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3 年 6 月 網址:
人物專訪
www.naalumni.org
3487 6819傳真:
會址: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
電話:
尊重、理解,存異而不必求同
號香島大廈三樓 室 439-445
3487 6820
─ 專訪人類學系譚少薇教授
訪問:黄黃浩潮、麥錦英、唐凱文
整理 : 唐凱文
B
1
980 年,中大開設人類學系。
2013 年,3 月 27 日,我們訪問了新亞 書院副院長、人類學系譚少薇教授。 左起 : 黄黃浩潮、譚少薇、唐凱文
譚教授 1992 年取得博士學位後一直在中大人類學系 任教至今。「文化無高低,從了解出發。比如問現代是不 是比以前更好?現在我們很關注環保,人類在以前,以採 獵方式生存著,只取其所需,與大自然維持著良好的、平 衡的供求關係,其實很環保。這啟示我們,我們現在是不 是發展過度了?」晨興書院咖啡閣很安靜,窗外樹影鬱葱, 山麓風景一覽無遺。譚教授閒適地喝著綠茶,笑著向我們 簡略說明人類學的範疇。 「在英、美,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 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 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 人類學乃研究文化,並著重瞭解人類作為社群成員的 思想與行為模式的一個學科。重視跨文化比較以及個別文 化的深度認識,包括社會上不同組成部分(如經濟、宗教、 性別、政治)的互動。人類學既是社會科學,亦是人文學 科,因此對系統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地研究工作)和主 觀的分析與寫作同樣重視。這學科注重田野考察。通過長 期的實地參與觀察和訪談等,人類學家可對研究對象得到 更全面的認識,從而得出深度的分析。 「4 月我要去美國加州,6 月會去澳洲雪梨做研究。 是關於當代印度人族群在文化轉化方面的比較研究。」教 授說。 譚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在身分認同、性別、現代性及 社會發展、移民與族群關係等方面。其對香港與華人社會 性別關係的見解,早見於 1996 年的《選舉行為與意識的 性別差異:以沙田區青少年為例》研究報告,2000 年在國 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北京中期會議擔任《城市場景下 的社會性別主體性》小組主持人,並於 2012 年合編的《性 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一書。
「族群成員離鄉別井,由於文化的互相適應,他們在 奉行固有習俗時,為了因時制宜,會有一點變化也會有一 點堅持;理解個中因由,就會尊重他們一路走來的可敬意 志。」 文化差異及由此而引發的行為分歧甚至衝突,是近年 大家關注的課題之一。譚教授說在人類學的研究中可看到 文化差異的「危」和「機」。「從研究、分析中重現當代 社會文化現象、民族關係、宗教影響等等,更多人由理解 而致互相關懷,引起社會關注,可以影響政策。所以這是 一門應用的學科,是全球化的文化進程中,達致人類互相 尊重、平等地生活的學習之『機』。」此刻神態從容的譚 教授,當年選擇往夏威夷讀人類學,其原因也不言而喻了。 自謙在教學方面仍未掌握的譚教授,覺得現在的學生 付出多,學習多,時間很匆忙。師生之間接觸也不夠多。 理想的學與教是經由學習達到氣質轉化,而大學生呢,該 要求自己對世界有貢獻。 我們閒談各方面的社會現象,譚教授有一個特點,不 時饒有興致地笑著插問「咁,有乜問題呢?」她自然而然 地使人暢言所想,我猜想上她的課,肯定思維激盪,不亦 樂乎! 問譚教授在中大最喜歡甚麼? 「最喜歡新亞的靜。在山頂上風景很美,可以看海, 心情平衡,是做學問的好環境。我們學系同事之間觀點大 不同而相處融洽,我也好喜歡這種重視人與人之間互相尊 重的關係。」 這一上午談得非常投契,訪問後更共進午餐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