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媒合培力計畫—成果專刊

Page 1

臺北市社造點媒合培力計畫 專刊


2


3


城市裡多元的

微型社造發動機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序

4


臺北市長期致力推動都市再生 , 而都市再生的議題 不僅有硬體的都市更新 , 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在發

在 「 生產 」 面向 , 有團隊關注回收者議題 , 藉由垃

向 ; 以 今 (108) 年 度 的 社 造 點 提 案 類 型 觀 察 , 則 是 貼近 「 社區永續發展 」 的 「 三生 」 指標 , 即 「 生活 、

團隊提倡城市共享機制的建立 , 活化社區閒置公共 設施 , 以社區共享工具間為媒介 , 讓居民體驗手作

展過程中 , 厚實社區參與的動能 , 更包含不同的面

生產 、生態 」等三種面向 ,各團隊藉由「 起步培力 」、 「 社區專戶 」、「 社區集資 」 等提案類型倡議城市 共好訴求 , 並以能力所及的力量作為微型社造發動 機 , 創造社區願景 。

今年度是 「 臺北眾力方程式 」 的第 2 年 , 共 10 組提 案團隊 , 代表 10 個創新提案的社造發動機在臺北同 步啟動 。 以 「 生活 」 而言 , 由一群市井小民針對城 市生活價值有所體認 , 而從心出發 。 例如隨著環南 市場改建的議題 , 提案者積極提倡與保存市場歷史 脈絡及文化價值 ; 又或是近年社宅經營的議題 , 由

一群住在社宅裡的家長們組成共學團 , 辦理共學實 驗班 ,藉由共學班的設計凝聚社宅不同族群的感情; 亦有在社宅設立表演工作室的團隊想藉由戲劇的方 式 , 敘述居民們的生命故事 , 邀請在地居民共同編 寫劇本 、 表演並深耕社區文化 , 建立一個自給自足 的社區劇團 , 這些人的努力 , 都是為了達成社宅永

續經營的目的 ; 另一個提案則是利用一間咖啡店創 造轉角市集平台 ,藉由空間與路過的居民產生連結 , 並繪製社區生活地圖 , 重新認識社區的在地故事與 空間利用 。 此外 , 有形文化資產保存往往是熱門文 化議題 , 然而今年小南村的眷村文化保存 , 則是示 範了無形的文化資產 , 如何被提倡保存 , 例如透過 食譜教學 、 舉辦眷村文化節 、 眷村菜等推廣眷村文 化的技藝與傳承 。

圾車計畫推廣社區地圖或藉由體驗回收者的活動了 解回收者的辛勞及凝聚社區居民意識及感情 ; 及有 的樂趣 , 在社區產生互動與連結 。

在 「 生態 」 面向 , 更有在地團隊關心在地河川變遷 及歷史記憶 , 想找回社區與河相處的 100 種方法 , 繪製萬華到河邊的私房導覽路線 , 及舉辦想像工作 坊一起與民共創社區的發展願景 。 另因應現今因舊

衣過剩 , 廢棄的成衣導致環境的污染的議題 , 亦有 團隊提倡成立修繕地圖的平台 , 並建立衣物修改師 培育計畫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

隨著城市進步 ,都市議題愈趨複雜 ,「 多領域協作 、 與市民共創 」 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 , 本年度 10 組提 案團隊提倡議題橫跨 「 生活 、 生產 、 生態 」, 多元 的議題都可以成為社造點媒合的主題 。 過去第一年 我們嘗試讓 「 向風一樣 」 的議題社群 , 能藉由網路 集資平台推廣並擴大影響力 ; 而今年希望提案團隊

能 「 向下扎根 」 將社造基本功馬步蹲穩 , 並透過成 果議題沙龍 , 讓議題能夠在公私部門重視 、 深化 。

今年更首度讓會計資訊視覺化 ,不只強調資金透明 、 更要轉化複雜的資訊變成 「 易懂 」。 「 社區營造要一個人走 , 也許走的快 ; 但要一群人

一起走 , 才能走的久 」, 而臺北市眾力方程式的計 畫精神即是 , 以 「 眾 」 人之力 , 共同面對都市再生 複雜及嚴峻的議題 , 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

1


議題丶社群丶基地 臺北社造三重奏 計畫主持人序

社造點媒合培力計畫 ( 臺北眾力方程式 ) 所甄選的 計畫有如探針 , 讓我們深入臺北市的肌理脈動 , 分 析城市社造的重要訊息 。

在今年的計畫中 , 我們選出社會住宅 、 社區店家 、

市場學與親水生活文化四項主題反映了我們所看到 的臺北市民間社會勃發的重要新力 。 這四項主題涵 納方興未艾的議題丶活躍的社群 , 以及有成為社造 新文化棲地潛勢的都會據點 。

議題創造行動的機會 , 共同的議題反映城市共通的 需 求。 環 繞 著 共 通 興 趣 / 議 題 的 行 動 者 形 成 社 群,

臺北的民主丶資本主義文化與急遽擴張 , 造就了議 題社群在生活場域的多樣性與重要性 。 而新興的議

題社群需要一些社會機制協助橋接丶轉譯丶放大分 貝與既存的地方文化結構力量對話 , 進而鬆動丶重 塑地方的生活樣態 。

我們在今年的工作坊 、 沙龍邀請不少朋友來思考這 些社會機制會是什麼 ? 最重要的策略焦點放在 「 社 區空間的活化 」。 臺北市的土地被高度炒作 , 公共 場所極端欠缺 , 爭取更多場所的公共化與活化在金

權城市中本身便有城市運動 「 陣地戰 」 的意義 。 在 空間中呈現行動留下的痕跡 , 公共性越高越能產生 議題與社群 「 聚集 」 的效益 , 越能作為社群的文化 棲地 。

這些議題丶社群丶棲地組構丶豐富原有的社造生態 系 , 帶來新的變化和力量 。 於是我們將今年的成果 展擴大為一系列主題座談與策展 , 更詳細地呈現我 們的觀察 。

興建公宅是柯市長的重要政見 ,「 公宅就是社區的 好厝邊 , 公共托嬰 、 非營利幼兒園 、 老人日照中心 蓋好後一次到位 」 仍是 2018 年選舉時的動人口號 。 在第一期任內 , 臺北市興建完成兩千五百戶公宅 。 同步推動的 「 青年創意回饋方案 」 透過創意甄選青 年入住公宅 , 鼓勵青年作為觸媒 , 支持他們以各式

2


創意行動來突破住戶的隔閡 、 發展公宅與周遭鄰里 的關係 。 這些已經入住公宅或是有意申請入住的青 年開始注意到社造點媒合培力計畫的補助 , 可以延

續他們在公宅內的行動計畫或當作練兵帶著資源進 入公宅 。 今年申請眾力方程式計畫的公宅行動計畫 內容包含親子自學團 、 社區劇場 、 分享工具間 , 都 是很具生活感的好題目 。 而隨著未來兩萬戶公宅目 標的推進 , 只要 「 青年創意回饋方案 」 這個社會設 計不停 , 公宅的青年社群便更形多元 , 成長為可觀 的都會社造新力量 。

今年的踩踩水團隊以兩個年輕人新開的咖啡店做基 地 ,重建金門街街區鄰里關係;艋舺娑婆之眼團隊 , 以環南市場資深攤商調查為主題 , 讓我們再度審思 「 社區店家 」 以及 「 市場 」 這兩種向來隸屬於經濟

範疇的商業型態在社造的策略性定位 。 早在珍雅克 寫的 「 一座城市的生與死 」 裡頭便不斷提醒世人 ,

社區店家對於鄰里連結與豐富社區生活的重要性 , 臺北市由最早的 「 永康街 」 社造及永康街附近的遊

戲巷 , 便有店家積極參與的身影 , 隨著近年青年創 業以及社會企業風起 ,獨立書店 、民宿 、食農小舖 、 開放協作空間等各式各樣的 「 新店家 」 重新進入社 區營造的視野 。 我們同時在臺中好伴所發動的綠川

市集以及萬華的培根市集看到新舊店家 、 舊城職人 與青年創業者共織串連而起的巨大能量 , 與投射出 的社區生活魅力 。

另一方面 , 當視野落在社區層次的生活產業 ,「 市

場 」便成了社造生態系中很重要的展示與活動舞台 。 理論上 , 市場是展示區域物產的集散中心 , 因此也 應該是重要的生活文化展示櫥窗 ,甚至更厚實一點 , 將市場定位為 「 社區生活博物館 」。 近年來 , 新富 町古蹟活化之後發起的東三水街市場小學計畫很成 功地注入清新的文化氣息 。 士林士東六星級市場改 造 , 不離本業 , 仍可讓傳統印象翻轉 , 創造出令人 耳目一新的生活感 。 離開臺北 , 還有青年工作室入

起的菜市場食農學校導覽 、彰化二林市場職人調查 、 苗栗苑裡 「 市場人生 」 田調策展 、 雲林斗六東市場 搶救行動 ...... 都是在地人以市場作為珍愛至極的生 活核心所展開的文化行動 。 由新北中港大排河廊整治 、 中壢老街溪開蓋 、 臺中 中區柳綠川親水整治 , 城市型河川的利用越來越受

關注 ,「 生活中如何親水 ?」 萬華社大提出 「 親近 河川的一百種方式 」, 想要劃出生活中走進水岸的

路徑 ,如此簡單的初衷 ,卻觸及城市計畫 、水安全 、 水景觀美學 、 水文化想像等多重層次意識形態的衝 擊 , 以及巨大現實利益的衝突 。 社造如何突破結構 性的政治經濟課題 , 讓柔弱似水的居民生活願景 , 一點一滴匯聚 , 涓滴不壅成為大河 ? 今年水利處推 動景美溪恢復河川生命力的流域整體規劃 , 受委託

的經典公司在臺北城南流域正啓動全面性的盤查 , 進行策略性的行動試點來製造突破口 。 而我們由社

區端扛起這個大題目 , 在生活世界中擾動丶累積行 動的能量 ,機敏地繪出社造與公共政策之間的路徑 。 每一年所甄選出來的計畫都可能因為種種個別特殊 的因素 , 在政府補助的計畫期限內做得非常成功或 比較不理想 , 社造看的是生活中的厚積薄發 , 不以 一時成敗論英雄 。 但是由個別的經驗中發現的結構

特質 , 卻可以作為下一波社區行動與合作的指引 。 臺北眾力方程式進行兩年 , 在個案的實踐與結構的 認識之間來來回回 , 補捉社造在我們所生活的城市 裡最重要的動能 。 希望我們所勾繪的資訊藍圖有助 於想改變這個城市的行動者 。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駐大改造的新竹東門市場重生計畫 、 宜蘭年輕人發

3


目錄

關於臺北眾力方程式 十社造團隊概述

社 造 培 養 皿 : 起 步 培 力 計 畫

南萬華角落的一張拾荒地圖 舊環南市場內的奇景與人情

集合式住宅社區的共享工具初體驗 在空間社群裡創造層次感

邊泡咖啡做社造?街角咖啡廳的社區實踐

公 私 協 力 破 框 : 社 區 專 戶 計畫

重拾變遷地景中的水岸生活風景

當消費者保護「巧遇」社區營造?

互 助 新 介 面 : 集 資 輔 導 型 計畫

在匆匆城市中,品嚐眷村慢文化 快時尚逆風,找回減廢新力量 生活在記憶,記憶在肢體 群募.社造.破口

議題沙龍

由議題沙龍透析臺北市非典型社造

4

5 6

12 14 18 22 26 30

34 35 38

41 42 45 46 48

50


關於臺北眾力方程式

近年 , 臺北市的社區營造面貌不停汰換 、 更新 。 網 路 時 代 風 起 雲 湧, 為 公 民 參 與 社 會 的 模 式 引 航。

2014 年 , 太陽花學運如野火燎原 , 點燃網路社群與 青年學子的熱情 , 臺灣長年累積的社會動能迸發 ,

由草根運動滲透網路 , 走向年輕世代 , 在當年顯現 出不一樣的意義 。 更貼切的當代社造逐漸以網路為 大本營 , 公共倡議除了陸戰 , 將另闢空戰 , 不再著 眼 唯 一 的 組 織 輻 射 而 出 。 2018 年 , 我 們 輔 導 12 個

團隊 , 如探針偵測臺北市社造動能 。 2019 年 , 如何 陪伴社造團隊在理論概念 、 操作手法 、 世代傳承 , 繼續有所突破 , 與嶄新的社會公民力接軌 ?

全 促 會 和 臺 北 市 都 市 更 新 處 推 動「 臺 北 眾 力 方 程 式 」,今年邁入第二年 ,我們發動多種實驗型構想 , 並扶植青年團體 , 在這座城市做自己喜愛的事 。 近 年我們注意 「 群眾集資 」 這個新興領域 , 尤其注意 網路群募 、 社造與地方公民社會的相互影響 , 分析 「 實體社會 」 與 「 網路社群 」 的有效銜接 , 能否成

為推動 「 新興社造 」 最重要的關鍵 ; 另一方面 , 我 們也陪伴剛起步的社區工作者和社造組織 , 這些新

興的多元社群活化了固有的社區想像 , 進而產生多 重認同 , 讓臺北各處表現了蓬勃的生氣 。 社造形式輪轉 , 核心需求沒有改變太多 , 我們依然 追求安穩地養老育幼 、 值得信任的飲食安全 、 符合

信念的教育法律等 。 人們參與地方 , 生活與住所將 更美好 。「 臺北眾力方程式 」— 引 「 眾力 」 成事是 我們對於 「 媒合 」 的詮釋 。 希望新公民力量 、 社區 集資 、 新興社造組織等力量相乘 , 充權社區生活場 域真正成為改變城市的基石 。

5


十社造團隊概述

一個計畫,三個類型,十個社造團隊。 臺北眾力方程式依補助方式與團隊所具備條件不 同,區分為三種類型,以各軸線闡述北市社造特點。 「起步培力型」輔導剛起步的團隊或青年逐漸成為 成熟的社造組織者,並希望能擴大本計畫過往較少 涉略的議題向度,嘗試連結新興社區、社群,觸及 更新處以外網絡。本計畫強調面對市民、經驗交流、 互助學習,因此要求本類型與社區專戶型團隊舉辦 「擴大提案工作坊」,以展現捲動市民參與的積極 性,讓更多社區居民的構想有機會被聽見,創造居 民涉入的契機,激發更多的合作。 「社區專戶計畫」探討新的公私協力機制,原意是 透過社區成立的共同撲滿,同時存入公部門補助款、 團隊自籌款(如餐會捐款、企業贊助、其他單位補 助款等),並邀請第三方會計認證進場,以更嚴格 的社會徵信得到更多支持。今年我們探討符合成本 效益的財務徵信如何設計?如何有效促進居民理解 團隊的行動?並成功嘗試了可視化圖表課程,將金 流、行動等結合,以視覺化呈現,希望成為新的公 民社會徵信。 「集資輔導計畫」結合實體網絡與網路社群,今年 我們持續推動社區營造結合群眾募資,讓臺北市社 區工作者熟悉集資的方法與精神,鼓勵社造團隊勇 於嘗試新網路工具。在集資的過程中,在地人積極 面向大眾、爭取社會的資源與肯定,無形之中,先 是凝聚了社區意識,擾動各方社區成員如返鄉青年、 在地頭人、組織等參與,作為社造資源募集、資訊 擴散、深化的新工具。

6


7


起步培力型 城市角落工作室

艋舺娑婆之眼

隨拾隨地— 社區回收者支持網絡

環南市場的軟軸

團隊由兩位二十出頭的青年組成 , 嘗 試 與 居 民 和 在 地 組 織 合 作, 包

作 為 出 發, 以 鏡 頭 記 錄 舊 奇 景, 搶 救 心 裡 的 舊 時 光。 在 社 造 初 試

城市角落工作室希望消弭社會對 回收者的污名化 ,非常有挑戰性 。

艋舺娑婆之眼核心成員為駱家三 姊 弟, 以 故 鄉 情 最 深 的 環 南 市 場

含 里 長、 南 機 拌 飯、 社 區 實 踐 協 會、 萬 華 婦 女 館 等, 在 協 力 中,

啼 聲 的 他 們, 也 慢 慢 讓 環 南 愛 鄉 人 浮 出 水 面。 歷 史 只 要 有 人 好 好

擴 大 團 隊 的 在 地 網 絡, 增 加 與 在 地 居 民 合 作 的 可 能 性, 萬 華 也 再 次 展 現 理 想 青 年 的 活 力, 與 對 於 貧窮議題的包容力 。

南機拌飯

萬華區中華路二段 334 號 關鍵字| 多元包容 、 去汙名化

8

整 理、 再 現, 除 了 教 科 書 外, 後 代應有更多元的媒材了解產業和 家 族 的 故 事, 地 方 認 同 就 不 會 隨 著硬體更新而失散 。

舊環南市場

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 245 號 關鍵字| 文化保存 、 市場學


Co.Lab 共作實驗室

寶貝樹 親子共學實驗班

踩踩水 Café

婦聯五村的文化輕旅行

Corner fun

Co.Lab 共 作 實 驗 室 由一 群 都 市 再 生 學 苑 結 訓 學 員 組 成, 由 集 合 式

寶貝樹親子共學實驗班邀請健康 公 宅 內, 及 周 邊 社 區 中 同 樣 關 心

踩踩水 Café 以 「 不只是經營一間 咖啡館」的心態在金門街河堤里

打造成共享工具間的集合式社區 。 進 駐 社 區 後, 與 物 業 管 理 人 員 合

親 子 共 學 活 動, 邀 請 多 元 領 域 的 職 人 父 母 開 班 授 課, 孩 子 交 到 新

及 居 民 認 識 社 區 空 間 的 管 道, 並

社區共享工具間

住 宅 物 業 管 理 人 員 著 手, 透 過 提 案說明會尋找願意開放社區空間 , 作 開 辦 共 作 課 程, 並 了 解 社 區 不 同 族 群 對 於 公 共 空 間 的 需 求, 活 動才能設計「 有機 」地無限生長 , 讓空間真的 「 活起來 」。

湖光新城社區

內湖區文德路 22 巷 69 號 關鍵字| 工具循環 、 空間共享

學 齡 前 兒 童 教 育 的 家 庭, 約 莫 每 兩週固定開會 , 近半年舉辦 12 場

社區中 ,透過街區生活地圖繪製 、 發 放, 提 供 給 初 訪 金 門 街 的 遊 客

學 伴 的 同 時, 也 形 成 新 型 態 的 社

在街角閒置空間以廢棄木棧板搭 建 可 食 地 景, 種 植 香 草 植 物 供 居

形成跨公宅內外的親子社群 。

步建立起以店家為中心的社區交 往網絡 。

會 安 全 網。 讓 參 與 者 和 實 驗 班 成 員 在 一 次 次 的 活 動 中 凝 聚 感 情,

健康公宅

松山區健康路 285 號 關鍵字| 親子教育 、 公宅擾動

民 採 集, 邀 請 居 民 一 起 照 顧, 逐

踩踩水咖啡廳

中正區金門街 25-2 號 關鍵字| 街邊店家 、 街區擾動

9


社區專戶型 萬華社大

與河相處的 100 種方法

社區遊戲間

萬華的興盛與發展和水路關係緊 密, 而 如 今 艋 舺 河( 淡 水 河 萬 華

消基會一改媒體倡議的運動方式 , 以 鼓 勵 轉 型、 建 立 示 範 的 溫 柔 手

悵 然。 萬 華 社 大 和 校 內 社 團 綠 野 仙 蹤 社、 西 京 野 草 遊 集 社, 透 過

學 的 據 點, 轉 型 成 地 方 文 史 交 流 的 場 域。 今 年 選 定 內 湖 區 六 個 國

段)的變遷和在地河川記憶逐漸 失 落, 成 為 老 艋 舺 人 心 中 的 一 股

踏 勘、 文 史 調 查, 盤 整 出 現 今 艋 舺 河 畔 人 們 親 水 使 用 現 況、 河 邊 生 態 及 在 地 文 史 特 色, 將 於 明 年 接 力, 思 考 如 何 讓 市 民 生 活 重 回 河邊 。

萬華社大

萬華區西藏路 201 號 關鍵字| 親水生活 、 流域社群

10

中華民國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段, 讓 業 者、 民 眾 了 解 夾 娃 娃 機 的 可 能 性, 作 為 體 制 學 校 延 伸 教 小 周 遭 的 娃 娃 機 機 台, 展 示 內 湖 的 6 個 歷 史 建 築、 古 蹟, 並 放 入 與 該 古 蹟 有 關 的 夾 物, 佐 以 文 史 導覽 , 進行微型在地擾動 。

康寧國小

內湖區星雲街 121 號 關鍵字| 社會安全 、 店家創新


集資輔導型

老味道「聞」藝復興

田野間 再新設計工作室

舊與新織計畫

剎點表演工作室

小南村味道工作室創辦人王靖江 為四四南村第三代 ,長期透過「 眷

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以關心食 安 為 起 點, 長 期 致 力 於 舊 衣 過 剩

剎點表演工作室在健康公宅已進 行 第 二 年 的 社 區 劇 團 發 展 計 畫,

眷 村 飲 食 文 化。 今 年 推 動「 小 南 村『 聞 』藝復興 」計畫 ,以美食 、

延 長 舊 衣 壽 命 的 理 念。 為 了 讓 修 補 職 人 的 手 藝 與 價 值 被 重 視, 發

肢 體 紀 錄 地 方 史。 創 辦 人 希 望 藉 募 資 擴 大 影 響 力, 在 社 區 建 立 一

小南村味道工作室

村私房菜 」課程和「 眷村文化節 」 等 活 動, 讓 民 眾 親 近 逐 漸 失 傳 的 手 繪 等 軟 性 元 素, 還 原 生 硬 歷 史 外 的 眷 村 日 常 光 景, 讓 人 用 五 感 去體驗眷村的精神與生命力 。

四四南村

信義區松勤街 50 號 關鍵字| 文化保存 、 飲食傳承

與 成 衣 污 染 問 題, 並 透 過 例 行 舊 衣 改 造、 美 學 教 育 等 課 程, 推 廣

起「 舊 與 新 織 」 計 畫, 建 立「 服 飾 鞋 包 修 繕 地 圖 平 台 」, 整 合 職 人地圖 ,並投身衣物修改師培育 , 讓老技術 、惜物概念與世代接軌 。

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

萬華區西寧南路 102 巷 關鍵字| 衣物再生 、 職人傳承

工作室社區劇團發展計畫

透 過 戲 劇 深 耕 社 區 文 化, 邀 請 居 民 共 同 編 寫 劇 本、 練 習 表 演, 用 個 自 給 自 足 社 區 劇 團。 今 年 與 本 計 畫 一 起 進 行 集 資 的 培 力, 並 完 成 工 作 室 宣 傳 片 的 拍 攝, 希 望 能 在明年啟動募資 。

健康公宅

松山區健康路 285 號 關鍵字| 社區戲劇 、 青年擾動 11


社造培養皿

起 步 培 力 計 畫

12


社造的溫度在於人,人的培養同時是社造的起點和目標,若能養成並活 用人力資本,將能點亮社造的精彩度。我們輔導剛起步的團隊或青年逐

漸成為成熟的社造組織者,並希望能擴大本計畫過往較少涉略的議題向 度,嘗試連結新興社區、社群,觸及更新處以外網絡。本計畫強調面對 市民、經驗交流、互助學習,因此要求本類型與社區專戶型團隊舉辦「擴 大提案工作坊」,以展現捲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讓更多社區居民的構 想有機會被聽見,創造居民涉入契機,激發更多的合作。

13


南萬華角落的一張拾荒地圖

城市無聲者如何與社區共生?青年打造支持網

文 李仲庭

執行團隊 城市角落工作室

因 為 回 收 物 髒 亂、 回 收 工 作 社 經 地 位 低, 淪 為 被 社 會 忽 視 的 一 群。 回 收 者 身 為 社 區 中 的 一 份 子, 卻 是 社 區 的 不 歡 迎 人 物, 成 為 社 區 中隱形的存在 。

「 大家好 , 我們是社工學生 , 在這裡發社區回收地

圖 , 上面有附近拾荒者的資訊 , 讓大家更方便回收

每周拾荒收入約三百至一千元不等 , 搭配低收補助 勉強維持生計 。 長時間體力勞動 , 回收者身上有大

輕人的呼喊與 《 少女的祈禱 》 音樂交錯 , 跟在社區 巷弄垃圾車後面的 , 是城市角落工作室的皮皮與允

最前線的角色 , 協助了社區清潔與回收 , 但常是被 社會忽視的一群 , 甚至成為社區的不歡迎人物 。

資源 , 也可以讓辛苦的拾荒者多一點收入 。 希望大 家做環保的同時 , 照顧到社區裡有需要的人 。」 年 瀚 , 他們在城市的角落創造溫暖 。

城市角落工作室源自 2018 年底 , 兩位社工學生到萬 華南機場的社群基地 「 南機拌飯 」, 幫忙人生百味

團隊與 FNG 世代設計公司發起的 「 回收者友善收購 計劃 」, 擔任回收志工 , 每周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向

二十位經濟拮据的回收者收購寶特瓶 。 除了回收庶 務 , 也關心回收者的生活需求與生命故事 。

他們觀察到回收者以女性長者居多 , 因伴侶早逝 、 或未與子女同住而處於獨居狀態 , 經濟陷入困境 , 14

大小小的病痛 , 不穩定的收入難以支付醫藥費 , 經 年累月便更加嚴重 。 其實 , 回收者擔當起回收產業

皮皮與允瀚找了朋友組成小型團隊 , 與南機拌飯合 作 ,申請「 臺北眾力方程式 」的社區營造補助計畫 , 舉辦好幾場講座與活動 , 打破回收者在社區中的汙 名 ; 尤其是設計製作 「 回收者社區地圖 」, 鼓勵居 民將回收物交給需要的回收者 , 創造社區互助 。

怎麼做出對社區有用 、 對回收者有益的地圖呢 ? 除 了已經累積與回收者的實際互動認識 , 團隊也拜訪 當地新安里與新忠里的里長 , 以及回收場老闆 。 對 回收者生態都有一定認識後 , 試著向幾位回收者提


針對社區中的兒童族群舉辦 「 回收體驗活動 」, 體驗回收者的 辛苦 , 了解到每天長時間勞動 , 卻只能獲得少少的收入 。

15


藉由兒少教育,希望小朋友將觀念帶回去影響家 長,進而將回收物給的回收者,以增加收入。

出地圖的想法 , 但是並不順利 。 溝通過程中 , 社工 學生與阿姨們因經歷背景和年紀的差異鴻溝 , 常常

鼓起滿腔熱情 , 開始拜訪社區店家 , 希望邀請店家 配合提供營業紙箱等回收物 , 媒合社區中的回收者

位時 ,請聽得懂的 、願意合作的阿姨在旁協助翻譯 , 才慢慢有效傳達想法 。 總共接觸了 37 位 , 最後成功

定作息 , 如跟著回收廠營業時間 、 照顧家人或跟著 垃圾車時間等 , 多半無法配合媒合回收物 , 所以店

雞同鴨講 , 面臨了一段反覆被拒絕的陣痛期 。 隨著 終於談到第一位願意合作的回收者 , 然後再談第二 獲得 6 位支持行動構想 , 同意將資訊刊登在社區回 收地圖上 。

做出了好的社區回收地圖 , 皮皮和允瀚開始在社區 發放 , 為了更有效接觸到平時需要處理廢紙箱與可

回收資源的居民 , 兩人決定跟在垃圾車後面 , 沿途

與上百位居民交流計畫與地圖 , 讓更多人認識到 , 原來社區中有年輕人正在進行有趣的行動 ; 而這些 關心與關係 , 也都成為團隊繼續行動的寶貴資產 。

固定時間前往店家回收 。 這也是新的挑戰 , 因店家 普遍忙碌 , 而回收者本身也有固定的拾荒路線及固

家還是傾向將回收物交給回收車 。 雖然如此 , 仍說 服了 20 間友善店家至少願意提供擺放 , 加速計畫與 地圖資訊的擴散 。

這樣一段小小的行動 , 雖然幫助到的人有限 , 但對 於剛起步的社造計畫來講 , 是富有創意與膽識的歷

程 ; 對於繁忙步調的城市人們而言 , 也是難得的機 會 ,慢下來關心共同生活的社區中 、在城市角落中 , 還有一些故事值得人們留意 , 或許小小習慣調整 , 就能幫助到社區中其他需要的人 。 李仲庭

作者介紹

南機拌飯創辦人,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發起人,城市 角落工作室輔導業師。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是社 區營造實踐者,專長領域為共享經濟、空間活化。

16


17


舊環南市場內的奇景與人情

以家族情感出發,發揚市場軟實力 文 李庚霖

執行團隊 艋舺娑婆之眼

右側為舊環南市場 , 左側為新 環南市場 。

對臺北而言 ,「 市場 」 是一個無法被漠視的生活用 詞 , 即使她的規模與樣貌不斷在變 、 運作方式也在

處理 ? 但換個角度 , 在商家生計 、 消費者立場 、 政 策之外 , 多看看市場中的 「 軟軸 」 是否也被建立起

存在其周遭的人們 , 衍生了一種特有的經濟路線 、 消費及飲食習慣 , 這一層一層如洋蔥般的市場紋理

商間也只能顧好自己的生意 。 幸好 , 環南市場有了 這一群駱家人 , 將市場的軟軸透過時間軸 、 生意路

變 , 但不變的 , 是持續地連結原料產地與都市之間 的網絡 , 如同母子間的臍帶 , 供應著生存物資給依

與層次間的各個元素 , 豐足到可以匯織成一個彰顯 當地特色的文化 。 這就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樣子 。 隨著科技文明的日新月異 , 也衝擊著傳統公有市場 產生劇烈的變化 , 我們往往在媒體上看見市場改建 案例中的較為堅硬或尖銳的議題 : 新市場的選址 ? 動線夠不夠流暢 ? 冷凍設備足不足夠 ? 攤位規劃的 數量充不充足 ? 怎麼抽籤 ? 排水系統與廢棄物怎麼 18

來 ? 而這條軸線 , 正是連結市場中最基本的元素 — 人 ; 若被低估 , 所有的市場風景終將刻板一致 , 攤 線 、 八大奇景等章節 , 闡述市場光景 。

「 艋舺娑婆之眼 」是駱家人關注萬華議題的團隊名 , 「 娑婆 」 一詞來自佛教用語 , 意即包含宇宙萬象的

世界 , 這之中必定有善有惡 , 但同時也是人們修煉 的場域 。 我想正是這樣團隊對自我的期許 , 開啟了

駱家人以不同的視角看環南 , 包含跨越家族三代間 的血緣關係 、 女兒對叔父輩的想念與敬愛 、 同輩間


環南奇景之 — 人車共道

環南奇景之一 鹹菜桶 — 19


首 場 環 南 分 享 會 成 功, 日 後 團 隊 的 活 動 也 都 可 見 樂 豬、 鹿 點 咖 啡、 居 民 等 熟 悉 的身影,看來﹁環南情﹂正逐步發酵。

的互相支持與信賴 , 到對所有環南關係人後代的教 育與傳承 , 對我而言 , 這正是 「 擴大愛的領域 」 的

味道 , 也不是單純的因為環南市場地緣關係與生俱 來 , 它必須是經由一條一條的故事線 , 將彼此串連

除了書寫以人為本的商家故事 , 更透過地圖所建構 的空間視角 , 去看市場內外的生活圈與經濟路線 。

或許 , 乍看之下是一本薄薄的小誌 , 但這本小誌實 質蘊含的內容豐厚 , 且也逐步串聯起關心環南議題

具體表現 。

同時發現到原本熟悉的社區 , 正有一些新的事物在 生成 : 市場商家的二至三代開始投入 , 甚至有了創 新的經營方式 。 有些互動發生在即將拆遷消逝的舊 有環南市場中 , 有些則是在巷弄間的街道 、 商店或

公園旁 。 在駱家大姐羿蓉耗費大量時間走訪社區的 過程中 , 經由她的觀察與爬梳我也跟著一同發現 , 原來市場裡不僅有肉販或魚販的腥味 , 而是不經意 就會被渲染到的人情味 , 這不能經由五官去感受的

起來有了鏈結 , 甚至是產生更綿密穩固的關係 。

的社群 。 很幸運能陪著羿蓉 、 羿如和星佑走過這幾 個月 ,我也是在市場邊生活超過二十年的市場囝仔 , 市場生活圈的人對於現實的無奈 , 往往透過閒話家 常 或 抱 怨 去 抒 發 負 面 情 緒, 但 駱 家 人 能 跨 越「 小 我 」, 進一步地保存市場人文風景 , 希望這股薰風 能吹進更多攤商及社區人的心中 , 讓南萬華這塊特 殊的市場生活圈 , 能有不同以往的想像及發展 , 未 來能在新的市場建設中持續擴散 。

李庚霖

作者介紹

唭哩岸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北投社區大學公民議題委 員與課堂講師,唭哩岸石文化銀行募資案發起人,艋 舺娑婆之眼輔導業師。是北投文史工作者,專長領域 為社區營造、空間文史。

20


辛香料店家第三代

在舊環南市場被拆除前 , 團隊彙編一本環 南小誌 , 章節包含豬內臟的生意經 、 溫暖 不嗆辣的新 ( 心 ) 香料之家 、 環南市場的 黃金年代等 , 保存軟性的市場人文風景 。

21


集合式住宅社區的共享工具初體驗

物業管理的社造可能,學習新的共享方法 文 黃芳惠

執行團隊 Co.Lab 共作實驗室

湖光新城社區緊鄰內湖科學園 區 , 二十多年來不斷有內科上班 族 遷 入, 眷 村 色 彩 雖 已 淡 化 不 少 , 但使用活動中心的族群仍以 退休的軍公教男性高齡長者為 主 , 鮮少見女性岀現使用 。

這幾年城市修理站 、 社區共享空間 、 工具圖書館等

工具分享的議題已逐漸被更多的社群與市民認識與 認同 , 城市的公有空間和私人空間 , 慢慢地打開 , 讓市民有更多元使用空間的權力 , 更進一步我們可 以想像 ,「 工具分享 」 除了在老舊街區可以成為一

個社區擾動交往的媒介或策略之外 , 是否同理 , 在 集合式住宅佔大多數比例的都會區 , 社區內人際互 動溫度趨近冷淡 , 盼為緩解都市鴿子籠生活的疏離 提供一種解方 , 因此未來社區營造的新挑戰包括社 造人如何進入封閉的垂直型住宅社區 , 這課題很令 人興奮及期待 。 團隊成員為都市再生學苑的學員 , 一開始因為這個題目而有了共同的目標與挑戰 , 因 此 , 鼓勵都市再生學苑的小組學員寫計畫 , 參加今

22

年臺北眾力方程式的社區 「 起步培力型 」 提案 。

經過三個月的嘗試 , 學員們從無到有籌劃了一系列 的工作坊活動 ,其中包括社區物業經理人的共識營 、 經理人的意向調查 、 篩選合作社區 、 進入社區籌辦 系列工具分享的體驗活動 , 到小結這計畫成果及收 穫 。 這整個實作的過程對小組夥伴而言 , 合作經驗 及勞動體驗是 「 起步培力 」 最重要的收成 ; 學員們

從理論派的計畫操作 、 實際行動中經歷撞牆期 , 發 現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呀 ! 到後來可以說 , 整個計

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重新看見的過程 ; 看見自以為 是 、 看見焦慮 、 看見打開 、 看見放鬆 、 看見封閉 、

看見遊戲 、 看見專注 、 看見當下 …; 不斷地看見湧 現出新的發現 、 重新再定義帶來新的機遇 , 以及在


木製巨無霸象棋有趣又適合高齡者 。

23


團隊希望能增加女性族群 , 因此設計了三場手作活動 , 如手製薰艾條 , 草頭娃娃 、 玻璃杯彩 繪 , 淡化 「 工具 」 的陽剛色彩 , 女性參加者也逐步從四成增加至六成 。

最後收斂成果的階段 , 終於領略出了 「 創新源於不 斷地有機生長 」 的簡單道理 ; 也就是這麼看似無為

的簡單 , 才能開創無限未來的想像 。 是的 , 就這麼 簡單 , Just do it ! 另外 , 聚焦於如何創造集合式住宅的 「 社區共享工 具間 」, 團隊夥伴們也提出了他們觀察 : 首先 , 集合式住宅的 「 管委會 」 是社區物業管理的 總控 , 若要爭取建置社區分享空間 , 管委會主委或

紙抄 , 切玻璃瓶 , 手製薰艾條 , 草苔娃娃與玻璃杯 彩繪等 , 希望吸引各種族群共作 。 由於著重人際交

往與網絡關係聯結 , 擴大參與過程中 , 往往會有不 同異趣的社群相遇 ,工具分享很容易帶動同中求異 , 異中求同的互利共生的合作哲學 。 計畫期程雖暫時 劃下句點 , 卻也剛好是時機開始沉澱反思 , 數算這

些日子裡來產出的零光片羽 , 下一站的整裝待發 , 會發現來自內在的聲音格外的明確清亮 。祝福你們 。

委員是必要建立關係的支持網絡 。 因此 , 針對公寓 大廈之社區交往的想像 , 可廣泛邀請社造經驗豐富

的工作者與物業管理人員辦理常態的案例分享或討 論 , 引動更多 「 社區工具分享空間 」 的實踐推廣 。 其次 ,「 社區共享工具間 」 初期主要以創造議題來 啟動社區中較有動能的居民或社群 , 之後則透過開 放互助的環境氛圍持續發掘 、 媒合不同居民或社群 參與 , 提供木製大象棋 / 五子棋外 , 交叉安排手作 24

黃芳惠

作者介紹

綠點點點點創辦人,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創

辦人,Co.Lab 共作實驗室輔導業師。社區營造專業 者,專長領域為空間經營、共享實作。


切玻璃

25


在空間社群裡創造層次感 因孩子而起的一場社宅行動 文 李柏賢

執行團隊 寶貝樹親子共學實驗班

今 年 夏 天 以 來 , 共 舉 辦 12 場 課 程 ,有造紙 、玩水 、藝術創作 、 創 作、 花 藝 等, 想 必 不 只 是 小 朋友 , 連大人都想參加了吧 。

當空間尺度與社群層次因為生活議題的聚力在城市 裡互相碰撞 , 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

為媒介 , 創造連結的事件來建構與調整社群結構的 質與量 , 仍然是都會社造的核心思路 , 也是筆者在

涵蓋了幾個政策與趨勢的關鍵課題 : 空間面的社會 住宅 、 政策面的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與議題面的親子

在空間面向上 , 社宅的興建與營運是一種都市空間 舊脈絡裡的介入行為 , 最終該談的還是 「 新舊如何

這場行動的主角是一群社宅青創提案的住戶團隊 : 「 寶貝樹 babytree 親子共學實驗班 」。 提案的內容 育兒 , 蘊含其中的多元面向與交錯的連結可能性 , 讓本案兼具趣味性與發展潛質 。 臺北市因為社群的 匯聚與流動特質 , 相較於臺灣其他縣市存在著不一 樣的社造內涵與操作樣貌 , 引動創新的能量大 , 但

對接既有社群結構的難度高 , 加上居高的房地產價 值導致可用空間的取得機率小 , 這些都是臺北市社 造提案團隊必須面對的挑戰 , 但透過空間與物件作 26

陪伴團隊的過程裡 , 一直放在心上應對計畫執行的 現狀與調整的主軸 。

縫合 」 的課題 , 社宅的新住戶與社區的老居民如何 可以串接在一起 ? 在幾次與團隊的討論中 , 我們慢

慢建立了建構 「 空間社群裡的層次感 」 的共識 , 以 三層的同心圓繪製符合執行團隊現狀的圖像 , 作為

後續操作時的依歸 , 第一層是 「 核心團隊 」, 以是 否可以合作共事作為篩選依據 , 成員包含公宅裡的 其他青創提案人與公宅周邊居民夥伴 ,第二層是「 潛


團隊的成員家長們背景多元 , 有體育 、 法律 、 程式等 , 運用大家所長一起 籌辦親子活動 , 也不斷地吸納公宅內 、 公宅外的家長們 , 陸續加入 。

27


小小都市農夫們

在的職人課程合作者 」, 這是一個成為核心團隊的 社群備選區 , 第三層是 「 課程活動的參與者 」, 外 圍的這一圈社群 , 未來可以逐步朝圓心趨近 。 以同 心圓結構的層次感回應關心育兒議題的社群屬性 , 在跨空間的尺度裡不斷創造彼此連結的事件活動 ,

生活的空間型態與所在的區位會形塑出不同的社 群 , 但生活的議題會有其共通性 , 這樣的切入可以 慢慢調整與層層堆疊 , 讓面對龐雜的計畫執行與溝 通時不致偏離主軸 , 把整體的層次感建構出來 。

最後 , 值得提出來討論的是本案團隊的社群特質 : 「 安靜的力量 」的運作 。如果說社區營造是一個「 從

我到我們 」 的過程 , 那麼適度的 「 留白 」, 靜靜地 讓事情得以醞釀 , 在習慣快速與熱鬧的都會裡顯得 珍貴而重要 。 親子社群營造的基本課題是 「 各自家 族的親子關係 」 建構 , 在活動的過程中 , 如何把安

靜的留白空下來給爸爸 、 媽媽與孩子 , 然後再做主 題式的收斂結尾 , 會讓每一次的活動確實產生關鍵

的效應 。 臺北市的社群疏離感較強 , 不像鄉村具有 綿密的家族地方結構 , 重建一個融合新舊的社群結 構 , 適時留白的安靜力量與在每次的專案計畫裡關 注社群層次感的建立 , 都是值得嘗試的途徑 。 28

李柏賢

作者介紹

草圖意識設計工房總監,棲地田野傳習所創辦人,寶

貝樹親子共學實驗班輔導業師。近年進駐金水礦山, 投入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與轉譯設計等,專長領域為社 會設計、地方規劃。


足球踢踢樂

雖然每次開會總因為小朋友的加入而吵 吵鬧鬧,但也更符合親子共學的氛圍。

29


邊泡咖啡邊做社造?街角咖啡廳的社區實踐 老街區的青年創(造)生(活感) 文 鄭宇捷

執行團隊 踩踩水 Café

踩踩水是一間位於金門街三角窗的咖啡廳 , 除了 泡好咖啡以外 , 也想以社造的角度 , 和居民們打 好關係 。

在期初臺北眾力方程式辦的提案培力工作坊上 , 我

這一桌的夥伴分享自己想在社區做的事情 ...... 那是 第一次與曉楓 、 敏方碰面 。

他們是踩踩水 Café 的共同經營者 , 年初才在金門街 開店 , 不過並不想只是做生意賺錢 , 而是從喜歡這

個步調緩慢的老街區開始 ,思考如何以空間為介面 , 促成人與人的交會與連結 , 用社區營造的方法 , 作 為社區內積極的一分子 。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 , 是他 們嘗試串聯店家 , 推動小區域的發展 , 這很特別 ,

景 , 提供產地鄰近都會區 、 品質優良 、 友善耕作的 小農產品販售 , 更重要的是賦予了店外一隅作為人 與人可以停駐 、 對話 、 交流使用經驗的節點意義 。 除此之外 , 店外也將搭設棧板花臺 , 以可食地景美 化街區之餘 , 從分享香草植物 、 交換使用經驗中發 展共同關切環境為訴求的社區行動 。

對於創業不到半年的店主曉楓來說 , 維持生意彷彿

咖啡店座落在金門街與 27 巷的三角窗 , 通透明亮的 設計 , 又是垃圾清運的停車點 , 每到晚間即是居民

是青創咖啡店踏足社區公共性不簡單的第一步 。

的關注與詢問 。

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 像是創造金門咖啡街的特色 、 繪製社區生活地圖 , 雖說最終也服務到了自己 , 卻

30

踩踩水團隊的提案 , 從觀察到河堤里生活圈採買蔬 果的不便開始 , 意圖重現街角賣菜老夫婦的人文風

等待垃圾車的佇足處 , 店內活動 、 門上張貼的手作 課程資訊及小農蔬果販售等 , 確實吸引了不少民眾


31


然而 , 這些人氣並沒有轉換成社區辦理大型活動時 的參與人數 。 和當地居民互動中 , 團隊就經驗到想 法與觀念上的碰撞 , 舉例來說 , 敏方在張貼海報的 時候 , 路人建議她 , 活動如果免費的話一定會有很

多人來參加 ; 曉楓則是苦惱 , 找了朋友特地北上辦 市集 , 可是卡在公共空間不能進行商業行為 , 該如

何讓他們有基本車馬費補貼 ; 還有民眾認為小農蔬 果 、 咖啡的定價太高 。 一些傳統的方法認為 , 在社

區辦活動要動員 ,透過贈品 、提供免費服務很有用 , 團隊則主張提供的產品及服務要有品質 ,結合理念 ,

譬如生態環境 、公平貿易 、食品安全等 ,而我覺得 , 在都市打拼的年輕人 , 包括他們想邀請來擺攤的青 創夥伴 ,生存與理想的天秤總擺盪不定 ,很磨人呀 ! 10 月 14 日 結 合 臺 北 眾 力 方 程 式 成 果 特 展 , 踩 踩 水 辦了「 一人一菜 ,來咖啡廳學做菜 」活動 ,找來「 綠

點點點點 」 黃芳惠老師協同去年同樣是起步培力型 的 「 幸福味 」 團隊 , 現場教授香草入菜 , 同時也要 求參與者一人帶一道菜來共餐 。 這場活動在團隊大 力宣傳之下 , 當地居民參與的比例提高 , 還有其他 踩踩水是一間位於金門街三角窗的咖啡廳 , 除了泡好 咖啡以外 , 也想以社造的角度 , 和居民們打好關係 。

本計畫所輔導的團隊支持打氣 ,大夥兒在學習料理 、 分享美食的歡欣氛圍當中 , 也提供團隊未來在社區 持續經營蠻多值得思考的建議 。

這一年兼顧店務與社造是辛苦的 , 但誠如他們在店 家自介裡面提到的 :「… 那些曾經的夢就在長大中

一個一個消失 , 因為現實 , 因為擔心 , 因為很多的 因為 ,所以擱置 ,像我們再也不踩的水漥 ,怕弄髒 、 怕麻煩 …」 祝福他們能夠堅持初心 , 在穩定中求發 展。

團 隊 舉 辦 一 場 分 享 會, 邀 請 教 會 朋 友、 居 民 們 來 唱 歌 、 畫畫 , 有時候聚在一起的理由也可以很簡單 。 鄭宇捷

作者介紹

臺 北 市 社 會 局 社 區 組 織 培 力 方 案( 南 區 ) 社 區 輔 導

員,踩踩水 Café 輔導業師。社區工作者,專長領域 為組織培力、社區工作。

32


咖啡廳空間一隅

33


公私協力破框

社 區 專 戶 計 畫

探討新的公私協力機制,原意是透過社區成立的共同撲滿,同時存入公

部 門 補 助 款、 團 隊 自 籌 款( 如 餐 會 捐 款、 企 業 贊 助、 其 他 單 位 補 助 款

等),並邀請第三方會計認證進場,以更嚴格的社會徵信得到更多支持, 讓「撲滿」公開透明,增加誘因,增加日後其他局處或民間出錢、出力 的意願。今年我們探討符合成本效益的財務徵信如何設計?如何有效促

進居民理解團隊的行動?並成功嘗試了可視化圖表課程,將金流、行動 等結合,以視覺化呈現,希望成為新的公民社會徵信。

34


重拾變遷地景中的水岸生活風景

讓流浪的心落腳看見.接近.讓河岸與日常一起變美 文 陳懿欣

執行團隊 萬華社大

艋 舺 有 一 句 俗 諺: 「 淡 水 河 若 清, 艋 舺

才 會 興 。」 艋 舺 曾 是 臺 北 重 要 的 港 口, 興 盛 與 河 川 息 息 相 關, 然而河好像離生活愈 來愈遠 。

您是否有好好看一眼家旁的風景呢 ? 而過往熟悉的 風景 , 是否在歲月中已然消失不見 ? 萬華社區大學今年度獲得社區專戶的補助 , 其初衷 為延續了去年度 「 臺北眾力方程式 」 人才培力的成

果 , 去年執行的音景行動中 , 聽見長者對於萬華河 岸生活的深刻情感 , 以及不復往日情景的遺憾 ; 如

何讓萬華人重拾對河岸生活的重視 ,延續這個命題 , 萬華社大在今年提出了 「 與河相處的 100 種方法 」 的計畫 。

這計畫巧妙之處為點出了 「 市民 」 與 「 居民 」 對於 河岸空間的想像是不同的 。 目前臺北市民熟悉的河

岸生活方式可能包括假日騎腳踏車 、 慢跑或野餐 ; 另外一種需求是由城市交通運輸與防災安全為出 發 , 河岸成為了堤防與高架道路等硬體設施的所在 地 , 造成現在水岸有著一道道又高又不友善的人工 設施 。 回到萬華 , 在地人若想從萬華街區走到河岸 , 必須 先穿過環河道路與堤防 , 而後還要注意堤防內另設

的車行道路與停車場 , 最終才到達水岸公園與自行 車道 。 上述這一串不輕鬆的親水路程 , 成為人們親

近萬華段河岸空間的最大阻礙 。「 以前萬華河岸有 滑龍舟 、 放煙火 、 河岸茶室文化 , 而今天這些景象 35


甚至是一葉扁舟在河道上享受寧靜時光 。 過往的記 憶是一種隨手可拾的景色 , 但卻因許多 「 大 」 計畫 而將這些日常生活景色逐漸抹去 ; 這些 「 大 」 計畫 是以整體城市利益為出發 , 例如防洪安全 、 車流導 引 、 停車 、 甚至是野鳥生態保育等 。

河岸從一處景色宜人的生活空間 , 轉為由許多嫌惡 設施或都市開發而無法容納的空間所在 。面對轉變 , 萬華社大本次提案結合了兩個社大社團 — 關心文史 的 「 西京野草遊集 」 及關注河岸生態的 「 綠野仙蹤 團隊由兩位年輕的社大工作者組成 ,希望居民們從親近河 川開始 , 關心河川 、 思考河川 , 找回與河共生的方法 。

都在萬華消失了 。」 一位萬華耆老在交流會上訴說 這樣的遺憾 , 他甚至不禁怒喊 :「 萬華人不應受到 這樣的對待 。」

如此失望的情緒 , 其緣由是什麼 ? 抽絲剝繭 , 並不 難理解 。 萬華人失去的是日常生活的風景 , 這幅風 景可由兩個層次觀之 , 分別是 「 空間層次的風景 」 與 「 心理層次的風景 」。「 空間層次的風景 」 指的 是視覺可見的風景 , 舉目可及的河水景色 , 因河床 淤積與雜草生長 , 很多河段已無法直接看見河水 ,

景色大不如前 ; 景色差異 , 也讓大部分自行車騎士 會快速通過此路段 , 不會停下歇息 。「 心理層次的

風景 」 則是河岸空間的品質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不可 或缺的部分 , 如過往在河邊運動休閒 、 飲茶聊天 、

36

社 」; 而社大則發揮串連地方熱心人士與議題關注 之間的平台角色 。 三方合作在此基礎上 , 結合萬華

在地長期孕育的社群與民間能量 , 吸引關心此議題 的關鍵者一起投入 。

今年度的討論脈絡中 , 逐步發現從上而下的治理思 維 , 相較於由下而上的生活品質的維護 , 兩出發點

之間的差異處 。「 治理 」是站在全市總體政策評量 , 考慮多方層面 ; 而由下而上的討論能量則展現對於 生活空間品質的渴望 , 期望家是愉悅安居之所在 。 這差異之處展現了 「 溝通 」 的重要性 , 如何讓更多 生活在此處的人們說出想望 , 讓這些想望在政策治 理中被聽見 、 且納為評估的因子 ; 溝通的機制有賴 於好的平台建置 , 可賴倡議者 、 推動者一起與政府 部門共同成立 。 但這些事情絕非一蹴可幾 , 樂見透

過臺北眾力方程式與全促會的陪伴下 , 此類議題在 今年開始展露 , 不僅是讓萬華在地開始思考河岸與

生活的關係 , 也是讓市民與決策者轉變對河岸空間 的單一想像 。 期待在持續的行動累積中 , 萬華河岸 能美景重現 , 人們更易於接近 , 讓河岸與生活一起 變美 。


陳懿欣

作者介紹

眼底城事共同發起人,淡江大學建築所博士,萬華社 大輔導業師。空間議題觀察者,專長領域為都市規 劃、新媒體。

萬華社大綠野仙蹤社黃適上老師帶領踏查 。綠野仙蹤社常 年舉辦在地生態導覽 ,發現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因河道路域 化 , 候鳥缺少食物來源 , 只能另尋他處 , 上萬隻候鳥停留 的景象已不復見 。

37


當消費者保護「巧遇」社區營造? 消基會的創意社會參與 文 侯家楷

執行團隊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說 到 中 華 民 國 消 費 者 文 教 基 金 會( 以 下 簡 稱 消 基 會 ), 不知道大家對它的印象如何 ? 但我想離不開

這次在社區專戶類型合作上 , 就恰巧與消基會有了 這麼樣的巧遇 。 消基會關注到夾娃娃機店的熱潮 ,

消基會總帶給人家一種硬梆梆的強硬之感 。 但是當 剛強的消費者保護 「 巧遇 」 訴求利害關係人參與 、

行動 ? 在模糊規範下該怎麼促進主管機關有更明確 的規範 ? 日前甫召開過的記者會 、 基金會志工的調

一個很明確的畫面 : 在各種消費者議題上召開記者 會替大家嚴正發聲 、訴求各界的改變 。也因為如此 , 高度對話及經營溫度的社區營造 , 那會是一個怎麼 樣的情境呢 ?

38

也同時看到了娃娃機店展間與產品的安全性 , 甚至 是部分商品可能不適合在學區附近販售時 , 該怎麼 查 , 皆算是消基會對社造議題第一聲號角 。


由內湖社大文史老師陳金讚率隊 , 導覽六個娃娃機據點 , 讓民眾邊散步邊聽故事 。

過去消基會多站在和廠商對立的立場 , 這次則進入社區 , 以鼓勵轉型 、 建立模範等較 溫暖的手法鼓勵業者 , 並希望嘗試更有創意的文史教育方法 , 讓娃娃機搖身一變成文 化交流的場域 。 39


各機台分別展示內湖的 6 個歷史建築 、 古蹟 , 並放入與展示古蹟對應的夾物 , 如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因周圍有 許多草莓園 ,以草莓玩偶作為標誌;清代採石場為建造臺北府城的石材開採處 ,所以放入臺北北門的保溫瓶 。

「 但 這 還 不 夠, 我 們 需 要 更 多 的 對 話、 社 區 的 參

與 。」 在第一次行動討論會議時 , 我被消基會夥伴 歐陽莉的這句話給驚艷 , 然後她接著說 :「 畢竟我

們已經看過太多『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的作為了 , 這次參與社區專戶的徵選 , 我們希望為消基會進行 一場不一樣的行動 , 我們要主動更了解各方利害關 係人的聲音 , 無論是廠商 、 居民 、 學區內的學校 、

主管機關等 。」 就這樣 , 一場消費者保護與社區營 造的 「 探戈 」 就這麼開始了 。 過程中 , 基金會開始訪問了夾娃娃的展場主 、 機台 主 , 了解整個夾娃娃機產業的演變 ; 拜訪了學區的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國小附近作為首發 , 與六間夾娃 娃機店合作 , 形成一個 「 文史夾娃娃機地圖 」, 連

結夾娃娃機和內湖古蹟的人文風采 , 如北勢湖清代 採石場 、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 郭氏古宅等 , 和延伸 該古蹟特色的小禮品 , 搭配故事性的文宣訴求教育 現場不再侷限於學校體制內 , 放學後的休閒活動也 可以是學習延伸 。

事實上 , 這個展覽只是一切的開始 。 讓我們繼續期 待這場消費者保護與社區營造的 「 探戈 」 能越演越

烈 ,用更多不一樣的方式讓消費者意識 ,遍地開花 。

學校單位 、 社區發展協會 , 了解他們對於夾娃娃機 店在社區內的想像為何 。 經過一系列發現 、 收斂 、

再發散 、收斂的討論後 ,我們討論出了一個癥結點: 消基會要求 「 業者 」 改善商品的同時 , 也必須要能 改變夾娃娃機店在 「 民眾 」 心中的刻板印象 , 否則 對話是不會建立的 。

因此 , 基金會發起了 「 不一樣的夾娃娃機展 」, 以

40

侯家楷

作者介紹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社會企業專案負

責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輔導業師。專長領 域為社會創新、社區創業、企業永續發展。


互助新介面 集 資 輔 導 型 計 畫

傳統常民社會中的婚禮紅包、興學建廟的芳名錄,或互助的「標會仔」,都是由鄰里小額

促成的民生大事。當網路興起,新的服務缺口因應而生,「社區集資」織合網路與傳統社造, 為線下行為開闢新渠道。今年我們持續推動社區營造結合群眾募資,讓臺北市社區工作者 熟悉集資的方法與精神,鼓勵社造團隊勇於嘗試新網路工具,探討實體網絡與網路社群的

關係。在集資的過程中,在地人積極面向大眾、爭取社會的資源與肯定,無形之中,先是 凝聚了社區意識,擾動各方社區成員如返鄉青年、在地頭人、組織等參與,作為社造資源 募集、資訊擴散、深化的新工具。

41


在匆匆城市中,品嚐眷村慢文化 文 朱允農 廖家可

執行團隊 小南村味道工作室

宮保皮蛋麵

文化的復興與傳承 , 需要長期且眾人的共同努力才 能達成 。 不斷堆疊出人們的生活軌跡 , 才是一個活

文化 。 台灣目前的眷村大多原住戶已搬離 , 留下空 蕩蕩的樓房 , 部分則混搭了商業濃厚的元素和滿滿 的現代符號 , 雖然有吸引人們重回眷村的美意 , 但 也逐漸丟失眷村的原汁原味 。

小南村味道工作室創辦人靖江大哥是四四南村第三 代 , 長年在信義社大和信義公民會館教授眷村私房 菜 。 有次和靖江大哥一起作菜 , 那時學的是眷村潤 餅 , 從最原始的白菜 、 麵團 , 用刀細細地剁 、 再用

手溫潤地揉 , 拌上糖 、 白醋 , 有點粗曠 , 但又很細 緻 , 你會覺得每一道料理上桌時都是滿盈情感的 ,

42

與大伙一起忙碌 、 一起品嚐 , 帶著難得熱鬧吃飯的 感動 , 讓人覺得心都暖和了 。

為了讓姥姥 ( 靖江大哥的外婆 ) 守護一輩子的手藝 延伸出臺北城 , 靖江大哥發想出宮保皮蛋泡麵 , 泡

麵外包裝竟然是手繪的盒裝 , 讓速食麵變得有點難 搞 、 有點繁瑣 , 又很有意思 。 有些料理看起來是那 麼平凡 , 但當慢慢消失時 , 才讓人感受到是那麼重 要 , 記憶中的料理就是有這種魅力 , 讓靖江大哥願

意嘗試群眾募資 , 裡頭許多 「 要碰電腦 、 年輕人在 玩 」 的東西 , 都得鬆動腦裡根深的觀念 , 重頭學 , 但也甘願 。


眷村傳統年節一家團圓包餃子 ,祝福和心意連同餡料一起 包入餃子裡 , 嚐美食的同時感受平凡又珍貴的氣氛 。

43


高 中 時 一 拿 到 制 服, 總 是 興 沖 沖 地 拿 到 西 門 町 修 改 成 最 流 行 的 樣 子, 那 時 修 改 店、 西 服 店 一 條 街, 熱 熱 鬧 鬧, 如 今 老 店 家 和 快時尚品牌僅隔幾個街廓 , 產業更迭 , 也代表著不同的生活 。

44


快時尚逆風,找回減廢新力量 文 朱允農

執行團隊 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

只要一把剪刀 , 就能靠技法將舊衣服 DIY 成繩結

西 門 町 是 快 時 尚 業 者 搶 著 插 旗 的 基 地, 但 你 知 道 嗎 ? 這裡有間工作室 ,裡頭擺著花花綠綠的編織物 , 非常美麗 , 當進一步探究這些作品的材料可不是一 般的市售布 , 而是一件件差點被丟掉的衣服時 , 你 會肅然起敬 。

田野間再新設計工作室長期關注舊衣過剩與成衣污 染問題 , 並透過教學來倡議延長舊衣壽命的概念 , 2017 年 5 月起在西門町的據點固定開設舊衣改造 、 系列環境及美學教育推廣課程 , 在議題倡議上不遺 餘力 。 對團員紓語和 Ben 的印象總是很忙碌 、 很辛 勞 , 他們接觸了一千多位學員 , 也就是 「 舊衣的主

人 」, 只要學員們懂得改造的手藝 、 修補的概念 , 每一件舊衣都是有潛力再生的寶貝 。 為了進一步推動舊衣再利用 , 紓語和 Ben 建立 「 服 飾鞋包修繕地圖 」 平台網站 , 蒐集全台各地修改與

保養職人的資訊 , 讓服務資訊透明 、 職人手藝被看 見 , 利用網路工具達到雙贏 。 並啟動 「 衣物修改師 培育 」 計畫 , 讓有意願從事修繕工作的民眾接受有 系統的培訓 。 一件衣服 , 可能是一種愛物惜物的生 活風格 , 一種蘊含美學的生活質感 , 也可能是連動 產業的家庭生計 , 或是高機械化時代下 , 需要人們 格外重視的職人精神 。

45


生活在記憶,記憶在肢體 文 朱允農

執行團隊 剎點表演工作室

也許是城市硬體更迭得太快 , 原本寬闊閑暇的城市 長成了陌生的樣子 , 巷口的麵店 、 低矮的樓房 、 放

學 偷 閒 的 雜 貨 店 ……, 什 麼 時 候 被 鋼 筋 水 泥 偷 換 了 ? 愈來愈多年輕人擁有搶救舊時光的自覺 , 剎點 表 演 工 作 室 的 發 起 人 Allen 就 是 其 一 , 北 藝 大 戲 劇 系出身的他 , 希望邀請民生社區至松山區的居民一 起編劇本 、一起演戲 ,再一起登台 ,對 Allen 而言 , 人生如戲 , 人如演員 , 只差沒有一個舞台好好替他 們記錄下來 。

人們的生活和記憶沉澱後 , 如果能被書寫記錄 , 就 能編織成集體的共識 , 也就是歷史 。 所以原來演戲

也能給地方帶點什麼 , 在聚光燈下 , 也許有他的家 族史 、 她的青春年華 , 有張力 , 也有驚喜 , 謝幕後 , 劇本會留下 , 素人演大戲的故事被傳唱 , 不管是演 員 、 觀者 , 都能在短短的時間中 , 得到現實生活的 一個放逐與留白 。

戲劇治療的概念有點生硬 , 演戲也似乎有點害羞 , 也常常聽到劇場人生存得很辛苦這種話 。 幸好在臺 北市還是有各種系統和工具 , 能夠支持青年慢慢地 做一點事 , 剎點表演工作室今年在健康公宅進行第

二年的社區劇團發展計畫 , 為了擴大影響力 , 今年 與我們以培力進行暖身 ,希望未來能運用募資工具 , 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社區劇團 , 讓青年的理想找到一 個安放的地方 。 46


在解除忙碌的一天 , 戲劇將生活解構再重新組裝 , 讓人喘息放鬆 。 不管是之於地方或是個體 , 戲劇都有很深沉的正向功能 。

47


群募. 社 造 .破 口 2018 年 開 始 , 臺 北 眾 力 方 程 式 勇 敢 地 嘗 試 群 眾 募 資 , 共和五個團隊一起實驗 , 有成功 、 有失敗 , 兩 年下來 , 我們執著地希望從群眾募資中萃取社區營 造的新意義 。

都會步履愈走愈急 ,臺北市正馱載大量的勞動人口 , 而這群勞動者和別座城市又有那麼些不同 , 商業的 騰達 、 教育的匯集是一塊磁 , 北市正驕傲地吸攏人 群跨過行政區邊界 , 造成大規模區與區之間的跨域

流動 。 當根沒來得及紮深 , 便得因為就業 、 就學而 拔摘 , 或本來就非原生的 「 異鄉人 」, 城裡行經的 人多了點游離的氣質 。 在這樣的城市裡 , 傳統社造 的語彙已無法全然貫徹 。 北市上至領導 、 下至民間

得思考如何避免 「 認同 」 離散 ? 更遠之後 , 意象新 穎的 「 都會型社造 」 哪裡去 ? 數位工具作為現實超延展的紐帶 , 電子支付 、 電商 買賣的重要性遽升 , 當社區日常長輩的交陪靠著網

48

路通訊 ; 鄰里廟宇的 「 香油錢 」 線上還願施奉 , 網 路宰治了全人類的生活日常 。 傳統號召以 「 人際 」 為主 , 被動員者同質性較高 , 自主意願夠不夠強烈 打個問號 ; 網路降低資訊傳遞的成本 , 脫離地域的

疆界 , 也增加個體適性選擇資訊的自由度 , 成為新 世代的擾動工具 。 網路和社造有許多交結 , 而群眾 集資是其中一條新闢徑 。

募資在這趟旅程裡是什麼 ? 也許是一個驛站 , 讓社 造工作者走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研究集資優勢

的同時 , 我們也反思 , 當組織工作者花時間處理錢 的問題 、處理募資的成功 ,是否還有能量完成倡議 、 與政府交道 ? 如果沒有準確地處理問題核心 , 募資 將是自我消耗 , 可能讓團隊深陷泥淖 。 集資本是商 業行為 , 難以編列成功方程式 , 我們希望在成果導 向之外 , 同時培力社造工作者擁有更多新興能力 , 能夠爭取更彈性的社會支持 。 重要的是 , 社區集資 型案例不能只經營社群 、 打空戰 , 在地動員是不可

忽略的部分 。 社造本該具備文化血肉與土地溫度 , 否則無以立基 。


議題沙龍

臺北市的政策支持度高,市民社會的社會資本雄厚,許多異域部門投入

多元的政策資源均有助於社造發展,也有非常多民間團體活躍其中。然

彼此的對話、經驗交流、合作並不明朗。臺北眾力方程式希望擴大「社 區媒合」的精神,盤點北市主要政策願景目標,以及由下往上觀察到的

社會問題。今年我們舉辦四場議題沙龍,邀請專業者與民間交流,相乘 彼此的資訊與經驗,希望這四場能作為促成、發展多方對話的好設計,

由城市問題引導,推動跨域的公私協力,邀請更多的社造團隊,持續性 地捲動更多的相互認識與合作機會。

49


由議題沙龍透析臺北市非典型社造 文 朱允農 廖家可 眼底城事作者群

濕 地 的 鄭 光 廷 改 造 條 通 的 月 球 大 飯 店 成 辦 公 空 間, 並 將 條 通 的 文 化 納 入 經 營 的 一 環, 透 過 條 通 藝 術 季、 酒 店 文 化 中 的 性 別 議 題 等 展 覽, 追 求趣味 , 也感受得出來濕地並沒有硬性規定什麼樣才算空間活絡 。

打開公 共 與 私 人 空 間,讓 空 間 與 社 區 關 係 新 生 第一場由 「 為老空間拋光 . 空間活化議題沙龍 」 拉 開序幕 , 另外三場市場沙龍 、 公宅沙龍與水沙龍分 別坐落在十月的系列特展中 。

臺北眾力方程式今年邁入第二年 , 共與 22 個團隊齊 力挖掘社造議題 , 發現 「 老空間活化與創新經營 」 在脈絡中為顯學 , 在空間取得不易的城市 , 如何愛 護 、 改造老空間愈趨重要 , 如去年的社區專戶團隊

北老屋新生大獎 」 計畫主持人蕭定雄 、 flyingV 與濕 地創辦人鄭光廷 、 綠點點點點創辦人黃芳惠 , 一同 勾勒出更清晰的臺北都會型社造面貌 ; 同時也借題 發揮找來鄉村代表 「 埔里籃城好生活 」 森葳和 「 宜 蘭 Stay 旅人書店 」 世傑 , 探討都市與非都市案例有 什麼差異 。

「 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 」 進駐地下室老舊空間 , 翻

flyingV 與 濕 地 的 共 同 創 辦 人 鄭 光 廷 認 為 空 間 活 化 的重點是 「 平衡 」, 有要達成的目的 , 但也要有好

居民的日常 , 邊泡咖啡 、 邊做社造 ; 團隊 「 社區工 具間 」也嘗試在集合式住宅內開放社區空間的機制 。

空間中 , 再加入現在或未來的敘事 , 在空間中名為

新成 「 南機拌飯 」, 成為南萬華生活圈的社群重要 基地 ; 今年 「 踩踩水咖啡 」 在金門街轉角嘗試融入

50

社區營造終歸要有一個基地作為著力點 , 這些空間 基地如何取得 ,如何進一步聚集社群 ,我們邀請「 臺

的做法 。 空間要活絡 , 得讓空間有內容 。 濕地所在 空間的前身是月球大飯店 , 在這樣一個充滿故事的

50


濕地嘗試舉辦各種新潮活動 , 像是條通藝術季 , 或談 「 酒店文化中的 性別議題 」, 邀請在林森北的酒店工作者現身座談 , 門票瞬間搶光 。

創意的交流 , 實為想像的碰撞 , 產生意外的效果 。 以月球大飯店為點 , 繼續向外擴散 , 觸及到外面的

墨如何實踐綠色生活 ? 從社區綠色公車 、工具分享 、 器物改造 、 堆肥 、 屋頂菜園和互助修理站等 , 需要

陪 。 街區是變動的 , 要如何讓彼此有更多交流 , 去 創造更有趣的條通巷弄 ? 舉例來說 , 在濕地裡面 ,

具分享 , 加倍奉還 」 Slogan , 貫徹了分享互助的精 神 , 逐漸特定議題的社群在小白屋凝聚 , 成功集結

六條通 。「 你不能一進來就被討厭 。」 鄭光廷笑著 說他幾乎去過六條通每一家酒店 , 跟這裡的社區交

有展覽 、 辦公室 、 酒吧 、 咖啡廳 、 音樂活動等空間 。 光 廷 認 為 策 展、 音 樂、 活 動 只 是 手 段, 就 像 經 營 flyingV 募資平台的經驗 , 是達到目的的一個途徑 , 讓人願意接近 、 參與 、 合作 、 創作 , 空間進而真正 地被活化 。

芳惠老師是我們的顧問兼業師 , 與本計畫關係最親 密 , 老師當天以 「 綠點點點點 」 的經驗出發 , 多著

群體一起完成 , 藉由簡易的勞動和資源再生 , 試圖 去重建社區關係 。 低門檻的使用規則 , 大大的 「 工 了地方社群 , 如果每個行政區 、 每個社區都能有像 是小白屋的據點 , 能抓住社區的力量 , 把人框住 ,

創造強大的募集機會 。 像是施行多年的木工實作 , 有人教 、 有人學 、 有人幫忙 , 資源被使用 , 長輩 、

社區媽媽 、 小朋友跨齡互動 , 打造社區全齡共享空 間 。除了追求綠色生活 ,更讓社區有機成長 。另外 , 今年底綠點點點點將接棒 , 以 「 城市公共空間 」 議 題松持續深化空間議題 。

51


綠點點點點在實踐綠色生活的過程中 , 從社區綠色 公車 、 工具分享 、 器物改造 、 堆肥 、 屋頂菜園和互 助修理站等 , 藉由簡易的勞動和資源再生 , 試圖去 重建社區關係 。

52


城中市場

市 場 不 只 有 食 材 流 通, 以 美 學 與 教 育 打 造「 文 化 櫥窗」 今年我們輔導的起步團隊之一 「 艋舺娑婆之眼 」, 由三位家族在環南市場做生意的駱家人組成 , 致力

於環南市場口述歷史保存 ,在社造初試啼聲的他們 , 今年挑戰出版刊物 , 收錄環南市場八大情景 、 市場 二代故事 , 什麼是八大奇景 ? 八大奇景是舊市場中 的奇特光景 , 如鹹菜桶 、 菜山 、 人車共道 、 保佑市 場的石敢當 ……, 駱家人以鏡頭紀錄舊奇景 , 搶救 心裡的舊時光 。 對團隊成員羿蓉而言 , 她與家人在 得知環南市場要拆遷後 , 和家人攜手紀錄市場 40 年 來的故事與歷史 , 她曾說 :「 除了我們家族故事 , 還有其他攤商二代的故事 , 希望留給他們孩子 , 打

動他們 , 讓後代知道環南市場發生過什麼 。」 這段 話更引起我們研究市場的興趣 。

近年市場逐漸變成一個博物館 , 是了解地方最好的 方法 , 生活感特強 , 很有探討的價值 。 因應現今市 場精神 、 市場美學漸趨顯學 , 加上艋舺娑婆之眼團 隊的故事很動人 , 我們在 10 月 9 日舉辦一場 「 市場 議題沙龍 : 包容城市下的市場精神 」, 邀請城鄉市 場代表與談 「 舊市場之於城市的意義 」 和 「 更新後 的市場如何保留人文氣息 」 兩大題綱 。

「 地主 」 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宜玲主任也出席與談 ,

由於基金會是外來團體 , 起初與攤販的互動有著距 離感 , 尤其以文化角度和非商業角度來經營 ,「 有 些攤商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 也不易理解攤販面

53


東門市場

54


傳統菜市場 , 雖然平凡無奇 , 卻蘊含生命力的泉源 。 在子維的心中 , 南館市場最具人情味 , 啟發他的思考 觀察 , 也是滿滿思鄉情懷之處 。

臨的實際困境 。後來調查 、摸索不同的角力與聲音 , 再透過市場自治會會長去接觸 、 邀請攤商成為展覽

場是生活博物館 , 隨著不同信仰 、 節氣與節慶 , 架 構了相對應的商品與日常 。 市場是認識地方的重要

動來與他們討論一些新作法與落實的可能 。 此外 ,

潛移默化地提高市場攤販的自我認同 。

主角 ,以微型的擾動慢慢醞釀 ,攤商們也漸漸支持 , 也一起思考配合外國遊客消費的新作法 。 甚至會主 洪宜玲看到由外國遊客帶來市場的改變的可能契 機 。 市場的空間被打開 , 市場帶入新的人 、 新的刺

激 , 攤商嗅到這些問題後 , 便有了基金會介入的可 能 , 融舊於新 , 創造新的市場美學 , 將過去的生活 軌跡好好保留 。

起點 , 目前他接待了來自 21 個國家的外國人 , 也推 展食農教育 、 與美術班展覽合作 , 與市場互動 , 也 近年來因都市更新 、 空間老舊或不敷使用等因素 , 市場在建築本體上的更新如火如荼開展 。 公有零售

市場科何科長期盼 , 傳統市場在找到自己的優勢之 餘 , 政府也需要與外部 、 民間密切的連結與合作 。

南館市場位於宜蘭火車站附近 , 是一座公有零售大

市場的重視度似乎被提升了 , 另須思考的是市場的 想像是否僅硬體的更新 ? 市場的多樣性 、 多重功能

中的一半時間在礁溪的農事中度過 , 另一半則帶著 外國人逛南館市場 。 對他來說 , 市場是連結產地與

並在公私協力的合作與互動下 , 共同打造新的市場 意義 。 市場逐漸成為都市再生中重要的一環 , 實體

樓及延伸至附近街道旁的攤商所聚集構成的傳統市 場 。 被稱作 「 少年阿公 」 的宜蘭子弟方子維 , 一年 消費 、農村與都市的節點 ,市場也代表著職人精神 、 生意經 、 昔日風光 、 生命哲學 ……。 即便宜蘭的休 閒農業蓬勃 , 但人與農業的距離還是很遙遠 ,「 農 業部分少了一點 , 就從菜市場來補足 」, 他說 。 市

與意義 , 在更新過程中如何被保存或轉化 ? 不同屬 性的市場面臨轉型的過程中 , 如何搭配都市發展 ,

市場必定要隨著經濟跟生活習慣改變而演變 , 經營 者需要保有軟體和硬體一併與時俱進的時代觀 , 政 府須有對應的退場機制或轉變策略 , 這些皆有與整 體都市發展共同思考之必要 。

55


公宅提 供 地 方 合 作 場域 ,迸 發 新 市 民 能 量 今年本計畫在公宅這塊展現許多活力 , 健康公宅的 剎點表演工作室 、 寶貝樹親子共學實驗班 、 青年公

宅的一窩好菜參與提案 , 公宅的社造模式值得持續 觀察 ,我們 10 月 15 日在健康公宅舉辦「 公宅沙龍 」, 探討這群公宅年輕人 、 父母 、 新興團隊在臺北市的 活躍情形 、 持續度 、 與社區的連結模式是什麼 ?

過去 , 公共住宅被標籤化 , 成為鄰避設施 , 硬體上 是圍牆門禁社區 , 鄰里關係則互不交往 。 社宅的青 創計畫作為解方 , 解決公宅遭遇污名化的問題 。 公 宅內社群分布多元 , 如青創戶 、 在地區里 、 一般市 民 、 特殊戶等 , 青創計畫深具公宅內外社群連結之 意涵 , 肩負起的任務就是要對內連結社宅居民 、 營

造社區特色 , 對外尋求鄰里合作 、 成為 「 社宅好鄰 居 」。 共享 、 共居不是浪漫的生活趨勢 , 而回應了 許多社會問題 — 公營住宅讓地區機能更完整 , 搭配 社福措施的設置 , 彌補地方不足的托老托幼資源 。

青創帶來各種居民參與的平台 , 加強了社會安全網 的建置 。

租屋佔了人生最精華的時光 , 平均 38 歲以後才有辦 法在都市買房 , 租屋一定要是流離失所 、 窩囊的樣 子嗎 ? 玖樓在個人隱私和安全不被侵犯的前提下 , 56

最小化私人空間 , 最大化公領域 , 將生活的空間分 享出來 , 透過分享與互動 , 體驗變得更良好 , 並檢

討共居與獨居的硬體面( 如浴室共享 、切割娛樂區 ) 和軟體面 ( 如室友履歷 ), 白天的同事和工作環境 無法選擇 ,至少可以選擇晚上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 玖樓真正的社會影響力並不是好房子 、 受服務的室 友們 , 而是他們共生公寓所營造的社群文化 , 這個 「 社群培養皿 」 才是真正的品牌價值 。「 不想要一

個人生活 」 是所有人的居住想像的公約數 , 不只初 來乍到臺北的青年有共居需求 , 銀髮族同樣也是 。

康旻杰老師以 「 公車 」 做比喻 , 公車是一個非常都 會意象的物件 , 像是 「 包容性的試驗場 」, 想像一 個陌生的醉漢突然搭上公車 , 然後一屁股坐在你身 旁的空位 , 你會如何反應呢 ? 公宅鄰居或是公寓室

友無法自主選擇 , 卻有可能成為改變生命的關鍵角 色 , 室友的關係 , 遲早像是公宅租期的 3+3 年的限

制 , 總有要分開的一天 , 如果我們面對不再是一輩 子的居住關係 , 如何做社區 、 產生鄰里感 ? 柏賢老 師回應 , 在臺北市這樣高度流動化的城市中 , 青創 戶被稱為公宅種子戶 , 扮演著陪伴者的角色 , 同時

社區住戶 、 青創計畫執行者 、 熱血青年三位一體 , 對於每一位陪伴者而言 , 是一種當代的共居生存能 力 : 社交能力 、 陪伴能力與化解衝突的能力 。


為 了 因 應 共 居 的 需 求 , 玖 樓 調 配 出 50% 公 、 50% 私 的 合 適 比 例 , 並 不 停 精 進 硬 體上的體驗 , 如多間衛浴且分離式設計 , 讓大家上班時間不需匆匆忙忙搶廁所 。

57


社造如 何 因 應 環 境 變遷 ?與 自 然 共 生 臺北作為高發展的都市型城市 , 市民應該對珍貴的 郊山溪流具備更深的認識與關懷 , 將自然視為共同 愛護的學習資產 , 人與自然的關係需要重被新思索 和討論 。 今年萬華社大為我們輔導團隊之一 , 綠野

仙蹤社團關注雁鴨公園的生態保育和水環境 , 希望 營造「 與河相處的 100 種方法 」,在 10 月 18 日的「 水 沙龍 」 分享今年踏查成果 , 和對淡水河萬華段的親 水路徑觀察與建議 , 如雁鴨公園位於淡水河支流新

店溪與大漢溪的交流處 , 孕育寶貴的生物多樣性 , 應賦予更多的人文想像 。 這場講座分別有民間團體 、 專業者 、 社區以及公部 門的角度 , 在不同層次的河川行動的參與上 , 分享 他們怎麼思考人與河的關係 , 顯現了公 、 私部門的 合作已經是必然 , 郭中端老師提到 , 即便是社區民

眾由下而上的力量強大 , 但有些時候居民能做的也 限度 , 像一條河川上游若開發嚴重 , 這非一般民眾 可以處理 。 重要的是如何創造一個民間組織 、 專業 者與公部門的平台 , 讓大家對話有基礎之下來談出 共識 。

值得一提的是 , 不同角色對於河川的想像不同 — 政 策時常以安全 、 民生優先 , 把堤防愈蓋愈高愈好 ,

58

河岸從一處景色宜人的生活空間 , 轉為由許多嫌惡 設施或都市開發而無法容納的空間所在 ; 有些民眾

只在意淹水 、 排水 、 除草 ; 有些居民則對河川擁有 記憶 , 心中的記憶隨著建設被抹去 …… 由於不同的 聲音拉拔 , 公部門得花力氣經營夥伴協作關係 , 劉 柏宏老師有豐富的策略分析方法 , 分享在前端資料

盤點 、 中段規劃設計 、 後段維護管理等 , 都得納入 民眾參與 , 訪談在地社群 , 找出關心河川的重點社 群與里辦 , 並舉辦論壇和工作坊邀請關係人 , 分析 河相 , 如非河濱運動體健的需求 、 自然野溪生態保

育的型態 , 當中 「 溝通 」 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 這樣 才能建立真正 「 活的河川 」, 如果建立平台得使用 適當的方法 , 才能進而產出共識 。 社大 、 民間 、 公 部門的合作在此基礎上 , 疊加萬華在地長期孕育的

社群與民間能量 , 希望能夠吸引關心此議題的關鍵 者一起投入 。環境議題在今年浮現 ,不僅是淡水河 , 也不僅是萬華 , 河川 、 郊山 、 野地與生活的關係不 應該只侷限在單一的可能 , 生態的美景與功能應該 讓人們能親近 。

我們處在一個環境高脆弱的時代 , 河川必須要與氣 候變遷議題高度關聯 , 可以從社區出發 , 積極關注

氣候變遷議題 , 也可以從了解水岸植生的防災功能 下手 。 人與河的關係在當代需要跨專業 、 跨地域 、 跨部會的思考 , 方能找回一條活的河川 。


每個人對河川的期待不同 , 有理性 、 有感性 , 有功能取向 、 有懷舊取向 、 有景觀取向 , 背後更代表 著不同的治理部門 、專業者 、民間團體 、居民 ,各造需要不斷地討論 ,才能形成共識下的理想河川 。

59


60


如何拉近人與河的距離 , 把人喚回河邊 ?

由下往上營造多元社區認同路徑 臺北眾力方程式希望持續偵測不同社造議題的脈 動 ,四場議題沙龍精煉出重要的「 公共空間 」、「 市

場 」、「 公宅 」、「 親水 」 主題 , 在不同的場合上 , 多道社會趨勢以及社區力量在跨社群 、 新議題的層 面 , 猶如探針在不同的穴位探測臺北的社區動力模 式 。 臺北市的社造是流動的 , 遠遠超越傳統模式 ,

工具有議題松 、 集資 、 社區專戶 , 手法也有出版 、 走讀 、 實境遊戲 、 親子教育等 , 也能減少工作者倚 仗地方權力結構的 「 靠行 」 阻力 , 本計畫多年輕的 社造工作者 , 以 「 非典型社造 」 的手法從事社區營

造工作 , 並用更適合自己的管道靈活地進入社區 。

這樣的社造面貌已經不能再以傳統觀點與理論捕捉 特質 , 開始被接納為都會社造的常態 , 非典型社造 的用語已被接受 , 這也是臺北市新興 「 都會型 」 社 造迷人之處 。

61



63


荩⻍滞⸂倰玑䒭 涮遤➃倰㹁㸞 籏管鱀嘥䘋䕟 㻤珳⼿⸔倰㹁㸞խ꤫䒊螠խ矦榱蔊խ闒僈ず 邿㥶槇խ脌㥶ばխ嘥ꌂ愯խゟ畾ばխ卌肬䡗 㛂遤管鱀劫⯈鴍խ䑁㹻〳 繡遯鏤鎙勭⢕蔕 䳄殥鏤鎙桬㹻椺 伢䕧桬笞笧 ⴀ晝傈劍 䎃 剢

ⴀ晝㋲⡙荩⻍䋑鿪䋑刿倞贖 㖒㖧荩⻍䋑⚥㿋⼦⽂❩匌騟♲媯 贫 垜 ꨶ鑨 㛂遤㋲⡙爢㕰岁➃爢⼦㣐㷸㕜⤛鹎剚 㖒㖧荩⻍䋑㣐㸞⼦繏倛犷騟♲媯 贫 垜 ꨶ鑨

䑞デ

6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