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Weichen

Page 1

永远的异名者 —— 来自苏伟贞的问候 一九七九年底,我的第一篇小说《陪他一段》作为联合报副刊“新人月”专辑系列之一刊出。(大学毕业 我花了两年时间终于走到这里)明明已有了年纪却当起新人被推到前台,内心复杂可想而知,但不争的是我取 得一把开启文坛大门的黄金钥匙。侧身其间,随即难以解释的细查到即将迎来台湾八○年代小说起飞的脉息, 并时涌上的不安则来自脑颞叶皱折海马回瞬间闪过的几位与我同代早慧作家名字之失落感,怅惘于自己似乎错 过了最好的创作时光。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日后将追随这些名字进入文学史。(这对还在学校的你们,可以 是一种鼓舞吗?) 二十五岁才交出处女作,诉说了写作似非我人生初衷的表象,不过是次天真岔线,只我深知小说生命在我 不是偶然的发生。于是放下不安,专心加紧脚步一径写去,成为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感觉到握 笔的指端,每个字的重量”的服膺者。多年来返复穿越创作路途,仿佛才转眼,如今,写作时间早已超过不写 作时间,好快。(回头,也就看见一位位站在我后面的“新人”。) 这些年来,沉浸其中,以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或既非我亦非你或他的“第四人称”,实验既自传又他人的故 事。这样的书写位置与手法说来有迹可寻,好比上个世纪获《中国时报》百万小说推荐奖的《沉默之岛》。 《沉默之岛》最后阶段我因不同机缘带著书稿来往于香港星马,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岛的生态、人物样貌神秘 多元,给予拉开视角,自我分裂的启示,对照台湾、星马、香港岛屿特质同而不同,于是强烈的同体异名感出 现了。(相传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为渡众生化现为不同化身,同体异名。身心灵,我们需 要不同身分的抚慰。)我很幸运掌握将之转化为小说元素,“异名”于焉成为这部小说的潜在关键字。日后小 说得奖,也成为我得奖感言中的潜台词。(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Fernando 分裂繁衍出多个笔名、多重性格的创作手法,是文坛敬重的异名者。) 拼贴真实与虚构,一再揭示“人生不完整”之不秘之秘,无异教我 更沉默,这亦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名句了,“生命里总也

有什至修伯特都无声以对的时候”。但我无意强调沉默或慎重而微的不 安,我反而很高兴从来没有摆脱如写作原初的不安之情,也就像个永远 的新人,皆因感知,小说写作那种可以展现既自我又他者的深层肌理 面,复使我们能调整既近又远的个人经历与注视广角。是小说将我们送 达彼岸,生命的另一边。 我想说的是,问候各位,“嘿!我是苏伟贞”是不够的;同理,小 说家面向世人说故事,我认为,光有人生是不够的。 于是,有了小说。

Pessoa),“自我”细胞


作 品 是 我 经 过 事 情 的 一 种 方 式 。 ”

关于苏伟贞  1954年出生于台湾眷村 ,祖籍广东番禺。  1973年赴台北就读军校后,展开写作之路。  70年代末以《红颜已老》、《陪他一段》等作崛起 文坛。处女作即登上《联合报》副刊,第二个作品 摘得中篇小说奖,成为当代两岸女性书写的重要代 表。  1994年《沉默之岛》获中国时报百万小说评审团大 奖,为其“小说美学作了精彩示范”。

主要职位 

国立成功大学教授(2012/08 - )

国立成功大学副教授(2009/08 - 2012/07)

 2003年,罹患癌症的丈夫离世。丈夫入院到生命终

 国立成功大学助理教授

结的点点滴滴经整理后,于2006年,以小说《时

 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

光队伍》的形式发表,被誉为其“生命之书”。  除作家身份外,苏伟贞长年担任《联合报》副刊编 辑,期间与张爱玲频繁通信。2007年《鱼往雁还 ──张爱玲的书信因缘》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悦读周报》“年度十大好书奖”。2011年《长镜头

(2007/08 - 2009/07)

(2006/08 - 2007/08)

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驻校作家 (2013/04 - 2013/05)

 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 (2011/08 - 2011/11)

 中国文化大学文艺创作组讲师 (2005/08 - 2006/07)

 淡江大学中文系讲师(2001/08 - 2003/07)  联合报副刊读书人周报编辑/主编 (1985 - 2006)

下的张爱玲》出版,首次披露她所收到的张爱玲10 多通亲笔信,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  2006年,苏伟贞开始她的教学生涯。  2013年受邀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驻校作 家。

学历  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香港 2001-2005)  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香港 1996-1999)  政治作战学校影剧系学士 (台湾 1973-1977)

专长 & 研究领域  现当代中文小说  张爱玲研究


而 不 是 形 式 的 复 杂 。 ”

我 非 常 喜 欢 复 杂 , 但 是 内 容 的 复 杂

 小说类奖 1980年《红颜已老》联合报中篇小说奖 1981年 《东西南北》联合报极短篇小说奖 1982年《回家之后》国军文艺小说金像奖 1982年《世间女子》联合报中篇小说奖 1984年《生涯》国军文艺小说银像奖 1985年《袍泽》国军文艺小说金像奖 1986年《离家出走》中华日报小说首奖 1986年《重逢之路》中央日报小说第二名 1992年《民生报》80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1992年《热的绝灭》获《联合报‧读书人周报》年度最佳 书奖

获 奖 一 览

1994年《沉默之岛》中国时报第一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评 审团评审奖 1995年《梦书》获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 1999年《沉默之岛》获《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 一百强” 2003年《日历日历挂在墙壁》获九歌出版年度小说奖 2004年《沉默之岛》获诚品书店‧联经出版‧联合报主办 “最爱小说100强” 2006年 台南府城文学贡献奖 2006年《时光队伍》获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奖 2006年《时光队伍》获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十大好书: 中文创作”奖 2007年《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获马来西亚 《星洲日报‧悦读周报》年度十大好书奖


 散文类奖 1982年《两地》联合报散文第二奖 1992年《过站不停》 获民生报80年度十大文学好书票选前十名 1993年《问路回家》中华日报梁实秋散文佳作奖 2004年《时间特区》 入选《九十三年(2004)散文选》 2008年《租书店的女儿》入选九歌出版年度散文选 2012年《内在描绘邓雪峰》入选九歌出版年度散文选

 编辑类奖 1996年 新闻局出版报导主编金鼎奖

获 奖 一 览

 剧本类奖

 其他

1977年 《爸爸回家时》 中华儿童戏剧奖

1983年 中国青年写

1992年 《张韵淑》

作协会“青年文学

文建会优良舞台剧本奖

奖”

开 。 对 一 名 写 作 者 说 来 , 那 过 程 并 不 代

表 世 俗 标 准 所 定 义 的 开 始 与 结 束 。

这 一 生 , 我 期 待 含 羞 草 般 的 复 合 与 展

1984年 台湾省文艺 作家第七届“中兴文 艺奖章小说奖” 1984年 中国文艺协 会第二十五届“文艺 奖章小说创作奖”


著作概况  小说 晃荡的灵魂,深刻的身体,相继翻卷出爱恨情仇的文字,展现女 性冷热两极之间纠缠的灵魂与欲望。其《陪他一段》的惊世骇俗 划破1980年代,女性叙事继而在《旧爱》和《热的灭绝》成熟, 《沉默之岛》成就了性别与爱欲书写的精彩典范,异名分裂的手 法实现了小说写作的另一可能性。《时光队伍》陪同亲人走向死 亡,更将文学推向极致的边缘。她的另一写作风格则情深笃定, 体现在《袍泽》、《离开同方》等以部队与眷村为题材的小说, 缘由跟其家庭成长环境有关,同样关涉聚散和生死。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称其小说“以爱欲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代表作品: 1981年《红颜已老》(中篇小说)

1990年《离开同方》(长篇小说)

1983年《陪他一段》《人间有梦》(短篇小说集) 1991年《过站不停》(长篇小说集)

《世间女子》(中篇小说) 1984年《有缘千里》(长篇小说集)

1992年《热的绝灭》(短篇小说集)

1985年《旧爱》(短篇小说集)

1994年《沉默之岛》(长篇小说集)

1986年《陌路》(长篇小说)

1995年《梦书》(日记体小说)

1987年《离家出走》(短篇小说集)

2002年《魔术时刻》(短篇小说集)

1989年《流离》(短篇小说集)

2006年《时光队伍》(长篇小说)

 散文及其它 苏伟贞的散文少了小说的冷冽,早期风格澄清活泼,又以辩答说 理,自成一种个人风格书写信仰。后期散文带入丰富的折冲巧 喻,透露着一种不同于小说叙事技法的特殊夹缝,捡拾的文字画 面,用抒情的走笔汇聚成一简简的册页。 代表作品: 1984年《问你》

2003年《私阅读》(阅读笔记)

1984年《岁月的声音》

2010年《租书店的女儿》

1989年《来不及长大》

2004年《倒影台南》(作品选集)

1999年《单人旅行》

2010年《时光隧道》


 学术专著

著 作 概 况

大家熟识的以作家姿态出现的苏伟贞,其实也是长期研究张爱 玲的学者。作为张爱玲的通信对象之一,她以小说家和评论家 的身份,依据张爱玲书信对其个人和作品进行研究,也因此看 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其关于张爱玲的学术专著,文笔布局 皆具艺文巧思,是理解张爱玲的重要入口。 2002年《孤岛张爱玲──追踪张爱玲香港时期(1952-1955)小说》 2006年《描红──台湾张派作家世代论》 2009年《景框内外: 张爱玲的影像‧书信‧出版》 2011年《长镜头下的 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

 编著 上世纪80年代起,苏伟贞也有多部编著作品出版,内容题材涉 猎甚广,主要代表作如下: 1982年《爱情人生》(短篇小说编选) 1988年《一又二分之一》(散文编选) 1990年《各领风骚──台湾争议性小说选》(短篇小说编选) 1992年《剧人赵琦彬》(赵琦彬纪念文集,合编) 2003年《张爱玲的世界续编》(张爱玲文论编选) 2004年《台湾眷村小说选》(短篇小说编选) 2007年《鱼往雁还──张爱玲的书信因缘》(张爱玲文论编选)

 外译及大陆出版 除此以外,苏伟贞的部分作品也被翻译成英语、捷克语等出 版,如小说《旧爱》、《陪他一段》;同时她的代表作品在 中国大陆也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如: 1987年《世间女子》(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9年《沉默之岛》(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5年《张爱玲的世界续编》(张爱玲文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梦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颜已老》(1981年) 联合报中篇小说奖 作品写的是女主人公章惜与一个有家室的教授余书林间的微妙 情愫以及淡淡的,无可奈何的伤怀。作者着眼于对婚姻,对人 际关系的反思,对岁月光阴匆匆流逝的怅惘。瑰丽的文字以及 语言上的才华,娓叙情的无奈、幻灭,红颜已老的怅惘,处处 都显示出作者在创作上的潜力。主人公的恋情是极中国的,而 故事的体裁又是极现代的,这正是作者的巧思和安排。

作品导读 《沉默之岛》(1994年) 中国时报第一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评审团评审奖 小说以同姓名但毫无相关的两位主角,作为情节铺陈及其创意形 式。两个晨勉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迥异的人生际遇,却都 用同一种证实自身存在的方式,将社会的约束和规范一一打破。 小说有意将女性视为一座岛屿加以探索,同时又关注“自我追 寻”这个中心课题。这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小说用叙述性语言 打破习惯的秩序,体味生命的沉浮与文化境况。

《时光队伍》(2006年)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奖 本书回溯了其亡夫的一生,用非常凝重的笔触叙述了作者从至亲 之人由罹病到离世这段跋涉路程中的痛苦与恐惧,并最终依靠书 写这“唯一的出路”完成了对至亲的纪念和自我疗治。本书是作 者酝酿多年对于“时间”命题进行观察与思考的力作,同时也是 一本“耗尽全身力气,穷尽了一位小说家想像力的悼亡书。”


《来不及长大》(1989年) 本书为苏伟贞多年创作散文小品的结集,曾以《问你》 为名问世,后经增删改作,易题再版,而隽永如昔,或 更进一步令人感受时光的阴晴,人生的喜悦和悲伤,深 具诗的提示和挑战。以《来不及长大》为代表的苏伟贞 早期散文,用“聆听”心事的角度,并用真实的人生记 录走笔,为前期的生命构思留下饶富智慧的辩证语句。

作品导读 《单人旅行》(1999年) 一名女子不断地试图逃离都市而最终不能。 《单人旅行》是苏伟贞桀骜清爽之作。作者有意借由单 人旅行回溯至更深的因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以一场 轻飘虚渺的人间游戏,赋予作品独特的悲凉气氛。状写 个体生命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苏伟贞的文字始终辽 阔高远,极致通透,狂野而又自由。

《租书店的女儿》 (2010年) 本书为三辑:历述少年往事、眷村回忆以及她后故乡时 期的台南人文行迹,也为辞世的父亲送行。全书弥漫淡 淡感伤,兼具幽默,作家用丰沛生命能量的独特笔调, 历述眷村往事,校园生活,旧址琐忆,到市井底层劳动 者摆渡者晃荡者们的生活风景,宛如多种层次时光旅 行,带领读者进入作家私藏的府城古都,也为充满人情 味与时间感的南都风情种种幽微细节,重新命名。


《孤岛张爱玲》(2002年) ——追踪张爱玲香港时期(1952-1955) 小说 这是苏伟贞的第一本学术论文,为此她专程赴港,走着张 爱玲走过的路,待在她待过的学系,试着以她的眼光回望 这一切。“孤岛”是惯常与张爱玲连结的意象,苏伟贞以 香港这个“孤岛”为窗口,眺瞰张爱玲文学历程,梳理她 此间的著作。同为女性作家,苏伟贞以严谨的文学研究为 根基,锲而不舍追索,将张爱玲滞港时期小说的意涵及影 响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作品导读 《私阅读》(2003年) 苏伟贞从1993年开始主编联合报《读书人》周报,10年后 她出版了《私阅读》这本书。本书精选了苏伟贞开始主编 《读书人》周报至2003年所发表有关出版的文章,并按发 表年代来编排。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身为作家、 却也是编辑的苏伟贞,这十年来的阅读历程与编辑岁月的记 录,同时也在这些文字中,重新领略阅读的宽广。

《鱼往雁还──张爱玲的书信因缘》(2007年)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悦读周报》年度十大好书奖 苏伟贞是最早系列性披露张爱玲书信的台湾作家,也是张爱 玲研究者,这本选集收录了一些曾经与张爱玲有过书信来往 者,如夏志清、刘绍铭、苏伟贞等的文章。选集透过信件的 内容拼凑出张爱玲在世时的生活与精神面貌,重新勾勒一个 逝去的世代,华丽苍凉的人情故事,精采可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