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AN通訊 Issue 15 2019.09.18

Page 1

(Actor-Network ) 維 深持 耕「 「發 接展 地的 氣野 」性 的」 教、 育 觀 與 教 育 方 法 。


社大與十二年國教的運動性 文│柯穎瑄

今年 8 月份,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108

圖│吳瑀俐

大對於地方的關懷使得社大在地方議題及相關

課綱正式生效,相較過去的國教政策,開放更多

組織上形成綿密的關係網絡;再者,社大的人

的社會參與空間,將視野放寬來看,十二年國

際網絡也可作為社大促成地方發展之重要條件,

教之推動或可作為促成地方發展連結之重要機

社大的師資群可謂社會上的達人網絡,社大的

制,學校教育如能連結地方上各式各樣的教育

學員群則來自各行各業,成就異質多元的豐富

資源,教育將不只限於體制學校內所傳授之知

網絡。我們可以將上述資源視作社大推動地方

識,教育與地方之連結,不僅僅使得知識上的

發展之重要條件,而社大與體制學校之協作,

學習能夠結合生活上之情境及實務工作之技能,

無非是將學校教育也一同納入地方發展之圖像

更可進一步思考,將學校教育之意義帶入地方

中。

發展之目標,教育生活化或教育社區化除可促 進學習者終身學習之能力,也能增進學習者對

自去年 8 月份以來,全促會與全國 10 所

於地方之認同,觸發其對於地方發展的想像及

社大執行《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計畫,社大與

動能。

體制學校之協作,就體制學校端來看,在開門 辦教育的政策背景之下,社大是可以提供體制

社大長期在地方發展,社大參與十二年國

學校所需要的學科以外,具備社區性、生活

教,就社大本身而言,如果能將社大自身定位

性、技藝性等更加多元的教學資源之一;而就

為促成地方發展之一環,則可朝向橋接社區資

社區大學端而言,學校教育則是社大在促成地

源及學習網絡之推動者的方向邁進。社大網絡

方發展之辦學主軸之下,可以持續協作並納入

之特性首先在於與在地議題推動之密合性,社

多元學習網絡平台的協力夥伴。

AN News Report │01


而在社大與十二年國教的協作中,若回歸

二、建立社大與十二年國教之共作社群

到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自發、互動、共好」

依照共學社群之參與者與目標區分,則大

來看,社大自開辦以來的教育觀/學習觀與十

致可分為針對特定學校課程所需而發展之共備

二年國教有著高度親近性,我們也希望社大所

社群、針對特定地方主題/學習主題所架構出

具備的前瞻性教育理念,或者說是相較於體制

的教學者共學共作培力社群,以及由社大、學

學校更早起步的教育改革,都能夠對於教育發

校、社區間所組織的平台,著重教學資訊之交

展有所助益。108 新課綱以培育「終身學習者」

流並促進學習資源之橋接。

為目標,強調整合認知、情意、技能三向度的 素養導向學習,取代過去偏重學科、智育、認 知的學習典範,與社區大學長年為對應成人統

三、創造具社區精神的十二年國教內容 社大善用本身擁有的地方學習資源,協助

整感受的學習方法,而產生諸多因應生活議題、

學校建立社區教育聯盟與自主學習支持系統。

具公民參與精神的實作課程,在學習內容發展

於社區舉辦課程、講座、工作坊,邀請社區之

的理念、經驗上相當貼近。因此,我們深信,

學生、家長、教師、民眾共同參與。

社大與一般公私立學校必能開展好的交流與合 作。我們將去年以來社大與十二年國教協力的 內容歸納成幾種模式。

教育是一條長遠的路,教育改革也勢必遇 到眾多困難及挑戰。十二年國教縱然在許多操 作面向上仍有需要改善之處,然就其理念及目

一、社大進入體制學校內之學習活動

標而言,確為朝向進步之正確道路前行,社區

運用體制學校校訂課程之社團、選修、彈

大學身為關心台灣社會、教育發展的公民組織,

性學習等時間,視學校需求引入社大師資及教

在面對教育典範轉移的過程中,也應為我們相

學內容,另也有少部分社大與學校之協作進入

信的進步理念發聲,在與體制學校的協作上進

部定課程之綜合活動領域及藝術領域。

行實踐,亦宜面向公眾,讓公眾看到學習的多 元可能,持續關心教育議題。

│02


交會 創造教學者的連結 文│柯穎瑄 圖│社大與十二年國教組

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計畫自去年 8 月開展以來,

國教輔導團主要是協助學校教師之特定需求進行

全台一共有 10 所種子社大著力於發展與十二年國教

教學增能,在地方國教輔導團的職責範圍內,可能提

之教育網絡間的協力關係。在今年度的計畫中,種子

供社大的協助首先在於網絡上的媒合,可以透過輔導

社大盤整各自的資源,以期將具社區精神之學習活動

團引介社大資源給需要的學校或教師社群,補充學校

與體制學校之課程、社團活動、彈性學習等進行橋接。

缺乏或較不擅長的教學資源;而在與學校教師進行學 習活動的共同備課方面,則可在教案的建立及撰寫上

然而,在與體制學校接觸的經驗中,面臨許多實

提供相關的建議。此外,各縣市的課督也提供社大在

際合作上的困難。目前社大與體制學校在學習活動的

與體制學校合作方面實際、具體的建議,例如:社大

合作上,經常停留在單點式的協作關係,在僅有特定

除了進行自身相關學習資源盤點、標定社大具備的特

教師與社大接觸的情形下,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之完備

色資源外,同時也需考量合作學校之需求,可考慮針

以及共同教學之默契建立上,都存在難以延續之隱憂;

對學校所缺乏之資源切入,進行課程或其他學習活動

此外,過去社大在學習活動之設計上多以成人為對象,

的合作;再者,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可以多朝向長遠

與 12 年國教之協作將學習者擴大至更為年少的一群,

或系列課程式的教案設計,避免單點式的活動安排,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學習活動內容的置換、話

厚實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並提升教案的可延續性。

語的轉譯也皆是社大必須正視的問題,而就社大與體 制學校合作經驗的觀察,體制教育內的老師同樣也正

十二年國教鼓勵學習者在網絡中學習,體制學校

面臨 108 新課綱的觀念及教學操作上的轉換,在「結合

開門辦教育也逐步成為豐富學校教育的重要途徑,引

社會資源、充實學習活動」的概念下,串接學校教育

進社會資源將有助於充實學校內的學習活動,而社大

與貼近生活的社區學習資源,有賴社大端與體制學校

在這方面具備的基礎透過適當的揀選及轉譯,實可與

端彼此合作之間更多的溝通及理解。

體制學校進行協作,於教育橋接上深具意義。

4月2日社區大學與國教輔導團會議邀請台北

社大與地方國教輔導團會議嘗試橋接社大體系與

市、新竹市、台中市、高雄市的地方國教輔導團主管

體制內學校之教育網絡,會議雖起於社大在摸索體制

科處代表出席,首先由全促會團隊向地方輔導團代表

學校行政體系相關運作以及教學活動編制架構中所遇

出席的課程督學簡介目前種子社大主要與十二年國教

到的問題,然而由相關提問中開展出的討論過程中,

協力的幾種模式,而後種子社大與課督依照縣市進行

同時也是讓與會的課程督學更加認識社區大學以及社

分組進行更細部的計畫內容分享及並討論後續協作之

大立基於社區教育的豐富學習資源,我們也期望能夠

可能性,會議最後則由各組發表討論的總結,並請課

藉由這樣的會議,將相關訊息漸漸帶進體制學校內,

督回饋相關建議。

讓更多學校老師認識社大,以期在未來能夠建立更多 的合作關係。

AN News Report │03


我們如何看這樣的交會?

文│張喻晴 圖│社大與十二年國教組

今年七月,全促會十二年國教小組相繼拜訪三

過去一年,《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計畫,有十所種 子社大夥伴於教學現場,與孩子、家長、學校者眾一同

位顧問──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薛雅慈理事長、

修練新的學習套路,作為一年來廣泛浸淫在教育現場的

中華民國振鐸學會丁志仁理事長、清華大學人社院

實踐者,社大在如此盤根錯節的教學關係中所經驗到的

李天健助理教授,紀錄其參與《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任何事情,都將可能高度影響其在第二年計畫中的「自

計畫衍伸之思考,而這些論述,若能藉迎來次年計

身命題」,包含如何定位又如何調整下一步?如果這樣

畫的時間破口梳理清楚,除補足地方經驗蓬勃,卻

的承接且將據知產生行動的關係是被肯認的,那麼與之

因此未能看見集體處境的觀看方法,亦存在為即將

高度締結的經驗詮釋方法便顯得至要關鍵。

或未來有意投身本議題的社大夥伴導引方向之價值。 於以下連結,有三位顧問老師更詳細的訪問紀

自去年計畫起跑,全促會集結了一列教育理想家與 實踐者為顧問團隊,這群人各自由其熟稔的國民教育、

錄,敬請參閱。

社區大學、實驗教育等根據地出發,陪伴全促會與社大

顧問訪問紀錄影片

釐清運動論述、擬定行動指南,成為這場行動有力的後盾。

顧問訪問紀錄文集

│04


全流域觀點的 河溪經驗生產與傳承 文│張伊貝 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環境組 人類群聚始於流域,在 過 去 人 們 的 生 活 總 與 河溪密不可分,近 30 年工業化與都市化生活 使得人與水之間相隔一道道聳立的水泥高堤, 如何使人的生命再次與河溪連結?不再單向對河溪 需索,有能力以行動守護河溪使其重現生命力?全 促會(台灣流域學校聯盟發起成員暨籌備處)認為,讓 河溪經驗重回常民生活的核心位置,將是在地社群 產生地方感、孕育守護流域公民的關鍵。 而流域學校聯盟發起成員之一「人禾環境發展 基金會」(以下簡稱人禾)10 年餘的工作歷程中,以 台灣東北角全流域為主體的工作方法(如河溪管家巡 溪日),以及復育貢寮水梯田、地方環境學習中心的 經驗,是關心流域的組織及本會相當重要的學習對 象,為了近身地學習,我 們 於 2019/3/27 來到羅東 自然教育中心進 行 交 流 , 接 續 參 與 4 /20 溪好夢 甜-遠望坑溪遊程,實際認識人禾同仁與水相依的工 作日常。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小腳丫走濕地」: 在孩子心中種下對河溪美好嚮往的種子 人禾承辦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甫滿 10 年,中心依 照不同對象設定學習活動目標,以發揮不同效益。 目前常態性規劃結合林業文化、人文歷史、自然生 態資源、環境議題的主題課程,內容包含:提供國 中、小各校申請的「戶外教學」;提供機關團體申 請的環境教育「專業研習」;針對一般大眾舉辦的 「主題活動」如「小腳ㄚ走濕地」;不定期舉辦的 「特別企劃」如親子共學成長活動。以期讓更多人 體會以自然為師的感動、學習與大地共存的更多可 能性。 以 3 至 6 年級學童為對象的 4 天 3 夜「 小 腳 丫 走 濕 地 」 宿 營為例,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環 境教育教師詩雯分享,營隊最初教學場域的選擇, 始於人禾同仁們對宜蘭境內各溪流的完整踏查,最 後擇定「得子口溪」上、中、下游不同區位,規劃 適合孩童從中觀察與體驗溪流環境的學習方法。 行程中每一個河段的起手式,都會先「目視河 寬、流速」、「觀察周遭產業變化」以及「水質檢 測」,藉此比較不同河段的差異特性;再逐日進行 不同的溪流體驗-上游:泡溪浮潛與認識水生夥 AN News Report │05

伴;中游:製作釣竿、學習解鉤、護岸上垂釣、認識 魚類體型與上游的不同;下游:訪漁家/魚塭、潮間 帶夜觀、製作小漁夫日誌,帶孩子在實作中認識水的 旅程及與生物、人之間的關係。 營隊過程中除了安排互動遊戲「小白鱎生存大 作戰」,讓孩子從自然競爭、外來種的掠食、汙染、 棲地 縮減 等 因素 認識 台 灣 原生 魚類 面 臨的 棲地 問 題,為了讓孩子思考自己能為溪流做什麼?營隊的 尾聲,孩子們各個曬成了小黑炭,隊輔請孩子以組為 單位,在長長的圖畫紙畫下這幾天上中下游看到的 流域景象,當各組繪製完成並興高采烈地介紹自己 所記錄的環境後,隊輔將圖畫紙剪開打散變成拼圖, 再請不同組的孩子把拼圖拼回,當孩子發現拼不回 溪流原來的樣子時,詩雯道:「我們試著去隱喻:溪 流一旦被人為改變,它很難經由不同的人恢復原本 的狀態。…每次談這個段落時,氣氛總是很嚴肅。」 最後一夜的作業中,我們會問孩子:「大家覺得明天 開始,可以一起為溪流做什麼?」孩子們會異口同聲 地表達:「要去撿垃圾!」,並在隔天不畏天氣炎 熱、心甘情願地行動。即使在家長與孩子間已有口 碑,詩雯提到自己會常常反思:「究竟做這些會累積 到哪裡?」、「對(孩子)生活到底改變什麼?」,而 持續在一次次的小腳ㄚ營隊後修正調整再前 進 。 我 們 看見一位以環境守護為志業的工作者戒慎較真的 態度,同時,我們也相信只要試著去做了,都會產生 改變,一如「小腳丫走濕地」在孩子心中已烙印了對 河溪的美好記憶。


溪好夢甜:從產業切入,讓成人有感的河溪遊程 不同於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結構式的學習方案設 計,人禾另嘗試了針對一般大眾所規劃的環境體驗 與走讀型態「爬旅行」,執行校外教學「綠野觀察 家」,並自 2016 年開始受「和禾」委託,執行 「和禾小旅行」、「和禾梯田深呼吸」,從水梯田 既有方案開始,拓展到溪流、平原濕地及潮間帶的 重要議題關切。其中由肯夢 AVEDA 補助的主題小 旅行方案:「溪好夢甜」亦是以雙溪河及石碇溪流 域的踏查基礎,再依不同溪段特色規劃而成。

人禾基金會的雅筠與俊麟分享,為了讓民眾認 識 溪 流 與 其 生 態 網 絡,「溪 好 夢 甜」以 溪 流 跟 「海」、溪流與「田」著眼設計。「下游與海」以 「石碇溪」為主 體 , 讓 民 眾 沿 著 澳底的母親河, 隨著海女採海菜,認識河口的環境變遷,而「中游 與田」則是以「遠望坑溪」為主體,讓民眾循著水 圳,穿梭於森林、溪流到平原水田濕地(田寮洋)之間。 在思考提高夥伴自主與參與的過程中,遊程的 「教案成分」自然會被淡化。爬旅行的精神是讓成 人對環境有感的方法,是與「在地產業及生活」產 生連結,因此「飲食」便成為媒介。「溪好夢甜」 遊程午間皆安排於貢寮老街上的狸和禾小穀倉用農 家菜、認識在地特有的「平林種-和禾米」,並以貢 寮水梯田間的原生植物「白花紫蘇」製作午後走讀 的飯糰。過程中除了介紹以河溪魚類為主角的漫畫 「溪流馬拉松」,也輕盈導入在地夥伴所關切的議 題如:田寮洋鐵路橋改建、澳底石碇溪堤岸水泥化 後的棲地喪失。目 的是讓 大眾在遊程體驗的過程 中,以不同角度認識貢寮。其中也有夥伴開始認識 「和 禾」,因 此 希 望 成 為 和 禾 水 梯 田 的 保 育 和 夥 人,加入不定期巡溪的行列。

有哪些影響與問題?談河溪工程治理時,會討論農 民擔心的是什麼?(比如:攻擊坡會沖毀農田),從 環保角度談生態權時,如何找到雙方認同的方案? 後來透過溝通,原本要做一整條的護岸,變成只做攻 擊坡的部分。」也因此,三年前開始,人禾透過在貢 寮「和禾水梯田」的延伸,從「和禾保育和夥人」開 始,招募了一群夥伴走完貢寮的每一條獨流溪,在號 稱巡溪實質可以親水玩水之 餘 , 從 中 發現個別溪流 的價值與面臨的問題,也據此有更多資訊能與治理 端應對。這樣歡喜與困境都想參與的「河溪管家」, 也在河相、生物相的觀察記錄中累積地方知識,及流 域公民可以介入治理的模式,同時將這些溪流的完 整紀錄轉譯為常民的河溪經驗與學習方案。目前這 行動從貢寮延伸到頭城北側,在「河溪管家」的累積 中,我們看見在治理單位與利害關係人之間,人禾扮 演了對接治理單位瞭解地方情報的角色,而人禾也 在過程中與所連結的社群進行賦權、引發行動,進而 產生新的河溪經驗與更多守護流域的公民。 人禾所再看見、傳承的河溪經驗,除了來自於對 環境的情意,知行合一所產生新的在地河溪經驗,描 繪了在地組織於鄉鎮建構「流域學校」與「流域地方 知識學」的工作方法,值得流域學校聯盟與關心台灣 水域的夥伴學習與參考。未來,本會將透過安排營 隊,讓更多關心台灣河溪的社群夥伴認識人禾的核 心:「以自然為師」、「全流域的河溪觀點」,在環 境守護組織工作及增厚/突破同溫層的工作方法上進 行更深刻細緻的共學,期盼更多社群加入流域學校 聯盟,共同培養更多的流域公民,為台灣各地的水域 連結起綿長的守護網絡。

從「河溪管家」出發:社群賦權,社群行動 詩雯提到:「人禾工 作時重視資訊的平衡對 等,例如談水庫時,會討論為什麼有水庫的需求?

│06


農村的遠見紀錄片 播映交流會 文│黃士倫 圖│取自公視《農村的遠見》

去年底,公視推出《農村的遠見》系列紀

其中以各縣市的鄉(鎮市區)公所作為

錄片,節目一播出就受到廣大迴響,農業圈、

收件窗口、彙整並排出優先順序,扮演非常

社造圈的社群都在分享這部影片,因此,楊志

重要的位置。但是台灣部分從事社區營造的

彬秘書長邀請全促會執行農業議題相關計畫的

人卻對這樣的作法持保留態度,這也是這次

同仁一起來欣賞交流。

全促會內部同仁們討論的焦點。或許在過去

從事地方工作的經驗中,讓我們很容易將地 農村的遠見共有 6 集,其中德國 Weyarn 懷揚

方行政機關與地方派系聯想在一起,而在現

鄉的這集,裡面提到的公民參與更是讓看過的

行的公務人員訓練體制中,是否具備能力處

人嘖嘖稱羨。跟著主持人的腳步,我們欣賞到

理這麼新的政策也是另一個課題。

一個距離慕尼黑僅有 20 公里、人口 3,000 人 的農村小鎮,如何透過建築聖經維護農村景觀、

在紀錄片中,懷揚鄉的鄉公所確實肩負

透過多元補助協助農民轉型成永續經營的農業、

了重要的位置,透過扎實的調查與遠見的政

吸引高科技公司進駐,更重要的是這種公民參

策制訂了許多法規,才保留下珍貴的農村地

與的意識深植在每個居民心中,居民看見需求

景。而德國的地方基層公務人員的自治能力

並自發性地組織起來修橋、經營雜貨舖、圖書

也不是一開始就具備,而是花費數十年的時

館。

間慢慢培養。回到台灣,從過去的社區營造、

農村再生、社會企業延續到現在的地方創生 去年行政院公布 2019 年為地方創生元年

風潮,政府與民間的互動模式一直在改變,

後,吹起一波地方創生熱潮,《上下游》也為

現在更加強調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與公民參

此開闢系列專欄做介紹。大家紛紛討論起公部

與機制,在透過紀錄片打開我們的想像的同

門提出地方創生的「五支箭」(企業投資故鄉─

時,也正視自己農村的課題,有能力去討論,

認養創生事業、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

也就更能走向屬於台灣農村獨一無二的路。

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資源在哪? 怎麼做?

AN News Report │07


二〇一九年八月 南部社大聯誼會 文│林怡伶 圖│林怡伶 今年八月的南部,絕對少不了下雨的聲音 和味道,猶記得聯誼會的前一天尚在確認雲林 的天氣和交通狀況,隔日當我們步出雲林高鐵 站時,對於難得一見的晴天真是忍不住讚嘆, 有陽光真好! 本次聯誼會來到濁水溪南岸的崙背鄉,隸 屬於南部社大中最北端的平原社大的學區,會

改革和創新,以及在社團補助事務期能有更多

議中有幾個討論,一是預計於 9 月中舉辦的

交流的需求,這些想法和回應都代表著社大現

社大專法座談(南部場),在社大發展自治條

場很真實的思考和感受,或許未來能有機會讓

例通過屆滿一年之時,社大工作團隊以及地方

更多社大於此有更深刻的討論。

政府的社大承辦人員對於專法的了解和認知程 度,是這場座談想多加著墨和討論的重點;二

聯誼會的結尾通常都是重頭戲的上場,平

是南辦和幾位社大夥伴針對聯誼會中各社大間

原社大詔安童謠輕鬆學課程的廖俊龍老師為我

的認識和交流規劃了一個新的嘗試——社大專

們導覽鄉內的詔安客家文化館,認識詔安客家

題分享,每次會議邀請一所社大針對當前發展

族群的遷移史、發展歷程、目前分佈及現況,

的一個工作項目進行分享交流,期能引起更多

讓大家對於台灣的客家族群有了更多認識,客

討論,也確定十月份由旗美社大做先發!

家人並非只有所謂的南客和北客,而是有更加 細緻的分類和分佈。

接著是北門社大 2.0 的秀慧自今年開始 會針對全國社大的社團發展進行訪調,除想了

盛夏的八月不但意味著暑假過了一半,對

解各社大的狀況之外,也希望整理出社區大學

有些社大來說甚至是開學忙碌的預告,感謝每

社團的經營方式和樣貌,當天在此議題的討論

次會議南部各社大的參與和協助,讓聯誼會得

頗為熱烈,有人提出對自主性社團意涵的思

以持續將近二十年。十月又會去到哪裡呢,靜

考,也有社大夥伴提出近年在社團課程經營的

待下回分曉!

│08


以新的審議工具「議題松」探入「社區營造」 文│朱允農 圖│集資組 當「擴大觸及」是計畫上位的優先條件,也就要

而這套用進社造將產生本質上的衝突,社造是一條溫

面臨參與者組成多元的特性,在第一階段的預熱宣傳

潤、慢慢的長路,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角色合作,

上,「臺北眾力方程式」兩場說明會與一場議題松累

面對著複雜的權力壁壘、福利措施、政治因素,遠遠超

積了新面孔,像變色的試紙,多元宣傳管道的超延伸

過建置一套服務而已,這也是愛鄉青年們寧願在網路上

慢慢浮現,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心理師、行銷、程式

取得聲浪後,逆向洄游社區的部分原因,因此追求立即

設計、歷史關懷、不動產相關的人進來了,徒手做社

見效的解方其實是很困難的,議題松現場觀察到提案者

造的前線工作者濃度漸降,但也因大家才剛踏入社造

的問題意識未如想像中的清晰,很考驗每位參與者的爬

的前門檻,難以要求每個人都秉持著高度互助的意識

梳能力,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對焦,除了社造的本質衝

與執行的即戰力。

突,在操作上應盡可能地引導,設定示範題,以降低提 案不夠具體的可能性。

以程式設計為初始的黑客松,成員背景多擅於處 理資訊、軟硬體建構,提案者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

我們希望持續偵測臺北市社造脈絡的搏動,議題松

重視高度效率,擁有明確的解決問題導向,我要解決

和群眾募資都是新工具,在網路時代和開放政府下匯集

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運用什麼方法?其實大家

公民力量。如前述所言議題松是一個好工具,卻又面臨

心底都有答案了,通常只是缺乏某一環節甚至是技術

社區營造多變複雜的環境,要如何成功結合兩者?今年

人員(如 UI、UX、數據分析、介面服務等),在這

我們第一次嘗試此新工具,希望策畫經驗與精神不要僅

樣的特質下,現場可以很快聚焦在程式產出、介面建

限一場就散了,將於年底前交棒給綠點點點點的芳惠老

模、系統優化等環節上,在場的其他參與者也能夠對

師和眼底城事的懿欣老師,嘗試更多元型態的議題松,

接需求。

找到最適當的社造議題松模式。

黑客松可歸類出幾項特色——「與陌生人組隊」、 「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注重效率以求解方」,

AN News Report │09


台師大社教 X 全促會 全權交給社大。社大並非作為單向改造的能 文│劉力華 圖│永和社區大學、柯穎瑄

量,而是雙方協力共同推動,在地居民也能有後 續維護管理的責任感。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追

社大也培訓民眾成為食農園圃的領頭羊,

求的生活不在他方,腳下所站的位置是改變的

使之具有自主規劃流程的意識,也透過定期聚

起點。對於植物的渴望攀滿雙和家戶的陽台頂

會與培訓,解決後續操作的問題,像是蚯蚓逃

樓,雙和從規劃居住 3 萬人擴張到 65 萬人,

跑事件、病蟲害問題。社大著重永續操作的機

居民每人平均只能擁有一張報紙的綠地。永和

制,讓園圃運用厚土與推肥,避免民眾又回歸

社大懷抱著生態雙和的願景,結合社大課程、

買培養土、用化肥及農藥的慣性,失去營造食

社區營造跟公民行動,讓雙和的水泥城市孕育

農園圃的初衷。

出生態的園地。 牆面與雙和城市的生活想像 小農綠市集及社區食農園圃

雙和城市需要什麼樣的牆面?某種程度也

從買菜開始重新設計生活,買菜、吃飯作

反映著人們對於生活的想像。社大和學校合作

為實踐綠生活的方案,解決學員買菜需求,上

推動,讓校園圍牆變得有穿透感及容易親近,

課後可以買菜回家,早晚餐都有著落,咖啡屋

社大與社區居民用環保瓶蓋製作壁畫,呈現出繽紛

也有提供麵包和午餐,還有每月舉辦的買菜學

海洋生物圖像。

堂,認識如何料理、食材來源。讓議題融入生 活,結合日常生活的需求,小農、社大與學員 共好的優秀設計方案。

當驚豔於壁畫改造的好案例,印象更深刻 的是家安最後的提問:「雙和的牆都需要彩繪 嗎?」快節奏的雙和環境,充滿住宅、窄巷與

關於社區食農園圃,素真提及很多村里長

車流,比起如何增加彩繪與施作亮點,更需要

想要與永和社大合作,一起活化廢棄空間,然

的是留白與減法美學,思考著嘈雜生活中如何

而,村里長也需有相應的食農願景與構想,而

能夠有平靜放鬆的空間,甚麼是真正能夠帶來

非因為看見社大推動社區食農園圃的成績,就

理想生活的願景與行動?

│10


永和社大帶領同學參與社區園圃建置,協力傳遞植株。

在堆肥施作裡,我們體驗且學習友善環境的農耕精神。

雙和說故事人春霞的心聲:「覺得人生是

雙和散步的小旅行,我感受到要去認識在地議

倒著走,加入城市故事有一種回溯、回看自己

題、領路人背後的在地知識庫,以及知識庫的

成長地方的感覺,想要貢獻自己的心力。」雙

背景脈絡與成因等,感受早期的台灣生活背

和說故事人帶領的過程,珍貴的是帶領人的生

景,以及逐漸隨著長輩凋零而消失的遺憾。

命體會,同樣的文史內容,不同人關注的面 向,講出來的感動也不同。聽著屬於故事人的

雙和故事中提到的玫瑰旗袍店,是潛藏在

生命關懷,想著人們為甚麼需要知道歷史,需

地厲害的工藝者,值得注重與發掘的珍寶,提

要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的重要性。小旅行

醒著更要意識到台灣的文化與驕傲。永和社大

是什麼?旅行的原因與目的是甚麼?如何兼具

採集雙和的在地故事,以散步作為認識城市的

放鬆娛樂與知識學習的平衡。

方法,導覽會依據團隊特性而有不同風格,有

一場親子導覽是以《長腳的房子》繪本為題, 想及甲仙小旅行也是透過在當地生活的居

講台灣騎樓的故事給小朋友聽,這是我非常喜

民,以芋冰與東南亞料理談他們拔一條河的奮

歡的設計,可以讓小朋友認識台灣氣候與建築

鬥故事。峇里島的烏布,在地農業文化與崇敬

特色,發現在尋常生活背後的原因與故事。

儀式裡的精神,也成為令人驚豔的觀光資產。

AN News Report │11


二〇一九年新手起步工作坊籌備 文│ 蔡君頤 這兩年,全促會開始了一項新嘗試——為

圖│張喻晴

持的力量)以及「跟社大協同工作」的組織

新進同仁舉辦「起步工作坊」,幫助大家「定

(不僅是在社大現有的條件、特質、需求

心」面對即將開始的工作。今年由我擔任籌備

上,找到跟他一起工作的方式;同時要期許

者,為十位新夥伴規劃了一場兩天一夜的營隊。

並貫徹自己所在的社大運動是以社大為主 體,從社大長出來的運動),這兩點是我最

主題—過去、現在、未來的我與組織

重要的工作邏輯,也支撐著我為何還在這裡。

這個營隊跟「我」參與全促會這個組織的

一開始在思考這個工作坊時,便很想聚焦在

生命經驗相互揉雜,作為規劃者的「我」,並

上述提到的「全促會之於社大」這樣關於組

不是中立的。我理想中的組織,我認為人在工

織定位的共識凝聚。考慮到有些同仁的工作

作時應該有的態度跟樣貌、我對跟我一起工作

短時間內並不會接觸社大,所以也曾想過安

的人的期許,全都被濃縮在議程裡,且近乎刻

排過去的全促會工作者來談河川教育、食農

意地不想去迴避這樣的立場。

生活改造等主題與社大的關聯性,但這時候 想像的工作坊還是以聽分享、塞知識為主

我進全促會以後,一直將全促會定位為「社

的。我得承認同事的來去讓我一直有一種焦

大的組織者」(好比社大工作者需要思考一所社

慮,想要快速地從零開始「打造」一群很快

大的「發展」,全促會也需要捕捉那些社大的

就能進入社大脈絡、擁有足夠背景知識的同

好地方,為社大撐出發展這些價值的空間跟支

事。

│12


在發現這層焦慮後,我決定讓自己放鬆一

刻」,也有人說「第一次跟同事一起度過像大

點,更從一個陪伴的角度去看待新同事,將工

學營隊的一晚、一起買菜、一起煮飯……。」在

作坊聚焦在大家來到全促會的「起步狀態」。

這裡,有許多牆面的角落都藏著深刻的絮語,

我想,也許我們能談談在全促會的這份工作,

而我們吃宵夜的桌子旁邊寫著這樣的句子:

對他生涯走到這個階段的意義是什麼?他怎麼

「最美好的夜晚總伴隨著發人省思的話題,但

看他自己在社大領域、在全促會、在 NGO 或

同時也充滿了笑聲,萬般享受彼此的陪伴。」

其他議題領域的發展?假設在這裡工作三年,

真好,希望大家都能記得在這張桌子上一邊吹

他希望三年後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更開

頭髮一邊閒聊、一起吃麥當勞薯條的時刻。

朗?更溫柔?還是更有爆發力? 現場流程 與工作坊的講師——新營社大新營有故事

行前將流程轉給志彬看,志彬因為在流程

劇團的指導老師靖雯反覆討論以後,我們將這

中看不到我的出現而問了我的角色是什麼?但

次工作坊定調成「從個人的過去開始,討論自

我第一眼看到靖雯的設計,就看出來他是從我

己現在在全促會這個組織裡的關係及未來的期

之前提供的資訊裡,後退一步去想像「一個在

許」。現在想想,這個「轉向」真重要,既涵

全促會工作的人會是什麼樣子?這個人在工作

蓋我想討論的主題——鑲嵌在組織中的人,也

上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換句話說,我雖不

讓在場者見證了彼此的許諾,是形成一個「願

是主持人,但這個工作坊的流程設計是用我的

意為彼此撐出實現『不一樣的自己』的空間跟

經驗來定錨,所以可能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需

支持」的團體文化的重要起點。

求,但我事前也很難判斷大家會有哪些反應, 只能期待大家能因為一起煮食、住宿、談天,

山坡上的奇特小房子「studio94」 決定了工作坊的調性以後,開始尋覓一個

還有三次很深刻的討論而變得願意向夥伴開放 自己、坦誠自己。

可以讓每個人都很自然地想用最舒服的姿勢參 與討論和活動的空間。於是,由南藝大建築繁

有關現場的觀察及參與心得,待其他與會

殖場團隊改造的「studio94」,那一大片讓人

者補充。我想說的是,這次營隊讓我發現辦活

或坐、或躺、感受著山上的風與日光的屋頂平

動也可以是很深刻的培力,我不只是辦了一場

台畫面瞬間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活動而已,籌備的過程讓我更加清明地看見自 己此刻的狀態跟處境,也因而有力量能重整自

謝謝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願意出借場地讓 我們有機會體驗到在一個有好多可能性的空間

己在團隊中發起一些計畫、有力量去支持一起 工作的夥伴。

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第一天晚上,我們坐在 一樓的長條型展間裡回顧晚上進行的練習,有 人說「此時此刻在這裡,是一個很魔幻的時

AN News Report │13

期盼我們都能夠因為在全促會工作而成為 更好的人。


● 然 後 回 顧 今 天 晚 上 發 生 的 事 。

大 團 體 回 顧 : 先 為 自 己 的 圖 取 一 個 標 題 ,

● 告 訴 別 人 、 略 去 了 哪 些 資 訊 ? 」

「 在 越 來 越 短 的 分 享 中 , 留 下 了 哪 些 資 訊

時 間 越 縮 越 短 , 靖 雯 告 訴 我 們 可 以 注 意

個 問 題 , 可 以 選 擇 不 回 答 。 後 兩 次 分 享 的

歡 的 節 奏 講 , 講 完 以 後 開 放 組 內 聽 眾 問 兩

組 分 享 , 第 一 次 時 間 最 長 , 可 以 用 自 己 喜

象 ) 、 如 何 交 集 / 或 不 交 集 , 進 行 三 次 分

自 己 分 別 是 什 麼 樣 子 ( 可 以 抽 象 可 以 具

練 習 : 畫 出 前 一 階 段 與 現 階 段 在 全 促 會 的

在 心 裡 想 , 沒 有 分 享 ) 。

階 段 , 回 想 當 時 的 自 己 是 什 麼 模 樣 ( 自 己

台 北 居 住 的 時 間 、 走 過 自 己 生 命 中 的 重 要

己 最 重 要 的 地 方 ( 當 別 人 的 麥 克 風 ) 、 在

找 血 型 、 找 星 座 、 找 年 紀 、 出 生 地 、 對 自

KJ

卡 的 地 方 、 困 惑 與 好 奇 的 地 方 後 用

己 才 介 紹 。 寫 工 作 順 暢 的 地 方 、 卡

物 件 ) 。 讓 同 伴 先 就 畫 面 觀 察 後 自

大 、 社 會 ; 可 以 利 用 空 間 裡 的 各 種

這 三 圈 的 形 狀 ( 三 圈 : 全 促 會 、 社

係 人 、 用 線 條 描 述 你 跟 他 的 關 係 、

作 、 畫 出 工 作 所 面 對 的 三 圈 利 害 關

( 小 組 與 大 組 ) 。

練 習 : 選 寶 石 來 描 述 自 己 現 在 的 工

● 大 團 體 : 回 顧 下 午 、 回 顧 兩 天 。

感 受 ( 麥 克 風 ) 、 會 動 的 機 械 零 件

個 畫 面 重 演 一 遍 後 導 演 介 紹 。

各 組 演 完 後 觀 眾 先 說 看 到 什 麼 , 再 一 個 一

起 來 ( 進 度 快 的 組 有 規 劃 畫 面 的 順 序 ) ,

入 ) 。 每 人 一 個 畫 面 , 一 組 四 個 畫 面 要 串

( 每 人 一 個 動 作 、 一 句 台 詞 、 自 己 最 後 加

( 排 序 ) 。 選 擇 一 項 指 揮 組 內 同 伴 演 出 來

一 項 會 幫 助 三 年 後 的 自 己 長 成 想 要 的 模 樣

什 麼 、 挑 戰 與 解 構 自 己 的 元 素 是 什 麼 、 哪

練 習 : 寫 在 全 促 會 工 作 滋 養 自 己 的 元 素 是

18:40-21:00 @94 的 1 樓長條展間

09:15-12:00

暖 身 : 今 天 的 能 量 刻 度 、 對 天 氣 的

3/30

3/31

法 歸 類 。

暖 身 與 認 識 : 走 路 調 整 呼 吸 與 定 格 動 作 、

@94 的 1 樓長條展間、 2 樓客廳、餐廳

● 意 義 的 畫 面 。

暖 身 : 指 揮 搭 檔 三 張 劇 照 、 動 作 接 龍 成 有

3/31 13:30-17:00 @94 頂樓、2 樓客廳、 餐廳

│14


過去一年,我們從行動中看見,人並非背負學科知識的工具,而是 饒富學習動機,能夠使用工具駕馭資訊的行動主體,也再度確認一 個面向多元、乘載異質的共生社會,是我們回應當代的共同信念。 而創造一方教/學者都足以安放自己、找回與鄉土間之臍帶的空 間,就是我們的實踐辦法。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