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4ae58e9471f0ff3802258746da77db5f.jpeg)
文/朱莉雅 野生動物數量 野生動物數量 半世紀消失73%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8a4b755d19d388c1c6b21f46f2788d3b.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0e9092042e64ac9802bd207b79c88f18.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937415a7fb91a5a038e0983aa3eb8a71.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b04fdb97efc775b618070abbb070bc13.jpeg)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最新公布結果顯 示,過去50年間,全球野 生動物數量急劇減少了 73%。WWF發出了嚴厲 的警告:人類可能正在 接近大自然的不歸路。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b8e1f59671c8c2f7939904160d5433ee.jpeg)
剛果有效保護泥炭地森林,避免 地底碳炸彈因伐木而被釋放。
圖/英國報業協會
各種因素致物種滅絕
WWF表示,過去50年間 (1970~2020) ,全球野生 動物持續經歷了各種災難
,導致數量急劇減少,大自
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 失,監測到的野生動物族 群,平均規模在短短半個 世紀內下降了73%。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913ec901ef4b50da2ca2440df0c40a83.jpeg)
剛果盆地雨林沼澤地,是紅尾猴的 重要棲息地。圖/Daniel Beltrá
拉丁美洲下降最明顯
WWF憂心指出,1970年
至2020年間,野生動物數
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區,
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 區,一共下降了95%。原因 主要是自然景觀的快速轉
變,此外也因為人類為了
取得更多耕地種植食物, 導致動物棲息地喪失和退 化,因而對野生動物形成 威脅。
近年在拉丁美洲及加勒
比海地區,由於氣候變暖
導致一種來源不明的真菌
(念珠球菌),可飄浮於空 氣中,也可寄生於水中,人
畜及水生動物吸入後,會
導致肺部疾病或腦部疾病 ,罹病後很難根治,因而對 南美洲的兩棲動物產生了 重大的影響。
威脅原因各洲不相同
第二個下降率最高的地 區是非洲,該地區的過度 開發率高於其他地區。再 其次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下降了60%,主要原因是 入侵物種的引入,威脅到 該地區許多島嶼特有的動 植物。
北美下降幅度較小,為 39%,歐洲和中亞則為53% 。但這主要是因為在1970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b1a576347cccd8c3b44df6a0d7400cca.jpeg)
英國野禽和溼地基金會大鶴計畫,
讓外號「起重機」的大鶴400年後重 現英國。圖/Slimbridge 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
年之前,這些地區對自然 的大規模影響就已經很明 顯了。
該報告還比較了海洋、
淡水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物 種下降情況。這三者中,淡 水魚數量下降最嚴重,達 85%,因為淡水魚經常面 臨棲息地改變的風險,例
如遷徙路線被阻斷(棲地 系統破碎化)、河道整治 後改為水泥河道、水質遭 到汙染、外來種入侵、水 災或風災……
動物與人的共生關係
為了應對人為、天然及
環境變遷的挑戰,WWF提
醒人類需要採取更有效的 保護措施,並對人類的糧 食、能源和金融體系進行 轉型。畢竟,人類必須依
賴健康的生態系統來提供
清潔水、食物和碳儲存, 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很可 能會嚴重損害這些環境為 當地社區提供的好處。
先從飲食文化改善起
WWF也提醒,儘管數據
顯示人類的糧食系統,是
環境退化的頭號驅動因素
,但目前世界上仍有近1/3 的人口,無法定期獲得足 夠的營養食品,糧食失衡
導致飢餓人口和肥胖率都
在上升中,如何調節需要 和需求,有待人類展現智 慧。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cc78a6b8800af68202a876861874742b.jpeg)
保護有成 但不夠全面
儘管WWF指出野生動
物總體數量明顯下降,但
WWF也不否認:另有具體 證據顯示,由於保育工作 得到成效,一些物種的數 量已穩定或增加。
例如英國原本瀕絕的紅
鳶,從瑞典引進後保育有 成,如今總量已不可勝數, 被視為近20年英國最成功 的保育案例之一。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b5c9dd07f1beb800963752c32b351362.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d1a8f4cd70eb3292cf1f5b2b6fc6325b.jpeg)
加拿大卑詩省成功立法
保護柯莫德熊(也稱作白
,可長達250年不受伐木業 侵害。 圖/Getty Images
靈熊)棲息地「大熊雨林」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bc6a518b3ee20a990697d6bcf3c2bd7d.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c76b86fdf42edc3772bb9f619d779c0c.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04f417f0c16530ee9eaf6f18abc62c9e.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ce65cf66734c84d233e179ce27705bff.jpeg)
因被獵殺致絕跡英國
400多年後,海狸因一次意
外的非法放生,得以在蘇 格蘭的野外存活,如今海 狸已成當地保護物種。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98262ff33d07a961b0de08dc0b8a085a.jpeg)
圖/John-mauremootoo
1970年代,瀕絕的模里
西斯隼僅剩5隻,後來有賴
保育成功和繁殖計畫,如 今已有400多隻在當地森 林翱翔。
加勒比海大開曼群島的
藍鬣蜥,一度剩下不到30 隻,所幸當地國家信託基 金果斷展開保育計畫,到 2018年藍鬣蜥數量已超過 1000隻……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87435cf0fdd115968d9d27b1838f1efb.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0ce7b8e3877ab044a5db523105323914.jpeg)
小百科
地球生命力指數
WWF日前所發布的警 示報告,是依據「地球生 命力指數」(LPI)中提供 的數據,該指數(資料庫) 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倫 敦動物學會(ZSL)共同 管理的。該指數也是目前 掌握全球野生動物族群狀 況的領先指標之一。
自1970年以來,「地球生 命力指數」一直在監測兩 棲類、鳥類、魚類、哺乳動 物和爬行動物的族群趨勢 ,每兩年發布一次結果。最 新指數涵蓋截至2020年的
數據,基於5495個物種的 近3萬5000個族群趨勢。
像這樣的大數據資料很 重要,因為野生動物數量 的下降,通常是滅絕風險 的早期預警指標,也有助
於評估生態系統的整體健 康。當生物數量嚴重減少 時,生態系的復原力和功 能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 可能使野生動物更容易受 到臨界點的影響,達到不 可逆轉的變化的關鍵閾值。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1205102547-cc39ac59ada84c686beaad00897a57b7/v1/191b01b05c88046366055a8f2e6dece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