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通訊
(Actor-Network )
維 深持 耕「 「發 接展 地的 氣野 」性 的」 教、 育 觀 與 教 育 方 法 。
疫情 專刊
目錄 │社大觀景窗│01 社區大學在疫情中維護韌性社區 │社大觀景窗│02 專題集錦:疫情下的社大日常 │人物專訪│06 專訪黃月麗:記社大紓困政策奮進路 │人物專訪│08 專訪吳思瑤:疫情映照下,社區大學的光與影。 │人物專訪│10 專訪唐鳳:疫情映照下,我們與數位工具、社群的共融航道。 │會
務│12 防疫時期的湖畔聚會:南部社大聯誼會
│鳴
謝│13 向協力夥伴致謝
社區大學在疫情中維護韌性社區 文/楊志彬
在疫情之初,社大首先面臨報名學員人數的驟降 ,接踵而來的是開課時程一延再延、開課數不足 以致難以符合契約要求等各式各樣的挑戰,在公 部門開始對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推出紓困方案的同 時,社大甚至一度被國家跟社會遺忘。所幸後來 得到各界朋友以及教育部的支援,社大開始有越 來越多的社會聲援。 我們規劃這個疫情專刊的發想,是希望從一個正 面的角色挖掘社大,呈現出就算終身學習的價值 被社會遺忘了,社大在各地仍然努力穩住辦學, 而且努力嘗試新的學習形式來克服疫情的威脅。 疫情專刊中收錄了全促會同仁訪問約莫十所社大 所寫成的報導,以及三篇針對教育部終身教育司 黃月麗司長、立法院吳思瑤委員、行政院唐鳳政 務委員的專訪,收錄了黃月麗司長、吳思瑤委員 在社大紓困及行政鬆綁上的用心及努力,以及唐 鳳政委在社大發展數位學習上提供的建議—— 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社大在疫情之中所扮演的社會 角色及其對台灣社會的意義。 社大所做的一切,若僅從社大在為自己找出路的 角度來看,絕對太過偏狹,我們從很多社大的田 野訪問中,都感受到社大在疫情的困境下,投入 能夠將每個封鎖在家庭裡的學員連結在一起的用 心,去嘗試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案及形式。社大透 過這種學習連結,讓大家不至於將所有生活都停 頓下來,也以同樣學習的心態去面對似乎漫無出 路的恐懼,當我們將疫情視作可以透過學習去面 對的未知事物時,就可以比較回到平常心態,而 減少很多忐忑。
社大穩住辦學不只是穩住自己的生計,更同時是穩 住一群老師、學員,以及學員所來自的社區社群, 我們可以說,社大在一片風聲鶴唳的疫情社會裡頭 ,貢獻了一份有助於韌性社區的力量,讓社區多了 一份抵抗無知恐懼的社會支持情感。我們看到不少 社大很努力地召集社大內部的社團做口罩、做酒精 、做手工肥皂分送社區、支援前線醫護人員;看到 社大在那麼危急時,仍不忘舉辦公民週,傳遞有關 疫情的各式觀點及思想;看到社大呼籲大家不要忘 記那些更隔離在角落的弱勢社區居民及長者。社大 以各式各樣的社群學習活動支撐學員,使其與更大 的社群連結,不致斷線而變成一個一個封閉、原子 化的社會狀態。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社大的創新活力 。尤其是社大走過20年,我們都自我焦慮社大招牌 不在吸引年輕人之際,沒想到,在疫情的威脅之下 ,非常多社大自發地發展出新的學習模式。開始嘗 試各式各樣的線上學習模式。不是完全的線上學習 ,各地社大利用其所具備各式各樣的條件進行豐富 多樣的虛實整合模式。跟地方第四台、廣播電台合 作、利用自己的手機跟line軟體等各式各樣的自由 軟體進行直播或線上論壇等。透過社大的經驗,我 們發現台灣的社會,以及台灣的高齡族群,其實沒 有我們想像中的侷限、狹隘。他們的學習力也可以 很有彈性。 而組織這一切的改變,反證台灣的社會隱藏許多進 步的種子,在疫情社會裡頭,一下子串起來了。這 應該是台灣的民主發展30年的結晶,長出了一個很 強大的韌性公民社會,而社區大學剛好就是一個讓 這些韌性的公民社會力量得以更容易交織形成、互 相被看見的舞台。
│01
疫專 情題 下 的集 社錦 大 日 常
AN News Report │02
教 室 守 備 戰
│03
停課不止學
AN News Report │04
│05
專記 訪社 黃大 月紓 麗困 政 策 奮 進 路
✸編按 2020 年 5 月 6 日行政院正式核定 《教育部對受嚴重特 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發生營運困難產業事業紓困振興 辦法》,針對全台社大暨講師之紓困申請作業均在隔 日同步起跑。 望回看,自年初疫情爆發以來,全台社大從最初的物 資短缺,至後期停課導致辦學財源窘困,中央主管機 關教育部終身教育司一路腳步跟得緊,以 LINE 群組、 會議等形式與地方社大保持密切聯繫,才得以在重要 一刻及時協助社大由危急中脫困。 四月下旬,社大紓困消息露出不久,全促會會訊小組 便抵達教育部,拜訪黃月麗司長及司內同仁,期待在 關鍵時刻一探司內制定社大紓困政策背後的脈絡與 邏輯。
✸✸✸ 撰訪訪 寫談談 人人時 //地 張楊/ 喻志二 晴彬〇 二 〇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於 終 身 教 育 司
AN News Report │06
漫漫紓困路 步步費思量 「社大無論開不開課都步履維艱!」尚未在會客室坐 定,月麗司長便與主訪人志彬交換起,近期所見得的 社大現況。她指出,開課者需在人流間加強戒備、承 受質疑染疫風險的社區壓力,不開課者亦仍不得鬆 懈,需擔負持續滾動的辦學成本,更面臨師生流失的 可能。此外,她更細膩提及,有許多具技術/專業知 識的講師,長期耕耘社大場域為業,一夕間多校停課, 家庭經濟發生危急,亟需協助。 展開時間軸來看,司內近期前後向全台社大所提出的 各項政策措施,便是緊抓著這兩條現場脈絡推進。而 若再將這條長路以四月底紓困預算定案為切點截開, 在經費尚未獲編的前段,司內同仁於清明連假加班處 理獎補助款申請案,並與會計部門溝通鬆綁經費使用 款項、簡化行政流程,期待減低社大量能於行政上的 消耗。 預算爭取期間,百業頹滯待興,中央預算紓解何處, 背後有層層考量,然首重該機關是否貼近社會現場, 提出協助中央定奪的思考點。翻開《紓困振興辦法總
說明》,「學員大量退課」、「五十五所社大停課」 等關鍵詞,為疫情下社大現場畫下重點,這些描述乃 自於事前司內、社大代表、地方政府三方資訊的交流 與確認,為最終及時雨得以落地關鍵因素之一。 如今及時雨落土,對司內夥伴而言,紓困之路才行至 半路,往後仍有一番作業尚待完成。在此次行政院指 示「鬆一點、快一點、便民一點」紓困三原則下,司 內需按照社大現場的特殊性,諸如 89 所社大紛雜不一 的辦學樣態、流動各校的講師群等,推想出貼近現場 經驗最大公約數的申請機制,據以制定合理、公平的 審查方法,期能儘快將資源到位,協助社大及社大講 師紓困,每步流程實在都須細細思量。 紓困之外,支持社大公共責任多元發展。 「我們門檻從寬,但是在紓困時需真有困的事實發 生。」紓困之內,司長承諾審查從嚴、絕不濫發,而 在紓困以外,她也透露近期觀察到諸多社大無論停課 與否,均於疫情中積極經營師生向心力,而這樣的努 力圖景,終身司將因應疫情檢討於明年度社大績效獎 勵時納入考量。另,關於不少社大透過線上工具,發 展 YOUTUBE 節目、線上公民週等多元的學習新型態, 司長亦表達肯定,提出未來規劃競爭型經費支持社大 開展多元社會責任意涵的可能。 紓困之外,扮演社大、地方溝通中介角色。 《社區大學發展條例》明定社大為地方政府自辦或委 辦之終身學習機構,在中央機關為紓困奔走之外,地 方政府亦不得自外於確保社大健全發展的職責。對 此,司長表示,因處防疫時期,停開課與否須尊重中 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地方政府考量,以穩定疫情大 局為重,然因應後端社大因疫情所面臨的場地借用、 履約、財務困難,教育部除協助紓困,亦將積極扮演 地方政府、社大間的溝通中介,並研議將地方政府表 現納為明年縣市獎勵審查之考量。 呼籲三方夥伴關係 支持社大發展 「我們有義務及責任協助發展 20 餘年的社大度過難 關,讓社大與講師有感是我們的期待。」談話尾聲, 月麗司長表示十分感激司內同仁近期一同奮力推進 紓困工作,往後看,尚有北中南區說明會、規劃審查 等作業待處理,對於緊接著要邁向的下一步,「我們 希望大家有意見,可以相互提醒與事先告知。」司長 娓娓描繪一夥伴關係,期待藉危機為契機,在未來讓 中央、地方、社大三方,得以在「社大穩健發展」的 共識上共伴同路行。 ✸紓困傳送門 1.社大及社大講師紓困專區 2.協助社區大學度過疫情難關 教育部紓困辦法出爐 3.社區大學紓困補助申請須知公告 即日起受理申請 │07
專疫 訪情 吳映 思照 瑤下 , 社 區 大 學 的 光 與 影 。 ✸✸✸ 撰訪訪 寫談談 人人時 //地 張楊/ 喻志二 晴彬〇 二 〇 年 四 月 三 十 日 於 立 法 院 青 島 一 館 AN News Report │08
✸編按 2020 年 4 月 23 日,教育部傳來獲行政院同意編列預 1 算協助社大紓困消息。 對照 4 月上旬,台灣疫情脈動仍不穩,多個縣市政府 因應防疫,紛紛醞釀社大停課可能,全台 89 間社大均 苦於應付場租支付、防疫措施等。獲得紓困之刻,對 於社大人而言,如暫時從一場飽經波折的航程脫身。 而這樣的轉折,除來自於教育部終身司積極與社大、 地方政府探詢紓困需求共識外,也來自於幾位長期關 注社大發展的重要推手,其中之一,便是即時於教育 及文化委員會疾呼社大急需紓困方案的立委吳思瑤。 故在紓困消息傳來一周後,全促會會訊小組抵達青島 一館拜會委員,藉機一窺其近期對於台灣疫情下文 化、教育動態的觀察,另也針對後疫情時代社大行動 方向進行請益。 疫情如鏡,映照終身教育長年的邊陲地位。 「第一波政府紓困,凸顯了教育很邊陲,而終身教育 更是邊陲中的邊陲!」一見面,思瑤委員便開門見山 指出,在政府第一波 600 億紓困方案中,呼應聲量極 高的運輸、觀光等行業,政府資源強力注入交通部門、 經濟部門,反觀教育部門僅拿到 5.7 億元,而此項經 費除在補足防疫物資,別無想像。台灣政府長期排除 藝文、終身學習、社區在地經濟於「經濟」之外的治 理思維,在疫情時期顯而易見,而第二波紓困方案, 正巧成為扭轉政府思維的第一聲號角。 社區大學是社區防疫、地方創生的有力角色 在紓困的另一端,支持社大防疫同樣是關鍵。吳思瑤 認為,社大作為地方的學習中心,觸及群眾複雜,防 疫措施本來就非做不可。 積極來看,社大背後一長列活躍的學員、志工網絡, 則可向外放送正確衛生訊息、調整身心節奏,是社區 防疫極具潛力的協防角色。 「社大終身學習體系、地方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三者的關係締結,是建構地方知識學,創建在地經 濟/認同/文化很重要的因素。」吳思瑤在空中比劃 一三角形,近年來,她大力鼓勵內閣部會借鏡日本地 方創生政策,以創造青年返鄉、振興文化作為人口外 流、產業頹敗的解方。她指出當疫情回穩,國內旅行 成為顯學,社大對於地方深刻的論述是一切發展的根 源,而飽含地方意識的社大人將轉身成為好的知識生 產者、消費者,甚至是倡議者,能夠與在地一路協力 前行。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重看社區大學在地發展? 疫情是危機,但同時也如一面明鏡,反照在平日中人 們未有機會看見的困乏與機會。 2018 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立法,雖號稱完備 社大法源依據,讓台灣終身學習有更全面、高位的政 策支持,然各地社大卻於不同政府管轄下,面臨不同 的處境,顯見社大在社大發展條例中的主體性、重要 性仍相當脆弱,也相當仰賴該地方主管機關的心態是 否友善,而如此景況在疫情中亦更加鮮明。對此,思 瑤委員強調在疫情中,地方政府不可再單就成班率、 學員數綁死社大評鑑,判別其良莠,乘病毒來襲之際, 社大與主管機關間反應藉機創造一條共同重思終身 學習本質的路徑。 另一方面,面對條例通過後,教育部作為中央主管機 關掌握法律工具,以「地方自治」原則,解釋社大事 務應為該地方政府所管,而有社大有狀況、地方不理、 中央難管的困局。對此,委員指出地方政府不得因地 方自治,而在社大發展議題上自我邊陲化,而中央政 府應以策展等創意手法,積極促成台灣社大串聯平 台,鏈結社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讓政府、公眾 間相互觀看、鑑別,賦予積極的政府鎂光燈與舞台, 逐漸將社大議題推向地方發展政策的重要位置。 後疫情時期,著眼數位學習發展可能、建置社大平台。 邁向可能必須學習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社會,委員表 示,第二波紓困中,因應數位學習需求,教育部獲中 央挹注經費提升軟硬體,社大內部除積極討論社大學 習工具、意義轉變之外,亦應進一步向部內爭取資源, 提升線上學習的基本發展條件。另亦看重社大作為新 時代地方創生夥伴的角色,期待在未來與全促會嘗試 建構連結行政科層、地方議題的平台,讓在地公私協 力的友善關係成為可能。 ✸註 2020 年 3 月 13 日,立法院通過第一期防疫特別預算, 教育部共編列 5.8 億元,係補助與提供各級學校、幼 兒園、補習班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防疫物資。
2020 年 5 月 8 日,立法院通過第二期防疫特別預算, 教育部共編列 23.48 億,其中 1.5 億協助社區大學等 教育事業減輕營運負擔與紓困,19.5 億補助運動事業 及體育團體營運成本, 另有 2.48 億擴充各縣市教育網 路中心等骨幹網路頻寬暨設備。 另,教育部亦移緩濟急籌措經費,運動事業及體育 團體方面共 3.27 億,高教方面,4 億用於防疫物資 及及學雜費短收紓困,2 億用於學校校外租屋補貼、 業者租金減免補貼。
│09
專疫 訪情 映 唐照 鳳下 , 我 們 與 數 位 工 具 、 社 群 的 共 融 航 道 。
✸✸✸ 撰訪訪 寫談談 人人時 //地 張楊/ 喻志二 晴彬〇 二 〇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於 社 創 中 心 AN News Report │10
✸編按 2020 年初,Covid-19 重擊全台,多所社大為配合政府 阻禦疫情,紛紛貼出短至數天、長至數月的停課公告。 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大旗下,過去實打實的組織方 法──透過實體學習活動,促進學習社群網絡的生成 模式,面臨組織方法的困境。 全促會作為全台社大串聯平台,由疫情爆發以來,觀 察社大辦學面對疫情衝擊的反應,以及台灣數位社群 與地方公民相互協作所帶給台灣社會的活躍能量(如 超商口罩地圖等),兩者都是台灣重要的社會力,在 過去缺乏對話空間。然而,危機帶來契機,社大端因 應防疫對於組織意義思考的「不得不」,與其在數位 學習的實驗努力,讓兩社群在實質上更加逼近彼此, 故在 4 月底,我們邀約長期致力匯流兩方的數位政委 唐鳳,談談其對於社大之建議,以及兩者未來協作的 展望。 數位的意圖不是篡位實體,是增幅原有組織工具。 面臨病毒,社大必須學習在陌生的線上學習開出新 路。然而,雖在講師、工作者、學員相互協力下,開 始踏出多種嘗試之路,卻總有「社群感」難以透過線 上經營的焦慮。 對此,唐鳳顯得有信心。「組織者並不是要求別人配 合他的組織工具,而是用在地現有的組織工具。」她 建議工具的選擇不要逸脫學員的日常經驗,並幽默地 以年初總統大選,韓陣營透過「一支穿雲箭」app 動 員支持者,意外讓不少長輩熟用線上工具的案例指 出,現今社會提供長輩極多學習情境,「長輩所謂的 on line,就是『on LINE』,並不是在別的地方,就 是在 line 上。」 許多社大與學員間過去已形成以 Line 官方帳號聯繫的默契,社大以長輩嫻熟的 line 為基 礎,便可傳送各式超連結,故無須對學員初步的工具 適應感到太過悲觀。 選定工具、將學習者引入門後,政委也強調,疫情之 下,數位學習之於實體學習,不是意圖背反的篡位者, 而是增幅原有組織工具的協助者。例如遠距教學得以 跨越距離限制,維持學習節奏,但最好還是安排在地 組織者/轉譯者作為教學兩端之中介,陪伴學員,避 免讓學員長時間獨自面對二元屏幕。後疫情時代的組 織之路,是由一條容納虛實兩者不同比例組合的光譜 織成,思索貼近使用者經驗的虛實整合,才得以走的 長長遠遠。
後疫情年代,終身學習如何可能? 對於後疫情年代,台灣如何確保虛實整合的終身學習 可以持續發展,唐鳳提出三個具體層次。首先是基礎 網路、網速建置到位,本次紓困中,政府也挹注大筆 經費確保滿足各項遠距活動需求,其次是內容應用 層,透過鼓勵開放原始碼、CC 授權,以及建立「開放 文化內容平台」,例如國家文化記憶庫、臺灣數位模 型庫等,將台灣原生文化以數位方法開放保存,在未 來,教學、社區工作、影視等各項活動均可多元應用 這些素材。最後的社會組織層則從教育出發,由國教 走至高教,新課綱、USR 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讓師生融入於地方,習於解決地 方問題的學習模式。 在社大的位置上,我們可以做什麼? 前述一長串,社大的定位又可以是甚麼?「青年決定 向量,長輩來提供力量。」此波疫情讓更多人認識一 股由網路竄生的新社群力量,唐鳳認為年輕世代感受 議題的速度更快、範圍亦早已不是社區所可限制,社 大作為滿載地方能量的老字號公民社群,除持續營造 培育終身學習公民的場域,更能在青年指出方向後, 指引該議題可施展的具體網絡與方向,與青年協作。 從另一方面來看,社大事實上已經在路上。近年來, 全台多所社大加入國家文化記憶庫、十二年國教的任 務行列,例如永和社大為回應快速都市化問題,以生 態雙和為願景,透過文獻、訪談,與記憶庫合作,系 統化紀錄瓦磘溝、都市與人的互動關係,後續則將地 方知識分享於地方高國中小,協助學校發展具在地脈 絡的教案,讓生於雙和的孩子從小便能藉由地理課、 走讀、營隊等學習路徑認識家鄉。 疫情下,衛福部總柴成為唐鳳口中的組織者,透過迷 因力量,有效創造更多公眾成為組織者通達資訊; 「口罩地圖」背後的協作者們在線上完成地圖後,才 在線下認識,對照社大場域所慣常的組織是完全不同 的兩套模型,藉由疫情,我們意外越界與另一落堅實 的公民社群對話,從中看見了社大位置的特殊性,也 發現原來社大早就向彼端跨出一步。分別前,唐鳳欣 然答應於不久後的社大全國研討會,再與我們談談她 對於各式新學習樣態的看法,為下次的對話留下伏 筆。 ✸註 而若有有意藉機再往前一步,嘗試數位創新的社大 人,唐鳳亦推薦 2020 年由 g0v 揪松團推出的「零時小 學校 sch001」專案,該專案藉由邀請教育、數位社群, 思索台灣教育問題、環境,協作提出更加貼近於使用 者需求的解方。
│11
文 / 周 家 慧
兩個月一次的南部社大聯誼會,原先是想要邀請社 大夥伴們一起參與預計於四月份開始的高雄市社大 二十年系列活動,但在疫情爆發後,各社大的活動 及開學日程均受到影響,從農曆年後至今便處在不 斷變動的過程中。這一次的聚會,考量到通風等空 間需求,旗美社大的夥伴們將地點規劃在美濃湖畔 ,舖上大帆布與野餐墊席地而坐,來自雲嘉南高屏的 夥伴,就在湖邊聊起這段時間以來的疫情因應心得。 南部社大雖多數如期或延後一兩週開課,但因為疫 情的關係報名人次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然而這一 期的開學並不平靜,先是國中小以下場地自三月底 起停止借用,後又因清明連假的人潮熱點效應,社 大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場地變動與退課潮。整體而言 ,人數減少均有一至兩成,其中,嘉義博愛社大因 場地因素延至五月初開課(後又發佈春季班停課) ,屏北社大學員人數減少約三成,是受衝擊較大的 社大。 聯誼會當天關於疫情的討論可分成三個部分,分別 是針對紓困方案、獎補助機制,以及後疫情時代社 大的積極作為,摘要說明如下。 1.
2.
關於草擬中的紓困方案:除了補助工作團隊人 事支出,建議應納入場地租金。 關於教育部獎補助機制的調整:在兩個面向建 議應有調整空間,一是核銷的項目,二是因疫 情影響到今年開課的表現,要如何去申請來年 的獎補助。此外,在地方政府部分,社大也因 應各縣市的契約規範需要展開不同程度的協調 工作,例如每學期開課數與人數的基本門檻、 講師轉為線上教學的授課佐證等等。
AN News Report │12
3.
南防 部疫 社時 期 大的 聯湖 誼畔 會聚 會
關於後疫情時代社大的積極作為 讓疫情時期的社會學習不間斷,許多社大均開 啟了直播或線上學習之嘗試。 社大有些老師具有身心靈相關專業,如身心安 頓和易經哲學,在第一時間就已加入安撫人心 和減緩焦慮的課程內容,對師生有一定程度的 幫助。 在社大開啟疫情相關討論是重要的,但應如何 引導和轉化才不會在錯誤訊息中打轉,而能回 到社會學習和行動的面向來討論在這次疫情的 共同學習。 公衛在平時顯得冷門,只有在疫情期間才會被 提起,社區大學談許多從個人到社區/會的學習 ,公衛提供了哪些學習材料是可思考之處。未 來若疫情趨於嚴重,需要社區檢驗或快篩站, 以及真假訊息的辨別等,社區大學或許有條件 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疫情不只對全世界和台灣的產業結構造成一定 衝擊,也對社大慣常工作模式和關係產生挑戰 ,社大如何找出新型態學習模式,持續保有問 題意識且隨之應變,應該要更加主動應對。
當日會議除了針對疫情的討論,旗美社大也安排了 水雉棲地的參訪,讓忙碌了好一陣子的社大工作者 ,除了交換彼此的經驗與心情,也能在自然的療癒 中稍微舒緩一下。恰好在會議結束之後,也接到教 育部回應將在紓困和獎補助面向大力協助。也期許 我們能從這次的疫情中學習,為未來仍有許多變數 的疫情挑戰做好因應的準備。
░░ 向協力夥伴致謝 ░░ 從初步訪談、撰寫,到此刻交至讀者手中, 此次疫情專刊由多所社大現場經驗集結而成。 在此, 我們要特別感謝以下社大夥伴於百忙之際, 分享疫情下寶貴的所思所想。 蘆荻社區大學 板橋社區大學 新莊社區大學 永和社區大學 中壢社區大學 竹塹社區大學 科學城社區大學 苗栗社區大學 甲安埔社區大學 鹿秀社區大學 同時, 我們也要特別感謝以下夥伴, 自各場域及時給予社大支援, 並帶給本刊物視野上的拓展。 政務委員 唐鳳 立法委員 吳思瑤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 黃月麗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