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豬部落(人間福報微閱讀_221 2021-12-27)

Page 1

吉部落 阿里山 來

山豬部落 賞鄒族圖騰

文與圖/木易


來吉,又名「哈莫 瓦那」,也是著名的 「山豬部落」。「哈 莫瓦那」原意是「神 明的屬地」之意,山 豬則是來吉部落的吉 祥物,因此四處可見 此圖騰。


地美水靈的來吉部落 相傳,來吉是鄒族 特富野部落的獵人們 ,於兩百多年前獵捕 山豬(fuzu,鄒族語 )途中,無意間發現 這片肥沃的土地,從 此落腳此處。


沿著台18線(阿里 山)公路上山,經隙 頂、石桌後,左轉169 縣道,往奮起湖銜接 149甲縣道,跨越阿里 山溪上的來吉大橋, 立刻迎來紅色的山豬 石雕,明示訪客:來 吉部落到了。


山豬在路口喜迎嘉賓 山豬既是來吉部落 的代表性圖騰。走進 來吉部落,就見路口 迎賓的幾隻山豬石雕 ,鮮豔的顏色與俐落 的刀法、線條,配上 粗獷的石塊雕刻,每 一隻山豬栩栩如生!


這些石雕山豬,是 由部落族人共同雕刻 彩繪而成,每隻山豬 有著不一樣的體型、 動作,再加上逗趣生 動的表情,讓人佩服 原住民的藝術天分。


渾然天成的原民藝術 原民文化與山林自 然互動下,孕育出多 位幽默而富創意的藝 術家,營造出濃濃的 藝術氣息! 鄒族是天生的藝術 家,在他們的木雕、 竹編、繪畫等作品中 ,處處可見鄒族的傳 說及歷史文化痕跡。


走在部落 裡,工作室 內將傳統精 緻實用的生 活器具,結 合現代及鄒 族古老習俗 的藝術作品 ,讓人沐浴 在鄒族歷史 文化河流之 中。


來吉部落環境優雅 、氣候宜人,卻也因 地理位置因素,與外 界交通聯絡不便,造 成當地居民少子化與 老年化,產生文化傳 承的中間斷層。


尋根 創作者回歸山林 藝術家不舞‧阿古 亞那(漢名:匡祖鳳 ),小時候成長於來 吉部落,青春期赴台 北求學(復興美工繪 畫組),心中卻始終 懷有尋「根」的夢想 ,最後毅然回到山林 故鄉。


踏進「不舞工坊」 工作室,立刻被很多 幅彩繪的紅色山豬「 包圍」,木刻、杯子 、油畫、木盤上,到 處可見到紅色山豬的 蹤影。


在鄒族文化中,山 豬是勇士的象徵,不 舞曾養過山豬,之後 雖然不再飼養,卻始 終念念不忘,因此選 擇以紅色山豬為主題 ,傳達部落傳統文化 的勇士精神。


風格鮮明的日常用品 不舞的作品,曾入 選台灣工藝競賽、台 灣OPOT設計大賽,自 己也入選台灣原住民 優良工藝創作者,並 獲得台灣原住民族工 藝師認證。


不舞用雙手將古老 優美的圖案,先人耆 老的智慧,以及與山 林和諧共生的美好生 活,加上自己的靈感 創意勾勒出來,讓世 人看見鄒族文化的精 神與美麗。


不舞也藉助國立台灣 工藝研究所的扶植計畫 ,幫助部落居民重拾傳 統工藝技能,藉由部落 生活周邊,富含鄒族文 化意義的自然元素(如 構樹、山芙蓉、五節芒 ),打造出屬於鄒族風 格的日常工藝品。


藉木雕展現文化創意 木雕是來吉部落近 期才興起的工藝,早 期只有族中的「鎮山 之寶」,是木頭的雕 刻品。


來吉社區發展協會 於1997年成立後,成 立「Fuzu工坊」,將 傳統工藝結合文化創 意產業,並應用於部 落的木雕工藝及揉皮 技術,創作出一系列 的手工藝品。


「Fuzu工坊」的山 豬木雕手工藝品,除 以標準豬為基礎,更 發展出彩繪豬、勇士 豬、美女豬、年輪( 紋路)豬、帶刀豬、 睫毛豬……等造型不 同的木雕手工藝品。


早年,鄒族人為求 生存,必須與山豬搏 鬥,獵取超過20頭公 豬,始能成為部落勇 士。如今隨著時代變 遷,部落已沒有真正 的勇士了,藉由「山 豬部落」各式木雕及 石雕的山豬,族人對 於傳統文化的記憶也 被喚醒起來。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