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草堆變身流動廁所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節日和啤酒總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但在戶外音樂節狂歡的人們,總為了小解一事備感困擾。為了解 決這個問題,設計公司 Faltazi 為某戶外音樂節設計一個超特別的流動廁所:一個大草包! Faltazi 向來都很擅長善用廢棄物,這次他們將稻草捆成一塊塊的方形草包,四周插上塑料便斗,取名 為 L'Uritonnoir。尿液中的氮和空氣中的碳,可以在草堆裡自然進行廢料分解和腐爛,因此活動結束後, 只要運送到當地廢料加工廠重製,流動廁所也可以搖身一變成混合肥料,賣給農場還能小賺一筆。 當初 Faltazi 只是希望創造一個整潔又環保的室外衛生設備,而不僅提供了快速小解的地方,也引發市 民的環保意識,開始進行簡單的回收和使用堆肥,Faltazi 期待使用這些堆肥的作物們能欣欣向榮,作 為慶祝市民參與的紀念。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3405
未來感船艙公廁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時而地板濕黏,時而臭氣薰天,時而得提防前人遺留的產物──儘管台灣的公共廁所已經比以前進步不 少,依舊不會是人們想久留之地,遇見格外乾淨的公廁,還會忍不住驚呼「這廁所很不錯耶」,畢竟 那不是常態,當人們對於基本的整潔都無法習以為常,或許也不敢奢望能夠遇上造型獨特的如廁空間。 因此,位於波蘭格但斯克(Gdansk)的這間公廁,想必會令人眼睛一亮!由建築事務所 Schleifer & Milczanowski Architekci 設計的未來感廁所,就如一艘外星來的特異船艦,停立在這座歷史古城的市 中心。儘管外觀殊異,但為了讓它融入古色建物林立的環境,並且呼應格但斯克長久以來身為航運貿 易的要地,事務所特別以深褐、鐵鏽船身般的色調,做為廁所外型的主視覺;而排排站立的不鏽鋼圍欄, 還能讓路過的腳踏車騎士,於廁所內方便的時候,安心地停放他的愛騎。 造型先進之外,環保也該不落人後:廁所的屋頂選用透明的建材,白天時,讓自然光取代人工的照明 設備;夜晚時,不鏽鋼圍欄的反光特性,讓人能夠輕易地找到它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內部空間乾淨 明亮,雖然不是溫馨或高級的陳設,但已足以讓人想翻出一本廁所讀物,邊閱讀、邊上廁所啦!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2803
Green Life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It is not just another recycling concept. It’s a piece of art in which anyone can take part in making. Recycling bins are often abused in public areas, containing not just the recyclable items but also cigarettes and food. The objective of this design is to create a space that not just encourages recycling, but a space that beautify the surroundings. It is designed in an enclosed space, so as to allow the sunlight permeates the transparent frames projecting shadows and hitting the colourful bottles/cans, creating both a spectrum of colours by reflection. It can hold both bottles and can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design is taken from honeycombs. It is a street furniture, a sculpture and a recycling space that can be placed anywhere along the street in the city.
http://www.designboom.com/project/user-participation-recycled-item-collection-space-street-furniture/
這是一條屬於文學的街道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日本京都的「哲學之道」,是因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每日在此散步、進行哲學與自我的辯 證而得名。而西班牙的燈光藝術團隊 Luzinterruptus,則在墨爾本的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 創造了「文學之道」。 這是 Luzinterruptus 為了今年 Light in Winter 燈光節主題「為閱讀創造更好的光源」,進行大規模的 裝置設計。他們從圖書館採購 10,000 本被淘汰的書籍,在每本書背面裝上 LED 燈後,全散佈在公共 廣場和街道上,讓落在地上的書本們,產生了象徵著文字溫暖的力量。 整場展覽設計取名為「文學與交通」,希望能呈現出書籍成為公共空間征服者的姿態,或許就像交通 塞滿了道路一樣。而整條泛著微光的街道,就像是河流水面的波光粼粼,文學作品漫出街道、流傳千里。 展期的最後一天,民眾可於現場挑選喜歡的書籍帶走,也贈送給行車經過的有緣駕駛人。 Luzinterruptus 曾在紐約舉辦過類似的展覽,但這次於墨爾本擴大展出,展期維持一個月。
http://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2619
The Cascade Project Transforms Disused Staircase into Inspiring Urban Space.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Edge Design Institute has converted an ordinary public stairway in Hong Kong into a striking, socially engaging public area called The Cascade Project. Located in The Centrium, the asymmetric mesh sculpture offers individual and adjoining seating areas surrounded by Bauhinia trees and assorted plants. In the evening, a strategic lighting system creates an inviting atmosphere that tuns the previously undervalued concrete structure into a secure and sociable environment. More than just pure artistic design, the repurposed staircase aims to change the face of utilitarian commercial areas by providing city officials with the option of “layering� underutilized areas with attractive communal environments. By repurposing a public thoroughfare and empty urban space into a welcoming and socially active area, the unique Cascade project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public stairs everywhere to be converted into vibrant citizen-centric spaces that meet both the pragmatic and social needs of local communities.
http://inhabitat.com/the-cascade-project-transforms-disused-staircase-into-inspiring-urban-space-for-hong-kong-residents/
紐約的棧板組合屋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一家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 I-Beam 設計事務所,日前展開一項臨時避難所的低成本任務,原料是 100 組廢棄的貨運棧板。 這項任務最後使用了回收棧板,設計出約 250 平方呎 ( 約 7 坪 ) 小而美的組合 屋,尤其適合應付近年天災頻頻的臨時避難需求,可大力協助補給品接駁、食物供給、醫療站等用途; 棧板組合屋的基本團隊,以五個人一組工作單位,實際搭建期間在一周內,而且全部僅使用徒手工具, 建材均為容易取得的資源,卻能支撐到其他更長期的方式來解決臨時居住問題 ( 統計數字指出,許多臨 時避難所平均居住有 7 年之久 ),據設計團隊說明,北美洲一年消耗掉的回收棧板,可以供應全世界大 約 84% 的避難所使用,因此這項可能的任務已經悄悄在全球進行。 我們發現其實這套棧板組合屋不但實際,還滿美觀的,內部有簡易工作檯、足夠的通風採光,戶外還 有遮雨陽台和休息區,而且比帳棚更為堅強穩固。I-Beam 團隊已經在北美及歐洲各地繼續執行這項可 能的任務,目前更在大溪地、巴基斯坦地區協助建造。
http://www.searchome.net/article.aspx?id=16579
IKEA 臨時避難屋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宜家家具(IKEA)的 DIY 組裝家具一直因為組裝不易讓人感到沮喪,不過現在這種組裝概念居然成了 難民的最佳解決方案。 宜家家具旗下慈善組織「宜家基金會」(The IKEA Foundation)、聯合國難民署(UNHCR)與難民 住屋單位(Refugee Housing Unit)合作,要全面改善數千萬計難民的居住條件。就與其他的組裝家 具一樣,組裝屋也會以分解零件的組裝包形式,在全球有地方發生天災人禍時寄送到當地供難民使用。 這些難民多流落到氣候與環境惡劣的地區,要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相當困難。UNHCR 估計,約 10% 難民也就是近 350 萬人住在帳篷內,以帳篷為家的平均時間是 12 年左右,許多孩童都在這樣的環境中 長大。 UNHCR 的德拉魯(Olivier Delarue)說:「老實說,帳棚這些年來沒什麼改善……還是靠繩索和帆布 組成。」這些帳篷搭建的住所空間狹小、原始,無法提供隱私而且原本設計的使用時間應該是半年左右。 IKEA 組裝屋原型的概念仍相當簡單,將塑膠板夾在鐵絲和管狀結構上即可,但跟帳篷比起來組裝屋是 升級版的臨時住所,且空間是帳棚的 2 倍可輕鬆容納 5 人,塑膠板經硬化處理依氣候條件不同,使用 壽命至少 3 年。 組裝屋搭建時間約需 4 小時,比一般帳篷長上許多,但搭建者不需仰賴工具,這點比帳篷方便。每 組組裝屋都有遮蔽覆蓋布料白天可反射陽光,夜晚可保暖。此外,屋頂可架太陽能板供電,屋內也有 USB 插座 目前已經有 50 組試用版送到伊拉克、黎巴嫩和衣索匹亞多羅阿多(Dollo Ado)等難民營,之後會進 行修正與改善。 http://wired.tw/2013/09/04/ikeas_innovative_new_refugee_shelter
做完瑜珈後,一起跑馬拉松吧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兩人不顧眾人眼光,就這麼在貨櫃裝置上悠然做起瑜珈。溫哥華實現我們對美 好生活的想像,這週末溫哥華將舉辦一場半程馬拉松,當日活動同時結合瑜伽,吸引期望親近城市、 樂活生活的民眾參加。 想像這樣的一天:望著日出,伸展雙臂,在瑜珈結束後盡興奔跑,聽著現場音樂欣賞落日。號稱要讓 參加民眾渡過「最棒的週末假期之一」,更勝於台灣音樂節的規模,THE SEA WHEEZE 賦予單一的馬 拉松活動新的可能。
http://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2419
太陽能蒸餾器
設計師 Gabriele Diamanti 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家用 式太陽能蒸餾器,利用太陽加熱海水或污水,每天可 以蒸餾出 5 公升的可飲用水。為了避免很多為發展 中國家設計的產品,都會發生最後產品心苦得做出來 了,也運送到當地了,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不會使 用的窘境,這個設計在操作上力求簡單、直覺。
http://ecofans.pixnet.net/blog/post/38624554-%E5%A4%AA%E9%99 %BD%E8%83%BD%E8%92%B8%E9%A4%BE%E5%99%A8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蒸餾的原理有點像是摩卡壺 : 利用太陽加熱,使上方的汙水槽壓力上升讓,同時間 因為日曬產生的蒸汽就會被迫使往下移動,照不到 太陽且溫度較低的的下方,負責把水蒸氣凝結成水, 和傳統水平式的蒸餾器相比,這樣直立式的設計,每 天可以多蒸餾 2 公升的水,且製作成本也只要傳統 的一半。
Heat Rescue Disaster Recovery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
[Social Design] Case Study_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