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叢書 費南度 以 愛心 傳揚真理 分享基督的福音
1 前言 以愛心傳揚真理 我在斯里蘭卡 的可倫坡長大。在我家 周圍的三棟房子裡,就住了五個信 仰不同的家庭,有佛教、印度教、遜尼派 回教、什葉派回教,還有一位新世紀的信 徒。他們都是我們家的朋友。 在孩童時期,我常會到附近的佛寺, 與那裡的僧侶聊天。從青少年時期到 20 歲 出頭,我幾乎每個週六晚上,都會與另外
以愛心傳揚真理 2 六個朋友相聚,他們當中有五位是回教 徒,一位是無神論者。我們常會花上好幾 個小時談論各種議題,包括宗教和哲學。 我會在接下來的篇幅,分享過去在多 元宗教的背景中,與不同信仰者接觸的心 得。盼望這本小冊子,能幫助你瞭解那些 不同信仰的人,並能更有智慧、更有愛心 地對待他們。 費南度(Ajith Fernando)
目錄 (一) 福音使者 ....................... 5 (二) 福音信息 ...................... 19 作者:費南度(Ajith Fernando) 譯者: 沈振華 編輯:鐘怡靈、蘇鳳嬌 審稿:金玥璽、朱尉寧、譚慧婷、謝葆芳、謝翠玲、劉芸仙 封面影像及設計:Jeremy Culp 內頁設計:Steve Gier 內頁影像: (p.1) Jeremy Culp; (p.5) Greyson Ferguson via Freerange Stock; (p.19) Sanja Gjenero via RGBStock 這本小冊子摘錄自費南度的著作 Sharing the Truth in Love: How to Relate to People of Other Faiths。 © 2011 by Ajith Fernando. Used by permission of Discovery House Publishers 版權所有 © 2016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請勿翻印。 所有的經文若無特別註明,則表示引自和合本聖經。 Simplified Chinese "Truth With Love"
5 (一) 福音使者 印度傳道孫大信(Sundar Singh)站在恆河岸 邊,大聲宣講福音。他帶 着 極其堅定的信 念向眾人講話,他的信息激起了一些聽眾的興趣, 但同時也激怒了另外一些人。當他繼續講述耶穌基 督的福音時,人群中有一個人,抓起一把沙土撒向 孫大信的臉。沙土進到了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裡,迫使他無法繼續傳講。于是,他走到河邊清洗
以愛心傳揚真理 6 沙土。此時,一些人對這種卑 劣行徑感到震驚,抓住這個現 行犯,將他制伏,並交給了警 察。 孫大信洗淨臉上的沙土 后,就轉身面向群眾,看見那 個現行犯已被警察拘押,憤怒 的人群高喊 着 ,要求將他帶去 接受處罰。孫大信穿過人群, 來到警官面前。出乎眾人意料 之外,他請求警官「以憐憫代替審判」,這正是他 被撒沙土時,所傳講的信息內容。他並沒有要求嚴 懲,而是懇求寬容。他請求釋放那現行犯,以憐憫 的行動實踐他所傳的真理。 孫大信繼續向警官央求,甚至表示,除非犯人 得釋放,否則他不會繼續講道。此時,那犯人瞪大 了雙眼,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警官打開他的手銬 后,他立時跪到孫大信的腳前,請求原諒,並表示 渴望多聽聽他所傳講的耶穌基督。 我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也使我堅信,我們與那 些不同信仰、可能排斥福音的人接觸時,極需要 他立時跪到孫大 信的腳前,請求 原諒,並表示渴 望多聽聽他所傳 講的耶穌基督。
福音使者 7 謙卑的態度。多年前,我們的團隊決定前往從未接 觸過福音的地方宣教。過了一段時間,在一個村莊 中,我們的同工和那些初信者,開始遭受當地其他 宗教信眾的騷擾。有一次,幾位同工被打得頭破血 流。當我前往探訪這個村莊時,我覺得需要與這次 攻擊事件的主謀會晤,設法表明我們的宗旨和目 的。幾經交涉,對方終于同意與我見面。 對于當地信奉其他宗教的人,我並不熟悉他們 的信仰與傳統。于是,我事先在團隊裡,詢問那些 原先信奉當地信仰的成員,請他們幫助我瞭解當地 的傳統習俗,以及我應該如何跟他們溝通。根據他 們的建議,我制定了一個計劃。重要的是確保我在 自己的信仰上不妥協,同時也避免不必要的冒犯。 我同意在他們崇拜的地方會晤,進去之前,我 按照他們的習俗,將鞋子脫下,擺在門口。裡面坐 在座椅上的,是一位比我還年輕的領袖,我則按照 他們尊敬領袖的傳統,席地而坐,遵循當地人的習 俗和村莊的禮節來行事。 當時,我們團隊中有人認為,我如此卑躬屈 膝,是對信仰妥協的表現。但我相信,應該尊重對 方的傳統,特別是那些傳統並不違背我的信仰。
以愛心傳揚真理 8 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我們經常需要與 信仰完全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身為基督 徒,在與別人交往時,無論對方與我們的信仰是否 相同,我們都應該遵守一些原則。在回應他們的信 仰時,我們也必須持守聖經的真理。無論是在東方 還是在西方,人們崇尚宗教多元化的態度,讓那些 想要維護純正基督教信仰的人遇到極大的挑戰。 在一些基督徒比例較低的國家,基督徒與其他 宗教的信徒交往時,所面對的 困難愈加顯著;但是在以基督 信仰為主流的地方,基督徒也 會遭遇同樣的難處。我們相信 福音真理,並不意味 着 我們不 應給予其他宗教信徒基本的尊 重,或否定他們有崇拜和分享 他們信仰的自由。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基督 徒的言談,讓我不得不承認他 們很像其他宗教的基本教義 者,因他們認為只有基督徒的 做法才可以被允准。其實,我 我們相信福音真 理,並不意味着 我們不應給予其 他宗教信徒基本 的尊重,或否定 他們有崇拜和分 享他們信仰的自 由。
福音使者 9 們不必如此懼怕其他宗教,以致要限制他們的崇拜 自由。初代教會的成長與發展,就是在多元信仰的 環境中。同樣地,今天的教會也能在這樣的環境中 茁壯成長。我們基督徒應該尊重其他信仰群體的權 益,以寬容有禮的態度對待他們,設身處地為他們 着 想,因為我們希望他們也能這樣對待我們(參閱 馬太福音7章12節)。 謙卑的僕人樣式 耶穌基督曾吩咐門徒要活出僕人的樣式(參閱 馬太福音 20 章 25-28 節),這話對今天的基督徒同樣 重要。如果人們看到我們有僕人的態度,不僅服事 基督徒,也服事其他人,他們可能會心有所感,想 進一步瞭解我們所傳的福音。 1999 年,在印度服事近 35 年的澳洲宣教士葛拉 罕‧史坦斯(Graham Staines ),以及他的兩個兒 子在露營車裡睡覺時,被一群激進的宗教暴民活活 燒死。當時,與這群暴民有同樣宗教信仰的許多信 眾,對這一起殘酷的謀殺事件都深表難過,並嚴厲 譴責施暴者。當人們知道史坦斯一直在麻風病人中 工作,照顧那群完全被社會隔離且輕忽的群體時,
以愛心傳揚真理 10 更是群情激憤。但是,過后眾 人卻從史坦斯妻子的身上,看 到像基督那樣的饒恕。史坦斯 太太在對審理丈夫和兩位兒子 死亡事件的委員會所做的證詞 中,說了這段感人的話: 我的主,我的上帝 始終與我同在,引導幫助 我,讓我能努力完成史坦 斯的工作……。我完全無 意要懲罰那些害死我丈夫和兩個兒子的人。但 我衷心盼望和期待,他們能夠悔改,生命可以 得到改變。 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那些承認耶穌基督為主 的人,在對眾人傳揚信息時,要作眾人的僕人 。使 徒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說:「我們原不是傳自己, 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 人」(哥林多后書 4 章 5 節)。又說:「我雖是自由 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 多得人」(哥林多前書9章19節)。耶穌就是我們的 聖經清楚地告訴 我們,那些承認 耶穌基督為主的 人,在對眾人傳 揚信息時,要作 眾人的僕人。
福音使者 11 榜樣,因為祂「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 立比書2章7節)。 如果大多數基督徒都能活出僕人樣式,以愛心 服事人,那會怎樣呢?我們會被嘲笑或利用嗎?或 許會。但是,必定會有一些人留意到我們的生活見 證,看見其中所展示的能力及堅定的信念。這樣, 他們的心門就可能被打開,從而願意聆聽關于基督 的信息。 在雅典,行事就像雅典人 保羅在宣教時,採取入鄉隨俗的做法,表現出 他對文化的敏銳度。他「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 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使徒行傳 17 章 17 節)。猶太人和虔敬的外邦人,都是對舊約 聖經的信仰極有興趣的人。保羅前往他們的會堂, 就是他們崇拜和接受教導的地方。同時他也去可以 「遇見」眾人的地方,與他們接近並分享福音。 有人 可能會覺得很難理解何謂 作眾人的僕 人 ,但許多人可能會因為看到這種聖潔和謙卑 的生活態度而深受感動。
以愛心傳揚真理 12 雅典市場 是當時全城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 心。一份有關蘇格拉底的古老記述說:「當市場最 擁擠的時候,在人群中可以看見他的身影。」這位 偉大的哲學家,會到市場與他所遇見的人交談 1。保 羅在雅典傳福音時,也採用了蘇格拉底的方法,就 是在市場漫步,與人交談。他用同樣的方法來傳講 不同的信息。 保羅在雅典宣教時,並沒有使用以前一貫的風 格。他來到雅典后,調整了一些做法,以適應雅典 的文化。這就是所謂的 處境化 。處境化的意思是, 採用適合當地情境的方式,向人們傳講福音信息, 不管是在雅典、紐約、墨西哥,還是在烏干達的偏 遠村莊。 當然,當地情境不僅涉及地理位置,也包括文 化因素,比如語言、習俗和價值觀等。文化的差 異,可能存在于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區域,甚至相鄰 的兩個家庭都會有差異。一個基督徒可能會發現自 己與鄰居在文化上有極大的差異,即便大家是住在 市 場又稱為 集市 ,是城市中主要的公眾場所, 有許多公共建築和供人遮陽避雨的柱廊。
福音使者 13 同一座城市,說相同的語言。 每當我們與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交流時,就有必要採取 處境化的方式。當華人宣教士 前往巴西或祕魯宣教時,有這 需要;當美國人向德國人分享 福音時,有這需要;當一位城 市居民向郊區居民分享見證 時,也有這需要;一位受過高 等教育的人向一位鄉村未受過 正規教育的人分享見證,或是 一位基督徒母親向女兒同學的非基督徒媽媽分享見 證,同樣有這樣的需要。 保羅堅持傳講福音時,使用能讓聽道之人起共 鳴、且能影響他們的方式。他說,當他跟猶太人在 一起時,他就作猶太人,如同在律法以下的人;當 他與外邦人或沒有律法的人在一起時,他就作沒 有律法的人。他「向什么樣的人,就作什么樣的 人」,所以他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 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哥林多前書9章22節)。保 羅的這段話,生動地顯示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保 當地情境不僅涉 及地理位置,也 包括文化因素, 比如語言、習俗 和價值觀等。
以愛心傳揚真理 14 羅調整他的態度和做法,為要適應他所服事之人的 習慣和風格。這就意味 着 ,我們可能要學習新的做 法和習慣,或是改變我們的一貫做法。 保羅提醒 我們,要留意我們的動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 讓耶穌的福音得以傳開,因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 人」。 然而,我們必須區分處境化與 混雜化 。混雜化 是指在實踐及傳講基督信仰時,放棄了福音中的核 心要素,或是接納與福音相悖的元素。例如,一個 基督徒為了維持與另一非基督徒的友誼,不再堅持 接受基督是唯一能得到救恩的方法,這就是混雜化 的做法。 福音的核心超越文化。即便有些福音的特質與 某種文化有所衝突,我們所傳講的福音信息也絕不 能妥協。保羅在雅典的講道,就對雅典人的思想產 生衝擊。他採用處境化,但他絕不願意將福音混雜 化。當他在雅典傳福音時,使用雅典人的交流方 處境化 往往包含了 評估 我們本身及他人的文 化習俗和慣常做法,以確定它們是有助于傳揚 基督的信息,或是與真理相悖。
福音使者 15 式,儘管他傳講的內容與當地 人的信仰相悖。 我們留意保羅在雅典的 講道,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 的處境化風格(使徒行傳 17 章 22-31 節)。正如保羅在路司 得城( 14 章 15-17 節),他沒 有直接引用任何舊約經文。這 與他針對猶太人的講道完全不 同,因為猶太人接受舊約聖經 的權威,所以保羅引用了聖經 ( 17 章 1-14 節);而雅典人並 不接受舊約的權威,所以他就不引用聖經作為他辯 論的基礎。 有趣的是,保羅引述了雅典人敬重的作家所說 的話。使徒行傳 17 章 28 節有兩句話,第一句說: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這句話保 羅是否引自他處,仍然存疑。但第二句話:「我們 也是祂所生的。」很肯定是他引述了當地詩人的 話 2 。當然,保羅並不贊同以希臘神 祇 為依據的哲 學體系,但他同意這一句話,于是就加以引用,以 福音的核心超越 文化。即便有些 福音的特質與某 種文化有衝突, 我們所傳講的福 音信息也絕不能 妥協。
以愛心傳揚真理 16 支持他的論點。然而,他傳遞 的信息始終如一,就是以復活 的耶穌為中心,人人都需要悔 改,接受基督為救主。 保羅在雅典傳講的信息完 全符合聖經。英國著名聖經學 者布魯斯( F . F . Bruce )說: 「他的論證牢牢地建立在聖經 的啟示上,與舊約的整體思想 遙相呼應,有時語句都相契 合。」3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說,保羅的這篇 講章是一篇「哲學性的神學論述」 4。雖然保羅的用 詞和觀念都符合聖經,但他的雅典式講話風格,非 常適合那些喜歡哲學的聽眾。他講論他們的宗教習 俗,引述當地哲學家的言辭,並且使用他們辯論時 所採用的說理風格,希望說服他們相信耶穌基督, 接受祂為救主。 對任何一個想要傳講基督福音的人,這裡有幾 點重要的原則需要特別留意。我們必須找出聽眾慣 常追求真理的方法。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使用適 我們必須找出聽 眾慣常追求真理 的方法。在不同 的文化群體中, 使用適當的方法 非常重要。
福音使者 17 當的方法非常重要。例如,有許多教會使用戲劇和 音樂來吸引人,以便更有效地傳遞福音。 有人或許會質疑傳福音所使用的某些方法,理 由是這些方法也被用來傳播其他宗教或基督教之外 的信息。沒錯!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別人也有可能 在不是尊榮上帝的情況下使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就 棄絕這些方法。方法本身並沒有罪惡。在非洲和亞 洲地區,基督徒經常在崇拜和讚美時擊鼓。其實, 泛靈論者早在幾世紀前,就已經在驅魔儀式中擊 鼓。所以,問題並不是在于樂器或方法,而在于如 何使用,或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些方法。 福音確實超越文化,為了聽眾的緣故,基督徒 應該將福音處境化。我們有自由,甚至有責任,以 有創意的方式傳講福音,讓聽眾能起共鳴、明白真 理。 聖經裡有許多例子,談到用音樂和跳舞來讚 美上帝。大衛在上帝面前跳舞,歡慶約櫃運回 耶路撒冷(撒母耳記下6章13-15節)。
1 Cited in R. J. Knowling,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4 reprint), 365.
2 From the fourth-century BC writer Aratus of Soli in Cicilia. Cited in Hellenistic Commentary to the New Testament, M. Eugene Boring and others, editor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5), 328.
3 布魯斯(F. F. Bruce), 《使徒行傳註釋》“The Book of Act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8), 335.
4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新約聖經註解》 Explanatory Notes Upo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The Epworth Press, 1966), 464.
以愛心傳揚真理 18
19 (二) 福音信息 要搔到癢處 在使徒行傳 17 章中,保羅對一群外邦人的講 道,是一個處境化的範例。他在雅典的言 論,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以至于被邀請到亞略巴 古,即雅典議會講道( 17 章 19 節)。這是一個特別 的地方議會,負責監督社區的教育、道德規範和宗 教事務等。5
以愛心傳揚真理 20 這個議會的代表問保羅:「你所講的這新道, 我們也可以知道嗎?因為你有些奇怪的事傳到我們 耳中,我們願意知道這些事是什么意思」(使徒行 傳 17 章 19-20 節)。保羅對雅典人的回應提供了許多 重要的原則。 切入點。 保羅首先提到他對雅典人宗教信仰的 觀察,他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 畏鬼神。」(使徒行傳17章22節) 保羅既不批判也不稱許雅典人,他純粹是在描 述對雅典人生活的觀察,稱他們是很敬畏鬼神的群 體。這裡說的 敬畏鬼神 ,意思就是「敬畏超自然的 事物」6。從雅典坊間眾多的偶像可以看出,他們的 敬畏表現在崇拜眾多的神 祇 ( 17 章 16 節)。保羅知 道這些偶像並不能救護雅典人,所以他提出反駁, 有些人認為,保羅說雅典人敬畏鬼神是對他 們的批評,因此把「敬畏鬼神」譯為「迷信」 (參閱英文欽定本),但這種解釋與保羅這次 講道的其他內容不符。而中文聖經譯本,多數 翻譯為「敬畏鬼神」。
福音信息 21 並呼籲他們悔改( 17 章 24-30 節)。但他也知道,在這種偶 像崇拜的背后,是一種對超自 然界的敬畏。 保羅找到了向雅典人傳福 音的切入點,就是他們對超自 然界的認知,這提供了一個闡 明上帝真理的踏腳石。這些雅 典人承認超自然界的真實性, 所以保羅透過這樣的信仰觀 念,將他們引入他所要傳遞的嶄新真理。同樣的道 理,今天我們向人傳福音,也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切 入點。 未識之神。 保羅說雅典人敬畏鬼神,這引起了 他們的興趣。接 着 ,保羅更進一步指出他們的渴 望。保羅告訴他們自己如何知道他們「凡事很敬 畏鬼神」。他說:「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 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 着 『未識之神』」(使徒 行傳 17 章 22-23 節)。這清楚表明,雅典人有一個深 切且無法滿足的渴望。保羅就藉此機會,將上帝介 今天我們向人傳 福音,也要尋找 一個合適的切入 點。
以愛心傳揚真理 22 紹給他們。 希臘人將各種自然現象,都歸諸于神靈的作 為。他們認為,不同的神靈掌管 着 人世的旦夕禍 福,因此,他們竭力討好所有神 祇 。但他們不確定 已認識了所有神 祇 ,于是就特別設立一座壇,獻給 未識之神,從而「確保沒有忽略任何神 祇 ,以免全 城遭受災殃」 7 。這座壇表明,他們對超自然界的 認識並不完全,保羅就以此為起點,來講述聖經中 的上帝。雅典人設壇,是想攬括所有可能存在的神 祇 ,而保羅知道雅典人所遺漏的神,就是那唯一的 真神。于是,他將這位上帝介紹給他們:「你們所 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使徒行傳 17章23節) 基督滿足他們的渴望。 保羅認為這種對「未識 之神」的崇拜,是對上帝的渴慕。所以,他就帶 着 這樣的理解,向雅典人傳福音。 法國神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 說, 人對上帝的渴慕 是指人的靈魂深處有個空 洞,唯有上帝能填滿。這種渴慕,以各種形式 表現出來。在雅典,這種渴慕的表現就是一座 獻給未識之神的壇。
福音信息 23 福音能滿足人的渴望,我 們也可以帶 着 這樣的信念向人 傳福音。人們尋求滿足的形 式,我們可能會不認同,或是 覺得荒謬。但我們必須從人們 這些外在的表現,看到他們內 心沒有上帝的空虛。然后,我 們就要證明基督如何能填滿這 種空虛。 當前人們對靈界的廣泛興趣,也可以成為基督 徒作見證的切入點。人們對靈界的興趣有各種表達 方式,有些人追求靈界的活動,這些活動甚至會使 我們覺得很難與他們有任何交集。保羅對雅典眾多 的偶像非常反感,但他卻利用這個機會向人們表 明,只有那位獨一的上帝,才能滿足他們的渴求。 今天,許多人對靈界的追尋,顯示人們仍然在尋求 更深層的事物。 人類的根本需要是與上帝建立關係,但是,罪 使許多人不承認自己有這樣的需要。當我們向所接 觸的人說他需要與上帝建立關係,必須認罪悔改 時,我們聽到的回應往往是,他根本沒有這樣的需 要。 福音能滿足人的 渴望,我們也可 以帶着這樣的信 念向人傳福音。
以愛心傳揚真理 24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 些需要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人 們對安全感的需要。我們可將 這需要作為切入點,引導人們 進入那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與 上帝的關係。當然,若我們以 此為切入點,卻沒有其他能引 起對方興趣的話題,仍有可能 會被排斥。若要有效地傳講 福音,就要辨明別人的切身需 要,並且證實耶穌基督能滿足 這種需要。 從切身需要進入福音 的確,耶穌基督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但我們必 須找出對方具體的問題是什么,即便那些問題與我 們的設想或期待不符。 許多人認為,他們並不需要宗教信仰,認為自 己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不需要上 帝的幫助。對此,我們或許會認為,他們不會探尋 有關宗教意義的問題。 人類的根本需要 是與上帝建立關 係,但是,罪使 許多人不承認自 己有這樣的需要。
福音信息 25 但問題可能是我們看錯了 地方。我們的生活形態,可能 與他們有極大的差異,以至于 我們無法瞭解他們心中最深的 渴望。他們確實有宗教傾向, 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沒 有看出來。當我們試圖找到一 扇敞開的門來傳福音時,必須 要謹慎,也要有創意。 但是,單單以創意來分析 人們的處境並不足夠,我們跟 人分享福音,還必須讓對方能 認識到,耶穌就是他們所有問 題的答案。有時,我們傳講福 音的方式太過公式化,以至于失去聽眾。我們對問 題的分析挑起了他們的興趣,但我們提出的解決方 案卻給他們澆上冷水,以致他們不願意認同。 單單以創意來分 析人們的處境並 不足夠,我們跟 人分享福音,還必 須讓對方能認識 到,耶穌就是他 們所有問題的答 案。 耶穌在井旁遇到那名婦人(約翰福音 4章 1-26 節),談到了對方的需求和渴望,這是傳福音 的一個絕佳例子。
以愛心傳揚真理 26 當我們向人傳講福音時, 是與對方的渴望與需求產生互 動。一位優秀的見證人,既要 好好研究主的道,也要好好瞭 解世界。瑞士改革宗神學家卡 爾‧巴特(Karl Barth)曾經說 過,傳道人應該一手拿聖經, 另一手拿報紙。 我們必須徹底地認識福 音,並且忠實地清楚傳講。同 時,我們也必須深入認識這個世界。因為對世界的 認識,為我們提供了傳福音的切入點。我們必須謹 慎傳講完整的福音。 持守基督的獨一性 一位傳教士在斯里蘭卡宣教 28 年,在他即將返 回家鄉前,接受了該國暢銷英文週報的記者採訪。 他講述了自己來到這個多元宗教國家后的改變。 他說:「剛開始時,我實在無法忍受其他的宗 教,總認為我所相信的才是唯一真實的。但是,當 我參觀過阿努拉德普勒聖城(一個宗教聖地)之 當我們向人傳講 福音時,是與對 方的渴望與需求 產生互動。
福音信息 27 后,我完全改觀了。」 這位傳教士繼續說,當他在那個地方時,經歷 到一種特殊的平安,感受到上帝真實的同在。于 是,他開始思索,信仰的不同並不那么重要。他 說:「我從那次經歷學到的功課是,所有的宗教都 致力追求最高的理想,其中包含慈愛和憐憫的共同 理念。從那一刻起,我的宣教事工不再注重信經教 義,轉而看重人們的需要。」8 這位傳教士所表現的就是將福音混雜化,這種 態度正在迅速蔓延,甚至已經滲進了教會。許多基 督徒的生活環境,不易持守基督的獨一性,因而不 再堅信這一點。但是,聖經一再強調基督是得到救 恩的唯一道路: •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 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 3 章36節)。 •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 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 章 6 節)。 • 「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 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使 徒行傳4章12節)。
以愛心傳揚真理 28 • 「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 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提摩太前書2章5節)。 • 「人有了上帝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上帝的 兒子就沒有生命」(約翰一書5章12節)。 今天,我們要在信仰上持守基督是唯一的救贖 之道,已經成了一個挑戰。當我們遇到一些善良正 直的異教徒時,更是如此。 世人都犯了罪。 如果以人的標準來衡量,或許 會有許多好人;但是,用上帝 的標準來判斷,所有的人都有 無法彌補的缺失,毫無例外。 即使像先知以賽亞這樣相對良 善的人,當他看見上帝的榮耀 時,竟絕望地呼喊說:「禍 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 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 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 之耶和華。」(以賽亞書 6 章 5 節) 疏于強調福音兩 方面的真理,是 導致人們難以接 受「基督之外沒 有救恩」的一個 原因。
福音信息 29 在聖潔的上帝面前,我們 每個人的本性都有罪,因此都 是失喪的人。這一事實,已經 被許多人遺忘。許多基督徒的 講解、教導和著述,都強調福 音所帶來的祝福。祝福固然重 要,但我們也應該相應地強調 罪的嚴重性,以及人與上帝的 隔離。 疏于強調福音兩方面的真 理,是導致人們難以接受「基 督之外沒有救恩」的一個原因。他們不理解,救贖 乃是一種根本性的轉變,就是出死入生(羅馬書6章 23 節)、出黑暗入光明(彼得前書 2 章 9 節),從被 上帝離棄到被上帝接納(羅馬書5章9-11節)。 上帝的解決之道。 上帝將人帶回祂身邊,成為 祂的兒女,祂所用的方法既美妙又出人意料。上帝 沒有要我們賺取救恩,聖經說:「上帝的義,因信 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羅馬書3章22節)。 人們必須相信耶穌,這是得到救恩的唯一方法。 上帝將人帶回祂身 邊,成為祂的兒 女,祂所用的方 法既美妙又出人 意料。
以愛心傳揚真理 30 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努力來自救,因此,上帝藉 耶穌基督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如今[我們]卻蒙上 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上 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 着 耶穌的血,藉 着 人的 信」(羅馬書 3 章 24-25 節)。這兩節經文,凸顯了 上帝的恩典。救恩是上帝為我們所成就的,我們完 全無能為力。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藉 着 信靠耶穌 基督和祂所成就的大工,白白得到上帝的恩典: • 「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 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馬書 3 章 22 節)。 • 「[上帝]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馬書 3 章26節)。 • 「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 乎遵行律法」(羅馬書3章28節)。 • 「上帝既是一位,祂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 為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羅 馬書3章30節)。 「信」並不只是在理智上承認耶穌基督所成就 的事,然后在生活上依然故我。得救的信心,包含
福音信息 31 三個重要的步驟:第一,必須 承認我們無法自救;第二,必 須接受耶穌基督替我們所成就 的大工;第三,必須信靠祂和 祂的道路,接受祂的道路作我 們的道路。這就意味 着 ,當我 們接受祂成為我們的救主時, 也是讓祂作我們生命的主。 為什么要得救恩就一定要 有信心呢?人類最根本的罪是 想擺脫上帝而自主,這個罪使 我們與上帝隔絕,信心卻與此完全相反。當我們活 出信心時,就不再試圖自救和自我掌控,而是順服 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為我們所預備的道路。 分享福音 ,是我們與他人之間最重要的對話。 而分享的方式與分享完整的內容同樣重要。 要傳遞這改變生命的信息,意味 着 我們要成為眾人 謙卑的僕人,要瞭解對方所擔心和關切的事,並要 有創意地找到一扇敞開的門,向他們表明,耶穌基 人類最根本的罪 是想擺脫上帝而 自主,這個罪使 我們與上帝隔絕, 信心卻與此完全 相反。
5 海瑞森 ( Everett F. Harrison) , 《使徒行傳註釋》 Interpreting Acts: The Expanding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6), 284. 6 黎加生(Alan Richardson), 《編著:聖經神學詞彙》 A Theological Word Book of the Bible (London: SCM Press, Ltd., 1950), 253. 7 柏萊洛克(E. M. Blaiklock), 《使徒行傳註釋叢書》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9), 140.
8 Alfreda de Silva, “Change of Heart after Anuradhapura Visit,” The Sunday Observer, March 18, 1984.
以愛心傳揚真理 32 督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答案。然后,我們就可以分 享福音:我們因為罪而與上帝隔離,但耶穌已經為 我們成就了一切,讓我們可以與上帝和好。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 變得易懂、易得。 探索叢書以溫和、生活化和容易理解的方式帶出耶穌 基督的真理,讓我們知道聖經的教導適用于生活的各 個層面。所有的探索叢書都是以不收費的方式提供 給讀者,可作為個人研經、小組查經材料或是佈道 工具。 若你想要與我們一同將上帝寶貴的話語分享給更多的 人,可以點擊以下的連結,以奉獻支持探索叢書和靈 命日糧事工。 我們衷心感謝許多人支持靈命日糧事工,即使是小額 奉獻也能聚沙成塔,幫助我們將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 帶給他人。 點擊奉獻 點擊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