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July 2013, Volume 2, Issue 3, PP.99-105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Mobility System Evaluation Sheng Liu 1,2, Cuixia Li 1. College of Economic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50080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5003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stablished on the flow of rural human resource of China based on certain principle and standard;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analysis on the collected data,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flow of rural human resource after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our representative provinces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addition, reasons for this differenc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accordingly, relevant proposa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words: Rural Human Resources Mobility System;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mpirical Analysis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刘生 1, 2,李翠霞 2 1.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构建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和统计资料数据,
对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省份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存在着显著 的区域差距,然后分析了导致不同区域(省份)中出现差别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1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1.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使得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全面、科学、准确地描述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特征和水平。同时评价指标还应符合层次性 原则,层次性原则就是把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上的指标都能够完整地反映 上一层次的内容。系统性原则并不与层次性原则相排斥,恰恰是根据层次性原则要求把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 度评价系统内部分为若干个不同领域的子系统,才能够共同、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 的优劣。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具体地,我们可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 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制度主体指标体系,第二层为测量各个子系统的分类指数,第三层为构成指标体系 的具体指标。 1.1.2
完备性和简洁性相统一的原则
完备的评价指标是指所选择的各个指标能够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反映和测度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
2011—2012“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劳动力流动研究”基金项目(12512152)。 - 99 www.emj-journal.org
平的主要特征。但是,这往往使得评价指标过多,不仅数据获取困难,而且还会主次不分,掩盖主要矛盾, 也不利于在实际中应用。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坚持完备性原则下,还应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简 洁性。具体地,在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从考察流动制度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为 目的出发,在反映流动制度各个方面特征的众多因素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可行性指标,构成评价流动制度 的指标体系。 1.1.3
动态性与静态可比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动态性和可比性,才能对系统的发展进行长期的动态评 价和区域内比较。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系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在不同的截断面有存在着 不同的区域特征,而反映和刻画不同时期及不同区域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因 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进行纵横向比较的可能性。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制度水平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基本概况、规模和水平的主体指标,由制度系 统中各个制度安排运行水平及相互关联构成,由具体制度因素——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非正式制度安排(社会网络)等相应指标构成。首先,农村人力资源 流动制度体系中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非正式制度安排等制度水平,可以 用生活在城市当中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水平反映。户籍制度水平借用学者们(吴开亚等,2010) 的落户门槛指数,用以反映由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身份歧视和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指标。劳动力流动的 制度因素中的农村制度变量可以用农村土地流转来衡量,这里取土地流转率作为代理变量。制度功能指标量 化了流动制度的作用,用来反映流动制度的功能目标的实现状况。包括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经济发展 指标、市场化化程度指标、结构配置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制度运行指标用以反映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的 服务水平和制度运行效率。鉴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及数据的可得性,主要以流动制度的服务水平作为 评价内容。反映服务水平的指标主要由对目前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和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制度 公平性指标考察的是流动制度是否体现公平性,就是关注城乡经济差别。反映城乡经济差别的指标有城乡收 入水平对比指数、城乡消费水平对指数、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指数。 经过上述过程确定由 4 个主体指标、15 个分类指标、32 个群体指标构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 1 所示。 表 1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农 村 人 力 资 源 流 动 制 度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主体 指标
分类指标 住房制度水 平 教育制度水 平
制度 水平 指标
就业制度水 平
社会保障水 平
群体指标
评价标准
农民工住房条件 x1
自有(3);单位宿舍(2);租房(1);无住房(0)
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 x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条件 x3 每天工作小时数 x4 工资发放 x5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x6 单位是否有工伤和职业病补偿制度 x7 是否有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x8 职业培训 x9 是否参加城镇医疗保险 x10 是否参加城镇养老保险 x11 有无失业保险 x12 有无工伤保险 x13
年 随城(1);老家(0) 小时 不拖欠(2);偶尔(1);经常(0) 是(1);否(0) 有(1);无(0) 有(1);无(0) 有(1);无(0) 是(1 分);否(0 分) 是(1 分);否(0 分) 有(1 分);无(0 分) 有(1 分);无(0 分)
- 100 www.emj-journal.org
表 1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续) 主体 指标
农 村 人 力 资 源 流 动 制 度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2
制度 水平 指标
制度 功能 指标
分 类指标 城市社会网 络 户籍制度水 平 农地土地流 转 收入和消费 经济发展指 标 市场化程度 结构配置指 标 社会发展指 标 城市化率
制度 运行 指标 制度 公平 指标
服务水平
城乡差别
群体指标
评价标准
与企业当地员工关系 x14 是否愿意与当地市民打交道 x15 是否愿意参加民工组织 x16
经常交往(2);一般(1);无(0) 是(1);否(0) 是(1);否(0)
落户门槛指数 x17
-
农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 x18
亩/户
月平均工资 x19 月平均支出 x20 人均 GDPx21 市场化指标 x22
元 元 元 -
城乡就业人员比率 x23
%
GDP 非农比重 x24 刑事案件发生率 x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x26 城市化率 x27 对目前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 x28 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 x29 城乡收入水平对比指数 x30 城乡消费水平对指数 x31 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指数 x32
% % % % 满意(2);一般(1);不满意(0) 满意(2);一般(1);不满意(0) 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对比(农村居民=l)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l) -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部分研究所用数据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城市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即农民工的生活状态, 用以反映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指标。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有关流动人口的调查报告,这里的数据主要 出自 2005 年“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6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等对农民工进行的调查所得。其余方面的数据大都来自于统计年鉴,主要包括《中 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 2006》、《广东统 计年鉴 2006》、《江苏统计年鉴 2006》、《四川统计年鉴 2006》。
2.2 数据处理 在统计指标数据时会发现,由于数据获得方式不同得到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收入和消费、受 教育年限、劳动时间、人均 GDP 等指标值有具体的数值和单位,称之为定距变量;而像职业培训、社会保 障、住房条件等指标的指标值仅仅表示某个类别,称之为定类变量。对于定距变量而言,直接选择数据即可, 而对于定类变量,主要出自问卷调查所得,采用对直接赋分的方法将指标值转化成得分。指标的初始数值及 具体的赋分标准见表 2。 数据处理主要是对所选数据进行数据“无量纲化”。无量纲化方法有很多,例如 Z-Score 法,极值化、 阈值化、比重化、秩次化等,最常见和具有显著优点的是极值法,所以本文的数据无量纲化方法也采用极值 法。计算公式为:y= (xi-xmin) /(xmax- xmin ) 其中 y 是第 i 个指标去量纲之后的得分,xi 为第 i 个指标的原始指标值,xmax 为第 i 个指标的最大值,xmin 为第 i 个指标的最小值。 对于逆指标而言,计算公式则为:y= (xmax- xmin ) /(xi-xmin)
这里关键在于确定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本文具体是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对于处在农民与城市 - 101 www.emj-journal.org
市民之间的过渡群体而言,能够与城市市民享受同等权益是终极目标,因此,把城镇居民各个指标的平均值 作为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最大值是适合的。但是有一些指标是针对农民工特有问题设置,不存在城镇居民 的数据,这时选取样本中数据最大数据作为最大值。最后统一将最小值确定为零。 表 2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的初始数值 数据
指标 农民工住房条件 x1 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 x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条件 x3 每天工作小时数 x4 工资发放 x5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x6 是否有工伤和职业病补偿制度 x7 是否有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x8 职业培训 x9 是否参加城镇医疗保险 x10 是否参加城镇养老保险 x11 有无失业保险 x12 有无工伤保险 x13 与企业当地员工关系 x14 是否愿意与当地市民打交道 x15 是否愿意参加民工组织 x16 落户门槛指数 x17 农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 x18 月平均工资 x19 月平均支出 x20 人均 GDPx21 市场化指标 x22 城乡就业人员比率 x23 GDP 非农比重 x24 刑事案件发生率 x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x26 城市化率 x27 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 x28 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 x29 城乡收入水平对比指数 x30 城乡消费水平对指数 x31 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指数 x32
北京 0.45 0.64 0.32 0.92 0.76 0.36 0.09 0.48 0.53 0.10 0.06 0.05 0.13 0.69 0.61 0.46 1 0.57 0.48 0.57 1 0.84 4.0 0.99 1 2.11 0.84 0.49 0.48 2.4 2.5 0.97
广东 0.49 0.68 0.22 0.93 0.84 0.60 0.26 0.61 0.61 0.36 0.33 0.10 0.46 0.70 0.69 0.52 0.88 0.69 0.70 0.81 0.54 1 0.52 0.94 0.77 2.58 0.61 0.48 0.45 3.15 3.5 0.75
江苏 0.42 0.66 0.27 0.93 0.89 0.62 0.30 0.68 0.61 0.23 0.29 0.13 0.30 0.78 0.71 0.44 0.79 1 0.87 0.98 0.54 0.92 0.46 0.92 0.81 3.56 0.5 0.55 0.52 2.33 2.4 0.85
四川 0.39 0.64 0.301 0.95 0.88 0.57 0.17 0.67 0.62 0.27 0.25 0.14 0.31 0.84 0.85 0.57 0.47 0.87 0.82 1.06 0.20 0.70 0.21 0.8 0 4.61 0.33 0.56 0.55 2.99 3.1 0.82
2.3 主成分分析 2.3.1
主因子获得及作用分析
经过 spss 操作,得出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及因子载荷矩阵表。根据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此 表略)可知,由于前 2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 88.15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 85%的原则,故选取前 2 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 32 个变量。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如表 3 所示),我们分析两个主成分的作用。 表 3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体系评价的主成分及命名 变量 第一主成分
高载荷指标 每天工作小时数 工资发放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是否有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 102 www.emj-journal.org
主成分命名 就业(收入)条件
表 3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体系评价的主成分及命名(续) 变量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高载荷指标 职业培训 是否参加城镇养老保险 落户门槛指数 农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 月平均工资 月平均支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城乡劳动力就业比率 GDP 非农比重 每万人口受理案件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市化率 对目前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 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指数 住房条件 平均受教育年限 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 是否参加城镇医疗保险 有无工伤保险 市场化指标 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
主成分命名
就业(收入)条件
城市融入条件
在第一主成分中包括了诸如工作收入、工作小时数、职业培训、城乡劳动力就业比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市化率、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等一系列指标与农村人力资源在非农就业中的工作收入(支出)、工 作环境及城市就业岗位情况相关的内容。可见,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首先是外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及收入指标。其中“城市化率”指标因子载荷最高,绝对值达到了 0.991。这说明城市化水平对流动制度评价的影响最大。接下来的指标当中,每天工作小时数、工资发放、必 要的劳动保护用品、职业培训、有无失业保险等,绝对值都在 0.95 左右,这说明在城市非农就业中的条件是 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问题。再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非农比重、刑事案件发生率指标以及落户门槛指 数,另外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因素也占有较大比重,它作为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外部条件,也同样会对流动制 度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主成分命名为城市融入条件是因为:在第二主成分中包括了诸如住房条件、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 工子女教育条件、是否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有无工伤保险、市场化指标、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在内的一 些列指标,这些指标正好是与农村人力资源转化成市民的相关物质条件。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个指标的因子载荷最高,绝对值达到了 0.995,农民工子女教育指标的因子载荷也 达到了 0.968。说明受教育程度对于流动制度的评价影响也很大,若要使农村人力资源顺利地融入城市成为 市民,增加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机会及水平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住房条件指标在第二主成分当中的绝 对值也达到了 0.813,说明农村劳动力真正的融入城市当中,居住的条件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再有就是对自 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指标,绝对值也达到了 0.778。它是反映外来的务工人员与城市本地居民之间的融合程 度的重要指标,样本数据显示,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城市融入,进 而影响到对流动制度的评价。 2.3.2
计算主成分表达式
根据提取的两个主成分,我们得出主成分表达式。计算结果如下: F=-0.004 * Zx1 + 0.101 *Zx2 + (-0.139) * Zx3+ 0.124 * Zx4 + 0.158 * Zx5 + 0.180 * Zx6 + 0.152 * Zx7 + 0.159 * Zx8 + 0.180 * Zx9 + 0.179 * Zx10 + 0.185 * Zx11 + 0.152 * Zx12 + 0.176 * Zx13 + 0.081 * Zx14 + 0.119 * Zx15 + 0.090 * Zx16 -0.099 *Zx17 + 0.111 * Zx18 + 0.153 * Zx19 + 0.145 * Zx20 -0.155 * Zx21 + 0.047 * Zx22 -0.182 - 103 www.emj-journal.org
* Zx23 -0.104 * Zx24 -0.090 * Zx25 + 0.101 * Zx26 -0.142 * Zx27 + 0.056 * Zx28 + 0.015 * Zx29 + 0.120 * Zx30 +
0.118 * Zx31-0.182 * Zx32
2.3.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结果见表。 表 4 综合主成分值 省份
综合主成分值
排名
北京 广东 江苏 四川
-4.702 1.235 1.134 2.333
4 2 3 1
因素得分的含义是:综合得分值越高,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越高;而且,如果得分为正,意味着 该省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反。由于本研究是以区域代表性的省份为样本的, 用该省份的得分情况来反映该区域的流动制度水平。从结果中可见,得分最高的是四川省,得分最低为北京 市,其它省份得分值在平均值附近(本研究的数值为 1),就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显示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 动制度水平存在着区域差距。样本选择的四个省份(城市)具有代表性,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和 经济中心,对外来农民工政策法规经历了从“以管理、控制为主”向“管理服务并重”的转型过程,自 2000 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在取消以前大部分严格限制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但是相 对于全国其它城市而言,总体上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比较低,可能是作为特大城市都具有的显著特点 导致了这一结果。作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城市化的江苏省和广东省,随着改革开放以其区位优 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一直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区域。从总体上看该地区对农民工就业及人身 权利保护较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与深圳、苏州等新兴的高度工业化城市 相比,四川省境内的成都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较深文化底蕴、浓重商业氛围的城市,是我们研究内陆省 份城市的典型代表样本。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省农民工调查数据综合主成分值居整个样本省份之首,表明该 省份(城市)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水平很高。相比深圳市,成都市农民工虽然在收入水平较低,但能够 较好地适应当地城市,如成都市有超过八成的农民工认为管理层能做到同本地员工一视同仁,无任意打骂农 民工的行为,这一比例高于深圳市;成都市农民工与当地员工处于“经常交往,相处融洽”状态的比例超过 远远超过深圳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及帮助过当地居民的农民工的比例都为七成左右,远高 于深圳市的三成的比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具有典型传统社会特征的成都市社区环境,使得进城农民工很 容易社会化,社会资本和行动网络的构建相对容易,进而导致成都市农民工易于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而深 圳市(及其他的代表性城市)却不同,高度异质化的社会导致了农民工在其身份转换过程中的冲突增加,加 之社会资本缺乏导致了农民工融入当地城市具有一定的困难。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省际之间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评价可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总体水平存在着区
域差异,而产生差异的原因又各不相同。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其能够顺利地从 农村转出,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当中去,建议如下:第一,为农村人力资源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增加其 工资收入水平;第二,为农村人力资源创造更好的城市社会关系,增加其城市交往水平;第三,为农村人力 资源提供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包括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在内的公共服务。
REFERENCES [1]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人民出版社, 2007:577-666. - 104 www.emj-journal.org
[2]
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0,(1):66-74.
[3]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研究[J].统计研究, 2007,(2):3-8.
[4]
赵保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7-115.
[5]
赖国毅,陈超.SPSS 17 中文版统计分析典型实例精粹[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61-167.
【作者简介】 刘生(1975-),男,黑龙江庆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理论经济 学、劳动经济学研究。
- 105 www.emj-journ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