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季 拍 賣 會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AUTUMN AUCTIONS 2019
中國嘉德香港
︱
妙物心鑒 中國古代藝術之美
CURIO: THE BEAUTY OF CHINESE ANTIQUITIES 香港
香港金鐘道89號力寶中心一座五樓
5/F, Tower One, Lippo Centre, 89 Queensway, Hong Kong
20191007 HK109
中國嘉德 ( 香港 ) 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Auctions Co., Ltd.
CURIO: THE BEAUTY OF CHINESE ANTIQUITIES 妙物心鑒—中國古代藝術之美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AUTUMN AUCTIONS 2019 中國嘉德香港 2019秋季拍賣會 October 7, 2019
2019年10月7日
妙物心鑒 —王 博
妙物妙悟 在中國藝術理論中,「古」的含義除了對傳統的崇尚,更是一 種含蓄耐讀的藝術趣味。而「高古」這一衡量中國藝術格韻的標準 則始於對「古意」的追尋,將「古」與「高」相連,更強調境界的 超越。中國藝術格韻中的「高古之境」正是從這種時空無限性的超 越中闡釋其獨特的精神內涵。 古人對於「物」有著獨到的見解,總會在滿足基本的使用屬性 後賦予其更多精神層面的訴求。書畫、瓷器、文房……不外如是, 即使古樸厚重、氣節長存的青銅器也不列外。古人將法度森嚴的青 銅器稱作「吉金」。以吉金來鑒古,既是深刻而壯闊的主題,又是 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歷代王朝將先秦的「二帝三代」作為一個理想 化的政治與文化「符號」加以想象與追憶。伴隨著禮樂制度的日漸 成熟,青銅器承載起道德標準、政治秩序,成為了社會制度的具象 化身。人們對青銅器的鍾愛與研究一脈相承至今,文字、藝術、道 德準則,都與上古青銅文化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血脈關聯。 李公麟在《考古圖》中說:「聖人製器尚象,載道垂戒,寓不 傳之妙於器用之間,以遺後人。使宏識之士,即器以求象,即象 以求意,心悟目擊命物之旨,曉禮樂法而不說之秘,朝夕鑒觀,罔 有逸德。」 呂大臨在《考古圖》中也說:「觀其器,誦其言,形容彷彿, 以追三代之遺風,如見其人矣。」 除禮樂制度的建設之外,在宋代文人看來,三代「仁義禮樂 之教」的重要載體就是那些被孔子描述為「鬱鬱乎文哉」的儀禮與 器物。因此王安石說:「先王所謂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數 在乎俎、豆、鐘、鼓、管、弦之間,而常患乎難知。」在他們的邏 輯中,三代古物的「象」中蘊含著超自然的「性命之理」與「不說 之秘」,唯有「朝夕鑒觀」,才能「追三代之遺風」,而「罔有逸 德」。 對 事 物 意 境 的 追 求 甚 至 引 發 了 一 種 類 似 宗 教 的 技 法 —— 「觀」。「觀物」一詞出於宋代大儒邵雍( 1011—1077) 的《皇 極經世書》,此書的《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認為「人亦物 也」,「我與人皆物也」,從而通過「觀物」———觀天地萬物尤 其是作為「物之大者」的天地本身———就能獲得人生之理,此之 謂「以理觀物」。 「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 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 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後可知也; 所以謂之 性者,盡之而後可知也; 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此三知 者,天下之真知也。」
觀禮、觀物、觀妙,古人的智慧在於通過自身素質的錘鍊將心 外的物質世界與心內的精神世界和諧的聯接起來,而這聯接的橋梁 可以大至星辰大海,可以活至花木魚鳥,更可以是居內案頭的某件 妙物。
妙物心鑒 論歷代人物之盛,六朝難有其匹。日本近代詩僧大沼枕山有 言:「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世相的不堪,使儒學 一統的局面式微,玄學興起,佛學漸隆,促成了士人群體的自覺 和個體的解放。玄學標舉超越,專任自然,極具審美色彩和藝術精 神,成為六朝士人最為推崇的價值觀念。六朝士人身體力行,他們 棲止園林,呼朋引伴,清談宴飲,詩文書畫,忘情琴棋,崇尚隱 逸,最能彰顯這一人生觀。遂使六朝文藝如繁花競放,熠熠生輝, 不唯光映一時,更可燭照萬世。 這瀟灑超脫的風尚流淌千年,古人寄情山水,玩賞妙物,以 慰古懷。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道:「故余自閒日,遍 考鐘鼎卣彝,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纖細究心。更校古 今鑒藻,是非辨正,悉為取裁。若耳目所及,真知確見,每事參訂 補遺,似得慧眼觀法。……時乎坐陳鐘鼎,幾列琴書,帖拓松窗之 下,圖展蘭室之中,簾攏香靄,欄檻花研,雖咽水餐雲,亦足以忘 飢永日,冰玉吾齋,一洗人間氛垢矣。」 「天地間無一物不是妙物,無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捨取 耳。」歷史不會為何物駐足,歷經千載,流傳至今的都是福緣深厚 的妙物。有緣妙人得之,陳於居內,置於案頭,觀賞把玩皆為妙 事。妙物,妙人,妙事,杯酒輕歌,逐浪千年。 眼前感同身受的衣食住行與內心若隱若現的煙霞丘壑,都是簡 單的相互支撐,卻又變換莫測,瑰麗萬千。背負眾多精萃的洋洋妙 物,一直是中國文化藝術長河中的跳躍浪花,承載和牽系著一個民 族的心靈世界。不僅是單純的物盡其用, 更直抒胸臆,投射了理想中 的大千世界,而最重要的是它連接了心外無限的天地與心內無限的 可能,使詩性的中國文化在意境的參悟中不斷傳承與發揚。妙物眼 前,滿目琳琅,有人追求奇巧,有人追求法度,但那妙物本身自有 一種高遠清明的氣象。古人追求的是不似人間的純淨,是尚在「有 情」與「無情」之初的灑脫。那種曼妙,介於莫測與宿命之間,在 「有我」與「無我」之外徘徊。 是次專場遴選妙物數十件,奇峰跌宕,多姿曼妙。採採流水, 蓬蓬遠春,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觀物,觀妙,觀心,以慰君懷。
7 32
AN ARCHAIC BRONZE 'DRAGON AND TIGER' MIRROR Eastern Han Dynasty (AD 25-220) 12.3 cm. (4 7/8 in.) diam. Provenance: Chang Ren Xia (1904-1996) collection
HKD: 20,000-30,000 USD: 2,600-3,800
東漢.龍虎銘文銅鏡 浮雕工藝表現銅鏡紋飾在東漢時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龍虎紋 鏡即為其中著名的一個鏡類。此鏡大圓鈕,雙龍一虎夾鈕左右張口 作對峙狀,按其不同的身體結構,有的坡起,有的突起,有的圓 起,共同組合成整個鏡面錯落有致的圖案,外區有銘文「青蓋作竟 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奴殄滅天下複,風雨時節五穀熟,長 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後世樂無極兮。」鏡體厚重,銀光熠熠,鏡型 規整。 來源: 常任俠(1904-1996)舊藏
733
AN ARCHAIC BRONZE 'CELESTIAL FIGURE' MIRROR Sui Dynasty (AD 581-618) 12.2 cm. (4 3 /4 in.) diam. Provenance: Chang Ren Xia (1904-1996) collection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隋.「光流素月」瑞獸銘文銅鏡 此銅鏡圓形,鏡背以櫛齒弦紋帶分圖案為內外兩區。內區中心設圓 鈕,環繞六瑞獸。瑞獸昂首挺胸,四肢有力,尾部揚起,靈動飄 逸。瑞獸之間有花卉紋,其餘空隙點綴朵朵祥雲。外區楷書銘文 「光流素月,質稟玄精,澄空鑒水,照回疑清,終古永固,瑩此心 靈。」此類銅鏡始見於隋代,辭藻華美,情調浪漫,帶有六朝駢文 遺韻。 來源: 常任俠(1904-1996)舊藏
735
A JIZHOU PAPER-CUT RESIST-DECORATED 'PHOENIX'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13.4 cm. (5 1/4 in.) diam.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00,000-150,000 USD: 12,800-19,100
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鳳紋茶碗 碗侈口,斜鼓腹,矮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 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潑灑自如,極具裝飾性。碗內 中心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兩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把鳳凰靈動 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新穎別致,極具圖案裝飾效果。正所 謂「幾朵窗花點陋房,數枝寒梅暖風霜,雙龍歡喜舞天地,一碗 枝頭落鳳凰。」吉州窯匠師將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與製瓷工藝相結 合,集兩種裝飾技法於一體,可見當時製瓷工匠之巧思和卓越技 藝。 來源:台灣私人收藏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商務 印書館,香港,1996 年,編號 219
734
AN ARCHAIC BRONZE 'DRAGON' SWOR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38 cm. (15 in.) long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春秋.青銅蟠虺紋劍 劍身中間起脊,起脊處稍厚,刃部削薄鋒利,鋒部尖銳。劍柄上浮 雕有蟠虺,既有裝飾之用又起防滑之效,圓環形劍首。此劍青銅鑄 造,鑄工精良,劍身銼磨精細,拋光平整,為同類器中上乘之作, 具有較高的歷史和工藝價值。 劍為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戴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的兵器,春秋 戰國時期,人們佩劍還有表示等級身份的意思。中原地區可見最早 的劍為西周時期青銅劍,陝西張家坡、北京琉璃河都有柳葉形短劍 出現,其形制為適應當時北方盛行的車戰,作為長兵器的輔助武 器,作近戰防衛之用。吳越地區因水戰較多而以劍為主要武器,多 見長劍,鑄造精良,削鐵如泥,春秋戰國時名劍多出於此。
736
A JIZHOU TORTOISE SHELL-GLAZED TEA BOWL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15.5 cm. (6 1/8 in.) diam.
HKD: 150,000-200,000 USD: 19,100-25,500
南宋.吉州窯玳瑁紋茶盞 玳瑁盞是在黑瓷的底釉上再施一層黃色或白色的面釉而成,面釉採 用灑、塗、澆、滴等手法施上去,使之形成形狀各異的斑紋。在高 溫燒造過程中,施上去的釉因為流淌、互相滲透而產生類似於玳瑁 甲一般的紋樣。此件玳瑁盞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內外施黑釉為 底釉,釉面上呈現黃色結晶斑紋,盞外近底一圈及足無釉。其色彩 瑰麗,無論從造型或釉色上看,均可稱為南宋吉州窯玳瑁釉的一件 代表作品。
737
A LIMESTONE HEAD OF BUDDHA Northern Qi Dynasty (AD 550- 577) 27 cm. (10 5 /8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500
北齊.石灰岩佛頭 佛頭以石灰岩雕鑿,螺髮,頂有肉髻,面相方圓,額寬且臉型飽滿 端正,雙耳長垂及肩,眉目描畫細膩,雙眼微闔,面容慈悲平和, 神態安詳,表現了佛經中記載佛祖「八十隨行好」即釋尊容貌之 八十種細微特徵。此像雖僅殘留佛頭部,但製作精細,可以窺見原 件當是一件精緻完美之作。此像體現了北齊時期佛像造像之高超技 藝。北齊佛像之優勝,取決於其線條的柔與美。此佛像雕鑿精細, 結構嚴謹,可窺工匠雕刻時之虔誠,其誠心與佛像相容,成造像之 圓滿,可謂至美。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
738
A CARVED POLYCHROME-PAINTED WOOD FIGURE OF A SEATED LUOHAN Ming Dynasty (1368-1644) 71 cm. (28 in.) high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500
明.木雕彩繪羅漢坐像 羅漢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題材之一,形象仿照現實生活中的僧人特 點,以印度僧人形象為多。光頭,無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領僧衣。 相貌不一,手法或誇張或寫實,神韻生動。此尊羅漢木雕而成, 造型為坐像,高額圓臉,雙目凝視,若有所思。著右衽僧衣,內服 長裙,下擺露出裙褶,衣紋厚重流暢,裙下擺自然搭於台座上。造 像的表面仍保存部分色彩,從殘留色彩推斷當為一尊精美的彩塑造 像。整器傳神生動,琢工精緻嫺熟,將羅漢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展 現於此,所塑羅漢雖無聲,所顯其形已動人,所執禪意卻無盡,深 刻的構思和高超的技術,由此可見。 來源:台灣私人收藏
739
TWO GILT-LACQUERED WOOD SUTRA COVERS Ming Dynasty (1368-1644) The largest, 69.5 cm. (27 3 /8 in.) wide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明.漆金佛像經板兩塊 護經板也稱封經板,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重要的藝術品類之一,它的 歷史可追溯到西元七世紀。經書歷來被藏民族視為聖物,為藏傳佛 教中的「三寶」之一,不僅用於念誦,還用於供養膜拜。 自古護經板的製作極為考究,雕工精美。此件護經板整體漆金,富 麗堂皇。聯珠紋長形方框中以淺浮雕工藝鐫刻有度母、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等佛教諸神。所雕佛教諸神面容祥和,靜穆,姿態整 齊,線條流暢。佛像周圍飾卷草紋,花枝柔美曼妙,頗具動感,仿 佛環繞生命的吐息,亦或孕育永恆生命的能量,深具藝術感染力。 經板側面短邊橫幅雕刻有佛像龕像。本品工藝精緻考究,裝飾奢華 精美,品相完好,成對保存,實為難得,無論收藏或是家居陳設都 是難得的精品。
740
A STONE 'DRAGON' PANEL Ming Dynasty (1368-1644) 38.5 cm. (15 1/8 in.) long Provenance: A French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20,000-180,000 USD: 15,300-23,000
明.龍紋石板 石板呈方形,正面中間刻畫龍紋,矯健傳神,龍身剛勁有力,蜿蜒曲 折,神態生動威猛,極富動勢。石板一周飾纏枝花卉紋,花葉靈動 逼真,婉轉舒展,流暢自如。石板包漿厚重,雕刻精工,紋飾富麗 華美,刀法犀利流暢,是一件上好的明代石雕藝術品。 來源: 法國私人收藏
741
AN ARCHAIC GOLD AND TURQUOISEINLAID BRONZE BELT HOOK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19.6 cm. (7 3 /4 in.) long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150,000-200,000 USD: 19,100-25,500
戰國.錯金嵌綠松石獸首帶鈎 此帶鉤整體呈曲棒狀,獸首形鎏金鉤頭,獸額正中鑲嵌一水滴形綠 松石。鉤頸有凸起的三道橫線裝飾。鉤身飾錯金幾何雲氣紋,空隙 處鑲嵌有綠松石,錯金與綠松石之間形成一種色彩斑斕的視覺效 果,加之局部鎏金,更顯其華麗富貴。鉤背近中央處設一圓鈕。本 品造型優美,工藝複雜,集錯金、鑲嵌等工藝於一身,做工精細,紋 飾精緻,是戰國時期帶鉤中的精品之作。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742
AN ARCHAIC GOLD AND TURQUOISEINLAID BRONZE BELT HOOK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19.7 cm. (7 3 /4 in.) long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150,000-200,000 USD: 19,100-25,500
戰國.錯金嵌綠松石獸首帶鈎 此帶鉤呈細長弧形,鉤首部分為龍首,鉤面飾錯金鱗形片狀紋,空 隙處鑲嵌綠松石。層層迭迭、錯落有致的松石依次排列,期間穿插 盤繞著錯金的條形紋飾,金綠相襯,極富清新之氣。鉤背光素無 紋,圓鈕位於中央。帶鉤作為貴族服飾用具,依主人身份地位的不 同,其製作和裝飾工藝也有所區別。此帶鉤不僅作工精湛,而且運 用了複雜的錯金嵌松石工藝進行裝飾,實為難得。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743
AN ARCHAIC GOLD AND TURQUOISEINLAID BRONZE BELT HOOK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20.6 cm. (8 1/8 in.) long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戰國.錯金嵌綠松石獸首帶鈎 帶鉤整體呈細長弧形,鉤首作獸頭形,鎏金裝飾,金光燦燦。鉤頸 裝飾鎏金動物圖案。鉤身飾錯金幾何形雲氣紋,紋飾基本對稱,錯 金之間嵌滿綠松石。鉤鈕近於鉤體中部,圓鈕。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亦是身份象徵,多用 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 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其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 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此帶鉤不僅造型優美,紋飾流 暢,而且採用鎏金、錯金、鑲嵌綠松石等多種工藝進行裝飾,通體 金綠相間,極盡高雅之美,堪稱精品。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參閱:《中国王朝の粋》,大阪美術俱樂部,日本,2004 年,
編號 38
744
AN ARCHAIC GOLD, SILVER AND TURQUOISE-INLAID BRONZE BELT HOOK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15 cm. (5 7/8 in.) long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戰國.錯金銀瑞獸紋帶鈎 此帶鉤整體造型呈s型,首部似鷹,眼窩嵌兩顆黑色寶石,前額嵌 一綠松石,羽用金銀絲錯成。鉤身作鳥喙神人,眼窩嵌藍色寶石, 額鑲一滴水狀綠松石,雙手抱魚,作舂食狀。魚身通體以金絲填成 鱗片,體側嵌二銀片,似滴水狀。魚置於「神人」懷中,能活動 而不脫出。尾部作飛鳥,口含一綠色寶石,雙足、雙翅捲曲向後 成環形。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圓鈕,鈕面錯銀,作卷雲狀,中心嵌 一藍寶石。上部腹面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宜官」七字。下部飾 飛鳳,頭足錯金,翅、尾和體部錯銀。整器造型優美,鑄工精巧。 加之通體錯金銀,鑲嵌綠、黑、藍色寶石,是一件十分罕見的工藝 品。 清代阮元所著《積古齋鐘鼎彝器製品款識》記有一「丙午神鉤」, 其形狀極像此帶鉤。彼云「銅器必造於丙午之日,取干支皆屬 火……」在此所謂之「丙午」,即帶鉤鑄造之日。「此鉤以金銀 線鑲嵌,身是鳥嘴之神人,抱魚而食狀,首部造獸面,為所謂神 鉤」。阮元記錄之帶鉤,如今不知所在。阮元所述「當時以良質金 屬造鉤,以當地之神人像裝飾,首部以獸面裝飾,其形彷如『師比 (北方民族稱帶鉤為師比)』。」《史記》記載漢文帝贈送匈奴黃 金「胥紕」,《漢書》記載為「犀毗」。張晏考證謂「鮮卑部落帶 為瑞獸之名」……如此「師比」、「胥紕」、「犀毗」、「犀比」 等,字相異但音相近,是為同物。以此方法製作之特殊帶鉤,可說 與北方少數民族有所關連,此帶鉤可能是後漢王室贈予鮮卑部族首 長之物。
吉林省博物館藏錯金銀瑞獸紋帶鈎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參閱:《吉林省博物館》,株式會社講談社,日本,1988 年,編號 11&12
745
A GILT BRONZE AND JADE-INLAID 'DRAGON' BELT HOOK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16 cm. (6 1/4 in.) long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350,000-450,000 USD: 44,600-57,400
戰國晚期 - 西漢早期 銅鎏金嵌青玉榖紋璧蜻蜓眼琉璃珠龍鈎 帶鉤青銅鑄造,呈琵琶形。龍首鉤頭,鉤柄較長。鉤體寬大,兩端 皆浮雕一虎形獸面,接鉤柄的一端虎嘴銜住鉤柄,雙耳上聳,另一 端雙角彎曲,獠牙上卷。雙目點綴小黑珠,目間鑲一個圓形琉璃 珠。鉤體近中央部位置一圓鈕。此件帶鉤最引人矚目之處是鉤體的 中部鑲嵌了一塊青玉穀紋璧,玉璧中央飾七個同心圓的琉璃珠,這 種製作工藝在銅帶鉤中是比較少見的現象。 本品工藝獨特,紋飾精美,散發著濃郁的上古神秘氣息,加之通體 鎏金,一派富麗華貴之氣。 來源:雲中居舊藏,台北 參閱:《MIHO MUSEUM 南館圖錄》,MIHO 美術館 ,日本,
1997 年,編號 91
746
A CELADON JADE BELT HOOK Western Han Dynasty (202 BC-AD 8) 17.5 cm. (6 7/8 in.) long Provenance: Feng Wen Tang collection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000,000-1,500,000 USD: 127,500-191,300
西漢.玉獸首紋帶鉤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 帶鉤是以勾連腰帶的鉤首、鉤經、鉤體、鉤面、鉤尾、鉤柱和鉤鈕 組成,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 源于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是身份象徵。此件帶鉤白玉質, 沁色自然。器身光素,拋光明顯。背部彎拱,龍虎合體,通體圓雕 鉤首為龍首,鉤首上曲,變形為方形龍首狀,龍首刻畫簡潔抽象, 棱角分明。鉤身以凹凸的弦紋構成,如伸展的龍身。鉤尾為虎頭, 由一塊玉雕成,寬扁的虎頭雕出凸眼、直鼻、獠牙和鬍鬚,濃眉上 卷,刻紐索紋,前端還刻出鼻孔和排列整齊的牙齒。鉤腹有短柱 連扁圓鈕,玉質潤如凝脂,藝嫺熟老. 練,入刀深淺不一,刀法粗 獷大氣,線條質樸遒勁。此玉帶鉤選材考究,玉質細膩,紋飾簡潔 大氣,運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手法琢成,十分美觀,造型瑰麗流 暢,玉帶鉤在春秋以後開始流行,作扣聯革鞓之用,而此帶鉤為西 漢貴族佩戴,彰顯身份之物,為稀有絕品。 來源:奉文堂珍藏
歐洲私人收藏
參閱:《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991 年,圖 116-118
Ancient Chinese Jade J.J. Lally & Co. Oriental Art, 2018 年, 圖錄編號 133
747
A CARVED IVORY FIGURE OF A KUIXING Ming Dynasty (1368-1644) 59 cm. (23 1/4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British Museum, London (by repute)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明.象牙雕魁星點斗 此擺件象牙質,圓雕魁星點斗圖,包漿瑩潤之極。天魁星瞠目張 口,面目猙獰,衣著坦胸式長衫,線條流暢自然,身軀瘦骨嶙峋, 氣度古拙神秘。左手持斗,右手握筆高舉,呈欲點之勢,右腳踩 鼇頭獨立,鼇下海浪翻滾,左腳向後翹起,取「魁星點斗,獨佔鰲 頭」之意,極其生動。作品採用圓雕工藝,刀法犀利深峻,紋飾精 湛,意境高遠,造型生動,動態活潑,是牙雕精品。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 展覽:大英博物館(傳)
748
A CARVED WOOD FIGURE OF A STANDING BODHISATTVA Yuan Dynasty (1271–1368) 40 cm. (15 3 /4 in.) high Provenance: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 Christie's New York, 22 March 2007, Lot 231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50,000-200,000 USD: 19,100-25,500
元.木雕法螺菩薩立像 此木雕菩薩立像,以整木雕成,雕刻精美。菩薩頭戴五葉花冠,髮 髻高束,髮綹垂肩,面龐圓潤,雙目微闔,神態寧靜安詳。身著天 衣綢裙,衣紋褶皺自然流暢。胸前飾瓔珞,跣足站立蓮花寶座之上, 右手持如意寶珠,左手持法螺法器,法相慈悲莊嚴。整體造型端莊 優美,全身衣飾繁縟得當,衣紋飄逸流暢,裝飾簡潔自然,做工精 細,保存基本完好,是存世元代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佳作。 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7 年 3 月 22 日,拍品編號 231
香港私人收藏
749
A CARVED WOOD FIGURE OF SEATED BODHISATTVA Liao Dynasty (AD 907-1125) 59 cm. (23 1/4 in.) high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500,000-700,000 USD: 63,800-89,300
遼.木雕菩薩舒坐像 木雕菩薩坐像,菩薩頭戴寶冠,兩側繒帶飄逸靈動,背飾鏤空卷草 紋背光。面部豐滿圓潤,柳葉彎眉,鳳目微垂,櫻唇欲啟,表情莊 嚴肅穆,若有所思。其上身筆直,右手扶膝,左手後撐,呈現舒坐 的自在妙相。寬袍長裙,袒露右胸,衣衫飄逸,裙裙開揚,坐於蓮 台上,蓮座下承三層台座,台座與背光之間用榫卯固定。身飾手 鐲、臂釧、瓔珞等飾品。菩薩頭部及背光局部有殘留彩繪,可以想 見此尊造像當時的精美。此木雕菩薩坐像,面容莊嚴、慈祥,造型 與神態都十分生動傳神,雕刻衣紋流暢、逼真。由於長期受人供 奉、久歷煙火薰蒸,歲月洗禮,木質變輕、古樸滄桑。菩薩坐像, 雙腿隨意盤屈,顯現出世俗的自在坐式。通身比例舒展勻稱,整體 渾凝圓融,雍容大度,體現出了觀音菩薩的慈悲善良和端莊靜穆。 來源: 台灣私人收藏
750
A PAIR OF CARVED POLYCHROME-PAINTED WOOD RHINOCEROS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Each, 15 cm. (5 7/8 in.) wide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40,000-60,000 USD: 5,100-7,700
南京博物院藏銅鎏金犀牛
漢.木雕彩繪犀牛一對 木雕彩繪漆牛一對,大小形制相同。以木鑿刻而成,體態渾圓,四 肢直立,尾巴自然下垂,凝視前方,造型生動寫實。面部刻畫精細, 雙目圓睜,雙耳豎立鼻孔呈擴張狀,仿佛正嗅辨著空氣中散發的氣 味。鼻翼上方有犄角。嘴巴微張。牛的面部敷白色,牛身表面敷黑 色,其中一隻在黑彩之上施朱砂紅,另外一隻施土黃色。 來源:雲中居舊藏,台北 參閱:《長毋相忘 : 讀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南京博物院,中國, 2013 年
751
A GREEN QINAN INCENSE WOOD FORMATION Vietnam 32.5 cm. (12 3 /4 in.) long, 211g Provenance: A Kyoto private collection, Japan
HKD: 280,000-320,000 USD: 35,700-40,800
越南.綠油棋楠擺件 綠棋楠又被稱為鶯歌綠,其切面呈墨綠色,帶著像黃鶯的羽毛般富 有層次的感覺,綠光閃爍,質地潤澤柔軟,多為熟結。味道清涼甘 甜,芳香四溢。將其放入口中咀嚼,細細品味,能感受到舌尖傳來 的辛麻感。煮水品香皆可。棋楠自古即為宮中之物,民間甚難見 得,擁有棋楠是要累積宿世的福德地,古語有云:「三世修的善因 緣,今生得聞棋楠香」。本品隨性隨型,造型奇特,具有較高的收 藏價值。 來源:京都香道藏家收藏
752
A YING STONE SCHOLAR'S ROCK Qing Dynasty (1636–1912) 33 cm. (13 in.) high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60,000-80,000 USD: 7,700-10,200
清.英石立峰 此賞石為英石,其形態獨特,紋皺奇崛,具有瘦硬之感。狀若峭壁 懸崖,又如嶙峋山峰,表面凹凸不平,褶皺繁密。此賞石經歲月浸 蝕,遍體青灰,間生白色紋理,充滿滄桑感,又不失靈動之趣,引 人無限遐思,是為文房擺設佳器。 英石系我國四大傳統賞石之一,與太湖石、靈璧石、英石、文石並 稱四大名石。因色黑如漆、體表百褶千皺,體態醜陋怪異而聞名。 英石用之為賞石,宋代已有著錄可查。宋杜綰《雲林石譜》:「英 石含光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 英石由於開採艱難,體量通常 不大,但其峰巒起伏、嵌空穿眼的態勢在宋代已極受喜愛。此件英 石造型雄奇險峻,或藏或露,迂回曲折,甚是別致。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753
EMPTY HEART Master of the Water, Pine and Stone Retreat, Bangkok, February 2013 56 x 37 cm. (22 x14 5 /8 in.)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水松石山房,曼谷 2013.空心 此幅水墨即取太湖石之肌理,以水墨的形式繪於紙本之上,「漏、 透、皺、瘦」可謂賞心悅目,遠看如真石矗立。古人雲無石不雅, 置於書房處,可謂點睛之佳作。畫作中,揮毫題字,抒發對生活、 對自然以及對珍玩的靜觀與感懷。 水松石山房主人,本名Hugh Moss(莫士撝), 英國人,在中國以 「水松石山房主人」而聞名,從事專業中國藝術品收藏逾四十年, 為世界著名的鼻煙壺收藏家,藏品並包含古董、字畫、近現代書畫 及當代藝術。近二十年來,他潛心投入水墨創作,於英國及香港兩 地皆有工作室,其風格獨特的水墨藝術作品,筆墨獨具美感。水 松石山房主人的作品以文房清玩和自然山水為題材。這位新文人傳 遞出濃厚的東方文人韻味,其心靈境界與怪石同遊,抽離於塵世之 上。
754
A CELADON JADE AXE HEAD Shang Dynasty (16th-11th Century BC) 41 cm. (16 1/8 in.) long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HKD: 600,000-800,000 USD: 76,500-102,000
商.五孔玉刀 玉質呈青白色,微沁,局部泛黑。通體細膩光滑,包漿潤澤,寶光 如鏡。此品呈扁平長條梯形,平背雙面刃,刃由兩面斜磨而成,器 身鑽有間距、大小不等的五個圓孔。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鑽孔標 準等玉刀特點。玉色濃郁,沉穆古著,具歷史滄桑之感。玉質晦潤 冰潔,撫之亦如鐵器般冰冷,刀影霍霍,寒光閃閃,刃凝霜照水 寒。此玉刀質地古樸瑩潤,色澤深沉。器形規整,體態簡潔,雕工 線條流暢,全器素面無紋,表面留有粗打磨痕跡,再以自然沁斑為 點綴,古樸莊重。玉刀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見於諸考 古學文化,兼具實用性與禮器性質。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購於 20 世紀 90 年代,留存至今 參閱: 《 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灣, 2011 年,頁 46
755
A CARVED STONE LION HEAD
隋.石雕獅子頭像
Sui Dynasty (AD 581-618) 16 cm. (6 1/4 in.) wide
此獅子頭像石雕而成。所雕石獅面目清晰,眉目傳神。石獅雙目圓 睜,張口露齒,鬃毛捲曲,神態威儀,用概括和誇張的手法表現出 獅子作為獸中之王的神韻。獅子自傳入中國以來,就被賦予了美好 的象徵意義。獅子代表著統治世界的力量,也為人們辟邪納福,是 力量與財富的象徵。此石雕獅子頭像,雕琢工藝精湛,所雕獅子形 象逼真,雖歷經歲月滄桑威武之勢猶存,威風凜凜,韻味十足,且 傳承著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美好寓意。從殘存的獅子頭像可以想 見這件石雕獅子當是一件精美的石雕造像,十分難得。
Provenance: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from America in the 1990s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購於美國
756
A CARVED WHITE MARBLE HEAD OF A LADY Tang Dynasty (AD 618-907) 14 cm. (5 1/2 in.) high
HKD: 100,000-150,000 USD: 12,800-19,100
唐.漢白玉雕仕女頭像 此仕女頭像漢白玉雕刻而成,石質潔白,細膩堅實。頭像 雕鑿工藝精細,結構嚴謹。雖僅殘留頭部,仍可以想見 原件當是一件精美之作。該仕女雙鬟髻髮式,髮髻飾有貼 花,髮絲精細過於毫毛,於凝固中顯示著飛動的美。仕女 面龐豐滿圓潤,眉目端莊,五官秀麗。朱唇小嘴,嘴角深 凹,面頰微微隆起,眉細長而彎,兩眼微開一線,面帶微 笑,雙目下視。整體面部雕刻技巧高超,打磨精細,層次 感極強,體現了唐朝的盛世氣象。
757
A MARBLE HEAD OF A BODHISATTVA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 907-960) 28.5 cm. (11 1/4 in.) high Provenance: An Overseas private collection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五代.大理石菩薩頭像 菩薩頭像,大理石圓雕而成,雕鑿工藝精細。菩薩頭戴華麗寶冠, 髮髻高束,面相端莊圓潤,彎眉高鼻,雙目微合,內斂沉思,嘴唇飽 滿盈巧,雙耳垂肩。神態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菩薩眼形保留 了東魏時期優美的柳葉眼,有別於北齊流行的水波眼。雕工俐落, 神情慈悲和藹的風格,是唐至五代青州的造像風格。靜靜觀賞時, 可以感受到菩薩智慧慈悲的神韻,無論是雕刻藝術或宗教精神,都 值得珍視。這尊菩薩頭造像雕刻細緻,保存良好,流露佛陀相好莊 嚴的神韻,是五代造像風格的典範之作。 來源: 海外私人收藏
758
A SANDSTONE HEAD OF A BODHISATTVA Northern Qi Dynasty (AD 550-577) 53 cm. (20 7/8 in.) high Provenance: Idemitsu Museum of Arts, Japan Exhibited: The Beaut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1996 The Beaut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6 Buddha: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Seoul, 2007 Literature:
The Beaut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6, no. 17. Buddha: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Seoul, 2007, no. 13.
HKD: 3,000,000-4,000,000 USD: 382,500-510,000
北齊.砂岩菩薩頭像 菩薩頭以砂岩雕刻而成,質地細膩瑩潤,色澤溫雅,雕鑿刻劃精 細。菩薩頭戴高冠,面相豐腴飽滿,高鼻深目,大耳垂肩,雙目低 垂作俯視眾生狀,嘴唇寬厚,神情安詳,猶顯端和。該尊菩薩頭像 尺寸大,結構嚴謹,傳神靈動,不失為一件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珍 品。菩薩本為男相,最早期還留有鬍鬚,到了北齊卻賦予了太多女 性容貌,這是作者藝術上的加工所致,也是當時民心所向,希望佛 像多添些女性之美,以顯慈悲為懷的本性。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開始全面發展,其中北朝由於君王大力提 倡,佛教發展尤為突出,人們紛紛爭做功德,開窟造像、興寺建 塔,蔚然成風。北齊是當時鮮卑化漢人政權,在政治、文化,特 別是佛教藝術方面留下輝煌篇章,是繼北魏之後,北朝佛教造像 的另一高峰。此時期文化多元並立,與南朝交往、與西域聯繫和天 竺佛法東傳,彼此交融碰撞,孕育出獨具特色的佛像藝術。由於統 治者提倡鮮卑化,其佛雕造型受笈多文化的影響,一改北魏「秀骨 清像」風格,轉而迎合北方民族之審美,造像面容豐圓飽滿,以古 拙式的微笑、靜謐莊嚴的法相表達更深沉的精神境界,裝飾簡潔單 純,薄衣貼體,隱約可現佛像軀體輕微起伏變化及剛健碩美造型, 此種新風格被稱為「北齊樣式」,更為隋、唐佛教藝術奠定堅實的 基礎。 本尊菩薩臉形渾圓豐潤,五官精緻,神情柔美,加之體現「曹衣出 水」繪畫風格的技法,完整展現北齊佛教藝術特色,飽含歷史氣 韻,更代表著高水準的佛教雕塑工藝,實為難得一見之個中臻品。
來源: 出光美術館,日本 展覽:《歷代佛雕藝術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年
《歷代佛雕藝術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年 《佛像,智慧與慈悲之身》,首爾大學美術館、國立歷史博 物館,2007 年
出版:《歷代佛雕藝術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年,編號 17
《佛像,智慧與慈悲之身》,首爾大學美術館、國立歷史博 物館,2007 年,編號 13
760
A LACQUERD WOOD TABLE
清道光.盧葵生製漆几
Daoguang Period (1821-1831) 47.5 cm. (18 3 /4 in.) wide
此件清道光香幾桌面呈長方形,打窪束腰。牙條與牙邊、腿內側邊 相連,四腿向外鼓,內翻馬蹄足。做工極為考究,比例完美,線條 流暢。鈐「盧葵生印」印。
HKD: 120,000-180,000 USD: 15,300-23,000
759
A BLACK LACQUER QUADRELOBED RECTANGULAR TRAY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40.5 cm. (16 in.) long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00,000-150,000 USD: 12,800-19,100
宋.黑漆倭角長方盤 此盤呈倭角長方形,盤腹淺,下承方形底足,盤身通體髹飾黑漆, 拋磨光潔。中國最早的漆器可追溯至史前,經歷漢唐,到宋代漆器 工藝發展已頗為成熟。受文人士大夫文化影響,宋代器物以造型簡 約為上,此漆盤造型簡練,線條流暢,為宋時審美之例。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盧葵生,名棟,揚州人,約出生於乾隆乙未(1775)年前後,卒于 道光庚戌(1850)年。葵生之祖盧映之及同時代名匠王國琛、夏漆 工等,皆精於鑲嵌漆器。盧家三代至葵生技藝更加精湛,為嘉、道 年間之漆藝大師,凡文玩諸器無不以漆砂為之。雕刻山水人物、花 卉鳥獸,皆非尋常畫工所及。
761
A CARVED IVORY 'LOTUS POND' BOX AND COVER 18th Century 4.8 cm. (1 7/8 in.) diam.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label)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18 世紀.象牙雕荷花蓋盒 小盒以象牙雕成,圓形,折沿,分蓋、盒兩部分,應由同一象牙雕 成,以子母口相合。蓋面及盒身高浮雕纏蓮塘荷花,蓮葉田田,荷 花亭亭玉立,點綴在荷葉之中,細膩密匝,柔美舒暢。這件印泥盒 為象牙牙尖整挖所製,造型飽滿圓潤,精緻小巧,構圖嚴謹,紋飾 繁複,雕刻精細,秀麗雅致,為18世紀文房之寶。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 展覽:香港藝術館(標 )
762
A PARCEL- GILT BRONZE 'DRAGON' BOX AND COVER
明.胡文明製螭龍捧壽香盒
Ming Dynasty (1368-1644) 6.4 cm. (2 1/2 in.) diam.
此件香盒盒身扁圓,子母口。盒蓋雕螭龍捧壽紋,並施鎏金工藝, 紋飾寓意福壽綿延不斷。盒底有「雲間胡文明製」六字篆書款。此 件作品製作精良,氣質不凡,寓意吉祥,實為難得之珍品。
Provenance: Roger Keverne Ltd., London
HKD: 100,000-150,000 USD: 12,800-19,100
「雲間胡文明製」款
胡文明,明萬曆年間鑄銅工藝名匠,雲間(江蘇松江府,今屬上 海)人,擅長鑄造銅爐與文房用具,能按古代制式造彝、鼎、尊、 卣之類極為精緻的銅器。所製銅爐表面多裝飾山水、花卉、法器、 瑞獸等圖案,並於其上鎏金,與當時明代銅爐注重素雅的風格迥 異。明清之際胡文明爐聲名甚盛,時稱「胡爐」,諸多銅器上鐫刻 有其名款。 來源: Roger Keverne Ltd., 倫敦
763
A BRONZE 'DRAGON' TRIPOD INCENSE BURNER Ming Dynasty (1368-1644) Xuande Mark, Nei Tan Jiao She Mark 9.2 cm. (3 5 /8 in.) wide Provenance: Formerly in the collection of Alan James Marlowe, diplomat who sold his Chinese export silver collection at Sparks, London in 1990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明.銅橋耳龍紋爐 「宣德」款、「內壇郊社」款 此爐唇口微撇,兩側飾對稱橋形耳,束頸,鼓腹,下承三乳足。銅 質縝密,造型圓潤,雙耳峻峭,線條優雅。爐內心刻龍紋,蜿蜒矯 健,線條生動流暢。中央開框小而方正,內鑄「內壇郊社」楷書 款,結體扁方,筆劃細。爐身寬闊厚重,三乳足肥碩沉穩。爐身的 口唇、雙耳平滑,三足規整流暢。底款「宣德」二字,款識舒展大 氣,筆道遒勁有力。此爐無論從銅質、造型、款識、還是皮色、手 頭、年份來講,均為官造爐中佳器。配爐座,呈三足菱角形,與爐 身契合如一,色澤同屬,相得益彰,置於幾上案頭頗為文雅。 來源:Alan James Marlowe 先生,前英國外交官,其外銷銀器的收 藏於 1990 年在倫敦 Sparks 古董店出售。
764
A RARE OPENWORK BRONZE 'DRAGON' HAND WARMER AND COVER 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 and of the Period (1722-1735) 16 cm. (6 1/4 in.) wide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HKD: 1,200,000-1,800,000 USD: 153,000-229,500
清雍正.銅鏤空雲龍紋手爐 「大清雍正年製」款 爐體長方,邊角處理渾圓,敦厚規整。頂開方直口,上置器蓋,子 母口相合,嚴絲合縫。蓋面鏤雕蒼龍教子圖,中央一條騰龍,四周 環飾八條小螭龍,群龍首尾相連,顧盼有姿,游曳於團團祥雲之 間,使蓋面通透靈秀、疏密得益而極富裝飾效果。爐身兩側鉚接提 扣,置帶狀提手,活動自如。爐底平而微弧,中央開長方框,內鑄 「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地深字俊,結體長方,佈局充實,字面 精修,是為官鑄本朝款無疑。整器包漿皮殼深沉厚潤,原栗殼皮色 內斂沉穩,其上包覆綠鏽,古意斑駁。 手爐屬傳統香爐造型之一,因體小可手捧懷袖取暖而得名。最早的 手爐出現於明晚期,是由兩位銅器名匠胡文明和張鳴歧製作的。當 時,手爐是文人雅士幾案上冬季常備的設置,用於暖手及疏通血 液,以便書寫繪畫。到了清代,手爐傳入宮中,作為皇家御用品, 材質、工藝更為豐富。本品線條張弛有度,簡約自然,方正中見圓 潤。質精工精,又署雍正本朝官款,必為當時宮廷用爐。 明清宣銅爐中,屬本朝年款者,除各式「宣德」款識外,最多見的 為「正德」,其餘少之又少。本朝年號款宣銅爐,因明確指出了鑄 造年代,尤其是清宮舊藏者,是為各朝標準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 值。但此類宣銅器數量並不多,在清宮舊藏器中比例亦極少,究其 原因,或許是受到清代禁銅令的影響。順治初年即曾有意禁用銅 器,後因大臣反對而未能實行;康熙十八年(1679)實行禁銅政 策,禁止打造重量在「五斤」以上的銅器;雍正初年銀賤錢貴(銅 為國之貨幣)現象十分嚴重,雍正帝認為主要原因是民間銷毀製錢 打造銅器,因而實行了更為嚴厲的禁銅政策:既禁止打造黃銅器 皿,又強制收買現有黃銅器。在這樣的背景下,官造國朝年號款銅 爐註定不會有太多。但從文獻記載及清宮舊藏雍正款宣銅器可知, 雍正朝宮廷內宣銅器的製造從未停止,雍正帝還親自過問,並修改 樣式。如《雍正四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雍正四年八月 初八日銅作,郎中海望持出銅雙螭耳罐一件。奉旨:照此罐款式做 宣銅的二件、銀的二件,螭耳改夔龍式,欽此。于十二月初三日做 得銀罐二件,……初四日做得宣銅罐二件……。」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入藏於 1990 年代
765
A WHITE-GLAZED CIRCULAR INK STON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17.2 cm. (6 3 /4 in.) diam.
HKD: 30,000-50,000 USD: 3,800-6,400
唐.白釉辟雍硯 拍品式樣為隋唐時期陶瓷的重要品類,因其圓形硯面、周邊存水, 狀若辟雍而得名,是古硯的一種重要形制,流行於南北朝至唐初。 傳世所見辟雍硯尺寸不一,最小者口徑才2釐米,大者達30餘釐 米。 硯體圓形,上窄下闊。硯面圓平澀胎,中央微凹,周圍與口沿之間 形成環形水渠。外壁下端貼塑多足,塑成獸面、蹄狀,足端承托圓 環。施釉處密佈細碎片紋,瑩潤具光澤。配日本木盒。
766
A YUE CELADON CARVED 'FLORAL' INCENSE BOX AND COVER
五代.越窯花卉紋香盒
Provenance: Priestley & Ferraro, London
陸龜蒙有詩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該詩句成 為稱頌越窯青瓷的千古絕唱。茶聖陸羽首推越窯,「越州上,鼎州 次」,更是將越窯的地位推向極致。此件拍品即為越窯典範,上下 子母口扣合,滿施青釉,釉色清雅嬌嫩,釉光瑩潤細膩,器身光素 如一輪皎潔的滿月。蓋面微隆,飾以劃花碟紋,刀工犀利,劃花流 暢。圈地露臺,為越窯五代佳器。
HKD: 160,000-210,000
來源:Priestley & Ferraro,倫敦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 907-960) 10 cm. (3 7/8 in.) diam.
USD: 20,400-26,800
767
A RARE YUE CELADON-GLAZED INCENSE BURNER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 907-960) 20 cm. (7 7/8 in.) diam.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ed in the 1990s, and thence by descent
HKD: 1,100,000-1,700,000 USD: 140,300-216,800
五代.越窯青釉鏤雕卷草紋寶珠紐帶蓋香薰 此件香薰系五代越窯產品,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寶珠頂鐘式鏤 空蓋,鏤刻卷草紋,莖葉之外皆鏤空,實用與裝飾渾然一體。器蓋 邊緣以及圈足均飾鏤空紋樣,器身弦紋凸起,圈足外卷。內外通體 施釉,釉面瑩潤,釉質細膩,富於流動,積釉處翠綠幽深,邊緣處 釉薄清亮,溢彩流光。子母口,器蓋及器身咬合口沿處亦有墊具痕 跡。香熏胎土淘洗精煉,胎體緻密,采輪制拉坯,修胎完美,線條 流暢圓潤。此香熏造型精巧,釉色純淨,是越窯青瓷的佳作。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青瓷窯系,其釉色類玉、類冰,造型精 美,器物眾多。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發展至唐代,越窯系產品已 成為青瓷燒製技術的最高代表,產量既大,品質又上乘,並影響了 同代及後世大批青瓷窯的燒造。「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 來」,這是唐代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對越窯青瓷的描繪。陸羽 所著《茶經》,評碗以越州為上,一方面考慮了越窯瓷碗襯托茶色 的絕佳效果,一方面也有力地證明了越州瓷器確為當時翹楚。至五 代,吳越國錢氏每年需要數目巨大的優質青瓷用以供奉及外交,這 一時期的越窯青瓷,從廣義上來說,都可稱作秘色瓷。宋人在《高 齋漫錄》中說,「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 用,故雲秘色」。這種說法,固然強調了秘色瓷品質之精,然而又 多有謬誤。秘色瓷之「秘色」,部分觀點認為指秘草之色,還有一 種觀點,認為「秘色」蘊涵神秘珍奇之意。五代越窯入貢的精品青 瓷即命名為「秘色瓷」,後世則將越窯青瓷中所出上品都混稱為 秘色瓷,最後更擴大為優質青瓷之代稱。目前部分學者認為“秘色 瓷”應統指唐、五代越窯所產青瓷之精品,即認為廣義上來說,秘 色瓷即為越窯青瓷,而狹義上來說,則應為越窯中那些上乘精品的 青瓷。觀此越窯香熏,製作精美,工藝精湛,釉色瑩亮,確屬五代 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作,可以秘色稱之。 來源:台灣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購入,留存至今
769
A GILT BRONZE 'DRAGON' FINIAL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22.5 cm. (8 7/8 in.) high Provenance: Gisèle Croës collection, acquired in 1997
HKD: 350,000-450,000 USD: 44,600-57,400
漢.銅鎏金龍首飾件 龍首以青銅鑄造,鎏金保存完好,金光璀璨,龍眼明睜,角彎曲貼 於腦後,龍口微張開,吐露長舌,口銜圓環。此鎏金龍首具有典型 漢代青銅飾品之風格,奇巧炫目,標誌著當時青銅器設計已達到出 神入化的境界。整體青銅錯金龍首形象古樸,除了下腹青銅已蝕鏽 外,其餘仍保存完好,仍為一件難得的古藝術品。 來源:Gisèle Croës 舊藏,購於 1997 年 參 閱:《MIHO MUSEUM 南 館 圖 錄 》,MIHO 美 術 館 , 日 本, 1997 年,編號 120
768
A PAIR OF GILT BRONZE 'PHOENIX' ORNAMENTS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Each, 11 cm. (4 3 /8 in.) diam.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150,000-200,000 USD: 19,100-25,500
漢.銅鎏金夔鳳紋飾件一對 夔鳳紋飾件一對,通體鎏金,除上面的斑斑綠鏽外,其餘部分仍金 光閃爍。銅飾表面飾以夔鳳紋,紋飾精美靈動,極具動感。夔鳳紋 是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夔鳳是以傳說中的鳳凰概念為基礎,以雉 雞、孔雀等為雛形幻構出來的一種神鳥形象。幾何圖案形狀的夔 鳳,一般有細長的「臣」字眼,頭上有冠、鷹嘴,有變形化的雙 翼、身軀和長長的尾翼,偶見一腿、爪。由於是幻化的,所以無定 型。此夔鳳紋飾件光彩熠熠,工藝精湛,成對保存,實為難得。 來源:雲中居舊藏,台北
770
FOUR ARCHAIC BRONZE WEIGHTS Western Han Dynasty (202 BC-AD 8) 7.3 cm. (2 7/8 in.) wide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HKD: 500,000-700,000 USD: 63,800-89,300
西漢.虎咬熊銅鎮一套四件 虎咬熊銅鎮一套四件,鎮作一虎和一熊糾纏撕咬的形狀,虎雙爪鉗 住熊身,嘴緊緊死咬住熊身,熊張嘴嚎叫,一爪用力拍打虎頭,一 腿騰空似在痛苦地掙扎。鎮整體造型設計新穎,組合巧妙。雙獸造 型被刻畫的入木三分,頗有今天的「寫實」塑造特點。《廣雅•釋 詁》記:「鎮,重也。」鎮的出現和使用與先秦兩漢時期古人的生 活方式密切相關。床、榻、枰是漢代主要用於坐、臥的傢俱,床、 榻等傢俱及室內地面就坐之處皆鋪席,鋪席後為避免起身落座時折 卷席角,便需在其四隅置鎮。 漢代席鎮多做動物形,常見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龜、 蛇等。整體造型生動,成套保存,品相完好,十分難得。斑駁銅 銹,更顯歷史厚重感,為同類器中上乘之作。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購入
771
A SILVER BEAR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7.3 cm. (2 7/8 in.) wide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and thence by descent
HKD: 500,000-700,000 USD: 63,800-89,300
漢.銀質熊 熊銅質,熊呈坐姿,四肢微微前屈,厚掌著地。短耳後伏、雙目直 視,鼻部肥厚,本器較為寫實,系描繪幼熊玩耍自娛的姿態,面容 憨厚,逗趣可愛。整件打磨光滑,呈銀色氧化的黑色,塑造神態盎 然,古拙可愛,通體結構圓潤,各個視角的線條均體現出健碩質樸 之美感,富具張力。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購入,留存至今
772
AN ARCHAIC BRONZE RITUAL WINE VESSEL, HE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771 BC) 24.8 cm. (9 3 /4 in.) wide
Exhibited: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2
Literature: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9, p. 135
西周.青銅盉 盉身似鬲,口沿外侈,口上有一圓蓋,蓋頂有盤龍形握手,龍昂首 盤體,身飾鱗紋,雙爪伏地,周圍飾弦紋。廣肩,肩部飾竊曲紋一 周。鼓腹,腹部飽滿而秀美,飾雷紋一周,三足分襠。流較長,作 立體龍紋,龍首微昂,張嘴為流。腹部一側置半環形龍首鋬,龍首 向外,既可把持,又美觀雅致。蓋側鑄有活動鏈環與鋬相連。 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主要作用是盛玄酒 (水)以調和酒味濃淡的,與爵配套可以盛酒,與盆配套亦可盛 水,常用於貴族祭祀、宴饗等禮儀性場合。整個器物造型獨特,鑄 制考究,銅綠斑駁,古樸典雅。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亦是研 究西周時期禮儀制度的實物資料。
HKD: 500,000-700,000
展覽:《「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
USD: 63,800-89,300
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2 年
出版:《「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
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9 年,頁 135
773
AN ARCHAIC BRONZE 'DRAGON' RITUAL VESSEL, GUI Western Zhou Dynsaty (1046-771 BC) 35.5 cm. (14 in.) wide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HKD: 1,000,000-1,500,000 USD: 127,500-191,300
西周.青銅弦紋雙龍耳簋 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容器,也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在西周 時期,簋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 鼎配合使用。共同成為等級、身份的象徵。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 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此簋 體重胎厚,蓋面隆起,頂部一圓形捉手。圓形敞口,鼓腹,圓底。 雙夔龍首耳,起於頸收於腹底,下有象鼻狀垂珥,樸拙靈動。肩部 繪製竊曲紋一圈,腹部隆起,飾弦紋,圈足沿外侈,飾竊曲紋,下 有三矮足,足上有獸頭,下端為象足形。簋內底有銘文:「內(芮)子 述弔(叔)乍(作)寶飤(簋)用典」。從器型看,屬於典型西周 中晚期樣式。整器古拙大氣,鏽色斑駁,器型完整,對研究西周青 銅鑄造工藝具有較高的價值。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購入
「進」卣考釋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張懋鎔
進卣一件,通梁高22.8、腹徑21.5x14厘米。器體作橢圓形,有蓋, 蓋為母口,頸兩側有一對環鈕,套接貘頭提梁,提梁為扁平狀。直 口,下腹向外傾垂,最大腹徑在腹部中線以下,矮圈足沿外侈。蓋 面隆起,蓋沿高,下端內收,蓋上有圈形捉手,兩側有一對犄角。提 梁飾夔紋和菱形紋。蓋上一周飾長尾鳳鳥紋,蓋沿和頸部飾分尾鳳鳥 紋,腹部飾垂冠鳳鳥紋。蓋上與頸部紋飾中央裝飾貘頭,均以雲雷紋 襯底。外底有方格形鑄筋。器內底與蓋內銘文相同,在亞字形框內有 銘文兩行7字:「進作父辛寶尊彝。」加上亞字共8字。 「進」卣的形制與效卣彷彿(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 成》,簡稱《銘圖》,編號1334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頸部的分尾鳥紋與竟卣(《銘圖》13336)、繁卣(《銘圖》 13343)相似,腹部的垂冠大鳥紋與奪卣(《銘圖》13233)近 似,銘文字形書體與奪卣相仿。關於效卣、竟卣、繁卣、奪卣的年 代,學界多認為是西周中期穆王時期的器物,考慮到進卣銘文的有 些字筆劃較肥大,還有一點早期金文波磔體的意味,所以進卣的年 代大致在昭穆之際,即在穆王前期,也有可能早到昭王後期。 青銅卣是商周時期一類重要的青銅酒器,在商代晚期數量很多,而 且體量比較大,有不少青銅卣通高超過25厘米,此時是為青銅卣發 展的高峰期。進入西周早期以後,發展勢頭減緩,形態變得低矮, 絕大部分通高在25厘米以下。雖然昭穆時期的青銅卣個頭不大,但 往往鑄造精細,紋飾華麗,而且多鑄有銘文,進卣就是這一時期具 有代表性的器物。 (參見張懋鎔主編,馬軍霞著:《中國古代青銅 器整理與研究•青銅卣卷》,科學出版社,2015年) 進卣的特點,或者說它的價值,大約有如下三點。 第一,鑄造精良,裝飾華美,是一件藝術精品。
較著名的例子有高卣蓋(《銘圖》13345,65字,有日名父丙)、 岡劫卣(《銘圖》13289,17字)、 긋륚 進鼎(《銘圖》02339, 31字,有日名父辛)等。西周中期以後就消失了。進卣銘文屬於比 較晚的例子。進卣銘文雖然只有8個字,但佈局得當。第一行字多, 但「作父辛」3字筆劃較少,相互錯落,剛好與「進」字成一列, 與筆劃繁複的「寶尊彝」呼應。亞字形框的設計也很講究,上下略 寬,中間收攏,襯托出銘文的修長和挺拔。讀進卣銘文,好像在看 一方古代璽印,又好像在欣賞一幅裝裱好的字畫,可謂賞心悅目。 如前所言,有亞字形框的銘文不少,但像進卣這樣富有藝術情趣的 銘文,還真難得一見。附帶說一點,古代的印章也有可能是受到這 種亞字形框的銘文的啟發而產生的。 第三,關於器主的身份地位。 如前所言,將銘文置於亞字形框內,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表現形式。 通常是將「亞」字放在銘文的末尾。研究者多認為這個「亞」字是 族徽,具體到進卣,「亞」是器主「進」所在的族氏的徽號。關於 「亞」字的解釋,學界分歧很大,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亞的職司與軍 事有關。 (參見嚴志斌:《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第157-175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鑒於以上有亞字形框的銘文多有日名, 其器主應該是殷商遺民,所以「進」應該是一位擔任軍職的殷商貴 族的後代,可能在新朝立了新功,才能擁有「進」卣這樣上乘的青 銅禮器。 第四,與「進」卣有關聯的器物。 在西周昭穆時期,與「進」同名的只有上舉的 긋륚 進鼎。此鼎1981 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鎮花園村15號墓。 (陝西省文物 管理委員會:《西周鎬京附近部分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6 年第1期第1-31頁)李學勤先生撰文指出:「 륚 進是名、字連稱,
進卣從提梁到腹部全器幾乎佈滿紋飾,細密平鋪的雲雷紋與凸起的 鳳鳥紋相映成趣。鳳鳥紋則形態各異,長尾和分尾鳳鳥紋伸展自 如、修長飄逸,垂冠鳳鳥紋則體態豐滿,鳳眼凸起,顧盼生輝。所 有線條一絲不苟,爽利清晰,整體構圖舒展大方,恰到好處。無論 是作為主紋的鳳鳥紋,還是作為輔助紋飾的雲雷紋,線條以圓筆為 主,較少方筆,因此畫面給人柔美、祥和的感覺。
的果和進意義相呼應。」(《論長安花園村兩墓青銅器》,《文 物》1986年第1期)。這就是說 긋 是族氏名,進是名字,考慮到在
第二,銘文的裝飾情調很濃郁。
代也差不多。兩者的銘文字形書體非常接近,而且都用亞字形框。 當然這些只是推理而已,有待於日後驗證。
進卣銘文7字外沿有亞字形框,這種表現形式比較特殊,可能與早期 文字來源於圖畫有關。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見於亞若癸鼎(《銘 圖》01892,9字,有日名乙、丁、癸)、 긿鬲(《銘圖》02994, 19字,有日名父乙)、亞艅祖辛簋(《銘圖》04574,9字,有日 名祖辛)等,例子很多。進入西周之後,這類形式的銘文減少,比
《說文》雲:「 륚 讀若踝」,金文中常讀為果,意思是侍。這樣講
很多青銅器銘文中,器主可以省略族氏名,單用人名,所以進卣和 긋륚 進鼎有可能是同人之器。再說 긋륚 進鼎是昭王時器,與進卣的年
順便說一點,西周時期的青銅卣往往和青銅尊相配置,形成一尊一 卣或一尊二卣的組合形式。「進」卣也不應例外,或許將來會發現 一件「進」尊和另一件「進」卣,也未可知。
774
AN ARCHAIC BRONZE RITUAL WINE VESSEL,YOU Western Zhou (1046-771 BC) 22.8 cm. (9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HKD: 3,300,000-3,900,000 USD: 420,800-497,300
西周.「進」卣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購入
蓋內銘文
器內底銘文
775
A SANCAI 'FISH' BOX AND COVER Liao Dynasty (AD 907-1125) 8.2 cm. (3 1/4 in.) diam. Provenance: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0,000-15,000 USD: 1,300-1,900
遼.三彩魚紋盒 盒呈扁圓形,蓋面微微隆起,盒體與盒蓋子母口相套合,直腹,矮 圈足。胎質堅硬細密,胎色灰白。此盒採用顏色釉和刻劃花的裝飾 技法,盒蓋用綠釉裝飾海浪和雲氣,期間躍動的鯉魚以紅彩裝飾, 紅綠搭配色彩鮮明,蓋沿刻劃兩條弦紋,兩條弦紋之間用白釉填 充,盒蓋表面有細密冰裂紋開片,盒體外壁除圈足外通體施綠釉, 盒底則施綠釉。此器可作文房之用蓋盒,喜氣高雅。 來源: 歐洲私人舊藏
776
A MOULDED SANCAI 'FIGURE' TRIPOD JAR Tang Dynasty (AD 618-907) 22 cm. (8 5 /8 in.) diam.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Exhibited: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Tang Tri-colour ,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1995
Literature: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Tang Tri-colour ,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1995, no.75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唐.三彩貼花人物三足罐 此罐敞口,卷唇,短束頸,溜肩,圓鼓腹,斂脛,三獸足向外傾, 呈三足鼎立之勢。外壁施加綠褐色為主的低溫三彩釉,釉色流淌交 融,十分精緻華美。 罐的肩、腹部採用貼花工藝各貼塑花卉和人物圖案作為主題紋裝 飾,呈現出較強的立體感。足上間露白胎,施褐釉。突露的趾爪落 地,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 唐三彩可以說是唐朝陶瓷文化的代表,能夠折射出唐文化的博大精 深。儘管唐代生產三彩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因 其華麗的釉色和獨特的造型,不僅是受到當時達官顯貴的追捧,也 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整器造型渾圓飽滿,貼花圖案構圖精 巧,做工精細,富有濃郁的裝飾效果。交錯的釉色浸潤流淌,色彩 豔而不俗,狀似潑墨水彩畫。三足爐的造型與色彩構成了豐富的藝 術語言,詮釋了大唐的審美風尚,是為唐三彩藝術品中的傑出代 表。 來源:雲中居舊藏,台北 展覽:《唐三彩特展圖錄》,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5 年 出版:《唐三彩特展圖錄》,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5 年,
編號 75
參閱:《世界陶磁全集·11·隋唐》,日本小學館,1976 年,圖 119
777
A GREEN-GLAZED 'PARROT' EWER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22.5 cm. (8 7/8 in.) wide Provenance: An Overseas private collection
HKD: 300,000-500,000 USD: 38,300-63,800
宋.綠釉鸚鵡水注 鸚鵡水注是壺式之一,因器身塑成鸚鵡形,故稱。流行於五代至北 宋時期,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均有出現。 此鸚鵡水注滿施綠釉,釉色青翠,鸚鵡體態肥壯,呈站立狀,雙爪 緊緊抓住一個呈覆盆狀的底座。鸚鵡的頭頂裝飾有流蘇,雙目圓 睜,眼部周邊壓印有睫毛。它的長尾微翹,翅膀上印有羽毛紋,胸 部和腹部裝飾有斜格紋和羽毛紋。鸚鵡嘴為流,腹中空,背部有一 長頸注口,注口圓唇外翻。在注口與鸚鵡背之間,有半環形壺把, 以方便提壺倒水。此壺造型別致,形象生動逼真,兼具實用與審美 於一體,體現出古代工匠豐富的想像力,頗為難得。 來源: 海外私人收藏 參閱:《地下宮殿の遺宝 : 中国河北省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 出光美術館,日本,1997 年,編號 84
河北省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 褐釉鸚鵡水注
778
A SANCAI FIGURE OF A SEATED LADY Tang Dynasty (AD 618-907) 33 cm. (13 in.) high Provenance: Leon Derwa collection, Belgium, acquired in 1998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600,000-2,100,000 USD: 204,000-267,800
唐.三彩仕女坐像 仕女鬟髪垂髻,面部粉潤,面龐豐潤,娟秀的雙眼微眯,青黛描眉,巧 鼻櫻唇,微微仰首,似在眺望遠方。身穿黃綠無領花衫,下著黃色高腰 長裙,腳蹬尖履,裙帶飄逸。仕女雙手捧鴨形水瓶於胸前,體態豐腴端 莊,姿勢優美。唐人以豐肥為美,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徵,此仕女 主要色彩有黃、綠、白三色,釉色流淌自然,華麗異常。唐三彩全名唐 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 胎料,器物以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 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 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 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 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 里程碑。該仕女俑製作精工,形態生動自然,頗具大唐風範,為唐三彩 不可多得的遺珍。 來源:比利時 Leon Derwa 先生舊藏,購於 1998 年
歐洲私人舊藏
參閱:《東洋陶瓷名品圖錄》,松崗美術館,1991 年,第 82 頁,
圖版編號 18
《Sancai, Three-colored Glazed Ware, Treasures of the Silk
《根津美術館藏品選:工藝編》,根津美術館,2001 年,圖 48
Road》,出光美術館,2019 年,圖 17
779
A CARVED WOOD FIGURE OF STANDING SHAKYAMUNI Ming Dynasty (1368-1644) 37.8 cm. (14 7/8 in.) high Provenance: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明.木雕彩繪釋迦牟尼立像 釋尊赤足立於蓮花寶座之上,螺髮高肉髻,面相開闊圓頤,彎眉長 鼻,大耳垂肩,雙目微閉,靜謐氣斂,似在沉思冥思。身著雙領下 垂式袈裟,內著長裙,胸、肩堅實圓潤,胸前配瓔珞,腰間束帶。 袈裟簡潔無裝飾,衣褶流暢相迭,垂然而下,質感較強。左右手均 缺失,但從手勢判斷當為一手施無畏印,一手作與願印。釋尊神情 靜穆莊重,儀態安詳沉靜。整體造型端莊,比例勻稱,肢體豐滿圓 潤,年代既久,斑駁了佛像原有的彩繪,盡顯蒼古之氣韻。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
780
A CARVED IVORY FIGURE OF AN OFFICIAL 17th Century 21 cm. (8 1/4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17 世紀.象牙雕文官像 取一截牙尖為材,依型奏刀,牙質細密。文官呈站姿,頭戴帽,開 相和善,長須飄動,雙手置胸前,手執笏板,微側而立,似在欣賞 眼前之物。神態柔和,眉眼帶笑,頗為專注。此像刀法簡潔,輪廓 細膩,衣紋流暢;且包漿厚重,頗有神韻。 來源:香港私人收藏
781
A CARVED WOOD FIGURE OF A SEATED BODHISATTVA Yuan Dynasty (1271–1368) 40 cm. (15 3 /4 in.) high Provenance: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780,000-980,000 USD: 99,500-125,000
元.木雕菩薩坐像 木雕菩薩,菩薩頭戴高花冠,兩側繒帶飄逸靈動。面容溫婉,鼻樑 高挺,雙目微閉,似在沉思冥想。菩薩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胸 部配飾聯珠式瓔珞,刻畫精美,下身著高束腰長裙, 衣紋飄逸富有垂墜 感,自然鋪於寶座之上,生動寫實,自然流暢。裙腰結帶,腰帶飾 寶珠花飾。菩薩右手奉持經卷,左手置於膝上,手的刻畫纖細修長, 優美富有動態,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細觀這尊造像,其面相 及衣飾繼承了宋代佛像樸實自然、貼近現實的風格。造像身軀渾厚 挺拔,端莊持重。整體雕刻細膩,形象生動,時代風格鮮明,有重 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來源:美國私人收藏
782
A STONE FIGURE OF A STANDING BUDDHA Northern Wei Dynasty (AD 386-534) 70.8 cm. (27 7/8 in.) high Provenance: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300,000-500,000 USD: 38,300-63,800
北魏.石雕佛身 佛像殘損,僅留立式佛身。身穿通肩式袈裟,內著僧衣,衣 料自然下垂,長袍大袖。衣紋勾勒自然,線條綿長,如春蠶 吐絲,層層迭迭,自然下垂,質感較強。右手或結說法印 (已殘損),左手結施與印,為佛陀說法的身形。此尊佛身 像整體刻繪精美,姿態優雅,袈裟緊貼身軀,顯露出極美身 材,是富有人性、動感、健美而又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稱得 上是北魏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精品佳作。年代久遠,雖滄桑 仍富有宗教智慧的光芒。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
783
A LIMESTONE FIGURE OF A STANDING BODHISATTVA Northern Qi Dynasty (AD 550- 577) 82 cm. (32 1/4 in.) high Provenance: A Swiss private collection
HKD: 600,000-800,000 USD: 76,500-102,000
北齊.石灰岩菩薩立像 此尊菩薩立像石灰岩雕成。菩薩頭部與肢臂雖已遺失,但仍可以想 見原件當是一件精緻完美之作。整件袈裟線條流暢,保存完好,可 見造像形體之典雅、雕刻之精美,頸部飾項圈,通體點綴瓔珞珠 鏈,中間腰帶自然下垂,浮雕蓮花圓心紋等圖案。整體刻繪精美, 姿態優雅,袈裟緊貼身軀,顯露出極美身材,是富有人性、動感、 健美而又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稱得上是北齊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精 品佳作。 來源: 瑞士私人收藏
784
A GILT BRONZE EWER AND COVER Ming Dynasty (1368-1644) 17.5 cm. (6 7/8 in.) high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85,000-125,000 USD: 10,800-15,900
明.銅鎏金執壺 執壺又稱「注子」、「注壺」,是隋代出現的酒具,其最初的造型 由青銅器而來。該執壺銅胎,缽形小蓋,蓋頂飾小圓鈕,喇叭口, 凸唇,直頸,圓腹,微喇形足。壺身兩側分置彎流及曲柄,一側置 耳形柄,一側設細長流,流與壺身間有一裝飾性連結,使得整個造 型更為穩定勻稱。整器造型別致,線條柔美,典雅華麗,通體鎏 金,除上面的斑斑綠鏽外,其餘部分仍金光閃爍,工藝精湛考究, 難能可貴。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785
AN ARCHAIC BRONZE INCENSE BURNER AND COVER, BOSHANLU Eastern Han Dynasty (AD25 - 220) 25 cm. (9 7/8 in.) high Provenance: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
東漢.青銅鳳鳥博山爐 此博山爐由爐蓋、爐身、底盤三部分組成。爐蓋以鏤空雲氣環繞山 巒狀為主飾,底盤折沿、淺腹平底,爐盤中部為一鳳鳥,昂首而 立,嘴銜爐體支座,其下雙腳腳踩一隻巨龜。爐體鏤空,當爐腹內 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 身仙境的感覺。此件博山爐製作精工,為東漢精品。 來源:美國私人收藏
HKD: 60,000-80,000 USD: 7,700-10,200
786
A PAIR OF ARCHAIC BRONZE WINE CUPS, JUE Late Shang Dynasty 20.2 cm. (8 in.) high Provenance: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 aquired in the 1990s
HKD: 500,000-700,000 USD: 63,800-89,300
商晚期.青銅爵一對 此爵杯長流尖尾,流上立雙柱,器呈橢圓體,卵形深腹,半圓形 鋬,三棱形錐尖足。形體肅穆雋秀,腹部主飾精美饕餮紋,線條細 膩流暢。整體形制規整,造型勻稱,紋飾華美,歷時久遠卻保留完 好,且成對保存尤為難得。 《說文解字》釋「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 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古時「爵」、 「雀」相通,此段言酒器之爵取象於雀。宋人呂大臨亦沿襲此說, 言爵「前若噣,後若尾,足修而銳,其全體有象於雀」。此爵身飾 以饕餮紋,形式繁複精緻,鏽跡斑駁,包漿厚重,更顯古樸之韻, 為商晚期青銅器之佳作。 來源:美國私人收藏,20 世紀 90 年代入藏
787
A DING 'DRAGON' CUP ST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 960-1127) 19.3 cm. (7 5 /8 in.) wide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000,000-1,500,000 USD: 127,500-191,300
北宋.定窯螭龍紋蓮瓣盞托 此盞托乃典型仿金銀器風格,托呈圓形,托盤淺腹,寬沿微折,折 沿上以線刻雲龍一周,雲氣繚繞,氣韻通暢,龍身遒勁。托盤中央 起承台,檯面中心刻圓圈是為蓮心,邊緣起線為托圈,盞足恰臥其 中,造型端莊秀美,渾厚大氣,台牆印刻覆蓮瓣紋,覆蓮重重疊 疊,突出飽滿,具高浮雕效果。底承高闊的圈足,圈足上亦以線刻 雲龍紋一周,蒼龍在雲霧中忽隱忽現,氣勢非凡,精神抖擻,與折 沿上下呼應。施釉到底,足內澀胎,細膩潔白,堅實緻密,釉面光 潔瑩潤,淡雅清新。釉色清雅,古雅十足,通體均施白釉,色澤自 然古雅,寶光渾然,釉面溫潤,清雅怡人,盡顯宋式優雅。 茶盞是茶道具中之靈魂,盞托是為提升茶盞的托用道具,故盞托在 茶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論。此茶盞盞托起高足,精工細刻,器形 周正。器身施以白釉,釉色微微閃黃,胎骨潔白緻密,釉面勻淨 細潤,給人以恬淡溫潤之感。而螭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的來源之 一。漢時,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 的叫虯龍,無角的叫螭龍,級別甚高。定窯器物刻繪龍紋之器物較 為少見,成書於南宋的《百寶總珍集》有曰:定窯者,器物底有螭 虎者好。「螭虎」為龍蛇之屬,「螭虎」紋又稱「螭」紋,戰國至 東漢較為多見,一度少見,宋代再次成為流行紋飾。 來源: 日本藏家舊藏
788
A RARE AND FINE LARGE DING 'DRAGON' DISH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 960-1127) 31.5 cm. (12 3 /8 in.) diam. Provenance: An importart Asi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5,000,000-7,000,000 USD: 637,500-892,500
北宋.定窯陰刻龍紋大盤 定窯圓盤,微微斂口,腹斜淌略微外鼓,圈足修削工整。盤心刻繪 行龍一隻。盤背素面無飾,通體施釉,釉色潔白。盤心之龍紋做 細頸長身騰飛狀,昂首伸抓,鬚髮噴張,三趾犄張,趾尖如鉤, 角若岔枝,身披鱗片,鬚髮肘毛飄逸,鱗爪飛揚。巨目圓睜,張口 吐舌,長吻露齒,整體精神抖擻,神采飄逸。龍皆以單刀刻細線構 成,但線條仍隨著刀體刻入角度而變化,龍身線條入刀較斜,鱗 爪細部則以較垂直的角度刻成。此盤紋飾氣韻生動,毫無凝滯,非 成竹在胸的熟練匠人不可為之。盤施白釉,釉光含蓄,色泛牙白。 盤外壁及底部多有釉水凝結,即俗稱的「淚痕」,為重要的窯口特 徵。盤口即圈足底部露胎,胎質極為細密潔白。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出產精細瓷而馳名,宋金時期為定窯 發展的鼎盛時期,製瓷技術有諸多創造和進步,因瓷質精良,色澤 淡雅,紋飾秀美,定窯曾一度奉命向北宋宮廷進貢瓷器。明人曹昭 刊於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的《格古要論》:「古定器,具出北 直隸定州。土脈細、色白而滋潤者貴,質粗而色黃者價低。外有淚 痕者是真,劃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繡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間 窯最好,但難得成對者。有紫定,色定,有墨定,色黑如漆。土具 白,其價高於白定。」此件定窯刻花盤、胎質細膩,器形端莊,盤 內劃花龍紋流利生動,應為供奉皇家所用,釉面柔潤,色呈牙白悅 目,聚處若淚痕而色略深,久歷千年風霜,樸淳如昔,足證其珍。 來源: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世界陶磁全集·12·宋》圖 144
參閱:《世界陶磁全集·12·宋》,日本小學館,1976 年,圖 144
789
A WOOD FORMATION ENCASING ROCK Qing Dynasty (1636–1912) 36.5 cm. (14 3 /8 in.) high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40,000-60,000 USD: 5,100-7,700
清.木包石 此件隨形木裏包覆一石,經匠人巧思琢磨,成一案上擺 件,依其本然面貌稍加雕琢後即可陳設。木包石,亦 稱根抱石,指樹根把石頭包住生長,形成有根有石頭在 一起的奇特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樹木生長在泥 土貧瘠的山中,樹根緊緊地貼住岩石生長,最終將石塊 緊緊包住,形成包石現象。因其盤根錯節,自然奇特, 頗具皺、瘦、透、漏的特點,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審美 情趣,因而備受青睞。此品包漿肥潤,借自然之鬼斧神 工,略施刀工,富有天然意趣,給人以無限想像空間。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790
AN ALOESWOOD FORMATION Cambodia 16 cm. (6 1/4 in.) high, 128g Provenance: A Kyoto private collection, Japan
HKD: 30,000-50,000 USD: 3,800-6,400
柬埔寨.真南蠻香 沉香木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或沉香等樹木的乾燥木質部分,產於亞 熱帶的樹木,其香品高雅,格外珍稀,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 首。香道在我國歷史悠久,後傳入日本,成為風尚。沉香木則是香 道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日本足利義政時期的三條西實隆、志野宗 信、村田珠光等人將香木分為六國五味,六國為伽羅、羅國、真 南蠻、真那賀、佐曾羅、寸門多羅,五味為辛、甘、酸、苦、鹹。 此件沉香料即六國中「真南蠻」沉香,氣韻濃郁明顯,味道香醇綿 長,十足珍貴,是難得的收藏佳品。 來源: 京都香道藏家收藏
791
A RARE WHITE QINAN FORMATION Vietnam 23 cm. (9 in.) high, 663g Provenance: A Kyoto private collection, Japan
HKD: 1,200,000-1,800,000 USD: 153,000-229,500
越南.白棋楠立峰 白棋楠簡稱白棋,白棋產地以越南為主,越南又以芽莊盛產白棋名 噪海外,深受愛香人士熱捧。白棋楠是常見棋楠中香味最濃,香韻 最悠遠,品質也屬上層,被譽為「香中舍利」。台灣香學者劉良佑 先生《香學會典》一書中言道:「白棋則白黃如牛油色,中有黃褐 色香脂射腺細絲,初香如悠遠花草之香,極其優美,本香亦甜涼濃 郁,尾香乳味迷人而持久。」由此可見白棋幾乎是頂尖棋楠的代名 詞。白棋楠質地軟糯,滿油者入刀質感如蠟,薄片切出自然打卷, 碎屑可揉捏成丸,上等白棋粉放置後會抱成團。人間最美好的香, 就是棋楠之味。該材料取之隨型,可品香亦可收藏。 來源: 京都香道藏家收藏
792
AN ARCHAIC BRONZE 'KUI DRAGON' RITUAL FOOD VESSEL, DING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771 BC) 21.5 cm. (8 1/2 in.) high Provenance: An Overseas private collection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西周.青銅夔龍紋鼎 此件青銅鼎,圓形敞口,雙立方耳,鼓腹圓底,以三足鼎立之勢展 現於眼前。器形規整端莊,沉靜肅穆。上腹部裝飾一周環帶狀夔龍 紋,精簡幹練,古拙樸雅。整體呈暗褐色,隨處可見綠鏽斑斑,遠 看仿佛閃耀著綠色光芒,年代久遠,自然天成。 西周,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此時期製作的青銅器,具有很高 的藝術收藏價值。鼎,是一種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 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此件青銅鼎 器形敦厚,鑄造工藝精湛,厚重感強,是西周同類青銅器之翹楚。 來源:海外私人收藏
793
AN ARCHAIC BRONZE 'DRAGON AND BIRD' RITUAL POURING VESSEL, YI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34.5 cm. (13 5 /8 in.) wide
Exhibited: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2 Literature: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9, p. 136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500
西周晚期.青銅龍鳥紋匜 匜是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多與盤共用於儀式典禮,為洗手之 器。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其形 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橢圓形,敞口,前有流,後有鋬。為了防 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一些的 無足。有的有蓋,有的體高,有的全身佈滿花紋,造型不一。周朝 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該件青銅匜通體青綠鏽,整體呈瓢形,前有短流,略上揚。流與腹 無間隔。尾部有環形鋬,上面扇形上飾有龍鳥紋。圜底,下置三蹄 形足,兩足在前,一足在後。口沿下飾一周龍鳥紋。此匜造型穩 重,紋飾簡練,製作精良,為西周晚期匜中佳作。 展覽:《「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 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2 年 出版:《「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 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9 年,頁 136
794
AN ARCHAIC BRONZE FOOD VESSEL, POU
商晚期.三羊首獸首紋青銅瓿
Late Shang Dynasty 25.5 cm. (10 in.) diam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2
Literature: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9, p. 132
HKD: 8,000,000-12,000,000 USD: 1,020,000-1,530,000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井中偉
三犧首獸面紋銅瓿造型美觀,紋飾謹嚴,鑄造精良,堪稱商代晚期 銅瓿的上乘佳作。該器圓潤端莊,小侈口,窄折沿,斜方唇,短束 頸,圓溜肩,弧鼔腹,緩平底,高圈足。口沿與頸部均光素無紋, 頸部以下以兩週橫向素面窄條間隔開肩、腹、圈足三個紋飾帶,又 以縱向三段對應的扉棱將紋飾帶三等分。肩部裝飾有三個等距分佈 的高浮雕犧首,一雙犄角對稱外卷前勾似盤羊,臣字形雙目,圓睛 凸出,蠒耳外張,額、鼻及吻部以陰線勾勒;以犧首為中心,飾三 組對稱的夔紋,夔首相對,主紋間隙填以卷雲紋或勾連雷紋,各組 夔紋之間以四節式長條形扉棱相分隔。腹部飾三個淺浮雕式大獸面 紋,獸面的額、鼻與肩部所飾的犧首上下對應,雙角高聳內卷, 呲牙瞋目,圓睛鼓凸,身軀簡化,尾部下卷,獸面各部位以陰線勾 勒,線條疏朗流暢,主紋間隙也以卷雲紋填地。圈足亦飾三個獸面 紋,因受空間所限,紋幅寬扁,不過主紋間隙仍有捲雲紋填地。此 外,內底近中心位置有一不規則圓孔,外底上數條菱形加強筋清晰 可見。該器通高19.5厘米,腹最大徑25.2厘米,重3.9千克。銅瓿不 見自名銘文。 「瓿」字最早見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本義為盛食之器。 《說文•瓦部》:「瓿,甂也。」又雲:「甂,似小瓿,大口而
泉屋博古館藏獸首紋青銅瓿
卑,用食。」宋代開始著錄銅瓿,呂大臨在《考古圖》卷五中首次 著錄了兩件銅瓿,採納《說文》之說,「姑以瓿名之。」王黼在 《博古圖》中解釋瓿的形制與功用,「若乃瓿所以盛醢醯之物固以 狀此」,意為瓿是盛放醬料之物的容器所以形狀如此。實際上,銅 瓿屬於貯酒容器,由銅罍衍生而來,至遲於殷墟文化一期開始出 現,主要流行於商代晚期,進入西周早期就基本不見了。很明顯, 銅瓿是殷商「重酒」文化的產物,與觚、爵、尊、卣等酒器搭配組 合,通常用於祭祀、宴享等重大特定的禮儀場所。 銅瓿流行時間不長,存世數量稀少。中國嘉德(香港)此次上拍的 這件銅瓿年代約為殷墟文化二期,正值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頂盛 時期。雖然其與日本住友氏所藏犧首獸面紋銅瓿、泉屋博古館藏犧 首獸面紋銅瓿、藤田美術館藏犧首獸面紋銅瓿等(見張懋鎔主編, 孫妙華著《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瓿卷》,附表3,科 學出版社,2019年。)比較相似,但是造型更為厚重,裝飾更加華 麗。圓潤的器身配以高浮雕犧首、三段式扉棱和三層花紋等裝飾, 其中精細繁縟的三層花紋即以雲雷紋襯地,以肩、腹部的夔紋和獸 面紋為主紋浮於地紋之上,主紋上又飾以各種陰線彰顯各部位特 徵,尤其構圖嚴整的獸面紋為這件銅瓿更增添了幾分奇詭神秘與肅 穆莊重。這些複雜而高超的裝飾工藝是商代晚期青銅裝飾藝術的傑 出代表,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銅文明的燦爛輝煌。 總之,這件銅瓿造型和裝飾協調自然,個體雖小,但製作精緻,像 這樣保存極好的銅瓿實屬鳳毛麟角之絕品,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 和收藏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 展覽:《「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 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2 年 出版:《「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及香 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19 年,頁 132
795
A PAINTED POTTERY JAR Neolithic Period, C.4th-3th Millennium BC 32 cm. (12 5 /8 in.) wide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仰韶文化.彩陶罐 仰紹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 時間大約在西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 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 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 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紹文化。 此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 裝飾有四大圓圈紋,圓圈內填以十字紋,極富裝飾效果,表現出強 烈的原始意味。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796
A BLACK POTTERY STEM CUP Neolithic Period, C.4th-3th Millennium BC 13.5 cm. (5 3 /8 in.) high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龍山文化.黑陶蛋殼杯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約為西元前2600年~ 西元前1900年,因山東城子崖遺址而得名。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山 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胎薄如蛋殼而得名,據測量胎體最薄 處可達0.2~0.3cm。這件高柄杯器口呈淺盤形大長口,杯身呈圓筒 形,下接杯柄,杯柄上端為細實柄,下為中空管狀,鏤有錐孔,下 為喇叭形圈足口。色澤漆黑黝亮,器表可見因快輪製陶而形成的細 紋。整器胎薄體纖,保存完整,歷經千年而色澤如新,實為收藏之 佳品,值得珍之。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797
A SANDSTONE FIGURE OF A SEATED LUOHAN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 907-960) 48 cm. (18 7/8 in.) high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五代.砂岩羅漢坐像 此尊羅漢坐像以砂岩圓雕而成。羅漢面部飽滿圓潤,鼻樑高挺,雙 目微睜,似有所思而神態安寧祥和。身著僧服袈裟,袒胸露腹,右 腿盤曲,左腿支起,右手放於曲盤的右膝,左手自然伏於左膝,遊 戲坐於高台座上。衣紋褶皺自然,袈裟下擺自然搭於台座上。此羅 漢像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傳神,為五代造像之精品。 來源:台灣私人收藏
798
A SANDSTONE FIGURE OF BUDDHA Northern Wei Dynasty (AD 386-534) 32 cm. (12 5 /8 in.) high Provenance: Acquired in the China between 1903 and 1906 A Belgian private collection. Sotheby's London, 7 November 2012, Lot 314
Exhibited: Tentoonstelling. Aspecten van de Chinese Kunst , Sedelijk Museum, Diest, Belgium, 1978 Literature: Tentoonstelling. Aspecten van de Chinese Kunst , Sedelijk Museum, Diest, Belgium, 1978, no. 14.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500
北魏.砂岩坐佛碑 造像碑為坐佛一尊,由砂岩雕刻而成。佛肉髻高聳,髮際線平直, 面相圓寬,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雙眼微睜,作靜穆凝思 狀。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下擺厚重,分層覆搭佛座之上。整尊 造像刻劃自然流暢,給人一種超脫、莊嚴之感。供奉佛造像碑是北 魏至唐代這一時期風行的、特有的宗教佛教文化藝術品種。盛行於 北朝時期,多發現於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省。現存的實物, 以北魏時期的最早,而以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時期的數量 最多,說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該造像表現出典型的北魏造像風 格。 來源: 1903-1906 年得自中國
比利時私人收藏
倫敦蘇富比,2012 年 11 月 7 日,拍品編號 314
展覽:《Tentoonstelling. Aspecten van de Chinese Kunst》展,
Sedelijk 博物館,迪斯特,比利時,1978 年
出版:《Tentoonstelling. Aspecten van de Chinese Kunst》展,
Sedelijk 博物館,迪斯特,比利時,1978 年,編號 14
799
AN INK ON SILK PAINTING OF A BUDDHIST GUARDIAN Ming Dynasty (1368-1644) 126 x 75 cm. (49 5 /8 x 29 1/2 in.)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20,000-180,000 USD: 15,300-23,000
明.彩繪韋陀 本幅韋陀畫像設色豐富豔麗,韋陀身形魁梧,雙手合十,橫杵於腕 上,巍然站立,正義凜然。粉面無須,面廓方圓,眉眼高揚,不怒 自威。頭戴紅纓盔,身披甲胄,腰間繪有飄菱,輕盈靈動。身後飾 有祥雲及火焰形背光。通身衣紋多變,堅硬貼身的甲片與隨風飄揚 的衣袍,以不同手法描繪得自然逼真。整幅畫像人物姿態生動有 力,色彩飽和而不失莊嚴厚重,構圖飽滿,堪稱精品。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 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後來歸化為佛 教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韋陀的造像常 被安置於佛寺中央天王殿后,手執金剛寶杵,守護大雄寶殿內主神 釋迦牟尼佛,也經常侍立於觀音身旁,充當觀音菩薩的護衛。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台灣私人收藏
800
A GILT BRONZE BELL Five Dynasties Period to Song Dynasty 26.5 cm. (10 3 /8 in.) high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800,000-1,200,000 USD: 102,000-153,000
五代 - 宋.銅鎏金寶珠鈴 金剛鈴是佛教密宗法器,是表智德之器,具摧破、堅固二德,有摧 破煩惱之功用。 其柄呈金剛杵形,以柄之樣式而有獨股鈴、三股鈴、五股鈴、寶 鈴、塔鈴等五種之別,稱五種鈴,與五種杵共置於修法大壇上各相 應之位置。此寶珠鈴精銅鑄造,通體鎏金,金光燦燦。其柄為束腰 形蓮座,其上置摩尼寶珠,火焰形背光。鈴身呈缽形,光素無紋。 在密教法器中,鈴有特殊的象徵意義,上部表示佛身,下部象徵佛 語。本品造型少見,整體工藝精細,具有莊重威嚴之勢。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參閱: 《 奈 良 國 立 博 物 館 監 修: 密 教 法 具 》, 奈 良 國 立 博 物 館, 1965 年,圖 113
日本靜岡尊永寺藏銅鎏金寶珠鈴
801
A BRONZE RITUAL OBJECT, VAJRA
大理.銅金剛杵
Dali Kingdom (AD 937-1094, 1096-1253) 21 cm. (8 1/4 in.) long
此金剛杵精銅鑄造,為五股金剛杵。金剛杵身壁鑄造出蓮花紋、聯 珠紋等,層次分明,簡潔端莊。金剛杵為密宗常見之法器,造型多 樣,長短不一,中部為把,兩端有獨股、二股、三股、四股、五 股、九股等刃頭,以一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其中五股表示五 方佛的智慧功德。在佛教密宗中,金剛杵象徵著所向無敵、無堅不 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斷除各種煩惱,摧毀形形色色阻礙修 道的惡魔,為密教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一般與金剛法 鈴相配。此五股金剛杵,造型精緻,模鑄紋飾清晰,充滿古拙蒼勁 之感,為法器傳世精品,不可多得。
HKD: 1,000,000-1,500,000 USD: 127,500-191,300
802
A BRONZE FIGURE OF KSITIGARBHA Dali Kingdom (AD 937-1094, 1096-1253)
大理.銅地藏王菩薩像 此尊地藏菩薩由精銅鑄造,作比丘相,雙眉彎曲,與鼻相連,開相 年輕持重,眉間生白毫,雙目微閉,嘴角上翹,面容寧靜智慧,慈 祥莊嚴。臉型飽滿,雙耳厚實垂肩。頭戴毗盧冠,身著僧祇支,右 衽交領,肩披袈裟,衣褶層層,自然靈動。上身端正,結半跏趺 坐,衣袖鋪蓋雙膝,垂然而下,坐於石座上。整像比例協調,質地 精良,包漿醇厚,為大理造像之難得佳品。
29 cm. (11 3 /8 in.) high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2,000,000-2,500,000 USD: 255,000-318,800
依據此尊的造型、衣紋裝飾及坐姿來看,明顯不同於中原佛教造像 及藏傳佛教造像的系統。此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性。經查閱公開 之資料,雲南省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一 書中有一件石雕造像(圖一),其面相、衣紋的裝飾技法與此尊極 為近似。其年代定為南詔大理國。此外,雲南省博物館藏一件銅漆 金地藏菩薩坐像(圖二),面相、坐姿及腿下台座衣褶紋樣與此件 拍品幾乎完全一致。其年代定為宋 大理國。根據這兩份資料比對來 看,可知此件拍品應為大理國作品,坐像乃是地藏王菩薩。類似於 此尊造像之大理國作品,並不常見,可謂極其稀有。他有其特殊的 宗教造像儀軌,有其自成一派的脈絡體系,值得研究、珍藏,具有 深層的藝術及研究價值。 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 秘藏」,故名地藏。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被民間尊為佛教四 大菩薩。地藏菩薩多現髡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 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 《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等記,由於地藏菩薩在無 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 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示現僧人相。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參閱:《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雲南美術出版社,中國, 1999年,圖40
圖一
圖二
803
A LONGQUAN CELADON-GLAZED CYLINDRICAL TRIPOD INCENSE BURN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 - 1279) 14.8 cm. (5 7/8 in.) diam.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Asi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300,000-500,000 USD: 38,300-63,800
南宋.龍泉弦紋三如意足爐 弦紋筒爐的造型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漢代銅樽,陶瓷質者最早 可見唐代三彩器,之後的兩宋也頗為流行,汝、定、官窯皆有生 產,且為今日的稀世珍寶。此件龍泉三足爐,形體嬌小玲瓏,雋美 可人。器身作筒式,口沿圓潤,直壁,器壁自上而下飾弦紋數道, 平底微內凹,下承三如意形足。通體內外滿施青釉,釉質溫潤酣 美,積釉處釉色深翠,此爐工藝細膩規整,器型雅致,是南宋時期 龍泉燒製高等級香道器皿。 來源:亞洲重要私人珍藏 參閱: 《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商務 印書館,香港,1996 年,編號 123 《特別展:中国の陶磁》,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1965 年, 編號 180
804
A LONGQUAN CELADON-GLAZED TRIPOD INCENSE BURN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 - 1279) 12.8 cm. (5 in.) diam.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500
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本品口外侈,束頸,扁鼓腹,下承三足,腹部均起脊,向下延伸至 足端,線條流暢自然,頗見功力。三足處施醬色護胎釉,內外壁均 施青釉,釉面肥厚潤澤,釉色勻厚青翠,胎體灰白、細膩,施青 釉,釉面淳厚、滋潤。 該爐線條古樸中透出圓潤,色澤清純,優雅秀麗,頗具龍泉窯青釉 之氣韻,是南宋龍泉窯的標準器。
805
AN ARCHAIC BRONZE INCENSE BURNER AND COVER, BOSHANLU Han Dynasty (202 BC-AD 220) 21.7 cm. (8 1/2 in.) high Provenance: Muwen Tang collection
HKD: 160,000-210,000 USD: 20,400-26,800
漢.青銅博山爐 此博山爐由爐蓋、爐身、底盤三部分組成。爐蓋高聳鏤空形成雲山 狀,出煙孔利用山巒疊嶂之勢,隱藏於平視難見之處,熏煙時則見 嫋嫋香煙升起。峰巒之間飾以仙獸。底盤折沿、淺腹平底,爐盤中 部為一騎龍力士。力士上身裸露,屈膝騎在臥獸上,左手撐於獸 頸,右手擎托爐身,矯健有力。龍昂首跪臥,張口欲噬,頸部前伸 作掙扎狀。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 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 博山爐又名博山香爐、博山香熏、博山熏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 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為青銅器和陶瓷器。博山爐是專指 仙山造型的熏爐,是春秋戰國以來持續發展的焚香文化和當時社會 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亦為漢代道教方術之說。漢朝 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 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產生的,並在漢代廣為流行,亦成為漢朝焚香器 具的一大代表。 來源:沐文堂舊藏
806
A GILT-SPLASHED BRONZE TRIPOD INCENSE BURNER Ming Dynasty (1368-1644),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13 cm. (5 1/8 in.) diam. Provenance: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HKD: 600,000-800,000 USD: 76,500-102,000
明.銅灑金沖天耳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此爐通體灑金,端正大氣,古樸凝練。圓唇外敞,收頸鼓腹,下腹 圜收,三乳足承於爐底,沉穩精到。口沿左右對飾沖耳,耳瓣渾圓 壯實。整件器物,造型流暢,精銅鑄造,外部以灑金裝飾,隱隱有 寶石光華蘊含其中,觀之光影浮動,色澤瑩亮。 此類銅爐稱沖天耳爐,在明中期至清早期出現較多。據史料載,沖 耳爐原為宣德皇帝置於案邊,相伴朝議之物,乃宣爐之首。整器小 器大樣,乃標準沖耳爐式樣,大小合度,賞玩皆宜。宣德爐鑄造中 的最大的成就是器物表面的金銀裝飾工藝。按邵銳《宣爐匯釋》的 記述,宣德爐製作中使用了鎏金、滲金、泥金、鑠金、麩金雨雪 點、流銀、滲銀、泥銀、赤金霞片、金銀雨雪點、金銀商嵌等方 法,灑金即為上述一種,工藝複雜,製作殊為不易。整器造型高貴 典雅,精工細作,匠心獨運,為明代灑金銅爐之佳品。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807
NATIONAL PINE CENSERS Master of the Water, Pine and Stone Retreat, Sussex, Summer 2010 78 x 70 cm. (30 3 /4 x 27 1/2 in.)
HKD: 100,000-150,000 USD: 12,800-19,100
水松石山房,薩塞克斯 2010.銅爐 以文房銅爐為繪畫題材,表現出爐中熏香,煙氣繚繞之情景。畫面 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遊走,是香爐與煙氣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所具 之象變得動態而有張力,仿佛捕捉到了神物幻化時的一瞬,可謂造 奇境於觀者眼前,引人入勝,將觀者帶入另一個幻境之中。
808
A RARE BRONZE 'DRAGON AND MONKEY' TRIPOD INCENSE BURNER AND COVER Late Ming Dynasty,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20.5 cm. (8 1/8 in.) wide
Provenance: Yang Bingzhen collection, Taipei Exhibited: Jin Yu Qing Yan, Bronze Cens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ollection of Yang Bingzhe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1996 Special Exhibition of Ivory Carvings and Fine Bronze Incense Burn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umamoto Museum, Japan, 1997 An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ine Bronze Incense Burner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9 Selected Bronze Cens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jin Museum, 2015
明晚期.銅螭龍耳蹲猴足熏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熏爐圓鼎式,典雅沉穩。球形腹,飽滿圓渾,狀如寶珠。圓唇口, 短束頸,弧底,三猴狀足承托器身,躬身屈膝,雙掌扶於膝蓋處, 作負重狀,形象生動,極為少見。肩部圓雕雙螭龍為耳,回首躬 身,背脊突出,躍然逼真,孔武有力。原蓋一併保存,與器身子母 口相合,嚴絲合縫,鑄造精准。蓋鈕圓雕盤臥螭龍狀,蓋面鏤雕纏 枝蓮紋,以利散香。周身深栗殼皮色,經年燃香供養,包漿現黑漆 質感,光潤沉鬱,氣韻不凡。爐底中央開倭角長方框,規矩有度, 內鑄「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工致有度,牽絲搭筆自然天成,起 收筆、撇捺、轉折鉤挑處盡顯神韻,乃標準沈度體。 此爐精銅為材,入手垂墜,鑄造精道,工藝複雜,乃熏爐佳品,絕 非尋常之族所用。若爐內燃香,不消幾時,香氣可滿沐殿堂,觀煙 絲自器蓋鏤空處嫋嫋升起,盤旋而上,繚繞不斷,亦真亦幻,有如 仙境,妙哉。
Literature:
來源: 楊炳禎舊藏,台北
Jin Yu Qing Yan, Bronze Cens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ollection of Yang Bingzhe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1996, p.142, pl.46 Special Exhibition of Ivory Carvings and Fine Bronze Incense Burn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umamoto Museum, Japan, 1997, p.48, pl.87 Bao Qi Yang Xin, An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ine Bronze Incense Burner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9, p.48-49, pl.15 Selected Bronze Cens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jin, 2015, p.234, pl.210
展覽: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臺北歷史博物館,
HKD: 1,200,000-1,800,000 USD: 153,000-229,500
1996 年
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館,1997 年
寶器颺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臺北歷史博物館,2009 年
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博物館,2015 年
出版:《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臺北歷史博物館, 1996 年,頁 142,圖 46
《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圖錄》,臺北歷史博物館,1997 年,頁 48,圖 87
《 寶 器 颺 馨 —— 讀 書 樓 藏 明 清 銅 爐 》, 臺 北 歷 史 博 物 館, 2009 年,頁 48-49,圖 15
《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 頁 234,圖 210
809
A GOLD-INLAID BRONZE MYTHICAL BEAST
南北朝.銅錯金瑞獸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D 420-589) 7 cm. (2 3 /4 in.) wide
瑞獸青銅鑄造,作蜷曲趴臥狀,雙目圓睜,寬鼻,闊吻,口微張。 周身錯以金片、絲,以為獸毛,刻畫極其傳神。整體造型渾圓、生 動、自然,形制雖小而氣勢雄渾,紋飾製作工藝十分精緻。此瑞獸 使用了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因多用金銀 絲,故也稱金銀錯或錯金銀。通常的做法是用金或銀等金屬絲、片 嵌入在青銅器表面預先留好的凹槽中,行成圖案或文字,然後用錯 石(墨石)錯平磨光,精密度極高。本品錯金與青銅不同光澤相映 襯托,樸實之中彰顯華麗之感,為南北朝時期銅錯金之精品。
HKD: 130,000-190,000 USD: 16,600-24,200
參閱:《故宮文物月刊》,2014 年 9 月,第 378 期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銅錯金瑞獸
810
FOUR ARCHAIC BRONZE 'TAOTIE' RING HANDLE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Each, 13.8 cm. (5 3 /8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500
春秋.青銅鋪首一套四件 鋪首是含有驅邪意義的漢族傳統建築門飾,古代門扉、青銅器上的 環形飾物,大多呈獸首銜環之狀,以求驅妖避邪,避禍求福。此青 銅鋪首一套四件,大小形制相同。薄體澆鑄,浮雕造型。鋪首由獸 首和銜環組成。獸首部分鏤空雕飾,巨目,寬眉,怒目含威,雙角 上揚,頗具神秘威猛之意。鼻部穿孔,銜環作絞絲紋。整體鑄造 工藝精細,紋理勾勒細如遊絲,鬼斧神工,體現了春秋時期典型風 格。綠鏽斑斑,皆是自然天成,更添古樸之美。 來源:香港私人收藏
811
TWO GOLD-INLAID BRONZE DAGGER AXE AND POLE FITTINGS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 Axe: 25 cm. (9 7/8 in.) wide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Exhibited: Ching Wan Society Millennium Exhibition , Chang Foundation, Taipei, 2000
Literature: Ching Wan Society Millennium Exhibition , Chang Foundation, Taipei, 2000, no. 123
HKD: 300,000-500,000 USD: 38,300-63,800
戰國.錯金戈 戈,古稱鉤兵,由戈頭、柲、柲冒和鐏構成,是我國青銅時代主要 格鬥兵器之一。 青銅兵器是古代青銅器收藏中的一大門類。「國之大事,在戎與 祀」,在青銅時代,戰爭頻仍,為了獲勝,當時的貴族毫不吝嗇珍 貴的青銅,鑄造了大量的兵器。青銅戈即是其中的一種。此件青銅 戈為狹援長胡造型,援的前鋒做弧形尖削,胡上有三個穿孔,長方 形內,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 青銅柲冒,為柲上端,有加固柲端、防止劈裂的功用。此柲冒採用 錯金銀工藝,上飾棲鳥,雕刻精美。青銅鐏,為木柲底部,一方面 保護木柲底端,另一方面可以平衡武器兩端重量。此鐏上部為錯金 銀勾連紋圖筒形,下部為蹄形,全物飾勾連紋。 整件兵器形制規整,錯金與錯銀相互映襯,紋飾精美,時代特徵明 顯,十分珍貴。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展覽:《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鴻禧美術館,台北,2000 年 出版:《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鴻禧美術館,台北,2000 年,
編號 123
812
A SILVER-INLAID BRONZE RITUAL FOOD CONTAINER AND COVER, DU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 14 cm. (5 1/2 in.) wide.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Exhibited: Ching Wan Society Millennium Exhibition , Chang Foundation, Taipei, 2000
Literature: Ching Wan Society Millennium Exhibition , Chang Foundation, Taipei, 2000, no. 122
HKD: 800,000-1,200,000 USD: 102,000-153,000
戰國.錯銀敦 敦是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給合發 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 有環帶紋等。此青銅敦子母口,鼓腹,圈足。由蓋和器組成。蓋部 扁平,上有四個圓雕犧牲,倒置可為支座。口沿下有對稱鋪首耳, 口內銜環。通體採用錯銀蟠螭紋裝飾,光澤熠爍,紋飾華美流暢。 整器大氣穩重,因年代久遠,器內可見綠鏽斑斑,平添古樸氣息, 工藝精湛,代表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的技術水準,具有極高的收藏 價值。 來源: 雲中居舊藏,台北 展覽:《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鴻禧美術館,台北,2000 年 出版:《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鴻禧美術館,台北,2000 年,
編號 122
814
A BRONZE FIGURE OF GUANYIN Dali Kingdom (AD 937-1094, 1096-1253) 13.5 cm. (5 3 /8 in.) high
HKD: 200,000-300,000 USD: 25,500-38,300
大理.銅南無孤絕海岸觀音像 此尊南無孤絕海岸觀音,青銅鑄造,有南詔、大理國佛造像藝術獨 樹一幟的風格,為大理國早期造像承襲了南詔舊制的一件不可多得 的雲南褔星造像。菩薩頭戴化佛冠,飾桃形火焰紋背光,面容圓滿 恬靜,杏仁眼略閉下觀,寬鼻厚唇,上身披帛帶,項飾瓔珞珠粒, 忍冬花紋,粗大沉重,下著長裙,臂戴釧,腕帶寶相珠環,手結妙 音天印,彩帶繞身,瓔珞花飾由上身貫穿直到蓮花台座,從腹部 交織延伸到雙膝兩側舒展飄揚,瓔珞雍容富貴,華麗異常,細腰直 立,雙膝弧曲,更為婀娜多姿,赤足站立於束腰蓮台之上,頗具中 原晚唐造像風格。
813
A GILT-DECORATED ROBIN'S-EGG-GLAZED FIGURE OF A BUDDHA TRIAD 18th Century 14.8 cm. (5 7/8 in.) high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18 世紀.爐鈞釉描金一佛二脅侍 佛像瓷質描金,金光璀璨。此三尊造像,釋迦摩尼肉髻高聳,面相 方圓,身著通肩式大衣,坐於蓮花座上,衣紋流暢,造型與神態古 樸敦實,背光呈蓮瓣形。兩位協侍,雙手合十,站立其旁。其上有 火焰紋背光,飛天飛舞,造型肅穆。
815
A CARVED WOOD FIGURE OF SEATED SHAKYAMUNI Ming Dynasty (1368-1644) 55 cm. (21 5 /8 in.) high Provenance: A German private collection Christie's New York, 23-24 April 2013, Lot 47
HKD: 550,000-650,000 USD: 70,100-82,900
明.木雕釋迦牟尼 此尊木雕釋迦牟尼佛,頭飾螺髮,頂有高肉髻。大耳垂肩,寬 額豐頰,面形圓潤慈祥,垂瞼低眉下視,表情莊重。著通肩式 袈裟,右手置於腹前,掌心向上,左手缺失,結跏趺坐於寶座 之上。此尊釋迦牟尼佛造像頭部、軀幹和寶座比例協調,身體 勻稱,四肢、雙肩和胸部均飽滿有力,強調雄健之美,手指則 刻劃的修長、柔美,靈巧有力中見和煦溫柔。袈裟紋樣簡潔, 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此像做工精緻,供養傳承年代既久, 品相雖有所損壞,然亦可遙想當年供奉於佛堂之狀,令人崇敬 之姿。實為明代木雕造像的典型,流傳至今,極為難得。 來源: 德國私人舊藏
紐約佳士得,2013年4月23-24日,拍品編號47
816
A CARVED POLYCHROME-PAINTED WOOD FIGURE OF WISDOM BUDDHA Ming Dynasty (1368-1644) 90 cm. (35 3 /8 in.) high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al Treasures: Carvings in Wood,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Taiwan, 1996
Literature: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al Treasures: Carvings in Wood ,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Taiwan, 1998, no. 35
HKD: 700,000-900,000 USD: 89,300-114,800
明.木雕彩繪鳳凰明王 明王是佛教護法神,也是佛陀、菩薩的忿怒化身,藉此忿怒相教化 與調服不信從佛法的剛強眾生,令其敬畏降伏,皈依佛法。明王木 雕而成,示現為三面六臂,身為赤紅色,體態豐腴健碩。其頭髮上 沖,三目圓睜,怒目而視,面目猙獰,神情威猛。上身赤裸,赭紅 色的身軀與四肢肌肉粗壯緊繃,腳踏小鬼和禿鷹,姿態生動,氣勢 淩人。 整尊木雕造像保留了大部份的原有彩繪,極為難得,明王以紅色為 主色調,輔之以藍色禿鷹,視覺表現極為豐富。因年代久遠,有些 地方彩繪有輕微剝彩,華麗之餘,古樸之感油然而生,也是印證歲 月的包漿。明王以怒不可遏的形象示人,是為了破除邪祟,震攝外 道,護持佛法。本尊造像工藝活靈活現,面部雕刻細膩精美,姿體 的動態動感十足,彩繪精細,衣褶絲絛飄逸感靈動活現,且體格甚 大,是尊精美的古代木雕作品。 來源: 台灣私人收藏 展覽:《歷代雕塑珍藏 : 木刻造像篇》,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 年 出版: 《歷代雕塑珍藏 : 木刻造像篇》,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年,
編號 35
817
A STONE FIGURE OF A SEATED BUDDHA Tang Dynasty (AD 618-907) 48.5 cm. (19 1/8 in.) high Provenance: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800,000-1,200,000 USD: 102,000-153,000
唐.石雕坐身 石雕坐身,上身袒露,衣帶飄揚。胸前飾項圈瓔珞,瓔珞在胸前聯 結於一獸頭形的飾物上,然後向下分垂至上腿部。腰系聯珠式腰 帶,華麗精美。右手或作施無畏印(已佚),左手作與願印(指 殘),右腿曲盤,左腿稍前伸,坐於蓮座之上,呈現舒坐的自在妙 相。手腕、臂皆有釧飾。唐代的石雕,其特色在於裝飾性紋樣的使 用,以陰刻的線描手法,表現出衣折間的動態感,線條流利自然, 十分優美。整尊石雕坐身,比例結構合理,造型優美,做工考究, 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
818
A STONE FIGURE OF A SEATED BODHISATTVA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 907-960) 88 cm. (34 5 /8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HKD: 1,200,000-1,800,000 USD: 153,000-229,500
五代.白石菩薩坐像 菩薩坐像以白石雕刻而成,體態嫻雅自然。菩薩頭戴寶冠,束發, 面龐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眼瞼微垂,鼻樑挺括,小嘴微抿,神態安 詳。肩披披帛,下著長裙,裙下緣稍向外侈,項系飾物,全結跏趺 坐在於蓮花座上。由側面看,可見胸腹曲線,下擺衣褶繁複,垂覆 於座上。菩薩雙手雖已缺失,但造型準確,比例適當,衣飾華麗, 刻工精細,使觀者悅目怡神,給人以美的享受,展現出五代時期石 雕藝術之美。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
819
A SANDSTONE FIGURE OF SEATED BUDDHA Tang Dyansty (AD 618-907) 62 cm. (24 3 /8 in.) high Provenance: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
HKD: 3,500,000-4,500,000 USD: 446,300-573,800
唐.砂岩坐佛 此坐佛以砂岩雕刻而成。佛作水波紋高肉髻,面相方圓,鼻樑高 挺,雙眼微闔,仿佛正在俯視眾生。此佛軀體偉岸壯實,坐姿結體 嚴謹飽滿,身著兩層式袈裟,坦露右胸,結跏趺坐於台座之上,座 上搭覆布,布紋轉折曲複,為唐代佛像的典型樣式。雙手可能結禪 定印,現已缺失。其餘軀體部分尚完好。唐代的石雕,其特色在於 裝飾性紋樣的使用,外披的袈裟則以流暢的線條刻畫得如「曹衣出 水」, 隨形態垂落轉折,線條生動優美,衣褶栩栩如生,立體感極 強。袈裟衣紋為陽線突起,此種衣紋的粉本應該是源於印度的馬土 臘藝術風格,在唐代造像中將衣紋表現得如此的,應該是開元至天 寶年間的作品,可參考的名品如現流入國外的開元三年石灰岩佛坐 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開元十二年寶慶寺石佛坐像、美國普 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天寶九年阿彌陀佛像碑主尊等等。 唐代是中國佛像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空前 發展,佛教在此背景下也得到統治者前所未有的重視,進入了十分 繁榮的發展期。受此影響,唐代佛像雕塑的藝術審美特徵也發生了 較大的變化,形成了更具現實性、民族性和創造性的佛像雕塑審美 特徵。當時的佛像在藝術上追求成熟美,即雍容華貴、莊重典雅。 於是佛造像一改南北朝時期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透露著圓 潤柔和的美,尤其是對於神態的刻畫,更加貼近人民的現實生活。 用豐腴的體態來體現出盛唐時期人民生活的富裕。時代的審美在本 拍品中亦可應證。整體做工十分精緻,打磨工藝有如玉器打磨,手 撫之如人之肌膚。其造型完美,氣勢恢宏,莊嚴不失慈祥,呈現出 寧靜祥和之氣,堪稱盛唐石造像的典範之作。 來源: 歐洲私人收藏
美國私人收藏
820
A BAMBOO VERNEER 'ABSTINENCE' PLAQUE Qianlong Period (1735–1795) 6.7 cm. (2 5 /8 in.) high Provenance: Edward T. Chow collection Sotheby's Hong Kong, 5 October 2011, Lot1970
HKD: 300,000-500,000 USD: 38,300-63,800
清乾隆.竹簧齋戒牌 齋戒牌為竹簧材質,長方形,正反面均雕卷雲紋邊飾,中間陰刻中 文及滿文「齋戒」字樣。牌頂部有方形穿孔,以便穿帶攜佩。
來源: 仇炎之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拍品編號1970
821
AN INSCRIBED SONGHUA 'DRAGON' INK STONE Kangxi Period (1661-1722) 9 cm. (3 1/2 in.) long Provenance: A Tokyo Calligrapher collection, Japan
HKD: 500,000-700,000 USD: 63,800-89,300
清康熙.松花石螭龍紋硯 此硯取松花石為材,色呈淺艾葉綠,有細橫刷絲紋,此既是康熙朝 最初開採的佳質硯料,又稱為「松花玉」。硯形作長方式,硯堂淺 闊平整,上部深挖呈短鐘形,做墨池。硯額左右起棱,淺浮雕仿古 的螭龍紋飾,雕琢精細。硯背面刻楷書「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 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字樣,並有「御銘」刻款。 松花硯產於松花江流域,乃清王朝發祥地,因而松花石制硯備受清 帝推崇,並被康熙帝封為「御硯」,在一段時期內僅為皇宮專用, 極少賞賜于王公大臣,民間流傳甚少。松花硯結構堅實,質地細 膩,撫之無比冰涼,貯墨不固。趙朴初曾有贊言:「色欺洮石風漪 綠,神奇松花江水寒。」可見對於松花硯之喜愛與推崇。此硯,石 質溫潤細潔,紋理自然清晰,石色青綠淡雅,形制規整嚴謹,,落 款工整大方,打磨一絲不苟,應為康熙時期宮廷造辦處製作的御 硯。 來源: 東京書道家舊藏
822
A BURLWOOD CHEST Ming Dynasty (1368-1644) 36.8 cm. (14 1/2 in.) wide Provenance: Nicholas Grindley, London
HKD: 320,000-380,000 USD: 40,800-48,500
明.癭木滿彻文具箱 此文具箱以癭木滿彻製成,紋理若溪山流水,靈動流暢。唐代詩人 白居易曾以「玄斑狀狸首,素質如截肪」來形容。北京匠師稱之為 「癭子」,為難得的材料,大塊料更是少有。此箱造型呈長方體, 四方規整,正面置活動式面板,下有插榫。打開面板,內設大小不 一的抽屜七具,層層結構緊密,大小穿插得宜,設計巧妙。門板和 抽屜臉上均安菊花護眼,葉形吊牌,所配銅活齊全且簡約精美。 合蓋後,抽屜、面板銜接緊密。文具箱為古時文人存放筆墨紙硯等 文房之物,此箱品相完好,包漿瑩潤,置於書房案幾,一派書香雅 氣。 來源: Nicholas Grindley,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