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博物館 眼見不為憑(人間福報微閱讀_191 2021-05-21)

Page 1

文 人間社記者趙志霞 圖 人間社記者郭子洋

幻覺博物館

眼見不為憑

╱╱


我們常說「眼見為憑」 ,但真的是這樣嗎?位於 台中市的「幻覺博物館」 ,可供民眾在幻覺世界 裡學習新知、激發大腦活 力,體驗「眼見不為憑」 的趣味。 「巨人的椅子」 利用錯位和透視 ,呈現有趣 的大小、遠 近效果。


幻覺博物館展場一隅。

「幻覺博物館」於2015 年首創於克羅埃西亞, 是以錯覺藝術為主題的 教育娛樂場館,館內運 用科普知識及多樣空間 設計,以顏色、線條、光 影、距離創造奇幻錯覺 藝術。


幻覺 博 物 館的展品包 括靜態觀賞與動態操作 ,利用光學、錯位和幾何 圖形等造成視覺上的迷 惑,讓觀者好奇:「為什 麼眼睛會看到大腦無法 理解的事物?」

不論觀者走到哪裡,大眼睛 都會盯著觀者。


館內樓梯掛著12幅愛 因斯坦面具,觀眾從地 下室往上走,都會覺得 愛因斯坦一直在盯著你 看。館方利用樓層高低 呈現愛因斯坦生氣、平 和、俯視等各種神情。


愛 因斯 坦 面 具因內凹 設計,遠看就像一張立 體的臉,視覺系統很擅 長以最普通的方式來理 解世界,但人臉不可能 是凹的,所以大腦會自 動把凹面轉換成正常的 臉,於是觀者就會看到愛 因斯坦有好多種表情。


愛因斯坦面具,其實是向內凹的。


館內利用鏡 子的光 學 原理及夾角反射,形成 多重影像,因此參觀者 可以坐在展場的桌前, 和好幾個「自己」一起玩 牌。


鏡子加上燈光效果 形 成絢麗的「銀河隧道」, 讓參觀者走在平坦路面 竟會感到頭暈不能平衡 ,必須抓緊隧道旁的欄 杆才不致於摔倒。


當眼睛 看 到的影 像 不 合常理時,就會產生矛 盾、造成錯覺;另外,眼 睛接受太多的訊息,大 腦來不及解讀與轉換, 也會出現錯覺。


《艾姆斯房間》提供一 個比例錯誤的背景,從 特定位置角度看,站在 右邊的人會變大,左邊 的人會變小,猶如巨人 和矮人;這是屬於「大小 恆常錯覺」的應用。


《弗雷澤圖形》通過對 視網膜感知刺激所引起 ,進而產生角度、方向的 幾何學錯視,背景中存 在錯位的棋盤格圖案, 以致視覺被干擾,無法 判斷原貌。


《閃爍網格》當觀者眼 睛環視黑白網格圖像時 ,交叉點上的白色圓片, 彷彿跳出很多黑點,不 斷地閃爍,這種幻覺被 稱為「閃爍網格」。


魯賓之盃是著名的「圖 形」與「背景」分化的設 計圖形。這種現象是因人 的視覺會優先選擇最容易 辨識的主體,稱為「圖」 ,其餘的背景則為「地」 。每個人看圖選擇主體不 一,讓圖、地的關係隨著 意識而改變。


明 明 是 平 面 圖 像, 卻有立體的影像效果 ,且 畫 面 隨 著 觀 者 移 動,不斷產生變化,大 手上的汗毛和浮凸的 靜 脈 栩 栩 如 生,這 是 怎麼回事?


運用3D雷射攝影的「 全息圖」立體照 相術, 又稱為「全像術」,利用 光的干涉原理,記錄光 波的完全資訊,不僅能 顯示三度空間影像,也 可以製造虛擬立體效果 ;「全息圖」已應用在紙 鈔、信用卡、郵票圖案 上,兼具防偽作用。


「全息圖」是運用3D雷射攝影, 在平面圖像中,顯示三度空間的 立體影像。


結尾: 導覽員何牧容表示,「 大腦會用過去累積的經 驗,來假定你所看到的 世界」當判讀不一樣時 ,就容易產生「視錯覺」 或「錯視」,因此顛覆「 眼見為憑」這句成語,民 眾能學習多元看事情的 角度。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