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皆得
與神鳥同行 年
文/黃作炎 圖/梁皆得
21
2000年,梁皆得因著一 次底片調光機故障,意外 從2000多隻燕鷗,發現一 隻行蹤成謎超過60年的「 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 鷗,從此一頭栽進追尋「 神話之鳥」的旅途中。
21年來,為了尋找僅存個位 數的「神話之鳥」,梁皆得穿 梭在亞洲各國沿海,以及無數 個無人小島間,有時遭遇大雨 風浪,有時冒著跌入大海的危 險,只為了能發現並記錄其活 動軌跡。
圖說:梁皆得20年前在馬祖拍 到,當時認為已滅絕的「黑嘴 端鳳頭燕鷗」(圖中最前者) ,其最大特徵為鳥喙前端部分 呈黑色。若不仔細看,常與後 者的「鳳頭燕鷗」混淆。
「開始拍神話之鳥時,我的 女兒彣瑄才剛在學步。」然而 ,當《尋找神話之鳥》紀錄片 完成時,梁皆得的女兒已是婷 婷玉立的大學生了。
燕鷗於馬祖過境時居住在 布滿家庭垃圾、漁網等廢棄物 的海邊,無情對照著馬祖隨著 21年時光流變,環境日漸惡化 的事實。 但另一方面,梁皆得也非 常開心這些年來,看著黑嘴端 鳳頭燕鷗從1隻變8隻,之後又 生了4隻幼鳥……如今累計族 群已達100多隻。
圖/馬祖神鳥
多年來,梁皆得經常餐風 露宿,吹海風、吃冷食,生活 品質漂泊又不安定,但看到愈 來愈多人重視環境友善,那種 快樂欣慰是錦衣玉食者所無 法體會的。
梁皆得從小就喜歡親近鳥 ,國中畢業後加入台中鳥會學 習賞鳥,逐漸學會如何調查、 記錄鳥類生態。當兵退伍後, 透過台中鳥會會長吳森雄的 推薦,梁皆得追隨劉小如博士 ,開始長達5年的鳥類研究生 涯。
他認為,在大自然環境下 拍攝野鳥,「錯誤的常是觀念 ,不是方法」。事實上,鳥類 專家和一般民眾都免不了「誘 拍」鳥兒,但兩者最大差別是 ,研究人員會用鳥鳴聲「回覆 」鳥兒,以不過度干涉自然為 最大前提。
梁皆得認為,萬物靜觀皆 自得,「不同的鳥類有不同的 音頻,細細品味很有趣,是一 種難以言說的幸福感。」 一位謙卑的生態攝影師, 在拿起相機前,應先尊重自然 ,學習正確的保育知識。「觀 測鳥類真的不能為了求快、求 到鏡頭,就便宜行事。」
曾有攝影師問梁皆得,攝影 師長期餵食飼料吸引鷹群,有 助於物種繁殖,為何會受到保 育人士苛責? 「所有違反動物天性的行 為,都是在干擾大自然的定律 。當鷹群因食物充足而失去獵 捕能力,數代之後,可能遭遇 傾覆式的族群滅絕。」
1995年,梁皆得第一部16釐 米生態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ˋ :蘭嶼角鴞的故事》拍攝完成 ,曾入圍第32屆金馬獎最佳紀 實報導片獎,隨後幾年,《草 山鷹飛》、《菱池倩影》都曾 被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00年,更以《蘭嶼貓頭鷹之 歌》創作,在國家地理頻道播 出。
2015年,梁皆得完成紀錄片 《老鷹想飛》,揭露原本在台 灣上空美麗遨翔的老鷹,因農 藥濫用、捕食毒鼠而遭到間接 毒殺的悲劇,引發社會對農藥 過度使用議題的關注。 梁皆得看著自己的作品、聽 著自己的旁白,想到這些年陸 續傳來「又有老鷹出現了」、 「河口及山上的老鷹變多了」 、「研究老鷹的研究生變多了 」等好消息,嘴角不自覺往上 勾去。
未來,梁皆得希望能進行 一項跨國拍攝計畫,更完整的 記錄關於黑嘴端鳳頭燕鷗的 遷徙與繁殖。「目前只是初步 小有成果,還有更多未知有待 探尋……」 當年牙牙學語的女兒梁彣 瑄,如今成為老爸一起上山下 海、協助拍攝的夥伴,父女以 共同語言浸淫在鳥類世界裡, 更是梁皆得最幸福的成就。
神話中的鳥 後頭有冠羽 嘴尖最前端為白色 嘴尖三分之一為黑色 嘴為橘黃色 身體羽毛白色 背部較灰
腳為黑色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