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靈的大齋期閱讀
畢愷騰 Ken Petersen & 畢然毅 Randy Petersen 著
譯
觸動心靈的大齋期閱讀
畢愷騰 Ken Petersen & 畢然毅 Randy Petersen 著
譯
40天 40個字詞:觸動心靈的大齋期閱讀
作者:畢愷騰、畢然毅
譯者、編輯:呂倩
封面設計:Darren Welch
版型設計:Jody Langley、周曉潔
出版發行:
香港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Ltd.
日糧事工有限公司
P. O. Box 74025, Kowloon Central Post Office,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852) 2626-1102
傳真:(+852) 2626-0216
E-mail:hongkong@odb.org
台灣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Foundation
財團法人基督教真理文化傳播基金會
103947台北大同郵局第260號信箱
電話:(+886-2) 2585-5340
傳真:(+886-2) 2585-5349
E-mail:taiwan@odb.org
ISBN:978-981-5220-27-8
Printed in Taiwan
2024年12月初版一刷
年次: 28 27 26 25 24
刷次: 05 04 03 02 01
所有的經文若無特別註明,則表示引自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的新標點和合本聖經。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under the title: 40 Days. 40 Words. Easter Readings to Touch Your Heart
Copyright © 2023 by Ken Petersen and Randy Petersen
Chinese edition © 2024 Discovery House Publishers Singapore Pt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overy House Publishing® is affiliated with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Asia Limited.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Our Daily Bread Publishing, 3000 Kraft Ave SE, Grand Rapids, MI 49512. All rights reserved.
Traditional Chinese
當我們兄弟兩個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復活節主日的慶 祝活動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時刻。我們記得復活節的早晨: 穿上嶄新的西裝,走進我們當地的浸信會教堂(實際上是 一個改建的穀倉),看到桌上美麗的百合花和棕櫚葉裝 飾。我們懷念會眾唱著一首特定的聖詩,副歌是「主從墳 墓裡復活」,音調逐漸上升,最後以勝利的「哈利路亞」 結尾。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甚至對我們這些男孩來 說也是如此。當然,我們尚未完全理解基督復活的重大意
義,但我們知道,耶穌從墳墓中復活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 拯救了我們。這個與眾不同的星期日令人極為興奮——這 正是復活節應有的樣子。
後來,當我們在一所基督教書院裡學習更多關於聖經 和早期教會的知識時,我們意識到復活節背後還有更深的 意義——包括耶穌受難日、被稱為濯足星期四的日子,以 及之前的聖灰星期三。我們還學到了大齋期的概念。
那時我們就相信,正如現在一樣,基督教信仰需要 真實,而不是僅僅遵循規矩。我們對某些教會傳統持懷疑 態度,認為我們的信仰不應該僅僅因為「一向如此」而存 在。我們決定跟隨耶穌是出於個人的選擇,而不是因為傳 統的「應該」。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復活節有了新的發現。
首先,復活節不僅是一天,而是一整個季節,提供了一段
特別的靈修時間,讓我們更接近耶穌。另一個發現是,有
些大齋期的傳統在聖經中有著深厚的根基,值得我們更深 入地思考。此外,許多聖經人物在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日子
裡與祂同行,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經歷,為復活節做好準 備,學到一些寶貴的教訓。
回顧我們在浸信會穀倉的日子,我們再次反思那首 聖詩。「基督復活」以沉重的哀傷開始,「祂在墳墓中安
臥」回響著基督的門徒和追隨者因祂的受難而感到的痛 苦。或許即使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主 從墳墓裡復活」的盛大慶祝,因為「祂在墳墓中安臥」的 靜默絕望而顯得更加震撼。
這正是這本四十天靈修書的重點。我們對耶穌復活的 個人信仰因這段莊嚴的旅程而變得更深刻、更豐富。當我 們體驗耶穌在曠野中所忍受的四十天時,我們自己所處的 曠野也變得更容易理解。當我們回想曾經從絕望中被拯救 的經歷時,我們就能更喜悅地慶祝救贖之恩。
這本書邀請你與耶穌一起走向復活節。
畢愷騰 &畢然毅
四十
祂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
——馬太福音 4 章 2 節
在耶穌從死裡復活後的幾年裡,初代教會的做法是將 復活節前的一段日子分別出來。公元 325 年,尼西亞大公
會議( Council of Nicaea)正式通過了這一做法,並將其 定為為期四十天的大齋期。但為什麼是四十天呢?
數字在聖經中似乎很重要。「七」經常出現,被認為 是代表完全、圓滿,或許是因為創世用七天。「十二」這 個數字在聖經中也很常見——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耶穌 的十二個門徒以及新耶路撒冷的十二座城門。
而「四十」也是隨處可見。挪亞時期的洪水持續了四 十個晝夜,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以色列探子花 了四十天窺察迦南地,歌利亞挑戰以色列軍隊四十日,及 約拿以四十天警告尼尼微城要悔改。
禁食是信徒每年迎接復活節所進行的一種屬靈操
練,在聖經中也有相關四十天禁食的記載:摩西禁食四 十天為預備接受律法(出埃及記 34 章 28 節)。以利亞禁 食四十天,最後在何烈山上與主相遇(列王紀上 19 章 8 節)。聖經中還有一個「禁食四十天」:耶穌在被撒但試 探之前,曾在曠野禁食四十天。(馬太福音 4章 1-3節)
我們不妨更深入探討這些關於四十天的禁食,可以把 它們看作是與上帝親密的相遇。
對於摩西來說,他禁食四十天與上帝相遇,領受了神 聖的十誡。而以利亞在走到山窮水盡及求死時,遇見了上
帝,而上帝及時來到他身旁。另外,耶穌也經歷了魔鬼撒 但三次的試探。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將復活節前的四十天視為 我們個人與上帝親密相遇的時刻。在這期間,我們謙卑地 預備自己,以迎接上帝為我們預備的一切。在今年的復活 節,我們或許需要像摩西一樣,重新致力於遵從上帝的標 準;又或許我們會像以利亞一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被觸 動;也許正是透過這個季節,我們與耶穌一起抵擋魔鬼的 試探。
那最後一點值得更深入探討。這個為期四十天預備復 活節的操練與基督受試探以及復活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是 它們之間又是如何相關聯的呢?
我們記得有一次,撒但試探耶穌:「你若是上帝的兒 子,可以跳下去」(馬太福音 4章 6節)。撒但還聲稱即使 耶穌從聖殿的最高處跳下去,天使也會搭救祂,沒什麼大
不了的。當然,撒但的話是一個詭計:如果耶穌跳下去, 祂就會順從撒但,而不是天父的旨意。重要的是把這個試 探放在更大的背景去看:撒但試探耶穌在人性的軟弱之處 放棄祂的神性。人類的命運岌岌可危。
進入耶穌受死的場景。祂被釘在十字架上,路人們都 嘲弄祂。他們向祂挑戰,說如果祂真的是上帝,「可以救 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馬可福音 15章 30節)這句
話聽起來與三年前撒但對耶穌的試探如出一轍,具有相同 的宇宙意義:若耶穌救了自己,就意味著否定了對我們所 有人的救贖。再一次,人類的命運面臨著極大的危機。
但我們有時會想當然地認為,耶穌作為一個人,要承 受作為上帝之子基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是多麼 艱難 。我們
明白祂的受死與復活是祂的使命,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 重要的可能性:如果耶穌在試探面前屈服,救贖的奇蹟將 不會發生。
在這個四十天裡面,我們與耶穌一起抵擋惡者的試
探。這並不是一個輕鬆或隨意的口號。我們應該清醒地認 識到,事情並非一定這樣發生。
在我們預備復活節的時候,四十天還有另一層含義。
四十天的曠野生活和試探是艱難的。儘管我們可能會有美
好的日子,但也有艱難的日子,有時甚至是艱難的日子居
多。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就像在工作和家庭的曠野中徘 徊。
耶穌禁食,被撒但試探,與肉體的誘惑鬥爭,忍受親 密的門徒對祂身分的不理解,忍受他人的嘲笑和論斷。其
中一些挑戰聽起來與我們所面臨的類似。儘管耶穌具有神
性,但祂過著與我們相似的生活。
每年的復活節並非是一個如夢如幻、快樂而浪漫的節 日。對耶穌而言,復活節的到來是艱辛付出的結果。同樣 地,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我們也反思我們所處的曠野和所 面臨的試探。當我們與耶穌一同邁向復活主日時,我們與 祂分享著我們生活中乾涸和飢渴的片段、我們所經歷的試 探與肉體的爭戰,以及被人誤解和論斷的經歷。正是透過 這四十天,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復活主日的意義。透過 與耶穌一同邁向復活,我們與祂更加親近。
這終將是一次親密的相遇。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留意聖經中那些重要的相遇地點:摩西登上山頂、以 利亞進入洞穴以及耶穌走進曠野。
今年的大齋期如何能使你一樣,讓你每一天都抽出一 點時間逃離生活的喧囂,進入「山頂」、「洞穴」或「曠 野」之中?你又如何能夠進入一個寧靜的地方,讓你的生 活得到改變?
在你的家中、日程安排或者日常節奏中,哪裡是你的 避風港,哪裡是你以特殊方式與上帝相遇的地方?
主啊,幫助我將時間獻給祢,遠離我生活中 的忙碌和競爭。
灰燼
雖然我不過是塵土和泥沙。
——創世記 18 章 27 節(新普及譯本)
每年的某個早晨,我的幾個同學都會帶著額頭上的污 跡來上學。我覺得很奇怪,以為是有人忘了洗臉。但也有
兩三個同學的額頭上有類似的污點,我無法想像一群孩子 組成反對洗臉的抗議小組。再仔細一看,我發現了他們額 頭上是一個十字架的形狀。
我瞭解到在復活節到來前幾週有一個特別的日子, 被稱為「聖灰週三」,在這一天一些教會有一個特殊的儀 式,這超出了我的教會經驗,起初我對此很懷疑。但我得 知這只是十字架的象徵。有些人會在汽車上貼十字架的記 號。還有人會在聖灰週三這一日,在額頭上畫上灰燼的標 記。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耶 穌,我與祂同在。」
不過,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後來,我才 知道聖經中經常提到灰燼。
希伯來文中的「灰燼」( ‘eper )與「塵土」 ( ‘apar)相似。在聖經中,這兩個詞經常一起使用,有時 還可以互換。
在創世記 18章 27節中,亞伯拉罕懇求上帝暫緩摧毀所 多瑪城,因為他的侄子羅得住在那裡。他在上帝面前謙卑 地說:「我雖然是灰塵[ ‘apar w ‘eper]」。
在聖經中,塵土和灰燼往往都是毀壞的結果。約伯的 房子被沙漠狂風吹毀後,他「坐在爐灰中」(約伯記 2章 8 節)。我們還可以看到耶利米、但以理、末底改等人披麻 蒙灰的儀式(耶利米書 6 章 26 節;但以理書 9 章 3 節;以斯 帖記 4 章 1 、 3 節)。由於灰燼與毀壞有關,這也成為哀悼 儀式的一部分。在這種時候,人們會穿上一種叫做麻布的 粗布,把灰灑在頭上。有時,他們會撕裂自己的衣服。
灰燼表示從罪中悔改。當約拿向尼尼微人宣告上帝將 因他們的邪惡而毀滅他們時,整個民族都以「披上麻布, 坐在灰中」作為悔改的回應(約拿書 3章 5-7節)。
我們披麻蒙灰象徵著——我們謙卑地接受自己的無能 為力、我們坐在生活的廢墟中、我們犯了罪、我們把一切 都搞得一團糟。
接受灰燼,我們認同基督十字架上的死亡。透過這個 象徵,我們向世人宣告:「耶穌,我與祂同在,我稱祂為 主」。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在額頭上留下灰燼,或者在 汽車上貼十字架的標誌,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我們可能因此而受到異樣的眼光,但這並不重要。然 而,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額上戴著聖灰十字記號——公 開表明自己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可能會導致監禁。對於 一些人來說,這一個簡單的舉動可能意味著死刑。
或許我們可以回想起耶穌被捕的那個夜晚:彼得面對 著羅馬當局的威脅,懼怕地說「我不認得祂」(路加福音 22章 57節)。我們常常批評彼得不認主,但如果我們對自 己足夠誠實,或許我們也會跟他一樣。
戴著聖灰是一種公開表態的行為。這是我們與那些因 此付出更大代價的人產生共鳴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 這是我們有機會做出跟彼得不一樣的選擇,我們向世人宣 告:「是的,我 確實 認識那位耶穌,我與祂同在。」
預備你的心迎接復活節
在聖灰週三,我們額上畫有十字架形狀的聖灰,進入 一段哀悼和等候的時期,直到耶穌基督受難的日子。
這是一個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的時候;一個保持清醒 誠實的時候;一個向上帝坦白的時候;一個承認自己製造 了許多混亂的時刻;一個向祂承認:「沒有祢,我一無所 有」的時候。
傳統上,聖灰週三使用的聖灰來自前一年棕 枝主日所用的棕櫚枝,這些櫚枝被燃燒成 灰,象徵著希望和哀悼的交織。
在這個復活節, 讓耶穌 受死與復活的真理 充滿你!
在 40 天的旅程中探索 40 個詞彙,全心全意地親近上帝。
這些詞彙選自福音書—— 悔改、棕櫚、十字架 等以及與基 督教傳統操練相關的表達—— 聖餐、灰燼、禁食 等,它 們將引導你更深入地體會我們救主的受死與復活。每一 天的靈修文章、反思問題、禱告或操練,將帶你回歸聖 經,為你揭示有關救贖的真理及其所意味的豐富意義。
願你在這個復活節中懷抱深刻的愛、沉浸在祂的話語中 並盡情地去頌讚復活的主。
畢愷騰( Kenneth Petersen)在基督教出版界擁有豐富的資歷, 包括在丁道爾出版社(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蘭登書屋 旗下的基督教出版社( WaterBrook),以及靈命日糧事工。
畢然毅( Randy Peterson),一生致力於聖經教學,創作小組課 程並撰寫關於聖經的書籍。
S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