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16 年 12 月
撰文︰張淑婷
延續畢業生 刻名傳統, 支持圓廣擴建!
P.6-9
人物專訪
專訪植物分子生物學家辛世文教授
攝於訪問當天 左起:劉茂勝校友、董家池校友、葉永生校友、黃浩潮校董、張淑婷同學、辛世文教授
是 善 衡 書 院 創 院 院 長, 國 際 上 也 是 赫 赫 有 辛 世名 的文 植教 物授,分 眾子 所生 周物 知, 學 家, 但 他 還 有 一 個 令 人 倍 感 親 切 的 身 份, 他 是 新 亞 書 院 1966 年 生 物 系 畢 業 生。 今 年 4 月 , 筆 者 以 學 生 身 份, 與 新 亞書院校友會多位成員,一同造訪這位新亞大學長。
「 當年我在新亞的成績還不錯,但是我很記得老師很
辛教授把這項技術拓展至關乎人類福祉的範疇 —
鼓勵我們要多嘗試、多創新。」創新這個概念在日後便深
食物,賦予了這項技術重大的意義。這是來自辛教授的
深地影響著辛教授,而教授也十分回味往日在新亞書院的
遠見:中國的人口佔全球百份之二十,但可種植的土地只
日子。那時候,大部分的同學都是窮苦出身,大家住在同
佔百份之七,且食物產量的多少很受天氣影響,因此有許
一屋簷下,共患難,就像一家人一樣。因此,教授鍾情於
多不穩的因素,長遠來說,中國的糧食問題是一個計時炸
書院制度,對他將來設立善衡書院影響深遠。
彈,如果坐視不理,便有可能隨時引發食物危機。而且辛
畢業數年後,辛教授便赴美國深造,取得博士學位,
教授兒時在內地也深知物質匱乏、捱飢抵餓之苦,因此他
並在當地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學。當時美國的植物基因改造
便從大米方面著手研究。當時,中國大陸的袁隆平教授已
技術在起步階段,但動物基因技術卻發展一日千里。辛教 授便發揮他的創新精神,嘗試把基因改造技術應用在自己 的研究領域 ——植物上,探索著植物基因改造的可能性, 就像在一個漆黑的洞穴裏燃點了一把火把,慢慢地探索未 知的領域。 「 路遙遙其修遠兮 」,經過漫長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科 研工作,終於在1980年成功複製植物基因,為世界首例, 讓辛教授成為「 植物基因複製之父 」。這為年輕人帶來莫 大啟示 ︰ 創新不是指一些很快、很新,追逐潮流而轉瞬 即逝的事物;創新背後需要日積月累的知識、無限次的反 覆思量,並且需要時間的發酵,才能成事。
辛教授於 1966 年畢業於新亞書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