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August 2014, Volume 3, Issue 3, PP.51-55
Study on Regional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Ying Han 1, #, Wei Zhao 1, #, Qing Liu 2, # 1. Department of aviation military supplies, Air force logistics college, Xuzhou, China, 221000 2. Department of aviation military traffic, Air force logistics college, Xuzhou, China, 221000 #Email: hanpingxz@sina.com
Abstract Regional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is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to coordinat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Promoting military civilian integration relying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 and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ical industry to integrate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into regional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system, from which the great regional economy benefits and national defense benefits are obtained. Both military side and civilian side must choose the key integrating areas rightly and innovat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implement clustering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sound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civilian integration economy.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CMI); Development Approach
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韩迎 1,赵巍 1,刘晴 2 1. 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需系,江苏徐州,中国,221000 2. 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交系,江苏徐州,中国,221000 摘 要: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现实要求,依托区域经济资源和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军民融 合,使国防建设充分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可以获取良好的区域经济效益和国防经济效益。军地双方必须 选准融合的关键领域,创新体制机制,实施集群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促进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 举措。 关键词: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途径
引言 区域经济军民融合,是指在一国区域范围内国防部门与民用部门为满足国家整体利益需要,共同实现 国防资源与地方资源的双向利用与顺畅转移,促进国防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最大 程度地利用区域内的通用性资源,减少国防建设的通用资源投入,实现资源在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之 间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1
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1 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现实要求 区域经济军民融合,既涉及到区域内单体层面具体建设项目或建设内容的微观融合,也涉及到区域内 行业层面具体行业体系的中观融合,如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同时区域经济军民 融合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宏观融合。国家层面军民融合往往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而且重大决策通常只有 - 51 www.emj-journal.org
国家的宏观决策层才能做出,因此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必须以国家层次融合为前提,区域经济军民融合是国 家层次军民融合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微观、中观到宏观各个层面上的军民融合离不开 区域经济层面的融合。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最终要在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
1.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能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从资源要素利用角度来看,通过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安 排、合理配置区域内的各类军地资源,对国防经费和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进行功能融 合,使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共享科技资源、研究基础设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投人问题。 从制度运行成本角度来看,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分 离而带来的经济动员成本。特别是当前战争经济准备的资源投人越来越大,势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 响。而区域经济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可以将战争经济准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是能产生安全效应。安全的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面对复杂的安全态势,区域经济实行军民 融合式发展,既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体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由“寓”达“隐”,由“纳” 达“藏”的政治效应,产生应对安全威胁的威慑功能。特别是一些主要军事斗争方向的经济区域体,实行 军民融合式发展,可以有效消除敌对势力的安全疑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效果。
1.3 解决局部战争经济保障供需矛盾的客观需要 一是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了局部战争的有限性特点。局部战争在作战手段、作战时间和作战 空间上都有限制。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很可能主要涉及我国的一部分区域,而不是全部区 域,因此处于战略重点方向的区域经济必将首先承担起局部战争的经济保障支援任务。军民融合式区域经 济发展,不仅能充分挖掘自身的保障潜力,而且还能从战略全局上控制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和深度,缓解 局部战争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冲击。二是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了局部战争的突发性特点。信息化条 件下局部战争爆发突然,战争节奏加快,处于前沿地区的军事斗争经济准备时间和反应时间将变得更加短 促,而来自其他区域的支援保障将存在明显时滞。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能将区域经济建设与军事斗 争经济准备有机结合起来,对局部战争实行就近就地的支援保障,可以有效消除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突 发性特点所带来的保障时滞性。三是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了局部战争的高耗性特点。信息化条件 下局部战争,由于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运用于战场,战争的摧毁性和破坏性空间增大,造成物资、技术和劳 务消耗剧增,而且这种消耗呈现出瞬时膨胀趋势,单靠军队的自身保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局部战争 经济保障需求,为解决供需矛盾,除了要加大与其他区域的联动保障外,最根本的一条是在平时的军事斗 争经济准备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从区域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获得丰厚的保障资源和持久保障的 动力。
2
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2.1 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与创新过程密切相关的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过程的 网络。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利于打破民用创新体系和国防创新体系之间的障碍,避免形成军用、 民用两个分离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并且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进行区域层次上的总体设 计,促进民用和军用工业基础、科技基础的一体化,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上构建军民融合的区域创 新系统。完善军民融合区域创新系统,有利于军地创新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军地产学研的结 合,推动军民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提高地方经济的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使国防科技工 业成为地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 - 52 www.emj-journal.org
2.2 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的竞争力。比如:可利用国防 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地方民用产业,其创新扩散、技术外溢效应能带动地方产业创新能力的提 高,推进民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军工产业链对地方产业的拉动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全面 发展,军工产业链作为一个开放的产业链,不仅可以通过纵向或横向产业的水平延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而且可以在投资乘数效应的拉动下,促进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动员融合式发展可 以通过动员企业的发展和新布局,形成新的产业链。
2.3 吸引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国防资源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实施主体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着眼于全国范围对国防资源配置进行宏观 布局,导致各区域在争取国防投入上形成竞争关系。如果地方政府能积极主动地在本地区的企业和项目中 发挥区位优势、贯彻国防需求,势必能更多地争取到中央政府的国防费投入,享受相关的政策优惠。从另 一个角度来看,军工投入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这种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具 有间接正相关作用,会以投资乘数效应刺激相关生产资料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区域经 济发展。
3
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防经济的影响
3.1 减少经济动员成本 从资源要素利用来看,通过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区域内的军地资源, 对国防经费和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进行功能融合,使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共享军地资 源、研究基础设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问题。从制度运行成本来看,军民融合式区域 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分离而带来的经济动员成本,将战争经济准备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是当前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密集出 台,为进行经济动员准备、优化国民经济动员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经济动员准备可以依托区域发 展规划,选准融合领域,使民用经济有效搭载国防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经济动员成本。
3.2 提高国防工业经济效益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主要形式有军转民、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民进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只有充分依 托区域经济资源和空间条件,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军转民而言,国防工业企业发展非主业民品, 只有融入区域经济,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就军民两用技术而言,如果军民两用技术 从研究阶段起就考虑区域经济的需要,列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大大减少研究和开发的盲目性,部分 规避投资风险;就民进军而言,民进军就是要用“小核心、大协作”的哑铃型模式取代橄榄型模式,把各 种型号中的军民通用分系统、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扩散到民间生产,因而离不开区域企业的配套与支 持。国家层面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为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保障,也为国防工业利 用所处的区位条件获得区域经济的有效支持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最终有利于国防工业企业效益的 提高。
4
推进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举措
4.1 更新思想观念 健全法规政策 推进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各主体必须打破狭隘的本位主义、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束缚,强化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增强军民融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地方利益服从于中央利益,军队利 - 53 www.emj-journal.org
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行业利益、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充 分认识到军民融合的经济效益,而部分军队和国防部门也可能出于军队的特殊要求,而对军民融合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为此,军地双方都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融合发展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 展效益,积极发现双方利益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增强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国防投资领域门槛较高,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很难形成 竞争机制,影响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地方政府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国家的 有关法规框架内,根据本地实际,着力在完善军民融合的投资政策和完善市场的管理政策上下功夫。在投 资政策上,应进一步扩大国防投资范围,细化国防投资的准人和退出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 会;在完善市场管理政策方面,应着力完善军品价格政策,创新价格生成办法,构建利益补偿激励政策, 以充分调动地方单位和个人承担国防义务的积极性。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要围绕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需 要制定或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另一方面,区域内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国家赋予的相关权利,制定地方性的条 例规定,对地方参与军队社会化保障、军地科研合作管理、国民经济动员补偿等做出可操作性的规定,为 推进区域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4.2 完善体制机制 拓展融合领域 区域经济军民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不是单靠区域经济层面或某个部门就可以解决的, 为此,当前除了要成立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军民融合权威领导组织机构以外,在区域经济层面,国家 应该适当下放权力,给予区域经济体适度的军民融合政策自主权,以调动区域层面军民融合的积极性。为 搞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综合平衡,完善协调机制,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宏观 调控部门的国防职能,把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作为一项基本职责和日常工作。同时,要发挥 国家动员部门、省军区系统的桥梁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制度、定期沟通制度等,运用政策 法规赋予协调机构的强制力,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确保在规划与计划的衔接上有固定的沟通渠 道,在具体建设项目上有及时的协调机制。 构建完善的监督执行机制,把军民融合的职责纳人到军地各有关部门的岗位职责之中,一方面,要把 编制军民融合专项规划、实施重大军民融合战略工程、推广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内容,作为一项 重要职责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体系,调动和激发地方党政领导抓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军队有 关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出发,统筹考虑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合理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相 关需求,并与政府部门及时沟通。
4.3 切入军民融合关键领域 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推进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其实质就是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量资源进行动员准 备,利用原有产业的增持、扩产、转产以及新产业兴建等增量资源进行动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动员与区 域经济发展的有机协同。着眼于区域经济增量资源进行经济动员准备,可以大大降低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 时间成本,降低实现区域经济军民融合的交易成本,并且还可以避免增加项目改造成本。 近年来,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双向互动、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从增强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区域竞 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充分发挥军工优势,推进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诉 求。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军转民、民转军向资源统筹、要素共享转变,从单纯的 地方为军工单位提供优惠政策向高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转变。
4.4 实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推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是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以军工资源为基础,以军民两用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 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联动、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协作,促进相关企业以及支撑机 - 54 www.emj-journal.org
构(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的集聚与协作,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使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张 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下,不仅要求国防科技工业要大力发展民用产业,实 现军民兼容,而且要求民用产业要积极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区域内部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一个协 调的、强有力的,有利于产业长足发展的纵向、横向关联的系列性产业链条。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集聚效率,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集群内企业生产要素的集约与升 级,有利于深化专业分工,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促进知识外溢,提高信息和技术资源的共享 度。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骨干、产学研结合的军民两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 集聚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组织军工先进技术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选择重大 科技项目进行军民联合攻关,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扩散,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5
结论 军民融合式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积极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创新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
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层次和深度,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与国防建设的互 利双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REFERENCES [1]
Yu Chuanxin et al, Study on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M].Military Science Press, 2008 (In Chinese).
[2]
Bi Jingjing, Ren Tianyou et al, Chinese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in 2013[M].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13 (In Chinese).
[3]
Hou Guangming et al, Study on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M].Science Press,2009 (In Chinese).
[4]
Sun Lan, Promot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local economy integration [J].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2006, 11 (In Chinese).
[5]
Zhang Jinle & Chang Ninghua, Strateg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ivilian-military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Sh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12,12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1
韩迎(1964- ),男,汉,硕士研究
2 赵巍(1984-
),女,汉,硕士研究生,
生,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需系副教授,
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需系讲师。研究方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向,财务会计。
与运筹。Email: hanpingxz@sina.com
Email: antfish0307@126.com
3 刘晴(1985-
),女,汉,本科,空军勤
务学院航空军交系助教。研究方向,空军 后勤。Email: 1825985075@qq.com
- 55 www.emj-journ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