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史博物館
擁有全台唯一的
恐龍木乃伊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琴 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摩洛哥出土的 「三葉蟲」化 石。
古生物令人著迷,但 往往只能透過化石推測 古生物樣貌。位於新北 市土城區的「石尚自然 史博物館」,展示身長 12公尺的「巨原櫛龍」 化石,身上仍覆蓋有部 分皮膚,相當罕見,被 喻為「恐龍木乃伊」。
美國猶他州出土 的始新世「樹葉 化石」。
「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創立者王盟仁,自幼 受父親啟發,對化石產 生興趣,進而開啟化石 收藏之路,1996年成立 「石尚」工作室,1998 年首創亞洲古生物修復 中心,承接國內外化石 清修專案。
「化石清修」是項非 常專業工作,化石清修 師利用工具使化石標本 周圍的岩石剝落,而不 損及化石本身。目前只 有少數國家地區擁有古 生物化石清修團隊,還 原生物億萬年 來的演化。
館內展示的 「鐵隕石」。
化石清修的對象,從 無脊椎動物到珍稀類有 脊椎動物,因此化石清 修師要非常熟悉古生物 的骨骼、關節位置,才 能清理出化石的原貌。
美國紐澤西州出土的「釸鋅礦」。
有皮膚的恐龍化石非 常罕見,館內展示一隻 「巨原櫛龍」化石,長 12公尺,寬3.5公尺, 高1.8公尺,身上還保 有皮膚,是目前全球發 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恐龍木乃伊」。
鎮館之寶「巨原櫛龍」化石。
這隻「巨原櫛龍」是 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距 今約6500萬年,屬於大 型食植性恐龍,恐龍化 石的皮膚卡著一顆疑似 奔龍的牙齒,推測死亡 前曾被奔龍咬傷。
由於生物死亡後,皮 膚與肌肉會率先腐蝕分 解,要形成「木乃伊化 石」相當不易,但這隻 「巨原櫛龍」還保有皮 膚、筋、肌腱,因此研 判牠死亡前的環境,可 能是極低溫、極乾燥或 鹽度極高的鹽湖,才沒 有完全腐蝕。
館內有一件重要館藏 「竊蛋龍」化石標本, 完整保存竊蛋龍的腸骨 、恥骨、坐骨及薦椎等 ,產道位置並有一對長 橢圓形的蛋,這是科學 上首次發現恐龍腹中保 存完整的恐龍蛋,也揭 開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 來的證據。
「竊蛋龍」的名稱由 來,是因首次發現這種 恐龍的化石標本時,牠 正位於一堆恐龍蛋的上 方,因此有此名稱。 2005年,加拿大吳肖 春、程延年博士率領國 際研究團隊,根據此竊 蛋龍化石標本,發現恐 龍孵蛋的祕密。
科學家從這件化石標 本懷有雙蛋,證明竊蛋 龍具有雙輸卵管,可以 一次下兩顆蛋;而且對 照其他竊蛋龍的蛋窩, 發現蛋的排列方式,都 是成對環狀排列。
竊蛋龍在下完第一圈 蛋後,會用沙土覆蓋; 接著再下第二層蛋,同 樣再用沙土覆蓋,推測 竊蛋龍會坐臥在蛋窩上 孵蛋或保護蛋。
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 的滄龍,體長可達21公 尺,重達30噸,牠的頭 像鱷魚、身體像蜥蜴, 是中生代時期的海上霸 主。
古生物學家常在出土 的菊石外殼,發現滄龍 的牙齒咬痕,並推測海 龜、金廚鯊、蛇頸龍都 有可能是滄龍的食物。
「菊石」的復原模型。
另一件慈母龍化石則 在美國蒙大拿州西部發 現,出土處旁有蛋殼及 孵出幼仔的巢,證明具 備養育幼仔能力。
「始祖鳥」化石標本。
在中國大陸西南發現 的貴州龍化石,距今約 2億5000萬年,是一種 海生爬行動物。2004年 進行化石清修時,發現 貴州龍的肚子裡有未成 形的錐狀物,由古生物 學家研究發表,認為此 錐狀物為貴州龍胎生的 證據。
貴州龍化石
色彩繽紛的彩斑菊石 為頭足綱的軟體動物, 有各種顏色的彩斑;藍 色、紫色因發現數量較 少,最為稀有,是加拿 大的國寶石。
生存在泥盆紀的鄧氏 魚咬合力相當驚人,其 眼睛有「鞏膜骨環」構 造,科學家認為可能是 在高速游泳時,用來保 護眼睛的功能,並推測 古生物中的鳥類、魚類 、海爬類可能都有此構 造。
海百合不是植物,而 是與海膽、海蔘一樣的 棘皮動物,牠利用細緻 的纖毛濾食浮游生物。 海百合分成有柄與無 柄(現生種)兩種,館 藏有柄的海百合化石, 猶如一件精美的考古藝 術品。
宛如藝術品的「海百合」化石。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