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s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age 1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May 2013, Volume 1, Issue 1, PP.18-21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s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Fengying Yan1, Daolong Zhang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R. China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300072, Tianjin 300072, P.R. China 1

Email: fengying@tju.edu.cn; 2#Email: deron_1988@163.com

Abstract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index systems are not only the evaluation too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but also th e guidelines to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author select 40 index system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nd put the receptor areas where the index systems fun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n compare the receptor area with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ntion points of the index systems. Finally, summari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ex systems and the receptor areas. Keywords: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Index Systems; Comparative Study

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闫凤英 1 ,张道龙 2 1.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2. 天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既是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评价工具,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指导纲领。本文选取“十一

五”国家建设期间的 40 个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指标体系的受体地区为切入点,分别与指标体系的功能特征和关注点 进行了交叉对比,并总结了指标体系与受体地区的关联性。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引言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明确指出,为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须对人居环境和城市化的建设 加以合理规划,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而生态宜居城市统筹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 发展,同时涵盖了城市的适居宜居性,成为众多国内众多城市发展模式的首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本质实 际上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协调、稳定发展的复杂巨系 统。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作为纲领,用以规范评价和指导其建设[1]。国家层面上先后出台了 两个指标体系:2007 年建设部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以下简称《标准》)及 2008 年国家环 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修订稿)》[3](以下简称《建设指标》),两指标体系的发布为 全国范围内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评价准则。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的差 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难以对两指标体系进行直接套用实施。因此,在《标准》和《建 设指标》的基础上,各地区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地特征,构建了众多具有地方 特色的生态宜居指标体系。 

基金资助:受天津市城乡规划系统科技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2010-KJB-17) 。 - 18 http://www.ivypub.org/ae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借鉴生物学中功能供体和受体的概念,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为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衡量准则, 为“功能供体”,而接受指标体系指导和评估的地区则是“受体”。国家计委按照离海岸线的远近和社会经 济的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依据“受体”的东、中、西的划分方式, 相应的“功能供体”也划为东、中、西三类,依次称为东部沿海指标体系、中部内陆指标体系和西部地区指 标体系。本文选取 40 个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其数量分布具体为东部沿海 16 个,中部内陆 13 个,西部地 区 11 个,从指标体系的功能特征和关注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2 指标体系功能特征的比较 在对指标体系的研读中研究发现,各地区构建的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效 用是有差异的。张丽、赵清[4-5]等以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从社会、环境、经济三方面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 专家咨询法等选取指标项建立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项赋予标准值和权重,用最终的加权得分来评价生态 宜居城市的建设;关琰珠、赵树明[6-7]等则是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初期,站在规划指导的角度,从人口控制、 用地规模等方面入手,筛选指标并给出具体指标目标值,以期指导和控制城市的发展走向,达到生态宜居的 目标。依据指标体系功能特征的不同,对指标体系按功能进行分类: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倾向于评价城市 生态宜居建设现状的称为后期评价类;以生态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侧重于指导城市建设的称为前期指导类。 各地区指标体系依功能特征的分类见表 1。 表 1 指标体系按受体地区的分类 分类

东部沿海

中部内陆

西部地区

前期指导类

4

5

7

后期评价类

12

8

4

图 1 各地区不同功能特征指标体系所占比例

东部沿海指标体系中,后期评价类占到总数的 75%,远远超过前期指导类;中部内陆指标体系中,后期 评价类与前期指导类数量比为 8:5,后期指导类指标体系数量处于领先,但较之东部沿海指标体系,两类指 标体系的数量的差距不再显著;西北地区指标体系中,则是前期指导类指标体系超过后期评价类。不同功能 特征的指标体系在各地区所占比例如图 1 所示。 分析认为,区域的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社会保障 力度也较强,城市发展总体水平已经到达相对较高的阶段,需要用“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尺对城市现状进行 衡量和评价,查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对发展制约点和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完善以期达到“生态宜居” 的标准;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需要指标体系 的引入来帮助决策者把握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以便科学合理的指导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前期指导 - 19 http://www.ivypub.org/ae


类指标体系注重规划和引导,更多的起到的是指导和辅助决策的作用,故西部地区前期指导类指标体系较多; 而中部内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但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武汉等地发展水平较高,需对 建设进行评价以求新的发力点[8];而贵阳等地发展程度不高,城市发展需要指标体系的全面进一步指导[9], 故而出现了后期评价类和前期指导类指标体系并驾齐驱的情况。

3 指标体系关注点的比较 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周期长、关联因素多,建设过程中若把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指标放到同等重要的 位置同步开展工作,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应抓住某个或某些点,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 面有层次的发展。这些点对应到指标体系中,可由若干个指标来解释说明,构成了指标体系的关注点。按照 指标间独立性原则,若对该点的解释所用指标个数越多,其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重要性也越强。由于 各指标体系的架构的不同,其下属的指标层的名称、含义也不同,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故需对指标体系群进 行修正。保持指标层指标名称及其权重不变,根据指标层指标的范畴确定所属上级指标名称和比重,而这些 指标层指标归属新确定的上一级指标[10]。依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指标》和《标准》,将所有指标体系分为社 会、经济、环境、生活、资源和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关注点是通过指标项的数目来反映的,变量较多,本文 借助 SPSS 软件的对应分析功能进行分析。 对应分析是通过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描述两组或多组变量各水平间相关性的分析方法,将两组或多组变量 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到一张二维散点图上。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二维图上点与点之间距离的长短来度量变量间 的关系:不同变量组之间的类别点,距离越短,二者的关系越紧密,相关性越强;距离越远,其关系越疏远, 相关性越小。本文构建两个变量组,指标体系受体地区变量组 X1={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和关注 点变量组 X2={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公共安全,资源},进行两组变量的对应分析,计算结果如图 2。

图 2 各地区与六大关注点的对应分析

按照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以“受体”为西部地区的指标体系为例:其距关注点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表明:“受体”为西部地区的指标体系与其关注点的紧密程度 依次为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依次类推,“受体”为东部沿海的指标体系,其关注点 排序依次为公共安全、社会、生活、环境、资源、经济;作用对象为中部内陆的指标体系关注点依次为:资 源、生活、社会、环境、公共安全、经济。分析认为,计算所得结果与我国地区发展现状基本符合:经济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再过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转而更加关注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公共安 全和社会和谐问题;中部内陆地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煤炭、铁矿等资源丰富,合理利用的资源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是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西部地区属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相比于其他方面,西部 - 20 http://www.ivypub.org/ae


地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

4 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中构建的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按国家政策上的划分方式对指标体 系分类,并进行了不同受体地区指标体系间功能特征和关注点的比较。由于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各地区的指标体系在功能特征和关注点两方面存在着差别: 1)功能特征的差别。通过对比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部偏评价、西部偏指导、中部平衡略偏评价。这 是与地区发展水平相关: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为寻求新一轮的发展,需要对其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以求寻找新的着力点,故其供体指标体系后期评价类的居多;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水平尚欠 发达,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引导其建设,故供体指标体系前期指导类数量较多;中部地区发展水平介 于二者之间,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对指标体系功能的需求也更多样,不同功能特征的指标体 系在数量上差别不大。 2)关注点的差别。与指标体系功能特征差别类似,关注点也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地域性差别。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偏注重于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因素;中部地区更关注生活水平的提升与资源的合 理利用;而期待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更倾向于经济的发展。 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后续各地区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紧 密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发展水平,找准功能定位,把握住关注点来制定适宜的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 纲领和评判准则。

REFERENCES [1]

夏春海.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比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1): 36-42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网, 等.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OL]. 2007. http://wenku.baidu.com/view/27ceb56b7e21af 45b307a888. html

[3]

国家环保总局. 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修订稿)[OL].2008.http://sts.mep.gov.cn/stsfcj/ghyzb/200801/t20080115_116249.htm

[4]

张丽, 王绍斌, 石铁矛, 等. 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8): 12485-12486

[5]

赵清, 张珞平, 陈宗团.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J].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28(1): 92-95

[6]

关琰珠, 郑建华, 庄世坚.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发展. 2007, 7(2)21-27

[7]

赵树明, 孟颖. 宜居生态型滨海新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规划师. 2008, 24(1): 95-98

[8]

肖莹. 武汉城市宜居性问题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

申振东. 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J]. 战略研究. 2009, (5):13-16

[10] 李冬英, 刘访华. 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 高教探索. 2007, (6): 23-25

【作者简介】 1

闫凤英(1967-) ,女,汉族,博士学位,

2

张道龙(1988-) ,男,汉族,研究生在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态设

读,研究方向:建筑技术与管理。学习

计与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学习经历:

经历:2007.09--2011.07,就读于聊城大

1989 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

学建筑工程学院;2011.09 至今,就读

业;1992 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

于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设计与理论专业;2006 年,博士毕业于

Email: deron_1988@163.com

天津大学区域发展规划专业。Email: fengying@tju.edu.cn

- 21 http://www.ivypub.org/a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