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oh hee la poster

Page 1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问候语】 因为父亲爱书,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的藏书里接触了小说,小学五年级初读巴金的 《家》《春》《秋》,读得眼泪直流,此后不知不觉为小说着迷 十七八岁糊里糊涂写起小说,全靠胡思乱想,人生路一步步走下去,听多、看多了, 尤其后来长期从事采访工作,经历了自1980至1990年代新加坡在语言、教育及文化上无语 而巨大的转变,发觉生活里尽是教人欲语还休的小说素材;自1980年代中至本世纪初,创 作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描绘了一群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被牺牲的一群, 虚构的故事与人物,他们的失落与悲伤,作为作者,我却为之不安。回头望去,仿佛已是 一个远去的时代,但又未必…… 长期从事采访工作,作为一名写小说的记者,我一直觉得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有极其 微妙的关系。小说很多时候取材于现实,但人间万象相较于小说世界之曲折难料真是不遑 多让。许多触动人心的小说,虽然交织着小说家的想像与虚构,却也来自小说家对生命、 人性与人生的体验与领悟。 有机会到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是一种缘分,而小说创作发展至今有太多值得探讨 的空间,希望与同学们一起走进这个有无限可能的创作地带,漫游繁花盛开的小说园林, 分享、分析,借鉴中外一些经典小说的创作技巧,探索不同小说家的心灵世界。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张曦娜简介】 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来西亚山城怡保,3岁时随家人移居新加坡。曾任职人 民协会《民众报》记者兼编辑,1984年加入《联合早报》副刊,现为早报副刊高级 执行级记者。 从小与文学结缘,小学四年级已有作文被老师投寄至《星洲日报》儿童园地 发表,中学时开始投稿。高中时开始写小说,并发表在《南洋商报》小说版。18岁 以短篇小说《某种成长的过程》获“全国学生创作比赛小说组”第二名;19岁以短 篇小说《掠过的风》获“星马港短篇小说比赛”第三名。 自1980年代至本世纪初,多次获得全国及国际文学创作奖,包括新加坡文化部 主办的“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金狮奖”、全国书籍奖、马来西亚《星洲日 报》主办“花踪奖”之世界华文小说比赛。2000年获颁泰国文学奖项《东南亚文学 奖》。2013年获颁新华文学奖。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获奖记录】 1972年:短篇小说〈某种成长的过程〉获“全国学生创作比赛”第二名 1973年:短篇小说〈掠过的风〉获“星马港短篇小说比赛”第三名 1976年:散文〈绿岛·绿岛〉获“全国文艺创作比赛”特别奖 1979年:短篇小说〈尘烬〉获“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 1984年:短篇小说〈变调〉获“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一名 1985年:短篇小说〈都市阴霾〉获第二届“金狮奖”小说组第一名 1986年:短篇小说〈乌节灯火〉获“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 1987年:短篇小说〈入世记〉获“金狮奖”小说组第二名 1989年:短篇小说〈镜花〉获“金狮奖”小说组第二名 1990年:短篇小说集《变调》获新加坡书藉奖 1991年:短篇小说〈失去的福建街〉获“金狮奖”小说组第一名 1991年:散文〈无调之歌〉获“金狮奖”散文组佳作奖 1993年:短篇小说〈任牧之〉获马来西亚“花踪奖”世界华文小说比 1994年:报道文学《大姑速写》获新加坡书藉奖 2000年:获颁东南亚文学奖(泰国皇室文学委员会主导,泰国皇后颁发) 2013年:获颁第八届新华文学奖(新加坡文艺协会颁发)

【已出版作品】 1、短篇小说集《掠过的风》(新加坡:东昇出版社、热带出版社,1987年5月) 2、短篇小说集《变调》(新加坡:草根书室,1989年12月初版,1990年3月再版) 3、短篇小说集《镜花》(中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4、短篇小说集《张曦娜小说选》(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 年7月) 5、报道文学《大姑速写》(新加坡:点线出版社,1992年6月)(译有英文版: “Singapore Women At The Helm”及越南文版) 6、报道文学《客答问》(新加坡:富豪仕大众传播机构,1994年6月) 7、旅游随笔《走过的风情》(新加坡:莱佛士书社,1998年) 8、散文随笔《岁月流金》(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年6月) 9、散文集《仙人掌散文系列•张曦娜卷 》(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11月) 10、散文集《开罗紫玫瑰》(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 2013年)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作品编入文学选集、大系、读本】 1、散文〈绿岛·绿岛〉编入《新生代散文选》(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80年) 2、短篇小说〈乌节灯火〉编入唐爱文教授(Edwin Thumboo)主编《亚细安文学选集 :新加坡小说(卷三)》(The Fiction of Singapore Vol III: Anthology of ASEAN Literatures )(亚细安文化与资讯委员会资助出版,1990年) 3、短篇小说〈乌节灯火〉的英译本“Lights Along Orchard Road"(Tan Shirley译)编入唐 爱文教授(Edwin Thumboo)主编《亚细安文学选集:新加坡小说(卷三)》(The Fiction of Singapore Vol III: Anthology of ASEAN Literatures)(亚细安文化与资讯委员会 资助出版,1990年) 4、短篇小说〈乌节灯火〉的英译本“Lights Along Orchard Road"(Tan Shirley译)编入唐 爱文教授(Edwin Thumboo)主编《新加坡小说》(The Fiction of Singapore)(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Unipress,1990年初版,1993年再版) 5、短篇小说〈米雪〉编入骆明等编《新加坡文艺十年选》(新加坡:新加坡文艺研究 会,1990年1月) 6、短篇小说〈失去的福建街〉编入新加坡文艺协会编《赤道线上的奇葩——新加坡女 作家小说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 7、微型小说〈出身〉编入谢克主编《新华作家百人集》(新加坡:新华文学出版社, 1996年5月) 8、散文〈无调之歌〉编入淡莹、艾禺编《逍遥曲: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作品选集》(新 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1998年3月) 9、微型小说〈出身〉编入淡莹、艾禺编《逍遥曲: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作品选集》(新 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1998年3月) 10、散文〈遣悲怀〉编入骆明主编《新加坡作家散文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11、散文〈无调之歌〉编入骆明主编《新加坡作家散文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9年10月) 12、散文〈小镇须磨〉编入骆明主编《新加坡作家小说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9年10月) 13、短篇小说〈爵士·雕像与我爸〉编入希尼尔主编《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作品选》 (香港:明报月刊;新加坡:青年书局,2010年9月) 14、短篇小说〈爵士·雕像与我爸〉编入伍木主编《新华文学大系·短篇小说集》(新加 坡:世界华文文学研创会,2013年11月) 15、短篇小说〈都市阴霾〉编入王永刚主编《新华文学大系·中长篇小说集》(新加坡: 世界华文文学研创会,2013年11月) 16、散文〈遣悲怀〉编入风沙雁主编《新华文学大系·散文集》(新加坡:世界华文文 学研创会,2015年11月) 17、短篇小说〈任牧之〉编入柯思仁教授、许维贤博士主编《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 说读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6年2月)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开罗紫玫瑰》为第八届新华文学奨得主张曦娜的 散文集,收集了作者自2010至今在《联合早报》副 刊写的专栏结集。内容包括读书笔记、旅途记游、 生活随笔,以及对时事或新闻人物的评说。书中叙 事、抒情或评说,记录了作者对当时一些事件的理 解与心情。 作为书名的〈开罗紫玫瑰〉写多年前的往事,叙述 她曾和商晚筠到台北,找返台省亲的好友永乐多斯, 「三个人随处玩乐,拜访了不少朋友,过了一个短 暂却美好的台北假期」;也正是在台北,她们一起 看了伍迪‧艾伦的电影《开罗紫玫瑰》。

《变调》无疑是张曦娜的代表作之ㄧ。 在《变调》出版前,张曦娜就已经是个获奖无数的作家, 而《变调》一书更是让她的写作生涯臻至顶峰。 短短的四篇短篇小说,却让当时的不少文学奖的评审, 心甘情愿将得奖的殊荣交给张曦娜。〈变调〉获得了 1983年新加坡文化部举办的短篇小说创作赛第一名, 〈都市阴霾〉获得1985年金狮奖小说组第一名,〈乌节 灯火〉获得1986年文化部主办的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 〈入世记〉获得1987年金狮奖小说第二名,而小说集 《变调》本身则在1990年8月获得新加坡书籍小说组高 度表扬奖。 2007年,新华作者张森林在其北京师范大学学士论文 〈当代新加坡伤痕文学及中国学者的解读(19812007)〉中,把张曦娜的小说〈变调〉、〈都市阴 霾〉、〈入世记〉和〈镜花〉归入为“文化断根浓烈 期(1981-1990)”的新华伤痕文学作品,并形容它们 “不但让这个时期的新加坡文学创作获得了空前的丰 收,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苦闷和屈辱”。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本书共收录九篇小说。作者通过平实的文字、严谨的故 事结构,深刻地反映了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社会的逐渐式 微,描写了华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在时代 中的巨大改变,反映了中华文化与殖民文化夹缝中华人 的挣扎与彷徨。

这一套文集的出版,实际上在熙熙攘攘的当下文学界无 疑是砰然一声打开了一扉文学的窗户,给各地关怀世界 华文文学的作家、学者引上一个视线的移动新点,特别 是当文学研究的热点已经超聚于若干反复被选择的项目 上,借着与明报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绍新华本土作家 的作品应该是时候了。 ——摘录《建构本土文学的主体意》原甸

张曦娜早期的作品,和近期的创作颇为不同;本书 仅收集张曦娜早期的小说创作,荣获1973年“新、 马、港短篇小说比赛”第三名的《掠过的风》是作 者19岁时的作品,荣获人民协会短篇小说创作比赛 的《尘烬》则是1978年的创作。 本书记录了一个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作者对于生 活的感受和理解。


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 开幕茶会及作品展 【重要评价】 • 1985年,张曦娜以〈都市阴霾〉荣获第二届“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小说组第一 名。评审之一中国作家姚雪垠认为“小说的任务和故事,是放在现代新加坡社会 变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处理的,使这篇小说较有深度”。评审之二香港女作家钟 玲认为这篇小说“充分反映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个切面”。评审之三台湾作家 张系国称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评审之四新华学者王润华教授说:“作 者对大都市之感情生活,有极大的透视与分析能力。作者通过没有结果的爱情故 事,相当自然生动地反映目前新加坡之现实社会问题,尤其对时下一些社会现象, 如商业竞争,向日本学习,华文程度低落问题,都是当前新加坡人所遇到和面临 的问题。作者坦白地把他们的想法看法写了出来。作者的语言表现能力很强,抒 情笔调使人深深投入故事之中。小说的技巧也圆熟,情节处理得自然合理,使人 产生真实感。”评审之五台湾作家痖弦指出,本篇“称职地表现了社会转型期间 新加坡商业社会的阴暗面,自有其表现的价值与必要”。 •

2007年,新华作者张森林在其北京师范大学学士论文〈当代新加坡伤痕文学及 中国学者的解读(1981-2007)〉中,把张曦娜的小说〈变调〉、〈都市阴霾〉、 〈入世记〉和〈镜花〉归入为“文化断根浓烈期(1981-1990)”的新华伤痕文 学作品,并形容它们“不但让这个时期的新加坡文学创作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同 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苦闷和屈辱”。

2016年,《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主编柯思仁教授和许维贤博士在此 读本的导论中指出:“〈任牧之〉所写的不仅是华校生的故事,也应该被纳入新 加坡建国一代的历史,让新加坡故事不仅停留在一家之言,而是由众声喧哗的各 种声音所组成。”

• 中国学者张建英在〈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特色初探〉(《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5卷第1期,2002年)一文中,对张曦娜散文〈无调之歌〉的艺术 效果评价颇高:“张曦娜散文〈无调之歌〉采用的是规范化的现代书面语,在阅 读时总感到有悠悠古风脉脉流动,文词雅致优美。仔细察阅,文中不时有古代汉 语词汇莹莹闪现。例如在谈及新加坡有许多华人对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 态度时,所用的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古汉语词语有‘炎黄’、‘以不识自己的语 言为荣’、‘觥筹交错’、‘置身于一群衣衫光鲜的绅士淑女之间’、‘陷溺在 一种无以言说的寂寞中’、‘乏善可陈’等。在规范的现代文学语言中由于这些 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的文学语言的融人,使全文呈现出忧思隽永的中国传统 审美情趣。作者运用古汉语词句反映‘日渐在满街由名牌商品、美式快餐、迪斯 科舞厅、卡拉OK,欧风、美风、东洋风堆砌而成的繁华中迷失自己’的年轻一代 华人生活,古汉语语言在与标志欧风美雨词汇交锋中既有悠久文化积淀的泱泱大 气,也缭绕出哀愁伤怀,无可奈何的悲凉情调。这种艺术效果是纯用现代语言所 难以恰如其分地表现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