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受好奇心驅使前進的物理學家:豪豬教授專訪(下)

「大學應該是,設定一個門檻,讓通過標準進來的學生,可以有所成長而離開校園。看重的應是差值,即學習潛力與能力,而非一味專注於智力。」

跨領域:來自好奇心、深入學習與知識吸收的總和

Advertisement

清大推出各式各樣的入學管道,旨在招進全國最好的學生,學制也不斷推陳出新,期待學生能成為跨領域的π型人才(具備兩種以上專業技能的跨領域人才),像是:各院的學士班、清華學院學士班、雙專長、學程……等等。物理系的秀豪教授(以下簡稱豪豬教授)卻認為,學士班的課程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跨領域,因為跨領域的課程是需要老師額外設計。「以理學院學士班為例,看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的教授,願意退讓到怎樣的地步,讓學生即便少修了某些課,仍可當作專長。在我看來,目前學士班的設計,根本是拼盤!何來的跨領域?」

也曾經有理學院學士班的學生向豪豬教授坦言:「老師,我真的很喜歡你的課。但我實在沒有辦法花太多心力在這門課,因為這樣的話,很可能其他課就會被當掉。」豪豬教授不禁感嘆,「我們的制度,是這樣在報復那些有好奇心的孩子,這絕對是相當荒謬的事啊!」接著,豪豬教授以自身經歷,分享到底什麼才是跨領域?「以我為例,絕對可以稱作跨領域吧!(笑) 在物理系待這麼久,一面跟材料系教授合作,一面跟兩位傑出的博士後研究大腦,最近有些重大的突破。我們之所以跨領域,是因為好奇心大於對領域的侷限,才帶領我們跨出領域的疆界!」

跨領域的課程不應該像拼盤,東湊西湊就算完成,「重點在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學生現有的能力、期待學生該學會什麼,並認清學生可負荷的範圍。單從老師的角度看待,最後自然成了荒謬的拼盤。學習,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深刻研究某個學科到一定的境界,自然會有廣度。二則是給予自己足夠的喘息空間,才能將知識吸收。雖然聽起來很玄,但確實如此!把一個學問學到通徹之後,會突然了解不同領域的學問,往往有同樣的道理 — 畢竟這都是智人所發明的。但如果都沒學通,即便學了很多知識,依然不會有廣度。」

消失的「按鈕」真的消失了

除了在清大教書,豪豬教授也很關心台灣的教育現況,曾在教育部擔任新課綱中自然領綱的成員。最近在物理雙月刊發表的文章〈消失的按鈕〉,便是根據一些在教育部的親身經歷,以幽默的筆調寫成的文章。「『擒賊先擒王』,我真的很想到教育部,按下那個讓一切教育亂象瞬間消失的按鈕。但教育部乃至於整個教育行政體系,真的讓人失望透頂!」而這番經歷也讓豪豬教授有新的體悟:「過往認為,改變不是不可能,只是很難。如今的我,確實到教育部奮鬥過了,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根本辦不到!」

〈消失的按鈕〉此一文章曾被關鍵評論網轉載,但竟然讓教育部差點啟動打擊假新聞的程序,「大概確實打擊到痛點了。但在現今這個民主的國家裡,教育部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嗎?況且,那些問題都是確實存在的。國民教育並不是科技公司或醫院的培訓所,應該重視學生能問出怎樣的問題,而非只看重考試成績。提問與論述的能力,才是大腦最重要的資產。」在過往戒嚴時期,人民被剝奪言論自由,但此刻處在民主開放的時代,豪豬教授的文章卻仍被限制,「原來真正戒嚴我們的,終究是我們自己!那些素質低落、結黨營私的人,卻成為國家高級官員,讓許多改變窒礙難行。」面對現今扭曲的社會風氣,豪豬教授勉勵大家:「困境是巨大的,世界需要更多人才,包括你們每一個人!鼓勵大家都能願意用腦,去思索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事。面對問題時,我並不害怕提出不同答案的人,因為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根本不問問題的人。」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