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也能看見我所見的,我的夢將不再是幻想,而是理想。」 ̶̶古德曼
p . s . 被忽略的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反思常民建築場域的既定印象 一種有機且自發性的空間行為
01
02
目
CONTENT
次
03
04
05
06
概 念 CONCEPT
分 析 ANALYSIS
議 題 ISSUE
手 法 FORM
企 劃 PROGRAM
設 計 DESIGN
概
念
CONCEPT
從手法上談異質空間植入既有架構後的共生關係。 以鴿舍為原型: 台灣的建築地景̶鴿舍, 一種尚未被完整研究與記錄的常民建築類型。 鴿舍建築本身固然很有特色, 觀察它們如何和既有的建築和環境共生更有意思。
無論位在 裡,這些鴿舍總是 得起來。 誰知道,也許未來有一天,地表已經不適合人居住, 我們必須從任何既存的結構體,架起高高的平台住在上面, 城市的天空於是成為城市本身,而鴿舍就是原型。 - 阮偉明
這類被「忽視」的建築型態應被視為一種對資源分配不公的挑戰 --- 一種抵抗的姿態。
談:
「自發性」構築行為,衍生的涵意與自由意志。
人們「自發性」的構築行為, 所拉近的距離是否才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生活尺度? 亦或消除了原先的疏離狀態?
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物。
分
析
ANALYSIS
阿根納造船廠興建於日治時代, 當時作為「礦砂裝船工廠」 負責載運礦產往日本, 而該工廠亦為當時鐵路「金瓜石線」最尾端。
基地分析 日治時期的阿根納造船廠,作為金瓜石礦產的轉運口, 目睹了當地殖民史、礦產史興盛的一頁,在戰後也隨其沒落。
啟航吧!阿根納造船廠 此文化遺跡在2016年2月下午遭無預警拆除, 引發輿論譁然。 巨型的船型建築,現在只剩下3層樓的水泥梁柱、牆壁勾勒出它的外型, 但滿是風霜的牆壁上,刻鏤的是時代的笑與淚,和屬於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共同記憶。
歷史文化與產業的串聯 ‒ 和平島 / 和平橋 / 阿根納造船廠 / 中油油庫 / 原住民文化館 / 八尺門隧道
和平島
八尺門海峽
阿根納造船廠
基隆(本島)
R.I.P 1960 - 1980 阿根納造船廠 興盛時期
2016 無預警遭怪手拆除 文化遺跡開始受到重視
2016 - 至今 半殘的廢墟狀態 僅存 柱系統
2016 - 至今 因「需求」而自發性產生的空間行為 其後漸衍生出 program
產業區位 漁港的收入,是和平港居民主要經濟結構。 工業港口成為貨物運送到基隆港前的前哨站, 主要為勞力工作。
交通區位 基地位處和平島與本島交界 區位特殊,具歷史與地理含義。
地理區位 SITE : 阿根納造船廠
西北向面八尺門海峽與和平島 東南方座基隆山區相有依傍。
機能區位 基地相較於四周地區,相對閒置, 並保有造船廠遺址的鋼筋水泥架構。
12:00
漲潮
09:00 16:00
東南
西南
東北
西南
退潮
西北
環域分析 日照
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季風
冬吹東北風 / 夏吹西南風 基地面西北,冬不迎冷風。
潮汐
強勁的沿岸流及喇叭狀的海口, 在漲潮退潮時,帶來大量魚貨, 基地沿岸因而成為漁民最佳垂釣地點。 (潮差 < 50 cm)
和平島公園 和平島
基地 本島
基隆火車站
35%
觀光自然綠地
9%
漁獲港口
26%
工業港口
9%
石化工業區
17%
住宅區
4%
商業觀光區
產業結構分析 自然觀光景點位島最北方,也是吸引遊客來的一大主因。 石化工業建立,增加工業港口產值,提供勞力需求。 光漁業占地雖小,卻是島上居民收入次要來源。
資源分配分析 教育區位、藝文資源分配、觀光路線、軟硬設備 基地為珍貴文化資產, 具串聯和平島與本島的特殊地理位置, 卻未被善加利用而荒廢。
活動密集度分析 無照明區 照明佳區
定義
Program 介入, 形成一種 臨時與之共生的狀態。 企
劃
PROGRAM
1. 以 new building type 反思常民建築場域的既定印象 2. 以附加、介入、穿越等形式設定(不破壞主體建築架構) 3. 歷史記憶被刻印於空間
形成
以既有的活動現況(居民自行產生的program) ↓ 擴大基地調查(與和平島之關聯、與市中心之關聯、與歷史環境之關聯) ↓ 注入機能 ↓ 並以附加體的型態共生於基地之中
D
C
B
A
基地紋理 阿根 建築本體由四項量體構成,船尾至船頭呈南北軸走向。 東面空地,西臨坡道,南依山傍,北銜海峽。 量體由東到西,分別為 A , B , C , D 。 四項建築體間的結構中軸,為規劃空間時重要的依據。
引入自然元素 南依山傍,北銜海峽。 將自然元素附加於空間中,除了綠化空間景觀, 也疏密 program 之間的狀態。
軸線分割 依據光線折射角度、風向、潮差等自然因素作設計分割。 Program在基地中以多點式附加, 並以方向性或單位系統串連彼此。
--- 和平島
--- 本島
為何選擇阿根納作為基地?
議 ISSUE
題
位於都市邊陲地帶的阿根納造船廠, 建築本體只剩下 柱架構的廢墟, 遺世而獨立,孤獨卻美麗。
裸露的
柱系統,成為我們實驗附加系統最完美的載體。
資源比例失衡、人口外流、都市機能停滯,成為和平島最顯著的議題。 將各區分散的機能匯聚於此,並以不破壞 柱的附加方式,整合資源, 定義屬於我們的 new building type.
基地側立面 - -
手
法
FORM
Program在基地中以多點式附加 以 共生、介入、延伸、留白 等不同屬性,構築於既存建築體之上、之中、之間。 各處附加Program以某種隱性秩序連結,匯聚機能。
“ Needs urge people to construct, and the consequent constructions congregate to form a city. ”
自 由 意 志 。
談:
「自發性」構築行為,衍生的涵意與自由意志。
設
計
DESIGN
空間性質設定 社區藝文中心 , 同時兼具觀光性質。 / 主要場域 : 展演空間 ,閱覽圖書室 ,餐飲空間 ,入口意象 ,戶外親水廣場 / 次要場域 : 交通浮島 ,辦公室 ,城市花園 ,景觀坡面(停車場)
TRANSPORTATION PARKING
ENTRANCE
STUDIO / STAFF
LANDSCAPE
OUTDOOR THEATRE
CAFE / BAR
SQUARE BOOKS / 19
我們該以何種態度觸
文化資產?
主廊道 (入口意象、展演空間) 以直觀的手法,將此programu 以接近45度的方式,介入既有的基地。 試圖在天。地之間,尋求新舊的辯證。
我們應留下一個空間體會生活的意涵,以及社區文化與現存建築的重要性,並「重新建立鄰里的關係結構」, 採取新舊交織的插建方式,而非以
除、推平的方式規劃。
入 口 意 象
廁 間
階 梯 式 休 憩 平 台
玻 璃 觀 景 窗
餐 飲 空 間 入 口
展 演 藝 廊
景 觀 坡 面 、 停 車 區
A棟側立面圖
戶外親水廣場
“ Where there are parasites, there are host. ” 在有限的空間中有無限的可能。
城市花園
由遺址產生的「自發性」行為,衍生空間 program。 自給自足的小農菜園,與當地居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餐飲空間 以外推及內縮手法,錯層空間。 四柱之間的空間距離視為一單元
單元向外延伸出如 陽台外推 之量體。
在景觀處增加窗口引入景色 。
餐飲同時,內外景相映。
增加對外窗引入陽光,增加室內空氣對流 。
在窗口處增加格柵,減弱陽光直射以及隱私。
景 觀 坡 面
餐 飲 空 間
入 口 處 A 棟
半 戶 外 輕 食 空 間
景 觀 廊 道
包 廂 式 空 間
開 放 式 廚 房
A-B 棟側立面圖
閱覽圖書室 採多點式附加於基地中,高高架起的書屋, 自成一套新的系統。 漫遊廊道,穿梭於新舊之間,全覽阿根納建築的舊日風情,也兼具休憩與觀景。 輕量化書屋體的支
模組化 - 席地而坐,休閒性質的閱覽圖書室。
綠意 - 綠意內景與消彌鄰里盒體之關係。
廊道 - 串連串連彼此空間, 新舊之間辯證的橋
。
鷹架 - 支撐異質空間的主要架構, 獨立系統與舊有樑柱, 交錯與共的關係。
柱系統- 阿根納建築本體,C棟。
「臨時性建築」的代表 - 鷹架 系統,與既有架構形成對比,猶如鴿舍「未來」築型態。 使附加形式更具挑戰性。
親 水 空 間
閱 覽 室
廁 間
休 憩 平 台
閱 覽 室
行 政 辦 公 區 位
交 通 浮 島
C棟側立面圖
R.I.P 2017 - 2018 MIN & MARK -1000%
馮敏倩 & 李亞儒 2018 畢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