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媒合培力計畫—成果專刊

Page 1





饥爢鸤尝饥麕涸騟 荩⻍䋑鿪䋑刿倞贖䎸

社區營造在臺灣落地深耕 25 年 , 經歷遍地開花 、 百 家爭鳴的輝煌年代 ; 然而 , 當代社區工作卻也常面 臨人力 、 技術 、 資源缺乏等困境 , 甚至長期對補助 資源產生慣性依賴 , 發展難以永續 。 因此 , 當前急 須處理的社區課題 , 便是如何促成永續經營的社區 治理模式 , 讓社區能自給自足 , 維持成長動能 。 此 外 , 讓社群倡議 , 不僅在 「 議題同溫層 」 為特定族 群關注 , 而是轉譯成常民的語彙向大眾訴說 , 使議 題發酵 , 擴大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能性 。 承上社區課題 , 本處全面啟動 「 社造點媒合培力計 畫 」,以「 起步培力 」、「 社區專戶 」及「 社區集資 」 三大主軸 , 作為社區 、 社群與人力 、 資金等資源媒 合嫁接的培力平台 ,建構社區合作共創的生態系統 。 藉以催化社區 、 社群自主發展 , 並促使公 、 私部門 及市民協力合作 , 以達城市發展 、 再生 、 社會創新 之效 。「 社造點媒合培力計畫 」 由 「 點 」 與 「 點 」 的聯結 , 串連多元的主題及社群 , 如兒童遊戲權 、 生態旅遊 、 青銀共餐等 , 並讓社區 、 社群學習向群 眾述說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 透過單 「 點 」 的議題發 酵 ,向外捲動更多居民與市民朋友共同關注公共事 。 本計畫翻轉過去社區工作資源投注的形式 , 使政府 的角色從 「 資源挹注者 」, 轉變成真正 「 培力協助 者 」, 以 「 輔導 、 協助 、 媒合 」 社區工作行動所需 支持資源 , 落實 「 社區治理 」 網絡建置的可能性 。 並將社區工作的公共訴求從 「 面對政府 」 轉向 「 面 對群眾 」 擴大公共議題參與 , 進而創造新興 「 社區 經濟 」 自營模式 , 推動社區 、 社群永續經營 。 臺北市獨特的都會型社區 、 社群性格 , 讓社區工作 不再是在地單打獨鬥 , 而是社區 、 社群共同發展出 各具特色之共同協作模式 , 我們期望透過新興崛起 的網路世代社群媒體管道 , 共同參與公共事務 , 也 期望這樣的能量持續延伸 , 讓我們得以 「 集眾人之 力 , 成眾人之事 」。


爢鸤涸⚆➿䱺⸂ 鎙殥⚺䭰➃䎸

12 年前我在社區營造學會擔任秘書長的時候 , 當時 社造學會開始研究都會的社造與鄉村的社造對於社 區想像與社區營造策略 , 包括運用工具上的差異 。 同時期還翻譯了 「 社區的力量 -- 西雅圖的社區營造 實踐 」, 用一本書的份量完整引介了西雅圖城市的 社造制度 。 我那時候對於西雅圖在社造的制度設計 包括街區議會 、 街區服務中心 、 媒合基金 、 社區規 劃 制 度 以 及 廣 布 全 市 的 P-Patch 社 區 園 圃 規 劃 系 統 羨慕不已 。 我覺得強調組織培力的社區營造與非特 定對象的公民參與在西雅圖市完善制度的支撐下有 很好的結合 , 兩者互為養料 , 形成有力的正循環 。 後來隨著太陽花學運激發青年世代躍身時代舞台 , 2014 年地方大選結果捲動開放政府風潮 , 參與式預 算 、 i-voting 等 制 度 創 新 帶 動 新 一 波 的 公 民 參 與 能 量 , 2016 年的社造 3.0 政策強調個體優先的 「 社群 性 」, 為青年 、 第二部門與個人鬆綁 , 使其更容易 接觸政策資源進入社造領域 。 這些累加的變化在短 短三年後帶來台灣社造新風景 。 尤其是都會型社造 所受的影響更大 , 青年以及更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流 動以及多重的社區認同及其靈活的社區介入 , 開始 被接納為都會社造的常態 , 在地組織的培力策略與 方法在引入社群觀點之後隨之變化 , 非典型社造的 用語越來越普遍 , 而台北可能是走得最遠的城 。 今年的 12 個案例猶如 12 支探針 , 在不同的穴位探 測台北的社區動力模式 。 並發揮針灸的效果 , 形成 城市節點 , 帶動新的能量集結 。 今年的計畫可以看 到新的公民社群試圖開創新的社造領域 。 例如特公 盟的街道遊戲開闢新的城市公共領域 、 工人先鋒隊 以社區共同體觀點檢視大學周遭店家勞資關係的嘗 試 。 像風一樣的社群以特定議題或手法操作 , 在跨 社區的範疇 , 將他們的創意才智平塗堆疊在地方既 有的紋理之上 , 與在地人事物產生交融的效果 。 夢


想城鄉協會針對街區內的無家者與經濟弱勢 , 經營 藝術創造與手做木工班 , 志在萬華區創造一個讓不

及社區集資可以為社造帶來的意義 。 在多個社區集 資的案例中 , 我們看到青年人善用網路溝通工具 ,

同階級屬性的社群自在交流的場所 。 唭投郎工作室

創新社群營造手法 、 創造豐富的網路 + 實體生活內 涵 。 然而在集資平台的訴求中 , 似乎缺少了探討背

以保護唭哩岸石的角度檢視過去生產唭哩岸石區域 的舊屋 , 創造了北投石牌住民的新連結 , 而六庄團 隊的加納仔大客廳 、 牧天工作室在文山區 、 芝山岩 的大地實境遊戲 、 萬華社大在艋舺的聲景調查 , 這 些團隊所產生的在地化學變化都令人欣喜 。 也有接 近傳統的社區營造方式 , 進入一個特定社區 , 陪伴 在地的居民組織 , 處理真實的議題而產生拳拳到肉 的感覺 。 南機拌飯團隊協助忠恕社區面對老舊整宅 的居民如何分攤公共電費的問題 , 幸福味在活化的 空屋以食物的香味吸引社區的老人聚集起來 , 導航 基金會在福佳社區舉辦很有意思的派對節目拉近年 輕居民和社區長輩的距離 , 對長者的生命史產生更 深的理解 。 還有九如社區發展協會 、 學府社區發展 協會這兩個都會裡的郊山聚落 , 利用被忽視的環境

後更具整體性問題的興趣 , 有靈活而漂亮的行動策 略 , 但背後的 「 全景觀照 」 相對薄弱 。 這是不是心 智思考與行動模式的 「 世代差異 」? 或只是我們還 沒找到適當的詞彙 , 而過於厚重的陳述在網路溝通 中不合時宜 。 總之 , 我們的努力都在讓人民成為生活的主人 , 讓 人人有能力 , 得以創造生活的美好 。 社造新生力量 結合既有的組織網絡形成繁茂的老幹新枝對我們所 愛而驕傲的居住城市能發揮多大的影響 ? 進而讓社 區生活場域真正成為改變城市的基石 ? 這個提問及 其解答需要跨世代接力回答 。

條件 , 凝聚了居民對於居住地的特色的認知 。 在 12 個團隊的實踐經驗中 , 可以發現多元社群激發 了不同的社區想像 , 進而產生多重的社區認同 , 讓 台北各處表現了蓬勃的生氣 。 然而參考黃應貴老師 在 「 21 世紀的地方社會 」 一書所關注的新自由主義 化發展 ,伴隨新資本投入 ,區域體系再結構過程中 , 新的社群性群體的文化再創造 , 兩種力量交相拮抗 所表現出來的地方抵抗以及多重的地方認同 , 我們 在台北舞台上的表現 , 似乎還少了更深更廣的全景 關照 。 台北的貧富差距 、 城中空洞化 、 開發加劇生 態綠地縮減 、 青少年吸毒等等問題的嚴重程度應該 被納入社區生活關注的視野 , 作為社區工作者 、 組 織者共同的意識架構 。

爢㕰岁➃爢⼦㣐㷸㕜⤛鹎剚猽剅Ꟁ

我們還特別針對群眾募資辦了兩場座談 , 深入探討 社區集資連結網路社群與實體生活世界的效果 , 以


湡ꏗ

ꡠ倴荩⻍滞⸂倰玑䒭 ⼧✳爢鸤㕰꥙嚌鶤

✽⸔倞➝꬗꧌须㘗鎙殥

♧饱♳遳梖ゅչ⯥留ꅾ鵦遳麥麉䨡պ⹬须㉬⹛ ㈐ㆫ䁘瀖ꋓ遤껷鿈刼䒊用宕糵瀖䗅橇

Ⱇ 猙 ⼿ ⸂ 灶 呥  爢 ⼦ 㼠 䨩 鎙殥

♧꟦姹鵔⟤⡦➃涸萤菾Ꟛ佞殥㹔

蠝螠椚䟝ꫭ䎃㙹䋑鼹箔涸⹪⹛㻜驏

爢 鸤 箻 绢 겗  ➃ 䩞 佅 䭰 鎙 殥

⸈赲➫㣐㹐䑼Ꟛ䓹㣐㼭剦⿼⨞⠒⢵铞剅 假跨㔐㹻ゅ뜩㿋䑞㜥欰䢀寒䗂肬遤⹛ Ⱏ굺Ⱏ撞Ⱏ䎋犷

㼬錒⛳腋鸏垺梖幀䏞馱㄂俒〷㻜㞯麉䨡 ㈖晆㥘涸姐ꫭꋓ⚆➿⺫㺂崣㼩 牟鴍㕨酭涸笃椚䟝㻜驏

缺⹛爢鸤㖒㾵⹪⹛罏涸♧䪾ꎘ걧 聃鋅蠝螠䌢字莅娜〷갉ꥣ

⨞ ⚥ 㷸  㷸 䖕 䙼  ꧌ 须 佟 瘼锸㠢

⟃㙹䋑捀そ⛓爢鸤꧌须呪

倞欰崞䢀䏞涸㻜驏

爢鸤怵剐倞畎爢⼦꧌须䎂〵涸黠岁䚍莅〳腋䚍


ꡠ倴荩⻍滞⸂倰玑䒭

近年 , 臺北市的社區營造面貌不停汰換 、 更新 。 網 路 時 代 風 起 雲 湧, 為 公 民 參 與 社 會 的 模 式 引 航。 2014 年 , 太陽花學運如野火燎原 , 點燃網路社群與 青年學子的熱情 , 臺灣長年累積的社會動能迸發 , 由草根運動滲透網路 , 走向年輕世代 , 在當年顯現 出不一樣的意義 。更貼切的當代社造逐漸以網路為 大本營,公共倡議除了陸戰,將另闢空戰,不再著 眼唯一的組織輻射而出。2018 年 ,我們在理論概念 、 操作手法 、 世代傳承 , 繼續有所突破 , 與嶄新的社 會公民力接軌 。 2018 年 ,全促會和更新處推動「 臺北眾力方程式 」, 發動多種實驗型構想 , 並扶植青年團體 , 在這座城 市做自己喜愛的事 。 近年我們注意 「 群眾集資 」 這 個新興領域 , 尤其注意集資 、 社造與地方公民社會 的相互影響 , 相信促進 「 實體社會網絡 」 與 「 網路 社群 」 的有效銜接 , 是推動 「 新興社造 」 最重要的 關鍵 。 一方面研究海外社區類型集資平台以集思廣 益 , 另一方面透過實作累積經驗 , 陸續與臺北都農 網 、 台南新化社大 、 彰化二林社大 、 臺北市青年社 區合作 , 發動不同類型的社區提案 , 分析社區集資 的條件特性與社群擴散效果 。我們由「社區集資」 的角度來看這個計畫的價值,設計合宜的介面與機 制,銜接流動的網路社群與強調扎根的社區營造, 並稱之為「臺北眾力方程式」。 社造與集資都是引 「 眾力 」 以成事 , 而兩力的匯流相乘 , 將帶給臺北 市豐沛不絕的公民力 。 社造形式輪轉 , 核心需求沒有改變太多 , 我們依然 追求安穩地養老育幼 、 值得信任的飲食安全 、 符合 信念的教育法律等 。 人們參與地方 , 生活與住所將 更美好 。


⼧✳爢鸤㕰꥙嚌鶤

一個計畫,四個類型,十二個社造團隊。 「 臺北眾力方程式 」 依輔導方式與團隊所具備條件不同 , 區分為四種類 型 , 以各軸線闡述北市社造特點 。 「天使投資計畫」 參考英國 Spacehive 平台的倫敦市長 「 天使基金 」, 分兩階段補助市民的募資計畫 , 先是第一次前期籌畫的 「 啟動補助 」, 第二階段 — 募資達到 80% 後 , 再獲得政府第二次的 「 加碼挹注 」。 這 樣的做法強調公私部門協力 , 團隊得到公部門資金外 , 仍要接受募資市 場的挑戰 , 對團隊自身強化 、 議題轉化 、 社群擴大是很強的催化劑 。 在 做中學 、 學中做 , 自主性提高 , 依賴度降低 , 未來有更強的能力提出更 多的集資議題 。 「募資輔導計畫」 以在募資平台募資成功為目標 , 強調社區工作者必須 重視溝通 、 故事行銷 、 跨域協作的能力 , 我們規劃許多課程 , 如服務 設計 、 正濱漁港共創藝術節募資分享 、 專案管理 、 陽光伏特家商業模式 分享等 , 與每周策略會議 , 探討網路動員 、 社群動員 、 在地動員的方法 建立 。 天使投資計畫與募資輔導計畫均以上架募資平台並達標為目標 , 2018 年本計畫兩團隊募資案 「 兒童重返街道遊戲 」 和 「 唭哩岸石文化 銀行 」 均募資成功 。 「社區專戶計畫」 的 「 專戶 」 是政府與社區之間永續合作的介面 , 公部 門資源與社區資金皆統一注入專戶 , 並找到一個兼具社會徵信與成本可 行的機制 — 會計協議程序 , 使財務透明 、 行政簡化 。 專戶適合特定對象 ( 如已具公信力的地方組織 ) 設置 , 並以此作為申請公私資源 、 推動公 私協力的機制 。 「人才支持計畫」 的團隊均須有一位 「 社造人才 」 成員 , 臺北市培訓了 大量的青年社區規劃師 、 社區營造人才 。 結訓之後卻缺乏舞台 , 未發揮 應有的培訓效應 , 本類型將目光落在 「 人 」 身上 , 提供場域 , 讓人才適 性發展 , 並提供微型啟動資源 。



鼩䧮暶蒀 Ⱇ㕨遤⹛耢湅

㈐ㆫ䁘俒⻋䊨⡲㹔 9 ㈐䫏龥

坿麉遳漡ˌ ꁈꅽ遳麥麉䨡渿Ⱙ

չ㸛隌荩⻍鎹䥊⛓瀖պ ㈐ㆫ䁘瀖ꋓ遤껷鿈刼

㣔⢪䫏须鎙殥

㣐ず⼦ 關鍵字| 兒童遊戲權 、還街於民 、

⹬须鰊㼬鎙殥

⻍䫏⼦㼤颩遳 贫 關鍵字| 文資保存 、 群眾募資

群眾募資

特 公 盟 長 期 關 注 兒 童 遊 戲 權, 監 督公部門改善遊戲空間與多元公 共 建 設。 公 園 裡 的 遊 具 除 了 罐 頭 生產般的模板鞦韆 、塑料溜滑梯 ,

如 台 大 校 門、 北 門、 軍 艦 岩 等 處 處 有 其 蹤 跡。 然 而 在 古 蹟 拆 除、

兒童有沒有回到從前多元玩耍的 可 能? 由 一 群 公 民 力 蓬 勃 的 爸 爸

修 復 的 過 程 中, 珍 貴 的 石 頭 被 當 作 垃 圾 棄 置, 難 道 石 頭 不 能 再 利

媽媽組成 , 特公盟在 2018 年挑戰 群 眾 募 資, 以 大 同 區 為 起 點, 逐

用 嗎? 除 了 灰 飛 煙 滅 以 外, 有 沒 有建立「 永續石循環 」的新生機 ?

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

唭 哩 岸 石 是 北 台 灣 特 產 的 石 頭, 堆 疊 起 臺 北 人 溫 暖 光 亮 的 記 憶,


荩抓㣆䟝 㙹ꀀ斊鸤⼿剚

䘞䛔爢⼦ Ⱏ㥪剚䘋䊨㕰

♧꟦姹鵔⟤⡦➃涸 萤菾Ꟛ佞殥㹔

爢⼦Ⱏ㥪䖰䗱ⴀ涮

爢⼦㼠䨩鎙殥

蠝螠⼦䑞䊝遳 贫 關鍵字| 藝術創新 、 多元包容

⽂堥䬜궤

蠝螠⼦⚥螠騟✳媯 贫 關 鍵 字 | 青 年 擾 動、 空 間 經 營、 共享經濟

以 剝 皮 寮 為 據 點, 聚 集 一 群 在 地 青 年, 針 對 無 家 者、 經 濟 弱 勢 者

南 機 場 第 二 期 整 建 住 宅「 忠 恕 社 區 」 一 處 空 間 — 南 機 拌 飯, 目 前

開辦藝術創作課以及手作木工班 , 用 溫 柔 的 步 調 經 營 藝 術 基 地。 倍

由 一 群 年 輕 人 經 營 作 為 工 作 室, 經 營 廚 房 送 餐、 小 家 電 檢 修 等 活

感 現 代 社 會 疲 怠 又 脆 弱, 進 而 將 畫 室 開 放 給 所 有 大 眾, 運 用 不 同

動。 由 於 缺 乏 財 務 分 攤 的 機 制,

媒材 、特殊的創作方式 ,包裹「 消 弭 差 異 」 的 主 題, 提 供 一 個 不 同 族群共同安頓的居所 。

忠恕社區未來將無法繼續負擔公 用 電 費, 將 造 成 走 廊 照 明 不 足、 抽水馬達無法運轉等嚴重的公共 安 全 問 題。 因 此 南 機 拌 飯 與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共 組 志 工 團, 建 立 公 用 費用認養機制與籌組管委會 。


Ⱉ䎥

⛉㥶爢⼦涮㾝⼿剚

⸈赲➫㣐㹐䑼ˌ 遳⼦瘼㾝佦✲⚮耢

假跨㔐㹻ゅ 뜩㿋䑞㜥欰䢀寒䗂肬遤⹛

➃䩞佅䭰鎙殥

蠝螠⼦⸈赲➫㖒⼦ 關 鍵 字 | 藝 術 展 演、 街 區 串 聯、

⽂度⼦灇瑖ꤎ騟✳媯 贫 關鍵字| 環境復育 、 生態觀光

青年擾動

與 在 地 藝 廊 進 行 統 籌, 與 在 地 商 家 合 作, 以 街 道 騎 樓、 店 家 作 為

麗山農場的生態池由於長期失修 , 逐 漸 枯 竭, 褐 樹 蛙 銷 聲 匿 跡, 透

展演空間 ,策畫主題性展演活動 , 如 以 店 貓 故 事 為 亮 點 的「 貓 蹤 」

過 生 態 池 整 治 活 化 行 動, 使 原 本 荒 蕪 的 生 態 場 域 得 以 恢 復 生 機。

展、 國 小 加 蚋 仔 街 頭 創 作、 長 輩 講 古 等, 成 功 使 各 世 代 關 懷 街 頭

整 治 行 動 由 居 民 身 體 力 行, 如 淨 溪 與 排 除 淤 積、 使 用 生 態 工 法 鋪

巷 尾 的 風 景, 攪 動 加 蚋 仔 地 區 兒 童到長輩的地方情感 。

設 步 道、 減 少 水 泥 覆 蓋 率 等, 動 員 社 區 一 起 投 入 環 境 改 造 工 作, 盼喚回流浪的珍稀褐樹蛙 。


䎋犷㄂ 爢⼦䊨⡲㕰꥙ 䎋犷㄂

暜㣔䊨⡲㹔 䒊圓崞⻋爢⼦ 俒〷涸 0 0 欰䢀禺ˌ㡦꟦䞕

頿㕰岁➃ 㼬菕㛇ꆄ剚 犷⢕ꫭꋓ隶酤莅姐㈖崣㼩

➃䩞佅䭰鎙殥

蒺卓껻虋㕨

㣐㸞⼦䌌㣐騟 䋀贫

㡦卌⼦蓐㿋䀵㖒⼦

㡦卌⼦俒卌騟 䋀 䒚 贫

關鍵字| 青銀共餐 、 社區廚房

關鍵字| 實境遊戲 、 文史導覽

關鍵字| 青銀共學 、 世代包容

幸 福 味 長 期 在「 芒 果 香 草 園 」 空 間 辦 理 一 周 兩 次 的 長 者 共 餐, 聚

牧天工作室在文山區曾推出「 尋找 河 神 」 實 境 導 覽, 這 次 轉 移 陣 地

在 福 佳 社 區, 長 輩 有 規 律 的 社 區 活動 ,然年輕人「 居住 」在這裡 ,

焦 「 一 起 吃 飯 」, 真 誠 地 與 社 區 居 民 交 流, 邀 請 大 小 朋 友 共 學、

在士林區推出第二彈「 士間情 」, 以 遊 戲 化 方 式, 將 枯 燥 的 文 史 變

卻 沒 有「 生 活 」 在 這 裡, 青 銀 相 互 理 解 無 法 一 蹴 可 幾, 需 要 靠 小

共 煮、 共 食。 今 年 擴 大 辦 理 料 理 共 作 教 室、 共 享 餐 桌、 試 吃 大 會

得 生 動 有 趣, 是 非 常 新 潮 的 社 造 嘗 試。 芝 山 岩 地 區 擁 有 豐 富 的 歷

小 的 日 常 慢 慢 堆 疊 而 起。 青 銀 歌 唱 的 前 期 練 習, 需 兩 代 互 相 拜 訪

等 活 動, 鼓 勵 社 區 長 者 多 多 善 用 自 己 的 豐 富 經 驗 與 能 力, 走 出 家

史 與 生 態 資 源, 如 信 仰 中 心 惠 濟 宮、 芝 山 文 化 生 態 綠 園 等, 更 整

練 習, 才 能 完 成 一 場 表 演, 盼 未 來能激發青銀彼此感興趣的動能 。

門 , 找回自信與人際的連結 。

合 地 方 文 史 工 作 者 的 文 史 資 料, 累積訪談文本 。


㷸䏎爢⼦涮㾝⼿剚

荩抓䊨➃⯓ꍵ⼿剚

耫欰♶䜂 9 蠝螠爢㣐

返踸㿋㥪㖒倰ˌ ꫭ虋 %*:䠦虋欰 崞

佟㣐䩧䊨㖒㕬锅叆⿻ ⹪奚來肬鎙殥

蠝螠耫갉⽫韍

➃䩞佅䭰鎙殥

㣐㸞⼦繏倛犷騟㔋媯 䋀 䒚 贫

俒㿋⼦

蠝螠⼦⽂㻞騟 贫

關鍵字| 綠資源 、 社區女力

關鍵字| 勞權教育 、 實驗型社造

關鍵字| 音景採製 、 藝術引入

在蟾蜍山有一座香草公園—光山 公 園 , 成 為 當 地 的 「 神 農 園 」,

工 人 先 鋒 長 期 在 各 校 製 作「 打 工 地 圖 」, 調 查 大 學 周 邊 薪 資 、 工

對於一座城市細節的認識與探索 , 除 了 熟 悉 的「 視 覺 」 之 外, 是 否

豐 富 的 香 草 與 青 草 生 長 於 其 中。 由 社 區 志 工 照 料 呵 護, 如 何 運 用

時 等 勞 動 條 件。 今 年 以 政 大 為 據 點, 特 針 對 校 內 同 學 編 寫 勞 動 權

還 有 其 他 的 方 式? 聲 音 是 能 夠 鮮 活 呈 現「 當 下 」 的 一 項 媒 介, 萬

香草也成為社區媽媽的動腦日常 , 開 設 社 區 活 動 如「 咸 豐 草 」 手 工

益 手 冊, 介 紹 勞 動 法 令 中 關 於 薪 資、 保 險、 工 時、 職 安、 性 平 等

華 是 一 個 生 命 力 蓬 勃 的 音 材 庫, 糖 廍 蔗 葉 沙 沙 聲、 山 水 市 場 砧 板

香 皂 製 作、 研 製 雜 草 料 理、 雜 草 烘 培 坊, 增 加 社 區 忙 碌 的 中 生 代

青 年 打 工 常 遇 到 的 問 題, 並 與 校 內 老 師 合 作, 借 用 其 課 堂 由 講 師

與 菜 刀 的 敲 擊 樂、 龍 山 寺 香 客 們 喃 喃 祈 禱 聲 ……, 透 過 音 景 採 集

居民互動交誼的機會 。

實地講授 。

人 課 程, 學 習 城 市 聲 音 風 景 的 採 集。


✽⸔倞➝꬗꧌须㘗鎙殥 㣔 ⹬

⢪ 须

䫏 鰊

须 㼬

鎙 鎙

殥 殥

⫄窡䌢字爢剚⚥涸㭶狲秋⺫ そꏗ

䧴✽⸔涸

겙⤛䧭涸字欰㣐✲ 緄〡㔔䥰罜欰 窡爢鸤

垦剚➫

鿪僽歋ꁈꅽ㼭

爢⼦꧌须

籽ざ笪騟莅⫄

殹笪騟莇饱

倞涸剪⹡

捀箁♴遤捀Ꟛꡬ倞庉麥

佟屛倞僤䬪㾝佟屛晝㕮 派姻纏

莇㷸䒊䑔涸蔊

荩匌簖遤꽢⨋ꀀꄴ

㭶㪟䎂奚麉遤雊字饥ⴀ㹻Ꟍ瘞

侸♶幢涸椚䙂ꬒ衽箁♳盘麥ꅿ抡敦⾲ 笪騟涸搂黇䒼㾂侫갠嫦♧䨩涸Ꟍ璭

⦭ꬒ


♧饱♳遳梖ゅ

չ⯥留ꅾ鵦遳麥麉䨡պ⹬须㉬⹛

〫剤䫒陾〳⟃㼓遳㌨♧㜥㥪梖涸遳麥麉䨡渿Ⱙ 俒꤫䗞ばխ鼩䧮暶蒀Ⱇ㕨遤⹛耢湅 㛂遤㕰꥙鼩䧮暶蒀Ⱇ㕨遤⹛耢湅

街 道 視 野 空 間 大, 助 於 孩 子 的 視 知 覺 能 力, 遊 戲 過 程 需 要 判 斷 空 間 距 離、 各 種 形 狀 與 顏 色的街道地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跨領域專業結合的團體 , 為了孩子 。 在倡議兒童遊戲權的路上 , 特公盟應用

特公盟關注的不只是公園裡的兒童遊戲場 , 兒童遊 戲場雖然是特公盟行動的起點與立足點 , 但更想推

到的專業包含資料收集 、 研究分析 、 媒體公關 、 行 銷傳播 、組織動員 、規劃設計等 ,但支撐團隊集結 、

動的是日常生活環境中 「 遊戲權 」 的關懷與實踐 , 所以從來不只關注遊戲場跟公園 , 也關注任何有機

一路走來與成長的 , 卻是家庭 、 學校 、 和目前台灣 社會仍在累積中的另一種 「 非 」 專業 - 公民素養 。

會 「 被遊戲 」 的地方 。

自 2015 年 10 月成立後 , 積極關心公園遊具設置的 親子需求 ,在兩年半的運作中 ,深刻體認大眾對「 兒 童發展 」、「 兒童遊戲 」、「 遊戲空間設計 」、「 遊 戲中的風險 」、 及 「 自由遊戲 」 等形塑 「 兒童友善 城市 」 的認識不足 ,高水泥覆蓋率、罐頭遊具、肥 胖與視力諸如此類的文明病等問題叢生,皆剝奪了 兒童遊戲及發展的權利,孩童也在諸多以安全為名 的限制之下,漸漸失去了遊戲的能力。

關於兒童遊戲空間 , 二十年前在臺北市地區環境改 造計畫曾有 「 遊戲巷 」 議題 , 幾年之間永康街 、 文 山 、 萬華各區都曾有通學巷的劃設及改造 。 但不知 是因當時遊戲巷通學巷施作方式侷限 、 推廣傳播力 有未及或其他緣故 , 近年來 , 若不是特公盟這群家 長從青年公園碉堡遊具消失事件之後 , 從抗議而展 開對兒童遊戲權 、 參與權的大聲呼喊爭取 , 相關議 題其實已消失多年 。


或 是 需 要 排 隊 10 分 鐘 只 能 溜 一 次 的 公 園 。

遊 戲 場 不 只 是 在 室 內 看 不 到 天 際 的 空 間 、


訴求爭取的項目從二十年前的遊戲空間 , 到現在的 遊戲權力 , 我從特公盟的倡議及組織運作中 , 學習 到 城 市 的 眾 力 關 注 是 不 斷 變 遷, 而 不 曾 消 逝。 與 二十年前的運動相較 ,口號從空間到「權力」,我 認為是特公盟對問題的解析更能貼身了,降落定著 在記憶、生活、人與人間最直接最共同的接觸感受。 也於是在倡議工作中 , 我看到特公盟更多外顯的與 人連結 、 溝通與尊重他人的態度和能力 , 為共利奮 戰的同時 , 懂得迴向每一個自身 , 讓我驚艷公民素

養的內涵是這麼的素樸根本 。 這些點滴 , 必有學習脈絡 , 我相信是二十年的社區 營 造 路, 給 了 力; 學 習 的 場 域, 來 自 社 區。 培 力 empowerment 發生了 , 參與者習得的 , 未嘗不能說 是一種社區專業 。 市民社會是一場需要累積改變 、 累積時間的漸進革命 , 特公盟的產生和行動 , 讓我 相信這場革命已經發生 , 而且可以持續期望它帶來 的社會前進 。

道路除了通行的功能,遊戲是否也能在此進行?打開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讓城市重視孩子們的存在。


꤫䗞ば

⡲罏➝稲

蠝螠爢⼦㼭㷸頾顑➃〵抓㣐㷸䒊眡莅㙹ꀀ灇瑖䨾焚

㡦乩剤㢵䎃爢⼦鋊殥竤뀿䲀⹛歋♴罜♳涸爢⼦鏤 鎙莅橇㞯佖鸤⟃瘼㾝假麉瘞倰䒭䲀䑞蠝螠ㅷ晦


㈐ㆫ䁘瀖ꋓ遤껷鿈刼䒊用宕糵瀖䗅橇 㸛隌荩⻍鎹䥊⛓瀖㋎ꄁ娜〷尐漗鎹䥊 俒䓹䏭蔊

㛂遤㕰꥙㈐ㆫ䁘俒⻋䊨⡲㹔 9 ㈐䫏龥

北投科技園區唭哩岸石盤點

非典型 的 集 資 案: 綿 密 的 文 化 保 存 初識「 唭投郎 」團隊 ,是在今年將邁入盛夏的時光 , 我與一位朋友相約 ,拜訪團隊創辦人 ,同時也是「 唭 哩岸文化工作室 」 創辦人的李庚霖 , 在踩點式的節 奏中 , 揭開唭哩岸聚落的今昔面紗 , 也是頭一次認 識了 「 唭哩岸石 」。 我們在接下來的 「 臺北眾力方 程式 」 專案 , 再度遇見 , 並且擔任了他們集資案的 輔導業師 。 過程中感受到 ,「唭哩岸石」的文化保 存是綿密而漫長的工作,如何將石頭轉譯成具有溫 度的、引人注目的存在? 庚霖迄今所做的諸多努力 , 訪問地方現存的打石師傅 、 拍攝紀錄片 、 培育地方 人才籌組在地團隊 、 甚至嘗試發起線上的群眾集資 案 ,每一樣都不簡單 。從一個地方青年的個人關注 ,

到引眾人之力 , 讓越來越多人關注 , 進而參與成為 一份子 , 讓人感佩不已 。 「 發 起 線 上 的 群 眾 集 資 案, 究 竟 是 衝 著 經 費, 還 是希望能引發更多人關注 ?」 當初 「 唭投郎 」 團隊參加 「 臺北眾力方程式 」 專案 , 所提之願 , 很大的一部分 , 是以集資這個新方法 , 突破同溫層 , 觸及新群眾 , 因為唭哩岸石頭的保存 與再運用 , 實是所有臺北人共同的文化資產 , 不分 什麼門檻 , 庚霖也希望更多人認識並關注 。 於是 , 很重要的關鍵就來了 , 如何讓非屬文化資產保存界 的人們 , 能支持與加入 ? 恰好 , 臺北市洲美社區 、


中正高中打石體驗


蘆洲李宅以多彩的唭哩岸石構築

軟橋地區將開發為 「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 」, 裡面蘊 含了許多豐富可再利用的唭哩岸石 ,急需好好普查 ,

我認為 , 它與時下的集資案不太一樣 ,做為「唭投 郎」推出的第一個集資案,象徵意義濃厚,所以,

並進行後續的石頭分類處理工作 , 否則只會淪為廢 石不用 。 以此為時事契機 , 構成了一部分集資案的

他們不僅是需要運作資源銀行的費用,也是想讓贊

主軸訴求 , 也是讓未曾接觸過的民眾 , 對於唭哩岸 石的迫切保存 , 擁有更具體的輪廓 。

基礎。 而且 , 庚霖也不斷地 , 在線下各個地方 , 發

然而 , 解構 「 唭投郎 」 的第一個集資案 , 策略的縝 密程度遠超過單一事件的層次 , 還包括了大量足以 取信大眾的堅實基礎 , 如 : 以往的實績 、 今年的推 展 、 大量的媒體報導 。 甚至 , 還梳理了整個唭哩岸 的打石產業之前世今生 、 自庚霖投入以來的唭哩岸 石發展時間軸等 , 讓群眾對於他們在地方耕耘的成 果及未來 , 有目共睹 。 他們厚實且持續不斷地保存 文化 , 多層面的信任 , 交織成繁複而綿密的網 。 這 張擘劃願景的大網以 「 打造全台第一個唭哩岸石資 源銀行 」 為最主要的軸線 , 一點一滴地 、 一步一腳 印地詳實陳述以上內容 。

助的群眾好好認識他們,做為未來再度發起集資的 起介紹募資案的種種活動 ,在不同的募資階段加溫 , 也成功讓許多不認識的新朋友 、原本支持的老朋友 , 投入資金 。 如同我所觀察到的 , 整個募資的過程是 紮實沉穩的文化工作 , 持續地滾動 。 很高興 「 唭投 郎 」 第一個募資案成功達標了 ! 未來仍可期 , 讓我 們再繼續支持與關注吧 !

䓹䏭蔊

⡲罏➝稲

纈⹬⵹箁置罶罏莅錚㻌㹻植⟤耷倴頿㕰岁➃〵⻍䋑 㹐㹻俒⻋㛇ꆄ剚㹐㹻鴍㜥剎㛂遤䕥⻋✳卌爢㣐ㄤ㋐ 坿⥃肬ꤎざ⡲⹬须呪


⻍䫏俒〷麨➃ 嘥敉

⻍䫏铞剅➃ⶾ鳵➃ 卌兰嵳

⚥姻넞⚥㖒椚罉䌌 㷟稣

俒⻋须欴㸛隌罏 諽俒匋

⻍䫏ⶾ瑠꟦ⶾ鳵➃ ꓃⽈⨀

䩧瀖䌌⩬ 闒拨㿋

剪⹡鏤鎙䌌 卌䪭嫏

影厬涸俒⻋䛌䙳⟨㶩 Ⲵ㸻뇷

珏㶩갉坿ⶾ鳵➃ 歊㹁鞮


Ⱇ猙⼿⸂灶呥 爢

⟃䖃Ⱇ猙ざ⡲ 䎃欽㸤 䔞䚍 䏨—

酢⸔妵㔔䥰呍ꌼ갭㖈殹

䙐鋕✫爢鸤欰䢀涸隶⹛㔔稇莅

㔔姽䧮⦛鏤鎙✫Ⱇ猙ざ⡲涸须彂宐

㼠䨩

荈硁妵莅酢⸔妵ず儘䯄岤

♶「剚鎙䎃䏞ꣳⵖ 鎙✲⹡䨾鹎㜥增阮 㟞⸈钸㔔 ꐏ

⚛鼝锞Ⱇ渤顑⥌涸剚

乏怏

ⰗꟚ鷴僈

㟞⸈傈䖕Ⱖ➮㽷贖䧴字꟦ⴀ

ⴀ⸂涸䠑격


♧꟦姹鵔⟤⡦➃涸萤菾Ꟛ佞殥㹔 雊崩嵠涸䗱衆艁

俒랔蔊䟃խ荩抓㣆䟝㙹ꀀ斊鸤⼿剚 㛂遤㕰꥙荩抓㣆䟝㙹ꀀ斊鸤⼿剚

在萬華駐點並深入社區生態的夢想城鄉表示 , 從清 代開始 , 艋舺就因為商業高度發達 , 許多底層勞工 都會在這裡尋求臨時工作機會 。 加上前述諸多百年 寺廟林立 , 不少宗教信徒在參拜完神明 、 祈求健康 平安後 , 會希望能藉由施善的行為 , 增加自己的福 澤庇佑 , 所以也更願意將資源拿到龍山寺對面街友 和底層勞工大量聚集的艋舺公園發送 。 許多經濟弱 勢者知道這裡可能取得生活物資 , 自然也會奔相走 告 , 以致原本分散在大臺北地區其他區域的街友或 底層勞工 , 也大量向萬華聚集 。 加上艋舺原本就是

者性別消費的重要區域 。 眼見艋舺產業落寞 、 弱勢族群大量聚集 、 青年朋友 對此地充滿負面刻板印象和恐懼 , 夢想城鄉協會認 為 ,若能發揮社會設計的創意思考 ,為傳統產業主、 街友和經濟弱勢者,以及包含生長在中萬華或其他 區域的年輕人,搭起一個社區營造的合作平台,便 有機會創造跨階級相互瞭解、彼此合作的人際連結, 進而共同為這個社區構思一套由 「 藝術 」 為根基的 發展策略 。

性產業長期且大量聚居之地 , 也成為這些經濟弱勢


木工班大哥在製作的時光中重拾創造的成就

想不到彈珠也能作畫吧?


三年多來夢想城鄉為無家者開設藝術創作課程以及 手作木工班 , 過程中發覺不只是無家者 ,每個人都

讓夢想城鄉的 「 開放畫室 」 在藝術療育議題上標舉 旗幟 , 聚集了更多青年同好的加入參與 , 我跟夢想

有勇敢及脆弱的一面需要陪伴,透過彼此的陪伴, 互為成長支持,建立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社會空間。

城鄉雖是舊識 , 但這次小組成員的 style 異於以往的 印象 , 有吃檸檬派的感覺 , 超清新 。 年底前 , 畫室

今年 8 月申請到臺北眾力方程式的補助 , 以開放畫 室 「 Open ! 城市繪流基地 」 為題 , 將剝皮寮基地改

的進度訂在穩定專注地嘗試教案開發 , 以及參與者 互動與回饋分析 , 作為明年度產品修正的依據 。 然

造為一開放民眾進來參與 , 可以自由探索媒材的創 作空間 , 在各式輕鬆日常的主題中 , 找回創作的熱

而 , 這段等待發酵的過程期間 , 小夥伴們各種發現 與轉換的累積 , 如泡泡一樣一個個冒出頭來 , 像蓄

情 , 也對自己的生活有更不一樣的想像 。

勢待發的沉穩新兵 , 在鴨子滑水中期待迎來明年更 多的開創與發展 。

本計畫除協會原有夥伴提企畫案 , 還邀請具備社會 實踐熱情的藝術家 , 駐點剝皮寮共同打造 。 期初幾 次在基地的開會討論及活動模擬 , 經常一聊欲罷不 能就幾小時過去了 , 大家很能自在地充分提問及相 互補充經驗 , 其中很多想像的畫面會經常跳出來 , 一種奇妙地經驗 , 好像滑入了另一種時空 , 這溫暖 空間的真實體驗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及信心 。 臺北眾力方程式今年第一年的社區媒合培力計畫 ,

랔蔊䟃

⡲罏➝稲

笃럊럊럊럊磌秋韵俒⻋✲噠剤ꣳⰗ぀Ⱏずⶾ鳵➃ 爢鸤歲涸ꅾ銴➃暟嶍駈瑠꟦竤斊笃欰崞爢⼦斊 鸤瘞걆㚖


蠝螠椚䟝ꫭ䎃㙹䋑鼹箔涸⹪⹛㻜驏 爢⼦Ⱏ㥪䖰䗱ⴀ涮 俒ゟ䙼⭳խ劫⯈鴍

㛂遤㕰꥙䘞䛔爢⼦Ⱏ㥪剚䘋䊨㕰

身處忠恕社區 , 魔幻的旋轉樓梯 、 稜角分明的外露 管線 、陰暗的走廊與陽光灑落的戶外空間壁壘分明 , 老房子的濃厚氛圍將人吞入 , 彷彿一座時空錯置的 迷宮 。 日治時期 , 這一帶作為機場疏散所用 , 因而 保留雄赳氣昂的 「 南機場 」 之名 ; 國民政府時期 , 大量軍眷遷入 , 政府在此建立 「 忠恕社區 」 第二期 整宅 , 可說是最早的公共住宅 。 年代悠久的龐大環 形建築 , 包容了一群城市邊緣的居民 , 展現了堅強

剛硬的生命韌性 。 忠恕社區歲月況味濃厚 , 然卻有一處生機盎然 , 在 地下室空間有一群青年承租至此 , 並以可愛且頗有 團圓之意的 「 南機拌飯 」 四字為空間命名 。 打造一 個 「 共享經濟 」 的實驗烏托邦 , 進行家電檢修 、 共 煮共餐活動 , 平時更將閒置空間分享給萬華夥伴共 駐 , 如人生百味石頭湯 、 綠點點點點工具分享 、 夢 想城鄉木工班 、 芒草心起家工作室等 。

集資影片拍攝過程與居民互動


管委會 之 外 的 想 像 今年南機拌飯的青年們發起新的計畫 , 希望可以在 所有權戶跟租客混合的生活中 , 找尋共好的途徑 。 長期與社區互動的他們 , 在訪談裡探尋居民的真實 需求 ,並且透過社區內部募款及政府補助作為經費 。 其中 ,提案核心以促使居民自發性創建管委會為核 心,並以激發居民參與為施力點,包含導入住民參

社區活動中與居民溝通社區議題

與推廣影像拍攝、社區募款餐會、義賣活動、社區 報等,都讓社區有更多討論的可能管道,不會陷入 只著重處理權利義務規範的討論中,而是為社區住 民的共同使命感埋下根基。 這些經驗應該可以做為 目前臺北都會部分未成立管委會的建築空間借鏡 , 也成為本年度行動最重要的核心 。


南機拌飯空間一隅

公私協 力 的 彈 性 機 制 社造本是一條溫潤耗時的長路 , 居民或多或少展現 了對新改變的戒心 , 且部分經濟弱勢家戶無力分攤 管理費 , 加上超過 500 戶的複雜規模 , 現階段難有 足夠人力整合籌組管委會 , 因此共好會仍維持 「 募 集公共費用認養人 」 為目的 , 以持續性宣傳溝通 、 財務公開透明及志工團招募與經營 , 以適當的步調 多管齊下推行 。 這次計畫透過公私協力的溝通 , 將 資源轉換成之後社區培力的可能性 ,給予在地青年

仍有許多老舊的公寓大廈並未成立管理委員會 , 管 理良善者能透過鄰里關係維護建築的公共空間品 質 , 管理不善可能就會出現公共設施失效的狀況 。 然而 透過「共好會」這樣肩負經營管理與社區共識 的組織,除了短期解決社區面臨的建築物管理問題 外,亦可能提供更多社區共識的建立,並創造了租 客參與的可能性, 有助於未來各種社區再生的想像 擴張 , 本案所累積的 「 共好會 」 經驗可說是非常寶 貴。

足夠的信任支持,展現了當代臺北市公私協力的信 任感與彈性機制,都是推動社會參與的關鍵價值。 新社區 管 理 經 驗 累 積 目前臺北市新建的公寓大廈都必須設置管理委員 會 , 多半在處理相關權利義務與硬體的維護 , 軟性 的活動則依據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規劃 。 然而目前

ゟ䙼⭳

⡲罏➝稲

兞愯ⶾ䠑剤ꣳⰗ぀㛂遤Ꟁ竤斊ぐ䒭騗㚖㼠呪㥶鿪 䋑鋊ⷔ兞錚鏤鎙橇㞯來肬⿻爢⼦斊鸤瘞⚛竤斊 顛䭫贫Ⱇ字剚䨾չ鱲錬瑠꟦պⰟず䊨⡲瑠꟦


爢鸤箻绢겗 ➃

Ꟁ䎃荩⻍䋑㛆鎯ꫭ䎃爢⼦鋊ⷔ䌌 ➃䩞

恞佪䥰

穡鎯䖕㔔緄⛘莻〵

爢鸤涸影䏞㖈倴➃

鸤涸饱럊ㄤ湡垦 爢纈㯯넓儘➿

爢⼦斊鸤

劢涮䳸䥰剤涸恑 ➃涸㛆귢僽爢

㖈➃纈Ⱘ⪔넞䏞崩⹛䚍涸

㥶⡦귢䧭⚛崞欽➃⸂须劥

럊❮⻍䋑爢鸤涸礶䕙䏞

劥鎙殥Ꟍ壋捀㕰꥙䧭㆞갭Ⱘ⪔荛㼱♧⡙

ㄐ⸂

鸤➃䩞

⫄窡爢鸤涸乽⡲➠搭Ⱘ剤㸐涸欰

⡎倞涸橇㞯ㄤ䮋䨞⛳♶倬涸ⴀ植

剤䗱䫏Ⰵ爢⼦籏넓斊鸤䊨⡲涸➃ 㖈椚䟝莅植㻜⛓꟦

⣜莍糒糵

䭰糵㖒䷬程⵹鹎


⸈赲➫㣐㹐䑼Ꟛ䓹㣐㼭剦⿼⨞⠒⢵铞剅 遳⼦瘼㾝佦✲⚮耢 俒勛匋琐խ鿓剅榏 㛂遤㕰꥙Ⱉ䎥

白舍藝廊一隅

加蚋仔 , ㄍㄚ ˇ ㄌㄚ ˊ ㄚ ˋ , 是凱達格蘭族語 gara 音譯而來 , 意為沼澤 , 為 今南萬華一帶 。 六庄是由一群在南萬華的加蚋仔地區長大的年輕人所組成 , 熱 愛自己生長的土地 , 希望大家除了認識 「 艋舺 」 外也知道 「 加蚋仔 」 這個萬華 地方 , 從爭取捷運站以 「 加蚋站 」 命名開始 , 固定聚會 、 舉辦活動 , 持續捲動 藝術 、 教師 、 研究生 、 土木等各行各業的夥伴 , 投入社區的工作 。 六庄今年以「 加蚋仔大客廳 」為名 ,將街道巷弄 、鄰里店家打造成遊戲 、學習 、 展演場所 , 猶如家裡的客廳一般 , 日常在裏頭流轉體現 。 過程中除了邀請藝術 家結合各商家設計 「 店貓 」 圖樣 , 製作貓蹤地圖 , 孩子拉著爸爸媽媽 、 阿公阿 嬤跑遍店家蒐集店貓 , 把家裡的大人都帶到了街上 。 六庄與萬大國小的學生在 加蚋仔地區寫生 , 在騎樓展出作品 , 另外舉辦講座活動 、 交流聚會 。 這些豐富 的行動 , 無非是希望將不同世代的故事 , 透過加蚋仔緊密的人情串聯 , 凝聚出 專屬這塊土地的精彩價值 。


1

2

1 隱身餐廳裡的貓咪蹤跡 2 加蚋仔在地藝術家林俊安依店家故事重繪店貓,毛孩的逗趣形象吸引小 朋友穿梭街頭巷尾,尋找喵~蹤跡,靜謐的社區似乎又因笑聲轉動起來了。

由於組成年輕 , 十分熟悉地方歷史 、 環境 , 加上近 年有一些年輕的愛鄉人洄遊開店 , 這些地方人際網 絡 , 都是團隊重要的合作對象 。 青年憑藉衝勁和創 意 , 與在地商家設計 「 店貓 」 圖樣 , 並設計了許多 品質甚優的美學設計的傳單 、 印刷品 。 這些 扣連在 地脈絡的行動,加上創新的活動企劃,使得有更多 新舊店家觸及更多意料之外的蛋白圈群眾。 社區的異質與豐富度永遠比我們想像來的大 , 團隊 在這一次行動中也感受到必須衝破同溫層 , 才能對 於社區有完整的認識 。 而在實驗各種在地資源連結 的可能性後 ,未來如何累積更紮實的在地基礎資料 , 進一步形成加蚋仔的地方生活資料庫 , 仍必須向外 觸及不同的群體 , 將已經一塊塊磚瓦堆疊起的加蚋 仔印象更加穩固厚實 。

勛匋琐

⡲罏➝稲

㖒倰俒〷䊨⡲罏剎竤⿮莅捦⢵〵鮦꣚ꅽ㿋꘮麥 荩⻍䋑用⹛暟㕨瘞贖涸〡鶤娜〷锅叆⚛⼿⸔㣐㸞⼦ Ⱇ䨾鹎遤չ饥隡㣐㸞俒⻋眏պ涸俒〷锅叆䊨⡲


假跨㔐㹻ゅ뜩㿋䑞㜥欰䢀寒䗂肬遤⹛ 字帩彰㸛隌橇㞯 俒꤫嫯喛խ詎㸪潈

㛂遤㕰꥙⛉㥶爢⼦涮㾝⼿剚

夥伴參加生態池周邊河道淨溪活動

南港拇指山依傍著四分溪的久如社區 , 以秀麗景緻 及多樣生態聞名 , 多年來推動著四分溪的環境護育 以及友善地方的農業生產 , 持續發動淨溪 、 麗山農 民公園認養 、 設立社區菜園 、 生態導覽員培訓 、 四 分溪公民論壇等活動 , 引導居民認識生態 、 水文與 農業發展 ,以實際行動投身在地環境永續發展行列 。 久如社區裡的麗山公園是當地一個重要的郊山遊憩 場域及生物棲地 , 被四分溪及其支流環繞 , 公園內 原先有一生態池 , 有相當多的原生種褐樹蛙棲息於 此 , 但因生態池年久失修邊壁漏水 , 加上生態池源 頭四分溪支流溪水逐漸斷流 , 使其逐漸枯竭 , 褐樹 蛙也從麗山公園流浪去了 。


1

2

3

1 四分溪「封溪護魚」段,禁止捕獵水中魚類等生物資源。 2 大學生們不是在地人,也自告奮勇為生態盡一份心力。 3 理事長謝建志解說生態池,並觀察手做步道周邊的環境條件。


我是褐樹蛙,呱!旁邊是我的家, 整理後我和室友們變得愛回家了。

因此 , 久如藉由這次的計畫重新啟動麗山公園生態 池 , 透過生態護育隊的集體改造 , 以無動力水揚器

民實際參與淨溪 、 踏察生態池現況 , 開啟對生態池 未來樣貌的想像共築 , 進而在生態池復育行動的同

從四分溪主流汲活水注入生態池 , 並重新鋪設堤壁 減緩漏水情況 , 在生態池中養殖適合褐樹蛙棲息的

時 , 一併復育了社區人們心中獨特的社區認同與榮 耀感 。

植物與動物 , 將外來種植物移除 , 培養適合褐樹蛙 食用的昆蟲繁衍環境 ,盼讓出走的褐樹蛙安心回家 。 如何捲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 , 也是團隊在計畫中持 續思考的事 。 久如社區是一個以老人與小孩居多的 社區 , 儘管生態池的改造工程以勞務性質為主要需 求 , 但透過共同感的建立 , 依然能夠將社區居民邀 請進行動行列 , 小朋友能以小小觀察家的角度一同 關懷旅蛙 , 並執行改造工程中的簡易任務 。 引領居

꤫嫯喛

⡲罏➝稲

僓宕䐁㉂㕖㕰꥙鋊殥籏〮꧌➃⮛労㕜ꥹ⟱噠剤ꣳⰗ ぀ⶾ鳵➃ⶾ噠莅竤斊竤뀿⾩㻜㖈㉂噠곃㉏谁遯 㹻㻜驏㹻瘞門㢵爢剚錬蒀⚥ⶾ鸤荈䧮⭆⧩


Ⱏ굺Ⱏ撞Ⱏ䎋犷

䖰䑉䨼ⵌ귭呲ㅷ㎲爢⼦溫㻜徱㄂ 俒꤫嫯喛խ峿鰜갫

㛂遤㕰꥙䎋犷㄂爢⼦䊨⡲㕰꥙

根據調查 , 台灣媽媽最擔心的問題前三名是食安 、 家庭經濟和老人照護 。 因此 , 我們想像能有一個地

者人數並不多 。 那麼 , 如果以現有的設備 、 人員及 社區網絡為基礎 , 有什麼方法能夠為 「 社區共餐 」

方以「 共享 」為核心概念 ,以「 幸福便當 」作為載體 , 將社區共創 、 銀髮照護 、 剩食惜食 、 田園城市 、 弱

活動開創更多未來可能 ? 懷著這樣的初衷 , 透過社 區媽媽私房菜 、 料理教室 、 共享餐桌試吃大會等活

勢扶持等理念裝載其中 ,讓社區重新回歸到過去「 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 」 的美好精神 。

動 , 鼓勵社區長者善用自己的豐富經驗與能力 , 將 原先共餐活動中 , 由志工下廚的任務回歸到社區參

幸福味工作團隊長期在大安區古風里的共享空間 「 芒果香草園 」 辦理長者共餐活動 , 一直以來廣受 好評 , 但礙於場地及經費人力等限制 , 往往能參與

與者身上 , 共組 「 共煮團 」, 並擴大不同年齡層的 居民參與 , 讓大人 、 小孩都可以一起共作 、 共學 、 共食 , 將剩食 、 醜蔬果轉化成一道道健康營養美味 的料理 。


社區共煮與共食 ,除了能夠讓社區長輩們走出家門, 保持與社會連結,建立起蘊含豐富情感的共餐據點,

互分享與陪伴的習慣 。 下一步希望能發掘更多社區 內的共食節點 , 邀請計畫培力的志工在共享空間中

也能重新翻轉長者「被照顧」的腳色, 讓這些在廚

複製共食經驗 , 串聯成社區共食網絡 , 作為弱勢扶 助家庭 、老人照護者暫時脫離照護任務的支持力量 。

房待過數十年的爺爺奶奶們 , 不再只是在共餐地點 中坐著等待 , 而能重新站回料理台上傳授自家私房 食譜 , 藉此也重新拾回自信與成就感 , 並在充滿過 去回憶的料理上添上一筆新的 、 與社區共有的飲食 記憶 。 廚房裡的變革只是團隊的第一步 , 透過共煮 、 共食 活動將社區人們凝聚在同一張餐桌 , 建立起大家相

甚至 , 在共食之外 , 團隊與社區也開始思考以 「 社 區幸福便當 」做為新的社區合作經濟模式的可能性 , 由問卷調查 、 組建社區共煮團隊開始 , 逐步累積經 驗壯大社區的力量 , 期待在未來能實現社區共享空 間營運自給自足的想法 , 不再只是透過各項計畫補 助進行 , 也能為社區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


1

2 3

1 有幸福味的場子,質感立刻提了一個檔次,夥伴們手巧「ㄍㄟ西」多。鏡頭挪 至料理分享會現場,大家將端出一道道拿手好菜捧場試吃,辦得熱鬧溫暖又好看。 2 工作團隊除了做得一手好菜外,也以高品質的擺盤見長。 3 小朋友引頸期盼的樣子,道盡幸福便當多麼好吃又安心。


㼬錒⛳腋鸏垺梖幀䏞馱㄂俒〷㻜㞯麉䨡 䒊圓崞⻋爢⼦俒〷涸 0 0 欰䢀禺 俒勛匋琐

㛂遤㕰꥙暜㣔䊨⡲㹔

簡有慶老師解說媽祖符令,黃色符的是關渡宮 (關渡媽),紅色的是北港朝天宮(北港媽)。

傳統社區總體營造的操作 , 大多是由地方文史調查 工作 、地方文化活動著手 ,透過調查與活動的舉辦 , 逐漸吸引連結內外的資源 。 本案的執行方式則採取 一種過去未有的創意 —「 社區實境遊戲 」 的方式來 進行操作 , 什麼是實境遊戲 ? 簡單而言是透過實際 的互動 ,代入臨場感 ,那麼謎題大概長什麼樣子呢 ? 舉個例 , 團員有一位專業的遊戲設計師 , 為了臺北 眾力方程式的成果展設計了一道謎題 , 以充滿暗示 的短文 , 搭配填字遊戲 , 揭開 「 5240 ( 諧音 : 我愛 士林 )」 的謎底 , 非常可愛 、 用心 , 團隊功力可見 一般 , 至於實境遊戲謎題就給各位有機會去芝山岩 玩玩囉 。 「 社區實境遊戲 」 並不是區區的大地遊戲 、 闖關尋


不吃飯也要解謎

一群人抬頭仰望在找甚麼 呢?是在觀察小牌樓上翹 的簷脊解謎啦!簷脊下置 一孔武有力的人像,用來 支撐屋體結構的重量。

寶 , 得奠基在豐富的地方文史 、 生態環境知識的累 積上 , 佐以紮實的創意及執行經驗 , 才能設計出具

作的地方景點或團體的網站 , 以及團隊設計安排的 線上連結獲取相關資訊 , 這使得 「 社區實境遊戲 」

有吸引力的遊戲內容 。 遊戲的過程中 , 參與者必須 在社區內四處遊走 , 尋找解謎的關鍵 , 因此地方鄰

成為一種結合真實和虛擬的社造媒介 。 這種結合嶄 新媒體科技以及傳統社造概念的執行方式 , 是非常

里商家的合作 , 相形之下變得十分重要 , 如這次牧 天工作室採取 「 就地取材 」 的策略 — 參與芝山巖惠

顯著突出的特點 。

濟宮中元節系列民俗活動 、 由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提 供防蚊液 DIY 課程與部分場次導覽 、 在地商家提供 活動所需餐飲等 。 以上這些都是 「 社區實境遊戲 」 和傳統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結合點 ,一點也不馬虎 。 「 社區實境遊戲 」的最大特點 ,在於結合現代人「 人 手一機 」 的行動載具 。 參與者在實地的在社區中遊 走的時候 , 必須同時結合手機上網 , 進入跟團隊合

執行創意將生硬的文史導覽變得吸睛 , 也因而和中 小學的地方鄉土教育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 因此團隊 初期舉辦的工作坊 , 參與者多半是中小學老師也就 不足為奇 。遊戲終究是短暫的 ,電子化更是具有「 只 在乎曾經擁有 , 不在乎天長地久 」 的特性 , 創意如 何在社區永續的進行 、 累積足夠的影響力 , 是未來 經營與觀察的重點 。


㈖晆㥘涸姐ꫭꋓ⚆➿⺫㺂崣㼩 ㋎饱ꫭ䎃㼩爢⼦涸䠦莅顑⟤ 俒鏪繡楑

㛂遤㕰꥙頿㕰岁➃㼬菕㛇ꆄ剚

世代練唱

跨世代 的 交 叉 點

計畫初期原思考在透過社造人才的媒介下 , 能如何 發揮彼此合作的最佳化效益 , 新引入的二位社造人

深耕社區許久的導航基金會 , 在長時間與社區的互 動中 , 逐漸發現年長者與年輕世代交叉活動 、 相互

才都並非生活臨近於福佳社區 , 在經驗豐富的導航 基金會規畫下 , 社造人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 也充

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 , 年輕人在社區的參與度低 , 甚至只將社區作為下班後補眠的 「 床鋪 」, 缺乏與

分落實團隊內的各職分工 , 這真的是很值得鼓勵的 事 ! 相信許多社造人才培訓課程的結業學員 , 亦希

社區和其他居民之間的生活共感 , 而長者與年輕人 之間更常常在互不了解 、 也沒興趣了解的情況下產

望在課程之外能尋找下一個社造實現的舞台 , 讓社 造所學能夠持續在每個地方深耕發展 。

生衝突 。 也因此 , 為突破現狀創造青銀不同社群之 間的互動與理解 , 是導航基金會一直以來努力的目 標。 對的人 ,對 的 地 方,一 切 都 對 了

募集年輕人 ,真不容易呀 即便導航基金會在福佳社區深耕多年 , 但要尋找到 願意加入計畫的年輕人仍然耗費了許多心力 。 當代 年輕人渴望把自已改造成文青 , 雄糾糾地走進文創


選 了「 海 草 」 這 首 嗨 歌, 戰 戰 兢 兢 地 希 望 長 輩 喜 歡。 未 料「 海 草 」 音 樂 一 下, 長 輩 們 興 致 意 外 高 昂。 這 首 歌 有 兩 段 Rap, 在 團 隊 巧 妙 安 排 下, 兩 位 古 稀 長 輩 同 意擔綱,實在令人高興。

一起搖滾 yo

園區 , 為了潮流花費許多時間與金錢 , 反之 , 社區 街頭巷尾年輕的身影總是少見 , 年輕人 「 居住 」 在

人很努力學 、 也有長輩會碎念年輕人很難約 , 長輩 把對孫兒的關心拿出來和同學討論交換意見 , 年輕

這裡 , 卻沒有 「 生活 」 在這裡 。 團隊曾試著發傳單 找友善商家協助推廣 、 在 FB 發布活動訊息 , 希望觸

人打開長輩的矜持 , 分享最潮的意見 。

及年輕族群 , 也曾跟著社區垃圾車時間 、 大拜拜等 場合 , 直接面對社區年輕人 , 說服他們加入 。 或許 這是所有青銀相關社造活動都可以再研究的方向 , 創造引入年輕人參與的更多可能 。 同 學 , 不 要 隱 藏 老 靈 魂 了! 認 真 的 你 , 永 遠 有 顆 年輕的 心!

這場派對 , 成功建立了一個讓長輩與年輕人可以輕 鬆自在 , 由原先相互陌生到嘗試接觸交流 、 跳脫出 既定刻板思惟重新認識 , 進而思考並試著理解彼此 之間世代差異的好機會 。 青銀共好 , 是社區要努力 的方向 , 但並非活動的目標 , 這必須建立在青銀的 相互理解 、 看見差異之上 , 這無法一蹴可幾 , 而是 要靠來回的互動與對話 ,才能進三步退兩步的往前 。

有趣的是 , 為了讓長輩與年輕人更有默契 、 在舞台 上更可以放鬆展現肢體 , 導航特別安排了一場表演 課 ,邀請社造人才倩華指導肢體放鬆及默契培養等 , 包括放開丹田大聲講話與唱歌 、 讓嘴型很誇張的講 話與咬字要特別清楚 , 兩人一組玩瞎子走路培養默 契等 , 過程中觀察年輕人的反應和長輩的態度 , 身 為輔導員的我真的被感動了好多次 , 長輩稱讚年輕

鏪繡楑

⡲罏➝稲

埢荞䕎韍鏤鎙剤ꣳⰗ぀竤椚 䎃爢鸤➃䩞㛆鎯铭 玑㔐鎯穡噠㷸㆞⟃ꤙ⠶鰊㼬鋅Ꟁ


牟鴍㕨酭涸笃椚䟝㻜驏

返踸㿋㥪㖒倰ˌꫭ虋 %*:䠦虋欰崞 俒꤫嫯喛խ䑁㹻〳

㛂遤㕰꥙荩⻍䋑㣐㸞⼦㷸䏎爢⼦涮㾝⼿剚

坐落公館一帶的蟾蜍山,百棟低矮空軍眷舍依傍著山坡,是一座生態與人文並存的幽靜山城。

位在臺北城南 、 常被稱作臺北市桃花源的蟾蜍山生 活聚落 , 2016 年開墾出一片以傳統青草藥 、 野菜的

們加入討論 ,並在 2017 年組成「 蟾蜍好媽媽 」團隊 , 加入社造點計畫 , 將家家戶戶門前常見的香草轉化

「 食物地景區 」 與自然演替的 「 山神道 」, 被居民

為綠資源 , 帶領社區裡的人們從辨識 、 採集開始 , 重新認識不起眼的雜草 , 並進一步加工成防蚊液 、

戲稱為 「 神農園 」, 不僅結合了在地飲食智慧 , 更 在傳統 、 生態 、 景觀之中開闢新路徑 。 當食育話題掀起一股風潮 , 越來越多聚落裡的媽媽

草本皂等手作品 , 解決因鄰近山林常遇到的蚊蟲叮 咬問題 。


全國各地社區夥伴作伙來交陪,實地參訪學府社區。

今年 ,這群在地媽媽們進一步將青草 DIY 計畫升級 , 希望為困擾社區居民已久 、 春風吹又生的雜草 — 咸

蟾蜍山聚落裡很常以為自己誤闖舊時的傳統空間 , 鄰居們一點也沒有城市裡冰冷的氛圍 , 好客地端出

豐草找到堆肥以外的利用方法 。 除了延續草本手作 皂 , 更向社區長輩們請益 , 收集過去各家獨有的雜

料理與手作品相互分享砥礪 。 從小時候吃著婆婆媽 媽們的料理的腳色翻轉 , 回饋新口味給在地長輩品

草料理食譜 , 搖身一變成居民記憶中復刻版本的雜 草料理 ; 結合了西式烘焙技術 , 調配特殊比例 , 開

嘗 , 用料理來答謝其一輩子的辛勞 , 不僅傳承了飲 食智慧 , 也傳承共享 、 共好理念 。

發出萬壽菊 、 桑葉薄荷 、 艾草紅豆等西式餅乾 、 蛋 糕食譜 , 在 傳承社區長輩飲食智慧的同時,也豐富 了蟾蜍山的在地特色飲食文化。 「 共享 」 也是社區中常被討論的一個重要元素 , 在

雜草手作課程凝聚學府社區的在地認同 , 家門前野 草不再是眼中釘 ,而是這群好媽媽巧手下的實( 食 ) 用法寶 , 以及一壺壺放在山神道上 , 供來往遊客飲 用的芳醇雜草奉茶 。


缺⹛爢鸤㖒㾵⹪⹛罏涸♧䪾ꎘ걧 佟㣐䩧䊨㖒㕬锅叆⿻⹪奚來肬鎙殥 俒勛匋琐խ鿓剅榏

㛂遤㕰꥙荩抓䊨➃⯓ꍵ⼿剚

你在學生時代打過工嗎 ? 拿的是基本時薪嗎 ? 老闆 有沒有幫你保勞健保 ?「 工人先鋒 」 是一群資深的 社運工作者所組成的團隊 , 長期投入勞資糾紛 、 勞 權推廣 、 促進勞工團結等行動 。 2016 年起 , 串聯各 大大專院校製作 「 大學打工地圖 」, 關心校園周遭 打工族的權益 。 今年更進一步想累積 「 社區化 」 的 工運操作方法 。 因 為大學生的生活圈往往仰賴學校 周邊的商圈,借助學生在空間上相對固著、聚集的 取向,以克服服務業勞工不易組織的問題。 另外 , 也可運用同學們同時供應周邊商圈勞動及消費人口 的優勢 , 讓工會協商或消費者支持 、 抵制並行 , 形 成對店家雇主的約束力 。 傳統社造多半是以長期在地居住的成員 , 透過強調 社區的共同意識與認同感 , 一起投入地方環境乃至 於產業經濟的改造工作 。 將勞動權結合社區營造 , 就是把所謂的 「 階級 」 視野置放其中 , 本計畫從構 想到執行都是一個全新的想像 , 也因此對計畫執行 單位 、 輔導團隊構成巨大的挑戰 。如何在傳統與創 新、大學與社區、商家與工會這樣的複雜矛盾中折 衝,找出可以實踐的路徑,是執行過程裡一直存在 的問題。 半年的執行摸索中雖時常碰壁 , 但也發現工運和社 區之間仍存在相互靠近的可能 。 例如團隊在執行初 期 , 商家聽到有關勞權調查的溝通討論 , 便心起戒 心 , 但後來發現到可藉由與學生會合作 , 運用特約 或是其他優惠方案 ,鼓勵同學至優良商家消費支持; 或是更強烈一點 , 拒絕違反勞動法令的店家加入 。 再來 , 與學校課程連結 , 設計勞教 , 讓同學們在求 職或遇到爭議時曉得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 最後 , 上述措施都還可以與工會的組織工作結合 , 工會 、 學生會 、 校方三方合作 , 代表同學 ( 勞工 ) 與店家 協商 , 簽訂團體協約以徹底地保障勞動權益 , 提昇 工作待遇 。

工 運 社 區 化 的 可 能 何 在? 以 如 此 壓 縮 的 時 間、 人 力 、物力化解這麼巨大的鴻溝 ,充實社造的想像 。 或 許 接 下 來 可 以 將 過 往 累 積 的 文 本, 以 勞 權 小 旅 行、 社 區 勞 權 解 謎 等 各 種 具 創 意 的 企 劃 包 裝, 獲 得 更 多 關 注。 當 然, 如 何 以 大 學 城 為 基 地, 連 結 社 區 中 的 工 作 與 消 費, 是 工 運 社 區 化 這 條 路 線 必 須持續探索的課題 。


政大課堂上的勞動教育


聃鋅蠝螠䌢字莅娜〷갉ꥣ

㛆⸂갉兞䱰醢私ꏗ蠝螠耫갉⽫韍 俒鏪繡楑խ卌槼խ꤫纻䕐

㛂遤㕰꥙耫欰♶䜂 9 蠝螠爢㣐

音景採集人培力工作坊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搜音實作練習

萬華是一個充滿歷史 、 豐富文化 、 熱情生命力的一 個地方 。 別於臺北市其他區 , 悠久的歷史讓萬華獨

聲音是能夠鮮明呈現 「 當下 」 的一項好媒介 , 聲音 地 景 ( soundscape ) 便 是 透 過 獨 特 的 聲 音 介 質 , 來

有古蹟與街區 、 多元的產業風貌 ; 萬華同時是個溫 暖包容的地方 , 社群和組織蓬勃發展 , 作為展現性

傳達一座城市的氛圍 ,記錄下地方常民的當代記憶 。 萬華社區大學透過舉辦「 音景採製人培力工作坊 」,

格的據點 。 但同時 , 在現代發展主義的眼皮底下 , 萬華又被貼上落寞 、 雜亂無章 、 老舊 、 遊民滿街的

透過培訓課程 , 引入對聲音有敏銳度的學員 , 用不 一樣的感官學習風景採集 , 邀請社區大學 、 社區規

標籤 。 這些印象或許讓人戴著有色眼鏡 , 無法真正 看見在在地感動與美好的生活實相 。

劃師花敏捷大哥 ,以及音景採集專業的蕭芸安老師 , 在萬華尋聲走讀 。 最後開課時 , 報名人數不多但小 班制更為精實的組合 ,尋覓到被音景相吸的同路人 。


市場裡的搖滾樂

培力工作坊聲音走讀,花敏捷大哥 帶領走讀鐵道,聆聽甘蔗葉的聲音

凌晨時分 , 東三水街市場拍賣的聲音生動鮮明 , 商 家採買 , 攤商包裝 , 在大家酣眠寂靜時 , 市場裡的 大哥大姊的一天搶先開跑 。 新鮮的蔬果分送到萬華 眾多的美食商家 , 經過砧板與菜刀的敲擊樂 、 湯勺 與鼎鑊的鏗鏘撞擊聲 , 搖身一變成道道排隊佳餚 。 另外 , 店家與客人之間點餐的特殊用語 , 又或者是 熱情 、 親切招呼客人的叫賣聲 , 都是活靈活現的常 民聲音素材 。 這些音景活潑 、 快樂地在每日生活的 舞台裡翻滾跳躍 ,他們像金黃的陽光 、翠綠的田野 , 是萬華不可或缺的色彩 。 萬華搜音機 ,收聽過去與未來 課程在年底辦了一場展覽 「 聲生不息―萬華聲音印 象 」, 邀請在地居民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分享具有萬 華特色的聲音風景 , 較年長的受邀請者 , 欲罷不能 地分享兒時的萬華 , 令人深刻的各種小街賣車的吆

江仁才大哥帶領走聽加蚋仔水路

喝的語句 、 喇叭聲 , 這樣的懷舊記憶像是被打開的 水龍頭一般 , 不斷地湧現 , 或許之後可以製作有聲 書或是票選比賽 。

萬華的發展跟交通有非常大的關係 , 從日治時期綠 町的臺北製糖所 ( 今糖廍文化園區 ), 透過鐵路運 輸進行甘蔗與糖成品的運送外銷 , 也促使了周遭輕 工業 、 印刷產業 、 服飾批發產業與商圈的發展 , 隨 著新興建設 — 道路重整與捷運興建 , 產業移轉的興 衰 , 以蔗葉沙沙聲 、 火車鳴笛聲等音景重構時間與 空間的片段 , 傳達一個地方或一座城市的氛圍 , 是 突破逐漸飽和的視覺展覽與重啟聽覺感受的新闢 徑。


⡲捀㕜Ⰹ痧♧㣐㙹

⨞⚥㷸㷸䖕䙼 ꧌

荩⻍䋑♶倬䙼罌栬暶

㖒兞⛓倴꧌须剤⡦⮛⹴莅ꣳⵖ 呪涰蔅뢶佞

䓳럊莅㉏겗ꦑ⛓罜欰

莊鳵Ⰽ㜥佟瘼锸㠢 ➃

⹬须涮饱罏

⵹箁䊨⡲ 䚍瘞陾겗

湡⵹꧌须

黠岁䚍

䧮⦛

鼝锞竤뀿鞮㺢涸瘼㾝

佟歲➃㡦瘞

䱳鎣꧌须

爢鸤꧌须䎂〵

宕糵

♧ず圓眡刿Ꟁ黇涸⹬须㕮⫹


倞欰崞䢀䏞涸㻜驏

俒랔榰薳

랔榰薳

⡲罏➝稲

帝寐㣐㷸䒊眡禺來䱇〵抓㣐㷸䒊眡莅㙹ꀀ灇瑖䨾⽈ 㡦063T 㼠噠罏鿪䋑佖ꬠ穉籽⵹椚✲ꟀꟀ劍ꡠ岤

爢剚鱲隶麕玑⚥鿪䋑瑠꟦涸陾겗⺫䭍娜〷⥃㶸爢 ⼦灇瑖ⰗⰟ谁遯莅爢剚⡞㸕瘞


⟃㙹䋑捀そ⛓爢鸤꧌须呪 莅锓➃

063T 㼠噠罏鿪䋑佖ꬠ穉籽⵹椚✲Ꟁ

랔榰薳

姻憺度抓Ⱏⶾ谁遯眏涮饱➃

卌剅韝

秋륰㥪✲纈⹬䎂〵ⶾ鳵➃ 뛩度➛猨谁遯眏涮饱➃

鼩䧮暶蒀Ⱇ㕨遤⹛耢湅猽剅Ꟁ

卌纈崎 䓹侣噠 䓹꧉楧




爢鸤怵剐倞畎

爢⼦꧌须䎂〵涸黠岁䚍莅〳腋䚍

用㨽

莅锓➃

063T 㼠噠罏鿪䋑佖ꬠ穉籽⵹椚✲Ꟁ ㎰㎰纈⹬䎂〵ⶾ鳵➃

秋륰㥪✲纈⹬䎂〵ⶾ鳵➃ 頺媽佞㣐㛂遤Ꟁ

GMZJOH7 纈⹬䎂〵欴ㅷ籏湌

⡮㹄㥶 랔榰薳 䖛꩏

卌纈崎

卌㣐巒 私傤⠭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