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大學堂」 —
鍥而不捨的林漢明教授
訪問及撰文:黎淑德理事、新亞青年學人林達軒
今之世,可謂科技爆炸,各領域人才輩出,新亞書院亦不乏這方面成就出眾的校友,本期《新亞 校友》訪問了生物學專家林漢明教授和化學專家歐陽灝宇教授,他們分別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 大學任教,春風化雨,桃李滿門。
當
學生贈予林漢明教授的生日禮物
林漢明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入讀生物系,取 得生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獲美國西北 大學博士學位,並在紐約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至 一九九七年回母校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其後擔任分子 生物技術學課程主任。林教授目前為中大卓敏生命科 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
生命科學學院林漢明教授(中)接受校友會理事黎淑德(右)及 新亞青年學人林達軒(左)訪問
學)主任、大學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植物與環境互作 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 展研究所所長。他至今共發表論文逾二百篇,刊登在 Nature、The Lancet、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等,可謂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非一般的童年
與林教授一席話,不難發現他的成長背景和取得 的成就息息相關。「我並非出身於富裕家庭,但相信只 要通過努力不懈,最終定能改變命運。」林教授的成長 故事,正好反映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獅子山精神」 靠知識和努力改變命運。林教授憶起年少的時候,很 多青年人受家境所限,被迫輟學,年紀小小便成為學 徒,學習一門手藝養家。童年時代的林教授,已經深 明知識之可貴,相信讀書能創造更多出路。「實在不 想局限自己的出路,我相信讀書有助發掘我的潛能, 為我提供更多機會。」我們很好奇林教授為何如此早 慧,明白知識和讀書何其重要,林教授解釋這和他少 年時代經常閱讀成語故事書有關。他從古人的經歷中
1 31 校友專訪 2023 年 6 月
得到不少啟發,他們儘管鬱鬱不得志,但仍然努力不 懈,克服困難,得以成功。林教授還列舉祖逖「中流 擊楫」的故事,正正反映成功貴在立志和堅持,讓他 深受啟發。
由於家境並不富裕,林教授升讀中學得靠努力, 回想小五、小六時,他明白考上中學一定要多做練
習,但礙於家境清貧,他連補充練習也負擔不起。幸 而林教授滿懷奮發向上的精神,向當時公認為最嚴厲 的老師商借補充練習,「可能老師欣賞我這種勤奮的 態度吧!」,老師不僅願意借出補充練習,更督促他完 成練習。憑着認真求學的態度,林教授在一九七三年 的升中試成功獲得政府獎學金,順利升讀伊利沙伯中 學。「我這種認真和決志的態度,不單用在學業上,對 其他事情都竭盡所能,務必把事情做好呢!」在訪問 當中,林教授與我們分享他為人處事的其中一個座右 銘「 Always give my best 」。
「自古成功憑毅力」
林教授的求學之路並非想像的一帆風順。升上 中學後,他對排球產生很大的興趣,年少的他囿於身 高和體重的關係,希望藉着運動改善自己的體質。林 教授更為了在球場上爭取表現,鞭策自己努力練習, 甚至付出雙倍時間操練,因為他認為若不加倍努力,
便會拖累隊友,可見林教授自少做任何事情都毫無保 留,傾盡全力。
林教授回想自己為甚麼會花那麼多時間在排球 上,可能和他小學就讀中文小學,升讀傳統中學名校 有關。中學時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授課,他未能適應 這種學習環境,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研讀課文,即便如 此,仍未能完全理解課業內容,推動他尋找書本以外 的寄托,甚至萌生了在讀書以外方面肯定自己能力的 念頭,於是投放了許多時間打排球。加上林教授替別 人補習功課幫補家計,以致未能投放足夠時間在學業 上,初中成績未如理想。在一次中三升中四的家長會 中,他感覺到老師想放棄他,加上母親十分難過和失 落,他於是決心不再當一名失敗的學生,還加倍努力 追回失去的時間,最後憑中學會考優秀的成績在原校 升讀預科。
然而預科期間,林教授又因一時成功,放鬆對自 己的嚴厲鞭策,以致在中七「 A-Level 」(高級程度會 考)未能考取佳績入讀香港大學。林教授再次檢討, 究竟是自己不適合香港的教育制度,抑或未盡全力。 他最後決定找機會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遂向父母承 諾以一年時間重考大學,如果仍然失敗,便會投身社 會工作。林教授最終以自修生資格,成功獲中大取 錄。他的故事證明了一時挫敗並非世界末日,只要比 常人努力,堅持到底,終能改變命運。
新亞書院 —— 成就了學業、事業和家庭
我們很好奇為甚麼林教授在大學時選讀生物系, 他笑言純粹是生物科考試成績最好。林教授更分享當 初若從興趣出發,可能會選擇中文系。但因他自修報 考中文科,連指定課文都未有讀完,成績只是平平, 未能符合中文系入學要求。林教授自詡中文水準不 賴,更曾在書院舊曲新詞中文填詞比賽中奪冠,中文 能力可見一斑。
入讀中大初期,林教授希望畢業後擔任中學教 師,所以沒有打算轉系。他很享受那幾年的學院生 活,尤其難忘生物系的周年冬營活動,至今仍然令他 津津樂道。除了學業外,他參與了中大「青年文學獎」 的工作,更在那裏結識了同屬新亞書院的太太,一直 相濡以沫。林教授大半生時間都在中大和新亞書院讀 書、工作,新亞對他意義非凡。他更笑說自己一家三 口連女兒都是中大的學生,他本人、太太與妹妹更是 新亞書院校友。即便現在,他一家仍然住在新亞的紫 霞樓,擔任舍監一職更超過二十年之久,太太也曾任 名譽舍監,所以他對新亞的感情是非一般的。
林漢明教授認為,新亞書院對他最大影響是培養 出關心國家的情懷,這是受創校先賢的啟發和感動, 《新亞學規》第一條開宗明義道出:「求學與作人, 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第三條說 :「愛 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 基點。」林教授認為讀大學的意義,不在追求優異成 績,而是要關心國家大事,我們不應只視大學為學 習之所,而應善用專業知識促進世界進步,達致「家 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林教授這種情懷,體 現了錢穆先生和其他先賢的創校初心。回想一九八○ 年代初,正值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之時,林 教授當年透過參與學生組織,以學生角度關注和探討 香港前途。
2
在美國留學時與太太於密芝根湖畔合影
終非池中物,負笈海外
林教授讀本科時的「平均積點」( GPA )未算突 出,但學位試成績非常優異,讓他可以在中大升讀 研究生課程。林教授還是本科生時,受到麥繼強教授 (現為書院榮譽院務委員)的分子生物學課所啟發,找 到奮鬥的方向。透過一次訪港 內 地學者的報告,林教 授瞭解到生物科技對祖國發展的重要性,惟受制於當 時的技術,許多運送到中國內地的分子生物學 用 酵素 ( enzyme )因未獲低溫保存,運輸途中已失活,導致 很多研究未能進行。林教授於是下定決心,要透過自 己的努力和堅持,在這項重要課題上發光發亮。為了 踏出第一步,林教授首先在中大取得碩士學位,當中 他特別鳴謝「啟蒙恩師」黃玉山教授。黃教授不僅在 學業上指導林教授,更就他的發展路向提供了寶貴意 見。黃教授認為香港沒有適合的條件讓林教授發展研
究事業,認為北美洲的大學更適合林教授,因此林教 授向海外三十七所大學申請博士學位,最終獲兩所大 學取錄。
與實驗室團隊合照
大豆研究 —— 蜚聲國際
其後,林教授遠赴美國西北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指導老師 Malcolm Winkler 教授治學嚴謹, 更深化了林教授對科學嚴謹認證的態度,一般同學 做實驗只需要提出一項證據便可, Malcolm Winkler 教授卻要求他提交兩項證據。「 Always prove your conclusions with two evidences
分晝夜從事研究,體現科學家的熱忱和毅力,最後在 畢業年獲美國微生物學會頒發「 Raymond W. Sarber Award 」。「不忘初心,並貫徹熱誠及努力」,總結了 林教授對科研的態度。
即將博士畢業之際,林教授計劃留在當地繼續 博士後研究,當時共有四位導師接納林教授的申請, 雖然都是著名學者,但林教授最終選擇了關心他研究 前景和家庭情況的導師 Gloria Coruzzi 。林教授直 言,即使從事研究工作,也不應只着眼科研和學術成 就,更要關心共事和一起生活的每個人,包括家庭成 員。林教授相信,透過關懷及人性化的工作氣氛,團 隊才能建立良好關係,團隊成員才會義無反顧地貢獻 更多。換而言之,科學研究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或數 字,而是要關顧團隊各人的發展,這個信念對林教授 的工作方式影響深遠。
林教授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農業生物技術學家,他 以解構大豆的基因,培植既耐鹽又耐旱的「超級大豆」 而蜚聲中外。林教授回想自己於一九九二年至九六年 間在紐約大學研究氮的代謝過程,當時他在植物分子 生物學領域名聲已就,申請回港的同時,他收到了 跨國農業生物公司孟山都的邀請,加盟條件亦十分優 厚。然而,林教授堅持出國時的初心,一九九七年回 到中大任教。「我只會基於對科學的熱誠而決定研究範 疇,不會計較工作的回報。」林教授強調自己對研究 項目的立場。
夢想把大豆帶回家
至於林漢明教授為何選擇醉心於大豆研究?林教 授在一九九七年回到香港,一方面在中大任教,一方 面開始籌劃自己的科研路向。林教授解釋說,中國在 約五千年前已種植大豆,但大豆在近年才成為內地最 大的進口農作物,反映當地大豆科研仍有很大改善空 間。林教授開始大豆研究是源於認識了中國農業科學 院的邵桂花研究員。邵研究員長期從事內地大豆耐鹽 的田間實驗工作,但礙於年齡和實驗條件,無法完成 有關大豆耐鹽機理的研究,於是林教授請纓負起這個 重任,夥同中大團隊以新科技和新觀念研究大豆。林 教授在大豆研究剛起步時曾許下宏願 為大豆科研 帶來改變,將高端大豆科研帶回中國這個大豆故鄉。
3
校友專訪
在紐約市與恩師 Gloria Coruzzi(左一)合影
大學時與恩師玉山教授(右)合照
」,林教授每天不
林教授領導的研究有幾個重要和創新的突破,為 世界大豆研究提供新方向。二○一○年,林教授團隊 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全球首次利用全基因測 序剖析中國野生大豆的生物多樣性,成果發表在《自 然遺傳學》學術期刊,成為「大豆回家」的一個重大 里程碑;二○一四年,林教授團隊首次獲得大豆內的 耐鹽主效基因,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學術期刊,
為日後培植耐鹽大豆奠定基礎,也實現了對邵研究員 的承諾;二○一九年,林教授團隊率領世界合作團 隊,花了逾十年時間,完成全球首個野生大豆的參照 基因組,成果刊於《自然通訊》,為全球大豆研究工作 者提供重要工具,推動香港科研步向世界前列。
林教授繼續闡釋他對大豆研究的另一個信念, 「倘若我的研究工作局限在理論層面,沒有將改良後 的大豆種植在農田上,我這些年來的大豆研究便沒有 實質應用意義。引用別人的話,『我們的論文是要寫 在大地上的』。」林教授坐言起行,透過和甘肅 省 農業 科學院張國宏研究員合作,培育出三個耐鹽耐旱的大 豆新品種,並已無償供給甘肅省農民使用,在 黃 土高 原上迎風招展,改善土壤品質,增加農民收入。
以科學連結世界
透過在中國內地土地上種植出優質大豆,為農 民帶來實質改變,林教授成功將科研理論付諸實踐。
「科學是為了改變世界,讓人類生活得更好。」因 此,林教授及他的團隊在 2017 WUN( 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 )科學會議中,主動邀請其他學 者合作。林教授與全球多國科學家合作,成功發掘更 多大豆基因組的奧秘,為大豆改良鋪路。此外,林教 授正努力把「耐逆大豆」帶到非洲,在南非培育既能 耐旱又能抗蟲的大豆品種。在眾多土著村落之中,林 教授希望透過分享大豆基因的技術,加強農業生產, 舒緩當地年輕人的就業壓力。此外,林教授已開展與 巴基斯坦農業人員的合作,期望通過種植「耐逆大豆」 的技術指導,以知識改變命運,提升農村穆斯林婦女 的社會地位。
對林教授而言,科學不止是一門學問,更加可以 連繫人類,攜手解決地球面對的問題。
4
在山區成功種植「耐逆大豆」
利用大豆修復廢棄耕地
與邵桂花研究員(右)在中大科學館前合影
與張國宏研究員(左)視察乾旱地區的大豆收成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將技術傳承下去
最後,林教授以「傳承」兩字總結自己對大豆 研究的期望。他回想讀書期間深受新亞先賢影響,認 為知識的最大價值在於與他人分享及回饋社會。林教 授希望藉着教育,栽培新一代科研人才,通過薪火相 傳,為世界和人類謀取更大福祉。他寄語年青學生要 為自己求學的初衷盡力而為,才能無悔一生。
寄語新亞校友要體現新亞精神
林教授與我們分享新亞書院如何培育及感染他。 先賢對學問的追求、嚴謹的治學態度、崇高的理想以 及以身作則的態度,深深影響林教授每個抉擇背後的 價值。「新亞書院的可貴,在於一份人文精神、民族承 擔和社會使命。這並不止於《新亞學規》條文和先賢 故事,更需要歷代新亞人身體力行。」NA
與中學師生看大豆蘋果間套作(即在同一塊土地同時種植兩種或 以上作物)
5
中大團隊參觀南非未被利用的耕地
親手製作的大豆戒指作為太太的珍珠婚禮物
學生為老師(林漢明教授)辦生日會
校友專訪
潛心分子之中之外,投身科研發現發明
專訪歐陽灝宇教授
—
訪問及撰文:黎淑德理事、新亞青年學人陳文慧
三月中旬,《新亞校友》訪問了在香港大學任教的校友歐陽灝宇教授,他在二○一三年加入香港大學化 學系。歐陽教授分別於二○○四年及○六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二○一○年 取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其後赴美國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歐陽教授先後獲得裘槎博士生 獎 學 金和裘槎博士後研究獎學金,支持他的科研工作。
校友會理事黎淑德(左)與新亞青年學人陳文慧(右)訪問校友歐陽灝宇教授
歐陽教授在二○一六年獲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現更名為「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的殊榮,這
個於二○一二年成立的基金,旨在物色極具才華、學 術成就高,且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者,支持這群剛起步 的「明日之星」,讓他們得以在科研、個人能力和專業 上盡展所長,在本身的專業領域上作出創新嘗試,推 動香港的科研發展。歐陽教授獲頒這個獎項,足證他 的研究實力。校友會希望藉着是次訪問,與大家分享 歐陽教授的研究成果和治學心得。
研究分子內外,成就發明發現
除了日常教學工作外,歐陽教授花很多時間在研 究工作上,由於表現卓越,他在二○一六年獲得「裘 槎前瞻科研大獎」,與校友們分享其研究成果。歐陽 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超分子化學及機械互鎖分子。
合成化學主要研究化學鍵,考慮原子如何排列成分 子;超分子化學則研究分子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6
二○一六年獲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後,在亞洲生物無機化學 會議上演講
防水物料是超分子化學其中一項應用。歐陽教授的研 究團隊現時主力研究「分子識別」及「機械互鎖分子 的合成、特性與應用」。據歐陽教授分享,他的研究項 目正正體現了化學的「發明」與「發現」兩個面向。
歐陽教授向我們闡述何謂「分子識別」,他表示 在修讀博士期間,已開始研究分子之間如何識別及其 交互關係。他的研究團隊其中一個研究項目是識別兒 茶酚胺( catecholamine )等神經傳遞物質。歐陽教授 解釋,兒茶酚胺(例如多巴胺)負責在人類神經系統的 神經細胞之間傳導神經信號。兒茶酚胺屬於小分子, 且欠缺獨有結構,所以難以辨認,歐陽教授的研究團 隊成功研發出檢測兒茶酚胺的熒光探針。這種探針與 兒茶酚胺產生特定的化學反應並釋出一個熒光分子, 透過量度熒光的強度,就能得知樣本中兒茶酚胺的濃 度。這熒光探針可讓細胞無損,並追蹤到多巴胺的分 佈和代謝情況。柏金遜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低於常 人,因此這項發明能促進該病的研究發展。
歐陽教授的另一個研究方向,是探索機械互鎖分 子的合成、特性與應用,例如他的博士論文所研究的 索烴( catenane ),是一種由環狀分子通過三維空間 相扣而成的結構。兩個環狀結構之間沒有化學鍵,但 能像鎖匙扣般互相套連,形成一種獨特的分子。當時 他研究二環索烴的自我組裝,尋找更多元化的合成方 式。現在歐陽教授繼續研究索烴,只是對象換成結構 更複雜的多環索烴以及環與環之間的動態,還有索烴 在配位化學、催化作用、分子識別及新型材料中的應 用。歐陽教授提到,合成化學的研究永無止境,完全 取決於人的想像力。化學家能合成出無限多種的化合 物,視乎他們希望處理的問題及其應用。
歐陽教授(右)中學時期與同學在化學實驗室合照
在眾多科學領域當中,歐陽教授為何對化學情 有獨鍾呢?歐陽教授臉上洋溢着滿足感,滿懷笑意地 說,他自初中起已經十分喜歡理科,「化學有着展現創 造力的空間,顯得格外吸引。」他表示大自然的各種 規律深深吸引着他,故此亦很喜歡物理。相比之下, 化學家除了探索自然規律,以及理解自然界的分子組 合方法之外,更可以按照需要設計和合成分子,建立 在自然界之外、專屬於自己的事物,所以化學兼具 「發明」與「發現」兩個向面,因此化學對於歐陽教授 的吸引力至今無出其右。他稍作停頓,帶點興奮地補 充:「而且做化學實驗很刺激啊!」這是他另一個選擇 化學的原因。
不求大眾知成就,積跬步以至千里
「作為從事科研工作的學者,我們希望可以瞭解 香港的科研狀況。我們最關注的是科研資源是否足 夠。」歐陽灝宇教授稍作思考後說道。就科研工作而 言,金錢資源固然重要,但人力資源更為關鍵。幸好
二○一六年從楊紫芝教授(右)領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7
認識自然規律,創造心中所想
校友專訪
在香港尋求物質支持未算太難,挑戰在於物色掌握科 學知識和有興趣投身科研的人。由於科學實驗需要不 少時間,而且驗證科學理論要經過反覆實驗,當中需 要大量人手,可見人手不足對於科研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般而言,與社會發展有直接關連、可直接應用 的科研主題更易吸引研究人員;可是有關基礎科學範 疇的項目,由於研究過程較艱難且成果不易察覺,故 此願意投身這類項目的人相對較少。歐陽教授認為抱 持這種心態實在無可厚非,但他為人較為簡單,選擇 研究題目時多從興趣出發。「如果該題目涉及有趣和新 穎的化學,而我們的團隊又具備條件去嘗試,我便會 選擇前行。」歐陽教授在言談中總是展現出樂觀自足 的態度。
二○○三年與化學系同學在化學奧林匹克比賽中獲得銀獎(左一 為化學系許加聰博士,右二為歐陽教授)
歐陽教授誠懇地說,要是沒有人從事研究工 作,我們便欠缺新的科學知識支持科技發展。化學 處於科學的底層,一般人未必能認識到,但事實上 社會上不少事情和化學息息相關。化學其實是一門 中央學科,與其他領域環環相扣,例如環保、能 源、醫學、健康等,甚至變得越來越重要。無論進 行甚麼範疇的研究,無論是基礎抑或應用研究,越 多人投身其中,社會問題便越大機會得到解決。
至於甚麼人才適合從事研究呢?歐陽教授說, 懂得思考、擁有創造力,比起考試成績更為重要。 科研固然要求堅實的知識基礎,但學業成績只能反 映制度下學到的知識,未必能體現一個人的創新精 神。
8
二○○三年,歐陽教授(第二排左二)參加化學系秋季旅行
二○一八年歐陽教授(左)在香港科學館出席由裘槎科研基金會 主辦的「科學週」講座
三地 讀書見風氣,平淡日子可追憶
歐陽教授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求學和從事研究工作,可以 在不同地區的頂尖學府就讀,實屬難能可貴,我們自 然要請他分享三地的體驗。
歐陽教授說,他在中文大學度過的日子雖算平 凡,但卻是快樂的。化學科一般在早上八時半至十時 半上課,下午二時半開始做實驗,其餘時間通常跟同 學用膳、去圖書館、做功課等,回家的時間視乎當天 實驗何時完成。在畢業班和修讀碩士時,待在實驗室 的時間更長,但日程仍然保持規律,就是一大早到實 驗室閱讀論文和做實驗。回顧這段經歷,歐陽教授覺 得平淡但難得。由於住處鄰近大學,歐陽教授只在畢 業那年有機會住宿。三年大學生涯稍縱即逝,教授語 帶惋惜地說:「如果可以結識多些化學系以外、相同書 院但不同背景的同學,應該會更有趣吧!」
由於曾在英、美兩地留學,歐陽教授發現不同地 區的實驗室設備其實相若,三地的學習環境和研究模 式也相似,差別較大的是組織結構。歐陽教授回想起 在英國修讀博士時,來自五湖四海(歐洲、澳洲、美 國、中國、日本及韓國等地)的同學齊集實驗室,美 國的校園情況亦然,而香港實驗室的外籍人士數目相 對較少。就學習和研究而言,各地差別不大,因為化 學本身就是很國際化的學科。不過,歐陽教授表示,
校友專訪
二○○九年歐陽教授(後排右一)在劍橋大學與 Jeremy Sanders 教授(前排左三)及其研究團隊合照
二○一二年在美國柏克萊大學的化學實驗室留影
二○○六年歐陽教授(左二)在中大與李鴻基教授(右三)的研究團隊合影
9
比起他在中大修讀本科時,香港目前各所大學更加國 際化。過去數年,疫情對國際化雖有影響,幸好現時 逐步復常,外地學生比例亦正在增加。
艱險我奮進,進步不停步
本科加上碩士課程,歐陽教授在中文大學一共上
了五年課。中文大學和新亞書院與他關係密切,新亞 創校先賢的堅持和刻苦奮進的精神深刻地影響着他。
相較創校時物資匱乏的時代,現今社會物資豐裕,但
新亞精神依然適用。歐陽教授說:「堅定地朝着目標 前進,腳踏實地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業,這就是新亞精 神了。」他至今不忘《新亞校歌》的那句「艱險我奮 進」。做研究看不到終點時、不知道有沒有答案時,他 覺得最需要的是這種努力堅持的精神。
就讀劍橋大學期間,歐陽教授(後排右二)與研究團隊享受閒暇
訪問尾聲,歐陽教授寄語有志投身化學科研工作
的同學:「要堅持,認清目標,瞭解自己,認定了目標 和興趣就不要輕言放棄。科研工作雖非易事,但只要 堅持去做,必定能得到回報,並會有所發現。當然, 開始做研究的時候,不知道會發現甚麼,但不要計 較,終會有結果的。」他回想讀書的時候,有些同學 喜歡做甚麼都盡力完成,一旦失敗便多試幾回。另一 邊廂,部分同學做事前計算太多,常常想着結果會如 何如何。歐陽教授寄望同學不用瞻前顧後,不要輕言 放棄,持守堅持到底的精神,朝着目標前進,自然會 得到回報。 NA
在劍橋大學留學時,歐陽教授(後排右一)與研究團隊在「科學 週」擔任講解員
10
二○○四年在新亞校園孔子像拍照留念
校友會午餐聚會
一月份午餐會
撰文:黎淑德理事
一月份的校友會午餐會有幸邀得王良享先生(前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現為臻享顧問有 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85 /聯合財務)及鄧植維(鄧威信)先生(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豐盛私人客戶執行董 事)擔任主講嘉賓。午餐會由香樹輝校董主持,一如既往,是次午餐會報名情況非常熱烈,名額瞬間爆滿。
校友會消息
午餐會講題是「二○二三年投資展望」,二○二二年轉眼過去,全球經濟大幅波動,是金融風暴以來罕 見。美國連番加息,內地調整抗疫政策,並即將跟國際通關,奈何疫情反覆,俄烏戰事未止息,同時通脹風險 仍高,衰退勢頭明顯;所有風險資產價格大跌,一時之間「美元現金為王」。對於二○二三年的經濟部署,各位 資深投資策略師從不同角度分析來年在股市和匯市需要留意的地方,務必小心謹慎。在最後的問答環節,各校 友踴躍發問,可見午餐會為校友們搭建了輕鬆交流的平台,參加者均獲益良多。
一月份午餐會由香樹輝校董主持 一月份午餐會邀請王良享校友(左二)及 鄧植維先生(右一)擔任主講嘉賓
三月份午餐會
午餐會報名情況非常踴躍
撰文:黎淑德理事
校友會於三月八日(星期三)邀請了莊太量教授與參加者分享他對二○二三至二四年度財政預算案的看 法。莊教授是新亞書院副院長、經濟學系副教授、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以及環球經濟與金 融跨學科主修課程聯席主任。
午餐會由香樹輝校董主持。莊教授認同預算案的「減甜版」紓困措施,能提振本土經濟,並鼓勵 稅 民電 子消費。莊教授特別關注財政赤字和政府發債問題,上個財政年度庫房錄得千多億赤字,由印花 稅 和賣地收入
大幅減少、疫情令醫療開支大增、金融及轉口貿易未見起色、人口流失等問題引致,令去年經濟仍處困境。不 過,莊教授預計隨着 內 地和本港復常,情況將有所改善。
在答問環節,校友和莊教授有豐富的交流互動,大家都度過了愉快又難忘的午聚。
三月份午餐會邀得莊太量教授(前排右二)擔任嘉賓
校董會梁英偉主席(右四)、香樹輝校董(右二)及莊太量教授 (左四)出席三月份午餐會
11
校友會午餐聚會 (續)
五月份午餐會
校友會於五月十日(星期三)舉行了題為「 個人必需.惠澤後代 財富傳 承規劃指南」的午餐會,邀請了的近律師行房地產部高級律師陳琳丹校友( Tana ) (12 /聯合法律)分享有關財富傳承的法律知識,吸引了不同界別的參加者出席。
是次午餐會由香樹輝校董主持, Tana 分析了財富傳承規劃之必要性,以及透 過案例闡釋欠缺妥善繼承規劃的法律風險。 Tana 亦介紹了「平安紙」(遺囑)的要 素,以及保險、銀行戶口、持久授權書、信託等工具的特點。
最後的答問環節中,校友們就這項切身議題踴躍發問,活動至下午二時半才圓 滿結束。 NA
撰文:黃家俊理事
校董會梁英偉主席(左三)、陳琳丹律師(右二) 及香樹輝校董(右三)出席五月份午餐會
午餐會氣氛非常熱烈
新亞校友會x聯合書院校友會Happy Hour
新亞書院校友會及聯合書院校友會攜手舉辦「歡樂時光」
( Happy Hour ),我們選定了三月三十日在上環新紀元廣場的 Gaia Ristorante 舉行,上班一族的校友於當天下班後出席活 動,大家借機聚首,輕鬆暢談校園回憶、上班趣聞及生活瑣 事,有校友更攜同新朋友參加。
當晚除了新亞校友和聯合校友外,崇基的校友也前來揍熱 鬧,各校友雖來自不同書院和年代,大家品嚐美酒佳餚,又互 道近況,在歡笑聲中結束了這次聚會。 NA
12
不同書院的校友共聚一堂
五月份午餐會邀請了陳琳丹 律師(左)擔任嘉賓
「歡樂時光」在上環新紀元廣場的 Gaia Ristorante 舉行
校友會
各校友品嚐佳釀,互道近況
第三十四屆錢賓四學術文化講座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自一九七八年開始舉辦,每年邀請一位傑出學人蒞校主持一系列公開演講, 深入淺出探討中國歷史及文化,多年來皆深獲學術文化界的重視。自二○一三年起,此講座獲「陳志新先生中 國文化基金」永久贊助。
書院消息
比利時魯汶大學(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漢學系鐘鳴旦教授( Prof. Nicolas Standaert )應本 院之邀,於三月上旬為「第三十四屆錢賓四學術文化講座」擔任主講嘉賓,主講三場公開講座。鐘教授研究領 域廣泛,重點探討中西文化交流議題。鐘教授的研究相當豐盛,不少著作翻譯成中文,包括《楊廷筠 明末 天主教儒者》、《可親的天主:清初基督徒論「帝」談「天」》,他亦曾參與編纂整理《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 教文獻》和其《續編》等。同時,他在國際刊物和書籍上發表了八十餘篇具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本屆講座主題為「一門之間的藝術: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鐘鳴旦教授以其廣博的視野發掘中歐的文 化交流史,並引用多個有趣的個案,帶領我們窺探中西文明的互動。講座詳情如下:
進入清前期的全球公眾領域:歐洲文獻中的「京報」
第二講 三月十七日 一門「之間」的藝術:以明末清初中歐文化相遇為例 第三講 (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 ) 三月十九日
中歐「之間」和移位:明末清初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圖片 傳播
是次為疫情三年以來首次復辦的現場講座,並於網上同步舉行,共吸引超過一千八百名來自本地與海外的 觀眾線上線下一同參與。 NA
陳新安院長(左)於歡迎晚宴上向講者鐘 鳴旦教授 (右)致送紀念品
梁元生教授(右)主持第一講
左起:科大衛教授、賀喜教授、鐘鳴旦教 授、梁元生教授及張瑞威教授
講者鐘鳴旦教授
鐘鳴旦教授(左)與卜永堅教授(右) 科大衛教授(左)與鐘鳴旦教授(右)於 問答環節對談
13
日期 題目 第一講 (與中大歷史系合辦 ) 三月十六日
新亞書院學長計劃二○二二/二三職業講座日暨新春盆菜宴
書院及校友會合辦之學長計劃已於一月十四日在李兆基樓舉行「職業講座日」。除了本計劃學員外,亦 特別邀請所有新亞同學參加。有賴學員及同學熱烈支持,參加人數達一百一十餘人。講座主題為「職場生存 術:職場及商務禮儀知多點」,旨在為學員及新亞同學提供職前指導。作為職場新手,同學很容易犯上職場及 商務交往上的錯誤。書院及校友會有幸邀得具豐富經驗的人力資源總監及專業培訓師廖明慧校友(88 /社會 學)擔任主講嘉賓。廖校友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和紐約長島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為多個行業提供顧 問服務。她在講座上為同學講解商務禮儀上需要留意的事情。主題講座後設有六個職業分享會,邀得多個行業 的學長蒞臨分享,學員及同學均受益匪淺。他們分享了不同行業的入職與工作資訊,內容涵蓋銀行業、電影 業、金融科技、正念練習、實習、職涯規劃等。
曾慶宏校友與同學分享電影拍攝經歷
同日晚上在雲起軒舉行計劃的「新春盆菜宴」,讓學長及學員聚 首一堂,互相送上春節祝福。在盆菜宴開始前,先有院長陳新安教授 及校友會會長王翠虹校董致辭歡迎,他們感謝學長對學長計劃的支 持,並勉勵學員多向學長學習,亦鼓勵畢業五年或以上的校友,參與 來年的學長計劃,攜手培育新一代新亞人。晚宴在熱鬧氣氛中完結, 是次活動圓滿成功,有賴各方鼎力支持。在此謹衷心感謝各位講者、 學長、學員及新亞同學,但願此新亞情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NA
學長及學員一起享用盆菜
不同年代新亞人聚首一堂
14
主講嘉賓廖明慧校友(前排右三) 與同學 合照 顏偉恒校友向同學講解銀行業現況
書院消息
書院消息
兔年伊始,書院與校友會於二月十日假香港旺角 希爾頓花園酒店豪華宴會廳合辦「新春聯歡晚會」,逾 一百七十位校友、新亞友好及同學濟濟一堂,歡慶佳 節。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春茗今年終可復辦,大家都 格外珍惜寶貴的相聚時刻。校董會主席梁英偉校董、院 長陳新安教授及校友會會長王翠虹校董先後致辭,感謝 校友及一眾社會人士在疫情期間的支持,並祝願書院新 一年繼往開來,續創新猷。當晚書院為出席晚宴的捐贈 人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支票頒贈儀式,答謝其慷慨捐
助。祝酒儀式後,晚宴揭開序幕。
新亞友好及同學濟濟一堂,歡慶佳節
校董會主席梁英偉校董致辭
院長陳新安教授致辭
俞國欣先生去年捐贈港幣二十五萬元,由其父俞肇熊教授(左一) 代表捐贈
書院校董會成員、校友會理事及同仁為來賓祝酒
今年,書院及校友會邀請了新亞國樂會及新亞合唱團表演,兩團把音樂和歌曲的感情傳遞給聽眾,繞樑 三日。其後的猜燈迷遊戲和大抽獎活動亦令晚會生色不少。書院副院長莊太量教授和校董阮德添校友也報告了 「校友籌募小組」的工作進度,呼籲校友支持書院推出的籌募運動。晚會得以順利舉行,有賴校友會、書院同仁 及同學的合作和支持,書院深表謝意。書院希望恢復並增加舉辦實體活動,以聯繫更多校友,一同建立新亞大 家庭網絡。 NA
校友會會長王翠虹校董致辭 新亞合唱團表演
15
新亞國樂會表演
/
新春聯歡晚會二○二三 書院消息
校友會消息
海外校友會消息
北加州新亞書院校友會
校友會理事范英偉校友(03 /數學)於一月十六日 來港並到訪本院。院長陳新安教授(左)及院務主 任陸敏聰女士(右)與范校友於新亞校史館合照。
校友會於二月十一日舉行師友聯誼活動。校友會 會長邱惠敏校友(79 /工商管理)(右一)接待兩 位前來當交換生的新亞同學(黃烽及何潤霖)。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大紐約校友會
校友會會長蔣威廉醫生於二月二十八日到訪母 校,與書院同仁商討疫情後恢復的暑期實習計劃安 排,其他校友會幹事亦透過視像會議越洋參與討論, 集思廣益。校友會決議繼續提供暑期實習職位及接待 往紐約交流的新亞同學。
院長陳新安教授(左)及院務主任陸敏聰女士(右)與蔣醫生於 校園合一亭合照
校友會二○二三、二四年活動預告
《新亞校友》編輯委員會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及新亞書院校友會聯合出版 編輯委員會:黎淑德、葉永生、王翠虹、姚濬康
執行編輯:李思慧
設計及排版:梁殷瑜
新亞校友會網頁:www.naalumni.org
16
(1) (2)
(3) 校友會於二月十八日舉行飲茶聚會迎接兔年,並接待在當地交流的新亞同學。
書院消息 校友會消息
日期 八月二十六日 七月及九月 活動 午餐例會(日期待定) 第四十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員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