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雅 野生動物數量 野生動物數量 半世紀消失73%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最新公布結果顯 示,過去50年間,全球野 生動物數量急劇減少了 73%。WWF發出了嚴厲 的警告:人類可能正在 接近大自然的不歸路。
剛果有效保護泥炭地森林,避免 地底碳炸彈因伐木而被釋放。
圖/英國報業協會
各種因素致物種滅絕
WWF表示,過去50年間 (1970~2020) ,全球野生 動物持續經歷了各種災難
,導致數量急劇減少,大自
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 失,監測到的野生動物族 群,平均規模在短短半個 世紀內下降了73%。
剛果盆地雨林沼澤地,是紅尾猴的 重要棲息地。圖/Daniel Beltrá
拉丁美洲下降最明顯
WWF憂心指出,1970年
至2020年間,野生動物數
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區,
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 區,一共下降了95%。原因 主要是自然景觀的快速轉
變,此外也因為人類為了
取得更多耕地種植食物, 導致動物棲息地喪失和退 化,因而對野生動物形成 威脅。
近年在拉丁美洲及加勒
比海地區,由於氣候變暖
導致一種來源不明的真菌
(念珠球菌),可飄浮於空 氣中,也可寄生於水中,人
畜及水生動物吸入後,會
導致肺部疾病或腦部疾病 ,罹病後很難根治,因而對 南美洲的兩棲動物產生了 重大的影響。
威脅原因各洲不相同
第二個下降率最高的地 區是非洲,該地區的過度 開發率高於其他地區。再 其次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下降了60%,主要原因是 入侵物種的引入,威脅到 該地區許多島嶼特有的動 植物。
北美下降幅度較小,為 39%,歐洲和中亞則為53% 。但這主要是因為在1970
英國野禽和溼地基金會大鶴計畫,
讓外號「起重機」的大鶴400年後重 現英國。圖/Slimbridge 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
年之前,這些地區對自然 的大規模影響就已經很明 顯了。
該報告還比較了海洋、
淡水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物 種下降情況。這三者中,淡 水魚數量下降最嚴重,達 85%,因為淡水魚經常面 臨棲息地改變的風險,例
如遷徙路線被阻斷(棲地 系統破碎化)、河道整治 後改為水泥河道、水質遭 到汙染、外來種入侵、水 災或風災……
動物與人的共生關係
為了應對人為、天然及
環境變遷的挑戰,WWF提
醒人類需要採取更有效的 保護措施,並對人類的糧 食、能源和金融體系進行 轉型。畢竟,人類必須依
賴健康的生態系統來提供
清潔水、食物和碳儲存, 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很可 能會嚴重損害這些環境為 當地社區提供的好處。
先從飲食文化改善起
WWF也提醒,儘管數據
顯示人類的糧食系統,是
環境退化的頭號驅動因素
,但目前世界上仍有近1/3 的人口,無法定期獲得足 夠的營養食品,糧食失衡
導致飢餓人口和肥胖率都
在上升中,如何調節需要 和需求,有待人類展現智 慧。
保護有成 但不夠全面
儘管WWF指出野生動
物總體數量明顯下降,但
WWF也不否認:另有具體 證據顯示,由於保育工作 得到成效,一些物種的數 量已穩定或增加。
例如英國原本瀕絕的紅
鳶,從瑞典引進後保育有 成,如今總量已不可勝數, 被視為近20年英國最成功 的保育案例之一。
加拿大卑詩省成功立法
保護柯莫德熊(也稱作白
,可長達250年不受伐木業 侵害。 圖/Getty Images
靈熊)棲息地「大熊雨林」
因被獵殺致絕跡英國
400多年後,海狸因一次意
外的非法放生,得以在蘇 格蘭的野外存活,如今海 狸已成當地保護物種。
圖/John-mauremootoo
1970年代,瀕絕的模里
西斯隼僅剩5隻,後來有賴
保育成功和繁殖計畫,如 今已有400多隻在當地森 林翱翔。
加勒比海大開曼群島的
藍鬣蜥,一度剩下不到30 隻,所幸當地國家信託基 金果斷展開保育計畫,到 2018年藍鬣蜥數量已超過 1000隻……
小百科
地球生命力指數
WWF日前所發布的警 示報告,是依據「地球生 命力指數」(LPI)中提供 的數據,該指數(資料庫) 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倫 敦動物學會(ZSL)共同 管理的。該指數也是目前 掌握全球野生動物族群狀 況的領先指標之一。
自1970年以來,「地球生 命力指數」一直在監測兩 棲類、鳥類、魚類、哺乳動 物和爬行動物的族群趨勢 ,每兩年發布一次結果。最 新指數涵蓋截至2020年的
數據,基於5495個物種的 近3萬5000個族群趨勢。
像這樣的大數據資料很 重要,因為野生動物數量 的下降,通常是滅絕風險 的早期預警指標,也有助
於評估生態系統的整體健 康。當生物數量嚴重減少 時,生態系的復原力和功 能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 可能使野生動物更容易受 到臨界點的影響,達到不 可逆轉的變化的關鍵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