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促會】AN通訊 學術研討會專刊 2019.12.20

Page 1

AN

通訊

(Actor-Network )

2019 年社大學術研討會專刊 維持「發展的野性」、 深耕「接地氣」的教育觀與教育方法。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協辦單位:宜蘭社區大學、羅東社區大學、國立宜蘭大學


4月初於福隆舉辦兩天一夜的社會分析工作坊,邀請社大夥伴一同討論社大的運動性,以及面對社會情勢所遇困境,並探討未來 可開展之路徑及社大定位。

錯過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將非常遺憾的八個理由 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志彬

全促會由今年起決定調整一個行之 20 年的重

邀請不同區域,足以涵納全國範疇的社大共同

要傳統,改以單數年辦學術研討會,雙數年辦

參與規劃,藉以精煉各論壇的內涵。毎場分場

全國研討會。學術研討會重在指認方向,發展

論壇至少經過一至兩次的籌備會議,有些論壇

論述。全國研討會則重在展現社大能量,發展

一修再修,甚至連原本的標題都改變了,就為

社會連結。

了讓論壇的焦點貼近大多數社大的現場經驗。

去年才結束盛大的 20 年慶祝活動。第 21 年我

看著最後的內容,我想向社大以及非社大的朋

們由學術研討會拉開時代新序幕。四月初在福

友推薦八個參加社大學術研討會的理由:

隆舉辦兩天一夜的「社大 20 年社會分析工作 坊」丶七月中在北投兩天的「學術研討會籌備

一丶如果想了解目前社大實踐最重要的結構問

工作坊」以及八月底和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

題,以及鑲嵌社會變遷中的整體發展戰略,不

會合辦的「公共性圓桌論壇:實驗教育與社區

可忽略第一天的主題論壇「一所培力實踐社群

大學的對話」,全促會花了很大力氣盤點社大

的公民學校」。

的重要課題,最後決定由建構社大的教與學理 論著手強化社大論述。擬出《社會重建與在地

二、如果想深入理解社大堅持公共性在成人教

實踐 —— 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為學術

育領域中打磨深化的獨特教與學實踐理論,兩

研討會的主軸之後,在這個主題框架下,由全

天十場論壇是最佳指南。

促會十位理監事自願認養不同的議題,再分別

AN News Report │01


三、如果想深入了解社大的「學習社群」典範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座教授)」。

如何在知識論、方法論、學校治理實務工作等 層面發揮作用,第二天的主題論壇「學習社群

六、如果對失敗經驗的學習有興趣,意識到對

的典範意義」、第一天的「實踐社群」、第二

失敗經驗的深入探討需要建立新的社群關係和

天分場論壇 5 「師工學的協作學」將呈現多元

新的方法。不可錯過分場論壇 6 「社大辦學經

的實踐理論內涵。

驗的暗黑經驗與對話辯證」。

四、如果想了解地方知識學的社大詮釋觀點與

七、如果關心社大專法通過之後,最重要的法

路徑策略,分場論壇 2 「社大知識主體的實踐

制挑戰「社區大學需要甚麼樣的學習成就認證

與現形」、分場論壇 4 「社大人為何/如何在地

?」,務必參加分場論壇 1 「如何讓認證具運

方走、讀、見、學?」、分場論壇 7 「社區大

動性?」。它將啟動第一波修法的論述工作。

學的在地視野-轉譯、行銷與整理」、分場論壇 8 「氣候變遷議題的具體實踐」,從在地旅行

八丶如果想釐清社大與社造兩大在地公民運動

到都市更新,從具體操作到社大 2.0 核心意

在理論與實作上的差異與合作關係,分場論壇

識,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視角。

3 「魅力四社」由社群丶社團丶社區丶社會 四個概念的探討,提供珍貴的辯證思考經驗。

五、如果想知道台灣和香港在未來追求民主的

最後還想提醒大家,社大學術研討會是眾人協

道路上如何形成相互支撐的共同體?應該來參

力打造的對話場域,如果你想認識全國社大最

加第一天的開場專題演講「香港新形勢下的流

具論述力的朋友,社大學術研討會當然是一個

動共學(許寶強/流動共學教室創辦人及執委

最佳場域。

【即刻報名】: https://forms.gle/JCYwfwg4PrkoHEQ57 【聯絡人】:社大全促會 柯專員 02-23685136 #14

《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營》於今年7月份於北投舉辦,針對本

《公共性圓桌論壇》由社大全促會與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

屆學術研討會之主軸進行討論,訂立本次學術研討會主題,並

共同主辦,探討社大與實驗教育在公共性上的耕耘,當天對於

開展多場分場論壇之方向。

「如何由學習者之主體性引動公共性」的討論也備受討論。

│02


12 月 26 日(四)議程 09:00-09:30

報到

09:30-09:50

開幕式

香港新形勢下的流動共學 09:50-10:30

專題演講

演講人:許寶強 / 香港流動共學創辦人及執委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座教授

一所培力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 10:30-12:30

主題論壇 1 召集人:林朝成 / 台南社大校長

12:30-14:00

中午休息 社區大學需要甚麼樣的學習成就認證?

分場論壇 1

如何讓認證具社大運動性與進步價值? 召集人:蔡素貞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 、全促會法制小組召集人、松山社大校長

考掘社大課程中的地方知識學: 分場論壇 2

社區大學知識主體的實踐與現形 召集人:詹曜齊 / 板橋社大課程發展委員會召集人

14:00-17:00 魅力四社:從開心上課的社群與社團走到關 分場論壇 3

心社區與社會 召集人:黃世輝 / 雲林山線社大主任

在家鄉旅行:社大人為何/如何在地方走、 分場論壇 4

讀、見、學? 召集人:張文彬 / 新營社大主任

AN News Report │03


12 月 27 日(五)議程 09:00-09:30

報到

09:30-12:30

主題論壇 2

學習・在一起:學習社群的典範意義 召集人:李易昆 / 蘆荻社大主任

12:30-14:00

中午休息 當我們同在一起:

分場論壇 5

社大教師、學員和工作者的協作學 召集人:張金玉 / 高雄第一社大校長

暗點:社大辦學的暗黑經驗與對話辯證 分場論壇 6 召集人:戴文祥 / 苗栗社大主任 14:00-17:00 社區大學的在地視野:行銷,轉譯與整理 分場論壇 7

召集人:張素真 / 永和社大副主任

氣候變遷議題的具體實踐: 分場論壇 8

以都市更新作為社區調適策略 召集人:鄭揚宜 / 台北文山社大主任

│04


今年度學術研討會以《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為題,10場主題論 壇及分場論壇也將以「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回應此命題, 在社大,我們經常提出「共學」這樣的詞彙來描述在社大的學習 樣態,也期望以「共學」的方式引動社大參與者內發的關懷及力 量,從而共創公民社會。

今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邀請許寶強教授談「香港 新形勢下的流動共學」,分享香港面對社會大轉型中,遊走於不 同社群 / 社區內外的「流動共學」所扮演的角色,提供社區大學 建立共學社群實踐經驗之參考。

AN News Report │05


自六月開始的香港「反送中修例」運動,其規模、範圍、延續的時間,以至 影響的深廣程度,均出乎香港民眾、中港政權與國際社會的意料之外。如何 理解這場社會運動的成因和進程,從中思考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本文所關 注的問題焦點。

本文將會從一個關鍵詞——「共學」 (co-learning) ——切入,剖析香港當下 社會危機的根本成因和發展動態,並探討有助民眾走出絕境的社會運動方 向。本文將指出,「共學」或其缺失,是理解香港社會困局的根源、極權壓 迫的內在矛盾,以至抗爭運動的局限與成就、問題與出路的重要鑰匙。

借助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吉爾·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漢娜· 鄂蘭 (Hannah Arendt) 有關思考 (thinking) 、學習 (learning) 、缺學無思 (thoughtless) 和(公共政治)行動 (action) 等概念,並根據 2015 年成立的香 港民間組織——「流動共學」——的經驗,本文將討論中港政權長年的缺學 無思,如何令社會矛盾積累,造成香港當下的危機和困局;同時又圍繞「共 學」這主題,探討民間各種社群 / 社區於抗爭運動的轉化,包括分析 11 月區 議會選舉「變天」後的新局面,從中思考於社會大轉型當中,遊走於不同社 群 / 社區內外的「流動共學」,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06


全台 92 所社大歴經 20 年的發展,各自開展出風格面貌各異的辦學經驗,而其 中實踐社群之發展及培力在強調結合生活經驗、培育公共性的社大價值中,是 非常重要的方法。

《一所培力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作為 2019 年學術研討會第一場主題論壇,首 先盤點社區大學所面對的社會結構性因素,以社大發展實踐社群的經驗,嘗試 回應並試圖提出突破結構、開創新局面之作法。 本場主題論壇可以說是社大20年後第一場學術研討會的線頭,有助於理解分場 論壇所開展出來的不同主題,亦提出社大下一個20年的重要運動方向。

AN News Report │07


社大運動二十年,於推動新型態的成人學習、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小有成績。攸關台灣社會的重 建、社會生態基盤的省視、社會力的活化、環境的守護、公民文化的倡導、農村再生的營造、地 方知識的生產、河川流域的行動學習等等社會關鍵性的課題,社大亦有參與實踐的歷程和轉化學 習成效,塑造社大的風格與定位。 然二十年來,受困於結構性的因素,社大在面對自身的生存發展時,順應己身之條件,提出種種 應變之道。久之,也走出各自的經營策略和教與學的作法,累積成慣行的模式。慣行模式,優劣 互見,但可存在至今,必定有其利基,這種型態暫且稱之為第一代的社大,社大 1.0 。

2020 年,邁向社大 2.0 ,我們需盤點社大的實績,分析其社會支持的基礎,透視第一代社大的

結構性困境,形塑社大 2.0 的理念、作法和經營之道,以開創新局。 本論壇以「培力一所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為題,首先反思社大在面對台灣社會對社大期待時所 因應的作法,慣行策略的侷限和制度化的惰性和危機。在此脈絡下,提出一種可行的模式,提供 思考未來社大的新型態發展。 在經營管理學上,「實踐社群」是通過一特殊活動或興趣,分享專業技術和激情而聚在一起的群 體。在此,借用這個名詞,是指在公民社會的實踐場域,透過學習的行動,分享經驗知識和關懷 而聚在一起的群體,其目的在促成公民行動、生產社群知識和美好生活的共享。社大做為酵媒, 「培力」的方式或可透過教與學各種互動學習方式,開發並經營關懷的議題,以促成各種知識背 景的學員互相分享、共同行動,推進議題的深度和跨領域的連結,以創新行動學習的規劃。 以此視野,本論壇邀請社大重新思考辦學的價值,推動社大公民實踐社群的內、外部策略、社大 能夠提供的支持系統以及未來推動上所可能遭遇的結構問題和解決之道。此外,本論壇將提供地 方知識學經營策略的文件,會後亦將生產論述文件,以作為參照模式和創發的省思。

10:30-11:00

培力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 社大如何改變社會及其教學策略的轉化

林朝成 / 台南社大校長 陳君山 / 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 理教授

林崇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11:00-12:00

與談人回應

陳東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淑敏 /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12:00-12:30

綜合座談

│08


社大運動提倡公民社會之重建,在 20 年來的路程中,發展出社大 獨有的教與學方法。

學術研討會第二天上午的主題論壇《學習・在一起:學習社群的典 範意義》直指社大場域中的學習社群本身之實踐經驗及養成方法, 探究學習社群典範的核心思維。 發展社區大學教與學的論述是今年度學術研討會的重要目標,學習 社群典範意義的討論是發展、深化社大教與學方法的重要命題。

AN News Report │09


學習社群不只是學習者的學習環境與條件;學習社群也是社會生活的實踐場域。社會改造不是在政 治領域的奪權,而是新文化的創造。說的更直接一點,也就是人們之間如何相處的道理,我們能否 不複製主流世界裡中的功利邏輯,我們能否在學習的過程中實踐出不一樣的對待、互動,一句話, 也就是關係倫理。一個更好的社會,不在於換了那個黨或哪個總統,而是在於我們能否用不一樣的 方式在一起。

09:30-09:40

主持人開場

楊志彬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報告人報告 1. 成人學習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學習社群的典範轉移 1. 李易昆 / 蘆荻社大主任 2. 從社群發展的視角,回首北門社大 2.0 這兩年來 2. 柳秀慧 / 北門 2.0 執行長

09:40-10:50

的發展,學校組織形式對於學習社群的作用 3. 看見不一樣的學習,成為不一樣的老師

3. 蕭楨潔 / 蘆荻社大講師 4. 郭昭男 / 新化社大主任

4. 不一樣的社區,以人為本的營造-具有成人發展 5. 莊妙慈 / 蘆荻社大社區中心執行長

視角的社區工作 5. 不一樣的知識生產,人與知識的同步轉化—學習 者即地方的地方知識學

10:50-11:00

休息時間 戴文祥 / 苗栗社大主任 林怡伶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專員

11:00-11:50

回應人回應

杜靜怡 / 北門 2.0 工作者 陳國峰 / 後驛社大主任 李修瑋 / 永康社大專案管理

11:50-12:10

觀察員回饋

12:10-12:30

綜合座談

許寶強 / 香港流動共學創辦人及執委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座教授

│10


社區大學在20年前是許多成人選擇持續進修、充實自我的地方,也回應許多 人未能踏入大學讀書的需求,在當時,修習學分、取得學位對許多學員來說具 有肯認其學習價值之意義。

去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教育部隨之於今年5月頒布《社區大學學習 證書發給準則》,各縣市紛紛開始對於學習證書發給準則的制定有所討論。 社大運動20年,面對高教普及的現況,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角度看待社區大 學的「學習成就認證」?並且如何能使認證保有社區大學的運動性,以及我們 所肯認的學習價值的進步性?

AN News Report │11


社區大學長期以「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做為社大的辦學目標,社大運動 20 年來不論是學位授予的

討論,或各縣市個別的證書發放,或非正規課程學習成就認證的參與,似乎都無法透過證書的發給來彰 顯社大的學習價值!多年來,在社區大學中有相當高比例且普遍的成人學習樣態,即以活動參與(非正 式課程)的學習,其學習成就不僅亮眼,甚至更具社區大學的理念性意義,這類學員對於生命發展、社 區參與、公共參與等社大公共化理念的體會,通常比起一般正式課程的選修,更具深度。學員學習的進 路很自然地隨著自己的人際關係、學習需求,逐漸開展出來,最終獲得了明顯的成長與蛻變。這類已然 可見的學習成就樣態,如何透過認證獲得肯認地位。社區大學學習證書不需要與普通大學看齊,我們要 的是如何透過認證為學員量身訂製一個學習方案,回應學員的學習價值;一個能協助學員整理、反思自 我的學習歷程,並呈現其整體的學習成就認證。我們希望能有從社大的核心價值、實踐經驗與多樣性導 入的制度;能尊重與涵容社區大學區域或城市發展特色的認證設計。

教育部在今年 5 月,依《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頒布《社區大學學習證書發給準則》,規劃了學群證書、 領域證書和畢業證書之制度設計,雖證書學分採計納入社區大學非課堂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專題式學習 、行動學習,公共服務、自主學習、田野調查、做中學等學習方式所獲致的學習成效。也透過領域證書 設計希望引導學員關心、參與公共事務,鼓勵各社區大學發展地方學及參與公共事務為目標;以及協助 學員依其個人興趣,取得特定能力取向及專業知識素養。但法規明訂的學習成就將具體反映政策鼓勵與 引導的社大未來發展,對於社區大學的價值理念是否能存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基於此,我們展開分區的座談,來談法治的落實,也談認證的想像。並於「2019 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 」,特別規劃安排一場《社區大學需要甚麼樣的學習成就認證?~如何讓認證具社大運動性與進步價值

?》論壇,邀請三位引言人,分別從行政、學員、講師角度切入,透過三主題〈突破傳統課堂學分的舊 思維/發展成人學習新典範〉、〈不一樣的學習成就~庶民美學新典範〉、〈標「新」立「異」:社大講 師對修/畢業證書的想像〉,一起想像社大需要甚麼樣的學習成就認證?一起創造一個具進步價值的認證 制度!社大好野,就讓我們一起標「新」立「異」,發展一個成人學習的新典範!

14:00-14:10

主持人開場 / 說明論壇主軸精神 引言 1. 突破傳統課堂學分的舊思維/發展成人學習新典範

14:10-15:20 2. 不一樣的學習成就~庶民美學新典範 3. 標「新」立「異」: 社大講師對修/畢業證書的想像

15:20-15:40

茶敘時間

15:40-16:00

與談人回應

16:00-16:40

提問 & 回應 主持人及終教司長官總結

蔡素貞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 全促會法制小組召集人、松山社大校長 1. 蔡傳暉 / 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 理事長、華梵大學教務長 2. 盛媛 / 蘆荻社大資深專員

吳仁禮 / 美術學習社群代表 3. 鄭宇迪 / 宜蘭、羅東社大講師

顏寶月 /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 徐敏雄 / 國立師範大學社教系系主任 顏寶月 /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 蔡素貞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 全促會法制小組召集人、松山社大校長 │12


地方學是自社大發展以來便不陌生的「詞彙」,社大與地方的緊密 關係也使得「地方知識學」成為社區大學關注的重要議題。但究竟 地方學/地方知識學的內涵是什麼?什麼樣的內容才算是地方學/ 地方知識學?

社大專法通過以來,許多社大都積極發展地方知識學。從社大在地 方的實踐經驗出發,由社大耕耘地方的實踐成果,探討地方知識的 本質及內涵,是這場論壇的重點,也是開啟社大發展成為區域地方 知識學中心的重要討論。

AN News Report │13


社區大學專法通過後,「地方知識」成了重要的討論議題,也成為社區大學群體自我定位、自我 理解、相互交往的重要根基,甚至於有可能成為整體社區大學方法論上的重要檢視。這裡所謂的 方法論,不是一般社大口頭報告工作時口語化的執行流程。所以它不是簡單的技術手段、不是工 作程序,更不止是工作的成果呈現,而應該是社區大學價值領域的方向性討論。

但進入社區大學價值領域的討論之前,應該要兼顧的回溯「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主導社大 運動二十年的歷史。可能的話,甚至應該於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台灣知識份子運動與「地 方」的多重關係。

本年度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的這場分組論壇是一次的實驗。它希望在社區大學的實踐成果基礎上 進行「地方知識」方法與論述上的耙梳,同時反省多年來社區大學「知識解放」運動的方向與內 涵。我們需要這樣的自我理解與定位,如果處置得當,我們對地方知識的討論,除了開啟一項嘗 試外,也會在這裡遭逢社區大學的主體意識。

14:00-14:05

主持人開場

14:05-14:25

板橋社大引言

14:25-14:45

第一社大引言:三塊厝

14:45-15:05

休息

15:05-15:25

新莊社大引言:塭仔圳

15:25-15:45

永和 / 新中和社大引言:生態雙和

15:45-16:05

評論人回應

16:05-16:30

綜合座談

詹曜齊 / 板橋社大課程發展委員會召集人

陳書吟 / 板橋社大主秘

顏惠珠 / 高雄第一社大主秘

黃昱傑 / 新莊社大社會領域主責人

周依禪 / 永和社大專員 蕭珮綺 / 新中和社大專員

林崇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14


社大在地方發展,與社區發展息息相關,由學員在社 大課程與社團的學習進而鼓勵學員參與社區關心社會 是社大辦學的重要課題。

「魅 力 四 社」以 社 群、社 團、社 區、社 會 為 四 個 進

程,探討由原先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社群引動學員對 於所在社區與社會議題之關懷的實務經驗,是滋養個 人及社群學習以至社區營造動力的重要方法論,也是 社大與社區營造的對話。

AN News Report │15


社區大學的課程與社團就如同一個個興趣社群,提供學員們快樂學習的機會,但除此之 外,為了「公民社會養成」的理想,校方總期待學員們能夠關心與參與公共議題,所以 會涉及「課程公共化」「鼓勵師生持續參與社會議題」等事務的推動,亦即從開心上課 的社群與社團走到關心社區與社會,這是課程社群與社團的自我 empower,這過程簡

稱為「魅力四社」。但是從社群與社團走向社區與社會,需要一些方法,也需要實務上 的經驗分享,因此本分場論壇希望能邀請各較有經驗的社大來分享。

14:00-14:30

主持人談話

14:30-15:00

與談人談話 1

張素真 / 永和社大副主任

15:00-15:30

與談人談話 2

林庭賢 / 宜蘭社大校長

15:30-16:00

與談人談話 3

黃錦峰 / 宜蘭社大老師

16:00-16:30

與談人談話 4

劉柏宏 / 新中和社大校長

16:30-17:00

綜合座談

黃世輝 / 雲林山線社大主任

「魅力四社」相關文章請參見雲林山線社大分班報首頁: https://sites.google.com/yuntech.org.tw/2017ylsxcu/分班報

│16


發展接地氣的學習方式是社大的特色,以走讀、見學、 踏查為名的地方旅行幾乎是各社大皆曾採用過的方式, 藉以讓社大學員容易接觸與深入這些從地方發掘或生產 出來的知識與議題內容。

地方旅行相較於一般以休閒為導向的旅行有什麼樣的差 異?辦理地方旅行的意義以及地方旅行的形塑過程,又 是如何與地方連結,甚至影響地方的發展?看不同社大 發展地方旅行,逐漸帶出厚實的意義。

AN News Report │17


不知從何時起,社區成了旅行的標的物,在地變成吸引人的關鍵字,「社區/在地旅行」於是成了從中 央到地方,營利或非營利組織風風火火,紛紛投入的重點計畫、活動或商品。公部門說它是文化產業化 的一環、地方創生的手段之一,認為它能為社區的收入添薪加柴; NGO 團體除了同樣希望藉由它讓社 區財源廣進,還懷抱著經由它發現、再現社區或活絡社區,帶起社區認同;至於旅行社則多數想趁此為 已了無新意的旅程注入活水。

社區大學做為一處立足在地,以社區為本的教育機構當然沒有自外於這股風潮,「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多年來的全國研討會皆安排有社區旅行的活動,各個社大也以課程、工作坊等方式帶領參與者進到社 區旅行。有意思的是不同於其它機構,社區大學經常以「走讀」、「見學」或「踏查」等字眼來稱呼「

社區/在地旅行」,這樣差異應該不只是稱呼不同這麼單純,究竟在地/社區旅行與社區大學存在著什 麼樣的關係?由社區大學推辦的在地/社區旅行是否有別或如何有別於非社大的單位或組織?牽連其中 的學習、教育、地方知識、地方感、觀光、產業、社區參與及公共性等課題,值得深入探索與交流。

• 討論題綱: 一、在家鄉旅行,其中有什麼是在「教室」裡做不到的事? 二、在家鄉旅行,如何接合各社大辦學核心價值與社會關懷? 三、在家鄉旅行,過程如何運用與生產地方知識?如何重塑或解構地方感? 四、在家鄉旅行,如何對應地方永續發展的課題?社區及社區民眾的角色和參與機制為何? 五、在家鄉旅行,除了是學習,是否能成為(觀光)產業?這產業如何打造兼顧商業與公益、市場與公 共的運作模式?

14:00-14:05 14:05-14:25

主持人開場/說明論壇主軸精神 引言 走讀母親河——社大課程與河川環境的對話

14:25-14:50

茶敘時間

14:50-15:10

引言

蔡素貞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 全促會法制小組召集人、松山社大校長 黃美智 / 雲林縣平原社大主任

郭建德 / 旗美社大理事長

引言

15:10-15:30

我們如何以旅行重新看待地方文化:

張柏涵 / 新營社大在家鄉旅行小組

社大工作者的經驗談 陳朝政 /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政策暨資訊主任

15:30-16:30

與談人回應

林吉洋 / 上下游 News&Market 新聞市集記者 連振佑 /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

16:30-17:00

綜合座談

│18


社大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由社大工作團隊、社大教 師、學員一一師工學互為主體共同辦學是許多社區大 學理想的辦學方式。 發展師工學協作以支持社大辦學涉及大量思想交流及 對話以納入三方之需求及願景,而於其中也蘊含眾多 操作方法的經驗支持。這場論壇將探討師工學協作概 念與社大辦學的關係,嘗試梳理師工學協作經驗,發 展師工學協作的方法論。

AN News Report │19


社區大學辦學除了工作團隊,社大教師、學員(簡稱師工學)是構成社大最重要的夥伴成員,三方協 作在社大運動走了 21 年的現在,已逐漸成為一種辦學實踐的意識與方法。究竟「師工學協作」在社 大間形成了甚麼樣的經驗,這些經驗又是以著甚麼樣的概念進行,是否存在著某些方法?而這些方法 背後又有著甚麼樣的論述基點?這些都是本場論壇嘗試梳理清楚的焦點。

「師工學協作」近年來在幾所社大間常被提出討論,在此議題上的討論存在著各自社大不同的想像與 操作面的理解。追溯「師工學協作」較為全面性的對話,應自 104 年全促會以「師工學協作」作為 焦點計畫,一連三年捲動多所社大參與,以各樣的方式試著引動參與社大在師工學協作上的對話 ,但計畫於 106 年辦完後就未再延續。期間的引動也夾雜著課程盤點、個案書寫、課程觀等方法的 操作,這些從概念到方法的操作經驗,也許並無脈絡,但實際經驗中存在著「師工學協作」可應用性 空間,從概念到方法的模糊經驗中,似乎可以在此經驗上進行社大間的對話與探討。

作為社大間首次提出的研討會論壇主題,意在整理師工學協作概念與經驗,藉此次論壇進行社大辦學 經驗內容的了解,並釐清師工學協作概念與社大辦學的關係,從中堆疊以社大為主體的師工學協作方 法論。

13:30-13:40

13:40-14:30

開場引言與來賓介紹

當我們同在一起: 新莊、新中和、第一社大三校師工學協作經驗

14:30-15:00

點心時間

15:00-15:40

分組討論

張金玉 / 高雄第一社大校長

張佑維 / 新莊社大經濟領域主責人 謝素蘭 / 社團法人 123 社區培力協會理事長 陳敏勤 / 高雄第一社大主任

方雅慧 / 成人教育工作者、海聲人智學教育

15:40-16:30 綜合座談、分組交流、與談人回應、現場交流 基金會執行長 陳振淦 / 教育部范政務次長專門委員

│20


呈現社大辦學的亮點是社大在建制化的資源體系中必 須費心爬梳整理的重要工作;而「暗點」指的即是在 大部分的場域中不被提及甚至被忽略的受挫經驗,然 而,將暗點經驗一層一層撥開,看到大至結構、小至 人為操作的種種因素,才是實際面對問題、引導出路 的方法。 經驗的成與敗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社大20年來堆 疊了許多實作基礎,正是檢視及辯證「暗點」的好時 機,也是社大走向2.0的必經過程。 暗點論壇將公開分享5個實際發生的暗點經驗作為引 言,透過探討及對話為暗黑方法論指引明路。

AN News Report │21


社區大學做為推動社會重建的社會學習場域,過去二十年來的在地實踐雖然跌跌撞撞,但因為各地 都有社大工作者堅持理想、苦心辦學,在台灣各地已不斷開出一朵又一朵的璀璨小花。

這些有如花朵般亮眼的辦學成就,近年也以「亮點」之名,成為社大評鑑或訪視的重點項目,於是 乎,追求讓人眼睛一亮的辦學特色,似乎成了許多社大的無上指令,然而,在這亮成一片的景象中 ,是不是有哪些重要卻不亮眼的辦學經驗,正被排除在公開討論空間之外?

社大理想與現實的緊張辯證,不斷挑戰著社大工作者,相較於「亮點」的強調與宣說,社大辦學日

常中的種種「暗點」,特別是那些挫折的、失敗的、令人徬徨、沮喪或是憤慨的諸多暗黑經驗,無 疑更是社大工作者的重要經驗組成與成長養分,同樣值得分享與探討。

黑暗趕不走黑暗,只有光才做得到;這個分場論壇是一個嘗試的開始,希望透過「暗點」與「亮點 」辯證,呈現社大辦學過程中,多面性、複雜性的總體經驗,更希望藉由種種暗黑經驗的公開分享 與探討,在對話理性的智慧之光下,探照出可能的解方。

13:30-13:40

主持人開場/說明 • 當評鑑成為壓迫與殺戮:

13:40-14:10

一位社大評鑑委員面對權力的困頓與反思 • 經驗激盪 (提問與回應)

14:10-14:40 14:40-15:10 15:10-15:40

15:40-16:10

16:10-16:40

16:40-16:50

• 城市森林保衛戰:當社大站上抗爭前線 • 經驗激盪 (提問與回應)

戴文祥 / 苗栗社大主任 • 陳君山 / 國立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 行銷學系助理教授 • 現場參與者 • 王貞乃 / 林口社大副主任 • 現場參與者

午茶時光 • 光影交錯之間:社大教師聘用與社群發展 • 經驗激盪 (提問與回應) • 失所流離之旅:社大搬家的困挫與反思 • 經驗激盪 (提問與回應) • 從鏡頭看見光:社大影像教學的公民實踐之路 • 經驗激盪 (提問與回應)

主持人結語 / 展望

• 李世英 / 科學城社大校長 • 現場參與者 • 張文彬 / 新營社大主任 • 現場參與者 • 鄭文德 / 北門社大 2.0、新化社大講師 • 現場參與者

戴文祥 / 苗栗社大主任

│22


20年來,社大的發展逐漸面臨難以拓展的窘境,如 何轉換形象,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及年輕世代投入社大

工作場域?這場論壇即是以此作為核心問題意識開 展、深化討論。

AN News Report │23


社區大學做了許多事,推動了很多工作,可是,往往學員或外界對社區大學的認知, 總是把社區大學當作老人學校,或是技藝補習班。社區大學推動公共議題、社區工作 的形象對外無法突顯出來,造成一種困境:對內而言,學員與講師不認可社大推動公 民社會的核心價值,使得社大想推動的工作難以擴展;對外而言,社區大學對社區、 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因而受限。

所以,這場論壇,我們想探討的是,如何能夠將社區大學在地的視野對外行銷,讓這

些我們關注的公共議題得到認可,讓社大的外在形象跳脫老人學校或技藝補習班。

而要將社大關注的議題或外在形象被重新認識,轉譯與整理,可能不只需要方法更是 必要的工作,在社區大學工作人員總是工作超荷的現實狀態下,又該如何改變這樣的 困境?

13:30-13:40

主持人談話

張素真 / 永和社大副主任 林冠州 / 台南社大主任 林凱莉 / 台中文山社大主任

13:40-15:00

不同社大的經驗對話

張婧姿 / 萬華社大副校長 吳國維 / 羅東社大校長 林家安 / 永和社大主秘

15:00-15:20

局外人的觀察

15:20-15:40

休息

15:40-16:40

不同社大的再度對話

16:40-17:00

開放交流與討論

吳俊毅(馬克司) / 不完美工作室創辦人

│24


社區大學長期關注地方議題,如何將社會關注的複雜議 題,轉化為民眾可接受的語彙並透過社區工作融入社大學 員及社區民眾的生活之中,是社大重要的工作方法。 台北文山社大地處台北市依山傍水之處,有水災、土石流

等複合式災難的風險。透過長期耕耘,將氣候變遷這樣一 個承載了龐大且複雜資訊量的環境議題,結合風險概念, 納入正在發生的都市更新都市發展脈絡之中,進而將長期 綿密的社區組織經驗轉化為地方知識學。

AN News Report │25


13:30-13:35

簡介本次論壇討論主題

13:35-13:55

標靶論文宣讀

鄭揚宜 / 台北文山社大主任

黃德秀 / 農業科技研究員研究員 鄭秀娟 / 台北文山社大校長

13:55-14:35

與談人評論

鍾明光 /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 劉柏宏 / 經典顧問公司主持人

14:35-14:45

論文作者回應

14:45-15:30

綜合座談

15:30-15:35

結論

黃德秀 / 農業科技研究員研究員

• 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遷是極為複雜的議題,牽涉了地球冰河期與暖化期的消長,以及工業革命後的世界歷 史發展,特別是加入了人類經濟行為因素之後,更讓氣候變遷成為全球所共同面對的嚴峻挑 戰。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所發布的全球風險評估,都將氣候變遷列為全球十大風險之一,然而弔詭 的是,雖然每個人都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但許多人卻無視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認 為氣候變遷是大自然的變化,人類只能消極面對。英國的社會學者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曾經針對此一現象提出「紀登斯弔詭」(Giddens Paradox),意思是說,由於氣候 變遷的改變過於緩慢,以至於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個難以掌握的概念,並且無法轉換成具體的 行動;但是等到真正的災害發生就為時已晚,光憑人力已經無法挽回。 • 跨領域的關注面向 另一方面,人類的經濟行為除了加劇地球暖化以及極端氣候之外,也產生了自然環境劣化、

國際政治、區域衝突、貧富不均、人權發展與代間剝削等環境惡化與社會正義問題。例如, 氣候變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衝擊遠大於北方工業國家,然而後者正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原 因;又例如,當後進國家大量進行工業生產以提高生活品質時,先進國家所提出的碳交易稅 是否合理;更別說我們的子孫正要面臨一個更炎熱、更乾涸、更洪澇但也更汙染的未來。由 此可見,氣候變遷不只是自然科學的議題,更是切身遭遇的衝擊。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26


• 文山社大的因應措施 面對如此跨領域以及多層面的影響,文山社大不願落入紀登斯弔詭所產生的無力感,基於 「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精神,經過社區、環境與學術教師群的討論之後,於 2012 年 提出五項未來家園的行動方案,第一項即為氣候變遷。隔年,文山社大也在 15 周年校慶 論壇中宣示,文山社大將迎向 2030 未來家園的使命,成為發展未來家園變遷的調適學習 中心,以現有的資源和經驗為基礎,發展課程並推動社區調適。同年並辦理「文山社區本 位氣候變遷環境教育培育工作坊」,自此啟動文山社大氣候變遷社區調適的一系列工作。 文山社大透過各種培力活動的辦理,除了結合社區發展共同整治水道與公園,今年更與都

市更新結合,以當前所執行的專案「都市更新下的景美市集生活」為範本,作為發展未來 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重點。都市更新由於牽動龐大利益,向來即為台灣社會極具爭論的議 題,特別是近年來對於土地正義的討論方興未艾,文山社大結合氣候變遷與都更的討論, 至少有兩個層面值得注意。

• 調適策略的具體實踐 首先, 人類的科技發展也許能夠解決短期的氣候變遷衝擊,但是,對於變幻莫測的天候 變化必須建立長期因應策略。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於社區居民而言,氣候變遷的確正如

紀登斯弔詭的前半段所說,不是過於無感就是顯得無力。文山社大有鑑於此,近年來積極 耕耘都市更新與空間議題,正是氣候變遷調適的有效切入點。 其次,都市更新的原意是透過老舊建築的補強與重建,增加都市防災的耐受程度;另一方 面,對於時代變遷所產生的空間配置需求,做通盤考量及合理運用。當前的防災需求與空 間配置都需要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的環境衝擊,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都更的公共性逐漸被都 市縉紳化(gentrification)的商業買賣所取代。因此,如何打造落實居住正義的宜居社 區,便成為都市更新議題當中需要被關注的焦點。文山社大透過此一專案的執行,將地方 知識納入後續區域都市設計規劃之規範,同時結合課程設計與活動辦理,引起在地居民對

於市場活化、區域歷史脈絡與相關元素保存進行討論與構思。 由此,無論是節能減碳的綠建築、具有公共性格的開放性空間、凝聚社區向心力的景美市 集,甚至是融入山水環境的永續設計,都能與空間規劃師合作,將成果應用於公園綠地、 閒置空間,甚至建築建案,更進一步因應氣候環境的變化。使專業規劃能遵循區域架構而 有系統地推動,讓在地需求與未來藍圖納入考量,共同實踐對於社區的想像並落實宜居社 區之概念。

AN News Report │27


本屆學術研討會是社大 20 年後的首場學術研討會,我們希望未來 每兩年一次的社大學術研討會能夠成為社大論述發展及累積的重要 平台,建立能夠持續滾動社大發展及教與學論述的重要機制,在社 大走向 2.0 的途中,能夠更加穩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