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單 元 六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6-1 地球的構造
P.270
6-2 板塊運動
P.275
6-3 地層紀錄的歷史
P.289
6-4 台灣的板塊運動
P.308
269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6-1 地球的構造 研究地球內部的方法: 1.地球平均密度為 5.52g/cm3,但地表岩石的密度只有 2.85 g/cm3,因此地球內 部由密度很大的物質組成。 2.透過礦坑及挖井技術直接測量,則最深只能挖 15km 左右,對於了解地球內部的 構造幫助有限。 3.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經過不同的物質時,傳播速度和方向的變化,間接測得地球內 部的構造和組成。 地震波:指在地球內部傳遞的波。地震波是由地震所產生,然而其它自然現象也能生成地震 波,例如風、人為的活動也能造成地震波,例如爆炸。對於地球內部構造的瞭解,地震波 扮演了一個不可缺的角色。
地球內部的分層:
地殼 地函 地核
大陸地殼 海洋地殼 外 核 內 核
位 置 最外層
成 份
中 間 最內層
橄欖岩 液體 固體
270
密 度 2.7 2.9 3.4-5.6 9.8-12.2 12.8-13.6
厚 度
體 積 2% 80% 18%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1.地殼(_____氧化物): a.地函外覆蓋一層密度較小的薄岩層,成為固體地球的外殼。 b.地殼再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 性質比較 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
組成
厚度
密度
玄武岩 較薄(約 7 公里) 花崗岩 較厚(約 35 公里)
分布 面積 較多 較少
地殼年齡
c.含量最多的元素依序為:__________________。 2.地函: a.密度較大的岩石緊貼於地核的外部,形成一層厚大的 岩石層,主要岩石為橄欖岩。 b.為______最大的部分。 c.在上部地函約 100 公里~250 公里深處,有部分熔融的 物質,使該區域的岩石流動性增高,形成_______岩漿。 d.岩石圈是指軟流圈以上的固體地球部分,分裂成一些大小不等的板塊(包括歐亞 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板塊 等,共七大板塊)。 岩石圈是板塊的集合體。 岩石圈位於軟流圈上方,厚度約 100KM, 由地殼和極小部分的上部地函組成,分裂成數個板塊。 3.地核: a.為厚度最大、密度最大的部分,由鐵、鎳等重金屬物質組成。 b.地球形成之初,由於放射性物質衰變釋放出能量,並且隕石撞擊,使地球成為 熔融狀態,因此密度大的鐵鎳金屬下沉,所以地核以鐵鎳為主。
271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範例 1: 如圖為地球內部分層示意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1. 請問甲乙丙三層密度大小的排列應為何?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2. 岩石圈是指哪一部分? (A)A 之上 (B)B 層 (C)甲層 (D)乙層。
(D)丙>乙>甲。
3.溫度很高,且具有流動性的是哪一部分? (A)乙層 (B)甲層 (C)A 之上 (D)B 層。 4.下表為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傳播速度,圖為地表地層岩石組成的概況
若 Y 點發生錯動時,試估計約幾秒時 X 點會感受到地震? (A)0 秒
(
(B)10 秒
(C)25 秒
(D)35 秒
)1.固體地球的組成物質由最初熔融狀態演化成目前具多層圈的構造。下列有關各層圈形成的敘 述,何者正確? (A)密度最大的物質會往核心方向下沉,冷卻形成地核 (B)密度次大的物質會浮在最上層,冷卻形成地殼 (C)密度最小的物質會被包夾在地殼與地核之間,冷卻形成地函 (D)熔融的鐵、鎳金屬一直無法冷卻,最後聚集形成了軟流圈
(
)2.地球內部存在有軟流圈。下列何者為此推論的最佳依據? 【94.基測一】 (A)直接從地表向下鑽探 (B)觀察火山噴發的活動 (C)分析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的變化 (D)由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結構來推測
(
)3.地球形成之初為熔融狀態,冷卻後依成分不同由內而外分為甲(地核)、乙(地 函)、丙(地殼)三層,如附圖所示,根據浮力原理,有關此三層密度之比較, 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95.基測二】 (D)丙>甲>乙 ANS: 1.ACA
272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_____1.透過礦坑及挖井技術直接測量,可以完全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_____2.地震波遇到柔軟的物質傳播較快。 _____3.海洋地殼由玄武岩組成。 _____4.岩石圈是指軟流圈以上的固體地球部分。 _____5.板塊是岩石圈的集合體。 _____6.地核以鐵鎳為主。 _____7.軟流圈位於地核層中。 _____8.大陸地殼的密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密度。 _____9.地函由岩石構成,部分岩石因高溫而熔化具有可塑性,形成軟流圈。 _____10.由於海流的作用,岩石圈每年會流動數公分。 ANS: 1.X X O O X 6.O X X O X
一、單一選擇題 1.( )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地函在地殼和地核之間(B)地球形成的初期的隕石比現在多(C) 地函的厚度約三千公里(D)地球最內部主要成分為矽、鋁氧化物。 2.( )地球形成過程中,鐵、鎳金屬等較重的元素是沉在地球的何處? (A)地殼(B)地函(C)地 核(D)岩石圈。 3.( )(甲)地殼(乙)地函(丙)地核,地球的構造由內而外的順序是下列為何?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乙)(甲)。 4.(
5.( 6.( 7.( 8.(
)下列關於地球構造的敘述,何者錯誤? (A)地殼是固體地球最外面的一層(B)一般而言, 大陸地區的地殼厚度約為 35~40 公里(C)一般而言,海洋地區的地殼厚度約為 7 公里,多 為花岡岩所組成(D)地核主要是由鐵和鎳等金屬所組成。 )地球分為(甲)地核(乙)地殼(丙)地函;依密度由大而小順序排列為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 )軟流圈位於固體地球的哪一層? (A)地核(B)地函(C)地殼(D)岩石圈。 )軟流圈 (A)位於地殼與地函之間(B)此區的岩石完全熔融,具有可塑性,會流動(C)位在 岩石圈之下,會帶動板塊產生漂移(D)主要的組成物質為鐵、鎳等金屬。 )右圖為固體地球構造分層示意圖,主要分成甲、乙、丙三層,請問 此圖的分層是按照下列何種性質來區分的? (A)分析地震震波的性質 (B)鑽井探測 (C)聲納探測 (D)分析溫度的改變。
273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9.(
10.(
11.(
)利用右圖的地球內部分層,有關各層範圍何者為非? (A) A 層位在甲層下方 (B)乙層厚度約 3000 公里 (C)甲包含大陸與海洋地殼 (D)甲層最薄 )承上題,關於各層組成的描述,何者為非? (A)甲的主要成分為氧、矽 (B)丙為鐵、鎳等金屬構成 (C) A 層分裂成大小不等的板塊 (D) B 層充滿流動的岩漿。 )右圖為固體地球的分層示意圖,關於甲、乙、丙三主要分層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密度:乙>甲>丙 (B)厚度:丙>乙>甲 (C)壓力:甲>乙>丙 (D)體積:甲>丙>乙
13.(
)關於右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岩石圈包含甲、乙、丙三部分 (B)丙為地核 (C)乙密度比甲小 (D)這些構造是聲波所測量 )下面的小朋友對於地球主要組成物質的敘述,何者有誤?
14.(
(A)小坤:地殼是密度小的岩石成分(B)小豪:地函是密度大的岩石成分 (C)小文:軟流圈充滿熔融的岩漿 (D)小美:地核的主要成分為金屬 )有關軟流圈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12.(
15.(
(A)位於地表下 100~300 公里處 (B)此處岩漿的流動性極快 (C)此部分岩石呈熔融狀態 (D)軟流圈之上稱為岩石圈 )關於地球內部構造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地核大部分為鐵、鎳所組成,密度是地層中最大者 (B)由於海流的作用,岩石圈每年會流動數公分 (C)地殼為固體地球的最外層,由固態岩石構成 (D)地函由岩石構成,部分岩石因高溫而熔化具有可塑性,形成軟流圈 ANS: 1.DCDCB 6.BCAAD 11.BACBB
二、整合測驗題 1.如圖是地球內部靠近地表附近的分層,試回答下列問題: (
)(1)屬於地殼的部份是 (A)只要甲(B)只有甲、乙(C)甲、乙、丙(D) 甲、乙、丙、丁均屬於地殼。
(
)(2)岩石圈包含哪些部份? (A)只要甲(B)只有甲、乙(C)甲、乙、丙(D)甲、乙、丙、丁均屬於岩石圈。 ANS: B C
274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6-2
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的由來 大陸漂移說
1915 年,德國科學家韋格納依據大陸 形狀、古代冰川及化石分布等證據提
1. 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 岸十分吻合
出。
2. 其冰川、地層、礦產、 化石和山脈成連續分 布 3. 缺點:無法提出地殼移 動的動力來源。
海底擴張學說
1962 年美國科學家海斯提出。承大陸漂 1. 中洋脊的完美地磁倒 移說,認為不只大陸在動,海洋也在擴 轉對稱排列。 張。 2. 中洋脊附近的岩層年 主張地函內的岩漿因對流作用,沿中洋 代都很新,愈往兩側, 脊裂谷上升到海底,中洋脊頂部造成新 地殼的年代愈古老,且 的海洋地殼,迫使在裂谷兩側的老海洋 成對稱性分佈。 地殼遠離,由中洋脊向左右不斷推移擴 3. 中洋脊地區沉積物 張 少,愈向兩側沉積物愈 厚。 4. 缺點: 無法提出地球 內部哪一層具有流動 性。
板塊構造學說
1. 以大陸漂移說與海底 1967 年。 1.將岩石圈及軟流圈的想法逐一檢驗全 擴張學說為基礎用以 球的中洋脊、海溝、褶皺山脈與轉形 解釋陸地移動和海底 斷層等構造,認為可以整合成一新的 擴張。 2. 分析地震波得知地球 理論。 2.地球內部有許多熱對流系統,所以每 內部狀況。 個板塊移動的速率和方向不一樣,彼 3. 板塊貼於地球最外層 此產生相對運動,因而造成海底擴張 會產生許多地裂現象。 及大陸漂移的現象。
275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海溝
中洋脊
熱對流
276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板塊的分布 1.岩石圈是板塊的集合體。 2.板塊的分布 a.全球主要板塊有 7 個: 非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歐亞大陸板塊、 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板塊。 b.以中洋脊、海溝、新的褶皺山脈或錯動性斷層為界。 c.太平洋板塊最大,佔 1/5,幾乎全為海洋地殼。 d.板塊表面可以是陸地、海洋或二者兼有之。 e.板塊交界帶同時也是主要的火山帶和地震帶。
277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板塊邊界的地質現象: 板塊邊界 類 型
位置
地質特徵
張 裂 性
大陸內
裂谷及地塹
東非裂谷
板塊邊界 (熱對流 上升)
洋底
中洋脊
大西洋 中洋脊
聚 合 性 板塊邊界 (熱對流 下降)
錯 動 性 板塊邊界
作用力
岩漿活動
兩側都是 海溝、褶皺變形 1. 岩 漿 噴 海洋 及變質作用 至地表, 海溝、褶皺變形 海洋和大 形成____ 及變質作用,主 陸交界處 2. 岩 漿 在 要的造山帶 地底緩慢 褶皺變形及變 冷卻,形 兩側都是 質作用,主要的 成_____ 大陸 造山帶
連接中洋 脊或海溝
沒有新的 板塊產 轉形斷層
張裂性板塊: a. 在熱對流上升處。 b. 形成新的海洋地殼。 c. 較老的海洋地殼向兩側移動。 ◎中洋脊噴出的岩漿一定是玄武岩,但玄武岩不是 一定只出現在中洋脊(張裂性邊界); 澎湖(位在歐亞板塊內)、夏威夷群島(位在太平 洋板塊內部)。但不會在聚合性板塊交界。
聚合性板塊: a. 在熱對流下降。 b. 形成山脈、海溝、皺褶或變質岩等。
278
生,沒有 舊的板塊 消失
實例
太平洋馬里 亞納海溝 台灣中央山 脈
喜馬拉雅山
美國加州聖 安地列斯斷 層帶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海溝
279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裂谷 範例 1: 圖為兩個大陸地殼交界時的情形,試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岩石圈的範圍為何? (A)A~C 間
(B)A~B 間
(C)B~C 間
(D)B~D 間。
(2)試判斷此地屬於何種板塊交界區? (B)聚合性
(A)張裂性
(C)錯動性
(D)平移性
圖為大西洋中洋脊與南美洲、非洲的示意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1)甲.張裂性板塊交界;乙.聚合性板塊交界; 丙.錯動性板塊交界。在中洋脊可能可觀察到哪幾種 板塊交界? (A)僅有甲
(B)僅有乙
(C)僅有丙
(D)甲、丙。
(2)丙所新生成的岩石,應屬於下列哪一種? (A)沉積岩
(B)火成岩
(C)變質岩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3)下列何處最容易見到新生成的海洋地殼?(A)甲
(B)乙
(C)丙
(D)丁。
(4)厚重的板塊運動是需要動力的,則熱對流上升的地方,應為圖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5)甲、乙、丙、丁中,哪一處的地殼年齡最年輕?(A)甲
(B)乙
(C)丙
(D)丁。
(6)「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洋地殼會往兩側移動,但實際上海底地殼不可能無限擴張, 則這些舊地殼會由何處沒入? (A)海溝
(B)中洋脊
(C)深海丘陵
(D)以上三處都有可能。 280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
)1.圖為南美洲板塊與其附近板塊的相對運動,並以箭頭表示地殼移動方向。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92.基測一】 (A)甲處形成褶皺山脈與新地殼 (B)乙處形成褶皺山脈與新地殼 (C)甲處形成裂谷與新地殼 (D)乙處形成裂谷與新地殼
(
)2. 中洋脊與海溝,其板塊交界帶的性質為下列何 者? 【91.基測二】 (A) 中洋脊為聚合性,海溝為張裂性 (B) 中洋脊為張裂性,海溝為聚合性 (C) 中洋脊與海溝皆為聚合性 (D) 中洋脊與海溝皆為張裂性
(
)3.以下為喜馬拉雅山地表下,軟流圈熱流移動示意圖。若箭頭所示為軟流圈的移動方向, 則下列何者正確﹖ 【93 學側一】 (B) (A)
(C)
(
(D)
)4.板塊相互碰撞的隱沒帶會形成海溝,而在海洋板塊的張裂帶會形成中洋脊。下列對於這兩者 的比較,何者正確? (A)海溝與中洋脊皆會發生很多地震 (B)海溝都位在陸地上,中洋脊都位在海底 (C)海溝是板塊間彼此運動造成,中洋脊則否 (D)海溝處常有大量岩漿噴發,中洋脊處則少有
281
【94.基測二】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
)5.圖為全球板塊分布示意圖,圖中甲、乙、丙、丁 四個地點海床岩石的年齡,哪一個最老? (A)甲
(B)乙
(C)丙
(D)丁 【96.基測二】
(
)6.有關板塊構造學說中的「板塊」是指地球中的哪一個 部分? (A)地殼
(
(B)地函
【96.基測二】 (C)岩石圈 (D)軟流圈
)7.根據研究,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年齡不超過 2 億年,其原因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地球在近 2 億年內才有海洋的出現 (B)海洋地殼會逐漸被海浪侵蝕而消失 (C)海洋地殼形成後會慢慢變成大陸地殼
【97.基測二】
(D)海洋地殼會經由隱沒作用而進入地函熔融 (
)8.板塊運動無法完全地解釋下列哪一種現象? 【97.基測二】 (A)由皺摺形成的山脈 (B)火山帶的分布 (C)海洋與大陸的分界 (D)海溝的形成
(
)9.對於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中洋脊分布於聚合性板塊邊界 (B)海溝常形成於張裂性板塊邊界 (C)軟流圈的熱對流會造成板塊運動 (D)岩石圈是由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所構成
【98.基測一】
請閱讀下列敘述後,回答 10、11 題 圖為某處板塊構造之示意圖,請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回答下列問 題。 【98.基測二】
(
(
)10.圖中海溝所在的板塊邊界及其兩側的 地殼種類,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張裂性板塊邊界;兩側皆為海洋地殼 (B)聚合性板塊邊界;兩側皆為大陸地殼 (C)張裂性板塊邊界;一側為海洋地殼,另一側為大陸地殼 (D)聚合性板塊邊界;一側為海洋地殼,另一側為大陸地殼 )11.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圖中甲、乙、丙三處地殼形成的時間順序? (B)甲最早,乙次之,丙最晚 (A)三者同時形成 (C)甲最早,乙、丙同時形成 (D)丙最早,乙次之,甲最晚 282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
)12.圖是某地震發生位置的示意圖,其中甲為岩層開始發生錯動的地方, 甲沿著斷層面與地表相交於丙點,乙為甲垂直投影在地表上的點。對 於震源、震央的位置,下列判斷何者正確? 【99.基測一】 (A)震央為乙 (B)震央為丙 (D)震源為丙 (C)震源為乙
(
)13.若在海岸山脈山頂的岩層中,找到 500 萬年前的珊瑚化石,則下列推論何者最合理? (A)海岸山脈形成於 500 萬年前 【99.基測二】 (B) 500 萬年前的珊瑚可生存在高山上 (C) 500 萬年前的珊瑚被岩漿掩埋變成化石 (D)地殼變動將 500 萬年前的珊瑚化石抬升至高山
(
)14.比較板塊張裂、分離的交界處與板塊聚合、擠壓的交界處,何者是這兩交界處的共同特性? (A)交界處都位於海平面以下 【100.基測一】 (B)交界處發生地震的頻率都很高 (C)兩側的地殼必有一邊是海洋地殼 (D)兩側的板塊必有一邊會在此交界處隱沒消失
(
)15.下列有關板塊擠壓的敘述,何者正確? (A)是促使地表趨於平坦的主要因素之一
【100.基測二】
(B)是促使岩層斷裂而發生地震的主要因素之一 (C)三角洲為板塊擠壓所造成最明顯的陸上地形 (D)中洋脊為板塊擠壓所造成最明顯的海底地形 【101.基測】
(
)16.下列何者較可能在張裂的板塊交界處見到? (A)海溝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B)海溝及最年輕的海洋地殼 (C)火山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D)火山及最年輕的海洋地殼
(
)17.圖(1)為某地現在的板塊交界示意圖,圖(2)為全球的主要板塊邊界示意圖,則圖(1)最可能是 在描述圖(2)中甲、乙、丙、丁的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283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
)18.圖為某海域中,海底表面海洋地殼的岩石標本之年齡分布示意圖,黑點旁的數字表示該處地 殼年齡,數字越大表示地殼年齡越老。若已知該區域內有一條板塊邊界,則下列示意圖中的 板塊邊界位置與其可能的地形特徵,何者最合理?
(A)
(C)
【103.會考】
(B)
(D)
(
)19.右圖為板塊構造運動示意圖,甲、乙、丙分別代表三個地點。依據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判斷, 下列有關圖中板塊的敘述何者正確? 【104.會考】 (A)甲、乙皆位在同一個板塊上方 (B)甲、丙之間至少畫出兩種板塊邊界 (C)乙、丙之間的距離不會隨時間而改變 (D)甲、乙之間軟流圈較淺是板塊擠壓造成的
(
)20.圖是海洋研究船航行區域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虛線表示某日研究船航行的路線,已知當日研 究船在甲、乙、丙三地採樣並測得其海洋地殼形成的時間分別為 8 百萬年前、17 百萬年前、 40 百萬年前。若此中洋脊兩側張裂的速率相同,下列有關三地與板塊邊界距離遠近的比較關 係,何者最合理? (A)與海溝距離必為甲>乙>丙 (B)與海溝距離必為甲<乙<丙 (C)與中洋脊距離必為甲>乙>丙 (D)與中洋脊距離必為甲<乙<丙
(
【105.會考】
)21.小綠在某科學頻道看到全球海底地形圖,其中在大西洋中有一綿延數千公里的海底山脈。此 山脈附近最可能發現下列何者? (A)有海溝及地震活動 (C)地函熱對流的岩漿湧出
【106.會考】
(B)有活躍的擠壓造山運動 (D)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ANS: 1.DBBAB 6.CDCCD 11.DADBB 16.DCBBD 21.C 284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_____1.大陸漂移說由韋格納依據地函內的岩漿因對流作用而提出。 _____2.中洋脊附近的岩層年代都很新,愈往兩側,地殼的年代愈古老,且成對稱性分佈。 _____3.板塊交界帶可由陸地或海洋來判斷。 _____4.張裂性板塊邊界在熱對流上升處。 _____5.聚合性板塊會形成山脈、海溝與新的海洋地殼。 _____6.就科學史而言,先有大陸漂移說,再有海底擴張說,最後才有板塊構造學說。 _____7.兩板塊在中洋脊處屬相對碰撞運動,但在海溝處屬相互分離運動。 ANS: X O X O X O X
1.( 2.( 3.(
4.(
5.( 6.(
7.(
板塊構造學說 )假設在格陵蘭發現數億年前的熱帶生物化石,最可能的原因為何? (A)生物適應力極強 (B)火山爆發,將生物拋過去掩埋(C)大陸的漂移(D)熱帶是隨時間大幅移位的。 )解釋大陸漂移、火山活動及地震活動等等現象的學說,稱為 (A)海底擴張學說(B)造山運 動學說(C)板塊構造學說(D)地核自轉學說。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地球三大洋中均有發現中洋脊(B)依海底擴張理論,地表海洋總 面積應該愈來愈大(C)海底擴張的說法是在大陸漂移提出之後(D)海底擴張的形成和地函 內熱對流有關。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2 億多年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聚合在一起的(B)七大板塊中包括菲 律賓海板塊(C)板塊構造學說是韋格納提出的(D)一般相信,軟流圈的熱對流帶動其上的板 塊移動,熱對流上升處造成板塊間的擠壓,可能生成山脈或海溝。 )下列哪一處不在板塊交界帶上? (A)臺灣(B)日本(C)澳洲(D)冰島。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大陸漂移的說法是在海底擴張提出之後(B)海底擴張的形成和地 函內熱對流有關(C)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才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D)板塊仍繼續在移動中。 )中洋脊附近熱對流的情形,應為下列何圖? (A)
8.(
(B)
(C)
(D)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大陸漂移學說其構想源自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線能契合良好(B) 韋格納認為全球大陸在 2 億多年前曾連成一體(C)根據韋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得知,在 2 億 多年前,大西洋尚未形成(D)三大洋都可以找到中洋脊,是韋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之一。 285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9.(
10.(
)有關近代板塊構造學說的演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大陸漂移學說在海底擴張學說之後提出 (B)大陸漂移在兩萬年前就已停止,各大陸分布 即成今日狀況 (C)世界三大洋中只有大西洋有中洋脊 海底不斷有新的海底地殼生成,使海底擴張 )有關中洋脊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只有大西洋才有中洋脊 (C)中洋脊附近形成海洋地殼
(D)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內容是說明
(B)中洋脊的頂部缺口為岩漿流入區域 (D)中洋脊露出地面形成高山峻谷
ANS: 1.CCBAC
6.ACDDC
板塊邊界的地質現象 1.(
)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板塊的移動與地震的發生有關(B)兩板塊聚合是指一個板塊隱沒 到另一板塊的下方(C)板塊的分離比板塊的聚合更易產生褶皺(D)喜馬拉雅山是歐亞板塊 和印澳板塊擠壓並隆起造成的,這種聚合作用至今尚未停止。
2.(
)有關固體地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固體地球內部各層的密度相等(B)軟流圈中的 物質,其性質像液態水,容易流動(C)在中洋脊地區的地殼組成以花岡岩為主(D)一般相 信,軟流圈的熱對流帶動其上的板塊移動,熱對流上升處造成板塊張裂,可能形成中洋脊或 裂谷。
3.(
)臺灣為兩板塊聚合而成的,請參考插圖,則以下有關臺灣地體的構造,何者錯誤? 部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海板塊,中央山脈屬於歐亞板塊(B)板塊的界 線為花蓮到臺東的海岸線(C)臺灣的地震帶大致為南北走向(D)因受 板塊擠壓的作用,臺灣島正在上升中。
(A)東
4.(
)下列中屬於中洋脊的特性有哪些?(甲)地函熱對流下降處(乙)地函熱對 流上升處(丙)常發生深源地震。 (A)(甲)(乙)(丙)(B)(甲)(乙)(C)(甲)(丙)(D)(乙)。 5.( )在地體構造上,臺灣島屬於何種作用形成,且地殼是上升或下降? (A) 聚合性,下降(B)聚合性,上升(C)張裂性,下降(D)張裂性,上升。 6.( )當兩個板塊聚合時,會產生擠壓,擠壓力量越大,會產生何種現象?(甲)岩層褶皺(乙)斷層(丙) 山脈隆起。 (A)(甲)(乙)(B)(乙)(丙)(C)(甲)(丙)(D)(甲)(乙)(丙)。 7.(
)地球上有七個較大的板塊,在這些板塊交界的縫上不會有什麼現象? 發(C)形成海溝(D)產生新陸地地殼。
8.( 9.(
)聚合性板塊邊界,有可能生成下列何者? (A)裂谷(B)海溝(C)中洋脊(D)河流。 )下列有關「中洋脊」的敘述,何者錯誤? (A)中洋脊是新的海洋地殼生成的地方(B)中洋 脊是一種海底的火山(C)中洋脊是板塊與板塊之間受張力作用而分開之處(D)中洋脊主要 是由安山岩所構成。 286
(A)地震(B)火山噴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10.(
11.(
12.(
13.(
)下列有關板塊構造學說的敘述,何者有誤? (A)所謂板塊是指岩石圈(B)由於地球內部的 熱對流,帶動了板塊的運動(C)在板塊張裂之處可能生成海溝(D)板塊交界帶的地質現象, 包括造山運動、火山噴發和地震等。 )下列何者不是聚合性板塊交界帶的常有的現象? (A)易形成海溝(B)一板塊沒入另一板塊 之下(C)玄武岩質岩漿由聚合性板塊交界帶湧出,冷卻凝固形成新的海洋地殼(D)有火山活 動發生。 )下列有關中洋脊和海溝處的地球內部熱 對流運動方向,何者正確?
選項
中洋脊
海溝
(A)
熱對流上升
熱對流下降
(B)
熱對流下降
熱對流上升
(C)
熱對流上升
熱對流上升
(D)
熱對流下降
熱對流下降
)若將陸地上最高峰聖母峰放到地表凹下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會出現下列哪一種情形? (A) (B) (C) (D)
)冰島為中洋脊露出海面所形成的火山島嶼(如圖),關於冰島的地 質構造,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甲是玄武岩質、乙是花岡岩質、丙是安山岩質 (B)未來冰島的面積 可能會越來越大 (C)甲區下方的軟流圈熱對流下降 (D)甲、乙、丙的岩層年齡是甲>乙>丙 15.( )某研究船在大西洋海底五個地點採得海洋地殼的岩石標本,經定年分析後得知其地質年齡分 布如附圖,由此判斷,哪一地點應最接近中洋脊? (A)甲 (B)乙 (C)丙 (D)戊 16.( )當岩漿自中洋脊湧出時,可能伴隨以下哪些地質現象? 甲.褶皺山脈;乙.淺源地震;丙.深源地震;丁.海洋地殼向其兩側擴張。 (A)甲丙丁 (B)乙丙丁 (C)甲丙 (D)乙丁 17.( )如圖,某研究船在大西洋海底五個地點採得海洋地殼的岩石標本,經定 年分析後得知,它們的地質年齡分布有一定的趨勢。下列選項何者可代表此一趨勢?
14.(
(A)
地 質2 年 齡1 億 年 0 1 2 3 4 5 地點
(C)
地 質2 年 齡1 億 年 0 1 2 3 4 5 地點
(B)
地 質2 年 齡1 億 年 0 1 2 3 4 5 地點
地 質2 年 齡1
(D)
億 年 0 1 2 3 4 5 地點 287
單元 6 地球的構造與板塊運動
18.(
19.(
20.(
)下列有關「板塊」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陸地和海洋都是在獨立的不同板塊上; (乙)同一板塊上可能同時有海洋和陸地; (丙)板塊交界大多位於海溝或中洋脊處,而非海陸交界; (丁)板塊的形狀與大小是不會改變 的。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在極嚴寒的地區發現數億年前的熱帶生物化石,最可能的原因為何? (A)生物適應力極強 (B)隕石撞擊,將生物拋過去 (C)大陸的漂移 (D)熱帶氣候會隨時間大幅移位。 )有關各大洋的中洋脊和兩側近海溝之海洋地殼比較,何者錯誤? (A)中洋脊地殼年代較新,兩側近海溝處較老 (B)中洋脊附近沉積層較薄,兩側近海溝處較 厚 (C)中洋脊為軟流圈熱對流上升處,兩側近海溝處則為軟流圈熱對流下降處 (D)中洋脊處不易有地震發生,兩側近海溝處則地震頻繁。 ANS: 1.CDBDB 6.DDBDC 11.CAABC 16.DBBCD
21.圖為全球板塊分布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_____ (1)全球分為幾個大板塊?(A) 7(B) 8(C) 9(D) 10 歐亞板塊 歐亞板塊 北美洲板塊 _____ (2)哪一個板塊最大,而且單純只有海洋的板塊? (A)_ 歐亞 _ (B)南極 (C)太平洋 (D)北美 非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 _____ (3)板塊的邊界與何者較不相關? 南美 (A)火山帶的分布 (B)地震帶的分布 印澳板塊 板塊 (D)海洋與大陸的界線 (C)高大山脈的形成 _____ (4)板塊構造學說中的「板塊」是指地球中的哪一個部分? 南極板塊 (A)地殼 (B)地函 (C)岩石圈 (D)軟流圈 _____ (5)非洲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之間屬於何種板塊邊界? (A)聚合性 (B)張裂性 (C)錯動性 (D)不確定邊界 _____ (6)歐亞板塊與印澳板塊的推擠形成何種地形? (A)喜馬拉雅山脈 (B)東非大裂谷 (C)安地斯山脈 (D)聖安德理斯斷層 _____ (7)對於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B)海溝常形成於張裂性板塊邊界 (A)中洋脊分布於聚合性板塊邊界 (C)軟流圈的熱對流會造成板塊運動 (D)岩石圈是由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所構成 ANS: 1.ACDCB 6.AC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