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六字訣的吐納法
歷史文獻認為,六字訣的吐納法為鼻吸口呼,勻細柔長。但在吐氣時是否出聲的問題上,認識各不相 同。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氣聲逐字”是出聲的,孫思邈也基本沿用其法,而唐代胡愔以後的大多數文 獻改為呼吸皆應令“耳不得聞其聲”。“養氣功六字訣”主要應用的是發聲法。認為,臨床應用時發聲比不 發聲收效快;只有發聲才能區分宮、商、角、徵、羽,才能配合五臟,更好地治病,並稱其為“風呼吸”。但 同時也要求:“初學者,一定要出聲,便於氣機通暢和掌握口型;等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 吸深長……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
課題組認為,陶弘景與孫思邈的吐氣出聲法主要應用於治療疾病,而後世“吐氣無聲”則是治病與養 生相結合併向養生應用轉變。古人常稱六字訣為“六字氣”“六氣訣”或“六字氣訣”。這說明,氣息為六 字吐氣時的關鍵,而不是聲音。發聲是氣息由慢變急、由清變濁的表現,中醫認為它偏重於瀉法的作用。
另外,是否出聲還與是否配合動作及導引動作的特性有關。動作有力、轉折停頓明顯的,自然應以出聲 為好,像武術家對六字訣等聲法的運用;而靜功或動作舒緩、圓轉自然者,則應以不出聲為好。具體運用上 應區別對待,辯證施功。
對於“健身氣功·六字訣”,根據習練對象的不同,要求並不一樣。總的要求是,“吐氣不出聲”。具 體來說,對於初學者,可以吐氣出聲,主要是為便於口型校正,防止憋氣;功法熟練後,則應逐漸轉為吐 氣輕聲,乃至勻細柔長的無聲狀態。
試驗中,課題組專門觀察了“呼”字不同狀態對練功人群平均肌力的影響,以探索對以上問題的科學 驗證方法。結果顯示:單純讀字出聲與不出聲比較雖然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握力平均值出聲組高於 不出聲組。這可能與測試對象大都是六字訣初學者和評價方法(肌力)與發聲的用力狀態更接近有關(因 為發聲用力可調動肌肉的工作能力)。對此,尚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二、關於六字訣中導引動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訣沒有動作配合的記載,基本是單純的吐納方法。明代以後,才開始有關於動作配合的 資料。其中“噓字訣”是眼睛的動作,“呼字訣”是口型,其他幾種也是單純的定式動作描述。另外,在宋 元、明、清等不同時期各種健身術中,也有配用六字訣作為其輔助練習的記載,如八段錦、易筋經、峨眉莊、 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但都未形成獨立的六字訣導引功法,而是各種特色的六字訣應用,與原始的靜 功六字訣已不完全一樣,在武術動功中大多已變成了助力練氣的聲法練習。
經過對文獻及各種實踐經驗的研究分析,課題組確定了“健身氣功·六字訣”動作設計原則:(一) 應符合六字訣吐納法對人體氣機的調整規律和節律,簡捷明瞭,切實做好吐納的輔助,而不應是導引與吐 納的簡單相加。(二)新功法以健身為主,動作配合上也應與臨床治療相區別,做到舒緩圓活,連綿不斷, 養練結合。(三)每個字訣的動作特點都要符合它所對應臟腑的氣化特點,如肝之升發、腎之閉藏等。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