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台灣人文印象1961~1980
古早童年
文與圖/翁庭華
童年是人生旅途中最純真、最多釆的時光。1960 年代的台灣,生活普遍艱困,民眾的觀念保守純樸 ,家庭孩子眾多,3、5個不算多,8、9、10個不在 少數,父母為了溫飽家中眾多孩子,無形中擔子便 落到兄姊身上。
各有任務 ──1963,基隆。 父母為了溫飽家中 眾多孩子,無形中 擔子便落到兄姊身 上,大孩子背負小 孩是常見現象。
小小年紀就得學會幫忙家事分擔父母的工作壓力 ,煮飯、燒菜樣樣都來。或許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 ,每個家庭中的人力資源就是家中的「壯丁」,這 就是為何農村家庭人口眾多的原因吧!
勤奮 ──1964,汐止。 農忙也有遊戲閑情 ,光著腳丫踩在田 間,稻香泥土香,在 快樂中學習大地的 厚道。
在創作「黑白童年」系列那段日子裡,只憑一部 老舊雙眼相機,專注於社會意識和生活感受,由於 受限於環境背景,絲亳無有更新相機的奢望,按步 就班不操之過急,心平氣和,培養對主題的觀察、 選擇、感動。
遊戲規則 ──1962,關渡。 往昔的孩童像放山雞, 整天在戶外東跑西奔。生 活在傳統農村裡的小孩 子,最高興是稻米收成 後,一大片空蕩蕩的稻 田,是他們最佳活動場 所,在此遊戲、追逐、 打趣,樂而忘返。
一幅幅黑白照片,紀錄了台灣早期自然純樸的生 活景像,彷彿回到50、60年代,基隆、金山、關渡 、汐止、五堵、七堵一般的生活周遭景物、田野、 農家,在在呈現出濃厚的人文情懷。透過攝影自然 真實的記錄,將台灣早年已逐漸被淡忘的人文精神 重現於將近一甲子後的眼前。
比快 ──1963,汐止。 與火車比快,與同 伴比快,超越火車 、超越自己……一 路奔跑,有一種無 拘無束的自由,是 孩子最愛的。
快樂無比 1962,金山。
大人結婚娶親,小孩最熱鬧。一長串的跟著慶祝新人,一雙雙「小眼睛 」好奇又驚喜。新人走在田裡泥土的芬芳裡,足下步伐,自有一種說不出 來對「家」的美好期許與藍圖。
逗趣 ──1965,基隆。 父母正忙於農務及家務時,大孩子就是「 小大人」,會照顧著弟弟或妹妹,不計較不 隱藏的關愛著弟弟妹妹,培養出濃厚的「手 足之情」,一家溫暖共享天倫樂,在物質不 豐盛的時代,卻擁有最滋潤的親情。
大家一起來 1963,雙溪。
和樂融融 ──1963,七堵。 孩子天真無邪的笑顏,好像世上最快樂的 小孩,幾個伴,就能玩得非常有創意與開心 ,幸福滿足的眼神裡還有一種靦腆、安定。 個個都像「大牛」,健康快樂、無憂無慮。 物資雖是缺乏,但孩子擁有父母滿滿的愛。
陽光追逐裡的小小身影、奔跑嬉戲的吵鬧聲…… 童年的浪漫就像一齣連續劇,是那麼地天真無邪, 充滿著生命的活力。爭吵鬥嘴、胡鬧打架是常見事 兒,打過之後很快便和好如初;那時孩子們最喜歡 光著屁股在河邊嬉戲,所有左鄰右舍風吹草動令人 好奇的事,也都躲不過他們的眼光。
喜樂 ──1964,關渡。 田間的牛隻是孩子們最佳玩伴,從他們每 一張的小臉上,散發出「天真」、「頑皮」 、「友情」及「親和」的快樂;但由於生活 的負累,有時在眉宇間難免也露出無奈和陰 影。這裡的每一張影像,都是我的真情的流 露,是那麼的真實、自然與感人,帶人重回 那甜蜜溫馨的童年時光。
每一張珍貴的影 像,歷經了漫長歲 月,發掘平實無華 的社會基層,最令 人感動的孩童;反 映出昔日台灣生活 匱乏年代。
摸哈仔兼洗褲 1962,金山。
過年 ──1964,基隆。 咬緊嘴唇,既期待 又害怕,勇氣十足 的大人模樣。過年 的宣言是長大的「 英雄膽識」。
時代的巨輪不停往前推進,生活環境不斷變遷和 改善,然而這些改變過程,卻在不知不覺之中逐漸 流失,透過攝影的紀實功能,將它們一點一滴的記 錄下來。那時代是如何過著單調樸質的日子,在刻 苦生活裡蘊含著奮發圖強的精神;在祥和、真實、 善良為前提下,反映人性的真情、愉悅、敦厚與那 溫良的鄉土氣息。童年成長,「古早」成為時光的 一面鏡子,在生命裡扎根。
攝 影 者簡介
翁庭華 台灣基隆人,是台灣重要的紀實攝影家,1990年畢業於日 本中居色彩研究所。曾任多所大專院校攝影社指導老師與顧 問,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世界華人攝影學會副會長、日本 國展寫真部免審作家。 自1960年投入攝影創作近一甲子, 從紀實(1960~1970)、寫實(1961~1980)、意象、抽象( 1989~2017)等審美發展為基準,用相機記錄珍藏台灣不同 階段的人文情懷。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