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通訊
(ACTOR-NETWORK)
維 深持 耕「 「發 接展 地的 氣野 」性 的」 教、 育 觀 與 教 育 方 法 。
目錄 │地方知識學│ 01 社大時間軸審議工作坊 │疫情專欄│ 04 重磅預告!疫情特刊即將於五月中旬登場 │地方知識學│ 06 地方開展—那些你沒看到的地方 │地方知識學│ 10 地方開展—寫在展覽之後 │地方知識學│ 11 地方知識學顧問訪問影片 │地方知識學│ 12 刊物作為一種組織工作:訪談《社大開學》編輯段惠民、王藝樺 │秘 書 處│ 14 交流與激盪:全促會與觀察家舉辦民眾參與共學會 │會
務│ 15 學術研討會文章出版計畫
│秘 書 處│ 16 回顧秘書處願景工作坊
欸欸欸五月給全促會揪嗎??? 田園城市公民科學家養成計畫-系列課程 有沒有一種科學方式可以讓我們評估友善耕種?有沒有一些客觀 指標讓我們知道生態多樣性?現在,我們要種的不只是菜,邀請 你,一起成為具有公民科學家涵養的都市農夫, 友善耕種、滋養 大地、豐富生態。 歡迎想要友善耕種的夥伴們一起來共耕共學, 本活動免費但需收取保證金。 ●
聯繫窗口:郭小姐 napcufarming@napcu.org.tw
●
活動時間: 5/30-8/15(5/6 起開放報名,名額有限喔!)
●
活動地點:台北市
手 刀 報 名
II X
社大時間軸審議工作坊 文/柯穎瑄、楊志彬
IX
全促會自2018年籌備社大二十年的過程當中,由
張則周主任提出社大發展至今,是否能夠對外說
研究員盤點、梳理出社大20年大事紀,2019年全
明「台灣未來要變成什麼樣子的社會?」社大花
促會參與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即以「在
了很多力氣在形塑、實踐公民社會的理想,又達
地花蕊:社大二十年運動史料整理」為計畫主題
到了多少目標?又應如何計畫以致目標?而社大
,將已盤點出的資料上傳國家文化記憶庫,進行
之間也應該要能有更多的合作,找到大家可以一
數位典藏。
起做的事情。
2020年3月28日,在計畫的收斂期間,由全促會
顧忠華老師提到社大由社運起家,在經歷機構化
研究員蔡君頤規劃,邀請8位投身於社大運動發展
勢必帶來的例行化後還能維持多少野性?當初背
的重要人物:全促會第1至2屆理事長顧忠華、全
負的運動色彩、批判性較濃厚的學術性課程大約
促會第3屆理事長張捷隆、全促會第4至5屆理事長
僅佔三成、甚至更少,而在當今社區大學的社會
林朝成、全促會副理事長蔡素貞、全促會常務理
定位中,也必須重新省思學位的倡議還有沒有意義?
事蔡傳暉、全促會常務理事張正揚、板橋社大主 任張則周、永和社大周聖心,共同觀看由《社大
當今的社大花費許多力氣在處理內部的生存問題
通訊》、《社大開學》萃取、爬梳出的歷屆社區
,包含社大的營運、與地方政治勢力的競合、工
大學全國研討會之核心關懷,並由全促會秘書長
作人員的勞動條件與青年世代的高流動率,在近
楊志彬邀請與會者以社大在「成人的高等教育」
幾年來,理念丶路線相關探討沉寂許多,社大存
、「認同社會改革的意義,促進社會轉型」、「走
在台灣社會20年了,仍只有少數人可以談理念,
向建制化的驅力與抵抗」此三個不斷辯證、滾動的軸
我們要如何面對這樣的狀態?理念及實務工作之
線中之發展,提出想法及反饋建議。
間的距離有沒有解?張正揚校長點出社大工作現 場需要大量的爬梳,而在面對實務工作上急遽變
林朝成校長補充許多20屆全國研討會辦理的在地
動的現實條件下,眾多的討論太快進入「要怎麼
脈絡,為時間軸中的事件增添更多細節脈絡,也
做?」的層次,難以進入內容以外的處境、理念
提到社大一直跟著社會脈動在前行,然前十年有
的探討,應有更多答案以外的問題、對錯以外的
較多遼闊社大本身發展的議題,後十年則較多是
空間,可以作為在工作現場深入探究的角度。
支持社會上所倡議的重要議題,而在社大異質多 元的情況下,社大的內部意見也不見一致,在議 題倡議的同時面對地方政府的立場及干預也越顯 軟弱。
│01
而回歸全促會的定位,也應重新定位如何在服 務社區大學與社會倡議之間取得平衡?全促會 亦應當有更大的責任,協助社大工作者更理解 社大精神。顧忠華老師認為社大系統的發跡凝 聚在「成人學習」,而在社大走向建制化,逐 漸例行化的前提之下,「教與學」確為社大最 使得上力的課題,社大在這方面也確實有很多 創新經驗沒有好好整理出來,發展教學創新丶 成人學習特點是社大一路以來的重要工作,思 索社大品牌的核心內容,建立社大的教學、師
蔡傳暉教授說,應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其實在
資培訓系統,是未來社大在成人學習的招牌價
社大例行工作中就可以有很多發揮,年輕的工
值深化及運動倡議工作之間可以多加思考之處
作者雖然對於過去發展的歷程缺乏理解,但相
。我們或許可以訂定出五年的行動策略,透過
對也具備更高的自主性及獨立性。早期是由當
社大的「教與學」,將許多社大關心的社會議
日在場的這一輩定義社大,而現在可以刻意留
題轉化為行動,讓新的教與學方式變成社大的
下「實驗區」,提供年輕人在社大發展的空間
特色。
,揉雜過去的社大理念與當代工作者特性,定 義出這一代年輕人的社大。
周聖心也回應社大在成人高等教育這條路上若 沒有內部凝聚,則是相當耗損的。社會上參與
本次社大時間軸審議工作坊聚集許多社大運動
社大的學員約莫40萬人,對比於社大創造的社
的前輩,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場合。本次的討論
會動能,是不成正比的。社大在社運/社造/
由過去的史料出發,將事件放入時間軸的整理
社區/社團的光譜之中,究竟是更接近社運,
以及幾位前輩的補充、對話,對於社大發展歷
抑或是社團?社大還可以有更好的行動策略,
程中的體會也稍加立體及清晰,資料的典藏也
開設新創課程、創造出更有力量的公民參與。
期透過紮實的整理以及本次的工作坊而更臻完 善,作為後續社大運動開展的重要基礎。
而面對社大青年世代的課題,周聖心也提到社 大工作看似要耐得住一些日常的場域修煉,年
前年是社大20年,至今將滿兩年,亦即在邁向
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到在實踐場域的訓
社大的第二個20年的路上也應逐漸發展出方向
練及環境極少,踏入實踐工作的門檻極高,培
性,在全促會的工作推展中,也一直有著對於
養出自我期待與社大發展期待可以有所交會的
社大2.0的想像以及定位社大在社會上的角色的
年輕人,一直是許多社大希望達到的目標。如
相關對話,如能夠開始有更多以意義、理念及
果每所社大可以培養出5個有意識、有行動力的
發展系統性論述為主、輔以場域經驗支持的對
社大工作者,全台將近90所社大就能夠有450人
話及深究,或許更能在日復一日的例行性工作
,或將視野放寬,我們能夠期待這些由社大場
中騰出思辨的時間,飽滿思緒,如在地的花蕊
域走向其他社會領域的年輕人,可以成為對於
保有草根的生命力及創造力。
台灣社會有力的中生代。 AN News Report │02
歷屆全國研討會校長主任宣言中的主要訴求! 整理/楊志彬
2000
第二屆 :平民大眾的高等教育,現代公民養成教育的社區大學體系。
2001
第三屆:訴求提升社會教育經費,廢除勞務委辦的招標方式。
2002
第四屆:因應台灣加入 WTO,以在地化的終身學習體系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2003
第五屆:訴求開放大學法,落實成人高教。
2004
第六屆:推動原住民部落大學、農村型社大、公共衛生課程等,擔負起社會改造的意義,促進社會轉型。
2005
第七屆:社區大學是在社區裡面進行一場緩慢但有效的「生活民主」運動。
2006
第八屆:標舉地方學的實踐,強調在知識解放的過程中,同時生產知識。
2007
第九屆:訴求非正規教育學分以及學歷認證制度。
2008
第十屆:全球視野 在地行動
2009
第十一屆:提出各面向的公民行動方針。
2010
第十二屆:訴求制定終身學習推動策略,研擬終身學習授予法。
2011
第十三屆:邁向學習型社會。社大成為在地的社區終身學習網絡中心平台,公民社會的在地搖籃。
2012
第十四屆:「走向公共,低碳社會的公共治理宣言」:呼應低碳城市背景脈絡,標舉「低碳」作為社大走 向公共治理的機會之窗。
2013
第十五屆:推動社區大學設置及發展條例,整備辦學空間。
2014
第十六屆:深化民主、回到教改精神,社大是成人教育的另類教育體系。
2015
第十七屆:保持社大的「野性」精神,將個人層次的學習成長和集體層次的社會發展聯繫起來。
2016
第十八屆:合作 互助 創幸福
註:10、18屆因故沒有社大校長主任宣言,或沒有找到當屆文本。
│03
重磅預告! 疫情特刊即將於五月中旬登場 文/張喻晴
武漢肺炎疫情自去年底由中國延燒,至今散布
產製出「全台社大疫情普查報告」(詳情請見AN通
全球187國,餘燼未滅。從高尺度觀察,全球性
訊第20期),放送至各式線上平台,製造討論聲量。
的組織、國家級的行動是這場戰役中有力的重 要角色,國際政經局勢將如何隨疫情變動的各
在這份報告中,除社大現場人物力皆不足長期
方論述也正如火如荼進行著。
應戰等重要結論外,我們也同時發現,有特定 幾所社大所面臨的情況緊迫,包含板橋、新莊
而當我們將視框拉回台灣民間社會,它又是如
、永和、蘆荻、中壢、科學城、竹塹、苗栗、
何面對這一波疫情的?
甲安埔、鹿秀等社大,故於四月初,又再發起 文字採訪行動,邀約這些學校的工作者談談他
以我們所關注的社大來說,長期深根在地、發
們所看見的社大現場,以及他們在疫情中的思
展在地學習的89所社區大學,20年來首度在辦
索、行動之路。
學整體規模上受到極其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 除包含數據上可見的──因應政府延後開學決策
此外,全促會會訊小組亦開啟另一條支線,邀
隨之銳減的開課數、學員數,有些社大甚至因
約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黃月麗、政務委員唐
此被財務壓力扼住喉頭,社大工作者減薪、放
鳳、立法委員吳思瑤,三位長期於其守備範圍
假等事皆曾有所聞,也包含數據上不可見的──
,關注台灣教育發展、公民組織的意見領袖進
當「社交距離」的大旗被舉起,縣市政府下令
行訪談,給予社大人與關心社大的夥伴啟發性
社大實體停學等各式狀況下,社大往常慣習的
的思考與建議。
集體/實體學習模式受到衝擊,而在疫情中如 何與講師、學員保持聯繫熱絡,亦是需苦思的
在這趟採訪旅程中,我們因疫情意外展開多場
課題。
可貴且深刻的對話,也理解到危機的另一面, 恰巧就是思索社大價值、定位的契機,例如多
在此波疫情中,全促會持續接收到各地社大夥
所社大便開創了許多活力俱足的小規模公民互
伴正與疫情苦力搏鬥的訊息,亦深感這樣困局
助行動。前方的抗疫之路仍就曖昧未了,然而
需要各尺度的人──主管政府局處、社大人自身
透過積極對話,我們得以相互觀看彼此可操作
、普羅公眾,投向關注的眼、積極討論,才得
、可努力的實踐方向。
以脫身。 此些文章即將刊載於全促會臉書、官網平台、 故,自三月中起,全促會於全台社大群組發起
線上媒體平台,另將全體節錄、刊載於五月中
「全台社大疫情普查」,邀請全國社大夥伴針
旬即將放送的全促會疫情特刊中,邀請讀者一
對該時間的校務狀況與去年度同期進行比較,
同鎖定,關注疫情下的社大發展。
AN News Report │04
台灣社會應開始反思過往我們所推崇的
開發主義
|終 第
防 |身 一
,與眼前
堵病疫的生活慣習間,事實上存在巨大張力,並應藉機調整其過度仰賴快速、 訪 教 波 大規模資本流動的比重,轉向自給自足、
社區型的新經濟生
活型態,而邁向下一個二十年的社大,作為長期於在地致力發展此面向的 基地,則能夠在這條思維換軌的漫漫長路上,持續倡議我們所堅持的價值、陪伴 台灣社會前行。 ──訪永和社大
貴循務 停 的循 課 即將開學之際,社大嘗試在線上群組中邀請講師 教善教 是 學員提前暖身,也都還可以感覺到學員的擔憂, 育誘育 抗 現才的 疫 即便開課了,後續 如何回歸常態生 象逼不 唯 活、找回學員學習的熱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 。得 同 一 |出 途 動的溫度,是更大的挑戰。 ──訪鹿秀社大 |來 , 徑 訪, 當 ? 啟運 力 方習調文 甲自 學 薩 安發 生 克 更 作 , 式 , 整 祥 這次 埔性 擁 斯 多之 無 的不的主 有 元 後 論 操 僅 學 任 裡面,我們的三原則 社 的 自 風 班 的 , 台 作 僅 習 在 寬一點、快一點、便 大 學 由 習 奏 學 都 灣 經 是 方 談 民一點,讓我們在節 熱 選 出 習還 社 驗因式起 奏 很 快 的 過 程 中 去 忱 課 學 方能 會 ,應時抗 能的 習 式持 進 未疫,疫 擬 定 社 大 機 構 與 講 在 自 熱 忱 。 續 入 來 情 也 加 師的需求,從開會到 五 主 權 | 滾 後 , , 強 油 現在的研擬,我們看 、 , 。 六 這 |動疫這更調站 學 十 也 訪 這 些 重 社 及 到, 習展 歲 苗樣情在要大各 的動 現 栗的時疫的正式 長機 出 輩不終 社嘗期情是在各 大 試 或 時 累 嘗 樣 發展 20 多年的社大 身 需 要身 , 者 期 積 試 因 度過難關,也看到社 上 考 教 , 為 恢 所不推應 是試育 社 復 做 同 出 疫 大不管開課、停課, 非 、 大 正 的學的情 都 為 了 延 續 而 努 力 常 排 和 開 常 努 習 學 而 在做。──訪黃月麗 可 名 義 、
疫情帶來的影響絕非僅止於當下,在
紓困作業
我們有義 務責任協助
政 府 紓 困 邊, 陲凸 顯 中了 的教 邊育 很
陲邊 。 陲 ,
|以在 組 |繼地 訪續現 織 唐去有 者 鳳做的 並 ,組 不 你織 是 不工 要 可具 求 能, 別 讓所 人 阿以 配 嬤我 合 去覺 他 取得 的 代這 組 用個 織 工 具 的, 培而 …力 是 …可 用 Line Telegram
重主 組 社動 區迎 /向 社生 群 的活 生的 活變 , 是化 蘆, 荻嘗 團試 隊各 抗式 疫各 的樣 「的 問「 題線 意上 識活 」動 。」 |來 |連 訪結 蘆社 荻大 社的 大學 習 者 、
吳育 思真 瑤的 是
未完待續,請鎖定下期疫情特刊。 │05
地方開展─那些你沒看到的地方 地方開展結束了!短短九天的展覽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地方開展的幕後花絮吧!
散 落 , 事 件 亂 中 有 序 地 持 續 進 行 著 。
作 基 地 , 這 時 外 面 正 飄 著 雨 , 裡 頭 顏 料 四 處
的 掛 布 , 我 們 將 展 場 旁 邊 的 廢 墟 風 建 築 物 當
因 為 經 費 不 足 , 我 們 決 定 自 己 手 繪 展 覽 門 面
▪ 2020 年 3 月 24 日,晴天,凌晨六點的廣場上吊卡車震動的像隻呼嚕的貓,一個個鷹架被卸下、運送、組裝,空間 以平穩的韻律逐漸堆砌,走廊、轉角、玄關等過度空間的出現,是這個搭建過程中最有趣的地方。
AN News Report │06
▪ 籌辦展覽並非全是浪漫,佈展期間我們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利用廢棄木棧板 與現成木條建造展牆和雨遮系統,每天與鷹架上的水泥摩擦、觸碰木頭的紋 理,舉著鐵鎚敲啊打的,這展覽真不是普通的粗糙啊!
▪ 也許就像是極限運動的挑戰者一樣,驚險、刺激的感覺提醒了活著即是自 由,接近生命本質的遼闊心靈即是美學上的崇高,鷹架結構的開放使之和廣場 融合成新的容器,它的不確定性又再度確認展覽媒材的時效性,硬是蓋出這樣 的展覽空間,該說是策展人的浪漫還是自大呢?
▪ 我們發現孩子玩得比大人更大膽、開心!
│07
到 眾 人 的 笑 聲 。
AN News Report │08
言 我 一 語 的 好 不 熱 鬧 , 隔 著 好 遠 就 可 以 聽
在 眾 人 的 故 事 中 逐 漸 拼 湊 而 成 , 現 場 你 一
經 驗 , 三 重 、 蘆 洲 地 區 的 庶 民 生 活 圖 像 就
人 講 故 事
, 接 著 學 員 輪 流 分 享 自 身 的 生 活
覽這 ,天 邀 蘆 請 荻 到 社 秋 大 籬 阿 帶 嬤 著 等 一 作 大 品 批 中 學 的 員 靈 來 魂 參 人 觀 物 為 、 眾 導
顧展時, 也是跟同仁促進感情、 好好交流的時候呢!
現不大開 在錯家展 做吧得第 的!擠二 事導著天 情覽身時 ,尾子, 希聲才全 望由看促 來君得會 看頤到的 展說作全 的明品體 人社,同 都大但仁 能二看、 夠十著部 帶年大分 著歷家社 飽史專大 滿的注夥 的時的伴 心間研都 情軸究在 ,,、現 回聽輕場 去著輕準 持過點備 續往著聽 創的頭導 造故,覽 新事應, 的,該展 事再是場 物想覺小 。想得,
│09
地方開展—寫在展覽之後 文/吳瑀俐 展覽是一個提問的有機體,創造空白,在作品
而是在地方知識使用的脈絡裡「意識到」此物
部署、空間規劃、規則設計中讓觀眾親身體驗
的價值,並且反省自身是否需要這個東西。
那計算過的情境,得出的結論是開放的、自由 的,但應該與那個問題更近了一些。
不知是巧合還是策展時心之所向,地方知識本 身也符合提問式教育的精神,地方知識(在地
⟪受壓迫者教育學⟫裡提到囤積式教育與提問式
方學 一 案 想像 內)的使 用 並不 立 基 於教 育需
教 育 的 不 同,提 問 式 教 育 將 認 知 對 象 作 為 中
求,而是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所以尋找答案,所
介,創造出一個情境,筆者說道:「這種『提
以說地方知識可能是台灣文化建構的破口,文
問 式』的 教 育,呼 應 了 意 識 的 本 質——意 向
化從不先於生活,文化是從生活而來,若地方
性——它一方面拒斥單方面的宣告,一方面又
知識真能為現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難提出地方的
具體地展現了溝通。它描述了意識所具有的特
解決方案,它的學習者本身就是在此情境中習
質:意識到(being conscious of)某物。它不
得「地方知識」這個認知對象,生活經驗成為
只是一種對於對象的意象,它察覺的對象也會
一種對話,學習者得以「意識到」地方知識自
轉向自身。」〈地方開展〉想訴說的不只是地
身,也發覺自己處於這樣的生活之中,文化也
方文史或各地特色,而是在14所社大作品的互
可能就此展開,當生活充滿了地方知識,屬於
相作用下,在通透自由的鷹架空間下,在台語
台灣的文化自然就會形成。
語音導覽等機制設計下,〈地方開展〉想塑造 的是一個觀眾得以體驗到地方知識對於地方及
本檔展覽因為能力所限,並沒有完整地呈現上
自身的有效性的情境,觀眾在此不會得到「地
述理念,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夠更進一步與觀
方知識是好東西,不用嗎?」的單方面宣告,
眾一同探討。
AN News Report │10
地方知識學 顧問訪問紀錄影片 文/柯穎瑄
社區 大學
X
地方 知識
X
國家文化
記憶庫
全促會與14所社大於108年至109年3月執行文化
●
特別感謝
部地方知識學推動計畫,將社大在地長期投入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林崇熙館長
積累、挖掘的地方知識上傳至國家文化記憶庫,
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陳君山助理教授
在計畫進行的過程中,顧問的建議以及社大的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徐敏雄教授
務經驗也不斷彼此激盪著。針對計畫之初全促會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陳健一秘書長
提出社大可以發展為區域地方知識學中心的願 景,也觸發眾人共同去思考當前社大在地方知識
●
製作群
學的投入上,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及資源?又有哪
出品人:社大全促會謝國清理事長
些限制及欠缺之處?
總策劃:社大全促會楊志彬秘書長 訪問/拍攝:社大全促會吳瑀俐、張恩綺專員
這支影片由全促會地方學組於108年末,訪問本
內容編輯:社大全促會柯穎瑄專員
案自種子社大計畫審查以來便一直陪伴著社大的
影片剪輯:紅燒魚
四位顧問老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林崇熙館 長、國立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陳君
●
影片連結:請點/掃以下 QRCODE
山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徐 敏雄教授、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陳健一秘書 長——各自由他們的視野及他們關注的問題意 識,夾帶這段時間陪伴社大以來的觀察及思維, 提出對於地方知識的詮釋及想像,以及在社大發 展的脈絡中與地方知識的親近性,並以此延伸至 社區大學若能作為區域地方知識學中心之角色, 在結合文化部地方知識學推動計畫及國家文化記 憶庫所具備的公共性及全民共筆之精神下,未來 的展望及挑戰。
│11
刊物作為一種組織工作 訪談《社大開學》編輯段惠民、王藝樺
文 / 蔡 君 頤
2018年,為了籌備社大二十週年特展,我從全
隨手翻閱這些泛黃的紙張,短短五年間,我就
促會塵封已久的書櫃開啟了拼湊社大運動發展
看到了「部落社區大學」、「農村型社大」、
軌跡的浩大工程;對四一〇教改大遊行時才甫
「教 育 事 業 不 應 招 標 化」、「社 大 預 算 被
出生四天的我來說,回溯跟我一樣年紀的事件
刪」、「開放大學」等關鍵字,與這些議題相
進程、嘗試理解身處不同位置、時空的行動者
關的討論,有的經過二十年仍爭辯未定,有的
如 何 定 義 社 區 大 學,進 而 參 與 這 場 運 動 的 實
則因不同的時空條件而開始被賦予新的意義;
踐,是件有趣又複雜的事。
除了環繞在社大場域的核心課題以外,我也閱 讀到一些較冷門的社會議題,如「1123農漁會
眾多歷史文件中,有兩份實體刊物極有意思,
大遊行」、「工運與退休金制度改革抗爭」、
分別是《社區大學全國通訊》報紙與《社大開
「台 灣 反 戰 運 動 發 展」、「台 鐵 工 會911事
學》月刊雜誌,這是社大間最早的一份「集體
件」等,即使是在社會運動相關的媒體上,也
性」刊物,有系統地彙整、紀錄了2000年初到
不容易見到與這些事件有關的紀錄。這讓我不
2005年初,各地社大的活動資訊、校務經驗深
禁好奇起這兩份刊物出產的脈絡與編輯過程—
度報導,以及有關社大定位、社大法制化、社大運作
「辦刊物」這件事,對當時的社大運動發展有
制度等議題的集體論辯。這一年,我們已將這兩份刊
著什麼樣的意義?
物全面數位化,近期內也會在全促會的ISSUU平台, 以及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線,敬請期待!
AN News Report │12
▪ 《社大開學》創刊記者會 對他們來說,從《社大通訊》轉進規劃更完整 的《社大開學》,刊物的定位是在向社大師生 介 紹 台 灣 社 會,同 時 讓 台 灣 社 會 認 識 社 大 經 驗。而紙本紀錄也具備了儲存社大經驗的資料 庫功能,因此辦刊物就是在「做組織」—以刊 物來串聯社大,向新設立的社大傳播理念跟案 例,以刊物來促成社大與社運團體共同討論推 動社會改革的進程—對內、對外,都是組織工作。 聊到編輯刊物的流程,他們提及「網路論壇」 為 了 還 原《社 大 通 訊》與《社 大 開 學》的 背
是當時蒐集報導題材的重要管道,在選題時也
景,我們聚集了一些當時的編者來聊聊他們當
會希望平衡地域,讓各地方的社大活動都有機
年的編採生活,包括《社大開學》的編輯委員
會曝光。兩人也不約而同地提出在工作中感受
蔡傳暉、何宗勳、主編段惠民、採訪主任王藝
到社大的「路線差異」,例如社大發展是要朝
樺等。前兩者的任務主要是在委員會裡發想刊
向「改造社會」抑或「公民社會」,這對部分
物主題與各版面規劃,後兩者則是實際進行採
辦學者而言,有著有意義的差別;而我會特別
訪、編寫、美術設計的工作者。何宗勳則同時
注意到這點,則是因為在現有的社大集體討論
身兼專欄寫手的角色,負責撰寫「社大特寫」
中,鮮 少 有 人 會 這 麼 具 體 的、一 致 的 指 認 出
一版,曾採訪永 和、宜蘭、文山、青草 湖、板
「路線差異」這個詞彙。除此之外,他們還在
橋等社大,為這些社大早期的運作及社群經營
工作中看到當時社大場域的幾個重要議題—社
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大與地方政治的關係、招標、評鑑、工作者與 教師培訓、社大的學習活動要如何設計?⋯⋯等
與段惠民(小段)、王藝樺的談話特別愉快,
等。我在這裡感受到的是,它們所處的時代,
可能是因為同是實際執行者,又身處全促會/
有一股對答案很寬容的氛圍。許多問題的思考
刊物這個綜觀社大經驗的工作位置,即使彼此
跟解方,都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大家也很願
參與社大運動的時間已有大段落差,仍然有穿
意 從 不 同 的 經 驗 裡 汲 取 可以 學 習 或 轉 譯 的 模
越 時 空 的 共 鳴 感。小 段 本 身 是 一 名 劇 場 工 作
式、方法。如何在目前的社大運動中創造出屬
者,為 長 期 耕 耘 民 眾 劇 場 的「差 事 劇 團」成
於這個時代的突破跟討論?作為一名還相信社
員,而他在《社大開學》的工作,也是經由差
大是能夠開展出一些事情的工作者,我們都該
事團長鍾喬的介紹,由劇團支應他擔任編輯的
好好想想這件事。
薪水。藝樺則是林孝信在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 錄研究所的學生,一開始擔任《社大開學》的
很喜歡當天藝樺說的一席話,她說「很慶幸自
編輯,後來也成為推動社區大學影像教育的一
己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機會因為這份工作而認
員,現 在 則 自 己 成 立 影 像 工 作 室 ; 他 們 的 背
識各式各樣的人,看到有理想的工作者們踏實
景,以及參與社大運動的契機,都是社大在特
的身影,也看到不同的實踐方法」,這也是我
定的時代氛圍下才能連結到的對象。
接觸社大以來,時常放在心上的一份禮物,與 所有社大人共勉。
│13
全 促 會 與 觀 察 家 舉 辦 民 眾 參 與 共 學 會
AN News Report │14
文 / 全 促 會 環 境 組
以推動民眾參與為主題進行共同學習及
座落著宜蘭線鐵路的橋墩,因此面臨保全鐵路橋
交流,分享推動民眾參與過程的挑戰
箱涵的工程,河床也有固床工阻隔縱向廊道,長
及策略,思考爬梳經驗及推動階段性
年伏流化與斷流的現象。台北分局正針對梗枋南
成果的關鍵,3月6號全促會水環境小
勢溪進行生態調查、工程規劃及民眾參與,全促
組(簡稱全促會環境組)與觀察家生
會從理論模型分析其整體民眾參與情形,梳理梗
態顧問有限公司(簡稱觀察家)於觀
枋南勢溪案例的重要利害關係人,並建議台北分
察家辦公室舉行「民眾參與成果評估
局應持續重視民眾的聲音,像是人禾環境倫理發
共學會」。全促會環境組以台北分局
展基金會的河溪管家,長期關注東北角獨流入海
梗枋南勢溪為例,說明公私協力治
溪,以及推行綠色經濟的頭城農場的想法,才能
理分析理論架構,觀察家則分享大
達到公私協力及民眾參與的實質意義。
楠森林公園、水 保局南投分局(簡 稱南投分局)民眾參與的推動案例
觀察家分享推動大楠森林公園、南投分局民眾參
,希望透過共學會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討
與情形,呈現持續反思的強烈動能,傾聽民眾回
論民眾參與的現況與方向。
饋的細緻操作環節,重要的是納入民眾參與所得 出的願景,因此達到公私部門共同讚賞的亮眼成
梗枋南勢溪(梗枋溪支流)位於宜
果。共學會還有二十幾位的觀察家夥伴與會,現
蘭頭城,為水保局台北分局(簡稱
場充滿此起彼落的提問,討論氛圍相當熱烈。彼
台北分局)的管轄區 域,也是東北
此透過理論模型進一步梳理現場實務經驗,綜觀
角獨流入海型河川,特點有迴游性
民眾參與推動情形及利害關係人,認識階段性的
的魚種、蝦、蟹等棲息在河海交界的
小贏策略的關鍵因素,看見後續推動民眾參與的
環境,洄游魚種的繁殖與成長與河道
重點方向。未來也將應用協力治理模型診斷公私
暢通緊密相關,河溪底質環境條件直
協力過程中的互動情形,持續交流民眾參與的經
接影響其生存情形。由於梗枋南勢溪
驗與心得。
學術研討會 文章出版計畫 文/柯穎瑄
全促會自2019年起調整每年舉辦全國研討會的辦
一文章群落中的其他夥伴進行回應,在對話及辯
理方式,單數年舉辦學術研討會、雙數年舉辦全
論之中完善文章的書寫架構並深化內容。
國研討會,兩者各自劃定不同的目標,學術研討 會著重於將社大運動20年來累積的論述做更系統
本書預計於今年底出版,文章初步將分為三個群落。
系地整理,一方面有意識地梳理及記下社大運動 及辦學現場上的經驗,另一方面更是期望能夠面
一、「學習社群」文章群落
向未來,作為社大2.0開展的基礎。
「學習社群」係由社大實踐現場長出的實踐理論 ,系統性地描述社大的教與學經驗。相近的概念
兩年一次的辦理頻率也意味著在每次學術研討會
包括師工學、實踐社群等。由學習社群的理論觀
間將有更長的籌備期,在這段期間,我們設置銜
點延伸出去,則觸及了社大課程分類、社大的知
接2019年及2021年學術研討會的階段工作,2020
識論、社大的師資養成丶社大社團發展……等重要
年將接續著2019年學術研討會的論壇內容,整理
課題。尤其對於社大「公共性」的界定與判斷,
去年10場論壇的經驗,發起出版計畫!
近年興起了許多具啟發性的深刻討論。
在去年的學術研討會中,10場論壇的召集人針對
二、「建構地方知識學」文章群落
各自主持的論壇,皆完成了至少5,000字的論述文
社大在養成「公共人」的過程中,看待地方發展
章,文章重在指認該論壇子題的開展方向,經過
、面對在地公共問題的態度,同時形塑也展現了
學術研討會的激盪及談話,今年各召集人將在對
一種動態的地方知識學。地方知識的發現與建構
話之中重新改寫、深化論述內容,將這些經驗更
與社大的辦學/課程具有緊密且系統性的關聯性
完善且有系統性的整理。
。
2020年至今我們已召開兩次主筆人會議,建立對
三丶「社大制度化反思與建構」文章群落
於出版計畫的共識,並各自提出文章修改方向。
20年前社大帶著強烈的草根性投入台灣社會,在
本次的出版計畫除定位於梳理過去,更重要的是
社大運動過程中則逐漸建制化,在國家體制中逐
「指向未來」,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有助於社大
漸在終身學習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2018年《社
下一個20年的開展。
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後,社大更看似有了更明 確的定位,卻也正面臨著許多挑戰。環繞著社大
各主筆人亦將於今年7月中一同參與書寫工作坊,
「制度化」,此文章群落將檢討社大在這一條路
在書寫工作坊當中,各主筆人將完成約莫7成的文
上的利弊得失,以及下一階段的政治目標。
章書寫,各自分享文章內容及核心思考,並由同
│15
回顧秘書處願景工作坊 「工作坊永遠是異象空間,卻又奇妙地為現實世界增加一些空間。」
文 / 丁 小 媗
上圖:社團提案,由工作夥伴自發提出想組成的社團並邀請大家討論、參與。
三月下旬,全促會利用了二個整天的時間辦理
設計、參與的夥伴又怎麼看待與感受?是否達
願景工作坊,在活動結束後,我在自己的筆記
到原初預期等?是本篇文章在書寫時嘗試想聚
中寫下了上面那段話。我發現,不論企業或NP
焦的方向。
O組織,只要有人的地方,似乎都少不了類似的 活動,透過一個營隊(或稱工作坊等),為在 一起工作、生活的人們,刻意營造出一個場域 、一些活動,讓其中的人可以有更多不同面向 的理解與熟悉,同時為了重要的事──可能是工 作方向、組織目標、欲突破的問題等,創造一 個充分交流與討論的「時空」。工作坊本身做 為一種聚焦、凝聚的確有其功效,卻也同時需 搭配活動前精心及刻意的設計、活動後相關行 動的延續,否則,這樣的異象空間仍可能只是 一個美麗的泡沬,夢幻卻不真實。
不同於大部分NPO組織為服務單一議題(如: 環境守護)而生,在全促會,廣闊的涵納當今 社會上各種欲關懷議題的面向,一直是我們存 在的樣貌,一如各地社區大學,身處地方,因 著地理脈絡及主事者特質等因素,關心著地方 上不同的事物。因此,在全促會每位專員的背 後,即是帶著不同的議題關懷在操作專案,如 :成人教育、地方知識、青農、都市農業、環 境、集資、社區營造⋯⋯等,然而,看似諸多不 同的專案(議題方向),其間卻又存有可以互 相串聯以發揮更大效益的部分,只是,平時大
今年度的全促會願景工作坊,即是為了聚焦組
家忙於專案工項,加上訊息紛雜,對於其他跨
織目標、凝聚彼此而設,而過程中,我們如何
域專案的理解也就有限,面對不同性質專案夥
AN News Report │16
伴的認識,也多止於工作會議上的報告及工作
透過個別訪談,我們觀察到大部分成員都能開
狀態下的交流,彼此之間如何更進一步的了解
放地談個人想法,也從訪談裡看見每位夥伴的
對方、專案間如何橫向串聯、組織目標究竟為
另一面向,然而,這一些寶貴的聲音,如何在
何等一直是工作夥伴的疑問,或渴望突破的地方。
相對公開的場合也能被提出來,甚至被討論?
願景工作坊的形成,即是在這樣的期待下產生 的。然而,在推動之前,我們做了一件費時卻 有其意義的事:每位成員安排了約1~1.5小時 的單獨訪談(全促會目前共21位工作夥伴), 訪談中搭配11個開放式問題以及觀察者機制( 而此部分皆由明宜設計與主持)。
因此,在後續工作坊的設計裡,有一大部分即 由此做延伸。我們理解許多重要事項或許無法 由單次工作坊即被處理,但是,創造一個空間 與機會,邀請大家深度對話卻是必須的。因此 ,在這樣的期盼以及現實理解下,有了以下各 面向的設計。
─會談中的開放式問題─ 你所知道全促會今年的目標? 你所知道小組今年的目標? 你在小組/ 全促會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你真正想挑戰的工作是什麼? 你對現在手上這些工作真正的想法是? 什麼時候工作會讓你有成就感? 你每天的工作最在意的是什麼? 在工作之餘,你個人的夢想是什麼? 你對3年、5年、10年後的職涯願景是? 主管可以做什麼,讓你更容易完成工作? 如果你是主管,你最希望他改變哪一件?
│17
─生命樹的書寫─ 二天的活動,我們由個人出發,邀請大家畫下自 己的生命樹做為交流與分享,再慢慢地推進討論 工作的面向,在預設裡,我把組織當成是一個環 境,每位夥伴則是一棵又一棵不同特性的樹種, 我們既要在其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要 成為打造環境的工程師,在大的目標架構下,共 同創造出我們想要的氛圍。雖然工作坊的最後仍 然因為討論某些議題熱烈,造成時間不夠而沒能
▪ ▪ ▪ ▪ ▪ ▪ ▪ ▪
好好的收尾,但是,事後仍然設了一些提問邀請 大家書寫與回顧,一方面做為個人的自我整理, 另一方面也想看見群體多數的心得、想法等。
個人興趣 三個夢想(行動力量來源) 工作中的成就感(能力與自信來源。高峰 經驗) 人生座右銘(自我生命信念,遇到困難的 內在智慧) 欣賞自己的三個部分(自我接納) 兩天願景工作坊自己期待的收穫 願景工作坊中承諾投入自己的哪個部分 註:生命樹的書寫題目加了一些自己覺得重要 的事,在題問後方括號部分是該問題背後的意 涵。這樣的設計期待能讓夥伴彼此認識之外, 也對自己的生命多一些反思,不論是否容易回 答,在那個片刻,都因為需要書寫,所以有機 會去面對。
「對於工作夥伴有更立體的認識」、「對組織願
─工作坊後的提問─
景及各組工作樣貌更加清晰」、「看見全促會以 人為本、重視個人發展以及彼此能真誠以對的特
▪
色」,以上三點是回饋裡看到最常被提及的部分
▪
。而自己做為活動一小部分的設計者(工作坊另 有許多夥伴一起設計完成),同時是身在的參與
▪ ▪
者,也確實在二天活動中對於許多工作夥伴有不 同角度的看見,那是一種穿透工作包裝之下,另 一個生活的、真實的人的樣子。這種看見(更貼 切地來說是感受與體驗),不僅止於口頭的分享
▪ ▪
,還包含著如何開始畫一張圖、怎麼分享自己, 以及如何參與互動討論等等。 此外,因為每位夥伴真摯的發言,也讓各議題的 討論變得熱絡,不論是組成各種「讀書」、「慢 跑」或「種菜」社團,抑或是各組間因分享重要 活動而產生的資源交流或協力規劃,甚至是對於 更大的全促會的發展核心,都可以感受得到每個 人積極地將自身投入其中,卻又能為自己的想法 發聲,雖然,過程裡也不免因為時間壓力無法暢 所欲言,也偶爾因理解的差異而小有挫折的時候 ,可是,那一份真切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對組織 的期待等,卻是值得被好好珍惜的。
▪
二天前你對全促會的認識(滿分10分) 二天後你對全促會的認識(滿分10分) 承1.2點,中間增加或減少對的分數是因為 什麼? 二天工作坊中,你看到全促會好的地方是 什麼? 二天工作坊中,你覺得再加或減少些什麼 全促會會更好? 二天工作坊你的收穫有哪些?這些收穫是 因為你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樣的付出或 努力? 其他沒問到,但你想說的?
不可諱言,想要在短短的二天處理許多面向的議 題是不可能的,但若回到一開始的設定:「讓夥 伴之間多一點認識與了解,大家可以共同討論想 完成『什麼』的共識」,那麼,這次的工作坊似 乎是個不錯的開始,因為它不僅是二天的工作坊 而已,更包含前置的準備工作、設計期間工作夥 伴的交流與對話⋯⋯等,而後續仍有賴於回到現實 中持續創造更多這樣連結的機會。因為唯有當彼 此之間有更多的瞭解,更深的信任關係,才可以 更開放討論許多議題,而這樣的過程就像森林裡 的林木,看似獨立成長,卻又彼此相依存,唯有 這樣深厚的關係,才會在關鍵時刻產生更大的力量。
AN News Report │18
▪ ▪ ▪ ▪
圖上/每張生命樹的圖是每位工作夥伴,彼此間的位置與線條,則是看待自己如何處於全促會這樣的環境中。 圖中右/每個人先寫下生命樹的題目,雖因時間限制無法每題分享,但一一排開卻可以讓大家在休息時間去讀每一位夥伴。 圖中左/大事記重要活動單元,由同仁一一上台分享今年度全促會重要活動之設計目標、意義,創造橫向合作可能。 圖下/社團提案,由工作夥伴自發提出想組成的社團並邀請大家討論、參與。 │19
“
“
地方開展主展場
(攝於 109 年 3 月 29 日台北空總圖書館前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