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品美術館(人間福報微閱讀_159 2020-10-07)

Page 1

益品美術館

文與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今年3月開幕的「益 品美術館」,展出戴 勝益的個人畫作。戴 勝益從小就熱愛繪畫 ,長大後,儘管事業 忙碌,仍不忘推廣美 學教育。


戴勝益從國小到大 學畢業,以及後來進 入職場、經營事業, 從不間斷創作。平均 3個月會完成一幅畫, 目前個人作品超過300 幅,館內畫作每3個月 會定期換展,他個人 最得意的畫作〈合歡 杜鵑〉則是常態展出。


每當畫筆一提起時 ,是他個人心情最平 靜的時候,所有職場 的壓力或不愉快,全 被拋到九霄雲外,〈 合歡杜鵑〉就是在這 種情境下完成。


台灣私人美術館只 有30家,反觀鄰近的 日本,卻有超過一萬 家的私人美術館。因 此催生出「益品美術 館」。 從竹山到溪頭沿途 沒有一家藝文展館, 實在非常可惜,他既 要推動「美學教育」 ,只有師法觀世音菩 薩「因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度之」,也 提供偏鄉民眾一個優 質的藝文展館,尤其 是偏鄉小朋友,只要 進來一個,就撒下一 個菩提種子,在因緣 具足下就會成長、茁 壯。

民眾可以在美術館內喝咖啡、欣 賞小提琴演奏。


他曾畫下台大杜鵑 、台東黃金風鈴木、 霧峰芒草、銀杏林、 澎湖天人菊等自然植 物。有時他本人還會 充當導覽員,親自解 說創作的心歷路程, 讓愛好美學的遊客,每 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4年的台大生活,對 於校園中草木有深厚 的情感。當他創作〈 台大杜鵑〉時,猶如 時光倒流,有歡樂、 有艱辛,全部浮現在 腦海中,歷時4個月將 情感全融入畫布中。


〈 銀 杏 林 〉的 創 作 靈感則來自紐西蘭, 雖然溪頭實驗林內也 有銀杏,但不像紐西 蘭的林相。他說,銀 杏又稱為「公孫樹」 ,要經過長時間的生 長,才能結果。通常 祖父種樹,孫子才能 吃到果實,它的樹幹 筆直,提醒世人處事 要公正不阿。


他陪妻子回娘家時 ,路過霧峰,最喜歡 看到河床上白茫茫的 一片,因此藉由〈霧 峰芒草〉留下人生旅 途的美好記憶。


〈 新 潟 煙 火 〉是 他 在日本旅遊時所見看 過最美麗的煙火。


〈台東黃金風鈴木〉 是他畫作中最大的一 幅作品,他花了6個月 才完成。


他是民國40年代的 人,當時台灣經濟普 遍不好,農村的絲瓜 花,只要裹上麵粉, 加一點糖,經過油炸 後,便是一道美味的 佳肴。〈野薑花〉、〈 絲瓜花〉就是這樣的 時空背景而來。


〈野薑花〉


〈 黃 金 山 麥 〉則 是 他的記憶之作,台灣 早期農村還有麥田, 現在已經很少了。


〈 澎 湖 天 人 菊 〉是 他今年頸部手術後療 癒期完成的作品。天 人菊是澎湖的縣花, 在惡劣的環境下,仍 能開得燦爛奪目,堅 強的生命力,加上鮮 豔的色彩,與碧藍的 海洋相互輝映,好像 在提醒自己「充滿電 ,再出發!」


〈澎湖天人菊〉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