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Journal of Control Engineering June 2013, Volume 3, Issue 3, PP.171-176
Research on Anti-Ship Missile Searching Efficiency in Large Target Scattering Area Fei Lu #, Naigang Cui Dep. of Astronautics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
Email: lufeilp@163.com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different target searching probability and searching efficienc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earching paths of one missile. Since the goal of battle can’t be satisfied by a single missile, it is considered that multi-missiles can improve searching efficiency,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given to prove this poi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ulti-missiles can improve searching efficiency obviously using parallel path. Keywords: Search Path; Probability of Capture Target; Efficiency of Search; Cooperative Search
反舰导弹对大散布目标区域的搜索效率分析 路菲,崔乃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针对大散布目标区域,给出了单枚导弹不同搜索路径对应的搜索概率及搜索效率,由于单枚导弹不能满足搜索要 求,认为采用多枚导弹协同搜索能够有效提高搜索效率,并给出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多枚导弹采用栅式搜索路径可以明 显提高搜索效率。 关键词:搜索路径;搜索概率;搜索效率;协同搜索
引言 现代海战中,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使得海战场空间不断被拓宽,反舰导弹的远程化在大 势所趋下成为反舰导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随着导弹射程的增大,导弹自控飞行时间相应增长,各种 射击误差和海面目标的机动范围都将显著扩大,从而明显降低导弹对目标的捕获概率。作战中,导弹首先 必须捕获到目标,才能转入自导并命中目标,为此,提高目标捕获概率作为影响导弹作战性能的关键因 素,对反舰导弹的搜索方式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导弹搜索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雷达搜索体质上,如冥河导弹“套谁捕谁”的搜索方式, 飞鱼导弹有序扩大的搜索方式,捕鲸叉导弹“方位、距离发射”的搜索方式等[1]。但以上搜索方式适用于 目标位置分布相对集中的作战背景,当目标位置呈现大范围散布时,导弹在大范围目标散布区域内的搜索 路径对目标的搜索命中概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单枚导弹的几种常见搜索路径对目标区域的 搜索概率及搜索效率的影响,从而选出一种最优搜索路径,并以此路径采用多枚导弹协同式搜索,搜索效 率明显提高。
1 目标散布区域分析 要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有效搜索,前提条件是确定目标的散布规律。对于中远程反舰导弹来说,目标的 初始位置由通报获得,存在一定的初始误差。本文考虑目标的两种状态:一、目标静止于海面上;二、目 标存在机动,但只知目标的概略位置,无法得知目标的运动速度信息。 - 171 http://www.sj-ce.org/
当目标静止时,目标的位置在以通报位置 O 点为圆心,圆误差半径为 r0 的圆内,其分布服从 N 0, r2 的正态分布,取 r0 3 r ,故可认为目标位置落在“以 O 为圆心、 r0 为半径的圆内”的事件是一个必然事件。 当目标存在机动时,由于无法得知目标的运动速度信息,可认为目标航速在 0 ~ Vmax 范围内服从均匀分 布,航向在 00 ~ 3600 范围内服从均匀分布 [2]。通过建立极坐标系,可得知目标与原点距离 R 也服从均匀分 布,其范围为 0 ~ Vmax t 。 基于以上两种目标散布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搜索路径进行目标搜索,并通过仿真计算出相应的目标 搜索概率及搜索效率。
2 末制导雷达搜索模型 根据导引头类型的不同,反舰导弹可分为雷达制导、红外制导、电视制导等,其中雷达制导以其优越 的全天候能力,可以达到其它技术难于达到的作用距离等突出优点,使它在反舰导弹的多种导引头中占有 主要位置。
2.1 末制导雷达简化工作原理 导弹末制导雷达搜索目标的简化原理如图 1 所示,在某一时刻反舰导弹的搜索范围是一扇形区域,由搜 索扇面角 、最大搜索距离 d max 确定,本文假设雷达天线无摆动。由于导弹飞行中搜索是连续的,故导弹的 实际搜索范围是以导弹搜索扇面的最大宽度搜索为宽度的搜索带,在不考虑对抗的条件下,可认为只要目标 位于导弹搜索带内,就必然被捕捉[3]。 Cw
导弹搜索带
导弹 搜捕 扇面
搜捕扇面 d max
宽度 搜索 搜捕扇面
W0 导弹搜捕扇面
W0 导弹实际搜索带
图 1 雷达搜索模型
2.2 末制导雷达覆盖范围 本文仅考虑平面问题,即假设目标和末制导雷达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图 2 中 M 点为导弹在飞行路线中 任意时刻的位置,雷达中轴可认为与飞行速度方向重合,根据雷达简化模型,MA、MB 构成了雷达此刻的 覆盖范围。当导弹飞行全部路径后,A 点和 B 点的轨迹构成了雷达按照此路径飞行,所覆盖的全部范围。 根据几何关系,可求得对应 M 点的 A 点、B 点坐标: X A x0 d max cos(arctan YA y0 d max sin(arctan X B x0 d max cos(arctan YB y0 d max sin(arctan
f '( x0 ) ) f '( x0 ) ) f '( x0 ) ) f '( x0 ) )
(1) (2)
其中, x0 , y 0 为 M 点坐标, y f ( x) 为飞行轨迹函数, 为搜索扇面角。
2.3 目标捕捉的判断方法[4] 判断目标是否在雷达开机后 t 时刻被捕捉,就是判断雷达开机后的 t 时刻,目标 T 是否在图 2 中的扇形 - 172 http://www.sj-ce.org/
AMB 中,方法如下: 若目标满足 ( xT x0 ) 2 ( yT y0 ) 2 d mix W W
(3) (4)
则认为雷达在 t 时刻捕捉到目标,其中 xT , yT 为目标在 t 时刻的位置坐标, x0 , y 0 为导弹在 t 时刻的位 置坐标, W 为 t 时刻雷达中轴与 x 轴正方向的成角, 为 t 时刻向量 MT 与 x 轴正方向的成角。
图 2 导弹搜索模型
(4)式可以转化为 0 2
(5)
其中, 为图 2 中向量 MA 与 x 轴正方向的成角。
3 反舰导弹航路机动搜索模型 通常,导弹采用的航路机动搜索路径有:栅式搜索、蛇形式搜索、螺线式搜索等。下面将分别介绍以 上三种航路机动搜索模型。
3.1 栅式机动搜索
图 3 单弹平行搜索路径
图 3 方形区域为目标搜索区域,虚线为单枚导弹栅式搜索的飞行轨迹,三角形为导弹对目标区域搜索的 进 入 点 , 与 目 标 区 域 的 边 界 距 离 为 搜索 /2 , 每 次 平 行 飞 行 的 距 离 长 为 L , 假 设 导 弹 最 小 转 弯 半 径
Rm i n 搜索 / 2 ,所以需要的平飞次数 n 为: 1. L / 搜索 为整数,则 n = L / 搜索 , 2. L / 搜索 不为整数,则 n = L / 搜索 +1。 图 3 方形区域中穿插的实线和半圆实线为采用此路径对目标进行搜索时,雷达的覆盖范围,由图可见对 目标区域的覆盖率为 100%,即对目标的搜索概率为 100%,但同时耗费了较长的搜索时间。当导弹存在油 - 173 http://www.sj-ce.org/
耗约束时,单枚导弹可能无法实现对整个搜索区域的探测搜索。
3.2 蛇行式机动搜索 当导弹在侧向即水平面内做蛇形式机动搜索,蛇行机动模型为[5]: x(t ) L0 y(t ) A sin 2 N0 X
(6)
其中, A 为导弹的侧向蛇形机动的幅值, L0 为蛇行机动开始时的 x 轴坐标值, X 为进行蛇行机动的距离,
N0 为在 L0 ~ L0 X 内所作的机动数目,令 X L 。 由于导弹在进行蛇行搜索时,飞行轨迹的最小曲率半径 Rq _ min 在 yx' 0 处,根据以下公式可求 Rq _ min Rq _ min
k
1 k
(7)
yx''
(8)
1 y
'2 3/ 2 x
Rq _ min
X2 A(2 N 0 )2
(9)
为满足导弹机动性能,最小曲率半径 Rq _ min 应大于等于导弹最小转弯半径 Rmin ,即 N0
X
(10)
2 A Rmin
3.3 螺线式机动搜索 当导弹在侧向平面内做螺线式机动搜索,螺线机动模型为:
(t ) a t
(11)
取 a L 2 2 。
4 单枚导弹搜索概率及搜索效率仿真结果 给定仿真条件,假设目标搜索区域大小为 150km 150km ,导弹最大搜索距离 d max 为 30km ,最小转弯半 径 Rmin 为 15 2km ,导弹飞行速度 Ma 0.7 。 可以利用统计方法来计算搜索概率。根据目标的分布概率,随机产生 N 个目标位置坐标,然后依据目标 N 标捕捉的判断方法,若 N 次仿真中有 N搜索 次搜索到了目标,则导弹的统计搜索概率为 P 搜索 ,对目标的 N P 搜索效率为 ,其中 T 为导弹完成搜索所飞行的时间。 T
4.1 目标散布为正态分布 目标静止于海面上时,认为目标服从 N 0, r2 的正态分布,其中 L 2 3 r , L 150km 。 当单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栅式机动搜索时,通过在目标区域上的积分,可得搜索概率 P 0.9946 ,搜 索效率 1.6326 10-3 。 当单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蛇形式机动搜索时,仿真 5 次,每次随机产生 1000 个服从正态分布的目标 点位置坐标,仿真结果如表 1 所示。 搜索概率可取 5 次的平均值 P 69.80% ,搜索效率 6.6088 10-4 。仿真数据中的 N搜索 是在多次调试 蛇形机动模型参数后,获得的较大值。 表 1 目标正态分布时单弹蛇形搜索概率
N N搜索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705
692
709
686
698
- 174 http://www.sj-ce.org/
当单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螺线式机动搜索时 [6] ,仿真 5 次,每次随机产生 1000 个服从正态分布的目 标点位置坐标,仿真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目标正态分布时单弹螺线搜索概率
N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N搜索
713
735
704
749
730
搜索概率可取 5 次的平均值 P 72.62% ,搜索效率 1.0900 10-3 。 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当目标服从正态分布时,栅式搜索的搜索效率 1.6326 10-3 ,蛇形搜索的搜索 效率 6.6088 10-4 ,螺线搜索的搜索效率 1.0900 10-3 ,栅式搜索的效率最高。
4.2 目标散布为均匀分布 当单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栅式机动搜索时,可认为导弹对目标散布区域施行了全覆盖,则对目标的 搜索概率 P 100% ,搜索效率 1.6415 10-3 。 当单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蛇形式机动搜索时,仿真 5 次,每次随机产生 1000 个服从均匀分布的目标 点位置坐标,仿真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目标均匀分布时单弹蛇形搜索概率
N N搜索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601
614
591
634
638
搜索概率可取 5 次的平均值 P 61.56% ,搜索效率 5.8860 10-4 , N搜索 是调试后获得的较大值。结 果表明对均匀分布的目标区域进行单弹蛇形搜索,搜索概率和搜索效率较正态分布区域的搜索概率小,蛇 形机动不适合搜索均匀分布的目标区域。 当单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螺线式机动搜索时,仿真 5 次,每次随机产生 1000 个服从均匀分布的目标 点位置坐标,仿真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 目标均匀分布时单弹螺线搜索概率
N N搜索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648
602
641
625
663
搜索概率可取 5 次的平均值 P 63.58% ,搜索效率 7.1006 10-4 。搜索效率相比正态分布的目标搜 索区域也明显减小。 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当目标服从均匀分布时,栅式搜索的搜索效率 1.6415 10-3 ,蛇形搜索的 搜索效率 5.8860 10-4 ,螺线搜索的搜索效率 7.1006 10-4 ,仍是栅式搜索的效率最高。
5
反舰导弹多弹协同搜索效率研究 根据单枚导弹不同搜索路径得出的搜索效率仿真结果可判断,搜索路径采用栅式搜索,是搜索效率较
高的一种搜索方法。以两枚导弹协同搜索为例 [7-8] ,目标区域为 150km×150km,导弹最大搜索距离 d max 为 30km,飞行速度 Ma 0.7 。两枚导弹采用一字队形。于是,两枚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可看作是一枚搜索扇 面宽度是两倍单枚导弹的虚拟导弹。 当 目 标 散 布 为 正 态 分 布 时 , 通 过 在 目 标 区 域 上 的 积 分 , 可 得 搜 索 概 率 P 0.9946 , 搜 索 效 率
4.7351 10-3 。当目标散布为均匀分布时,搜索概率 P 100% ,搜索效率 4.7608 10-3 。
6
结语 对于服从不同散布规律的目标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搜索机动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在两种目标散 - 175 http://www.sj-ce.org/
布区域中,栅式搜索是搜索效率最高的搜索路径。并以此路径,采用两枚导弹协同搜索相同的目标区域, 搜索效率较单枚导弹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在导弹油耗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多枚导弹对目标区域采用栅 式搜索,是一种理想的搜索方式。然而栅式搜索是一种有规律的掠海飞行目标探测,易被敌方反导系统截 获识别,如何在保证搜索效率的前提下,在栅式侧向机动中加入纵向俯冲式机动,以增加我方导弹的突防 概率,有待后续工作研究论证。
REFERENCES [1]
郑长军, 段茂洋. 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技术及其搜索方式[J]. 飞航导弹, 2001, (12): 56-58
[2]
刘维国, 王警警. 飞行器对目标区域搜索模型研究[J]. 舰船电子对抗,2012, 35(5): 28-31
[3]
胡海, 熊峰. 反舰导弹对远距离大散布目标的搜索方式[J]. 战术导弹技术, 2005, (4): 12-15
[4]
王光辉, 赵建军. 反舰导弹主动寻的雷达搜索波门模型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03, (12): 10-12
[5]
顾文锦, 李聪颖. 反舰导弹末端立体机动的质心控制指令设计[J]. 飞行力学, 2004, (4): 49-52
[6]
张圣云, 张安, 王文海, 等. 对运动目标螺旋搜索模式分析[J]. 兵工学报, 2007, 28(3): 339-342
[7]
王肖飞, 严建钢, 丁伟锋, 等. 反辐射导弹与常规反舰导弹协同反舰研究[J]. 战术导弹技术, 2012, (1): 58-63
[8]
李红亮, 宋贵宝, 李高春. 反舰导弹协同攻击航路规划与重规划[J]. 电光与控制, 2012, 19(12): 18-22
【作者简介】 路菲(1981-),女,汉,博士生,研究方向:飞行器协同作战。 Email: lufeilp@163.com
- 176 http://www.sj-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