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 古德悟道詩6(人間福報微閱讀_18 2018-01-25)

Page 1

古德悟道詩

文/選錄自《星雲說偈》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中無瞋出妙香;心內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 均提童子


作者 均提童子,生年不詳,相傳 為文殊之侍者。此偈為唐末無 著文喜禪師朝禮五台山,途中 於金剛窟般若寺與文殊菩薩擦 身而過,乞請均提童子所賜的 偈頌。 賞析 「面上無瞋是供養」,不將 瞋恨表現在面容上,要時常保 持笑容。世間上最美的表情是 微笑,世界上最好的善舉是布 施,最好的供養,就是以微笑 來布施他人。只要你多一點點 笑容給人,就是對人間最好的 布施,也是最好的供養!


「口裡無瞋出妙香」,佛經 裡記載,過去有一位沙彌因口 中因為經常誇獎他人,讚歎三 寶,不說妄言、惡語,久而久 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出一股 異香,大家都稱他「香口沙彌 」。因此我們與人相處,不說 諷刺的話語,沒有惡口、妄言 、綺語、兩舌,不傷害對方, 出言吐語就是「口出妙香」了!


「心上無瞋無價寶」,先從 面上不表現瞋恨的容貌,再到 口中不出怒言,然後打從心底 做到一點都沒有瞋恨的念頭。 心上無瞋,舉心動念常常不 忘為人服務,給人信心,給人 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像這樣心上沒有瞋恨,甚至進 一步利益他人,就是無價的珍 寶!我們能安身立命,在沒有 瞋恨的身口意中,就是「不斷 不滅是真常」的意境了。


人人皆是天真佛, 晝夜六時常放光; 剃了眉毛觀自得, 何勞特地禮西方。 ──明‧呆菴普莊


作者 普莊禪師(1347-1403), 明初臨濟宗楊岐派禪僧。台州 (浙江)仙居人,號呆菴,又 稱敬中。於天童山出家,嗣法 於天寧寺了堂惟一。有《呆菴 莊禪師語錄》八卷行世。

賞析 「人人自己天真佛」,每個 人都具有佛性,佛性不假外求 ,是人人本具,個個皆有。所 以,我們不要忘失了自己,人 人都具有佛法僧自性三寶,真 如佛性不時會在我們心中放光!


「晝夜六時常放光」,晝夜 六時,是過去印度計算時間的 方法,印度將白天分成初日分 、中日分、後日分三時;夜晚 則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 分三時,因此說晝夜六時常放 光。 「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 地禮西方?」意思是「靈山就 在汝心頭」,本自具足的佛性 不必向外尋找,要肯定自己, 尊重自己,不需特地去禮西方。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雲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古德 ──

只怕凡人心不堅。


賞析 三十三天,是佛教宇宙觀的 一部分,佛教認為虛空有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裡有六個天,其中有 個忉利天,又稱為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並不是最究竟的,如 同一般人常說的「天外有天」。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 外有神仙」,天人的壽命很長 ,福祿很多,功德很大,是我 們理想中的高人。然而我們常 羨慕的這些天人神仙在哪裡? 在九霄雲外?或者在天外之天 ?其實神仙也只是人格崇高的 有德之士、有道之人,這許多


九霄雲外的神仙,不是無緣無 故成仙的,世上沒有天生的彌 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彌勒 菩薩要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佛,也要 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磨難,一 步一修,千劫千應,才巍然成 佛。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 人心不堅」,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 一切諸佛菩薩都 是由凡人修成。 佛是覺悟的人, 人是未覺悟的佛 。所以佛與人之 間的不同,在


於一個已經覺悟,一個沒有覺 悟;一個已經完成自己,一個 還沒有完成自己。 所以,神仙也是凡人修行出 來的,我們理想中的神仙,能 幫助人間解除苦難,給予幸福 安樂,因此成聖成賢。問題是 ,凡人如果心志不堅定,常常 隨境界流轉,退失修行的信念 ,不能堅持成佛的一念,不能 忍百苦耐千憂,希聖希賢就只 是人生的海市蜃樓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