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通訊
(Actor-Network )
維 深持 耕「 「發 接展 地的 氣野 」性 的」 教、 育 觀 與 教 育 方 法 。
目錄 │社大觀景窗│ 01 打造社大新品牌──在紛亂時局中,社大 2.0 的想像 │社大觀景窗│ 03 全促會第八屆理監事社大講師代表專題 │社大觀景窗│ 04 節錄──觀察進行式:淺談社區大學作為在地安老的一種設計 │社大觀景窗│ 06 節錄─—教師與「公共性」反思工作坊反思報告 │會
務│ 09 第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全促會議題發展工作策展
│十二年國教│ 10 開門辦教育──社區大學與 12 年國教計畫成果發表會 │學習社群│ 11 社大社群線上影展觀影指南座談 │水 環 境│ 12 新北河川治理公私協力平台工作坊 │水 環 境│ 13 採集十八份坑溪的聲音行動──新莊社大音景工作坊 │地方知識學│ 16 地方知識學專案經驗分享後感 │會
務│ 17 2020 年社大全國研討會:學習不停歇─打造後疫情下的韌性社會
│水 環 境│ 19 「水來開課」,我們一起在台中發想水文化課程 │行 事 曆│ 19 欸欸欸給揪嗎???
打造社大新品牌 在紛亂時局中,社大 2.0 的想像 文/楊志彬
今年的會員大會是個特別的一年,不但是三年
另一件事,在 2020 年上半年疫情緊繃的時候,
一任的理監事任期將屆要重新改選,而且是經
社大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線上學習模式,透過在
歷了世紀大疫情,我們在社大發展 22 年來首次
社區的連結、原有師生網絡,進行虛實整合的
經歷學員的衰退。同時,也在下半年為了回應
公共論壇、學習方案、個人防疫的心理支持。
監察院的報告,教育部史無前例地舉辦了全國
當我們由「學習社群」的觀點去觀察「虛實整
性的社大發展會議,由北、中、南到全國開了
合」新經驗的時候,我們不僅看到了社大因應
五個整天的共識會議來面對社大的結構性課題。
社會變遷的韌性,也看到了吸收新工具運用在 社大現場時,我們有意識的關照學習關係的變
秘書處整理近年來的歷程檔案,回顧近來各式
化,對於新方法、教學現場上新意義的追索與設計。
各樣推湧而出的議題,對社大發展實有無限感 觸。關於法制、組織層面的問題甫在全國發展
這就是社大迷人的地方。在層層枷鎖、限制、
會議中討論過,全促會會針對發展會議,另外
負 荷 之 下,仍 有 無 限 充 滿 生 命 力 的 展 現。由
整 理 出 我 們 的 觀 察 與 建 言。我 就 不 在 這 裡 重
「疫情下的數位學習」延伸視野,其實可以發
複。我想由另一個角度提出我對社大發展的心
現非常多類似的努力在近幾年大量出現。我在
得。首先先從兩個現象的觀察說起。
回顧近年的發展中隨手勾出這些重要的經驗:
由 2018 到現在,「學習社群」是近年在社大場
當 108 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
域廣被談論的名詞,一方面,這些論證所企圖
終身學習」為願景,社大開始推動「社大與 12
解釋的教學現象就是社大現場的狀態,因此很
年國教」計畫,我們的學習者開始系統性的納
容易在講述的當下引起社大人的共鳴。我們看
入高中生、國中小學童,我們在教學對象、教
到近年來環繞著「學習社群」這個觀點,誘發
學方法以及社大的辦學使命上又大大擴展了一步。
了更多的教學經驗交流。另一方面,由不同社 大長出來的「學習社群」教學觀要進一步深化
當審議民主興起,參與式預算成為若干縣市的
社大教學方法時,在論證上反映了社大之間的
公民常態責任與參與能力時,如何結合教學、
多元性,在論述中,出現了大量諸如「學習社
跨課程合作與公共審議的設計,便成了社大的
群」、「實 踐 社 群」、「師 工 學」、「社 群 共
機會與挑戰。
學」的概念,需要在語義脈絡中不斷釐清彼此 的差異,在這幾年,由社大的工作者生產了不
當公民電廠、流域公私協力治理平台、青農支
少精彩的文本。總之,由社大的教與學經驗歸
持社會網絡、社區照顧系統/長照 2.0 由理念
納 發 展 出 來 的「學 習 社 群」概 念 及 其 操 作 反
進入常民生活,成為我們社會的進步實驗場域
思,孕育了豐富的理論內涵,推進了社大的學
時,我看到了不少社大迎向這些機會,嘗試多
習論述。
元豐富的學習行動來回應社會的需求。
│01
而以上的案例並沒有窮舉所有的課題,我相信
如果用秘書處正在學習的思考方式說,我們這
還有更多不同主題的實驗性行動在全國不同的
些極棒、極豐富的思想與行動成果能不能凝練
社大現場此起彼落的進行著,這些實驗同時蘊
為清晰的訊息對外傳播?套句時髦的詞彙,這
涵著社會介入、學習意義、社大形塑三方面深
些訊息能不能在當今的社會中再度擦亮「社大
刻 的 拓 展 潛 力 與 影 響 力。我 們 該 系 統 性 地 探
的品牌」?社大的品牌能為第二個社大 20 年傳
問,社大誕生 20 年後,因應我們社會巨大的變
遞出什麼重要的價值和內涵?
遷、生活中許多新生的課題,在這些實驗行動 中 我 們 的 辦 學 與 教 學 正 在進 行 著 什 麼 樣 的 改 變?而這些改變將引發什麼樣的影響,指向什 麼樣的社大發展新想像?
AN News Report │02
全促會第八屆理監事 社大講師代表專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眼三年一晃,九月中旬便將進入社區大學全
細細來看,社大講師之於公共性的認知理解探
國促進會理監事改選的日子。
析、社大實踐如何多元「在地安老」的意涵⋯⋯ 無一不是目前我們的運動場域的重要提問。雙
自草創以來,各地各方的理監事成員,讓多元
手邀請您一同與我們由閱讀中思索。,
且異質的聲音一再豐沛這個社大醞釀集體行動 的關鍵場域。 而在 2020 年,這個眾人相互交織、論辯、唱和 的地方,也將因新夥伴的現身,而更加貼近社 大現場發展──包含多位中生代社大工作者,以 及 陳 懷 萱、曾 靖 雯,兩 位 社 大 講 師 代 表 的 加 入。 為迎接這樣的新局面,AN 通訊在本期特別製作 「社大講師代表專題」,引介、節錄整理二位 老師近年針對社大現場的兩篇專文論述──均本 於與台灣社會實際景況的對照、與自身學術學 養的反身回顧、與學員共夥實踐而寫。
│03
。 。 。 。 。
節錄─觀察進行式 淺談社區大學作為在地安老的一種設計 文/中研院社會所陳懷萱 ▪ ▪
發佈日期: 2019/03/19 於巷仔口社會學(請見下頁 QRCODE 索引原文) 摘錄日期: 2020/09/12 全促會秘書處摘錄
「終身學習」作為「在地安老」的文化 我從 2017 年以來,利用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設從
身為「老師」,我在帶著不同世代「學生們」
文化視角關注高齡議題課程的機會,將各種互
一起探索老年文化多元視野的互動過程中,除
動現場作為觀察與學習「老年」議題的管道,
了看見各種學習現場對於「變老」的不同功能
以理解不同組織、社區或地方空間型態長輩群
與意涵,也觀察到社區大學作為高齡化小社會
體對於安老的觀點。在這一小節,試圖藉由經
的切片,在「活到老、學到老」的價值觀背後
驗現象,描述終身學習作為在地安老文化的意涵。
浮現的關於安老的異質性與多元性。尤其,當
包括長照 2.0 與各種老年相關政策制度的發展 我在社大開課之後,才意識到「校園」或「教
與體制的變革,逐漸將「在地安老」作為一種
室」如何建構與形塑社區學習社群。相較於大
社會解方,我從教學現場的觀察中,也會感受
學院校單門課程的學習社群常以一學期或一學
到 在 都 市 化 空 間 裡 思 考 與 討 論「安 老」的 需
年為單位,修課學分是為了滿足科系「專業」
求。例如,在這學期社大開學,同學在自我介
與「畢業要求」,在社區大學的學習文化,較
紹中對於修課動機的表述:
接近「社團式」的開放學習模式,除了滿足一 般短期學習需求之外,更容許學員「跟著課程
▪
我來上老師的課已經第二學期了,上課之
一起變老」:當學員在一堂課程中對授課教師
前真的很焦慮,單身一個人獨居不知道要
建立認同感之後,每學期都會報名修習同一堂
怎麼辦。老師的課讓我知道,變老不是只
課程,因此有的社大「長壽課程」師生關係是
有一種方式,看待老的視角可以很多種,
長達 10 年以上的彼此支持、信任與陪伴。也因
上了課就比較不緊張了。
為師生關係會藉由每學期固定開課而越來越深
▪
我第一次來社大上課,因為快要退休了,
厚,授課教師除了需要不斷開發或深化授課內
想說要來準備一下。老師的課跟想像中的
容,引導學員探索學習之外,透過班級經營創
不太一樣,但是提供給我很多我以前沒有
造連結,往往會發現:學員的彼此關心與互動
思考過的方向。
對話,即是在課程中或課外體現與營造社區文 化的其中一種模式。
AN News Report │04
▪
我已經從社大畢業,是社大畢友會的。上 次在全國社大 20 週年參加老師的課程很
有趣,而且發現原來有我的社大同梯在上
美國護理人類學家
Madeleine Leininger 在
這堂課,就再找了幾個畢友會同學一起來
1950 年代發展出文化照顧 (cultural care) 的理
上課。
論,認 為 所 有 人 類 文 化 中 已 經 存 在 照 顧 的 概 念,並且發展出對疾病與健康狀態的詮釋。強
「如果社大開養老院,我一定搬來住。」一位
調文化敏感度、發展可以滿足個人、家庭與社
班上同學分享她在另一所歷史悠久的社大上課
區社會文化脈絡需求的一種照顧方式,文化照
時聽到的一句話。這句話也讓我開始思考,即
顧的概念豐富了護理領域對於不同族群文化特
將滿 20 年的永和社大作為「終身學習機構」,
色的理解,近年來也成為理解與發展原住民部
對於中高齡學員而言,跟去參加松年大學、樂
落長照模式的重要視角。人類學者日宏煜即將
齡大學甚至社區關懷據點、托老中心的各種課
文化照顧界定為「尊重在地的認知、行為跟物
程有何不同。對永和社大學員而言,課程建構
質條件前提下,提供符合個人期待的健康照顧
出的「社區」學習文化,有別於以生理或心理
方式」。因此,理解所謂的「在地」生活樣貌
年齡、長照社福對象為服務社群的環境,更明
與文化,是可以「安老」的重要條件。
顯展現出自身「主動」自由學習,透過通識選 課培養興趣探索新知,並且與人連結的企圖。
在 2018 年參加全國社大學術性優良課程的分享 觀摩會時,我也發現,不管是鄉村型社大或是
「老」社大的「文化照顧」
都會型社大,各社區大學的優良課程,是映照
初步的觀察發現,從在地學習需求脈絡產生的
出與在地文化互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活動。
社區大學,並非只是成人補習班或才藝班,而
在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挹注長照、社福、教育
可以是探討社會複雜議題的實驗場;更重要的
資源,試圖開創發 展「新」的「活躍老 化」、
意義是,對學員而言,社大是理想共老的社區
「青銀共創」的社會參與模式之際,本文透過
生活場域。特別對於都會區長輩而言,在家庭
本人在社大的參與觀察與社會實踐,探索在地
養老功能歷經社會變遷逐漸弱化之際,來社大
經 營 甚 久 的「老」社 大 作 為 在 地 老 化「巷 弄
「終 身 學 習」形 成 一 種 凝 聚 與 創 造 居 住「家
站」、「柑 仔店」的 可能 性。身為「展齡見習
園」歸 屬 感 的「社 區」文 化 觀。2018 出 版 的
生」,我將「老」作為映照社會議題與體制關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
係的視角。而從學員生命經驗分享的過程中,
事,社大的故事》一書即在描繪,社大近 20 年
看見不同背景、階級、信仰、世代的一群人共
來 跟 著 永 和 一 起 變 老 的 過 程 中,如 何 透 過 教
同呈現對於在地安老的多元觀點與感受,反映
師、課程、學員、志工與畢業校友的經營,形
出社區與地方安老需求的異質性。
塑在地特有常民文化組織模式,讓「學習」變 成創造連結的發展,使師生形成過去社區生活 裡有默契的「相互看照」鄰居關係。
原 文 索 引
│05
節錄 教師與「公共性」反思工作坊 反思報告 文/曾靖雯(2020/1/20) ▪
摘錄日期: 2020/09/11 全促會秘書處摘錄
◎ 工作坊實際操作綜述
聚、辯論、協商、決議......等過程,「社大教師
本計畫一共進入三間社大,包括:新北林口社
社群」不太可能會「自然而然」變成一個具組
大、台中文山社大、屏南社大東港分班,各自
織意識、具目標性或願景的「社大教師社群組
進行
織」。
3 小 時 的 工 作 坊。三 校 的 參 與 人 數 為
12~19 人,皆包含社大講師與社大工作者,人 數比例大約 2 : 1。
三場成員普遍對本次工作坊的進行方式感到新 鮮,蠻多人提到在社大從未參與過這種高度互
綜合三校,工作坊流程大致為以下六個階段 1. Check-in 2. 暖身認識 3.
教師自己的社大旅程:進入社大→此刻
4.
教師認為「社大」跟「其他社教機構」的 差異是什麼?
5.
教師認為的「社大公共性」是什麼意思? 請自行命名
6.
教師在自己課堂上實踐「社大公共性」的 「已 經 做 的 / 想 試 做 的」、「困 難」、 「希望社大提供什麼協助」
◎ 社大內部的公共性(1):教師社群本身就缺乏 公共性組織經驗? 我認為,擁有「在社大教書」身份的人們雖然 被稱作「社大教師社群」,但相似身份不代表 他們就擁有某種相似的意識,正如同「勞工階 級」不見得擁有「勞工意識」。如果沒有經過 帶 著 明 確 問 題 意 識 的 對 話、釐 清、回 應、凝
AN News Report │06
動與自我表達的活動,通常都是專家學者在台 上演講,或者是佈達資訊型的會議。我認為這 恰恰好指出了社大公共性的某種空缺—每每討 論公共參與,焦點很容易指向社會議題,但卻 忽略社大內部需要經營的公共對話性的組織工 作。本工作坊因為以參與者為中心,透過有問 題意識的提問順序,邀請大家輪流發表,無預 期成為了大家可能是少數在社大內部專心與他 人進行經驗觀點對話及刺激的公共經驗,也促 進了教師們彼此認識、凝聚的起步可能。
◎ 社大內部的公共性(2):社大工作者與教師之 間是否有足夠的對話? 我猜,就算社大工作者平常勤於跟老師連繫, 在諸多行政事務的負荷下,工作者及教師之間 不見得有機會直接交流彼此的想法理念,當然 也許更難有深度對焦或凝聚。另外,我一位在 某知名社大任教的教師朋友,私下分享過:該 社大看起來做了很多參與社區、參與公共的行
動,但實際上教師比較像是單向接收工作者傳
◎ 教師眼中的社大「公共性」
來的公共任務目標,工作者呼籲教師共襄盛舉
我在工作坊中,用兩個提問邀請教師指認社大
這 些 公 共 議 題,但 並 未 真 正 跟 講 師 討 論 為 什
的公共性。
麼、如何、要做什麼。像這樣的私下分享,都
提問(一)「 教師認為社大跟其他社教機構的
讓我好奇社大理所當然地談公共性時,能不能
差異是什麼?」
更兼顧社大內部人員的對話與互動品質。
三 校 老 師 皆 提 到 以 下 三 大 要 素 :「學 費 低 廉」,用很低的費用就能學到很多元的課程,
◎ 走進「蛋黃區」的必要性:跟較具公共意識的
CP 值高,同時社大講師的講師費也不高;「跟
教師相遇
在地有連結」,社大會進入社區;以及「工作
三場運作下來,的確會感覺,約有九成的參與
人員有溫度」,社大工作人員不會只在意數字
教師皆有一定意識,或是對公共性有興趣、不
或 業 績,願 意 跟 老 師 對 話 溝 通,互 動 上 有 溫
排斥,平常就相當熱衷參與社大活動,有些人
度、有理念。
平常也都在思考或執行課程上的公共性。我認 為這至少反應了兩件事:
這 三 點 帶 出 社 大「如 何」具 公 共 性 的 兩 大 基 礎,第 一,「社 大 本 身 的 體 質 即 是 公 共 性
第一,這三群社大教師基本上似乎都蠻能「認
的」; 第二,「社大辦學團隊的狀態」。
同」社大公共性的理念,但究竟為何認同?是 否是某種大環境政治正確的跟隨?本工作坊暫
提問(二)「教師認為的社大公共性是什麼意
時沒有條件去處理(另外,教師如何實踐公共
思?」
性、實踐到何種層次,在本工作坊中只有輕輕 點到,需要另外去處理);第二,也許我們這三
三校教師描繪的社大公共性不太一樣,台中文
場工作坊主要皆跟具有公共意識的「蛋黃區(核
山社大及林口社大教師皆認為是「集體關係、
心)」教師工作。
集體意識」的培養,他們頻繁使用「大家/我 們、互相/共同
…」等用詞,認為社大公共性
也許需要質疑的是,為什麼要跟相較已有公共
是 一 種 從「個 人」過 渡 到「集 體」的 意 識 歷
意識的教師工作,這樣資源會不會太集中?但
程。至於屏南社大教師則大量說出「在地、社
如果回到我提本研究計畫的核心,工作坊欲促
區」的詞彙,重點在於經營在地的「文化、情
成的是教師與公共性關係的「反思」工作坊,
感....」等。
而非引導教師有公共意識的「教育」工作坊。
當初尋找合作社大時,也是定位在「平常相當
從上述三校教師命名的「社大公共性」可知,
重視公共理念與行動的社大,但我們不太清楚
教師並不從大社會的、特定議題的脈絡來定義
在校方的經營下,教師自己是怎麼看待社大公
「公共性」,反而比較傾向提及網絡關係,以
共性?」所以,在本計畫乃第一次試行、人力
及對明確地域性的無形投注。這些語言,跟大
與時間皆有限的條件下,本工作坊能先掌握跟
多數社大推動公共參與或論壇時,常直接從一
「蛋黃區」教師互動其實是好事,目標勿一下
些看似尺度較大的具體社會議題切入,或是常
子太大。
是邀請專家學者來演講,缺少跟台下的互動或 甚至親切語彙的轉換,似乎有些距離。
│07
回到前述,社大平常如何向師生推動公共參與
再更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來看,我認為無論社
及相關活動,活動的樣貌其實反應出工作團隊
大想用什麼方式、從什麼主題跟師生一起增進
如何思考師生跟公共性的「關係」。如果只是
公共意識,重點都在於進行的「方式」是否有
想讓大家「懂」一些事,很有可能就會舉辦傳
試 著 跟 師 生 的 現 況 建 立 連 結?是 否 能 創 造 橋
播資訊式的分享;加上如果沒有考量到怎麼把
樑,讓師生有機會感受到自身經驗與(看似)
師生本身的異質經驗也拉進教育的過程,傳播
外在議題之間的連結?或是能否不斷跟師生核
模式可能真的就會很單向。
對需求及狀態,以師生當下易消化的程度來設 計活動或論壇。
AN News Report │08
第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全促會議題發展工作策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日,九月十九,各地社大夥伴即將於台北市 郵政博物館,參與三年一任的全促會理監事選 舉,同時亦延伸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 迎接這樣一個與眾多社大夥伴愉快相聚的特別
日子,全促會秘書處各組夥伴均於前夕加緊腳 步,重新梳理過去手中專案暨議題發展工作相 關觀察、成果,在當天會場中,共有青農、學 習社群、社大社團、流域、地方知識學等五個 議題面向的呈現。 現在讀者朋友們眼前所見的,僅是眾多看板之 一,關於更多貼近社大現場的議題發展內容, 敬請各位朋友期待,九月十九日,待您一同來 看看這些曲曲折折的發展歷程與故事!
│09
開門辦教育 社區大學與 12 年國教計畫成果發表會
社區大學與 12 年國教計畫,自 107 年 8 月起辦 理,緊接著隔年隨 108 新課綱上路,至今一共
有 12 所種子社大加入,一路伴行其在地的高國 中小,於各地連結豐富的學習網絡,共同創造 跨界教育的實務經驗。 回望第一年,在「開門辦教育」的大願景下,
回首三條路徑,我們看見「跨」的合作經驗對
社大與體制學校為伴,初探一跨越教育場域、
於下一步行動的啟蒙價值。在今年,社區大學
過往教學慣性的合作方式,發展課程、共備、
全國促進會與種子社大攜手,對談並書寫記錄
組織地方學習網絡──踩在三條合作路徑上的步
各校共 26 個案例的發展來時路,邀請各位關注
伐,亦越踏越長遠。
教育的朋友,與我們一同回顧那些行動中的好 故事,一同聊聊你、我與我們之所看見!
課 程 發 展 上,我 們 看 見 在 正 規 及 課 後 輔 導 時
間,社大連結校內外地方工作者、教育者,帶
▪
時間: 2020 年 09 月 19 日(六)上午
著貼近地方脈絡的學習內容,走入體制學校現
09:40 至中午 12:00(09:25-09:40 為報到
場,直面每一個十二年國教的學習者,努力編
時間)
織探索與學習的攀繩。
▪
地點:郵政博物館 10 樓大禮堂(台北市 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 45 號)
共備社群發展上,社大則連結體制學校教師、
▪
邀請對象:關心教育相關議題之個人、社
社大講師、社大學員等,依照教育現場需求,
大成員、教育工作者、民間組織單位及公
共學共備社群排列組合於焉形成,由上至大尺
部門
度的議題認識探究,下至實打實的教案規劃、 實踐反思,最後是教案的加值運用。
組織地方學習網絡中,社大串起各式地方教育
▪
指導單位:教育部
資源,營造了寓於生活的學習環境,課程、活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動論壇、工作坊,多樣的路徑讓對話與協作發
▪
協辦單位:羅東社大、北投社大、松山社
展成為可能,為發展具備素養導向、助於促進
大、台 北 文 山 社 大、永 和 社 大、新 莊 社
12 年國教精神的學習活動,建立支持底蘊,同
大、蘆荻社大、竹松社大、二林社大、雲
時,也反過頭來,厚實社大自身網絡發展。
林山線社大、高雄第一社大、鳳山社大
AN News Report │10
社大社群線上影展 觀影指南座談
2020 年社大社群線上影展,屆今收錄來自全台 15 所社大土壤所生長出的 25 部影片。 跟著鏡頭走,我們會發現自己走在一條越走越 寬的路上,社大社群實踐之路多元且繽紛──社 群/學習的發展,可能在事件中、社大治校方 法的實踐中、班級社團的日常經營中,甚至影 片拍攝過程中⋯⋯但在眩目之時,卻能在其中 看見了一眾像──行動者積極地創造條件,並在 過程有意識地紀錄、回看自身經驗,才得以讓 我們的學習能逐步、有方法地向前發展。 9 月 19 日是線上影展開展首日。搭配 18 日所
正式發出的「觀影手冊」(內含 25 部影片之觀 看路徑與學習社群關照說明),作為本次影展 組織者,全促會教師與學習社群發展理監事小 組將以「觀影指南座談」形式,向現場觀眾朋 友引介這些珍貴的影片紀錄,並提出可能的觀 影方向與角度。誠摯邀請投件社大夥伴、對於 社大社群發展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共同參與、交流!
▪
▪
時間: 2020 年 09 月 19 日(六)中午 12:30
▪
指導單位:教育部
至 14:00(12:00-12:30 為報到暨午餐時間)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地點:郵政博物館 10 樓大禮堂(台北市中正區
▪
籌備小組:全促會教師與學習社群發展小組
重慶南路二段 45 號)
▪
聯絡窗口:全促會專員張喻晴、張恩綺
▪
邀請對象:關注社大社群發展議題的各界夥伴
▪
影展手冊:請點/掃 QRCODE
(02-23685136 / napcuedu2@napcu.org.tw)
│11
。 。 。 。 。
。 。 。 。 。
。 。 。 。 。
新北河川治理 公私協力平台工作坊 文/呂芷涵 圖/台灣河溪網
全促會自前年參與台灣河溪網運作至今,河溪
第二階段為公私協力平台機制設計,針對今日
網 透 過 舉 辦「全 國 水 環 境 改 善 計 畫 金 爛 蘋 果
歸納的重要議題,規劃後續的平台會議。將前
獎」監督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施行成效,捲動
階段所提之議題分為三類,A 類為「公私雙方
社會關注這個為期八年、預計花費 280 億的計
有共識、未來透過公私協力推動」,B 類為「重
畫。經 由 第 一、第 二 屆 金 爛 蘋 果 獎 的 系 列 行
要但需要更多的討論」,C 類則是「問題很多
動,公部門開始意識到民間的關注。
希望暫緩」,以利雙方聚焦並收束議題。水利局
。 。 。 。 。
。 。 。 。 。
組分別加入民間兩組做更細部的意見交換。 去年 12 月台灣河溪網受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的邀 請針對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第四批提案給予意
經由本次工作坊可以看到,公私雙方在新北市
見,後為了進一步商討第四批計畫的公民參與
水環境的議題上,目前多未達成共識,新北水
機制,河溪網於 2 月邀集關心新北市河溪的公
利局的水環境整體規劃願景,仍然模糊而不為
民 團 體 在 永 和 社 大 一 同 與 水 利 局 對 談。會 議
民間所接受。但可以觀察到,公私雙方在本次
中,公私雙方在許多個案未能達成共識,亦未
工作坊中逐漸形成好的對話氣氛,在討論階段
見新北市河溪的整體規劃,遂由全促會規劃,
的空白時間中,水利局人員自行移動到民間小
河溪網與新北市政府水利局於 6 月 1 日共同舉
組的討論區,在旁聆聽或發言,主動參與。對
辦一場新北公私協力治理平台工作坊,期能延
話是開始的第一步,如何持續維持常態性的討
續所開啟的對話,面對這些待解決的課題,探
論將是未來的重點,於是在工作坊的最後,籌
討新北水環境改造方案,及建立公私協力平台
組出三大平台會議:北海岸軸帶平台會議、溪
機制的可能。
北都心平台會議、瓦磘溝平台會議,分別由台 大李鈴鈴教授、新莊社大、永和社大擔任三個
本次工作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繪製新
平 台 的 召 集 單 位,未 來 由 各 自 的 區 域 平 台 接
北水環境議題地圖,盤點各自關心的議題並以
力,持續、深入討論各地的河川問題。
「紅綠燈」的方式表達看法。分為大漢溪溪北 溪南組、淡水河與北海岸軸帶組,以及水利局
公私協力是漫長的過程,存在許多影響協力過
組,分組彙整個人在該區域中所關心的議題或
程的因素,諸如過往合作的經驗、是否鼓勵民
訴求。接續透過紅綠燈的設計 ,請公私雙方針
間參與的制度設計、是否 取得對等的資訊……
對對方的回應表達想法。公部門針對民間提出
等,期待未來的平台會議將是前進的一小步,
的意見提出辦理進度:尚未納入年度規劃
有助於形成實際問題的共識,並轉化為執行方
(紅)、規 劃 中(黃)、執 行 中(綠); 民 間
案,創造小贏,強化雙方的互動關係,或許能
針對公部門的規劃則是給予反對(紅)、待討
夠反饋到未來探討整體規劃時的基礎。
論(黃)、支持(綠)的意見。
AN News Report │12
。 。 。 。 。
新採 莊集 社十 大八 音份 景坑 工溪 作的 坊聲 音 行 動 文/全促會環境組 圖/全促會環境組、音景工作坊小組成員
程中的環境變化,也認識汙染事件的脈絡。透
你想像的野溪會是甚麼顏色的?十八份坑溪是
的五感。在此音景工作坊之前,新莊社大與帶
塔寮坑溪支流,也是新泰水系最後一條野溪,
領的芸安老師已有合作,最早是塭仔圳的音景
這條都市裡少見的山林野溪,下游流淌著濁黑
工作坊,大夥們走進塭仔圳錄製工廠聲音,芸
色的溪水,背後有著工業廢水與垃圾山議題,
安老師也提及關於音景,又稱聲景 1,也就是聲
上游也不復見那過往澄澈的水質,只能憑藉耆
音的⾵景,指的是由聽覺所感知且覺察到的⾵
老敘述他們記憶中的十八份坑溪,才能想像曾
景。透過音景作為媒介,讓與會夥伴透過聽覺
是潺潺清流的模樣。
感知環境,由於聽覺感受比起視覺也來得更為
過走讀、練習覺察與錄音習作,喚醒逐漸麻木
細緻,錄音能夠記錄視覺不可見的環境細節。
溯一條溪,感知及採集聲音的風景 全促會與新莊社大合作辦理三場次關於十八份
同一條野溪,隨著時刻變化的音景
坑溪的環境音景工作坊,希望透過走讀經歷河
音景工作坊的錄製對象為十八份坑溪,成員在
流汙染的現況,用錄音記錄無法看見的生態聲
過程中發現野溪的環境音,比起新泰地區常見
景,場次分別是6/11 《夜行山谷》、6/19 《汙
的都市性河川來得細緻,也更具多樣性。除了
染之源 x 山之聲》、6/25 《十八份坑谷之聲故
像是因應地形而放大生物的迴響音,或者因時
事怎麼說》。透過芸安老師的帶領,新莊社大
間不同而出現各異的使用者,隨之產生不同音
與工作坊學員一齊順著溪上溯到源頭,觀察過
景內容。像是第二場次工作坊是白天下午的十
│13
八份坑溪,來到附近工地錄製聲音,才發現那 一帶成為新住民的聚會熱點,有KTV歡唱聲、 多國語言的熱絡交談聲,收錄的聲音忠實地反 映河畔旁不同使用者的樣貌。 由於冠筠平時也會去十八份坑溪錄音,她發現 不同時段的十八份坑溪都是另一個世界,假日 白天、平日白天跟晚上的音景截然不同,她形
容 就 像 神 隱 少 女 穿 越 結 界通 道 而 開 出 的 新 境 界,假日白天很吵雜,平日白天則寂靜,最多 是因著夏季到此拍昆蟲的攝影者,快門的喀擦 聲 與 討 論 聲 此 起 彼 落。夜 晚 的 夜 行 山 谷 工 作 坊,大 家 從 下 午 走 到 晚 上 都 走 在 十 八 份 坑 溪 上,錄音也得以細緻地呈現晨昏到夜晚的聲音 變化。她分享這場工作坊的觀察,白天與夜晚 的十八份坑溪所呈現出的聲音很不同,白天人 為聲音比較多,到了晚上變得沉寂,值得思考
關於敘事編排與對應音景元素,首先浮現的是
的是她仍然可以聽到遠方傳來的人為聲音,對
人聲,第一人稱開場破題之感,呈現有採集者
於生態是否也會是一種噪音影響?夜晚行走在
收集這些聲音。緊接著是出十八份坑溪的歷史
十八份坑溪,原本白天慣用的視覺感官相對被
軸線脈絡,特別設計用日文簡述水源地建置說
弱化,雖然這場夜行山谷工作坊實際錄製時間
明文字,呼應十八份坑溪在日治時代作為水源
並不長,也因為變得敏銳的聽覺感官,反而更
地的歷史意義,當時的街長阿久根積極尋找乾
能感受現場狀況。
淨水源,對新泰地區往後的影響意義深遠。但 民國60、70年代山林間被默默地傾倒垃圾,產
音景敘事架構,呈現歷史變遷脈絡
生汙染地下水質的疑慮,在創作中加入擠壓垃
關於新莊音景工作坊的作品,預計的故事線架
圾的擬音,或錄製垃圾載運車的聲音。在田野
構將有五段,分別為十八份坑溪的久遠-山與
訪查時鄰長提到以前十八份坑溪有滿坑滿谷的
河的故事、水源地的建置-生活的命脈、寂靜
螢 火 蟲,但 現 今 因 為 環 境 變 遷 螢 火 蟲 逐 漸 消
的山林-垃圾大戰、合宜住宅-所謂的居住正
弭,也希望讓聽者思考河川環境今昔演變的歷
義與象徵的對比,最後是溪谷的聲音-行動的
程,也點出河川歷經汙染事件,河川巡守隊仍
序曲。工作坊參與夥伴錄製的音景內容,各有
持續以行動維護十八份坑溪。
不 同 的 特 徵,有 的 呈 現 收 音 者 明 顯 存 在 的 感 覺,像是調整麥克風跟開背包的聲音,自然聲 響有流水聲、蟲鳴聲,或者是細微遠方的環境 音或飛機引擎聲,人造聲響則有平常錄製的假 日移工烤肉聲、鄰長訪談的十八份坑溪故事, 還有河川巡守隊的談話聲。
AN News Report │14
新泰音景創作的序曲,未完待續 冠 筠 提 到 採 集 音 景 的 目 標不 只 是 擷 取 環 境 聲 景,也非完全以敘事音景結構為重,而是兼容 兩者,透過鋪陳敘事結構,剪裁及編排共同收 錄的聲音素材,透過這次聲音採集行動,也共 同形塑出十八份坑溪的音景樣貌。這次的產製 的音景作品2有序曲的意義,也是作為新泰音景 行動的重要開端,藉此讓大家感受及分享聲音 的風景,盼透過音景引動更多人認識及關注在
地河流的處境與課題。 註1 聲景這一詞的由來,加拿大作曲家 Murray
註2 在新莊音景工作坊之後,工作坊團隊近期
Schafer發現都市化之後,人們普遍倚賴視覺而
仍持續補錄音景素材及混製作音檔中,期待未
忘卻了其他感官能力,1960年間Murray 開始於
來將推出的實體CD──十八份坑谷之聲,人們
世界各地推動「聲景 Soundscape」這項概念,
能夠透過音景作品進一步認識河川議題。販售
希望透過採集聲音的行動,找回人們原有聽覺
CD收入將撥出部分金額捐給十八份坑溪河川巡
的感受力。
守隊,感謝與支持其長期的河川守護行動。
│15
地方知識學專案經驗分享後感 文/張恩綺 我是中途才加入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下的社
定問題意識?」等。於我而言,抽離了計畫執
大地方知識學推動計畫,矇矇懂懂地看著計畫
行的架構或種子社大的案例後,面對這提些問
慢慢步入軌道,一筆筆資料的誕生,種子社大
竟感到無所依從。從中,我也確實感受到地方
們成長的軌跡也漸漸清晰。過程中,對於「何
知識學不明確的定義,也同樣為社大工作者帶
謂地方知識學」的討論也從未停歇。從一開始
來困惑,甚至當它進入評鑑指標時,也使缺乏
林崇熙老師提出的「問題意識」為社大對地方
地方工作資源或經驗的社大產生一定的壓力。
知識的想像新闢一條路徑,到最後在詮釋撰寫
究竟如何在社大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具備地方
的琢磨中鮮明了各式素材的價值。社大拆解了
脈絡、社大特色、能呼應常民生活風險與問題
過去的行動軌跡、在資料庫中構築了一處處的
等條件的知識?
在地智慧,也因此得到了些繼續前行的底氣。 而在計畫執行過程中浸潤於各方辯證與釐清 7 月
14 日,我帶著計畫經驗到了嘉義博愛社
大,參加了由南部社大聯誼會發展出的地方學 讀書會,從習以為常的執行者角色轉換為分享 者,在這向外闡述的過程也發現了一些自己觀 察上的盲點。
中,我 隱 約 能體 會 到地 方 知識 學 也 許涵 蓋了
「公民參與」的精神,但明確了「地方」為關 懷範圍;也許挾帶了「知識解放」的概念,不 過傾向由生活出發的智慧。最終,它的現身或 許是為了引導社大辦學保持對土地和常民的專 注、為身兼社會改革行動者和公民教育者身份
當向非種子社大分享計畫時,他們的視角就不 會被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框架綁住,而能直指核 心提問「地方知識學定義為何?」、「如何界
AN News Report │16
的社大找到更明確的下一步。所以社大可以不 必為此焦慮,畢竟地方知識學的來時路無他, 乃是社大辦學的初衷。
二〇二〇年社大全國研討會 學習不停歇─打造後疫情下的韌性社會 今年遇上了世紀大疫情,所幸台灣全民努力,
二、11 月 15 日重磅論壇:
防範得宜,將所有損傷降到最低。今年的社大
A.
「前瞻社 大的虛實 整合學 習新經驗新 發
全國研討會籌備工作異常辛苦,我們在前半年
展」擬邀請唐鳳政委短講並和社大朋友對
觀察疫情變化,反覆考量,一再延後日期,最
話,探討社大場域如何應用數位工具?探
後決定相信台灣在下半年終能在危機中堅挺過
討的重點特別是立基於上半年疫情最嚴竣
關,全國研討會還是如常舉辦,但採用社大歷
時期,由許多社大發展出來的「停課不停
史第一遭,以實體與線上共構、虛實整合的形
學」的虛實整合經驗,以及虛實整合的教
式辦理 2020 年的全國研討會。
學設計如何為我們引入更豐沛的社會能量。 B.
「社大專法
2.0」:因應社大發展會議中
這場特殊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規劃了兩個議
的討論與教育部歸納的結論,我們有必要
題主軸:
將眾人的意見落實在具體的法規制度中。
一、後疫情下的韌性社會:呼應
2020 年的情
因此,本論壇邀請教育部代表與會,和社
勢,新冠肺炎疫情的存在風險可能成為人們必
大朋友共同討論未來修法焦點以及強化細
須學習共存的課題,我們在這一波新冠狀病毒
部辦法的具體建議。
所帶來的疫情衝擊中學到了什麼?可以為未來
C.
「社大創新文件——社大
2.0 的多元想
做什麼準備,而社大在後疫情社會的角色可以
像」:在 2020 年初,全促會在新店女童
有什麼貢獻?我們為此規劃了十五個題目,以
軍中心舉辦擴大理監事會議,曾決議以鼓
及至少五個專家學者的訪問錄影,邀請各地社
勵全促會秘書處及社大青年世代為主,發
大共同舉辦 20 場論壇來集思廣議。
揮創新行動力,開拓社大
2.0 的多元想
像。我們將邀請不同領域的青年世代正在 嘗試的社會學習模式與社大 2.0 對話,以他 山之石的文化刺激,探索社大 2.0 的發展幅度。
│17
由於嘗試以不同的技術、方法辦理 2020 年的全國
時空背景脈絡的特殊性,賦予 2020 年全國研
研討會,因此會議主要內容不再是集中三、兩天
討會非常特殊的意義感,我們希望把它辦成一
的 大 會 形 式,而 是 一 個 帶 狀 活 動,由 十 月 底 開
個很特別、值得紀念的研討會。除了上述的主
始,邀請各地社大針對今年的主題,在公民週共
體活動之外,全促會還整合了「學習社群」線
同舉辦論壇。我們會將各地社大的活動內容與重
上影展、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的社大地方知識學
要結論呈現在全國共同的主題網頁上。
成果展示。期待得以利用網路的延展性,接觸 更廣泛的社大師生與社會大眾。因此,要請社
重磅論壇將結合實體的全國社大校長主任會議,
大的朋友幫忙多多宣傳,邀請各自社大的師生
同時在線上直播開放外界參與。在第一階段蒐集
瀏覽、參與我們精心規劃的線上活動。
到的建議,將作為討論題綱的參考基礎。
2020 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系列論壇場次募集中! 補助辦理時間:貴校公民週至 109 年 11 月 30 日前 補助辦理方法及相關附件,請點/掃 QR code。
AN News Report │18
水來開課 我們一起在台中發想水文化課程 9 月 27 日水文化課程交流工作坊 【地點】台中合勤健康共生宅—漫思匯所 6F 【時間】109 年 9 月 27 日(日) 9:30-17:00 【對象】有志於開設水文化、水環境相關課程的社大 老師及社大工作人員。
9月27日星期日在台中烏日,我們邀請全國的社
景、聚落遷移、文化的整體性價值與影響。這
大 老 師 們 一 起 來 參 加「水 文 化 課 程 交 流 工 作
是為了促成「石門水庫」作為社大開設水文化
坊」,如 果 您 的 課 與 廣 義 的「水」環 境、
課程的知識寶庫與教育場域。兩年來參與的社
「水」議題有關–——水岸踏查、濕地養護、河
大課程包含埤塘生態、台灣史、單車小旅行、
口 賞 鳥、水 圳 歷 史、流 域 種 子 藝 術、河 川 攝
流 域 散 步、賞 鳥、里 山、古 道……的 課 程 老 師
影、環境劇團……,或者您的課目前和這些主題
們,實質開展了石門水庫背後的主管機關:北
無關,但未來想在課程中多融入一些「水」的
水局、石門水庫管理局和社大以及社大講師們
元素。只要大家願意在教學上協助發展親水、
的互動。未來我們將把類似的經驗帶到中部和
愛水的水文化,都是我們的工作坊歡迎的對象。
南部,具體可以怎麼做?我們將向老師們報告 石門水庫經驗,同時也聽取中南部社大講師們
全國主題式的課程交流工作坊在全促會不是第
的建議。
一次辦,跨校的教學經驗交流總是美不勝收。 然而,這一次還多了一些企圖。
本次交流工作坊的地點選在離台中高鐵站極近 的烏日「共生宅」。方便全國的社大老師在此
一、不會只有一次聚會。我們透過邀請與水環
聚集。工作坊最後還安排了「筏子溪」專題演
境相關,以及未來願意投身水文化融入式課程
講。筏子溪近年受到高度關注,作為台中市的
設計的講師齊聚一堂,將開始推動跨校的社大
門戶,民間與官方都投注大量的心力於筏子溪
「水文化」教師社群,結合全促會的規劃,在
的願景規劃與整治。在今年底,可能是全國最
未來辦理持續性的流域共學與教學發表。這些
大的河川教育館即將在筏子溪畔設置。河川教
努力志在透過社群的力量,協助相關課程的發
育館結合溪畔濕地認養以及水資源中心,將成
展,希望在未來五年內,有效地提升社大水文
為一條帶狀近兩公里長的河川教學廊道。中部
化課程的質和量。我們將在這一次的工作坊說
的社大課程未來如何利用這個筏子溪流域學習
明我們的想法,並徵詢大家對此的回饋意見。
場域?我們邀請台中的朋友為大家解說這個規 劃始末,同時一起來發想。
二、過去兩年,全促會連續舉辦「石門水庫水 文化營隊」,邀請新竹以北的社大老師參與石
每個社大老師都是最棒的文化推手,讓我們共
門水庫的庫區、灌區、桃園埤塘、大漢溪流域
許開展台灣新水文化的願景。誠摯邀請您共襄
走 讀,深 度 挖 掘 石 門 水 庫 在 技 術、經 濟、地
盛舉。
│18
額滿 為止
欸 欸 欸 給 揪 嗎 ? ? ?
媒體識讀融入式教學申請 講師在原課程中融入媒體識讀之概念及方法,幫助學員在原課堂學 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區辨假訊息,並進一步朝向媒體素養之培養。 ● ● ●
●
額滿 為止
請 注 意 黃 點 為 全 促 會 對 外 活 動 , 屬 公 開 宣 傳 性 質 。
申請時間: 09 月 01 日(二)至 09 月 30 日(三) 執行時間:即日起至 11 月 13 日(五)止 申請資格:即日起至 09 月 10 日,開放已參加本計畫「社區大 學工作人員推動媒體識讀說明會」、「講師培力工作坊」之社 大、講師優先申請。9 月 10 日後,開放全國社大申請,額滿為止。 活動窗口:全促會媒體識讀專員張得容 02-23685136 #13 napcucml@napcu.org.tw
社區大學公民週「假訊息識別與回應」講座/論壇申請 全促會主辦台灣社區教學推廣媒體識讀試辦計劃,期望與各社大合作 辦理「『假訊息識別與回應』講座或論壇」,及設計結合疫情等社會議 題,關心在地問題,期望促進社大在媒體識讀的公民教育推動及深化。 ● ● ●
●
10/17
申請時間: 09 月 10 日(四)起至額滿為止 執行時間:各校公民週(10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止) 申請資格:即日起至 09 月 10 日,開放已參加本計畫「社區大學 工作人員推動媒體識讀說明會」之社大優先申請。09 月 10 日後, 開放全國社大申請,額滿為止。 活動窗口:全促會媒體識讀專員張得容 02-23685136 #13 napcucml@napcu.org.tw
人與地方的經營—高雄市社區大學 20 周年發展回顧 高雄市首間社區大學—第一社大—於 2000 年 4 月誕生,今年即將慶 祝 20 歲生日。在這 20 年間,社區大學運動能量豐沛、積極回應地方, 陸續催生了旗美、鳳山、岡山、港都、北高雄、鎮港園等六所社區大 學,形成今日豐富發展的面貌。在面對辦學區劃分越來越細緻、外在 與地方處境變化越來越快速之時,各社大透過工作團隊成員的多元 背景組合,跨領域地探索問題、串聯資源、捲動師生與地方民眾、引 動對話、展開地方性與公共性的行動實踐,從而在地方經營中,走出 多元的路線。 2020 年,高雄市社區大學發展運動將進入新的里程碑,期待透過這場 論壇,邀請七所社大共同對話、並加入外部組織觀點,來回應高雄市 社區大學這 20 年來經營人與地方的經驗、展望未來 20 年的願景,共 同形塑高雄市社區大學經驗之總觀。
AN News Report │20
●
活動時間: 10 月 17 日(六)09:00~17:00
● ●
活動地點:高雄市美濃區福安國小(中山路二段 358 號) 活動窗口:第一社大(07-2518200),旗美社大(07-6629378)
│19
AN
通訊
(Actor-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