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國家 跟隨基督的社會與政治含義 教會與政府有許多相同之處。根據聖經教導,這兩 者都是上帝的僕人,兩者都服在上帝的權柄之 下,兩者存在都是為了世人的好處,因為世人都是上帝 所愛的。 但這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政府的運作乃是基於自 然法則,基督的福音和基督的律法則是委託於教會。 RBC資深編輯赫伯•凡得(Herb Vander Lugt)將 在下文指出,基督的信徒需要明白如何尊重凱撒政府, 如何榮耀上帝,但卻不因為教會和國家維護社會和公眾 利益,而混淆兩者的獨特角色。 ──馬汀•狄漢二世(Martin R. De Haan II) 目 錄 在教會與國家之間走鋼索........................ 2 先知對社會的關懷.............................. 5 耶穌對社會的關懷.............................. 7 教會在歷史上的社會關懷.......................... 11 榮耀基督的社會行動.............................. 18 日益多元化社會的挑戰............................ 26 我們的選擇....................................... 30 1
2 在教會與國家之間走鋼索 我像許多基督徒一樣,非常關心公共政策的議題。 我盡量作一個明達時事的公民,投票支持那些我 認為對公眾最有利的政策。讓我感到困惑的一個事實 是,世界上有那麼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這世界其 實有能力為地球上的每個男女老少,提供足夠的住所和 食物。 但我也知道,若要滿足人類的真正需要,他們就需 要改變心思意念,因為真正的需要乃根植於道德和屬靈 的狀況。社會福利制度若沒有充分考慮人性,就會衍生 出一系列的問題。政府的福利計畫,若只憑金錢來解決 社會問題,可能會在無意中減弱人們積極向上的意願, 讓人覺得不需要自我改善,那麼,實際上會提高痛苦指 數。 除此之外,我們也清楚知道,教會的元首──主基 督吩咐祂的子民在世界上作光作鹽,舊約和新約聖經也 都呼籲上帝的子民要帶來屬靈的影響,並付諸於社會行 動。 屬靈的影響 從教會最初的歷史來看,跟從耶穌的人認為自己 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是天上的子民,也是地上的公民。 第二世紀的一份基督教文獻《馬提特致丟格那妥書》
3 (The Epistle of Mathetes To Diognetus),表達了類似
基督徒與其他人的區別,不在於國家、 語言,或他們所持守的習俗……他們住在自己 的國家裡,但只是客旅。作為該國的公民,他 們與其他國人共同分擔一切,但又像客旅一般 忍受一切。對他們而言,他們愛自己的國家, 但卻知道自己只是寄居的。他們嫁娶,猶如一 般人;他們也生兒養女,但不做損及後代的
復活得生。他們是貧窮的,卻使許多人富足; 他們樣樣缺乏,卻凡事豐富有餘;他們遭受羞 辱,卻在羞辱中得榮耀;他們被人毀謗,卻全 然正直;他們被人謾罵,卻祝福他人;他們被 人侮辱,卻以敬重來回應;他們行善,卻被當 作壞人受刑。他們受折磨,卻喜樂猶如復活得 了生命;他們被猶太人當作外邦人一樣抨擊, 被希臘人逼迫,但那些恨惡他們的人,卻無法 找出恨惡他們的任何理由。
的看法:
事。他們同享聖筵,彼此相愛,但這愛卻不涉 及淫穢。他們雖有肉體,卻不順從肉體而活。 他們在地上過日子,但他們是天國的公民。他 們遵守制定的法律,但同時又活出超越法律的 生活。他們愛眾人,但眾人卻逼迫他們。他們 不為人知,且受人譴責定罪;他們被處死,但
4 歸根結柢一句話:在我們身上的靈魂,就 像在世上的基督徒。靈魂分散在身體的各個部 分,基督徒也散佈在世界的各個城市。靈魂居 住在肉體內,但不屬於肉體;照樣,基督徒居 住在世界上,但不屬於世界。 在千百年之後的今天,這封古老的書信仍然一針見 血地指明了基督徒應該作更好的公民,而不是作更差的 公民,這樣才能像光一樣在世上影響他人。 政治方面的含義 耶穌教導祂的追隨者:「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 帝的物當歸給上帝」(馬太福音22章21節)。後來,使 徒保羅詳細講到上帝賦予人類政府的職責,以及我們必 須接納和承認這職責的重要性(羅馬書13章1-7節)。 只是,耶穌和保羅當時的社會,並沒有給所有的 公民有機會參與「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因此, 我們這個時代面臨著一個艱難的問題,就是教會與國家 之間的關係。身為基督徒,在參與自由選舉和公共政策 辯論這些政治過程之際,我們要如何不偏離我們的使命 呢?這使命就是宣揚生命的改變並不是靠法律,而是靠 那位曾為我們受死的基督,與祂建立改變生命的關係。 有一些議題不是那麼困難。比如,當我們了解政府 的角色與教會的角色不同時,我們就會支持某些政府的 政策,例如給所有的公民敬拜及信仰的自由。
5 常聽人說:「你的自由不能干犯我的權益。」我們 大部分的人都明白這話的含義,換言之,自由是有限度 的。但此一原則如何應用在公民稅金的用途上?如果一 個團體不願意他們的稅金用在他們認為對社會有害的道 德議題上,那要如何應對? 這類的議題很複雜,要解決我們之間的所有分歧似 乎不可能。但對我們這些基督徒而言,我們應該能夠對 一些基本議題達成共識。 先知對社會的關懷 在聖經創世記的前幾頁,我們看到一個忿怒又自 私的人,他問上帝說:「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 嗎?」(創世記4章9節)。這樣的主題一再出現在聖經 中。舊約有很多內容關注社會公義和憐憫。眾先知所講 的上帝,對受壓迫的人特別有憐憫之心。 以賽亞開始預言時就宣告說,上帝惱怒那些自視為 上帝子民卻對貧困者毫無憐憫的人。上帝將選民以色列 比作所多瑪和蛾摩拉(以賽亞書1章10節),宣告說: 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 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 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 婦辯屈(以賽亞書1章16 -17節)。 以西結也把自己的同胞比作所多瑪和蛾摩拉城的
6 人,因為他們沒有公正與憐憫的心腸。以西結甚至比以 賽亞更激烈。他說上帝子民的社會罪惡那麼大,使所多 瑪和蛾摩拉這兩個罪惡之城都相形見絀。雖然以色列人 清楚地知道,殘暴的變態性行為正是所多瑪與蛾摩拉遭 上帝審判的原因(創世記19章),但以西結仍特別要人 留意這兩個城市的罪惡之根。他引上帝的話說: 看哪,你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 她和她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 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 她們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我看見 便將她們除掉(以西結書16章49-50節)。 舊約的眾先知著墨於以色列國之際,偶爾也向以 色列的鄰國宣講警戒的信息。先知阿摩司宣告上帝要審 判大馬色,因其苦待被征服的基列人(阿摩司書1章3-5 節);上帝要審判非利士人,因他們擄掠眾民交給以東 人為奴(阿摩司書1章6-8節);上帝要審判推羅,因推 羅將眾民賣給以東為奴,並不紀念兄弟之約(阿摩司 書 1 章 9-10 節);上帝要審判以東,他們雖是雅各兄弟 以掃的後裔,卻心狠手辣地攻擊以色列(阿摩司書 1 章 11-12 節);上帝要審判亞捫人,因他們剖開以色列的 孕婦,奪取還未離母胎的嬰孩,為的是增加自己的人口 (阿摩司書1章13-15節)。 另外,上帝還差派先知約拿去尼尼微(亞述的都 城),因為該地的人拜偶像及施暴行,上帝命約拿警告
7 他們,四十天內上帝要毀滅尼尼微(約拿書 3章4節)。 據聖經記載,約拿沒有暗示有緩期執行的可能,但亞述 人在國王的帶領下披上麻衣,坐在灰中懺悔(約拿書 3 章 5-9 節)。於是上帝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向這 極其殘暴的民表明,上帝是審判的上帝,也是滿有憐憫 的上帝(約拿書3章10節)。 總結從眾先知學到的功課: •以色列的眾先知呼籲人們關注社會遭受壓迫的狀況, 首先斥責那些只是口頭自稱跟隨獨一真神的人。 • 此外,眾先知指責以色列的鄰國,揭露他們的殘 暴、不義、各樣的淫行,他們清楚表明,上帝要讓 各國百姓為他們彼此對待的方式負責任。 耶穌對社會的關懷 耶穌出生的國家,那裡的百姓深知政治帶來的苦 難。祂住的地方是被外邦軍隊佔領的土地。祂的 國家渴望自由,擺脫羅馬的賦稅和刀劍。但是,祂沒有 鼓勵以色列那些想要擺脫羅馬統治的狂熱分子。相反 的,祂看到人想要控制和主導別人的天性,就教導他們 截然不同的領袖觀: 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 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 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
8 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 加福音22章25-26節) 不久以前,耶穌曾指責以色列的宗教領袖,說他 們以犧牲別人來換取自己的享受。祂揭露法利賽人的口 是心非,說他們選擇性地遵守律法,著重十分之一的奉 獻,卻對重要的事置若罔聞,就是「公義、憐憫和信 實」的事(馬太福音23章23節)。 耶穌與宗教領袖認為不潔淨、不可接納的人為友, 也讓他們惱怒(路加福音15章1-2節)。 有一個大家記憶猶新的場面,就是宗教領袖帶了一 個婦人來見耶穌,這婦人是在行淫時被拿的。他們問耶 穌該怎麼處置她。耶穌知道他們是一群假冒為善的人, 因此就說,從來沒有犯過罪的人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之 後祂對那婦人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此不要 再犯罪了」(約翰福音8章11節)。 因為耶穌的言行,許多不道德的人經歷了徹底的改 變。有一個不誠實的稅吏,名叫撒該,他不僅為他所做 的事後悔,而且願意為他的過犯做出補償: 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 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路加福音19章8節)。 耶穌說的話,帶著更高的道德權威,甚至超過耶利 米、以西結和但以理。耶穌宣稱祂是國度之王,這國既
9 不同於猶太人的期盼,也不具有羅馬帝國的特徵。祂所 開啟的是心靈的統治,不是靠軍隊的力量,而是靠恩典 與憐憫。 施洗約翰被下監後,他打發兩個門徒去耶穌那裡, 問耶穌是否真的就是那位應許要來的彌賽亞。耶穌對他 們說: 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 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 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 音傳給他們(路加福音7章22節)。 同樣,當彼拉多問耶穌是否認為自己是王時,祂這 麼回答說: 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 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 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 福音18章36節)。 耶穌說這些話表明,祂自己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王。 耶穌沒有鼓勵猶太人反抗羅馬,反而向他們引薦心靈的 國度,以此向世人表明,那些把自己交給祂的人能行出 良善。 耶 穌不願意介入政治,讓那些相信祂是期待 已久的彌賽亞和以色列的解救者的人感到困惑。
10 耶穌不願意介入政治,讓那些相信祂是期待已久的 彌賽亞和以色列的解救者的人感到困惑。以色列人所期 待的是,彌賽亞會帶領他們反抗羅馬帝國,並以超自然 的方式解救他們脫離被佔領的困境。 即便在祂大有能力地從死裡復活之後,耶穌也拒絕 講明會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開始政治性的統領。門 徒問祂: 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 嗎?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 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 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 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 章 7-8節)。 幾天之後,被聖靈充滿後,大有能力的使徒開始宣 講屬靈國度的福音。那時,他們已不再注重社會改革或 是國家獨立這些宏大的想法。 從耶穌升天到公元 70 年之間,猶太狂熱分子數次 企圖推翻羅馬人的統治,都徒勞無功,但基督徒都未與 其為伍。他們反而分散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向那些願 意相信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宣講罪得赦免和永生的福 音。門徒按照主耶穌的精神,雖然受迫害、被苦待,卻 沒有採取報復行動。
11 總結從基督學到的功課: • 耶穌引入了一種讓人心得釋放的統治,它與猶太革 命者所期望的政治國度截然不同。 • 耶穌呼籲人要有心思意念上的改變,以此清楚表 明,在祂的國裡,個人的轉變必須先於運用政治手 段推動的社會改革。 • 耶穌溫柔地關懷不誠實的稅吏和妓女,以此向我們 表明,我們必須看到,那些道德淪喪的人需要關愛 和被改變,不要鄙視、拒絕他們。 • 耶穌醫治病人,使死人復活,使飢餓者得飽足,以 此向我們表明,儘管祂主要關心的是人們永遠的救 贖,但祂也關心他們身體上和物質上的需要。 教會在歷史上的社會關懷 教會的歷史表明,當國家政府以宗教之名發動戰 爭,或以宗教之名建立公共政策時,會發生什麼 事。然而,即使在教會與國家之間的明顯界線很模糊的 時代,仍有很多人堅持認為,上帝的國首先是一個心靈 的國度,且是最重要的層面。千百年來,基督徒已經將 福音傳給他們的鄰人,與此同時,他們還以犧牲奉獻的 心志關懷那些有需要的人。 在約翰•史拓(John Stott)所著的《人之是與非》 (Human Rights and Human Wrongs)一書中,他引用
12 了美國宣教學者皮爾斯•畢弗(R. Pierce Beaver)的話 說: 「宣教中的社會行動,可以追溯到使徒的 時代……巡迴各地的傳教士會隨身攜帶一包藥 品,新的或更好的種子和植物,以及改良的牲 畜。倪維思(John Livingston Nevisu)將現代 的果園業引入中國的山東。巴塞爾( Basel ) 傳教士把咖啡和可可引入加納,讓他們在自己 的土地上種植,徹底改變了加納的經濟。詹姆 士•麥肯(James McKean)消除了困擾泰國北 部的三大詛咒:天花、瘧疾和痲瘋,從而改善 了人民的生活。許多地方打井或取得乾淨水, 也常常是透過傳教士的幫助。整個19世紀,人 們都重視工業學校,並建立了各種工業。此 外,在廢除剛果的強迫勞動方面,傳教士也扮 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抵制南太平洋 的黑奴販賣。他們為人權英勇戰鬥,比如抵制 鴉片、揭露中國的女嬰纏足等。他們為反對印 度焚燒寡婦、殺嬰及寺廟賣淫而戰,最重要的 是打破了在社會經濟上奴役低等人和流浪者 的階級制度」(參閱貝克書屋, 1999 ,第 21 頁)。 這些行動反映出初期基督徒的心態,他們處處表現 出對社會的關懷,比如作國家的好公民,關心寡婦(使
13 徒行傳6章1-7節),捐錢幫助耶路撒冷受迫害、被迫流 離失所的屬靈家人(哥林多後書 8-9 章)。他們活出了 保羅的勉勵,就是要關心他人的需要。保羅在加拉太書 這麼寫道:「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 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拉太書6章10節)。 直到第四世紀,教會的規模相對而言都不大,還常 受猶太人和羅馬人的攪擾。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 督教後,政府接納了教會,還賦予教會在社會上的影響 力及政治上的權力。 即便教會在十一世紀中葉分裂為東正教和羅馬天主 教,但不論是東正教還是羅馬天主教,基本上都有國家 的支持。教會與國家的這種聯合,無疑有助於基督教在 歐洲的迅速擴張,但同時也使教會開始更多地注重政治 權力,甚至過於它的屬靈使命。 雖然「國教」的出現使教會的道德誠信受到危害, 但基督教信仰在社會上仍繼續產生有益的作用。 由於堅信一個在道德和自然規律方面都有序的宇 宙,基督教信仰為現代科學和技術奠定了一個基礎。貝 勒大學社會學教授魯尼•史達克 (Rodney Stark),在其 《理性的勝利》(Victory of Reason)一書中指出,創 世記關於人類起源和尊嚴的記述,導致了奴隸制在整個 歐洲的消亡。到了10世紀,奴隸制在歐洲大陸幾乎消失 殆盡,只是在幾個世紀後才又死灰復燃。 他還詳細講述了這一事實,許多修道院在竭力操練
14 靈命的同時,還幫助改善大眾的貧窮狀況。他們把沼澤 地變成農地,教導窮人如何耕種,之後把改良過的土地 交給他們。 幾乎每一個天主教修會都成了工商企業,並開始互 相競爭。即使當時的社會遭受壓制,這種早期的資本主 義形式,仍然提高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水平。 在十八世紀,基督教的影響繼續擴張。佈道家約 翰•衛斯理(John Wesley)與喬治•懷特斐德(George Whitefield ),為英國和美國帶來了靈命的復興。成千 上萬的人真誠地相信了基督,重新認識並開始關注社 會公義的問題。約翰•史拓引述衛斯理•布來迪( J. Wesley Bready )在《衛斯理前後的英國》( England Before And After Wesley)書中的一段話: 十八世紀的福音復興成了真正哺育靈命和 人格價值的根源。在整個英語世界創造了自由 的制度,並加以維繫,而且是盎格魯撒克遜歷 史上的分水嶺,但卻常被人忽視和嘲諷……。 十八世紀發生的許多野蠻行徑──為了競技比 賽而肆意虐待動物,民眾嚴重酗酒,毫無人性 地販賣非洲黑人,綁架自己的同胞供出口並將 之賣為奴隸,偏遠地區兒童的大量死亡,到處 都是賭博成癮,野蠻的監獄制度和刑法,混亂 的不道德行為,賣淫的劇院,日益猖獗的不法 行為……政治上的賄賂和腐敗,教會的傲慢與
15 殘酷,膚淺自負的自然神論,教會和國家的虛 假和墮落──這種種現象表明,當時的英國人 極其墮落,與基督教世界歷史中的其他人民一 樣」(人權是與非,第18頁)。 約翰•衛斯理是一個福音派傳道者,同時也是為社 會爭取公義的先知。在1791年,他死後沒多久,英國廢 除了販賣奴隸和奴隸制度,監獄系統人性化,工廠礦區 的條件大大改善,殘酷地勞役童工被定為非法,窮人也 能接受教育,並成立了工會。約翰•衛斯理若知道上述 情況,一定會感到非常欣慰。 談到這種新的社會良知,布來迪說:「福音復興在 提升普通民眾道德品質上的作用,超過英國歷史上其他 任何有記載的運動」(同上書,第18頁)。 在倫敦附近的克拉芳教區教會,有一批富有的會 員,他們深受衛斯理的影響,他們在那時的社會改革中 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在一位新皈依的政治家威廉 •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的領導下,與下 議院的議員合作,發起了強而有力的運動,反對奴隸買 賣、決鬥、酗酒、賭博,以及殘忍的動物競技比賽。 1787年,也就是衛斯理逝世前四年,那些受到克拉芳教 區團體啟迪的人,為獲得自由的奴隸在獅子山建立了安 置所。1807年,他們廢除了奴隸買賣,1833年,他們使 所有的奴隸都得到了釋放。此外,針對精神病患者、在 工廠和礦區的童工、清潔煙囪的男童,為了這些人的福
16 利,他們改變了法律制度。他們改善了礦區的條件, 也改善了城市貧民窟中無家可歸者的困境,並且為貧 困家庭的兒童爭取到受教育的機會。一位歷史學者默 柏格(David O.Moberg)以讚許的語氣引述庫珀(AA Cooper)的話說:「這個世紀最偉大的慈善活動,來自 於福音派信徒。」 在十九世紀,英國和美國對社會的關懷降低了,到 了二十世紀更是垂直下降。有好些因素導致社會關懷的 減弱:( 1 )許多福音派信徒對現代主義者反應過度, 後者以社會行動取代個人在基督裡得救的福音。( 2 ) 其他福音派信徒像普通大眾一樣,由於在25年內發生了 兩次世界大戰,從而對社會變革的前景持悲觀的態度。 ( 3 ) 1948 年以色列重新建國,許多福音派信徒認為, 世界終結的預言很快就將應驗。由於期待基督會隨時再 來,福音派信徒把重點轉向傳福音,要在基督未來之前 盡可能廣傳福音。許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改革是浪費精力 和資源──「就像在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後,你還去清理 艙房。」( 4 )福音派信徒逐漸披上中產階級的特徵, 就是傾向於維護其目前的狀況和生活質量。政治保守主 義與教義保守主義的自然結合,導致許多人致力於有力 地宣講教義、熱心海外宣教,努力廣傳福音。他們認 為,關懷那些遭受種族偏見和經濟貧困的人,乃是自由 派的行為。
17 對基督徒來說,正確的做法,不是單單傳揚 福音,或是單單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是要兩者兼 顧。 講到這些潮流的價值,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20 世紀的福音派,值得稱讚的是他們有熱情來捍衛和傳揚 基督對個人救贖的信息。但是,任何過度反應都有其盲 點。對基督徒來說,正確的做法,不是單單傳揚福音, 或是單單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是要兩者兼顧。 總結我們從教會歷史學到的功課: • 一旦教會與國家之間不再有區別,雙方就都不能持 守上帝賦予它們的不同使命。 • 為了那些有需要者的益處,有時教會必須要以愛心 和勇敢的態度提高反對國家政策的聲音。 • 基督徒熱心傳播福音,同時關心社會中的窮人、以 愛心奉基督之名行善,就能在社會上發出振奮人心 的力量。 • 那些在基督裡找到生命的人,一旦他們關心他人的 福祉過於自己的安逸和自我保護,社會就會因此而 有所改變。
18 榮耀基督的社會行動 教會的歷史已顯明,社會關懷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嘗試改變公眾政策。個人或教會因同情和支持所 開展的活動,可以使許多人的需求 得到滿足。但有時 候,重大的問題需要訴諸於執政當局。例如印度的傳教 士抗議當地的一種習俗,就是過世的丈夫要火化時,他 還活著的妻子也要陪葬焚燒。基於人類的同情和理性, 他們發出強有力的聲音,使許多人相信,這種殘酷和不 人道的做法是錯誤的。但要廢除這種習俗,就需要立法
廢除奴隸制、禁止使用童工的殘酷做法,或確保在高速 公路上、在空中和在工作場所的安全標準,也需要修改 法律。 但不幸的是,教會在社會改革方面,並沒有總是 站在正義的一邊。在爭取解放奴隸、爭取婦女的平等權 利,以及推動政府在業界與環境方面的安全標準中,雖 然很多會友起來領導這行動,但也有太多的教會領袖, 加入了他們世俗界的同行,來抵制這些努力。事實上, 有一些教會領袖過分熱衷於左翼或右翼的黨派政治,以 致忽視了教會的首要使命。 這樣的錯誤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對社會的關懷是為 了榮耀基督,那我們必須:(1)專注於我們的首要使命, (2)要牢記教會與國家的不同角色,(3)學習和運用正 直可敬的妥協藝術,(4)堅持發出先知的聲音。
定其為非法,並要將這樣做的人繩之以法。同樣的,要
19 教會的主要使命 在耶穌升天前,復活的基督給信徒留下了這段話: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 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 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 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 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 28 章18-20節)。 三年前,耶穌的門徒決沒想到會聽到這樣的話。那 時他們以為,他們找到的彌賽亞會拯救以色列國脫離外 邦人的長期統治。可是現在,經過充滿神蹟的三年後, 耶穌要離開了,他們並沒有擺脫羅馬的枷鎖壓迫,耶穌 也沒有教導他們那麼做。祂反而吩咐他們向萬民宣講救 贖的信息。 在耶穌升天十日後,正逢猶太人的五旬節,聖靈降 臨到門徒身上,給了他們新的屬靈能力,去執行他們的 使命。門徒在聖靈的光照下,就向人解說,耶穌透過祂 無罪的生命、贖罪之死和得勝的復活所成就的大事。 成千上萬的人相信了,他們的生命得到了改變。他 們學習彼此相愛,也看到了上帝行神蹟。他們得到使徒 和其他有屬靈恩賜的弟兄姊妹之教導。但使徒行傳記載 的歷史,保羅寫給教會的書信都清楚表明,這些信徒仍 有恢復他們某些舊生活方式的傾向。這可以解釋保羅何
20 以會寫道: 然而,上帝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 面有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 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 (提摩太後書2章19節) 保羅指出,在引導人歸向基督後,教會的第一個責 任是教導上帝的原則,讓那些公開承認與基督有關係的 人負起門徒的責任。他在哥林多前書中這樣寫道: 但如今我寫信給你們說,若有稱為兄 弟是行淫亂的、或貪婪的、或拜偶像的; 或辱罵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這樣的 人不可與他們相交,就是與他們吃飯都不 可(哥林多前書5章11節)。 保羅說,他並不是讓教會遠離「這世上一概行淫亂 的、或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這樣,你們 除非離開這世界方可」(哥林多前書 5 章 10 節)。為了 闡明他的觀點,就是教會應讓教友負起道德責任,保羅 補充說:「審判教外的人與我何干?……至於外人,有 上帝審判他們」(哥林多前書5章12-13節)。 我們謹記保羅的教導是何等重要!如果我們這樣 做,我們的同胞將會看到,我們是向基督的原則負責的 人,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權利,並滿懷同情地幫助有需要 的人。
21 教會與國家的不同角色 上帝賦予教會與國家在社會上不同的角色,歷史表 明,在兩者尊重彼此的角色和目的時,公眾的利益才能 得到最好的維護。 作為初期教會的領袖,使徒保羅表現出對國家的尊 重,即便對羅馬帝國的首腦也是如此。保羅知道,第一 世紀教會的會友可能會對羅馬統治者抱有敵意,因此他 呼籲主內的弟兄姊妹說: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 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凡是掌權的都 是上帝所命定的(羅馬書13章1節)。 他接著提醒讀者,上帝設立政府是要維持秩序,通 過立法和執法,使肇事者受懲處,同時也服務守法的公 民。他總結了這個重點,寫道: 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 上 帝 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凡人所當得 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 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 恭敬的,恭敬他(羅馬書13章6-7節)。 今天,民主國家的公民與政府有著不同的關係。 自由選舉提供了一個表達民意的機會,以謀求共同的福 利。我們要把握機會,當然這需要极大的智慧。我們的 自由不能被濫用,以至損毀基督的名聲,因為黨派政治
22 的本質頗為殘酷無情。教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帶領人 相信基督,並在祂裡面成長,教會不能讓任何事物攔阻 他們達成這首要的使命。至於社會和政治主張,必須要 使基督的名在那些還沒有信祂的人中間被高舉。 在世人眼中,如果教會只是一個鼓吹公共政策的政 治機構,迎合教友的個人道德標準,那麼,教會的主要 使命就無法達到。 在 世人眼中,如果教會只是一個鼓吹公共政 策的政治機構,迎合教友的個人道德標準,那 麼,教會的主要使命就無法達到。 教會裡有一些人活躍於社會和政治舞台,如果他們 沒有小心選擇正確的議題,可能會在無意中使基督的名 受損。身為基督的信徒,如果我們對威脅自身自由和傷 害我們信仰的事過於關注,甚於對他人的經濟困境和權 利的關心,那麼,我們共享的基督之名便會因此受損。 達成可敬的退讓 除了認清和尊重教會與國家不同角色之外,關心社 會的基督徒在參與政治運作之際,必須要學習名副其實 的退讓。這並非是要我們在個人的信仰和原則上讓步或 妥協,因為這是不對的。就如舊約聖經中的但以理、約 瑟和以斯帖,我們要隨時準備在必要的時候付出自己的
23 性命,也不要否認上帝或是對祂不忠。但在參與民主和 多元化社會的政治和政策制訂時,尊重我們的憲法賦予 所有人宗教自由的規定,是很光榮的事。我們也許不認 同其他信仰者的信念,除非他們確實會傷害別人,否則 我們必須得讓別人享有我們所珍視的宗教自由。 在一個保障宗教自由的社會,有信仰的人需要支持 促進社會關懷和正義的立法。政府一旦要扮演上帝的角 色,剝奪人民的合法權利,限制人民在道德與宗教上的 選擇,往往都會產生專制的政府或引發叛亂。同樣的道 理,如果政府無法認同自然法和公眾廣泛持守的行為準 則,則會導致社會的敗壞。 法律保障和限制公民權利,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 矛盾關係,如何處理是一門藝術,卻沒有科學的方法可 循。由於政治的發展,有信仰的人在藉著公民選舉取得 職位後,應該有智慧,能夠與那些對立的利益團體找出 共同點,進而達成共識。一旦多數人的價值觀達成穩定 的協議後,他們就能發起並支持促進共同利益的立法, 同時也要保障其他人的權利。 比如,許多有信仰的人,當她們意外懷孕時,她們 寧願在個人生活中吃苦,也不進行人工流產。由於堅信 生命是上帝所賜,他們認為墮胎是不道德的。他們不願 意看到自己所付的稅金用於戮殺未出生的生命,且在墮 胎過程中使母親的心靈受到傷害。 然而,這類信念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就是其他納稅
24 人認為那是他們的個人權利,法律應該保護他們可以選 擇終止意外懷孕的權利。 由於這類的社會爭議,許多基督徒開始成立懷孕 諮詢中心,提供婦女教育、讓她們多瞭解,明白自己能 有更多選擇。藉著讓母親選擇讓人收養孩子,而不是墮 胎,無數生命得以拯救。其他信徒則公開地、滿懷同情 地宣講隨意墮胎的危險,因為未出生的生命並非是可以 隨意處置的一團肉。還有很多基督徒安慰那些已經進行 墮胎的人,可以尋求基督的寬恕和憐憫。 目前,有些國家在政治上有足夠的共識,認為墮胎 是社會的罪惡,所以可以支持限制墮胎的法律──縱使 這些法律沒有我們所希望的力度。但是,即使社會在這 方面沒有共識,我們仍然有機會秉著誠實與同情發出聲 音,並採取行動。 教會的先知之聲 教會不能只守住道德的制高點,而對社會的不公和 壓迫卻無動於衷。當我們看到他人的權利受到侵犯,委 託給我們管理的地球資源遭到濫用,或看到立法機構的 提案會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時,我們在道義上有責任發 出理由充分、又有愛心的先知之聲,就如舊約聖經中的 先知,對社會的不公,做出反應。 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下,以賽亞和以西結這些先知大 聲疾呼,不僅針對自己的國家,也針對周邊的國家。有
25 時候,他們甚至步入政府的大廳,直接對那些有權勢、 有影響力的人說話。 在此過程中,這些先知幫助我們看到,我們努力在 世上活出光和鹽的作用之際,先知的聲音是多麼重要。 在理想的情況下,在教會發出先知之聲的人,必須 要以身作則。他們要成為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的蒙福 之人,這些人的特點是:有出自敬畏上帝的謙卑,對自 己的錯誤敏感,溫順但不軟弱,渴望與各方建立良好的 關係,有憐憫之心,有平和的性格,而且願意為自己的 信念受逼迫(馬太福音5章1-10節)。 只要有信譽良好的榜樣為後盾,先知的聲音就能把 懷有愛心及合理的建議所具有的力量,展示出來,這樣 的聲音不應被低估。 因此,教會的先知之聲,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必 須先聆聽和遵行(提摩太後書 2 章 19 節)。只有當我們 自己遵行上帝的吩咐時,我們才有信譽和勇氣,呼籲人 們指出有錢有勢者的罪,以及貧弱者的掙扎。 忠實的先知之聲,不會偏離永恆的價值觀和立場。 這聲音就像「曠野的喊聲」,單單對上帝負責。 只 要有信譽良好的榜樣為後盾,先知的聲音 就能把懷有愛心及合理的建議所具有的力量,展 示出來,這樣的聲音不應被低估。
26 先知的聲音,透過出於愛心的指責和勸說呼籲改 變──就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透過祂的靈和祂的 話,帶領聽者在心中所做成的改變。它呼籲各人先有內 心的改變,以此作為改造社會的管道。 日益多元化社會的挑戰 在區域衝突、全球移民浪潮和經濟發展的作用下, 世界許多區域已成為多元文化的社會。許多國家 的政府,反過來制訂了公共政策,以保護少數群體,使 他們有敬拜和實踐信仰的自由。 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還有一種舉措,就是 以法律來保護少數群體,這些法律限制人們誠實、公開 地討論個別宗教團體在歷史上的主張、信仰和實踐。例 如在西歐諸國,有數以百計的新聞記者,因「言論仇恨 法」被逮捕,就是因他們誠實報導一些少數群體的信仰 和實踐。 鑑於此類的事件,基督徒就可以運用法律賦予他 們的公民權利。比如使徒保羅,有一個羅馬千夫長要鞭 打他時,他就以羅馬公民的身分來爭取法律上的有利地 位(使徒行傳 22 章 22-29 節)。他還行使自己的權利上 告於凱撒,從而不被猶太的公會定罪(使徒行傳25章11 節)。 我知道,身為基督徒,我們有一天也可能會遇到類
27 似的情境,但我並不希望做任何事情,來限制非基督徒 對我們進行批判及侮辱的自由。同樣重要的是,無論發 生什麼事,我們都不應該成為失敗主義者或偏執狂。 例如我們看到,當《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輕鬆躋身於最暢銷書排行榜,引發一陣國際風 潮。儘管它暫時動搖了許多人的信心,但它歪曲事實的 做法,確實給了教會機會,可以公開地向大眾展示基督 在歷史中的確鑿證據,祂曾說過:「我就是道路、真 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 福音14章6節)。 在西方,幾乎每一個國家的基督徒都享有言論與集 會結社的自由。我們有很多機會幫助有需要的人,並告 訴周圍的人,我們找到了那一位真神,祂滿足了我們最 深切的需要。只有祂給了我們戰勝死亡的生命,在衝突 中有平安,以希望代替了絕望,以饒恕代替罪愆,甚至 能夠愛我們的仇敵。 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我們怎麼才能完全地榮耀上帝,彰顯祂的心意?」歸納 起來,我想提出四點建議: 首先,我們需要的是公平,不要想得到我們不想給 其他宗教團體的權利。如果我們希望看到聖經中的引文 出現在聯邦法院或其他政府建築上,那麼我們也需要做 好準備,允許其他宗教團體的經文出現在我們的經文旁 邊。如果我們想在公立學校恢復讀聖經,我們必須樂意
28 讓學校體系同樣對待猶太人、回教徒,或印度教信徒。 第二,我認為,對那些侮辱我們的人,基督徒必須 決志不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們的主給了我們不受 時間限制的忠告,祂說: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 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 應當 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 的,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 們(馬太福音5章11-12節)。 我們這些基督的子民,既然知道耶穌的同胞如何對 待祂,我們又怎能期望得到善待呢?使徒彼得鼓勵我們 效法耶穌的榜樣,他這樣寫著: 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 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得 前書2章23節)。 我 們這些基督的子民,既然知道耶穌的同胞 如何對待祂,我們又怎能期望得到善待呢? 耶穌以自己為榜樣向我們表明,無論如何,我們要 以合理並有禮貌的態度來回應不公的攻擊。如果我們以 憤怒或諷刺的話回答懷疑論者或批評者,那我們就是對 主不公了。如果我們最終是因為信仰遭人批評,甚至被
29 人恨惡,我們就有理由來思考彼得所說的話: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 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 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 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 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 自覺羞慚(彼得前書3章15-16節)。 第三,我認為,涉及到公共政策時,基督徒選民或 議員,不要試圖把聖經或基督徒的特殊標準強加於世俗 化的社會。但這不意味我們要對重要的道德議題保持沉 默。只要不妨礙不信者的權利,我們就有權利和義務表 達我們的道德信念,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比如,我們 可以在立法和司法判決方面尋求共識,保護兒童免受色 情和非法毒品的侵害,在商界和政界推動合乎道德的做 法。若要立法全面禁止誠實和公開地討論宗教與道德的 爭論,我們就要抵制。 第四,我認為,在參與政治的議題時,我們必須 要小心,避免將那些不同意我們的人妖魔化。我們對待 每一個人,不管我們多麼不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或世界 觀,都應當把他們看作有上帝形象的人,他們理當得到 尊重,也當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必須牢記,使 徒保羅吩咐教會裡的人遠離那個不肯改正惡行的人,他 不是指教會之外的人(哥林多前書5章9-10節)。 那些拒絕我們標準的人,我們不要拒絕他們,他們
30 需要我們的友誼。有時候,那些看起來極其敵擋我們的 人,其實內心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非常渴慕真理及追尋 真意義,只是他們還未尋著。經常接觸滿有愛心又體諒 人的基督徒,會讓他們贊同我們所關注的事情,甚至可 能會使他們接受耶穌作他們的救主。 我們的選擇 有位頗有智慧的人注意到,太陽下山時,我們可以 在黑暗中點起蠟燭,或是詛咒黑暗。 如果我們只是看政治、社會的環境,情景就像太 陽在下山。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正視一樁事實,就是基 督徒數量上的增長,跟不上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除非 這種趨勢發生重大的變化,否則,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 上,基督徒將愈來愈成為少數群體。 但是,我們仍當繼續勇敢地、滿懷愛心地,為人心 爭戰。這絕對不是退出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讓上帝的 愛和上帝的光透過我們來照耀這世界,我們不需要成為 多數才能影響世界。 約翰‧史拓提醒我們社會學家羅伯‧貝拉( Robert Bellah) 所講過的一段話,他在1976年一月版「今日心 理學」 的訪談中說: 我認為,對公平和仁愛的世界存有新異象 的小群體,我們不應低估其作用。在日本,有
31 一批數量很小的基督教信徒,他們把倫理道德 引入政治,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他們在人數上 所佔的比例……只佔人口百分之二的人一旦有 了新異象,就可以讓文化產生質的改變(人之 是與非,第95頁)。 顯然,這麼小的一群人,他們將自己的異象引入公 共政策,絕不是透過他們的人數和黨派政治。他們能做 到這一點,完全是靠著效法耶穌和初代信徒的榜樣。 如果我們相信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那麼, 我們首先就是屬靈國度的公民。凱撒是一個王,但耶穌 是萬王之王。祂是為我們受死又從死裡復活的那一位, 絕對配得在我們心中居首位。 在公共政策的領域,高尚的道德固然重要,然而, 上帝的福音卻更為重要,因為福音會改變我們的心思意 念,使我們得赦免,脫離一直捆綁我們的罪疚與羞辱。 和許多基督徒一樣,我對公共政策的議題自始至終 非常關心。儘管我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我仍要繼續做 一個明達時事的公民,投票支持我認為對公共利益最佳 的政策。 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人類的真正需要 根植於道德和屬靈的狀況,這狀況需要心靈的改變。 這樣的改變,最終無法透過社會與政治的努力來 實現,最終必須透過與耶穌建立關係。祂體諒世上最軟 弱、罪孽最深重的人,卻又把自己從人類所有的領袖中
32 分別出來。 耶穌,我們的創造者、救主、君王──祂配受萬有 的敬拜──希望祂的子民成為世界的光和鹽。祂至今仍 在耐心地呼籲祂的教會,要在廣闊的文化處境中成為一 個模範團體。 hhhhhhhhhhhhhh 教會與國家 跟隨基督的社會與政治含義 "CHURCH & STATE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Following Christ" ( HP101 ) 作者: 赫伯‧凡得(Herb Vander Lugt) 翻譯: 唐凱莉 編輯: 鍾怡靈、簡曉亮 審稿: 陳君立、陳華昌、黃淼儀、蔣善美、蘇楓曉 設計: 蘇其忠、謝葆真 2011年初版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非賣品 hhhhhhhhhhhhhh Traditional Chinese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 變得易懂、易得。 探索叢書以溫和、生活化和容易理解的方式帶出耶穌 基督的真理,讓我們知道聖經的教導適用於生活的各 個層面。所有的探索叢書都是以不收費的方式提供 給讀者,可作為個人研經、小組查經材料或是佈道 工具。 若你想要與我們一同將上帝寶貴的話語分享給更多的 人,可以點擊以下的連結,以奉獻支持探索叢書和靈 命日糧事工。 我們衷心感謝許多人支持靈命日糧事工,即使是小額 奉獻也能聚沙成塔,幫助我們將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 帶給他人。 點擊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