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別院「甲子紀念堂」 (人間福報微閱讀_174 2021-01-20)

Page 1

文與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

佛光普照三千界 法水長流五大洲

蘭陽別院「甲子紀念堂」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在台弘法超過一甲子, 初抵台灣的落腳地宜蘭 「雷音寺」,如今已改 建為佛光山蘭陽別院。 其中「甲子紀念堂」詳 實記錄大師為佛教發展 所做的貢獻。


「愛上宜蘭有什麼理 由嗎?沒有理由,這 裡是我的家,我是宜 蘭人。」這句話是星 雲大師2009年獲頒宜蘭 「榮譽縣民及市民證 」時所說的,感謝宜 蘭人對他的肯定。


星雲大師是江蘇人, 生於1927年,幼年時因 家貧而輟學,後因戰亂 ,12歲剃度出家,1949 年來台,1953年受邀到 宜蘭駐錫。


為紀念大師至宜蘭弘 法60周年,蘭陽別院於 2014年成立「甲子紀念 堂」,展出大師一甲子 的弘化歷程。


展區的展品包括實物 、圖片、模型、3D影像 科技及體驗區等。紀念 堂入口的禮敬廳堂,有 大師年輕時端坐的硅像 ,硅像是以1:1比例塑 造,慈悲莊嚴,成為人 們拍照打卡的景點。 「硅像」,是傳統蠟 像的升級版,具有高度 仿真效果,其「皮膚」 富有彈性,接近真人。


與佛祖共燈 辦人間佛教

「菜堂」建於清道光 5年(1825年),原本是 龍華派的齋堂,日治後 期改稱「雷音寺」,當 地人慣稱「菜堂」或「 佛祖堂」。


星雲大師早 年弘法所用的 電唱機。

星雲大師於1953年駐 錫宜蘭後,成立「歌詠 隊」,開啟人間佛教弘 法之路,並在電台、軍 中、鄉野、監獄以歌聲 弘法,先後灌製6張佛 曲「黑膠唱片」。


展廳裡除了有早年大 師弘法影像紀錄,還展 示大師當年睡覺的簡陋 「竹床」。


體驗區並有舊式腳踏 車,供民眾體驗大師當 年騎腳踏車下鄉,以幻 燈片、錄音機弘法佈教 的時光。 紐西蘭警署部督察 Rakesh Naidoo(下圖) 曾在此留下身影。


大師非常注重教育, 1956年創建「慈愛幼稚 園」培育國家幼苗,展 廳裡陳列當年呂大福居 士駕駛的娃娃車以及慈 愛幼稚園老師所使用的 風琴。


在艱困的環境下,大 師為了省電,曾與佛祖 共用一盞5燭光的電燈 泡埋案寫作,並以舊的 縫紉機當桌子,先後寫 下《釋迦牟尼佛傳》、 《玉琳國師》、《佛陀十 大弟子傳》等著作。


大師在宜蘭弘化期間 ,每年都會舉辦佛誕花 車遊行,也奠定人間佛 教弘傳的基礎。展廳裡 的佛誕花車遊行立體模 型,可讓參觀民眾了解 當年盛況。


童年與家鄉 佛珠衲衣金本 紀念堂第一展區有〈 大師與母親〉 、 〈大師的童 年〉 、 〈讀書的經驗〉等 單元,記錄大師出生地 江蘇揚州仙女廟小鎮, 並以沙畫影片呈現大師 貧苦勤勞與慈悲精神。


幼年時母親帶他到南 京,尋找在戰亂中失去 音訊的父親,緣遇棲霞 禪寺師父志開上人,於 12歲披剃的因緣。 星雲大師出家後,以 12年的時間在南京棲霞 禪寺及其他地方參學。


1949年大師跟隨國軍 僧侶救護隊「渡海來台 」,當時「孑然一身、 孤苦無家」,展廳內有 大師當年抵達基隆碼頭 的艦隊示意圖,以及當 時大師所穿的僧鞋、衲 衣與金本、佛珠等器物。


界 三千 甲子 照 普 紀念堂展 ,法 示大師「佛光 水長 流五大洲 」的理想。


開創佛光山 弘法新紀元

第三展區展示星雲大 師帶領徒眾,前往高雄 開山所使用的鋤頭、畚 箕、斗笠、竹簍等器具。


當時佛光山所在地的 高雄縣大樹鄉,被戲稱 為「鬼都不來的地方」 ,但大師說:「鬼不來 沒關係,只要佛來了就 好!」從此,披荊斬棘 ,展開弘法五大洲的新 紀元。


大師開創佛光山後, 以多元佈教方式,倡導 四大事業,成立東方佛 教學院培育僧才,1992 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訂 定「傳統與現代融和, 僧才與信眾共有,修持 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 文合一」作為推展人間 佛教的方向,實踐「佛 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 流五大洲」的理想。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