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cultivation mode of engineering humanist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Page 1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December 2014, Volume 4, Issue 4, PP.104-109

Study on Cultivation Mode of Engineering Humanist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Mingyuan Bian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R. China Email: bmy@tsinghua.edu.cn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humanistic quality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is crucial to the result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fostering of humanist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ultivating the distinguished engineering talents, like the training of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mponent of the engineering humanistic quality is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dur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is illustrated. 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humanist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which focuses on embarking the engineering case teaching mode at the premise of promoting the studying of humanities knowledge and building the humanities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 And other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rporation mode for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is also proposed, which mainly emphasizes to mak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the actual practice of solving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form of team work at the principle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engineering tasks driving. Key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Engineering Education

大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研究* 边明远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工程人文素质对于工程活动的结果至关重要,和专业技术能力一样,大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卓越工程

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本文揭示了工程人文素质的内涵和构成层次,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大学生工程人文素质教育的 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工程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本文提出在营建校园人文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工 程实践的案例式教学,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在目标导向、工程任务驱动的方针下促使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参与具体工程 问题解决过程的实践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文素质;工程实践;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

引言 工程科技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力军,是我国工业化、 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骨干力量[1]。由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工程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速度 以及工业竞争力,因此具备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等工程 教育的培养目标[2]。2010 年 6 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 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担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任务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近几年规模发展较快,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 术人才, 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客观地说,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程教 *基金资助: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支持资助(项目号:13JDGC005) 。

- 104 www.erfrontier.org


育还属于“前工程教育阶段”,也就是只重视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工程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3]。表现在理工科高校在工程教育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 视学习应用性的基础科学知识、专业工程技术和培养实践技能,却忽视对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学生进行社会 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4]。这种片面地认为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育的误解可以说是教育思 想和理念上的偏颇和缺失。它不但导致人文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相脱离,影响了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自身 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背离了培养在大工程观背景下既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和强悍的工程实践技能,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和思辨精神、人格独立健全、身心和谐统一、富 于创造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工程教育目标[5],也引发了工程技术从业人员或受教者由 于人文素质的缺失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一项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工程技术实践体现为由人作为主体进行或参与,最终结果又由人来承受 或获惠的过程,而不单单是一个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或新事物创造的过程。工程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 不但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与其具备的工程伦理、职业情操、个人品位等人文素质的水 平息息相关。因此,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同时加强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索新的学生 工程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是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探索的需要。

1

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人文素质从狭义上讲是人文知识的内修,体现在文化素质的高低;从广义上讲是价值取向的选择,体

现在精神品格的外化。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 能力观念情 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6, 7]。 它是指人在学习吸收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在综合潜力,或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指导的行为规范。人文素质的外在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审美取向与趣味、语言 文字、文明礼仪、做事坚持的原则、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等,但就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以人文知识和科 学的积累为基础和前提的,其核心应该是以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人文精 神,而人文素质的最终落到的实处,也是人文素质最直接的体现,是能够采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 作为人的综合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6]:首先是具备人文的知识, 主要是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这是人文素质形成的基础;二是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 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它具有很强的个人、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三 是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社会文化及人类文明的 真谛所在;四是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是学习知识、掌 握技能所必备的素质,学会用人文社科的理论和实践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最终归宿。 人类社会的工程实践过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动,而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乃 至技 术人员的个人兴趣等相联系的综合的人类活动。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工程项目的实施提出了许多 新的工程伦理问题和道德冲突,如转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克隆技术的开发等。这不仅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具 备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应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素质来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标准,在进行工程实践 过程时充分考虑到科技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真正给人类带来 福祉[8]。 人类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人文精神或思想规范,或是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社会人应该具备的 人文素质,则可以称为工程人文素质。与广义的基于历史、哲学、艺术等范畴的人文素质有区别的是,工 程人文素质尤其强调在工程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人文伦理和道德形态、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手段、社会责任 感、职业精神以及个人潜力等。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BET) 具体制定了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 11 条标准,教育界和工程界 - 105 www.erfrontier.org


对此都已经达成共识:这些标准对于我们确定现代高素质工程师质量规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以理 解为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9]。这 11 条标准包括: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 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 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有效地表 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 的认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的 11 条标准中如设计、分析能力等个人专业技术能力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结果表面呈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另外一些个人非技术层面素质,比如环境适应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组织 与协调管理能力、有效表达沟通与交流能力、职业节操及个人的社会意识、了解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 会的影响等;这些素质从表面上看对工程过程的影响关系并不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但它们对工 程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也至关重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秉承工程人文精神并采用人文方法,是人类与社会 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有力保证。因此在高等工程教育环节中在加强对大学生的工 程专业技能教育和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工程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2

工程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目前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实用

主义”教育倾向。即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以毕业就业为导向,什么知识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用就专注地学 什么、教什么,反之则轻视甚至忽视。实际上,作为未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领域的骨干力量,优秀的工程 技术人才更应同时兼具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出众的个人综合素质。高等院校期望培养的和企业真正需要 的技术人才,往往是那些首先富有人文情趣和思想品位,其次才是具有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 不仅仅是那些缺少人文素质的“技术工匠”。 如果说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是“术”,那么深厚广博的人文背景素质则可以称之为“道”。术是专业 之本,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招式法门,而道则是立身之基,它不但可以承担术的辅助作用,更可以担当 术的后盾和灵魂。如果说术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那么道则使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对于解决问题、 改变自然的工程活动来讲,术只不过是一件有力的工具,它本身并不能决定其作用结果的方向性。人类的 每一次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革新都离不开自然科学基础或专业工程知识的作用,但其构成结果对于世界造 成的影响却往往取决于技术发明者或使用者处理问题的人文情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技术 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科技知识的人如何来对待科技本身。缺乏了道的开化和引导,术的作 用就只能像是失去了约束的洪水猛兽,是无法保证给人类和世界带来幸福和美好的环境的。 缺乏了人文素质的引导,不仅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在采用专业技能解决工程问题时不能采取人文的方法 和视角,同时也无法保证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朝着有利于全球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类历史上自古以来并 不缺乏一心专注技术研发的“技术狂人”或“技术疯子”,不可否认这些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有很高的 造诣,甚至称得上是古今独步。但往往由于这些人同时具备了过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缺乏了良好的工程人 文素质,使得他们的技术研究或技术应用走入了错误的方向,或是被不恰当地利用,而给世界带来灾难和 破坏。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于 1908 年发明的工业合成氨技术使得人工固氮成为现实而开启了现代化肥工 业和现代农业的序幕,使得不依靠天然肥料的高产农业和“利用空气制造面包”成为可能,这本是一项可 以泽被后世的跨时代伟大创举和技术革新,然而可悲的是哈伯将其工业合成氨技术为当时德国政府应用而 生产了数百万吨烈性炸药,不但造成了成千上万欧洲人的死亡,并且大大拖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 间。在一战后期,哈伯在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驱使下担任了德国化学兵工厂的厂长,利用其卓越的 化学专业知识从事氯气、芥子气等战争毒气的研制和应用,其引发的化学武器在战争中大规模应用的局面 最终造成了近百万人的死亡。虽然哈伯于 1918 年凭借其工业合成氨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却给后人 - 106 www.erfrontier.org


留下了至今极具争议的“天使”与“魔鬼”的评价。 工程人文素质体现出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包括宜人性、利他性、社会性。其中宜人性这一点便是强调 工程技术研发的结果或工程实践过程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产品或技术首先要利于人的生存生 活,其次是利于使用和感受。而利他性和社会性则更强调的是工程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手法要远离利己主义 和功利主义,旨在使多数他人受惠,并保证不对世界和人类环境造成危害,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健 康发展。这不但是科学技术研究或工程实践活动实施中应该遵循的守则,同时也是工程科技人员悲天悯人 的人文情怀的体现,这是工程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即使在 科研学术上有 很大的成就,其根基未必牢靠,他的成果可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和发 展有害的[10]。现在时有耳闻的部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不端行为,应该说是缺 失了工程人文素质的情况下被利己主义的功利目标驱使所进行的对他人、对世界等利益的侵害。 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工程专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人文素质教 育是高校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协同与融合是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的内在要求[8]。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利于开拓思维转化视角追求创新, 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想象和联想,激发其多元思维能力 [11]。另一方面,对卓越工程师而言,掌握科学技术固 然重要,但能够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能够 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道义使命同样重要 [12]。因此,在加强对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工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相互协同配合与融合,这是工程教育的重 中之重。

3

工程教育中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 在人文素质的构成层次中,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形成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的基础,

因此在工程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之外开 辟哲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机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既有丰厚的科学知识 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心理与人格,有责任心和荣誉感,有开拓进取精神,懂管理,有情趣的人。 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置于技术与自然人文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通过合理设置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体系,在不同的专业根据其行业发展及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要求开设人文科学类的一般公共选修课程, 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也有利于学生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产生 联想和融合,从而激发他们的工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8]。 学校还需要在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课外活动等多方面营造相应的人文氛围,转变教学思路 和模式,在不断优化工科专业发展的同时强化人文学科的支撑和烘托,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发展全 面的办学格局。学校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激励政策,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 并积极开设各类形式的人文科学讲座、论坛、辩论会、开展人文素质课外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创 造良好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此外,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内在的能力,如同个人 的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一样,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培养仅通过人文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并不能达到,而必须在 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不断进行锻炼并得到充分的提高。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但是培养学生 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也同样给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安排学生参与具体的工 程活动(包括参加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技术研发过程、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学生基于兴趣的科研 探索活动等)或社会实践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充分锻炼其思维思辨能力。在这个 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工程技术实践环节结合实际 的工程情况和解决措施不但给予学生专业工程技术方面的指导,同时给学生提供人文思维的启发、开化和 - 107 www.erfrontier.org


点拨。比如可以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开展案例式教学,在帮助学生分析工程现象、查找工程原因的同时考 虑到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不唯一性,引导学生在提出工程解决措施的过程中用人文思考的视角和人文的方 法结合专门的工程技术去寻求工程解决方案。这样的工程技术方案从纯技术的层面上来看或许不是最优, 但是却能够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社会资源耗费、长期可持续性、环境影响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却往往能够 成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案例式教学和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和人文 方法的掌握应用技巧会在持续的锻炼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这是纯粹的人文知识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效果。 工程人文素质中涉及到个人能力和个人品质的一些方面,如领导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表达交流 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挫折能力等,这些个人素质往往通过示范或引导性质案例教学活动也是无 法得到充分培养的,必须让学生浸入式参与实际的工程实践过程,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承担并完成具体的 工程任务才能够得到真实的锻炼。同时考虑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也不断增强,在许多工程技术设计和项目实施中依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很难顺利完成任务,往往需要个人和 团队间的相互协作和支持才能完成。因此高等院校在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推行培养目标导向、工 程任务驱动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面临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分解为一系列的工程任务,安排学生以团队方式承担并协作解决工程问题、 完成工程任务。通过在企业现场的工程任务完成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 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及应对挫折的能力。而且这种方式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 程设计和生产环境,不仅让他们了解和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而且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碰到的 技术和工艺问题反过来促进其研究性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再者,通过现实的企业 实践也使学生置身于不同于校园的企业和社会人文环境,从而学会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的相处和交 流,感知企业文化,培养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奠 定基础[8]。

4

结论 工程实践活动体现为由人作为主体进行或参与,最终结果又由人来承受或获惠的一项社会性活动,和

专业工程能力一样,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文素质对工程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也至关重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 秉承工程人文精神并采用人文方法,是人类与社会和谐共存、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在高等工程教 育中同时加强大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索新的工程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是培养 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探索的需要。工程人文素质的基础是人文知识的学习和 积累,而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其核心内容,在工程实践中掌握应用人文方法是工程人文素质的最终落实 之处和归宿。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在人文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实际参与真实的工程实践过程,案 例式教学和目标导向、工程任务驱动的实践培养模式是锻炼学生工程人文素质的良好平台。

5

致谢 本文的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 GOTD 理念的卓越车辆工程人才实

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号:13JDGC005)的资助,同时得到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实践教学课组的 支持。

REFERENCES [1]

Yongping Pang, Zhongying Wang, Dong Li.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Study of Engine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Relevation.” Journal of Career Horizon, 16(2007):34-35. doi: 10.3969/j.issn.1672-8963.2007.08.023

[2]

Jing Liu. “Study on Engineer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Master di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9 - 108 www.erfrontier.org


[3]

Ming Gao. “Analysis on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1(2005):39-40

[4]

Furong Xi, Hao Li. “Analysis on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of Engineers.” Heihe Journal, 2013, 195(10): 161-162. doi: 10.3969/j.issn.1009-3036.2013.10.076

[5]

Zhiyong Zhu. “Ponderations of the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Humanistic Quality i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14, 31(2): 149-151

[6]

Lili, Liu. “Cultivat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Impl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Task Course.” Vocational Technology, 8(2011): 50. doi: 10.3969/j.issn.1672-0601.2011.08.037

[7]

Chunmei Bu, Kai Gong. “Study on Importance and Practicing Approache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China Adult Education, 2012, 295(6):153-155

[8]

Wen Fang.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under ‘Excellence Program’.”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5(4): 300-304. doi: 10.3969/j.issn.1671-8798.2013.04.012

[9]

Yu Fu. “Engineering Ability Structure and Cultivation Path in High Engineer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2006, 25(3):79-80.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06.03.031

[10]

Qi Cui, Jing Wang.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 Quality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1(2013):177-180

[11] Ruiyu Yang, Yuanling Wang, Yuanyuan Mao.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2012): 182-183. doi: 10.3969/j.issn.16731999.2012.15.069 [12] Zhixin Wang. “On Ethics Education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Journal of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1(2011): 178-179. doi: 10.3969/j.issn.1008-1283.2011.01.099

【作者简介】 边明远 (1968- ),男,汉族,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设计及主动安全技术、高等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管理。2003 年于北京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3-2005 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Email: bmy@tsinghua.edu.cn

- 109 www.erfrontier.or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