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淡水最後一班列車 淡水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聯合報
台北市建設局宣布民國77年 (1988) 元旦將停駛台北─淡水線(北淡線) 火車,以便改建捷運系統時,立刻引 來陣陣的懷舊感傷。
北淡線不僅是沿線居民生活所依、情感所繫,從晚 清、日據、光復後,直到它被拆除的一刻,也見證整個 台灣時代與社會變遷的滄桑。在電氣化的時代,這班 火車樸直、平易和人情味是台灣僅存的往日情懷,告 別它不禁令人依依不捨。
清咸豐10年(1860),淡水正式開港,一 時商賈雲集,商店、洋樓、客棧林立,英 國駐台領事館也遷至淡水紅毛城。淡水港 成了全台最大的貿易港,出口茶葉和樟腦 ,極為繁榮,幾達全台總貿易額的一半。
隨著全球海洋貿易日益昌盛,商船愈 造愈大,進出淡水河已感不便,加上河 道淤淺,日本占領台灣以後,基隆港逐 漸取代了淡水港,淡水城漸漸失去原有 的繁華風貌,變成純樸的商業小鎮。
清光緒26年(1900),是日 人領台的第五年,開始著手興 建北淡線,全長21.2公里,初 設圓山、士林、北投、淡水四 站,後來增設唭哩岸(石牌) 、江頭(關渡 )二站。
民國8年,因應新北投 溫泉風景區的開發,增建 由北投至新北投的支線, 長1.22公里。光復後,沿 線共增至12站,為淡水至 台北的主要交通動脈,早 期以貨運為主的形態也改 變為以客運為主。
此外,隨著經濟繁榮,沿線各站也由過去的農村鄉 鎮變成工商小鎮,商旅、上班族、通勤學生、販夫走 卒,利用這條線來往台北和淡水之間的需求大增。為 了因應客運量的激增,公路逐步拓寬,客運班車的班 次也增加,北淡線的重要性亦跟著逐年降低。
儘管如此,由於尖峰時間不擔心塞車 問題、票價便宜,以及火車特有的懷舊 風采,許多人還是喜歡搭乘火車。到了 民國76年(1987) ,北淡線每天已有75班 次,每日平均載客兩萬六千人次,到了 假日,北淡線火車更如「旅遊專車」。
北淡線的風采,文人墨客多有記 載,篇篇醉人,主要是形容搭乘老 火車的閒情逸致,火車速度很慢、 車廂搖晃,一路晃到淡水。
夏日黃昏、車過關渡隧道,關渡 大橋映在一片霞光中,淡水河面閃 閃金光,靜靜依偎在觀音山旁,接 著映入眼簾的是竹圍的大片紅樹林 ,間有飛鳥掠過。
此外,隨著台北都會的興起,生活節奏變快、人情日 益淡薄,北淡線的管理仍保有早年農業社會的色彩,很 多月台沒有封閉,乘客可以自由進出,無從查票,同時又 允許先上車後補票,實際上逃票現象十分普遍,很多窮學 生逃票多年,搭乘北淡線彷彿成了學雜費的補助來源。
也因為如此,在種種情況下,這 條線無論在設備管理、山光水色以 及小鎮生活上成為許多人生命體驗 的一部分,回首望之,有如家一般 的自然、踏實和溫暖。
民國76年,傳出北 淡線將拆除的消息時 ,許多人不禁發出「 歲月無情」的惋惜之 聲,覺得一段浪漫悠 閒的情懷終於被迫走 入歷史。
在各界要求及準備尚未 周全的考量下,台北市長 許水德三次順延北淡線停 駛的日期,最後一次是為 了方便大專和高中、高職 考生,決定順延到考季之 後,於民國77年7月16日 全面停駛北淡線。
停駛之前,各媒 體均以「淡水最後 一班列車」為題, 做了一系列的回顧 報導,文字間充滿 了歲月感傷。
7月15日這一天一 大早,絡繹不絕的乘 客湧向北淡線各站, 從早到晚,列車幾乎 班班客滿,將連月來 民眾趕搭淡水最後列 車的懷舊情緒帶到最 高點。
許多年老的民眾帶 著相機前來留影,以 留下童年起趕搭淡水 火車的回憶;甚至還 有日本遊客攜帶兒女 前來回味昔日光景。
子夜12點,最後一 班列車在眾人目光簇 擁下,緩緩駛離淡水 車站,也駛過一段不 再回頭的歲月,12點 48分,火車在台北站 靠站後,北淡線鐵路 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北淡線捷運直到民國86年底(1997)才完全實現, 此時離火車停駛已近十年。捷運確實帶來了進步,沿 途風光依然旖旎迷人,但那老火車的慵懶漫步,乘客 的自然無拘,配合著沿途小鎮的古樸、淡水的夕陽餘 暉始終活在幾代人的心目中,成為老台灣的情感。
徐宗懋原著,梁迦翔整理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