都有這些東西。令一切眾 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雨水就表示甘霖,智慧, 救度大眾。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江河匯百川。大海 匯百川。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眾生本性般若之智和照 見宇宙一切現象就如百川流入大海,合而為一。 【經文】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 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 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 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 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
六祖法寶壇經 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 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 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 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小器的,一陣風雨來就完了趴在地 上。小根之人,亦復如是。這是喝叱小根之人不能承受大法。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原來我們本性有的般若智 慧,跟大智人沒有什麼差別。當然聽到這般若波羅密之無上法 一定開悟。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為何不能開悟?緣邪見障重, 煩惱根深。這是我們眾生的毛病。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 吹,日光不現。連日陰雨,小孩都奇怪,太陽怎麼不見了?被 烏雲遮蓋。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 見,修行覓佛。什麼叫小根?迷心外見,修行覓佛。以為有佛 道可成。以為外面有個般若可以學,有個智慧可以得。這個就 是迷。修行,說要成佛。覓佛,到處去找佛,大布施找法王, 大師有名之人。他不知道佛是清淨心。所以般若之智沒有大 小。每一個人的般若智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 不同。我們一切眾生,智慧大一點的,迷的少。智慧小的,只 是沒有動念。未悟自性,即是小根。心外求法,無法見性,就 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能執外修。開悟頓教,見到不生不滅的 狀態,不會執著外在的修行。但於自心常起正見。正見,正知 正見,佛知佛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經文】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
67
68
六祖法寶壇經 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 別。 內外不住。內外都放下。去來自由。去來也不分別。能 除執心,通達無礙。沒有執著之心了,十方法界在一個現狀,通 達無礙。能修此行。能達到這個狀態。與般若經本無差別。與金 剛般若密多經沒有差別。 【經文】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 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 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 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 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 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 別。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修多羅是經的意思。經中的文字, 一切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藏,律藏,論法。大小二乘,十二 部經,皆因人置。十二部最重要的經都是因人有不同的執著而產 生的。因智慧性,方能建立。每一個人有智慧高低不同,智慧高 的聽了義經。智慧低的聽不了義經。都是幫他建立智慧心。若無 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眾生要是沒有輪逥,沒有煩惱執著, 法就沒有了。故知萬法本自人興。萬法是由人造作而興起的。一 切經書,因人說有。所以經書那裡來?因人而來。人空,法空, 空空,經就沒有了。緣其人中有愚有智。人有聰明的,有笨的。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什麼叫愚?小人。有智慧的就叫大人。愚 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 別。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 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 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 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 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先覺悟之人,先見到宇宙真相的人,告訴這些迷的人, 給他說法,指點迷津。愚人忽然悟解心開,開悟了即和佛無二 無別。所以不悟即佛是眾生,什麼意思?你不悟的話,就說你 是佛,你也是眾生。雖然有佛性,但是不顯。一念悟時,眾生 是佛。一但覺悟了,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萬法就在自己一念迷悟當中。何 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這句話真的重要。自心,是清淨 心。在清淨心中馬上見到真如本性。說老實話,念佛,念到一 心不亂也見到真如本性。心完全定在定中你就見到了。過去現 在未來完全沒有,你就見到了。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我本來自性本來清 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意思告訴你認識自心本來就清 淨,你就見性成佛。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淨名經,維摩 吉經。豁然,突然。豁然開悟了,見到本心。關於開悟,說真 的,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很平常。就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心 突然靜下來,你就見到。 【經文】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 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 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
69
70
六祖法寶壇經 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 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 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 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 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 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 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 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 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這就是說,六祖把他怎麼樣見性成佛的過程講出來了。 我於忍和尚那裡,一聞言下便悟,一接觸到金剛經就大徹大悟 了。頓見真如本性。馬上見到自性清淨。是以將此教法流行。所 以我才將此方法留下來。令學道者頓悟菩提。頓悟菩提,馬上見 到自己的覺性。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觀心,不用心意識叫觀。 各自見到自性清淨,見到本性了。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如果自己見不到的話,要找 見性成佛之人。解最上乘法者。能夠瞭解如來果地的覺悟者。直 示正路。給你指示一條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 見性。化,是教。如果我們今天遇到六祖,不知道會不會開悟?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為什麼稱他為善知識?所有一切 法,他都能發起,他能現前。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一切諸佛所 說一切經典,我們的本性中都具有。一字不漏,完全都有。不能 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沒有辦法自己自見,需善知識指 點。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 無有是處。這句話講得很對,你不能靠別人。一天到晚跑道場,
六祖法寶壇經 參善知識,這裡,那裡,又學禪,學淨,學密,到處去學。 他希望從善知識那兒得到解脫。求善知識來指點他。沒這一回 事。必須迴光返照。自心見性才有效。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 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你自己有煩惱障礙,善知識指 點你還分別執著,不可救藥。自心內有知識,自然你的清淨心 現前,就是你的善知識。清淨心現前時候你才會覺悟。如果起 了邪迷,妄念顛倒,救不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正真般若觀 照,正,正大光明。真,一真法界。正大光明一真法界如果能 夠現前即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一剎那間,山河大 地本來虛空。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一下成佛。 【經文】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 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 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 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 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 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眛,自在 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 法縛,即名邊見。 智慧觀照,內外明徹。這是何等功夫!識自本心。所 有一切妄想執著在一剎那消滅。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如果有 這個境界叫做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這個解脫,就 叫般若三昧。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叫般若三昧,即是無 念,也就是沒有雜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見一切
71
72
六祖法寶壇經 現象,心裡面沒有執著,沒有污染,這叫無念。用即遍一切處, 亦不著一切處。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處。也不執著一切處。但 淨本心。心是完全清淨。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眼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沒有染,沒 有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靈光獨耀,威靈顯赫。就是這個意 思。佛性作主了,確實。十方剎土來去自如,神通恢復,一切無 礙。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三昧解脫行。 若百物不思。百物不思,叫法執。當令念絕。所有念頭 都斷掉,這是無明。即是法縛。縛,綁住的意思,不得解脫。即 名邊見。這是不正確的見解。 【經文】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 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叫做般若三昧。沒 有一法是你不知道的。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覺悟到無念法 者,見到諸佛果地的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覺悟到無念 法者,直了成佛了。 【經文】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 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 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 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 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後代得吾法者。六祖以後有得到像這樣無念行的,得到 般若三眛的。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同參道友,同樣有 這樣見解,這樣修行的。發願受持如事佛故。好像把它當成佛陀
六祖法寶壇經 在世一樣。終身而不退者。終身一門深入絕不退轉。念佛一門深入念 到底,參禪一門深入參到底,學密三密相應,相應到底。定入聖位。 一定證果。聖位者,這裡指的是法身大士。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 付。他說傳這個頓教法。默傳,以心印心,附於佛法的正知正見,就 像單傳。不得匿其正法。如果你見到同見同行的,你不可以匿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若不是這一路的人, 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有的人又修禪,又修密,又修這個,那個,那 不能傳,太雜了。損彼前人。如果傳給他,等於譭謗佛菩薩。究竟無 益。終究是沒有益處。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怕有人譭謗。百劫千 生,斷佛種性。這對眾生也是非常不好的。 【經文】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 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我也作了一個偈無相頌,大家都 可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怎麼修?不是口修,是心修。若不自 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就是背得滾瓜爛熟,不去實行,沒有用。 【經文】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73
74
六祖法寶壇經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說通及心通,說與心是一不是二。通,通達。如日處虛空;說 法也好,自己心裡見到宇宙真相也好,就像太陽放大光明在虛空。唯 傳見性法,傳見性之法,直了成佛。出世破邪宗。破盡一切邪知邪見 外道之法。 法即無頓漸,法本來就沒有什麼頓漸。迷悟有遲疾;一迷,一 悟,有快有慢,有頓有漸。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愚癡之人沒有 辦法瞭解這種見性成佛的教育。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說可舉萬般之因,八萬四千煩惱, 有八萬四千法門。最後圓歸大海,導歸到不生不滅叫還歸一。煩惱闇 宅中,常須生慧日。闇宅中,不見天日的煩惱。必須有智慧之光來照 見。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迷了就叫邪,煩惱就來。正知正
六祖法寶壇經 見,煩惱就滅了。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兵來將擋,水來土 掩。將土兵水都沒有。清淨到達極致。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覺悟本來就是你的自性,起心 動念就是妄想執著。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三障,貪瞋癡, 殺盜淫。妄心中有淨心,你的心是正的,就沒有三毒,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如過你要修道,一切方法都 可以用。所以一切方法要有正知正見的人來用,如果是邪知邪見 的,一切善法也變惡法,佛法也變魔法。怎麼用?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常常見到自己的過錯。這表示你腦筋清清楚楚,明 明白白,與道就相應了。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一切萬物,自有他的境界, 自有他的狀態。不相妨礙,不相惱礙。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 道。離道,自心常生煩惱。又以為清淨法在外面,找來找去。這 樣子,修法無益。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庸庸碌碌度過一生,最後還 是自己懊惱。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如果你想真正見到宇宙 實相,你所行所為正大光明就是道。因無罣礙,無邪知邪見就是 道。 第一,世間過沒有時間去注意。第二,他自己改正自己 的過錯是念念懺悔,是念念清淨。第三,不見,不是他看不到, 是他根本就放下了。所以自己沒有道心,黑暗中,當然看不見光 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見到他人過,你自己也犯 了錯。如果見到他人的過錯是自己的過錯。他非我不非,我非自
75
76
六祖法寶壇經 有過。認為別人都有錯,我沒有錯,那我就是有過錯。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卻,退。退掉是非之心,煩 惱就破了。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愛恨都不放在心上,逍遙 自在,四大皆空。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你要想度別人,一定要有方 法。什麼方便?就像阿彌陀佛造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可以叫大 家,你就在家裡念佛。念佛就直了成佛了。奇怪他為什麼要造極 樂世界?方便。他造了以後給了你一個好的環境。就像我們知 道有佛菩薩的道場,我們都應該去護持,都應該到那個道場去修 行。有的人確反過來說,那都不用去,我們在家裡自己念佛就 好。你有沒有搞清楚,那佛菩薩就不須要來度化我們眾生,那娑 婆世界不就變極樂世界?理論上是這麼說。你如果現在還沒有這 樣的能力,你絕對是要在清淨沒有污染的環境下修行。你發願到 極樂世界去就是在清淨的念佛環境内成就。那我們世間譬如蓋的 道場也須要清淨的環境。如果雜七雜八的環境,你自己煩惱都這 麼多了,何況是別人!所以這一定要有大智慧,沒有大智慧,依 文解義。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這 個方便法,一定要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人事地物都不同。輕輕 四兩撥千金,他完全沒有疑惑,然後就見性了。 很多人也執著這一句。他說佛法是不壞世間法,我們每 天在這裡起惑造業,也應該讓我們有這麼個環境來起惑造業。這 叫愚癡。有人聽了佛法就開始起惑造業。本來學佛以前是愚癡, 學了佛以後成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意思是告訴你不要 執著世間法,在世間法中行看破放下之不二法。有的人把它誤 會,我們世間人起惑造業是對的。你看佛法都說世間覺,這是不 對的。很多人學佛學成辦活動。講經說法變成辦活動。自己的分
六祖法寶壇經 別執著太嚴重,搞得一家都不安。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在那裡?佛在自性清淨中。不須要離開家庭去修道。不須要 跑到道場去出家。在那裡呢?就在自心中見菩提。求兔角,兔 子頭上會長角?意思是終無有益。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這句話更重要。正知正見就 叫出世,出世間之煩惱。邪知邪見就叫世間煩惱。阿彌陀佛大 慈大悲建極樂世界,正見。我們這個世間如果變成人間淨土, 那他就不用造了。明明是不可能,搞這個人間淨土是邪見。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邪正都放下了,覺悟性就現前。宛 然,現出原來的真性。所以眾生一天到晚在正見和邪見裡打 轉。正見和邪見也是方便法。念佛求生極樂,正知正見。留在 三界六道搞輪迴,人間佛教,那是邪知邪見。那麼你的心是完 全清淨的,正邪都不擺在心上,這叫做頓教。所以六祖講不求 東方,西方,唯求自性清淨。 阿彌陀佛也很清楚,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辦到自性清淨, 他就不用發四十八大願,建極樂世界。就是眾生辦不到。為什 麼?禪宗只能度上上根的人,不是普渡眾生。就像我們自己在 家裡念佛得念佛三眛,成就了不擇地點是可以的。但是凡夫不 行,凡夫一定要找個清淨的所在。由信願行三資糧,好好的念 佛放下,才有可能往生,否則不可能的。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前面所講的,一超就到佛地 了。這是大乘之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你迷惑顛倒 無量劫,一悟剎那間就見性。 【經文】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 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
77
78
六祖法寶壇經 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 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六祖說,今日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不是 普渡法界眾生。普渡要最上方便。一句佛號,人人可以念。可是 要見性成佛,不是人人可以,只有一,二人而以。 念佛還有一個竅門,如果你的環境不錯,沒有人干擾, 可以成就。如果你的環境很強烈,是非善惡好壞,家親眷屬一大 堆,亂七八糟,你怎麼念佛?再加上你的五陰熾盛,自性煩惱全 部現前,你怎樣念佛?所以佛菩薩為了大方便建立道場。有的是 人看得到,有的是人見不到。那是依個人之緣而有所獲益。方便 法不可廢。彌陀發願建極樂世界,確實冥陽兩利。講的更直接, 如果沒有這個方法,我們成佛無量劫是不可能。六祖這個見性, 說真話,不是每一個人做得到的。 無不省悟,是有省,有所感受,有所感應。悟,確實見 到一些狀況。一時作禮。大家都不約而同禮敬六祖。皆歎:善 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皆讚嘆,阿彌陀佛,我們嶺南真的有一 位法身大士來度我們了。 禪宗所講的佛,最低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所以我們 可以把六祖看成是別教初地菩薩以上。他是不是圓教佛,我們都 不敢講。是不是像阿彌陀佛這樣的圓教佛,我們不敢說。沒有人 知道。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三品: 疑問 【經文】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 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 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 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 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 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大會齋是等於是供養大眾, 四眾第子都到。這個目的是請六祖大師升座說法。 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肅容,很嚴肅的,很恭敬的請六祖 大師開示。再拜,再次頂禮。 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確實不是我們人為的思 惟。 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我們還是有疑問,請六 祖為我們解說。 有問題就問,吾當為說。
79
80
六祖法寶壇經 你講的不是就是達摩的宗旨嗎?韋刺史就把梁武帝和達 摩這一段公案拿出來講。達摩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 僧,我慢又起了。布施設齋,以為自己公德了不起。有何功德? 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韋刺史不懂這個意思。 【經文】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 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 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 修福。」 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確實沒有公德,你千萬不要 懷疑達摩祖師講的話。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這句話可是不留一點情面。他說 梁武帝的心是邪知邪見,不知道正法。當今能夠喝斥大眾,真正 能直指人心講經說法的人,實在很少。有是有,一兩個。能說真 話的更少。為什麼?怕得罪,不敢說。六祖是我們的代表。眾生 有邪知邪見的,殘害一切眾生的慧命。所以說我講經一向是直 言直說。對於情執深重,取相分別的人,毫不留情。雖沒有指名 道姓,大家都知道我講的是什麼狀態。所以我們學佛,直心是道 場。人家講,勇猛直心是道場,當下承擔是如來。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一語道破。建造寺院, 廣度僧徒,做好事,做慈善,是求福,這那裡是佛法。不可將福 便為功德。六祖親口講的,不能把福變成功德。功德在那裡?功 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所以功德,萬德莊嚴在那裡?在三身四 智當中,在清淨心當中。是和修福是沒又關係。清淨心,功德是 無量無邊,福也是無量無邊福德。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 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 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 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 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 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 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 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 用,名為功德。這說的太好了。 見性是功,什麼叫做功?看到本體湛然常住,妙德莊嚴 叫功。德是平等。所以大圓鏡智是功,平等性智是德。念念無 滯,是妙觀察智。常見本性,真實妙用。是成所作智。名為功 德。所以三身四智是如來的真實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內心謙虛,韜光養晦是功。外行於禮是 德。相敬如賓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是 功。心體離念是德。何其自性本來清淨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一切法不離自性叫功。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 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上次講的功 跟德,六祖把這個深意點出來。 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輕,意思是我慢,傲慢,輕視 初學,輕視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這種毛病在我們娑婆世界裡那 就是正常。我們一般人生活在這社會,不要說別人,在家裡, 家裡人互相輕視。到外面,外面人互相輕視。這個輕視,自古
81
82
六祖法寶壇經 人類以來就有的,不足為奇。但是,你如果入了佛門後,還有這 種觀念的話,這就不行了。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我們都知道我們得這個人身是過去生所造一切因緣果報 所呈現的現相。當然是自作自受。有一些人福報好時,因過去生 有好的福報先發做。生活也好,相貌也好,一切如意,權勢到達 盛極一時。他的心裡就產生一種高人一等的心態。這個心態久了 以後就會輕視別人。換句話說,如果有這個心態來學佛,學成 魔,學成阿修羅。 阿修羅就是鬥爭堅固。譬如說,捐錢,一定要捐一大把, 而且一定要捐個第一,別人五百萬,我捐六百萬。別人六百萬, 我七百萬。這是一種。還有一種人,上香一定要上頭柱香,法會 要做功德主。像這些都是魔。為什麼?內心自有一種不平,老是 要站在人的前面。 這種狀態,是我們在這個時代佛法衰退的主要原因。因 為僧團裡面大家互相鬥爭,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要抬高自 己。鬥爭。徒眾也是互相鬥爭。這種鬥爭的場所沒有功德的。即 然沒有功德,它有什麼?什麼都沒有,只有三惡道。所以它是個 空殼子。我們看很多道場,所謂有名的道場山頭,都是這個問 題。有人就有鬥,有鬥就有爭,有爭就有慢,有慢就有疑,有貪 瞋癡慢疑的不叫道場,叫貪瞋癡慢疑的磁場。所以這一點太重要 了,要不是六祖把它點出來。功德,很少人能把它講的清楚。 換句話說,常行普敬,意思是說,如果你常行普遍尊 重,尊敬不論是有情,無情的眾生。你這個心叫做功德。古代修 行當然物資方面是當然比較缺乏,但是精神方面是比較飽滿。為 什麼?他即然修行,他知道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該懷疑的,
六祖法寶壇經 他就不懷疑。祖師怎麼說,徒弟就怎麼做,所以他的成就很 快。我們現在成就很難,為什麼?懷疑太多。什麼懷疑?自己 的知見太多了。所以不要說世間的知見,連學佛人(出世間) 的知見也太多了,真是可怕,煩惱不斷!修習佛法,修成天魔 外道。更有的人一天到晚見神見鬼,又是這個,又是那樣!不 要說別的,他自己的心都不得安寧。如何能成就?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心裡面常常有對別人的岐視, 心裡面常常有高人一等,這就是我沒有斷,堅固的自我執著沒 有把它轉成平等,因他沒有功。功是見性,見到宇宙中無二無 別,我你他是三無差別。實際沒有什麼岐視,沒有什麼輕視的 問題。平等是德,你見到大家都是一樣的時候,本體都一樣, 那你根本不會有不平等的觀念。這叫常性不斷。即自無功。本 來就是一點益處都沒有。 自性虛妄不實,虛妄不實,就表示說粉飾太平。內心常 常有一種觀念,得過且過。沒看到就算了無所謂,要不然,隨 便,意思意思。這種想法就是做事情不徹底,沒有原則,沒有 一定絕對的把握,這個叫虛妄。虛,是心虛,知道這個不對, 又懶得去改。妄,本來就是一場空。有的人更好玩,即然是一 場空,干脆我就不要做了,做了也是白做,這個心叫不實。 就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造極樂世界,他知道,知土如 影像,恒發弘誓心。他知道,他造的是自性清淨功德所造,這 東西如幻如化,如露亦如電。但是它是有的,這所謂的環境就 像影像一樣。他不執著。極樂世界非有非無叫一真法界。所以 他知道這些情形,他不執著。為了眾生他造極樂世界。我們眾 生不是,我們眾生有二分法,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有利我去 做,沒有利,不要去浪費時間。世間人是這麼想法。他們不知
83
84
六祖法寶壇經 道度眾生不是這樣。度眾生是離開有和無的兩邊,你的心才清 淨,才能幫助眾生。即自無德,那當然,沒有平等的狀態 - 德, 就是沒有一種見性的功德。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無德是因為自大造成。我們 常說這個人沒有什麼德,什麼意思?是沒有什麼品。品字,三個 口,身口意。人家說禍從口出,禍從口入,口是通道的意思。就 是因為他的內心虛妄不實,與人交往,學佛,聽經,他的心是有 過失。什麼叫過失?有疑惑,有顛倒。所以這些問題都是自我的 障礙。實際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害另外一個人。都是因緣果報。自 我障礙,這是因為他有這個我慢,常常抬高自己。人家講,自卑 過度就成自大狂。越自大的人,你仔細觀察他的內心越脆弱,越 自卑。這是我們地球人類最大的障礙,自卑自大。 【經文】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 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 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 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念念無間是功。功,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 應,念念佛,這叫念念無間,這叫功。什麼叫功?見心。所以有 人講,淨土宗的層次很低。還要念佛,念個半天,自私自利。我 說老實話,這種人是吾我自大,常輕一切,不知道什麼叫功德。 淨土念佛,念的是圓滿自性功德。念念念佛那二十四小時都是圓 滿功德,那兒有不成佛的! 心行平直是德。心行,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平直,平等 直接了當,沒有偷偷摸摸的,歪來歪去的。講得不好聽,絕對沒 有心機。如果念念都放阿彌陀佛,心機從那裡生?所以念念都是 覺,這就叫德。德的意思是功的作用。譬如說,我們講佛是功。
六祖法寶壇經 佛光是德,以光為代表做為德。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 王。他的功跟德,一切諸佛望塵莫及。所以三藏十二部,一切 如來偏讚淨土,不是沒有道理!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這是講身跟性。性,我們 一般講個性,這個人個性不錯,個性柔軟,個性剛強難調。個 性就是個人的執著而已。執著少的比較柔軟,執著多的比較剛 強。如果沒有執著了,那這就叫做功德。身也是一樣。 個性其實講穿來就是觀念。個性柔軟,所做一切事有規 有距,有收有放,攝受一切而不對立。很多佛菩薩做很多榜樣 給我們看。譬如說,他們出家,曾經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 古代 大德出家都有家庭妻子兒女,他掉頭就不顧了,這怎麼是圓滿 呢? 他的觀念是應該把家庭都安頓好,大家沒有抱怨再出 家。這是祖師大德所示現的各式各樣不同的現象。如果我們的 生命有五百年,那可以。把大家都安頓好,花一百年,兩百年 的時間,慢慢的講,慢慢的教化,把他們的心性穩定了,大家 都可以出煩惱家。我們現在命光短促,能活八十歲的,不錯。 一百歲,現在也很少。我們朋友的一個老畫家一百零六歲,現 在還是一樣。不果這個例子很少,就算人能活一百歲,修行, 說真話,很多人煩惱障重,家庭牽扯,冤親債主一大堆。我 看一百年都甩不掉。所以祖師大德才有示現,為了眾生的法身 慧命,他先放下所謂冤親債主,他自己先修成佛道,往生極樂 世界以後,他再來度眾。這都是因人,因地,因人,因時不同 的方便手段。但是眾生很好玩,他們就執著這個,某某人是這 樣,開始有邪知邪見了。所以我們講修心和修身不是二。觀念 一轉,轉成一不是二,那身跟心都修好了。
85
86
六祖法寶壇經 功德須自性內見。這是更直接了。六祖壇經之所以被我 們中國人所推崇,為我們中國人所接受,就是它快人快語一針見 血。裡面沒有什麼方不方便,全是見性的話。所以這兒講,功德 須自性內見。什麼是自性內見?心清淨以後見到自性不生不滅, 了無一相可得,叫做自性內見。內,是向內求,不是向外求。眾 生向外求,他以為有佛可成,有功德可做,所以向外。他不知道 迴光一反照,原來自性具足無量無邊功德和光明。 所以說,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你捐一千億都沒有 用。金剛經裡面較量功德品講,大梵天王以七寶莊嚴,那還得 了,那個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計算的。以七寶莊嚴去供養佛,那不 是功德,那是福德。還不如有人金剛經裡面受持一句偈。一句或 半句的功德福德超過大梵王的七寶布施。這並不是物質可以達到 的。現代人錯誤的觀念就在這裡。這某某師父的廟是我捐的,我 蓋的,他一切都是我成就的。你有沒有功德?你沒有功德。為什 麼?我太重。我捐的,我蓋的,我成就的,這師父是我的,這叫 魔。魔,不可怕,它是一種我執而已。 所以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冤親平等的。你看他不平等, 他看你很平等。該來度你,他就來度你,不該來度你,他對你是 恭恭敬敬。所以古人有一句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這因 果是真正存在於我們眾生的因緣果報。所以這因果定律在我們貪 瞋癡慢疑當中它才生效。如果我們今天心徹底清淨,因緣有沒 有?沒有了,果也沒有,因也沒有。它變成無所不在處處都在。 處處都是因,處處都是果,處處都是因圓果滿。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這是功德與福德的差別。一個用真 心,一個是用妄心,當然得到的果報是不一樣的。武帝不識真 理,非我祖師有過。武帝邪知邪見,並不是達摩祖師有過失。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 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 疑!」 韋刺史說我常常見到出家人或在家人念阿彌陀佛,發願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六祖為我說明,這到底能不能成功,能 不能往生?希望你能將我的懷疑解決。 【經文】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 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 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 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 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 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 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 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 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 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 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 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 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 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 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你好好聽著,我解釋給你聽。 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 這真是厲害,從古祖師大德是六祖把它說破。世尊在舍衛城講 無量壽經。引,接引。化,化導。講極樂世界。經文分明,證
87
88
六祖法寶壇經 據確著,確實如此,有。去此不遠,這並不是人家臆造出來的, 不是後人造,確實是世尊所講的。 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從相上說,十萬億佛土。 即身中十惡八邪。十惡,十種惡知惡見。八邪,八種邪知邪見。 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所以為下根說遠,過此十萬億佛土有 佛土名為極樂。說近為其上智。如何謂之近?一句佛號在心,即 見極樂世界。所以在相上說遠,在心上說近。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所以度眾生手段很多很多。講同 一樣的事情,對每一個人不同。這是佛說法善巧方便。迷悟有 殊,見有遲疾。迷與悟有差別觀念見解,有的一下就搞通了,有 的無量劫都轉不過來。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迷人,煩惱障重的人。這種人念佛 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錯。說句老實話,如果我們是六祖這 種根性,我們還需要求生極樂淨土嗎? 我告訴各位,還是需要。 因為你就算大徹大悟,習氣還沒有斷盡。你這一生習氣還沒有 斷盡,你還是要輪迴。這像三身石上舊驚精魂,圓澤禪師。他的 神通力沒有話講,但還是沒有辦法,他還是要投胎。悟人自淨其 心。大徹大悟的人如法身大士,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破一品無 明見一品法身。這種人自淨其心。雖自淨其心還要無功用道。他 要不用功,他也不能圓滿佛道。這個是有差別的。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是對上根利智 者。心淨即佛土淨,各位要知道,佛土淨,不是對各位講的,那 是對上根利智。什麼是上根利智?六祖這種人,「弟子心中常生 智慧,弟子來成佛的。這種人講心淨即佛土淨。我們也會講,今 天過的不錯,是不是心淨?不是,那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我執的
六祖法寶壇經 作用以為自己很好。真正心淨即佛土淨,必須破無明。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這是隨機應化,這是對韋 刺史講的。這是替他解答問題,不是替我們。每一個人的執著 不一樣。你是東方人,所謂東方人指的是中國人。西方指印度 天竺。我們講西方指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有很多人把它搞混, 在地理環境的時候它有東西分。你要講西方極樂世界,到底 是那一個西方?當然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這個不能搞混。 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這是譬喻。東方跟西方都是人,人 心淨則佛土淨。人心不淨,執相而求,咫尺千里。所以我們就 講,心清淨破無明,隨緣度日,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恙。但 是有沒有圓滿成佛?還沒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造它 是有原因的。 難道阿彌陀佛不如我們這些凡夫? 他費那麼大的功夫去造極樂世界做什麼? 他就知道,他造極樂世界是上根也度,中根也度,下根 也度,三根普被。笨的人也度,聰明人也度,迷迷蒙蒙的人也 度,利頓全收。所有一切佛都讚嘆極樂世界。所以執著文字相 的人,六祖講的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 他搞錯了,他根本搞 不清如來的本意。極樂世界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六祖成 就上根利智的人而已。我們中,下根的人沒有份。中,下根的 沒有份,所以極樂世界可以起大作用。極樂世界真正要度的眾 生是我們中根和下根。上根利智的,只要他的念頭轉過來,他 就在極樂世界成佛了。我們中根和下根的人,不行的。你說我 今天心淨則佛土淨,你做做看?動靜根覺空滅,六個關口你要 一時放下。人空,法空,空空,你要一時放下。
89
90
六祖法寶壇經 心淨,時間要多久?要無量劫。 你的心永遠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境界?佛的境界。 解六結越三空,楞嚴經講的很清楚。你做不到,那你只 有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而且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說真的,不需要 經過這六個狀態,也不需要放下三空。都攝六根,淨念相續,不 假方便,自得心開。記住連方便都不假。心開,大徹大悟,花開 見佛,悟無生。 你想一想,一句佛號二六時鐘不間斷,憶佛也好,念佛 也好,身心清淨是不是極樂淨土?所以這個功德利益,禪宗也望 塵莫及。密宗也望塵莫及。所有一切宗派,望塵莫及。為什麼? 它沒有那麼直接了當方便圓融。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 國?這是對韋刺史講的,是破他的執著。宗門教下它有一定的方 法。 你參禪,原則就是用六祖這個方法,心淨則佛土 淨。 你學密,是學密的方法,不要把禪宗的方法拿進 去用。 學密,身口意三密相應,你朝這方向學。 學淨,一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 這都是一門深入,不能混為一談。 現代人雜修,妄修,顛倒修。怎麼顛倒修?這個曉得一 點,那個曉得一點,全是皮毛,加起來一毛都不如。
六祖法寶壇經 宗門教下都需要一門深入。兼修,那是祖師大德示現, 希望你修禪宗不行,導歸你修淨土,叫禪淨雙修。學密不成, 叫密淨雙修。還有一條路可以走。並不是禪淨密有什麼差別。 不過我可以告訴各位,還是有差。差在那裡?差在淨土不但是 靠自力,也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可是差多了。你如果是自 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問你,你什麼時候成佛?那還早 得很。 要破四十品無明,說實話,不是個短時間。那都是要 無量無邊劫去計算的。就算是破無明也沒有用。過去很多祖師 大德,禪宗的祖師也有破無明,但習氣沒有斷,好了第二生墮 落,蘇東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蘇東坡的前生五祖戒,另外 一個禪宗支派的祖師。結果見是見性,習氣未斷,還是轉世為 蘇東坡。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人不認識他。他作一偈,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他拿給一個禪師看,禪師在上面寫了兩個字,放屁。 他看到後很火大,趕快找他去理論。 禪師也作句偈, 一屁打過江。 光放個屁,他就八風吹動了。光有理論上的支見,這叫做狂 慧。不是實智。他的公案很多。
91
92
六祖法寶壇經 他曾經跟他的妹妹,蘇小妹,兩個人論一位禪 師,人家問蘇東坡,說他像什麼? 蘇東坡說我看他像大便。 人家問禪師,蘇東坡像什麼? 禪師答,我看他像佛。 他回來問蘇小妹,你看我今年多厲害,我說禪師 像大便,他說我像佛,你看我不是贏了嗎? 蘇小妹說,人家心裡是佛,所以看你是佛。你心 裡有糞土,看人家是大便。 這過去生還是個祖師!迷了,功名利祿我慢貢高都來了,跟我們 現在這些大師們都很像。我慢貢高,我看每一個都有。可能過去 生都是祖師級的,但沒有用,都是掛名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 學佛千萬不要迷信,不要迷信出家人,不要迷信佛法,更不要迷 信自己的知見。沒有證果以前不聽如來的教誨,終究成魔。 蘇東坡第三生,這三蘇變成三袁,袁中郎。袁中郎心裡 面最仰敬的是蘇東坡,搞了半天是他前生。袁中郎當時三十二歲 說在當時對所有在家或出家禪師,他都沒有放在眼裡。可見他的 智慧之高,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詩詞文章,沒有人可以比的。 他於三十二歲有一天醒過來,作了一部論叫西方合論。大談十 種淨土,這個智慧,說真的是有來歷的。最後他導歸西方極樂世 界。極樂世界叫什麼土?不可思議淨土。淨土就是淨土,再加上 不可思議,那是因阿彌陀如來四土圓融願力加持,十方三世諸佛 願力共同成就。 袁中郎四十三歲,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邊地去了。他
六祖法寶壇經 自己托夢回來給他的兄弟,因為他的智慧比邊地的同修要高, 他可以飛到實報莊嚴土去聽法,但是不能留在那裡。後來經過 印證,他已經往生到極樂淨土。這是一段公案。 所以作祖師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誰沒有做過祖師?很可 能過去生各位都做過祖師,都見過性,我自己就有這個經驗, 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最重要是你能不能夠腳踏實地成佛 -成圓 滿佛?這個才是最重要。講那些公案,誰不會講。所以六祖講 這些,他是對韋刺史講。他是破他的執著而已,這是禪宗的 方式。不關淨土。淨土宗,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到底。禪宗不 是,念佛一句,漱口三天。各有不同方法契入,契入不二法 門,契入自性清淨。不能混為一談。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這是他打破韋刺史他 心中的疑惑與執著。凡愚不了自性,迷人見不到自性清淨,不 知道自己有淨土。願東願西;是破執著。他並沒有否定無量壽 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五經一論他沒有否定。確確實實 是諸佛方便中之方便。他是站在禪宗的地位,禪宗的法門,禪 宗的觀念來教導韋刺史。悟人在處一般。所謂覺悟的人,破無 明的人那裡都一樣。我告訴各位,一般人只知道破了無明那裡 都一樣,但他不知道破無明還有四十一品。所以判教,藏通別 圓。禪宗屬別教,屬頓教。 是不是圓教?有的人說是,有的人說不是,這個姑且不 論。 圓教是什麼?一心直入,直了成圓教佛。 破盡四十一品無明這叫圓,不是破幾品叫圓,不要搞錯
93
94
六祖法寶壇經 了。這一點,四眾不太清楚,除非是過來人,否則你搞不清。所 以當時判教,藏通別圓,有它道理,這個把我們所謂修行的次第 都弄得清清楚楚。 所謂清淨心也是有無量無邊的層次。 你心淨佛土淨,你淨到什麼程度? 你破幾品無明?如果你不是破盡四十一品,你的心還是 不清淨。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是他的業,就是他的 心不清淨。這句話,心淨佛土淨,嚴格講是佛的果地,圓教佛的 果地。所以換句話說,一般人講禪宗直了成佛,我可以跟你講, 這不是圓教佛的果地。這是頓教,我們一般講別教十地,別教 佛,不是圓教佛。 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 西方去此不遙。前面用禪宗的方法,後面就告訴你西方極樂淨土 確實有。所以佛說,你心淨以後隨所住處恒安樂。安樂,安穩快 樂。如果你心地沒有不善的,西方去此不遠。這裡就告訴你,心 裡面清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你 如果妄想雜念一大堆,念佛也不可能往生。為什麼?不相應。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 千。這就是告訴四眾弟子,心要直,要寬廣,要沒有雜念。世間 這雞毛蒜皮要放下。男相,女相,眾生相,一切相,要放下。要 放的乾淨。放乾淨後,你的心有一定程度的清淨。到那個時候, 你參禪也好,學密也好,念佛也好,會有成就。如果你的觀念 放的不乾淨,還有一點習氣,你一定墮入輪廻,這是一定要注意 的。先除十惡,即行十萬。除掉十惡等於十萬佛土。後除八邪, 乃過八千。這都是譬喻。
六祖法寶壇經 念念見性,我們念念念佛,不僅是念念見性,念念成 佛。性,沒錯,是見佛性。是不是圓滿佛性?不見得。常行平 直。平,是功德。直,是功德。到如彈指,便睹彌陀。到極樂 世界,如果你有這種功夫,心行平直,念念見性,那你當然見 到阿彌陀佛。什麼叫阿彌陀佛?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 陀佛就是自性彌陀。所以彈指便睹彌陀,見到自性彌陀。 【經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 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 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這話風一轉,斷他的知見。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 生?他說你心行常直,止於十善,不需要發願往生。這意思就 是告訴他,願不願往生,能不能往生,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的心要轉成見性平等,自性清淨。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如果你不斷十惡 之心,誰來接引。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這是禪宗。 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這是凈土宗。 四句話,兩個都包了。禪就是凈,凈就是禪。禪凈就是密,密 就是禪凈,無二無別。 若悟無生頓法,無生頓法就是證無生法忍,初地也可以 勉強講,九地以下都是無生法忍。無生法的品位是無量無邊。 見西方只在剎那;那當然,你是登地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上品 上生,花開見佛,實報莊嚴。不過還沒有成佛。要成佛要入寂 滅忍。還早得很,越往上是越難。從九地進入十地難得不得
95
96
六祖法寶壇經 了。十地到十一地也是難得不得了。十一地到成佛比登天還要 難。 所以很多等覺菩薩發願到極樂世界目的是什麼?目的就 是快快成佛。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是那麼簡單,無量劫我們也 不會在這裡,早就變成如來。所以阿彌陀佛恩德布施八方無盡, 他生命和慧命都造就。造就到極致。說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 王。 各位要知道,如來之光也有不同。如果作意放光大家都 一樣。放常光的時候,阿彌陀常光是遍一切處。很多佛的光只能 照一個世界,兩,三世界,百,千,萬,億。阿彌陀佛所照的光 無量無數國土。佛性之光所以叫他光中極尊。 為什麼他有這麼大的光?很簡單,他造極樂世界。就這 願力加持無量無邊。 為什麼說他是佛中之王?他在因地的見解,等同圓教如 來。所以他才有辦法造極樂世界。如果你因地發的心,發些十善 的心,等等,這是智慧不夠,所以將來成佛的光只有那麼一點 點。阿彌陀佛的智慧是不一樣的,因地發的就是圓教如來果地的 願,所以成就當然超過圓教果地,所以一切諸佛讚嘆他,不是虛 有其名是實實在在的。 不悟念佛求生,如果不回頭念佛求生凈土。路遙如何得 達?十萬八千里,那麼遠,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怎麼去?這從 相上講。這有雙重的意思,一個意思是說你參禪不得,你還是念 佛。還有一個意思是你不悟本心,你也見不到凈土。這是六祖的 用心,六祖並沒有否定極樂世界。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 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 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六祖說,極樂世界我馬上現出來給各位看一看,各位願意 見嗎?眾皆頂禮說,如果現在能見到我們不用往生,不用成佛, 就在這裡進入極樂世界。願和尚慈悲,希望能夠看到。 【經文】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 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 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 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 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 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 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 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他從四大開始講 到身口意,講到佛菩薩。他講西方,譬如說,他不講佛法僧,他 講覺正凈,講本定,本性,我們世界的依報正報,由他來講都是 極樂世界。他說自己的身體就是城,宮殿樓閣。眼耳鼻舌是門。 外有五門,內有意門。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門,意是 內門。 心是地,性是王。我們講心地。性,佛性是自性清 淨如來之本體。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這就告訴你,身心清淨,這屋 子就叫做道場。身心不凈,這叫業場。性去王無。不見自性的時
97
98
六祖法寶壇經 候,也沒有什麼王,也做不了主。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心清淨,宮殿樓閣則清淨。 心不淨,宮殿樓閣則污染。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這就告訴你,心清淨是向內, 不是向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就是這個道理。這一 段告訴你,歷事鍊心。見性以後見一切處皆是極樂凈土。 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觀音代表慈悲,大勢至 代表喜捨。 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釋迦是能仁清淨,阿彌陀佛 是無量光,所以說是平直。 人我是須彌,須彌山如何來?人我是非造。 邪心(貪欲)是海水。為什麼?貪以水為代表。 煩惱是波浪。貪的重,浪就大。再貪就波濤洶 湧,氾濫成災。 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 愚癡是畜生。我們如果心清淨,貪瞋癡慢疑,山河大地全部轉過 來,那叫做無事之人,無為絕學閒道人。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沒錯。十善,往生到那裡,變現 成天堂。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 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惡龍絕。自心地上 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 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 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 彼?」 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 毒害除,惡龍絕。這是告訴各位,人我,須彌,貪欲,海水,煩 惱,波浪,毒害,魚龍,皆是對等。除掉相對論,沒有一法不圓 融。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這沒錯。外照六門清淨。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意跟識。全部都消歸自性光明了。能 破六欲諸天。六欲諸天,指六根的六塵,即執著。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三毒,貪瞋癡。自性光明,貪瞋 癡沒有,完全沒有。地獄等罪,一時銷滅。那有什麼地獄!內外 明徹,不異西方。所以他講的西方極樂淨土,與自性清淨心相 應。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如果你這麼修行,處處念念都是 見性,這就是到極樂世界。就叫極樂世界,這在意義上講,其實 離圓教成佛還早得很。 【經文】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 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 了然見性。一下子大家的觀念都放下了,都轉過來了, 都看到自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歡喜讚嘆。
99
100
六祖法寶壇經 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希望大家聽到這一段話, 全部都了然見性。了然,明明白白確實見到。 【經文】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 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這不就是告訴各位出煩 惱家。不一定要出家。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 西方人心惡。這是對東方和西方的執著,如果你修叫心善,不修 叫心惡。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所以禪宗一向從自性清淨, 自性光明出發。大家要知道這個原則。淨土也是從自性清淨,自 性光明出發,但成就不一樣。禪宗的成就很難一次圓滿解決,破 盡四十一品無明很難,破個幾品,二、三十品那有可能。破掉 四十一品,難!淨土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知不覺中成佛了, 不知不覺中自己就變成阿彌陀佛了。禪宗的理論方法,你如果搞 清楚,淨土宗的理論方法,也搞清楚,你就不會懷疑,不會有顛 倒。 【經文】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 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請和尚慈悲教他。意思是他又有一偈,無相頌。這意思是 告訴你,你依這個修行就和六祖一樣的。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心平不需要著相持經。 行直不需要著相參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有恩有義孝養父母。上 下相憐。剛剛前面兩個心平,行直是內行。恩,義是外行。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忍與讓是處世。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鑽木出火是一門深入。 雜門,這裡鑽鑽,那裡鑽鑽,出不了火。一門深入,念念無 間,這就能達到功效。淤泥中一定火焰化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101
102
六祖法寶壇經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我們要生智慧要把內心 的過錯改過來如果護短,內心就不清淨。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你心清淨日常生活饒益
自己也利益眾生。真正成佛不是因為物質的供養。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覺悟是向內求。我們念 佛也是這樣,外面人我是非,貪瞋癡慢全部都不要管。一句佛號 念到底。菩提只向心求,不需要向外求玄問卦,都不需要。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如果你完全能接受,聽 進去了,現在就是天堂。 【經文】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 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 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 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你依這個修就成 佛道。法不相待。法是不相對待的。六祖要回到曹溪,眾若有 疑,卻來相問。如果有疑再來問。 各得開悟。開悟是什麼? 見到宇宙真相。這些人聽短短 幾句話,開悟了。這叫根熟的眾生。信受奉行。依教奉行。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四品: 定慧 【經文】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 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 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他的根本是什麼?定慧。 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大家不需要對定慧有迷惑。定慧 一體,不是二。這是不二法門。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體用不二。即慧之時定在慧。你 有慧的時候就有定。一接觸事情,清清楚楚,這叫定。即定之 時慧在定。心清淨一塵不染叫慧,接觸一清二楚。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所以有人講聞思修是等學。戒定慧也是等學, 一次完成,不是分段。 【經文】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 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 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 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 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 四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 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 諍。諍,鬥爭。定慧本來不二,不需要諍。一天到晚講定,講
103
104
六祖法寶壇經 慧,心裡面不行叫做魔。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 我法。每天爭,你對我對,你贏我贏,這個叫增加我執。不離四 相。人,我,眾生,壽四相,都不離。這不叫定慧,叫癡慢。 【經文】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 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慧就像光。光就是定。定就是光,不要說起用,起用都 沒有。定慧也沒有,燈與光也放下,這叫不ニ,體與本統一。 【經文】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 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云:『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 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 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 言常坐不動,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 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 常行一直心是也。前面講定慧同體,定慧不二。這裡講怎麼樣才 能成就定慧不二。六祖開示。他說一行三昧是什麼意思?於一切 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一直心,平直之心。前面我們講 過平直是彌陀,無量光,無量壽就叫做平直,叫做一行,叫作三 昧。行住坐臥一切處,那就表示隨時隨地,沒有間斷的,你這個 心都是保持無量光。 淨名經 即維摩吉經。直心是道場。這是我們學佛以來常 常聽到的。直,就表示說老實。老實就叫做清淨自性如來。直心 是淨土。老實就是生活的環境。這生活叫清淨的環境。
六祖法寶壇經 莫心行諂曲。千萬不要心行諂曲。諂是諂媚,曲是諉 曲。表示旁門左道。如果心靈有心機,有旁門左道。口但說 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所以有的人掛在嘴面上念佛, 或有的人掛在嘴面上有的,沒有的;這都叫做不行直心。嘴說 一行三昧,但心不直,也不能叫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於一切法沒有任何的執 著,叫直心是道場。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心不起, 即是一行三昧。著法相,就是執著一行三昧。常坐不動,沒有 變動。坐是定。不動,表示心沒有波動,無量劫都沒有波動, 這叫妄心不起,就是一行三昧。一行,說句老實話,一門深 入。就像鑽木取火,就像蓮花從汙泥裡長出來;中間沒有任何 的雜念妄想,專心一意,這叫定,叫一行。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所以有人就執 著常常坐著不動,妄心不起,這叫一行三昧?不是。妄心不 起,是心無波動,這有兩個意思;一你是真的心不動,不需要 常常坐在這裡。打坐為修道的手段,這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執 著它。如你執著它,那不叫一行,叫妄心。如果你執著常坐不 動,妄心不起,以為這叫一行三昧;那就叫做什麼?無情,即 同草木土石,這是障道的因緣。 【經文】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 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 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卻滯,卻是退;滯是障礙。道,無處不是道。卻滯是畫 地自限,這就是障礙。
105
106
六祖法寶壇經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不住於執著,道就到處即是了。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自己把自己綁住了,自己畫地自 限。這叫執著於法。 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意思表示,維摩詰經裡面所提到:維摩詰呵叱色利佛,樹下一 定,常坐不動。這是小乘的執著,大乘是處處在在無所不定,那 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經文】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 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還有一種錯誤的方法,就坐在那裡看心觀靜,不動不起。 這都是方法。有人執著。從此置功。從此就依這個方法。迷人不 會。凡夫俗子、一般人搞不清楚。便執成顛。顛是顛倒,執是執 著。如此者眾。如是相教。像這樣的人太多了。輾轉相教,輾轉 錯誤。故知大錯。所以這是錯誤。所謂觀心、動、不動、不靜、 不起,說老實話,這些都是手段。你執著它久了就成病。坐禪也 有禪病,有一大堆所謂的執著。有的人是越坐頭腦越不清楚,一 天瘋瘋癲癲的。少有人正確。為什麼?因為現代人的心都有煩 惱、都很雜亂。要他靜下來,他沒有東西要可以抓,他亂抓。所 以念佛法門比參禪要方便的地方,就是你要抓可以,你把所有煩 惱執著都丟掉,只抓一句阿彌陀佛,心不就定了;所以這是方便 中之方便。參禪,說句真話,不是這麼簡單。 【經文】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 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 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六祖法寶壇經 這是頓教、漸教的來歷。頓漸之假名,只是迷悟的程度 不同。 正教無有頓漸。正教,覺悟之教。覺悟之教當然沒有什 麼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漸修也好,頓契也好,只不過時 間上的差別。當然早點覺悟,早點了;不然諸佛菩薩不會叫我 們到極樂世界。不過說實在話,眾生無量劫的無邊劫,不思議 劫後都要成佛的。你會受很多罪。受什麼罪?六道輪迴。 現在拿個刀砍你痛不痛?痛。這就是受罪。如果今天 拿刀砍你或車把你輾碎了,而你不知不覺;你也叫做魔。為什 麼?和草木沒什兩樣。情同草木那不是完了嗎!所以有覺無覺 都是受罪。所以佛菩薩要我們發願老實念佛到極樂世界,他就 希望你早點離開這夢幻泡影,早點把惡夢放下。如此而已,沒 有別的用意。所以這地方 頓教、漸教也是一樣 ,因個人領悟 力而有差別。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本來就沒有差 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經文】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 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 住者,人之本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 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 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 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 住為本。
107
108
六祖法寶壇經 這裡點出來了,什麼叫做禪宗?無念為宗。無念即是 禪。無念者,無有雜念,並不是沒有正念。是有正念,正念了了 分明。雜念是妄想執著。 無相為體。體是無相。無相者無不相。什麼叫無相?不 執著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才能在生滅法中,有個不生不滅的自 在本體。其實,生滅與滅是一,不是二。生滅與不滅,是完全一 樣。根本就沒有生,沒有滅,這叫無相。無住為本。 無住,心不執著叫無住。心不執著一切法叫無住。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相那就自在了,有相也不妨礙。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念是分別執著。於念而無念即於 分別執著中而無分別執著。 無住者,日常生活運用它。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 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這表示說人有對立的時 候;並將為空。一切把它變為空花幻影。不思酬害。不思報復 和加害。從來不會這樣想,為什麼?無諸物。念念之中,不思前 境。所以眾生的毛病叫是坐在那裡打妄想。昨天怎麼樣,今天怎 麼樣,明天怎麼樣。想過去叫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佛的時候,念前念,後念,當念, 都念。什麼叫念?執著。念念相續不斷。妄想執著沒有停過。名 為繫縛。繫,綁住了。縛,完全不得自在。 於諸法上。什麼叫諸法上?諸法就是無念,無相,無 住。念念不住。你每天念:無念,無相,無住;即無縛也,即不 執著。此是以無住為本。這樣才叫無住。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 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外離一切相。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眼耳鼻舌 身意不起心不動念,則色身香味觸法即使是天下大亂,你也內 心也不會亂。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離開你的妄想執著分別煩惱, 叫離相。那你的本性現前。此是以無相為體。這是以無相為體 性。 【經文】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 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 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 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 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 無念為宗。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所以在現象上,心不 染叫無念。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他教你怎麼做。從念上離開一切 境界。就是你看到任何事情,不分別不執著叫離境。不於境上 生心。生心為分別,這個如何,那個如何;這個怎麼樣,那個 怎麼樣叫生心。若只百物不思。百物不思是無記。念盡除卻。 正念,雜念都沒有。一念絕即死。所謂死,即墮入無明。別處 受生,是為大錯。跑到四空天去了。無明的作用,一定,定了 八萬大劫。他自以為入大涅槃,醒了以後謗佛,奇怪佛教我怎 麼會這樣?是他自己搞錯了。
109
110
六祖法寶壇經 無念,不是沒有念頭,是念念分明,沒有執著叫無念。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 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這是把一般人的錯誤指出 來。很多人 不識法意,不知道佛法的真實意。自錯猶可,更勸 他人;自己錯也就罷了,還勸別人,把錯誤送給別人,輾轉相 教,鑄成大錯。自迷不見,又謗佛經。入了無想定,這些邪門外 道,邪知邪見。將來不是那個果報的時候,他就謗佛,謗經。這 樣的人在這個社會多如牛毛。尤其是什麼樣的人會有這種問題? 聰明人。這種聰明叫自做聰明,自以為聰明。這類人不是學佛, 不僅學魔,他還把別人當做折磨的對像。這種人的果報在無間地 獄。不過話說回來,等他受罪受完了再說。佛菩薩度眾生,從來 是實無眾生可度。 有沒有眾生墮地獄?沒有。 墮地獄的眾生是誰?是他自己的執著。自做自受,自圓自報,就 是這個問題。所以六祖要立無念為宗。把妄想執著分別放下了, 這叫做禪。禪宗是這樣來的。 【經文】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 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 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 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 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 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這個很重 要。一念無明即是境上有念。什麼念?分別念。一念無明生三 細,轉相,業相,境界相生出來了。境界為緣長六麤,有了境
六祖法寶壇經 界以後,我們又開始分別執著了,這又什麼境界,那又什麼境 界,不得了,六麤全出來了。這個叫一切塵勞妄想,從分別執 著而生。一念無明便起邪見。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馬上徹底把執著破掉。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 勞邪見。所謂又有護法,又有神通,又是這個,又是那個,有 所得,這叫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這些果報都在地獄,為 什麼?自作自受。 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這是又一次告訴各位為什麼 以『無念』為宗。 【經文】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 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 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 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 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無者,無何事?無,一切相了然不生。念者,念何物? 無,念,都沒有塵勞之心。塵勞是煩惱。無,是心上清淨。 念,對於一切現象了了分明。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沒有對等。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 之用。念之體,沒有分別執著之體是真如。沒有分別執著之用 是念。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 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所以他告訴你,無念不是 沒有念頭。如果沒有念頭,眼耳色聲就沒有了。那表示說你把 這能力也斷掉了。所以真如有性,所以起念。性是佛性,佛性
111
112
六祖法寶壇經 能夠創造萬事萬物。如果佛性沒有創造萬事萬物的能力,眼耳色 聲也沒有了。真如自性起念,並不是眼耳鼻舌的念。這意思告訴 你,不是外相的念而是你的真如念,不僅念真如是真如念。真如 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佛性如果斷了,那一切不都斷了。 【經文】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 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 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而真性常自在。這是完全點出來,什麼叫做無念、無相、無住生 心。真如自性起念。是無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是無相。不染 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是無住生心。全部點出來了。見聞覺知, 那是六根的作用。雖有六根的作用但不染著於六根、六塵。這叫 真性常自在。自在叫生心。無住生心名為自在。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正 好叫無住生心。能善分別諸法相。叫生心。於第一義而不動。是 無住。無住生心之體是無相,是無念。第一義,就是佛性。清淨 之本性。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五品: 坐禪 【經文】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 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 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 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 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此門坐禪。禪宗怎麼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 不動。原來是沒有這種方法所謂看心,觀心、看淨,沒有的。亦 不看淨。你有看心、看淨,你已經動了,意已經動了。亦不是不 動,這就告訴你,動與不動你都要放下。有的人就執著了,端端 正正的坐在那坐禪,背打直,呼吸數息,這叫外道,依文解意! 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心,本來無心。心是妄。如果說是 看心,心是妄,怎麼看心?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 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人性本來清淨,為什麼見不到 本性?被妄想執著袱蓋住了。但無妄想,性自清淨。把執著放 下,妄想隨它去,就見到真如。 起心看淨,卻生淨妄。你起心動念說我現在心需要清淨 了,你就在分別清淨與不清淨,你是自生煩惱。舉例:這人打 我,那我也打他。如果他打你,你知道這個打和起心動念原來是 假的,你就不會有這報復的念頭。為什麼?假情假意。即是假, 人事地物是空,即是空,那報復的念頭就沒又了。為什麼會有妄 念?因為妄念覆蓋。妄無處所。什麼叫妄想?虛妄之想。那裡有 什麼地方有虛妄之想,虛妄根本就不存在。看者是妄。淨無形 相,卻立淨相。這是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說我來想一想,想一
113
114
六祖法寶壇經 想就是造業,想一想就是妄想。想完了我的心好清淨。清淨原來是 沒有現象,怎麼會有好清淨這個感覺?這是執著。立了一個淨相。 就像學佛,我好好來學佛。你根本搞錯了。佛本來不用學,你自己 是佛,頭上安頭,立了一個佛學。可憐,這種人是什麼人?妄想邪 見之人。言是工夫,說這個叫做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 淨縛。所以有這樣觀念的人,自做自縛。 【經文】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 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所以六祖馬上點出來,見一切人,當你聞即接觸的時候,不 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馬上你思即思維不見。即是自性不動。即是 修。聞思修,原來是一次完成的。戒定慧,原來是一次完成的。見 人時叫聞,不見一切善惡好壞叫修、叫思。自性不動,自性為什麼 不動?因為沒有起心動念,當然不動。 【經文】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 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 一般人搞不清楚,你看他在那裡打坐,打坐在幹嘛?在打 妄想,要嗎,就是無明,要嗎就是無記。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 惡。這是一般人通病。我最近碰到些人學佛,很有意思。學的時候 問他心得,他都說對,對,沒有錯。你一看他作事情,原來他的觀 念還是世俗的觀念,還是是非善惡,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 看淨,即障道也。 【經文】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 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 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何名坐禪?這講什麼叫坐禪。此法門中,禪宗裡,無障無
六祖法寶壇經 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坐叫不動。不起善 惡:不思善,不思惡;在這時候就叫本來面目。內見自性不動,名 為禪。放下善惡,自性不動叫做禪。 【經文】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 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 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 者,是真定也。 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為定之體。定為禪 之用。離相就是無念。內不亂為定。內不亂就是無相,就是無住。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 定。這已說得很明白。只為見境思境即亂。一般人見境思境,見異 思遷,風吹草就動,牆頭兩邊倒。這就告訴你,一切境界都是惟心 所現。所以,你根本就無心,怎麼會有執著?若見諸境心不亂者, 是真定也。無住生心。 【經文】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 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 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 行,自成佛道。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這是總 說。所以內外也沒有,禪定是一不是二。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 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見本性,自成佛道。記住這「 自」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己原來有的。自在逍遙之體,自 性本來清淨,自己本來就有的不假外求; 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自成佛道。
115
116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六品:懺悔 【經文】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 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 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 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 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 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 悔』。」眾胡跪。 懺,從今以後不做。悔,就是把你的心洗一遍。 懺悔有 一句偈: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懺和悔也要放下,是真正的懺悔。 六祖見到這些大眾在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來,諸 善知識!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我們懺悔,不是在外相懺悔,不是 懺悔你對我錯,或我對你錯;是從自己的觀念中去改。自性,就 是自己之觀念,把它改掉。所以真正懺悔是什麼?放下心,放下 念,放下懺,放下悔。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 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這是真懺悔。我們在六道輪迴是做夢, 夢裡面有貪瞋痴,殺盜淫。我問你夢醒了有沒有這些?夢裡有戒 定慧,有聞思修;有生老病死,有信解行證,夢醒了有沒有?沒 有。所以笨人,一天到晚想夢裡的事情。聰明人放下夢裡的一切 執著,就見到自性清淨,這是真懺悔。自度自戒。戒,也是觀自 在。自在的意思,你自在才有戒。什麼意思,戒不是人定的,也 不是佛定的。自性本來清淨的狀態叫戒。如果你的身心清淨一塵
六祖法寶壇經 不染,那叫圓滿的戒。覺悟之戒叫佛戒。始得不假到此。遠來 一會于此,皆共有緣,大家聚集在一起。有緣從四面八方來。 今可各各胡跪。這表示說,把你的我執、我慢放下。 跪,不是對誰跪,是把自己的習氣折服。先為傳『自性五分法 身香』,五分法身後面會講。香,傳香,表示傳法的意思。次 授『無相懺悔』。傳了法以後,知道方式就知道理論方法怎麼 樣來懺悔。無相懺悔,無相乃無念之體,是無住的根本。一切 不執著叫無相。眾胡跪。大眾依法來懺悔。 【經文】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 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 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 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 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 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 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 脫知見香。 什麼叫法身五分香? 一,
戒香。沒有是非好壞,貪瞋痴慢疑,一切
妄想執著。
117
118
六祖法寶壇經 二,
定香,見一切相心不亂叫定。
三,
慧香,慧是智慧。自心沒有障礙才能觀照
自性。不造諸惡;自利利他。雖修眾善,心不執 著。離相。敬上念下。人世間做人的道理。矜恤 孤貧。對上對下一切都照顧好。 前面所講的是戒定慧。 四,
解脫香,自心無所攀緣。攀緣即執著,停
留。不思善,不思惡。自在。自在無礙,自在沒 有障礙就是解脫。 五,
解脫知見香,所謂知見者,正知正見。
以解脫自在無礙的解脫為知見。自心既無所攀緣 善惡,不可沈空守寂。這是阿羅漢,沒有解脫之 見,只有解脫。解脫以後要和光同塵。要和光皆 度,要教化眾生,要和眾生接觸。所以不可沈空 守寂。小乘聲聞,闢支聲聞;他們一入到所謂偏 真涅槃,不與大眾見面,因他害怕;他不起大慈 悲心。解脫知見是起大慈悲心。有大慈悲心之正 知正見叫解脫知見。即須廣學多聞。到那時候才 開始廣學多聞,煩惱斷盡了才廣學多聞。現在 一肚子煩惱、妄想執著,學無量法門,學了以後 全是障礙。識自本心。識自本心的人才能廣學 多聞。楞嚴經裡講:阿難遭遇摩登迦女之難,他 的煩惱沒有斷,才初果去廣學多聞,結果是一點 定力都沒有。達諸佛理。佛理,覺悟的真相,即 通達覺悟的真相。和光接物。和光,與眾生打成 一片。接物,待人接物。無我無人。狀態是沒有
六祖法寶壇經 我,沒有人;即沒四相亦無四見。直至菩提,真 性不易。一直修到圓滿成佛名解脫知見。 【經文】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 今 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這就告訴你了,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法身五身香。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 三世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經文】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 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 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 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 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 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 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 起。』 各隨我語,一時道。我講一遍,你講一遍。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 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各 位跟著唸,你也是一樣在懺悔。前念不執著、今念不執著及後 念不執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懺悔。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 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愚迷,憍誑,這都是人的問 題。愚迷是執著。憍誑,是不平等。
119
120
六祖法寶壇經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 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嫉 妒,也是人的大問題。看不得別人好。 【經文】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 懺?云何名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 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 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 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 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 復又生,何名懺悔? 什麼是無相懺悔?過去所造一切業皆是性空,皆是緣起。 緣起性空如夢中之幻。離夢即覺,覺即是無。不需要着相,不需 要在佛前重新再講一遍,我前天怎麼、怎麼,又怎麼、怎麼。 想一遍造一遍。想一遍造無量遍。無相懺悔,是完完全全沒有執 著,放下看破,放下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身口意三業清淨。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這解釋什麼叫懺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 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懺者,永遠不再造。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 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所以懺和
六祖法寶壇經 悔,基本上不太一樣。懺是過去一切從今斷。悔是從今以後永 不再造。懺是悔之體,悔是懺之用。體用不二。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凡夫是這 樣,過去了懺悔了,後面又造。他不停的造。以不悔故,前愆 不滅,後過又生。愆,就是罪過。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 何名懺悔? 【經文】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 願,各須用心正聽:『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自 性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 無上佛道誓願成』。 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所以懺悔以後要發 願。發願是說你能夠弘法利生。能夠把佛性拿到正途上來用, 這叫發願。四弘誓願,弘是廣大,廣大的願力叫弘誓願。四, 四種廣大的願力。各須用心正聽。你們要注意聽。 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 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記住,上面都有自性。 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眾生,跟我們有什麼不同? 都是自性,都是同一佛性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有人講我要度 眾。執著有眾生,怎麼度?若不執著,僧佛眾生一時度盡。 自性煩惱無邊誓願斷。煩惱無邊從那裡來?自性來的。 看見人家有煩惱,看見自己有煩惱,這自性。佛性能生萬法, 佛性何其清淨!這不是自性嗎?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中有無量無邊覺悟之方法, 那還要學?成佛不就都會了。恢復清淨的本體就都會了。
121
122
六祖法寶壇經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本來就是佛,成佛本來就是本份 之事,當然能夠成。 所以四弘誓願,老實說,是自性中四種願力的狀態,四 種無邊的作用。 【經文】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 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 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 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 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 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 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 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 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量誓願學』,須自 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 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 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 念修行是願力法。 我們過去生所染一切習性就是我們的眾生, 自性眾生就 是自性中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這現象叫顛倒輪迴。所以叫做自 性自度。這並不是佛菩薩可以度你。佛菩薩不過講出覺悟之方 法,你要自己去做。所以他這裡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 且不是惠能度。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說,不是我惠能來度你, 是你們自性自度。
六祖法寶壇經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 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搞了 個半天,自性正知正見則邪知邪見就沒有了。邪知邪見就叫眾 生,正知正見就叫自性。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 者,名為真度!貪瞋痴慢疑由戒定慧來度。殺盜淫妄酒由聞思 修來度。一切煩惱執著由清淨如來之本性來度。這個叫做自性 自度,是名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 是也。用自性中的智慧把執著的全部拿掉。 又『法門無量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 學。心正,學什麼都正。學什麼都正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這 叫真正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 迷離覺,常生般若,如何成無上佛道誓願成?心正,心真,心 直;才能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 佛道成。真的假的我們把它都拿掉,知見拿掉叫見性成佛。什 麼叫願力?常念修行是願力法。所以佛菩薩發願度眾,他的 願不是空發的。他自己無時無刻都在修行。這個修,修而無 修,無修而修;不是我們因有過錯去修。阿彌陀如來發四十八 大願,他怎麼修?無修而修。他化身無處就是他修行。放光照 一切眾生就是修行。這個才叫願力。願力執不執著?願力也不 執著。因為一切願力皆是自性願力。自性四弘誓願。這導歸自 性。
123
124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 無相三歸依戒。 發願發完了,受三歸五戒了。 【經文】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 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 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 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 也;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 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 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 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 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 何所歸?言卻成妄。 無相三歸依: 歸依覺。覺以什麼為代表?佛。覺是本體,佛是相。兩 足尊。福慧兩具足。 歸依正,離欲尊。正,正大光明,無有欲望,即法的意 思。
六祖法寶壇經 歸依淨,眾中尊!身代表清淨沒有污染,和合境,六根 清淨無有污染,這在大眾中的至尊。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 僧者,淨也。度人度己都是以覺正淨為依歸。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這叫福慧具足。慧是邪迷不 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這叫福。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正大光明中沒有邪知邪見。 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無我、無 人、無眾、無壽。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 中尊。所有一切境界都不執著。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 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 妄。這是呵叱凡夫搞不清楚什麼是歸依三寶。從日至夜,受三 歸戒。表示你每一天都受三歸依,都沒有做。我看過太多了, 受三歸五戒,每次到一個寺院他就去受三歸依。受了十幾次, 你問他什麼是三歸依?師父沒有講,他不知道。若言歸依佛, 佛在何處?他說:佛,他沒看見。著相。若不見佛,憑何所 歸?言卻成妄。這變成妄語。 【經文】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 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 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125
126
六祖法寶壇經 所以經文裡早就講了,所謂他佛,自佛都一時放下。這 叫大徹大悟。 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內無煩惱。外敬他人。 外面和光同塵。是自歸依也。這叫做真正的自性歸依。 【經文】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 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 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 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 依千百億化身佛。 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 這是一層層的幫你導入實相法界。歸依自性三寶完了,各各志 心。志心,志向。誠心誠意導歸到佛道。一體三身自性佛。一體 三身,法身、化身、報身。自性法化報,自性佛。 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這是第一。清淨法身佛是 誰?是自己。法身也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所以法身是自色身 歸依清淨法身。為什麼?以身體為佛性所發出之現象。今天把身 體為佛性所發出之現象全部返回到法身。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 身佛。法身是無始無終的。報身是有始無終的。於自色身,歸依 千百億化身佛。化身是有始有終的。法化報三身是清淨,圓滿千 百億化身。這三而一,一而三。圓滿報身,這個阿彌陀佛的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有多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百千由旬,那是沒有辦 法計算。觀音菩薩在極樂世界,他的身與阿彌陀佛是差不多的。 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也是差不多的。那一切眾生在極樂世界皆 是佛身,皆是法化報三身。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 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 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 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 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我們的色身是房子,不是要你 歸到房子裡面去。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法化報三身在清淨 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每一個人都有,自 心迷,見不到而已。外覓三身如來。向外找佛法僧。不見自身 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 這完全說明一切從自性出發。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 得。 【經文】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 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 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 清,日月常明; 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 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 如彼天雲。 何名清淨法身佛?這是解釋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世人 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萬事萬物從自性生。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一念惡,一念善都是自性所生。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 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外有烏雲,我們 說日月不見了, 這只是蓋覆住了,不是沒有。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 俱明。風是佛法,把這烏雲妄想執著吹掉了,上下都光明。萬
127
128
六祖法寶壇經 象皆現。一切明暸。世人性常浮游。浮游是搖擺不定。如彼天 雲。就像天上的雲。 【經文】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 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 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 淨法身佛。 智如日,慧如月。日月比喻智慧。智慧常明。浮雲表示 我們的妄想執著。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 妄想執著就變成雲,把自性蓋住了。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 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 此名清淨法身佛。 【經文】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 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 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 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常須下心, 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 依』。 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 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 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 惡,是『自歸依』。這講得是自除迷妄,內外明徹,這叫做自心 歸依自性,是真正歸依真正的佛,是自性清淨佛,除掉心中的妄 想執著。
六祖法寶壇經 常須下心。下心,謙虛之心。普行恭敬。普,是普渡的 意思。普行恭敬是稱讚如來,禮敬諸佛,一切眾生皆是諸佛,皆 是如來。即是見性通達。都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更無滯礙。 沒有任何障礙,通達無礙。是『自歸依』。這個叫做自性歸依。 【經文】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 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己過不可得,常思 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 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 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 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 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我們知道無量劫來都在做夢。做 什麼夢?做惡夢,做一些貪瞋痴慢疑的夢。這個夢就像雲霧把 日月遮掩。一燈,燈表示光明。這光明,第一個就是善知識,善 知識給我們一個覺悟的方法,指點我們把烏雲去掉了,日月就出 現了。第二個表示自性燃燈,自性光明燈,自性日月。自性一 出現,千年萬年的黑暗就沒有了。黑暗,說句真話,也是突然有 的,也是突然滅的。我們都知道,譬如說,我們晚上室內不開 燈,你可以五千年都不開燈,一天突然開燈,這暗會不會慢慢 地消除?它不會,一下子就亮。所以我們講輪迴無量劫都沒有問 題,只要一旦腦袋裡的舊觀念 - 執著觀念,妄想觀念丟掉以後, 換一個覺悟的觀念,就叫開悟。一智能滅萬年愚。智,就表示 忘我。萬年的愚痴,萬年的造作,沒有問題,光就馬上照五蘊皆 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照見。照見能滅萬年愚。意思就是告訴 你,無量劫來顛倒輪迴妄想,一旦有一天看破放下就成功了。
129
130
六祖法寶壇經 莫思向前,己過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向前 是未來。現在,講講現在,現在就過了。過了以後是了不可得。 常思於後。又想想將來怎麼辦。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圓明,自見 本性。圓是沒有妄想執著。明是光明遍照。這叫自見本性。善惡 雖殊,本性無二。有善有惡這只是暫時的分別執著的,本性無 二。 無二之性,名為實性。實性即是佛性。於實性中,不染 善惡。佛性當中有沒有善惡?不染,不雜染。此名圓滿報身佛。 報,因緣果報。這個報離開了因緣果報。離開了因緣果報後,你 這身心不僅恢復正常,你這貪瞋痴慢疑毫無沾染,自性清淨,了 了分明,那就是說沒有恢復以前是凡夫,恢復以後是永遠不退, 清淨光明永遠遍照。這就叫圓滿報身。 自性起一念惡。如果是起一念惡,火燒功德林。滅萬劫 善因。萬劫善因就沒有了。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恒河沙 的惡,有一念善,就轉過來了。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自見 什麼?自見清淨如來本體。不失本念。不失掉正知正念。名為報 身。 【經文】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 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 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 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 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 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本性本來就是沒有污染,如虛 空一般。 一念思量,名為變化。起了一念無明,六根六塵都現 前。思量惡事,化為地獄。你想壞的事情就是地獄。思量善事,
六祖法寶壇經 化為天堂。想善的就是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 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 覺。這表示念頭太多,一下天堂,一下地獄,一下佛菩薩,一 下冤親債主。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所 以這惡人,我們也不能輕視他,那一天他改邪歸正,一念善, 智慧就出來了。此名自性化身佛。 【經文】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 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 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 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 即是化身佛。所以法身人人都一樣。 報身,是自受用身。什 麼是自受用身?清淨沒有污染,受用無量。化身,普度一切眾 生的方法。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 是舍宅,不言歸依也。所以歸依不是從相上,是回到清淨之本 體。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所以你暸解什麼是法化報三 身,原來自己就具有法化報三身,不需要向外求。這就識自性 佛。 【經文】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 劫迷罪,一時消滅。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131
132
六祖法寶壇經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頌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 滅。六祖又作了一個偈叫無相之頌。能讓一切眾生累劫的迷失和 罪惡,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世間人只知修福, 不知回光返照。他以為修福就叫作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 惡元來造。一天到晚修 福布施供養,福是無邊。他一天到晚起 心動念貪瞋痴,這叫痴福,愚痴之福。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想以福來解罪。這 一生貧苦布施,將來來受福報。福報多了將來來受報。罪,還是 在。因貪瞋痴的觀念還是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 悔。罪,性本空。緣,因緣果報。所以罪性本空,因緣果報向那 裡除?但向心中去除。一念善,惡就沒有了。一念清淨,三惡也 沒有了。真懺悔是自己見性成佛是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突然念頭一轉成見 性成佛直指人心叫大乘法。這法是真正懺悔。邪見沒有了只有
六祖法寶壇經 正念,就沒有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與諸佛平 起平坐,同心同德是自性之觀。所謂自性之觀就是見自性清淨法 體。所以學佛要見自性清淨法體,否則學佛無益。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從上祖師一直傳下來 的頓法是什麼?就是清淨之法。見性成佛。一切眾生皆能看破放 下直入清淨法海。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你要能見 性成佛,必須無我、無人、無眾、無壽,離四相,離四見,你才 能見到。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努力,就是精進。二 六時鐘不思善, 不思惡,清淨無染。等到完全清淨的時候,你的 所有一切因緣果報到此為止。罪業即除。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 合掌至心求。馬上見到自性法化報三身。這就告訴你一心精進, 誠心學道。 【經文】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 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 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 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總須誦取,依此修行。以這個偈修行。言下見性,當下 就見佛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師徒行同父子,父度子, 子覺悟以後,雖然父親走了,等於是老師常在身邊。於此言下 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如果你不悟的話,老遠跑來見師 父,也無言以對,也無意義。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 歡喜奉行。外求; 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成佛道。
133
134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七品: 機緣 【經文】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 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 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 說。 師自黃梅得法。六祖自從五祖弘忍得傳頓法。回至韶州曹 侯村,人無知者。回到廣州曹侯村,沒有人知道。時有儒士劉志 略,禮遇甚厚。這人對六祖很恭敬。志略有姑為尼。他有一位姑 姑是 出家人為比丘尼。名無盡藏。無盡藏比丘尼。常誦大涅槃 經。師暫聽,即知妙義。六祖隨便聽一點,就知道大涅槃經說的 是什麼。遂為解說。為無盡藏比丘尼解說。 【經文】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 請供養。」 尼乃執卷問字。執卷問字,是逐一來請教。逐字來請教。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字我是不知道,意義我 知道,你可問我。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一般人,字都搞不清
六祖法寶壇經 楚,怎麼能會意? 一般人(通俗人)的想法就是這麼想。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一句話打破千古執 著。諸佛菩薩的所謂實信、實相、實見、實修,跟文字沒關 聯。所以禪宗標榜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尼驚異之。她嚇到了。這比丘尼有善根,福德,因緣; 得見六祖大師。遍告里中耆德云:所以告訴當地的長老、大師 們。耆德是耆數有德行的長老。「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說六祖是有道之士,趕緊要來供養。 【經文】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 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 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有個寶林寺自隋代被兵火所毀。從修寶林寺,請六祖大 師在裡面作道場。很快就變成一個道場。 【經文】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 遯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 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 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 二邑焉。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六祖住了九個多月,又 為惡黨尋逐。惡黨,想要奪衣缽的,妒嫉障礙的人。師乃遯于 前山。他趕快藏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這些人心多壞,那 是唐朝時代就有這種非要趕盡殺絕,這些人自以為護法,自以 為學佛,結果是把佛菩薩趕盡殺絕。這種事唐朝就有,更何況 是今天。幾千年以後我們今天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師隱身
135
136
六祖法寶壇經 挨入石中得免。所以六祖有神通,能跑到石頭裡面去了。石今有 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坐在石頭裡衣服的 紋路都留在石頭裡,這石叫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 囑。所以六祖想起五祖跟他講過:「遇懷則止,遇會則藏」,果 然沒有錯。遂行隱于二邑焉。所以就隱居到這兩個地方。 【經文】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 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 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有一位僧叫法海。 廣州曲江人。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什麼是即心 即佛?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前念不生叫做心,我們念 佛不就是: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的意思,你心裡想要成 佛。你念佛難道你就成佛了嗎?對。成佛是因,是果。念佛是因 是果,因果同時。所以即心即佛,心佛是不二。後念不滅即佛。 前念不生,如如不動。後念不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住 叫前念不生,生心是後念不滅。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成一切相,無住。離一切相,生心。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說不 盡,意義無窮。
六祖法寶壇經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智慧是佛性的作用。即佛乃定。覺悟是佛性 的定工、定相、定體。定慧等持,意中清淨。定慧不二,那你 意念中就是清淨沒有污染。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聽到這個法門猶如習性。用本無 生,雙修是正。雙修,定慧雙修。用即無用,無用乃用是無生 法。所以悟此法門,由汝習性,從你的貪瞋痴慢裡面見到意中 清淨,見到即心即佛,見到定慧等持。 【經文】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 諸物。 即心元是佛。原來我們的貪瞋痴慢疑,殺盜淫妄酒就是 佛。 不悟而自屈。自己委屈自己無量劫。原來佛性就是六根門 頭放光動地。我知定慧因。我現在知道定慧因是即心即佛。雙 修離諸物。定慧等持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這是法海跟六祖的一 段公案。 【經文】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 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 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 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 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137
138
六祖法寶壇經 法達,七歲出家,每一天都要誦法華經。來禮祖師,不 夠恭敬,頭不至地。六祖呵叱他,你沒有誠心那你來禮做什麼? 你的心中一定還有我慢。一物,貢高我慢。有一種是輕視別人, 他認為六祖不識字,他認為自己唸法華經不得了的,對眾生輕 慢。蘊習何事耶?你平常學習什麼東西?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這原來是他驕傲的地方, 法華經三千部。 我還聽說唸無量壽經六千部。煩惱叢叢,還問 我說,我已唸了六千次了,我的命運會不會轉變?我是不是跟家 裡人和平相處?我是不是能逃過?當然不能,白唸了。 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這一 語道破。你這個人,唸法華經一萬次,不以此來顯示這種驕傲, 我慢。這表示說你和我是同道的,心清淨了。汝今負此事業。你 今天辜負你唸法華經三千部。都不知過。都不知道我慢是一種過 錯。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頂禮是折服我們每個人的我慢,你能跟別 人頂禮了,把我慢折服。頭奚不至地。為什麼你的頭不能頂在地 上?有我罪即生。有我,這過錯就生了。亡功福無比。功德是沒 有,福是一大堆。 【經文】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
六祖法寶壇經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 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 口發。 法達之意是一切法通達無礙。師又曰:「汝名什麼?」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六祖說,你的名叫法 達,你從來沒有通達佛法過。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你的名字叫法達,一天到晚 唸法華經沒有間斷。空誦但循聲。空誦,有口無心。循聲,聽 著聲音。明心號菩薩。如果你是明心見性那才是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你今遇到六祖,是有緣。但 信佛無言。佛是無言之教。蓮華從口發。 出污泥而不染。 【經文】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 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 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法達聽完這偈,懺悔而頂禮。唸法華經唸了三千部,還 是心不開解,心常有疑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經文】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 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 汝解說。」
139
140
六祖法寶壇經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法遍一切處,你 的心有執著,所以劃地自限。經本無疑,汝心自疑。經是沒有疑 的,你是自心懷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你唸這法華經以什麼 為宗旨?」 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這跟我們現在人唸經念佛做早晚課是一樣的。經義不識,但只 唸頌。口頌空言,心不開解。 師曰:「吾不識文字。這更高,他連字都不認識。汝試 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你來唸一遍試試看,我聽完了就告 訴你什麼意思。」 【經文】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 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 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 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 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 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 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 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 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 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 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馬上知道法華經以出世法為 宗。只唸到譬喻品的時候,不需要唸完,到前面一二篇時,他六 祖就完全暸解。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縱然是說了多種譬 喻,也不會超過因緣出世為宗這譬喻。何者因緣?那一種是因 緣?
六祖法寶壇經 法華經講:無二亦無三,惟有一佛乘。以什麼為宗旨, 以見性成佛為宗旨。何者為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 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大事,諸佛 之見開導眾生入悟佛之正知正見,以這個為因緣,以這個為大 事。這是法華經的宗旨。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這是法 華經的宗旨。其實光是這個經題,你就可以很清楚了。世人一 天到晚在貪瞋痴裡面打滾,外有相內有空。若能於相離相,於 空離空。就是內外不執著了。若悟得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 佛知見。心開意解,見到覺悟的真性。 佛,猶覺也。佛就是覺。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 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開示悟入,四個階段。若聞開示, 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一聽到開示而言下 悟入如來清淨之本體了,這個如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 經意。他依文解意,他怎麼會懂! 【經文】『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 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 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 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 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 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 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 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如果你聽人講法華經 是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別人開悟,我怎麼會
141
142
六祖法寶壇經 有份?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如果你是這樣想,這是謗經 毀佛。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所以這裡點出來,他即 然是佛,已具知見,還要開什麼?就像我們念佛,自心本是佛,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的阿彌陀佛,我們自己的極 樂世界。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你真的相信。只汝自心。你的心本 來就是佛知佛見。更無別佛。不需要到外面找佛。你念經念佛的 目的是叫你迴光返照,不是外面有經有佛。沒有別的嘛。蓋為一 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 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那就是說眾生邪知邪見, 如烏雲覆蓋光明。所以世尊到我們世間來,現種種身,種種苦口 勸熄滅貪瞋痴,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開佛 知見就是於自性中見自性清淨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 常開佛之知見。 【經文】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 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 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 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 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 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 尾?」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 侵人害物。這是眾生迷惑、顛倒的見解。自開眾生知見。上面 講眾生,眾生的知見是什麼?分別、執著、計較、妄想。若能正 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從眾生 的知見變佛知見,開始轉過來,若心正大光明無有一物叫常生智 慧。正大光明,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叫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
六祖法寶壇經 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 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這可是 我們眾生的病。時間到了,我要去念經,功課沒有做會得罪佛 菩薩了。這叫愚痴。犛牛愛尾,愚痴。勞勞執念,表示念念不 忘。 【經文】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 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 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 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 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 牛車。 如果是這樣,解了意了還要頌經?師曰:「經有何過, 豈障汝念!經又沒有過,你怎麼念都可以。只為迷悟在人,損 益由己。這個只是你的知見。你有眾生知見,全成邪知邪見。 你有佛知佛見,全部消歸自性。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 不行,即是被經轉。這句話重要。念經念佛,口念心念。行 為上是佛念佛知佛見。轉經,你來轉經。怎麼轉法?經就是你 講的。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經本來沒有過,經只是個工 具,就像錢,錢無罪過。愛錢就被錢轉。你不執著錢,你轉 錢。 聽吾偈曰:
143
144
六祖法寶壇經 心迷法華轉。你迷了以後,被法華經轉得團團轉。你以 為法華經有要轉你,是你自身迷悟。心悟轉法華。你心開意解佛 知佛見,法華經就是你講的。誦經久不明。念了這麼久還不明大 意。與義作讎家。與真實意對立了。 無念念即正。正知正見叫正念。有念念成邪。有念,即 執著法華經就邪了。有無俱不計。有跟無都不計較,都放下。長 御白牛車。大白牛車,表示大乘。這表示你可以控制自性清淨, 能轉一切大乘法。 【經文】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 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 轉。」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悲泣,表示懺悔過去業 障。今天碰到真正人天師,所以言下大悟,感應悲泣。 【經文】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 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 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 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 尚再垂開示。」 諸大聲聞乃至菩薩。四果羅漢一直到菩薩,沒有見佛性 的菩薩,權教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你怎麼思惟佛 的智慧都不能了解。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就像凡夫一下登到佛 地,就是見到自性清淨,這是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如果不是上根利智之人,很多人都要譭謗,那有這種事情的。
六祖法寶壇經 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 再垂開示。法華經裡有講小乘-聲聞(羊車)、中乘-緣覺(鹿 車)、大乘-菩薩(牛車)、無上乘-佛(大白牛車),他不懂。 【經文】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 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 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 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 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 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 省! 經意分明,汝自迷背。經意講得很清楚,你自己迷。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因心有分別不知佛的 智慧。佛的智慧是沒有分別。三乘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 乘。這完全把法華宗旨講出來了。 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六祖講這三乘人,搞不清楚 佛果地上的智慧。因為他們一天到晚生分別。就算他們一起來 推,來測來量來測度,越搞越遠。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佛講經是為凡夫說所以有 三乘。佛與佛根本不用講。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法華 有很多菩薩退席,完全不能相信凡夫一下子可入佛知見,所以 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這些退席的菩薩 不相信無上乘,還要於心外再覓三乘。這表示說是,這也得不 到,那也得不到。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經文裡講,惟有一佛
145
146
六祖法寶壇經 乘,無二亦無三。諸佛菩薩到我們世界來講經說法,目的是讓我 們成佛,不是去搞菩薩,天人,聲聞,搞六道輪迴。這一點一定 要搞清楚。很多的人完全弄不清。說佛大慈大悲,看到我們輪迴 的眾生替我們背業障、消業障,這簡直是魔知魔見,這怎麼可 能。還有的人說,我們先做菩薩,將來再做佛,沒這種事。所以 說法華是佛最後暢佛本懷。點出來的,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凡夫 把腦袋一轉就入一佛乘。無有餘乘。根本就沒有別的乘,就是要 我們入佛知見。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 詞。所以佛才開了一大堆八萬四千法門,度這些顛倒輪迴的眾 生。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你怎麼到現在還搞不清楚 法華經講的只有一佛乘! 【經文】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 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 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 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 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三車是假設的,譬喻的。那是還沒 覺悟以前,它說又中乘,小乘,有大乘。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今天如果你覺悟了,一乘就是佛乘,就是在今天你大徹大悟見到 一佛乘。只教汝去假歸實。以前這些不要了嘛。歸實,歸到第一 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見性以後連佛也沒有了。佛的觀念放 下,是真正成佛。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 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真正瞭解法華經 義的人就是諸佛如來。珍財,是自性中無量財寶,本來就有,由 你來受用。沒有父想,沒有子想,沒有無用想,全部放下,是名 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你已經成佛了,你自己就是法 華經。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二十四小時常在法華大定之中。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達蒙啟發,踊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 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 中王。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三千部法華經被六祖一句呵 叱,開佛知見,好了,完全熄蓋。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累生狂,生生世世那心跳動 不安,如狂犬病一般,從來沒有歇息過。為什麼?是不瞭解什 麼叫做佛知佛見。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羊車鹿車牛車,是為令入佛 見先以欲勾牽,讓你進入一佛乘。初、中皆跟你講的是方便權 教之法,通權達辯之法,後面再巧妙的發楊惟有一佛乘,無二 亦無三。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三界如火宅。火宅,是自 性妄知妄覺所產生的妄想。一切六識六塵六根都是你覺悟的機 緣,覺悟的方便法。真正的一佛乘在那裡成就?在水深火熱之 中,在紅塵中,在火宅之中成就法中王。法中王,意思是開佛 知見。 【經文】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 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所以念經人要念到經語和你自性是合而為一,不是做功 課。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心已無住但也不把經廢掉。 無住要生心,生心這時候頌經是頌給別人看,表示他精進無
147
148
六祖法寶壇經 歇。所以出家人比我們在家人多一個責任,你要表演給眾生看, 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表演表錯了還要叫眾生造罪。身口意造 作,眾生還不瞭解,還以為是真的,跟你一起到三惡道去報到。 【經文】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 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 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 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 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 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 菩提。 楞伽經,達摩祖師傳的,四卷楞伽來印心的。約千餘遍, 而不會三身四智。而不瞭解什麼是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來 問六祖。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 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法化報,法身是本性。報身是 智慧所成就。化身是你的萬德萬行,六度萬行所成就,你的願行 所成就。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所以一切法不離 本體。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三身也沒有自性。三 身原是自性中出,但不執著自性,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四智,第一轉阿賴耶成大圓鏡 智。第二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
六祖法寶壇經 四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叫做四智。三身,法身遍一切處, 報身由累劫智慧所生,化身由度眾生之願力所成。所以三身四 智是一不是二。四智三身,體相用,三而一,一而三。自性具 三身,三身為本體。發明成四智,四智是大用。不離見聞緣, 不離開世間即見三身四智。超然登佛地。一下回到佛知佛見。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我今天跟你講宇宙的實相, 你完全能相信,就永不再迷惑了。莫學馳求者。馳求者,心外 求法者。終日說菩提。終日沒有菩提。 【經文】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 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 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什麼叫四智?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 耶?曉得三身即知四智,還要問嗎?若離三身,別談四智。三 身和四智是一體的,不能分開談。所以離了以後就不用談了。 此名有智無身。這是斷滅相。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即使有 智,那是世智辯聰,也不是真智慧。」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第八識阿賴耶轉大圓鏡智。什麼叫阿 賴耶?無一法不圓融,無一法不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叫
149
150
六祖法寶壇經 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清淨,水來照水,風來照風,人來照人, 物來照物。山河大地盡入大圓鏡智悉皆清淨無雲。 平等性智心無病。把分別的末那識轉成平等。大圓鏡智 是功,平等性智是德。所以無病,沒有妄想、執著、分別、煩 惱,一切平等。 妙觀察智見非功。把第六獨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妄想 執著一轉變成不可思議妙觀察之智慧。見非功,見到宇宙的一切 現象而不為功。這意思說所有一切的現象都在妙觀察智中作為一 種無比妙用。 成所作智同圓鏡。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色身香味觸變 成所作智。佛眼,佛耳,五眼圓明。所有一切六根六識全部變成 成所作智,就是後得智,跟一切眾生在接觸中成就無量無邊的後 得智,這叫同圓鏡。成所作智也是大圓鏡智的作用。 五八六七果因轉。把五識、八識、六識、七識轉過來 了,果轉成佛因。我們原來八七六五,是凡夫的執著,凡夫的見 解。現在把凡夫的果一下轉成智慧的因。但用名言無實性。說老 實話,五六七八都是假設的,沒有實在的狀態。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定是龍定。龍 王常在思惟,常在定中。那伽定的意思表示他心不動。繁興,繁 華興盛。這種擾擾嚷嚷的世界當中永遠處在無動之地。那怎麼樣 才能處於不動之地?若於轉處不留情。何謂若於轉處不留情?轉 五八六七,一下就轉,沒有拖泥帶水。 【經文】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 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
六祖法寶壇經 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 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通 頓悟性智。 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 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 污名。 他聽完馬上覺悟了。 三身元我體。法化報原來是我的真體。四智本心明。 四智原來是我本心當中的光明。身智融無礙。三身四智圓融 無礙。應物任隨形。眾生有感,菩薩有應。當處出生是當處滅 盡。菩薩度眾絕沒有起心動念,是隨順一切眾生,應以何身得 度,即現何身,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起,起心動念。修,是修行。皆妄動,皆 是妄心妄動。守住匪真精。匪真精,不是真實的精進守住。有 的人是起修,有的人是不動,這都不對。守住都不對。起修, 守住,全放下,叫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染污名是假設之 名。所以他從六祖的偈中見到三身四智。 【經文】僧智常, 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 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 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
151
152
六祖法寶壇經 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 悲指示。」 我從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來,蒙他開示見性成佛之道理。 我還是不懂,遠來向你老人家請教,希望你慈悲指點。 【經文】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 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你試試看,他講了 什麼。 曰:「他到洪州白峰山三個月,大通和尚沒有和他開示 過。我是求法心切,一天晚上自己去求見和尚,我請問你什麼是 我的本來面目? 【經文】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 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 和尚開示。」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你看見虛空沒有?
六祖法寶壇經 對曰:『見!』我有看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大通和尚說:虛 空有沒有相貌、形狀?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正知。無有青黃長 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 乞和尚開示。」正知正見,了無一物,無一物可 知。知見放下即是正知正見。大通和尚都跟他講 了覺悟的狀態,本來面目都告訴他了,他還是不 懂,請和尚開示。 【經文】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 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厲害,連見知都放下了。我們不懂看一看,他和他 都講了,六祖一看,他還有知見。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雲遮日面,存在無 見的見。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太虛生閃電,存 在一法還守個空知。無見與空知皆是雲遮日面,虛生閃電。那 還是有一物。
153
154
六祖法寶壇經 此之知見瞥然興,這個知見,一下在腦袋裡留住了。錯 認何曾解方便。我們都錯認了,所以沒有方便,沒有真正讓它方 便的入到正知正見。汝當一念自知非。你應該迴光返照,曉得這 是錯誤的,有知又見都是錯誤的。自己靈光常顯現。自己撥雲見 物,所以覺悟在自己。 【經文】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 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 頭。 無端起知見。知見,被這麼一講,還有知還有見?著相 求菩提。情存一念悟。腦袋裡還有一念要覺悟,這叫寧越昔時 迷,怎麼可能解決迷的狀態?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自性覺悟源頭的本體,隨你 的觀照而枉然遷流不息。是冤枉。它本來是自性源體,如如不動 的,澄澄明明的,通達無礙的。隨緣觀照,你就不會遷流了。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如果不是來問六祖完全,是這裡也不 對、那裡也不對,都不知道。 這實在是很利害,隨照枉遷流,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境 界來了我要觀照,完了,存一個我。境界來了,無我、無人、無 觀、無照,這叫做佛知佛見,這叫作自性覺源體。 【經文】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 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
六祖法寶壇經 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 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 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 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 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 解,願為教授。」他跟法達一樣不瞭解三乘法,又言最上乘。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意思是你不要著 相生心。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法沒有階級,是人心有階 級等差。所以要假設方便。見聞轉誦是小乘。小乘人,見到那 個了、聽到那個了、輾轉那個了、很執著。悟法解義是中乘。 解,是解悟,不是正悟。依法修行是大乘。前面見聞是聞。悟 法解義是思。依法修行是修。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 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聞思修放下了,叫最上 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乘,是一種清清明明的方法,不是 在嘴說打嘴巴仗。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你自己去見到,不要 問我。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做 了六祖大師的侍者。所以他也是悟道的,一直等到六祖走了以 後,他還在。一切時中,自性自如。是汝自修行,不在口爭。 【經文】僧志道, 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 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 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 惑。」 請益,向六祖請教。益,利益之意。「他自從出家以 來,十多年都在看涅槃經。覽,不是頌;頌是我們展開經本一 字不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麼唸下去。覽是看,也不是
155
156
六祖法寶壇經 讀。看是會意的意思。未明大意。不知道涅槃經是講得什麼樣的 境界。願和尚垂誨。垂,教授他。誨,是訓誨的意思。」 師,指阿舍尼,所謂親教師,此指六祖。六祖說:你是 那裡不明白。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所謂諸行無常,我們講這世間法 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是圓滿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 個叫生滅,實際上是生死。生老病死是我們有情眾生的問題。成 住壞滅是我們無情眾生的問題,譬如說:地球有成住壞滅,植 物,礦物,山河大地都有成住壞滅。生滅滅已。離開了相對法。 離開了生死煩惱的相對。寂滅為樂。離開了是非美醜善惡好壞,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叫做寂滅。 他說:跟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它兩個沒有辦法打成一 片,沒有辦法連貫起來。換句話說,就等於我們大家一般人從出 生到死亡,這段時間叫生滅。生命中所接觸到所有的境界,無非 是生死老病,就是這四個階段。有的人早一點來,有的人晚一點 來,不過都要來。它是什麼現象?業因果報的現象。可是,佛常 常講:寂滅為樂,生滅滅已。意思告訴你,一切相皆是虛妄。原 來我們的生老病死是一場幻夢。所以志道法師,兩個沒有辦法合 起來看;他是分開看。於此疑惑。於此產生懷疑、疑惑。 【經文】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 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 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 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 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
六祖法寶壇經 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 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 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你為什麼會生這個疑惑?」 色身,是我們的報身,不論你到那個道去,你都有個身 體來受用。無論是有形或是無形,你的靈魂是依靠這個東西來 活著。我們以為是活著,我們今天有身體在,我們可以講話, 可以聽,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都可以作用,這叫活。 好像離開身,我們就活不成了。這一般人叫色身,即物質之 身。還有一個叫法身,我們一般人講叫佛性,不是靈魂,也不 是肉體,它是我們原來清淨的本體的能量。色身無常,有生有 滅。這沒有錯,我們的身體講的實際一點,現在科學很發達, 我們可以照x光或紅外線去看那細胞是剎那剎那的生死。新陳代 謝,有生滅。那是細微的。平常從出生一歲一直到你走,這時 間生老病死也是叫做無常。如果講更細微,那就是念頭了。今 天早上一起來,第一個念頭裡是這個、第二是那個,洗臉刷牙 漱口,有時間表,又這又那,生生滅滅沒有停。 法身有常,無知無覺。他認為法身是從來沒有變過。 譬如說:我們舉例,外面狗在叫,我們聽得清清楚楚它一句一 句在叫,叫的時候叫生,不叫時停一下叫滅。這裡講,法身有 常,什麼是法身?我們原來生命當中清淨的本體。他說是無 知無覺,這個知和覺是我們人來看叫知覺。如果是今天這個人 死了,沒有知覺,怎麼用刀割他,砍他,他沒有反應。這是一 般人錯誤的體會。如果你認為你死了,斷了氣,我跟你說,旁 邊有人對你吹口氣,你都痛得要命。如果有人輕輕的觸摸你, 你都覺得是石頭在壓你,好像刀子在戳你。一般人說:如人飲
157
158
六祖法寶壇經 水,冷暖自知。這是一般人錯誤的想法看法。無論你死了也好還 是沒有知覺也好,這個都不對,這都是斷、常二見。 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這 志道法師很有意思,他是把涅槃與生死當成兩回事。他說經典上 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然什麼都沒有了,那到底有什麼身 是寂滅?這是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產生這個疑惑。就像一般人誤 會佛教講: 什麼都沒有了,那我們要幹什麼呢? 我們都不要努力了,這地球上的人都死光了,那還有什 麼意思? 都到極樂世界了,那幹什麼? 我們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他又認為何身受樂?即然沒有 身,我們有什麼身可以受到快樂?因為佛家常常講,世間的樂, 不如禪悅。禪悅之樂,不如涅槃之樂。所以他有此一問。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他認為我 們的身體是什麼組成的?地水火風。地,是物質。水,是液體。 火,是能量。風,是流動。死的時候,地水火風分散了。你看, 死的人多苦。苦不可言樂。他認為苦不是樂。所以他執著他個人 的想法看法。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他以為法身寂滅是沒 有受用的,如同草木瓦石無情眾生,是沒有感覺的。誰當受樂? 誰感覺到這是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 常。這真的是佛門之外道。所以一般人,俗家人只知道俗家人之
六祖法寶壇經 煩惱,如果你到空門裡所謂出家了的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煩惱。 這個人有什麼煩惱?知見上的煩惱。他不是佛知佛見是執著的 見解,執著的煩惱。他說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 這體跟用他也沒搞清楚。法性跟五蘊都是一個性,佛性。結果 他把它分開。一體五用,生滅是常,這更不對了。五用一體是 一不是二。上次維摩吉經講的是不二法門。今天我們講六祖壇 經也是不二法門。生滅是常。他以為生滅就是宇宙的現象。 生則從體起用。意思表示:你活著的時候,眼耳鼻舌 身意都有用。滅則攝用歸體。我們死的時候,這靈魂的作用歸 到靈魂。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 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他又開始分別。無論法性上分別 也好,色身上分別也好,都是分別。若聽更生。如果一個人 又投胎轉世。更,重新又來一遍,又投胎。即有情之類,不斷 不滅。意思表示,佛性一直在輪轉,生出來。我們看到它是有 作用的。若不聽更生。如果是它不聽更生,輪廻了。則永歸 寂滅。我們都沒有看到,我們以為它歸於寂滅了。同於無情之 物。就等於草木瓦石。我們常常罵人:你怎麼固執的像個石 頭?意思表示他沒有一點體會的能力。這個情形老實說從現象 上去看,他不是從本體。從本體絕對沒有生滅這回事,絕對沒 有體相用三種差別,體相用是一次完成的。如是,則一切諸法 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他以為涅槃是一種空 亡,一種不起作用的昏沉。這是他錯誤的見解,看涅槃經不僅 沒有體驗反而把涅槃執著成一種無明的狀態。 【經文】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 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 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 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159
160
六祖法寶壇經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 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 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 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 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 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 謗佛毀法。 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釋子,即出家人。 釋, 釋迦摩尼佛。這是一語道破。斷,斷滅。常,那個是永久的,那 個是生死的。這個叫邪見。外道是心外求法,並不是說佛門以外 叫外道,千萬不要這樣認為。佛門裡外道多得是。如果,心外求 法之人,我們舉例: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他們心裡沒 有污染,沒有斷常邪見,就是佛。這跟宗教沒關聯,跟派別沒關 聯,跟你的分別妄想執著有關聯。而議最上乘法。議,議論。最 上乘法,涅槃經是最上乘法。所謂最上乘法一定要有般若波羅密 才能見到最上乘法。要有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你才知道沒有斷, 也沒有常。 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這人就是執著色身外還 有一個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生滅之外,還有一個寂滅。又推 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這意思就 告訴你,離生滅求極樂。一般人講,我們現在身心不清淨,環 境不好,世界越來越亂,我們要找個清淨的場所去修行;這叫做 斷見。還有的,如果我們到一個清淨的場所以後,我們這些身 就有受用了;這也是斷見。很多人有這個誤會。譬如說:我們念 佛人,我們在這世間念佛,念了半天,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
六祖法寶壇經 去了。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就有大受用。各位,你在這裡念佛不 得受用,那你到極樂世界也不得受用。這意思告訴你什麼是受 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發願到極樂世界 是到自性清淨之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因為六祖壇經是稱性之大經,以佛性為宗旨,一切消歸 自性。各位想一想自性在那裡?吃飯是自性,打人、罵人、念 佛、發願、貪瞋痴慢、聞思修,就是佛性。所以這個志道他把 它分開,煩惱我們都不要,我們現在要進入涅槃,可是進入涅 槃以後他又搞不清楚,以為什麼都沒有。這就弄錯了。 實際上,講穿來,貪瞋痴、殺盜淫,是佛性變的。戒定 慧、聞思修,是佛性變的。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是佛性變的。 怎麼變?有分別、執著、妄想,它就變。這是我們一般人的通 病,每一個人的内心中有執著、有妄想。如果有就叫做心外求 法。斯乃執吝生死,意思告訴你,執著有生有死。耽著世樂。 沉溺於世間之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佛因 為一切人迷色受想行識,五種假合之物。你如果問:某某人, 你以什麼為自體?物質,感受,感受當中的感覺,我的思想, 我的行為,這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是自體。身是我,自體也是 我。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除我的身體以外,思想行為以外, 外面都叫塵相。塵相,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叫現象,分開 了。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一天到晚想要生,怕死。這樣的 觀念不停的在你心中打轉。你出生一直到你死亡不停的打轉。 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我們這生老病死,輪迴不斷,煩惱
161
162
六祖法寶壇經 執著一大堆。為什麼?冤枉的。這個叫夢幻泡影。以常樂涅槃, 翻為苦相,終日馳求。所以很多人就執著了。教你涅槃是叫你離 苦得樂,不要再執著了,不要再心外求法了。結果涅槃常樂我淨 都變成苦苦的追求,好像烏托邦理想國,烏有之物。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佛大慈大悲愍念眾生才開示 這一條,讓你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進入寂滅之樂。千經萬 論到最後他導歸到涅槃之極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這非常重要。我們人,不知道你 的身也是剎那生滅,你的心也是剎那生滅。身心皆剎那生滅,有 沒有一法可得?了無一法可得。即無一法可得,這個叫做寂滅現 前。寂滅,不是什麼都沒有,是一切都不受影響一樣在生滅境界 中,但是你的享受是一種不生不滅,這個叫做寂滅現前。當現前 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寂滅現前是什麼?一切相歸於不 生不滅,也沒有現前的現象,這叫現前,這叫常是永遠存在,叫 樂是永遠不退。此樂無有受者。無有受者,即不執著自己有受。 亦無不受者。亦無有一法可以強求的,也沒有一法是生滅老死 的。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 乃謗佛毀法。這個是斷常之見,容易墮地獄。為什麼?不是佛叫 他去的,是他自己的知見上有差別,有執著,所以他才有這種問 題。 一體五用之名,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這都是斷 見,這都是他一個人造出來的一種看法、想法。就像世間人不敢 受戒,為什麼?他說戒律是一種束縛,把大家都綁住了。這是佛 造出來控制我們的。所以大部份人不瞭解戒律的真相。戒,是清 淨。律,是清淨的行為。清淨的行為叫做戒律。有斷常之見的人 謗佛。他還不知道是毀謗自己的佛性。記住謗佛毀法,不僅是謗 已成就之佛,也謗自性之佛性。這是我們現代娑婆世界末法時期 的普遍現象。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 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 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 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象,一一音 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 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 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 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 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無上大涅槃。大涅槃,一切相本來不生不滅。 圓明常寂 照。圓滿光明自性常照。凡愚謂之死。一般人講,和尚到那裡 去了?圓寂,死了。釋迦牟尼佛到那裡去了?死了。他執著斷 常二見。外道執為斷。斷見。
163
164
六祖法寶壇經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這都屬於六十二種邪知邪見之根本。什麼根本?以為這叫無作。 無作,即無明。我們用自己看法想法的情執來計量,所以看不到 圓明寂照的狀態。 妄立虛假名。立一大堆虛假之名。何為真實義?那有真 相可言?惟有過量人。過量人,真正通達宇宙實相,超過所有分 別執著妄想的人。通達無取捨。他才能通達到無取無捨的地步。 以知五蘊法。五蘊法,是空相。及以蘊中我。蘊中我, 五蘊中之我是假我。外現眾色象。外面一切林林總總的現象。一 一音聲相。一一音聲所現一切現象。 平等如夢幻。一個真正見到宇宙真相的人,他的心是平 等的。平等到什麼程度?如夢如幻,如影如化,如露如電。不起 凡聖見。凡聖之見已經放下了。不作涅槃解。心清淨的人他不 執著涅槃。他絕對不是說你看我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如有,這就 是執著。二邊三際斷。 二邊,相對的兩邊。三際,過去現在未 來,都放下。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記住 起用,我們人常常講, 我們人生要有目的,沒錯。要有用處,沒錯。但這兒講常應諸根 用,而不起用想,意思即不執著價值,不執著犧牲,不執著作用 而常有犧牲之舉,常做價值之觀,常常為一切眾生服務。心裡面 他沒有眾生也沒有服務。他的心清淨。 所以一般人的想法:我們為一個家庭,為一個國家,為 全世界;你看我這犧牲多大。固然沒有錯你是做犧牲,不過這犧 牲,他是執著。如果你真的犧牲,你就沒有這個執著觀念了。你
六祖法寶壇經 不僅不會要求別人,你也不會要求眾生,也不會要求自己忍耐 一點度過這個難關。你每天所做一切事,隨緣自在。別人看到 你是如沐春風,你看到別人也是如沐春風。這不就是極樂世界 了? 我們所以有煩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我相,我的生活狀 態,我的思想行為,我的家庭,我的小孩,我的一切。佛菩 薩沒有,佛菩薩度眾生絕對沒有因這個人和我關係不錯,我度 他;這個人無惡不作,我討厭他。觀音菩薩到地獄去度眾生, 地獄眾生根本就不理他的。地獄眾生受苦都來不及,那有時 間聽佛法。觀音菩薩很妙,你不聽可以,我變現成一個罪人和 你一起受罪。這叫大慈大悲。不為自身生死,置個人生死於度 外。 分別一切法。我們每一個人在這裡出生受教育,受教育 為什麼?我們就是想要把生活過的好一點。不僅自己,一個家 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 大家生活的很快樂。這是我們每 一個人出生時是平等的,沒有一個人在出生時有惡念。可是我 們長大以後,環境,個人的想法,個人的思想,不同的遭遇, 不同的感受,把所有的人變成支離破碎。在佛菩薩的眼睛裡, 沒有一個眾生不是佛。佛菩薩其實說真話,跟我們一樣。他就 是腦袋裡沒有執著。我們跟他不同就是我們有一點點執著,有 一點過得不愉快。所以有執著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分別的想 法,身口意就開始分別。不起分別想。說實在的是快樂無邊。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這告訴你宇宙的成住壞滅。 人有生死,實際宇宙也有。我們知道很多星球衰老,一下子光 也沒有了,熱能也沒有了,變成個石頭了冷冰冰的。我們人也 是,行將就木,最後變成冰塊。劫火燒海底,是告訴你時間到
165
166
六祖法寶壇經 了,四大,地水火風就散了。我們看這地球表面翻來覆去,就跟 蛋炒飯一樣,剛剛熱騰騰炒上來,它不适宜居住人。等它冷了一 下,細菌就發展了,表示生命就發展了,等一下又都死光了。再 把這飯再炒一遍。地上的建築物沒有了跑到地下去了。古代文明 又在下一世被發掘出來。互相的變化,無情也變,生命也變,對 不對? 我們過去生在那裡?不知道。 這一世投胎,怎麼投?不知道。 出胎以後要做什麼?也不知道。 只能隨著社會的現象動來動去。所以我們大部份人,活的幸福也 好,活的不幸福的也好,都在分別妄想之中。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寂滅,即永恆的狀態是什 麼?一般人常常講:真理。每一個人都希望能追求到真理,能夠 現在就過得心安理得,這叫真理。即然 心安理得,什麼才能讓 你心安理得?真常、寂滅、涅槃。什麼意思?真,心中沒有不可 告人的,心裡沒有任何罣礙,沒有任何的不愉快。常,觀念裡頭 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成住壞滅。雖然這個世界一天到晚現出的是 生老病死成住壞滅,你觀念裡沒有。你知道人生如夢,夢中生老 病死,夢中成住壞滅,夢中悲歡離合,夢中喜怒哀樂。常,佛性 永遠常在。寂,沒有煩惱。滅,生滅跟相對的都沒有,這種樂才 叫做真樂,涅槃。 吾今強言說,我今天這樣說不過是假名而已,為了要你 把分別執著放下,勉強如是說,實際上沒有什麼好說的。令汝捨 邪見;這個目的希望你能把你的分別之見拿掉。汝勿隨言解。你
六祖法寶壇經 不要依文解字,講了涅槃你又執著涅槃了,原來是執著涅槃, 現在不要再執著了。許汝知少分。你要不執著,你就知道什麼 叫做涅槃。 志道聞偈大悟。志道法師聽到這一段,馬上瞭解宇宙人 生的真相,原來是自己的見解在做祟。踊躍作禮而退。踊躍, 表示告興的不得了。作禮,禮敬。這禮敬不是對六祖,是對自 性清淨恭敬。我們眾生到寺院去禮佛,禮的是自性佛。那佛相 不過是你原來清淨沒有污染的樣子。你給它下拜,不是跪他, 是恭敬你自己原來清淨的樣子。因為你現在自己不清淨。為什 麼不清淨?因為沒有清淨的看法、想法、說法、作法。這一段 講的是心外求法。 【經文】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 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眾。 聽到六祖在曹溪南華寺弘化,到這裡來參見他。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問他一句話:在 什麼狀態下,不落入分別執著?
167
168
六祖法寶壇經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六祖說:你曾經做過什麼? 曰:「聖諦亦不為。」如來的見解我也放下了。 六祖說:落何階級?表示說他自有一番得意,佛法我都 不執著了,如來我都不執著了,我還有什麼階級可落?」 師深器之,六祖深深的器重他。這不簡單,這不是普通 人。我們也可以學他,可是我們做不到。人家是六根轉六識成妙 觀察智。是不一樣的,和我們這解悟不同。文字好像懂了但和我 們生活不相關。令思首眾。讓行思禪師來帶領大眾。 【經文】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 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 化。(諡弘濟禪師。) 所以行思禪師已經得到祖的衣缽了,意思: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深深的契入。這是青原行師是禪宗非常有名的 祖師。 【經文】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 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六祖法寶壇經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 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 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 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諡大慧禪師。) 懷讓禪師姓杜從金州來。嵩山有一位安國禪師他現去禮 拜他。安國禪師告訴他你應該到曹溪去向六祖請教。他到了以 後禮拜六祖。 師曰:「甚處來?」六祖說:什麼地方來? 曰:「嵩山。」嵩山是我們中國五嶼之一。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到底是什麼東西來?什麼 東西怎麼個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人家問你什麼叫佛性?我們 每天幾乎只要碰到人,内心都有一個狀況,這個人是什麼樣的 人?他是什麼樣的生活?有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這人的個性 怎麼會是這樣?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人我很有緣,不錯;我們 要從這裡悟,連佛性都不執著了。這就叫說似一物即不中,如 果你用言語說出佛性像什麼樣子,那就不叫佛性了,你已經動 念了。 師曰:「還可修證否?」到了這地步,你還可有修有 證?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有修有證不是佛
169
170
六祖法寶壇經 法,這叫一般佛教徒聽到要嚇一跳。佛一天到晚要我們有修,要 有證,但這裡說無修無證。為什麼?心完全清淨,不執著修、不 執著證,叫做修證即不無。這是破執著。污染即不得。心不清淨 就見不到佛性。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這是認可,印證 他。就是這個清淨心是諸佛所護念。佛菩薩護持一個人,什麼原 因?是這個人的清淨心,沒有分別妄想執著人我是非。這叫護 持。汝既如是,吾亦如是。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西天般若多 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西天般若多羅是禪宗 祖師,他很早以前就說中國有一位禪師,這位禪師將來踏殺天下 人,表示他智慧勇猛能夠斷一切煩惱見一切佛性。讖,是預言。 早就說從你懷讓禪師門下會出一位馬駒,這是形容。這匹駿馬日 行千里。踏殺天下人。這就表示禪宗以智慧斷一切煩惱,見一切 佛性。應在汝心。這就是一種感應在你心裡。不須速說!不需要 明說,將來你就知道了。」 讓豁然契會。懷讓豁然開朗。契會,契入領會:『本來無 一物,何處惹塵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懷讓禪師在六祖身 邊做他的侍者十五年。十五年都在做什麼?把習氣消掉。習氣不 消掉,將來還是要堕輪迴的。日臻玄奧。每天都無功用道。臻, 是精進。玄,不可思議。奧,奧妙的不可思議。什麼東西呢?就 是他一天天的慢慢地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後往南嶽,以後他往 南嶽。懷讓禪師也是祖師之一。大闡禪宗,(敕諡大慧禪師。) 禪宗由他大興,後來黃帝賜他一個名號大慧禪師。無量無邊之智 慧,智慧中分無量種,他是無上之智慧叫大慧。 【經文】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 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六祖法寶壇經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 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經論,儒家五經六論。止,心定。觀,用智慧觀察。止 觀是沒有見性,天台三止三觀皆是相似定,沒有見性。 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因為看了維摩經,豁然開朗, 入了不二法門。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 祖。偶然有一天,六祖弟子玄策來訪,大家互相談佛性。永嘉 禪師的每一句話都合乎如來之心性。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玄策說:你從誰見性的?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 宗,未有證明者。」方等,這是佛講講經中方等之始。各有師 承。記住,學佛要有師承。什麼叫師承?不是自己開悟,是一 脈相承,是清淨心一脈相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維摩經 講什麼?無相無不相,這是覺悟的狀態。未有證明者。還沒有 人可以給我證明,印證。 【經文】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 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 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 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171
172
六祖法寶壇經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 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這是當時釋迦牟尼佛在經裡面都有講。威音王已前即得, 意思表示有正法、像法、末法。末法時期無師自悟,叫做天然外 道,以為悟道了。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希望有人為我證明。 策云:「我言輕,我不足以證明。 覺遂同策來參。他兩個都去見六祖大師。繞師三匝,振 錫而立。這是禮節。繞師三匝,印度的古禮。振錫而立,這叫注 意了,提聽、提聽。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出家人有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就是佛啊。佛才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我 們一般人怎麼會有呢。大德自何方而來,你是從那裡來?生大我 慢?你這個動作是一個傲慢。好像不得了,來勢洶洶。」 【經文】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是為了生死事大而 來,因為命光短淺,馬上就要到了,我才來請教。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你為什麼不去體會一下無生法
六祖法寶壇經 忍?無生,即是沒有生,沒有滅,離開分別執著。了無速乎? 這不是更快嗎?你這樣一體驗,不用來看我,就更快。」 曰:「體即無生。本體就是無生。我們真的是,天下本 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天生就是本無事,我們要庸人自擾, 我們要劃地自限。了本無速。你知道自己在劃地自限,就不要 再做了。意思告訴你,沒有快慢。了,叫一了百了。念頭轉過 來了,天下太平。」 師曰:「如是!如是!沒錯,就是這樣。」意思是六祖 給他證明。這都是諸佛如來、再來人來演戲。我們可演不得。 那一天你到寺院去也學這一招,是學不得的。其實說真的,現 在像這樣大覺大悟的人已經沒有了。除非是佛菩薩再來度化的 化身,那是有可能。凡夫說真的,辦不到的。 【經文】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須臾告辭。沒有多久,他就告辭,他就要走了。師曰: 「返太速乎?」你這麼早回去做什麼呢?」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我本來無動,那有什麼 快或慢?所以講的都是覺悟的語言。我們眾生就執著,你才來 兩分鐘就回去,幹什麼呢?他不是的。我們凡夫聽不懂。
173
174
六祖法寶壇經 師曰:「誰知非動?」是誰知道你心不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人有分別的時候才有動靜。善 惡、美醜、好壞,是非、合理不合理、佛、眾生。不動的時候, 一切有為相皆如夢幻泡影。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他真的是契入了無生法忍。 【經文】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無生之意難道有意嗎?先前一 段 先講無住,這邊講意。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什麼意?非分別意乃是無住 之意。無住之意而生心,生無住之意心。 高!所以今天講這些公案,你不得不佩服這些人。他的 腦袋是清清楚楚,我們是被搞得糊里糊塗的。就像喝水冷暖自 知,你喝下去的溫度他都一清二楚。我們都搞不清楚。我們不知 道他到底演什麼戲。這叫快人快語。 曰:「分別亦非意。」叫無住生心。其實他心裡是了了 明白,他心沒有執著而已。我們今天學佛就要學這招。無論你今 天怎麼樣修行都不是問題,但是你這一招不學,你是白學了。別 人罵你也好,恭維你也好,心裡很清楚。罵你他動念,恭維你 他動念,你不動。他打你,你就自己躺在地上;真是太平。他罵 你,你說:如是如是,那這個日子太愉快了。用這樣的心態叫作
六祖法寶壇經 學佛。不然被佛教的外相所迷住了,變成迷信。 【經文】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 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諡曰無相大師, 時稱為真覺焉。)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善哉。是讚嘆他。少留一 宿。你就留下來過一晚上。 這個是更厲害。這叫後得智。其實留與不留沒有什麼重 要,不過留來是為了眾生。這就像佛菩薩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度我們,從來沒有說,你們這些人煩惱很重,我現在到極樂世 界去,你們就算了。他沒有這樣,他留下來,到處化身。時謂 一宿覺。永嘉禪師時謂一宿之覺,這是千古的公案。後著證道 歌。後來他作了一首歌叫證道歌。很有名: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妙!他為什麼講? 我們在分別執著的夢裡,明明有六道輪迴。 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不是天堂,就是地獄,要嘛這個、那個, 每天就六道。不要說別的六道,我們自己內心就是六道。天氣 很好,天堂,好快樂。過兩天,好像不太對勁,最近局勢不穩 定,開始煩惱了,人間了。 過兩天,這裡不對,那裡不對, 三惡道去了。過兩天,念佛很輕鬆,佛道了。他在作夢,夢裡 明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覺醒這個夢以後,連宇宙都沒 有了,大千世界都沒有了。這是永嘉禪師非常著明的證道歌。 有機會,將來大家可以流通看一看。盛行于世。證道歌盛行于 世。諡曰無相大師。他走了以後,黃帝給他個名號叫無相大 師。無相者,無不相。時稱為真覺焉。稱之為真覺大師。
175
176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 菴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菴問 云:「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 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 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 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 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 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 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 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
六祖法寶壇經 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 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 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這也要有相當的定力。智隍禪師參禮五祖弘忍大師。自己 以為自己悟道了。菴居,在深山修行。長坐,表示說心很定,很 安靜,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玄策當時是和永嘉大師一起去參禮六祖。他開始游方即行 腳到河朔,聽到智隍禪師的大名去參訪他。他就問他:你在這裡 做什麼?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你是有心 入定,還是無心入定?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 定。你如果無心,草木瓦石早就入定了。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 含識之流,亦應得定。你如果有心入定,那所有的人都應該入 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我入定的時 候,不見到有入定或無入定的分別。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你即 然無執著有入定或沒入定,這就叫定,怎麼會有入定、出定的觀 念?若有出入,即非大定!有出、有入,不是佛性本定。是我們 說心不清淨,我們要入定。這是有意的。」隍無對。智隍對不下 去,啞口無言。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過了很久,問你是承襲在那 一位法師?
177
178
六祖法寶壇經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我的老師就是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六祖是怎麼個定法呢?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妙,不可思議叫妙。湛, 是湛然常住。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這是阿難在楞嚴經上悟道,悟的是什麼?體用如如。所以各位聽 到這些話,你不要管它說什麼,你心裡面一片光明,一片清淨, 你聽了就懂了。你要是動個念頭這是什麼東西,說是一物即不 中。妙湛圓寂講的是佛性,從來沒有一位無量劫來的顛倒輪迴 而有所污染。體用如如。如,不動叫如。第二個如,一切自在叫 如。第一個如叫無住。第二個如叫生心。所以叫體用如如。五陰 本空。五陰,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六塵非有。色聲香味觸法 本來就空。不出不入。出、入也離開了。不定不亂。定、亂也離 開了。禪性無住。禪的本體就是無住。離住禪寂。離住以後, 心清淨。無住者,離住,非住也。禪性無生。禪性,佛性本是無 生。離生禪想。離開生滅了這叫清淨心。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 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 前緣。你從那裡來?智隍曾經參禮五祖過,把前緣說了一遍。 師云:「心如虛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著空 見。空,也放下。人空法空,空也要空叫空空。過去有一位空空 道人,人家以為是笑話。不是笑話,他空也放下了。執著那空的
六祖法寶壇經 狀態也放下了。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心無罣礙,靜與動也不 執著了。凡聖情忘。凡,是眾生。聖,是佛菩薩。眾生與佛菩 薩都是平等的。能所俱泯。能修行的我和所成的佛道也放下。 性相如如。本體與現象打成一片,不生不滅與生生滅滅本來不 二。無不定時也。沒有不自在的。」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智隍終於大徹 大悟,二十年來所得都把它放下了。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 云:「隍禪師今日得道!」所以當時在河北的眾生居民都聽到 空中有說:隍禪師今日契入無生。不得了,護法神都知道。一 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護法神都歡喜。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智隍禪師得道後做禮 而去,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到河北,他本來是隱居像小乘, 證入天真涅槃後他就沒有作用了。停在九定,不利益眾生了。 開化四眾。他就利益眾生去。 【經文】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 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有一個僧人 問:五祖弘忍的深意誰得去了? 師云:「會佛法人得。」瞭解宇宙真相的人才能夠契 入。真是妙,佛法也放下。 僧云:「和尚還得否?」人家問你:你是佛弟子嗎? 師云:「我不會佛法。」來問的人執著佛,你告訴他:
179
180
六祖法寶壇經 非佛,非非佛。這叫我不會佛法。 【經文】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 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 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要洗衣服,找不到泉水。這都是感應道交。振錫卓地, 這是感應,龍王出泉。 【經文】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 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往唐 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 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 我師傳來衣缽。」師乃出示。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 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 留,一用棕裹瘞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 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四川西邊的人。 昨於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這是在定中所見,不是肉眼。囑方 辯速往唐土。要我趕快到中國去見六祖大師,當時大迦葉傳的迦 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意思是說:無住生心之
六祖法寶壇經 法與衣缽。見傳六代。已經傳了六代。於韶州曹溪。就是六祖。 汝去瞻禮。達摩叫他趕快來拜見六祖。』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 來衣缽。因為他的師父是達摩,他要看看這衣缽。師乃出示。六 祖就展示給他看。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你做什麼事業?善 於雕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他叫他來塑像,你可試試 看。辯罔措。辯不知所云。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 其妙。 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所以他只知塑外 表,不知回塑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他也成佛。 師仍以衣酬之。六祖還是把衣給他。辯取衣分為三:一 披塑像,他塑了六祖的真身,披在那上。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 中。用稻草之類把它裹起來,然後埋在地底下。將來,作為信物 用,性體。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 宇。將來要重建道場。」 【經文】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 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 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181
182
六祖法寶壇經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 麼長? 有一位出家人把 臥輪禪師偈說出來,臥輪有伎倆,能斷 百思想。這是小乘根性,能夠把見思全部放下。對境心不起,菩 提日日長。意思是入了偏真涅槃了,這表示有修有證,有定有 出。 六祖聽到了,他說:這並沒有明心見性。如果是依那樣 去修行,反而變成一種束縛。六祖把他的偈改了一下: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妄想執著不斷。對境心數起, 所有境界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提作麼長?覺悟就這麼樣 生出來了。 這就是告訴你: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然如此, 惠能沒伎倆,心清淨,不用方法對治,腦袋裡的妄想執著不生作 用。不生作用當接觸到境界的時候,心是清清楚楚。因生心,但 心不動。菩提作麼長,這就告訴你,覺悟就這麼樣的現前。這沒 有功夫的人是做不到。什麼是功夫?能放的下你的妄想執著,能 夠沒有起心動念。這才叫覺悟。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八品: 頓漸 【經文】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 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 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 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 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 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 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 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 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 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南能北秀。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頓漸。頓教是惠能,漸教是神秀。 學者莫知宗趣。一般人搞不清楚怎麼回事。一般人在相 上分別。 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解觀念有回頭的快有回頭的慢, 法本一宗,怎麼會有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利 鈍,轉得快叫利,轉得慢叫頓。
183
184
六祖法寶壇經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神秀的徒眾都是知識份子說:惠能一個字都不認識,有什麼可以 向他學習的呢?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所以神秀很清楚。他也是來示現的。得無師之智。意思不是由傳 承,也不是由任何的狀態;是由本來佛性中的般若智慧。深悟上 乘。行深般若婆羅密多時叫深悟上乘。吾不如也。我不如他。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這絕對不是偶然的,也絕對 是真的,何況五祖弘忍傳衣缽給他。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 恩。神秀是國師,應該去親近六祖。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 溪參決。所以他要他的徒眾到曹溪去參六祖。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 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他派志誠去聽法,將來 回來向神秀報告。 【經文】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 處。 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 對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這顯示 六祖有他心通。志誠到曹溪去,偷偷摸摸的,六祖就知道有人盜 法,故意來聽法。
六祖法寶壇經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志誠知道瞞不住,趕快出來 承認。所以講出這段的因緣。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細作意思是細作, 奸細。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我沒有說明就是,說 了就不是。這很有意思,語關兩面。兩種情形,一種是我們看表 面;一種是說佛性非佛性,不說佛性亦非佛性。 【經文】師曰:「汝師若為示眾?」 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 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 功課?」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若為示眾,怎麼樣教大眾? 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住心觀 靜,長坐不臥, 教你參禪打坐,學習止觀。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他 一語道破。住心觀靜,是一種病,一種執著,以為有清淨可得。 長坐拘身。長坐那裡怎麼可能悟道呢?於理何益?不明道理。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坐不可執,臥不可執。
185
186
六祖法寶壇經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臭骨頭,是臭皮囊。這臭皮 囊做功課,不是在這臭皮囊上來用功,是要你思想行為都放下, 得一個清淨法身叫用功。 【經文】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 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 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 便契本心。這都不是普通人。他的名字,志誠這兩個字,有志者 以誠心對待即成功。前面說:未說即是,佛性,說即不中。說了 就不是了。一語雙關,可見這人的根性就差這麼一步。他說他在 神秀那兒九年,沒有辦法契入。現在聽到六祖這一偈,進入無生 法忍。 【經文】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 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 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 以何法誨人?」 神秀教戒定慧是怎麼說的呢?戒定慧。諸惡莫作叫戒, 世間法、世俗世間諸惡莫作。諸(眾)善奉行叫慧。自淨其意叫 定。這都是依名解意。依意造相。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 人?他是這樣說,不知六祖你怎麼說? 【經文】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 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 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六祖法寶壇經 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意思告訴你:我要說有什 麼方法可以告訴你,這叫做騙你。誑,騙。 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隨方解縛,隨方便解你的執 著。這叫假名三昧。三昧,叫定。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他不願意說破。神秀所說的戒定慧確實沒有錯。但是六祖見的戒 定慧和他的不一樣。 【經文】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 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 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 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 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 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怎麼還會有一種不一樣呢? 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 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大乘人是菩薩。最上乘人是佛。不同 的。佛的戒定慧和菩薩的戒定慧是不一樣的。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戒定慧不離自性;自性戒、自性 定、自性慧。
187
188
六祖法寶壇經 離體說法,名為相說,所以神秀是相說。 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這才叫真正的自性戒定慧。 心地無非自性戒。無非,沒有一點污染。 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沒有一點愚迷不勘,這叫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沒有一點自心動亂叫定。 無癡、無亂、無非叫戒定慧。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不增不減是佛性,身去 身來這叫三昧。什麼叫身去身來?去、來不二叫定,首楞嚴定,一 切事究竟堅固之定叫三昧。 【經文】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志誠聽到後,嚇了一跳 。悔謝,是沒有懷疑。自己也做了一 偈:五蘊〈色受想行識〉是幻,幻那裡是真的呢? 迴趣真如。迴,回頭。趣,趣向。回頭返回到真如法界。 法還不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有一法可說即是不淨。 【經文】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 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 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 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 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
六祖法寶壇經 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 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六祖說對了。又告訴志誠說: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 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神秀講的戒定慧是小根。〈六 祖〉我講的戒定慧是大根。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如果明心見性了,那就不 立菩提、涅槃,菩提、涅槃也沒有了。完全不立。菩提、涅槃 是不二。亦不立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不二,也放下。無一 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 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佛身者,無一法可得, 可建立。亦名 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建立也得,不建立也 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 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見性是個什 麼?無住生心叫應用隨作。有感有應,隨眾度化叫應語隨答。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這叫神通自在。神通必須自在, 方名神通。神通如果不自在,沒有用。這叫遊戲三昧。是名見 性。見性,明心見性。 【經文】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 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 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 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 為執侍,朝夕不懈。
189
190
六祖法寶壇經 什麼叫不立義?不立義,不立一切相,不立一切語言文 字。它的真意如下: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 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自性是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根本就沒有。念念皆是智慧觀照,離開一切生 滅法相,這叫縱橫盡得。所以是名不立。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 法寂滅,有何次第?根本就沒有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這是口服心也服。 【經文】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 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 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 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 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 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這講出當時的狀態。僧志徹,江西人,叫張行昌。任俠, 逛放不羈。自南北分化。這是徒眾在分。二宗主雖亡彼我。神秀 和六祖都是應化,根本就沒有知見。而徒侶競起愛憎。而徒侶有 分別之見。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他們自立神秀為六 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忌,妒忌。乃囑行昌來刺師。你看 當時人心之壞,還要把六祖殺掉。說真話,這都是在教化眾生。 師心通。心通,他心通,六神通具足。預知其事,即置金 十兩於座間。他早就知道了,還準備了金十兩擺在坐位旁邊。時 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天黑,行昌入祖室,要殺害他。 師舒頸就之。舒頸就之,很愉快的引頸就剹,從容不迫。行昌揮
六祖法寶壇經 刃者三,悉無所損。刺了三下,如同刺入虛空一樣。這只有六 祖做得到。六祖身是透明的,我們都知道六祖肉身留下來,你 心清淨看到他只是個透明體。我們以為是個形體,實際上是透 明的。為什麼?心無罣礙,證果之人才有這種狀態。 【經文】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 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 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 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六祖真的是人天師表。 正劍不邪。心正則劍正。邪劍不 正。心邪則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這個金你拿去,讓 他交差用,不辜負你到我這裡來的使命;不然的話,其它的徒 眾會加害於他。行昌驚仆。仆,僵硬。突然倒在地上僵硬。久 而方蘇。久了,才醒過來。求哀悔過,他知道自己做錯了。即 願出家。出煩惱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 易形而來。這是六祖給他方便。你趕快去,你拿到這錢表示說 你已達到目的了,萬一徒眾來害你,這麻煩。以後你可以偷偷 到我這裡來。吾當攝受。我要傳你法。 行昌稟旨宵遁。行昌接旨而走。後投僧出家,後來他真 正去出家,到別的寺院出家。具戒精進。具戒,比丘戒、具足 戒是全部250戒沒有一戒犯的。這不得了,這不是普通人。 【經文】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
191
192
六祖法寶壇經 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 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 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之法 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 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 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 二說。」 一日,想到六祖交待他的話,趕快來見六祖。我每天希 望你能早點來,你怎麼來這麼晚? 昨蒙和尚捨罪。昨,是過去。蒙六祖讓我的罪消掉。今 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至今沒有見性,無法報答六祖之德,無 法報答佛恩。其惟傳法度生乎!惟有報如來之恩是傳法度眾。弟 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涅槃經有常和無常之 意,可能會起分別,起了斷常之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 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這講的剛好相反。人 家說無常是一切善惡諸法分別,有常是佛性。這和經典上講得不 一樣。
六祖法寶壇經 乃至為汝,終無二說。今天我解釋涅槃經也沒有違背它 的本意。 【經文】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 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 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 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 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 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 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 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 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 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 覽千遍,有何所益?」 所以無常亦無不常。如果有常,有無不常,那不是二 嗎?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佛講的常是離開常與 無常,叫真常。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 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這都 是反面來說。因為人執著,譬如說:人執著有,佛就說空。人 執著常,佛就說無常。人執著無常,佛就說常。實際上,常與 無常根本是戲論。講得不好聽,生、死是隨你的說法講。沒有 生亦沒有死。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 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
193
194
六祖法寶壇經 淨。這是常樂我淨。八倒,八種顛倒。常樂我淨,叫八真。換句 話說,人執著常,何謂常?永遠不滅。如果你執著,他就說無常 之常是為常。所以真常之義: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 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所以終真常之義是把八倒呵叱,破他的偏 見。所以涅槃了義教中,顯說常樂我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 圓妙最後微言。這講得太實在了。所以他是斷滅無常,及確定死 常,這兩個都是執著。錯解佛講的真常之義。縱覽千遍,有何所 益?你讀了千遍涅槃經也沒又用。 【經文】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 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 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 退。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這 就告訴你,你執著一方,佛就破你一方執著。如果你不知道方便 就很麻煩了。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不施功,不執著佛性就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師也沒有給我,我也沒有得,這是真 得。 你今天大徹大悟。名字應改為志徹。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 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 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六祖稱他,十三歲的小沙彌為善知識。有沒有見性? 可見這小沙彌在禪宗裡混太久了,講些話都是講覺悟的語 言,可見他沒有覺悟。依樣畫葫蘆跟六祖對來對去。他問六祖: 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這都是所謂的機關語。你要是能覺悟,殺了你也等於不殺。對 曰:「亦痛亦不痛。」這是打妄語,他的痛可是真痛。師曰:「 吾亦見亦不見。」六祖才是見而不見。 【經文】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 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 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 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
195
196
六祖法寶壇經 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 謝。 這也是現在人很多人的通病。 吾之所見。我所見是無住生心那個生心之見。常見自心過 愆。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不見他人是非好惡。這是真見。 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 你若不痛是無明。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打你,你一定有 反應。什麼反應?不高興了,有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你 剛才回答我: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不打你不痛, 打你痛。打你痛是生,不痛是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你根本就沒有見性,你敢這樣來戲弄大家嗎?神會禮拜悔謝。他 自己知道不對了。 【經文】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 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 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 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 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 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這 就很清楚了,你自己迷而不見自性還來問我見與不見。我自己很 清楚我是不是見性,那有說被你迷住的呢?汝若自見,亦不代吾 迷。你如果真的見到本性了,我迷你也知道。何不自知自見,乃 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再禮百餘拜,是真心懺悔。 求謝過愆。謝罪。服勤給侍,不離左右。心服口服了。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 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 記,盛行于世,(是為荷澤禪師。) 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 頭,意思是說:古人常講以頭安頭。以頭安頭者是成為知解宗 徒。只是解悟,不是證悟。所以這也是演戲給大家看。這是告訴 你佛性在那裡?佛性遍一切處。我們現在聽到狗叫,狗會叫,我 們稱之為佛性。如不分別為狗,即見佛性。你還分別:自性見到 有狗,有叫,有生有滅。 【經文】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 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 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 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諸宗難問,咸起惡心。知解,邪知邪見太多。多集座 下,愍而謂曰:大家都來求法。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 盡除。善惡都不著,無名可立。無名可名,名於自性;那時候自 性現前。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不分別二法,叫實性。於實性上 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心清淨才有無量方便來度眾。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大家都明白了,這樣才能跟著 六祖學習。
197
198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九品: 宣詔 【經文】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 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 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 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 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 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請兩位大師到宮中說法。 萬機之暇,每究一乘。希望能夠瞭解一乘之大法。二師推讓云: 『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大 家都希望慧能來為皇帝說法。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 念,速赴上京。所以派遣薛簡內侍去請六祖。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六祖大師上表辭疾。說真的,如 果去見皇帝,皇帝也搞不清楚。 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想要見禪定佛性。必須坐 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 何?不知六祖有何說? 【經文】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 『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 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 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六祖法寶壇經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不是規規矩矩坐在那兒。規規矩 矩在那坐,叫無明,在打妄想。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 行邪道。』何故?什麼叫如來?如來不是坐在那個地方,不是躺 在那個地方,那是著相,這叫行邪道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 無滅,是如來清淨禪。所以真正的如來是什麼呢?是其清淨之本 來。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諸法本自 空寂。究竟證如來清淨之大定,怎麼可能是坐在那裡呢? 【經文】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 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 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 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 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 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 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 根,悉不如是。」 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 及京城學道者。他請法了。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 明無盡。這就告訴你,一燈就是傳燈。冥者皆明。黑暗的地方都 有光明。明明無盡。燈燈無盡。覺悟之智光,念念空照,念念無 盡。薛簡也不是普通人,不過是位佛學者,不是學佛人;六祖是 學佛人。所以他說:明明無盡,亦是有盡,這叫對待立名。故淨 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故維摩詰經說:真法無二, 亦無不二。他又著相了。
199
200
六祖法寶壇經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羊 車、鹿車,才有小乘根性智慧煩惱,二種見解。上智大根,悉不 如是。上根大智,智慧就是煩惱,煩惱就是智慧。 【經文】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 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 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 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 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 道。」 不減, 不增, 不亂, 不寂,實在利害。(不垢不淨。不增不 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 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 無老死盡。無智亦無得。)這叫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 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經文】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 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 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 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所以他是佛學,不是學佛。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外道講不生不滅,是 以滅來對治生。以生顯滅。這還是對待。滅猶不滅。所以滅還是
六祖法寶壇經 滅不掉。生說不生。還不是兩樣。我(六祖)說不生不滅者,本自 無生,今亦不滅。本沒有生,那有滅?這才是不生不滅的真定。 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 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假如你會用湛然常寂,妙用 恒沙;就叫禪。 【經文】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 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 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毘 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 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 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并奉磨 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 舊居為國恩寺。 皇帝詔曰: 這是國之福田,褒揚六祖。為朕修道。這句 很妙。朕,指皇帝。我問你,朕得道,那就是六祖得道?朕如果 是得道那就是六祖得道。朕如不悟道,六祖悟不悟道,不關他的 事情。傳諸佛心,談不二法。這是什麼樣的狀況呢?法本無相, 無相待故。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 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不得了,則天中宗也 悟道了。他頓悟上乘: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 舊居為國恩寺。這是當年與則天中宗一段公案。
201
202
六祖法寶壇經 這真是很妙,我們都知道古來帝王最又名的:一個梁武 帝,一個是武則天。為什麼有名?和佛法扯上關係。梁武帝也是 個妙人,一天到晚叫大家吃素,他要全天下都要吃素。吃不完。 他又蓋寺院、又叫大家出家。他問達摩,朕有沒有公德?達摩真 是慈悲說:毫無公德。今天則天中宗也是一樣。他有沒有頓悟上 乘呢?這並不重要。你聽到了,你有沒有明心見性。
六祖法寶壇經
講解第十品: 付囑 【經文】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 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 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 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 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 法盡除,更無去處。 這都是大徹大悟的徒子徒孫。 這就是無量方便於那裡?於動用三十六對法中。出沒即 離兩邊。放下相對。這是很有意思,說一切法,莫離自性。不 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有人問呢,絕 對是二法。來去相因。來與去皆因果不離。因是果,果是因。 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樣子二法才盡除。我舉例:請問 什麼叫佛法?是問在答中。佛法是不二法。是答在問中。 【經文】「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 『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 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 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 『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 『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 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陰界入,輪迴的狀態。
203
204
六祖法寶壇經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即如來藏。這意思是: 三科皆是自性起用。五陰界入即是自性起用。十八界即是自性起 用。六根、六塵、六識皆是自性起用。 【經文】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 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 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 天與地對, 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 是五對也。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這就教你在 日常生活中,在水深活火熱中,在娑婆世界中,怎麼和人相處。 若惡用即眾生用。惡用,思量分別即為惡,是眾生之用。善用即 佛用;善用,沒有思量、沒有分別即是覺悟之用。用由何等。 用沒有差別。由自性有。這是從自性而發的。對法外境,無情五 對。法跟外境有五種相對。天地、日月、明暗、陰陽、水火,道 家還在這五對之中。太極生兩儀,陰與陽。 【經文】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 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 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 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 對也。 語法、有無、有色無色、有相無相、有漏無漏、色空、 動靜、清濁、凡聖、僧俗、老少、大小,這些是舉凡世間一切分 別執著。 【經文】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 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 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
六祖法寶壇經 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 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 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長與短,邪與正,癡與慧,愚與智,亂與定,慈與毒, 戒與非,直與曲,實與虛,險與平,煩惱與菩提,常與無常, 悲與害,喜與瞋,捨與慳,進與退,生與滅,法色二身,化報 二身,這是以覺悟來對治分別。 【經文】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 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 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 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 實際上,三十六對法,是世間一切狀況,也是出世間一 切狀況。實際上六十二見全包了。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 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這是告訴你,出與入皆不執著,離 開相對論。自性之動。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身外是相,身內乃空。空也放下,相也放下。實在講說真話, 體相用本來就沒有,本來就不二,本來就是佛性。若全著相, 即長邪見。我們這裡眾生就是因為著相。記住,著相是輪迴 的根本。一切眾生如不著相的話,他就成佛了。若全執空,即 長無明。因為眾生執空,所以他不得見性。凡夫著相,二乘著 空。空與相皆放下叫見性。執空之人有謗經。譭謗經典就是你 執空。所以執著空是要不得。寧執有,不能執空。一執空變頑 空。頑,頑固。什麼都沒有了,殺盜淫也胡做非為了,這不能 執著的。 【經文】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 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 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
205
206
六祖法寶壇經 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 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 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 人,累劫不得見性。 所以我們就知道自迷猶可,又謗佛經。雖然自己迷惑還 要說經典是文字相的,大有人在。不要謗經,罪障無數。你如 果謗經,不得了。什麼叫罪障?就是不得見性,自己產生障礙。 若著相於外。著於外相。而作法求真。作意:以為有佛道可成, 以為有清淨的場所,或廣立道場,所以廣立道場。現在人就是這 樣。現在的每一個道場都不是這樣!說有無之過患。一下說人家 有,說人家是執著;說無,說人家是著空;到處說人家。因為自 己沒有見性。這是一種人。最多一種是患得患失。如是之人,累 劫不得見性。 【經文】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 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 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 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但聽依法修行。依法修行什麼呢?依佛法。又,又有一 種人。莫百物不思。有人什麼都不要想。而於道性窒礙。為什麼 道性窒礙?無明。好像我坐在那個地方,坐了我就成佛了。腦 袋空空,叫無記。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這是每個人的知 見。有的人執著這,有的人執著那。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所 以禪宗的宗旨是什麼呢?無住相,依無住相而修,這是一種布施 叫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 本宗。你們若是明白了,以此說、用、行、作,皆是不執著、無 住生心,即不失本宗。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 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 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 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闇?』答云:『明是 因,闇是緣,明沒即闇。』以明顯闇,以闇顯 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 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有人問你 有,你就說無。問無的話,你就說有。破人的執著。問凡以聖 對,眾生怎麼修行?要戒定慧,要學佛。問聖以凡對。佛菩薩 如何如何?你老實告訴他不要打妄想。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記住所有一切問答 皆不失不二法門。何謂中道?不著兩邊。不住即是中。設有人 問:『何名為闇?』什麼叫作闇?你看現在晚上天黑。答云: 『明是因,闇是緣,明沒即闇。』明沒即闇。光明沒有了叫 闇。以明顯闇,以闇顯明。這還在相對論中。來去相因,成中 道義。闇是明之因,明是闇之因。明闇本一家,非明亦非闇, 這叫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如果有人再問,你一定要把法相 統一。體相用全部都要統一。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 勿失宗旨。這是六祖告訴各位怎麼用方便法來度眾,怎麼依 呢?依不生不滅在生滅中來教授一切眾生。 【經文】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 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乃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 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 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 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 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
207
208
六祖法寶壇經 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 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 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 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 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 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 失宗旨。」 六祖命門人到國恩寺建塔,國恩寺是則天中宗下昭所建 的。乃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才建好,八月六祖就要入滅 了。你們有問題要趕快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 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弟子都哭了。惟有神會,神情 不動,亦無涕泣。神會到底是怎麼回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一點感傷都沒有?師云:「神會小師,六祖稱他為神會小師, 小朋友。卻得善不善等。善與不善都放下了。毀譽不動。八風吹 不動。哀樂不生。喜怒哀樂都沒有。餘者不得。其它人都沒有 悟道,都沒有證入。數年山中,竟修何道?你們在山中修行修的 是什麼,還不如他。汝今悲泣,為憂阿誰?你們今天還悲泣, 到底為誰悲泣,為誰憂惱呢?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你 們如果是憂愁我不知到那裡去,我自己知道我到那裡去。吾若不 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我如果是不知道去處,我也不會預先告 訴你。我現在預先告訴你是我知道去那裡。汝等悲泣,蓋為不 知吾去處。你們是完全搞不清楚我在幹嘛。若知吾去處,即不合 悲泣。如果你知道我要入涅槃了,怎麼會悲泣呢?涅槃者無所 不在。法性本無生滅去來。這是涅槃的真義,法性本無去來。法 性也是無智亦無得。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 偈』。你們好好坐著。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 失宗旨。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 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 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 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 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 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 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 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 生死。 一切無有真。一切皆非真,非假。不以見於真。不以見 到真為目標,因為執著。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真正見 到什麼叫真,那叫做見盡非真。這個見是不是執著這個見是真 的,沒有一個是真見亦沒有一個是非真見。 若能自有真。自有真,見佛性為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離開一切造作相對就叫做見性。自心不離假。不離假者即無住
209
210
六祖法寶壇經 生心。無真何處真? 何處是真?真也不執著了,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執著不動即無情無義。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動上是生心,不動是無住。 不動是不動。佛性自來圓滿即是不動。不動者一切動而不動。 無情無佛種。情與佛皆放下。這也是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 情無情本來成佛。 能善分別相。生心即是分別。第一義不動。即是無住。 但作如此見。但作無住生心者。即是真如用。即是真如之大 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意思告訴你:不執著、放 下、看破、無諍,這叫努力精進。莫於大乘門。大乘之門是不 二法,不二法沒有世智辯聰,沒有生死之差別。卻執生死智。 意思是:生死輪廻當中的智慧是執著的智慧,不是真智慧。 若言下相應。六祖告訴你一句話,你從他這句話,話 就如同路標,從這路標指示目的地,你就成就了,這叫相應。 即共論佛義;這才能夠共同深入到不二法門,深入到如來真實 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如果是不對機,就合掌隨喜, 也是所謂皆大歡喜。 此宗本無諍。禪宗是無諍的。無諍三昧就是禪宗。諍 即失道意;如果有言論,有是非,有善惡,有鬥爭;沒有清淨 之佛法,失掉了如來自性清淨之狀態。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 死。你有這種鬥爭的狀態,我們就入了輪廻,入了生死了。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 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 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 後,衣法當付何人?」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大眾聽到六祖講自性 真如,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徒弟都是 開悟的,明心見性的,所以個個都能攝心即心不動搖,心無二 志。更不敢諍。大家變成和合一脈。乃知大師不久住世。就是 要涅槃了,時辰已到。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 衣法當付何人?法海大師就問六祖:你入滅以後,禪宗的一脈 相承和衣缽要傳給那一個人? 【經文】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 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 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 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 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 衣不合傳。 六祖說我於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當時門人有抄錄他 講的每一句話,流通。 目曰法寶壇經。這是六祖自己命名為法寶壇經。汝等守 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汝等護持這法門,互相傳授下去, 無使正法斷絕,拿不二法門來度眾。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依 不二自性清淨之法,這是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衣是爭端,將來就不傳了。 眾生很有意思。眾生很喜歡爭這些物質的東西。我們也常常聽
211
212
六祖法寶壇經 到,某某地方有佛的舍利子。我們要去瞻仰,要去請回來。高僧 的舍利要請回來。請回來後,大家還爭。這是眾生的好奇。舍利 原來留下來是給你增加信心的。所謂供養,我們所謂恭敬他,恭 敬自性舍利。有現在人把它當變成一種寶物,互相來爭奪這個寶 物,以為得到它就萬事太平。這是迷信。 蓋為汝等信根淳熟。信心清淨能生實相。實相,宇宙之 真相。信根,對不二法門完全契入,不僅相信,契入。淳熟,真 真實實的見到無生法忍的狀態。決定無疑,堪任大事。什麼大 事?擔荷如來之家業,即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性自見;這叫 大事。法華經講:如來以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入佛知 見。這是大事。六祖所傳的法是什麼法呢?正知正見。所以堪任 能擔當此一重任。決定無疑,心理、身體,都沒有障礙,身心沒 有罣礙。那表示說,我們今天要能夠紹隆佛種,常轉法輪,必須 身心無有障礙,必須能堪任無生法忍,是這個意思。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先祖達摩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他是 東土第一祖。付授偈意。衣不合傳。衣不允許再傳。 【經文】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 然成。 這是達摩祖師當年所說的一個偈。這等於授記。 吾本來茲土。我來到中國。傳法救迷情;把正法眼藏傳 給眾生。迷情,迷了的有情眾生。一華開五葉。一華,指的是達 摩。五葉,指的是後面五個人,一直到六祖大師。結果自然成。 法爾如是,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自然成就,水到渠成。
六祖法寶壇經 【經文】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 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 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 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 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 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 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 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若欲成就種智。種智,一切種智。種智,根本智:如來 果地上凡夫自心清靜之根本智。 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 相,清淨心叫一相。一行,一門深入叫一行,心無三心二意叫 一行。三昧,體相用都是一叫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一切處不住相。於彼相中不 生憎愛,亦無取捨。心不分別不執著了,也沒有取捨。不念利 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對於世間所有的現象,成住壞滅,悲 歡離合,喜怒哀樂,都不執著。身安心閒恬然自靜,這是修道 人。絕學無為閒道人,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裡面講的。虛融澹 泊。虛,心如虛空。融,一切圓融,内心沒有人我是非,沒有 紅塵涅槃。澹泊,說句老實話,菜根;一天到晚內心裡沒有煩 惱,如嚼菜根淡中有味,不為名,不為利。粗衣素食一身無二 鍋,我們儒家講顏回:一担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讚 嘆他。此名一相三昧。一相,一切相歸於自性清淨,叫一相三 昧。 若於一切處。外面是外相,這是內於一切處。行住坐 臥。是你的行動。純一直心。不動道場。是你不起心,不動 念,不分別, 不執著。這個叫道場。真成淨土。惟有如此才叫做
213
214
六祖法寶壇經 成就淨土。真正入了一行三昧者都稱之為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 生活環境,就算是在水深火熱的娑婆世界,也是清淨的淨土。此 名一行三昧。這叫作一行之正念。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如果是從自性上來講,那有 多少三昧?有無量三昧。就像地中有種子,它隨時要發芽的。含 藏長養。含,包含。藏,伏藏。長,是精進。養,是供養。成熟 其實。慢慢地韜光養晦,果實就成熟了。俗語講:水邊林下長 養聖胎。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這個叫做成熟其實。一相一 行,亦復如是。要達到一行三昧,一心三昧,也是如此。 【經文】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 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 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時雨,及時雨。什麼是及時雨?眾生需要就下甘霖。普潤 大地。沒有一個地方不潤澤。這是說如來之正法眼藏由六祖發揚 光大。得法者四十三人,由這四十三人又可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霑洽,是甘露。我 們每個人都有成佛的種子,要遇到甘霖、土壤它就發芽。承吾旨 者,決獲菩提;契入我所講的正法眼藏,絕定成佛。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依照我教告訴你的修行的方式,你一定成證佛果。 【經文】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 自成。 心地含諸種。心如地含藏無量種子。什麼種子?善惡、 無明、無記、一大堆,當然佛種。普雨悉皆萌。一下雨,下甘 霖,和甘霖相應的種子就開始發芽。如果你今天接觸到壞的環
六祖法寶壇經 境,壞的種子就發芽。接觸到善的環境,善的種子就發芽。我 們接觸到覺悟的環境,覺悟的種子就發芽了。為什麼我們要念 佛到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覺悟成佛的環境,我們內 心的成佛的,覺悟的,快樂的,光明的種子發芽了。就是這麼 個道理。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開花結果的本意是什麼呢? 就是成佛道。頓悟,突然見到自性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叫什 麼?覺悟之果實。自己已經成佛了。 【經文】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 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 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 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其法無二。正法眼藏不二法是不二的。其心亦然。心 也是一樣的。其道清淨,亦無諸相。實相,清淨的,沒有污 染,沒有任何執著的現象。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這個觀 靜及空其心,皆是造作、作意。造作、作意,不得見性。此心 本淨。佛性本自清淨,不用到外面去找一個不清淨的。就算 成佛,成的是十法界佛。心如果清淨,成的是圓教佛。無可取 捨。沒有什麼取捨的。各自努力。各自精進。隨緣好去。這很 重要。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這叫隨緣。很多人不是,心 不清淨隨業力。心清淨,隨緣。好去,好自珍重。 【經文】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 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 「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215
216
六祖法寶壇經 趕快打點,我要回去了。希望六祖住世。 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諸佛出現,還要示現涅槃。為什 麼呢?他如果一天到晚留,釋迦牟尼佛留到今天沒有作用。大家 認為佛不會捨棄我們的,我們一天到晚吃吃喝喝也無所謂,反正 有他幫我們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佛要涅槃。讓大家尊重,讓 大家覺得可貴,學會珍惜。有來必去,理亦常然。這是必然的現 象。吾此形骸,歸必有所。我這身老骨頭是有地方可以去的。 【經文】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要警惕。我們大眾這一會,無量劫修來的,終有一天要 散的。今天我們講這一段是很妙!在這非常時期,大家有緣聚一 起,那是前生注定的。將來散到各自東西,也是注定的。所以人 家講:落葉歸根。我們大眾腦袋裡的落葉歸根是活不久了,要走 了,行將入土為安。這裡講的落葉歸根,不是那樣。落葉,是化 身。歸根,是歸到佛性。法化報三身,無來亦無去。來時無口。 根本就沒有開始,沒有開始那有來去。 【經文】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有道,心清淨,見到宇宙的實相。有道的自然知道什麼 是正法眼藏。無心者通。沒有三心二意、雜心妄想的,你就通 達。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一生示現都是在大難之中。什麼難?殺身之禍。 這些人也是很奇怪,要麼殺強盜,打敵人。殺個出家人作什麼 呢!眾生是爭奪,為了利益在不同的階段中爭奪。六祖死了, 還有人想要把他的頭割下帶走。後莫有難否?我滅後五、六年 之間,有一個人會來砍掉我的頭。 【經文】聽吾偈曰: 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 藍,昌隆法嗣。」 所以六祖,沒有他不知道的,現在、未來沒有不曉得 的。 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這個話裡有深義。佛法必須有 人供養。什麼供養呢?法供養。很多事情要靠世俗來參究。世 出、世間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這都是隱喻,隱喻之事我在這裡 不說破。我們應該自己去瞭解,自悟自參。 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這都是預言。同時興化。在家和出家共同努力,四眾一條心。 什麼叫和合僧?一條心就叫六和敬。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 隆法嗣。意思告訴你,寺院的管理,吾宗之建立,佛法之繼 續,都由在家、出家, 這些四眾弟子的責任。 【經文】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 幾代?願垂開示。」
217
218
六祖法寶壇經 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 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 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 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釋 迦文佛首傳。 這是問禪宗的淵源。佛祖應現已來,傳授了什麼樣的人? 希望六祖講清楚。 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一切諸佛到我們這世 界來,不可計數,無量無邊如恆河沙。今以七佛為始。今以賢劫 七佛為開始。 【經文】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釋迦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只有大迦什尊者傳佛心印。 這是第一代祖師。 第二、阿難尊者, 我們都知道他多聞第一,結果他從楞嚴經當中,摩登伽 女之難,他開始證入。後來是迦釋尊者傳給他,印可。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阿難度他。 第四、優波[毛匊]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 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 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 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 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
219
六祖法寶壇經 這我們要提一提。龍樹是八宗之尊。龍樹是很妙的,他已 經將世間法都讀盡了,出世間法也讀盡了,生了我慢,他說沒有 什麼好學的了。結果菩薩來度他,叫他大開眼界看到華嚴經。他 才知道佛家之富貴,我慢才消除。他開鐵塔見金剛薩埵,密宗也 是他傳。其它七個大宗派都是他傳。他後來示現證初歡喜地。龍 樹跟我們中國是非常有緣。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 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 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 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 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 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 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此土是為初祖)。 當時是王子,般若多羅去度他,傳記上顯示當時菩提達摩 被點化的過程當中非常戲劇化。後來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這樣才 把禪宗傳到震旦(中國)。 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 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 我們聽說有一個公案,四祖見三祖的時候,還是個小沙 彌。 他去問知客僧:你們的方丈住持在不在? 知客僧問:你要見他作什麼? 他說你叫他出來,我要見他。
220
六祖法寶壇經 知客僧就去請方丈,他呢?就在大殿裡小便。 結果這知客僧一出來很緊張: 你這個小孩子,難道 你不知道這是大雄寶殿? 當時三祖也出來了,出來以後,四祖說:你告訴 我那裡沒有佛我就到那兒去小便。 三祖一聽,接我的法的人已經來了。就這樣傳給了他。 我們不管這個公案是真是假,我們聽了後要想一想,祖 師大德全都是佛菩薩應現。不然說,小孩子那兒有這個智慧。 【經文】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 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這就是告訴你,各有稟承。各人有個人的師承。 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你們將來要把這法傳 下去,不要有錯誤。 【經文】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 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 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 「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 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 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 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 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 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
六祖法寶壇經 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 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 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 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 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 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 自成佛道。」 癸丑歲八月初三,六祖要告別了。 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 眾生,萬劫覓佛難逢。這句話真的是重要。知己知彼,百戰百 勝。己,自性眾生。彼,自性眾生。不識眾生,不能見性。這 個眾生自性之眾生。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 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這裡說得清 清楚楚。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所以迷 悟有差,佛性無二。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 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 佛。這幾句話,前面都講過。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 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所以我們有佛性是必然成佛的,不需 要到外面去找,找也找不到。一念迴光返照見性。汝等自心是 佛,更莫狐疑。不要再懷疑了,自心清淨,本來是佛。外無一 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沒有一 物,外無一物而能建立,所有一切宇宙的現象佛性所建立。的 的確確是佛性建的,絕對不是說別人造的。科技發達,是科技 造的。不要搞錯了,絕對沒這回事。我們現在看到一切宇宙文 明的現象,什麼造的呢?佛性中起心動念所造。起心動念由那
221
222
六祖法寶壇經 裡來?由佛性。若無起心動念,宇宙的現象就沒有了。所以佛, 搞了個半天是一切眾生的本體。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生,一 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法就生了,無量現象就生了, 萬事萬物就生了。心滅,一心正定,一心念佛,雜念妄想沒有 了,一切幻覺妄想沒有了。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 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我最後留下一偈和你們告 別。這告訴你,心正是佛,心邪就是魔。用正知正見除去三毒之 心。所以魔不過是一種觀念,佛也是一樣。用佛知佛見,人就正 常;魔知魔見,人就著魔。 【經文】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六祖法寶壇經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法化報三身什麼所 做?佛性所做。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性中能自 見,自見性中之佛性,就是覺悟種子。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化身者,無處不化 裡面有淨性。淨性在無處不化遊戲神通之中,在我們吃飯睡覺 當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為什麼呢?因為佛 性。當來成佛的時候,萬德圓滿,真如本性遍一切處。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講淫,不僅是指 男女,沉迷。沉迷是淨性之因。殺盜淫,就是戒定慧。你沒有 這個因,怎麼會有戒定慧。戒定慧是果,從煩惱當中見菩提本 性。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五 欲六塵皆是佛性造的。轉清淨成五智了,這個叫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這一生遇到六祖壇經,六祖大師, 念佛法門,這叫頓教門。念佛法門為什麼叫頓教門?一句佛號 超越權教小乘。最低的是凡聖同居土,最高的成佛。這叫頓中
223
224
六祖法寶壇經 頓,圓中圓。這是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 擬求真?這是心外求法,不得見性。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什麼叫真?見宇宙 實相即是成圓教佛果之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大癡人是什麼人呢?心外求法,心外成佛。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頓教法門今已經留 下來了,救度的世人須自修自見。怎麼修?放下知見。報汝當來 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大悠悠,時光浪费叫 悠悠。此見, 自性自見,這叫正知正見。告訴以後來學法的人,心清淨即是佛 道。 【經文】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 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 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 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 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 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 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不要一天到晚這裡哭,那裡叫。又像世 間人披孝服,這是多餘,這不是佛弟子。亦非正法。正法不是這 樣。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 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 見性。這是諸佛菩薩之大慈大悲,講一遍又一遍,如是者三,他 就滅度了。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 世,亦無有益。意思告訴你,要依教奉行。佛菩薩住在世間,你 不依教奉行,無效的。你要依教奉行,就如佛菩薩住世。如果不
六祖法寶壇經 依教奉行,就算佛菩薩住世也沒有用。 【經文】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 無著。 這真的叫正法眼藏。 兀兀不修善。心智污濁叫兀。不修善,不執著善。騰騰 不造惡。風花雪月當中,水深火熱當中,心自清淨不造惡因。 寂寂斷見聞。不造善,不造惡,這是寂寂。斷見聞, 見,邪知邪見。聞,見聞覺知。寂寂斷,怎麼個斷?寂,是寂 滅,一是自心寂滅;第二是見一切相寂然不動。這樣見聞覺知 照樣,但是斷了邪知邪見,轉成清淨之法。蕩蕩心無著。心浩 蕩如虛空。無著,沒有執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所 得。 【經文】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 「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 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 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 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 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 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 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 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 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入定了。突然走了。于時異香滿室。這是瑞徵。異香
225
226
六祖法寶壇經 滿室為什麼?五分法身香。這個事情,我們歷代都聽到很多。 禪宗、密宗、淨宗,能生死自在的人都有這瑞象,異香滿室。 非世間之香,什麼香?功德香,法身香,解脫知見香。白虹屬 地。這是異兆。林木變白,禽獸哀鳴。表示佛菩薩涅槃,眾 生沒了依靠。連禽獸都哀鳴,因為也是眾生。眾生都知道六祖 大師是佛,人是不知道他是不是佛。人還要殺害他。禽獸都知 道,所以人不如鳥。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六祖留下 的是全身舍利。這全身舍利,我一生到現在看過三尊。 第一個是慈航法師,看過他開缸過程的照片。 第二個是北投安國寺的瀛妙老法師,我是看到他剛剛 開缸,放在佛桌上,在刷金以前。一股祥和之氣,粉紅色帶金 的這種感覺,這種感受非常的強烈。我去參禮的時候是一個機 緣,不是有意,也不知道他開缸。他有遺囑講:十年開缸,果 然肉身不壞。 第三個是新店海藏寺的清巖法師,四十九歲圓寂。 前面兩位都是佛教界寂寂無名的人。我也做了一首偈讚 嘆。 寂寂斜陽向天笑,冥冥花草向晚開, 成佛做祖驚天事,海藏寺前無人參。 當時是很強烈的一種感受,非筆墨可以形容。草木皆是 有情。成佛做祖驚天事,這還得了,這是肉身菩薩。戒定慧的 最上福田是全身色粒。我們釋迦牟尼佛色粒八萬四千戶碎身色
六祖法寶壇經 粒,那還得了。為什麼碎身色粒?因要供養的人太多,所以碎 身。全身和碎身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要看眾生的因緣。海 藏寺前無人參。誰知道他成佛做祖?佛教界不知道他這個人,他 們根本就搞不清楚。佛教界爭名奪利大有人在,怎麼知道有肉身 菩薩呢! 兩位都跟我有點緣。一個是我以前的表姑母(姑姥姥)的墓 就葬在安國寺。小時候十歲上墳,有見過這位老和尚,好像有 一點印象。沒想到十年後,肉身菩薩。海藏寺這法師和我同籍, 湖北人,四十九歲就走了。化緣已畢。慈航法師聽說是彌勒菩薩 的化身,六十歲走了;都活的不常。這些人都是明明在人世間度 化,可能度的無形眾生比我們肉身人間的人還要多。 爭迎真身。留個肉身下來,大家又開始爭鬥了。莫決所 之。沒有辦法決定。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只 有求六祖。香煙歸處就是六祖的指點。時香煙直貫曹溪。曹溪是 中國禪宗的大門,中國禪宗的門庭、主庭。所以虛雲老和尚復興 曹溪南華寺。虛雲,我們都知道是佛菩薩再來,他振興南華寺, 說老實話就是要禪宗一脈相承。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回曹溪。次年 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這是上金,先用香 泥,這些都是清淨之香搗拌成泥,對他的清淨供養。門人憶念取 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六祖大師當年自己講在 他滅後五、六年,會有人來把他的頭砍去,所以這些門人用鐵片 和漆布把他頸部圍起來,怕有人來盜取。然後入塔。忽於塔內白 光出現,直上衝天。這都是瑞徵,是種感應。寶塔放光。三日始 散。留了三天,這古今中外都少。聽說,人間有大聖人出世的時 候,都有這些瑞徵。彩虹滿天,河水變白,確實有,這是一種感
227
228
六祖法寶壇經 應。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皇帝要替他立碑。紀師道行。記錄六 祖大師的道行。 【經文】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 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磨所傳信衣溵,中宗賜 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主塔侍者 尸之,永鎮寶林道場。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 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師春秋七十有六。七十六歲,化緣已畢,走了。年二十 四傳衣。二十四歲大徹大悟。講到這個,我們就很慚愧。我們一 生如牛如馬,沒有覺悟。人家二十四歲大徹大悟,見佛本性。三 十九祝髮。剃度出家。說法利生,三十七載。三十七載弘法利 生。嗣法四十三人。四十三人在六祖會下,大徹大悟,都成佛。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其它證果的,見解不凡的,不知其數。我 們中國歷史上就出了這麼一位六祖,之後也沒有,之前也沒有, 就是他。 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 道具,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這些東西都在南華寺。留 傳壇經,以顯宗旨。宗旨,禪宗之心要,法寶壇經。興隆三寶, 普利群生者。這都是能夠法輪常轉,佛日增輝,韶隆佛種;這叫 興隆三寶普利群生。
六祖法寶壇經
附言
今天這個經圓滿講完。說真話,這都是無量劫來希有難 逢之因緣。我們這次講六祖壇經,因為很多的因緣,匆匆完成。 不過在這個末法時期,如有這麼好的因緣,很難。縱是讀這個經 文,也是希有難逢!很簡單,如果諸位過去跟禪宗沒有緣,說真 話,禪宗的名詞你都聽不到,更何況六祖法寶壇經。所以各位以 前也是禪宗的弟子。如果你接觸密教,你也是密教的弟子。你接 觸淨土,你可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所以我們供養無量菩薩並受養無量菩薩的傳承,都沒有 成就。為什麼呢?沒有見性,沒有真正的真心念佛。 參禪,要直心。什麼叫直心?心裡沒有一個妄念。沒有 妄念,就是身、口、意三昧相應,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禪、 淨、密,是一不是二。現代人要把他分開。 佛法、世間法不二。所以我們見到諸佛菩薩,他們過去 修行的過程,你會看出來一個共同的現象,他們都是看的破放的 下。不論他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世界,他那個心從來沒 有動過。而且他對一切人事地物沒有分別。表面上演演戲,心裡 真的沒有動過。 六祖的金身不知各位有沒有看過?我在照片上看過,你 可以感受到,真的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能夠有緣見到 六祖大師的全身色粒,表示你成佛有希望,表示你自性是佛,自 心是佛。
229
230
六祖法寶壇經 所以明心見性在那裡?吃飯、睡覺。我以前講過:吃飯、 睡覺、喝茶,這三件事情能辦好,你就得道了。吃飯,不挑。睡 覺,睡得著。喝茶,喝水,不會卡住喉嚨。你不相信就拿這三件 事來勘驗你的心,這三件事圓滿,你就叫做般若波羅蜜。 你看六祖,示現是個打材的。這在現代社會是小工,誰 瞧得起他。做個跑腿的小工友,佛菩薩來說他是個佛菩薩,你相 信嗎?一個字都不識。所以有人到五台山要見文殊菩薩,千辛萬 苦到五台結果什麼都沒有看到。為什麼?他執著。 虛雲老和尚,為了報父母之恩,尤其母親的恩,朝禮五 台。在雪地中凍得快要死了,碰到一個人、一個乞丐,乞丐名字 叫文乞(明明就是文殊菩薩)。 他還試驗虛雲:你那麼辛苦幹什麼,算了。 虛雲老和尚講了一句話:親恩不能不報。我這個 算什麼,再大的雪,拚了性命也要朝禮五台為報 佛恩,報四重恩,尤其是報母恩。 乞丐就說:那我幫你背行李。你三步一跪,五步一拜。 他說: 是啊! 好幾次的急難,文乞都幫他。虛雲老和尚到了五台山,到處去 問,沒有這個人。後來他才知道文殊菩薩幫他。 所以一個人真心是道場,直心是道場。你真這樣做,所 有一切佛菩薩都會幫你。你放心。你要賣房子,可以賣掉。要成 就道果,也成就。一個人真正要成就佛道是不會三心二意。
六祖法寶壇經 我一生見過這麼多的修行人,只有一個人成功。什麼 人?直心是道場。這絕對不關乎外在的行為。外在的行為,怎 麼樣,不管你看的過去也好,看不過去也好;稱他善人也好, 惡人也好,那都不準。最準是,直心是道場,這叫快刀斬亂 麻。惟有這樣的人有決定力。這樣的決定力,他成就,他真正 能夠利益眾生。 六祖什麼學問也沒有,什麼學位也沒有,房子也沒有, 衣服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啊!他知道這個是叫做何處惹塵埃, 所以他是祖師大德。做祖師的人是本來無一物,做凡夫的人一 物都不能捨。 我相信各位都有佛性,各位每天念佛,這就是佛性顯 現。世間事情你還是要照辦,你不辦,不做;這等於無住而沒 有生心跟小乘一樣的執著涅槃。如果你照辦,心又清淨,是無 住生心,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六祖壇經,我們講了五次就講完了。時間有快慢,人 心,清淨心沒有差別的。覺悟在剎那,不覺無量劫。 我們以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種心態念 佛,何樂不為。所以無量眾生想不通,他想明天我沒有錢了, 我怎麼過呢?這個是以凡夫心想要見如來,見不到的。所以我 勸各位從今以後做個閒道人。什麼是閒道人?心閒,身不需要 閒,身動心不動。心不動,這叫六祖。心動,是凡夫。 希望各位在往後,往後這世界要亂了,在往後短短的時 間中自性自見。怎麼個〝自〞法?自念阿彌陀佛,自見阿彌陀 佛。一切交給阿彌陀佛。
231
232
六祖法寶壇經 百花落盡春無盡,山自高兮水在深。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不需要向外求。最後我也有一偈 送給各位,這是六祖授記的: 吾摸汝頂,汝成佛道,普渡眾生,是名法海。 這是我講六祖壇經前的感應。這是六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期許, 希望各位念佛到極樂世界,因為六祖也在極樂世界。
六祖法寶壇經
迴向願文 願以此宣講六祖法寶壇經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皆能以 一句彌陀,恢復其本具般若,以發願往生極樂,圓成其自性菩 提。皆大歡喜,歸無所得!
神龍
合十頂禮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南無阿彌陀佛
免費結緣
禁止販售
請勿擅改內容
歡迎流通
233
234
六祖法寶壇經
235
WWW.MASTERSHEN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