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
富足時代的門徒
唯一經久不衰的事
我們天生就是消費主義者。在這個並不舒適的世界上,我們 追求使生活更舒適的事物與體驗。但是,我們最深層的需 要,唯有在耶穌裡才可得著滿足。在祂裡面,我們可以確定 自己的身分,找到安全感,並得享平安。我們身為上帝家中 的一分子,讓我們不要只坐在教堂的長椅上安逸度日,而是 走出去,接觸那些不斷在尋找心靈滿足的人,讓他們能看見 耶穌,明白唯有耶穌能滿足他們。
方達寧牧師 ( Danny Frank)自 2003年起,就在美國北卡羅
來納州德罕市的一間教會負責接待關懷的事工。他負責統管 八個聚會點接待的工作,每個週末接觸近九千人。他與妻子
梅莉恩育有四個孩子,年紀從學齡前到大學不等。
歡迎瀏覽我們的網站 traditional-odb.org/ds/,閱讀不同主題的 探索叢書。
許多人幫助靈命日糧事工將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帶給他人,即使是小額奉獻, 也能聚沙成塔。我們並沒有任何機構或宗派提供基金或資助。
ourdailybread.org | traditional-odb.org
前言 錯失了使命? 富足時代的門徒
讓
我們坦白承認吧!當我們來到教會, 總是會像對待生活中的每件事一樣, 心裡想著:「我可以得到什麼呢?」本書作 者方達寧說,這是正常的現象,畢竟我們天 生就是消費者。
但是,這難道有錯嗎?
沒有。作者告訴我們這並沒有錯,他還 提醒我們,這樣的慾望並非邪惡。但他也指 出,我們的慾望其實是顯露了「內心更深層
的需要」,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生命似 乎缺少了什麼。
如果你我只想到自己能從教會得到什 麼,就像把教會當成會員制的俱樂部,那就 錯失了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我們與教會 的互動以及與上帝的關係,也變得有如商品 交易。假如我們只是想得到什麼,必定虧 損。
不過我們若願意付出,則會獲益。一旦 我們不再以俱樂部會員的心態看待自己在教
會的身分,而視自己為上帝家庭的一分子, 那麼我們的心思意念就會改變,也會將焦點 轉回我們的使命。
上帝正在邀請人們加入祂的大家庭。當
我們擔負起這一使命時,便是開始遵循上帝 為我們規劃的方式來生活。我們在上帝的家 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時,心中也會得到真正 的滿足。
靈命日糧事工
作者:方達寧(Danny Franks)
譯者: 呂翠夏
編輯:鍾怡靈、蘇鳳嬌
審稿:金玥璽、朱尉寧、譚慧婷、劉芸仙、黃國權、謝翠玲、
謝葆芳
封面影像:© iStock.com / MHJ
封面設計:Stan Myers
內頁設計:Steve Gier
內頁影像:(p.1) © iStock.com / MHJ; (p.5) Alexas_Fotos via Pixabay.com; (p.11) Gerd Altmann via Pixabay.com; (p.17) Paul Brennan via Pixabay.com; (p.23) Unsplash via Pixabay.com; (p.29)
Henryk Niestrój via Pixabay.com
版權所有 © 2018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請勿翻印。
所有的經文若無特別註明,則表示引自和合本聖經。
Traditional Chinese "Missing the Mission?"
(一)
消費主義:雙刃的利劍
幾年前,我與太太
歡慶了結婚二十週年。在邁
入第二十年的幸福婚姻時,我卻因兩次的經 歷而心裡產生了像亞西西聖方濟那樣的不安情緒。
你知道聖方濟 嗎?他是13世紀托缽會的修士,成 長於成功富商的家庭。 20 歲出頭時,一次頓悟使他拋
棄了世上的財富,與義大利的貧窮乞丐為伍。從現代 生活的層面來看,他那時的生活就像窮苦的大學生一 樣:取消網路訂閱的出租影片,堅持只吃泡麵,在慈 善機構的二手貨堆裡翻找舊沙發。
我離題了,我的經歷跟淘二手貨堆無關。剛好相
亞西西聖方濟(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
年)年輕時過著夜夜笙歌的生活。我們無從得知他怎樣
悔改信主,但朋友發現他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變。最後 他放棄父親的財富,誓言守貧,為要跟隨基督並幫助窮 人。聖方濟從未按立成為神父,但他常常引用聖經來教 導他人,這在當時非常罕見。
反,我們在那段時間過得頗為奢華。在邁入結婚二十 週年的幾年前,我就開始為熱帶島嶼的度假存錢。我 們期盼著沙灘、浪花,還有插把小紙傘的雞尾酒。但
前一年的聖誕節,我的岳父岳母宣布隔年春天要帶全 家搭乘遊輪,恰好在我們結婚紀念日的前一個月。所
以那就是在一個月內,一週在遊輪上,一週在加勒比 海任吃任玩的度假村。這樣的生活誰不嚮往?
問題是我並不習慣這種生活。請別誤會,我喜愛那 次的體驗。服務生幫我們把行李送進房間;每一餐都
有專人服務,確保我們享盡美味佳餚。沙灘上,服務 團隊會把我們的沙灘椅調整到最佳角度,我們的飲料 杯絕不會見底。當我們回房時,枕頭已拍鬆、床鋪整 理妥當,毛巾也摺疊成藝術品。
那應是一生中最期待的旅行,在某些方面也的確 如此。但這次連番的體驗讓我有像聖方濟那樣的頓 悟:就是感到不對勁。
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或許你也曾作過有 錢的遊客,讓這些賺取日薪的人辛勤地服侍你。也許
你穿越一片貧窮破落的城鎮,進到你那有警衛駐守、 圍牆高聳、優裕舒適的社區。但在看似豐富的內心深 處,你會覺得
這不僅關係到奢華的度假與大筆存款,我們在生 活的每個層面都會看到自己的慾望蠢蠢欲動。無論是 選擇花錢上餐館用餐,在咖啡館享用花式咖啡,或是 在家放鬆看電視,我們總是會先想到自己的舒適。我 們在不知不覺中,總是會受根深蒂固的慾望所牽引, 但就像在度假勝地享受安逸一樣,這些要求舒適的慾
望有時會讓我們覺得不安。
這就是消費主義的缺陷。我們拼命存錢去實現的 體驗,總會留下更多的渴望,最終剩下滿懷空虛。如 果你曾留意,我們拿自己所擁有的去比較別人所沒有 的,會感到些微的罪疚感。即使沒有花大筆錢去度 假,跟世界其他地方相較,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仍可 算是富翁。世界銀行最近的調查顯示,如果你每年賺 5,000 美元以上,你已躋身全球薪資最高的
20% 行列。
若每年賺 12 , 000 美元,你就竄進前 10% 了。不管你的 房子、車子與財物是豪華還是寒酸,整體來說我們算 是相當富有了。
但我們若將消費者那種自我中心、想擁有更多、 消費更多的態度,轉移到屬靈的層面,那會怎樣呢?
當我們把在海邊隨意吃喝的晚餐、無限享用服務的心 態,搬到當地的教會,結果又會怎樣呢?
我猜各位的第一反應是極度反感。我假設大家都 同意教會並非為消費者而存在。大多數的人想到教會 或宗教團體,都會覺得那裡的人應該是不自私自利, 樂於自我犧牲幫助別人,絕非反其道而行。
不過,在我們提升到聖方濟的高度前,先正視一 些明顯的事實:喜歡加勒比海遊輪的消費者,跟選擇 教會的消費者是同一批人。假若你有一連串的教會可 供選擇,就會明白我在說什麼。通常,大家都會選擇 對自己的生活較方便的地方。不管是教會網頁容易使 用,有緊臨會堂的停車場,事工與我們的需要和年紀 吻合,還是大廳裡備好的美味咖啡,我們都喜歡能帶 來美好體驗的地方。
有些人的體驗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自己為教會 勞心勞力,但來教會的人卻讓他們感到失望。周而復 始,這些人抱著消費者的心態,只要求精彩燦爛而非 實質內涵。這令人覺得氣餒,因為我們知道,人與上 帝的關係極其重要,絕不能把它當成買賣。
美國牧師兼作家馬克•華茲( Mark Waltz ) 對
於消費主義的破壞與教會著墨頗多。在其中一本著作 (First Impressions)中,他寫道:
「正確地對待消費主義,不是把來教會的人視為 消費者,而是視為上帝所看重的人。我們要給人 留下好印象,並非要比其他教會都優秀,也非抬 高自我,對自己這麼優秀沾沾自喜。給人留下好 印象很重要,是因為人很重要,所以我們在乎人 的想法、信念、渴求和需要。」
當教會的訪客知道我們在乎並關心他們,我們就 與他們建立了關係。這就是與人建立關係的關鍵,耶 穌也是如此與我們建立關係。
我們可能都處於中間地帶,一邊是想要的,另一
邊是正確的。人生大多如此,但涉及到教會生活時, 問題更加棘手。找一間能「符合我們需要」的教會很 重要,因為我們的靈命要長進。靈命要長進就需要接 受門徒訓練;門徒訓練需要目的性,那就需要教會訂 立計畫。為了尋找一家有計畫的教會而尋尋覓覓,我 們會覺得自己像個挑選物品的購物者,而非敬拜者。
但這一定是壞事嗎?難道耶穌不也要求祂的跟隨
消費主義:雙刃的利劍 9
馬克•華茲還曾寫過Lasting Impressions一書,強調讓
人知道我們真誠地關懷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者靈性成長嗎?祂在升天時 ,囑咐使徒要去使萬民作 祂的門徒,施洗並教導他們 ⋯⋯ 這些全都需要一些計
畫。兩千年後,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只不過是改進計 畫,使之更適合我們所處的社區,但真的是如此嗎?
基督升天 發生在耶穌復活 40 天之後。在門徒注視之
下,耶穌從橄欖山被取上升,直到有一朵雲彩把祂接
去。升天的簡短描述,記載於馬可福音 16章 19節、路加
福音24章50-51節,以及使徒行傳1章9-11節。
或許是,但我不確定。我們可能為了吸引更多的
人,採取了「不擇手段」的態度。又或者,我們所謂 的改進計畫,只是用來掩飾所追求的安逸罷了;外表 熱鬧的花俏服務,只是作為障眼法施放的煙霧。
這也許不是你眼前的問題。或者你很蒙福,身處 一間教會,既滿足你的需要,又提供融入社群及參與 服事的機會。不過,無論你是否在尋找教會,周遭總 有人在尋找。身為教會的一分子,或許你可以幫忙回 答這個問題:「我可以得到什麼呢?」
在這本小冊子裡,有時我提出的想法可能會引起 爭議,不易達成共識。但對還在教會以外的人來說, 這些話題相當重要;對於我們這些渴盼尋找教會,卻 自覺好像消費者的人也很重要。希望透過這些話題, 能為我們指出新的方向。
我們遇見了 敵人─自己
知名的卡通畫家 華德•凱利( Walt Kelly ),
在 20 世紀中期創作的連環漫畫《波哥》 ( Pogo )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矛盾:我們所恨 惡的事,往往卻喜歡去做;我們反對的事,有時卻需 要依賴它。每個人生來都有喜愛舒適安逸的傾向,在 面對一條困難的路和一條容易的路時,我們幾乎每次 都會選擇那條容易的路。
我們在選擇教會時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很容易質
疑有些教會的動機,他們為了吸引新來者而提供咖啡 和停車場接駁車,但我們也很容易就被這些服務所提 供的舒適所吸引。我們的心態很快就從「我不喜歡這 樣」轉變為「我配得這些」,我們都是如此善變。
記得皮克斯動畫電影裡的機器人瓦力( Wall-E ) 嗎?或許我跟大家說一下這故事。故事主角瓦力是一 個又可愛又很有個性的機器人,它是留在地球上的最 後一個居民。瓦力是一家全球大型企業「大賣家集 團」所製造的無數產品之一,該企業壟斷了地球上所 有可以想像得到的行業。地球人全都消費大賣家集團 的產品,留下處處堆積成山的垃圾。因為垃圾妨害了
人類的舒適,一艘名為「公理號」的太空船(也是大 賣家製造的)就把他們載入太空,只留下我們的小英 雄機器人在地球上清理垃圾。同時人類接下來的後裔 都在公理號上長大,繼續以消費主義來滿足他們的每
樣需求。
看到了嗎?我們所反對的,有時還是需要依賴 它。
在我們另闢新徑之前,必須先面對眼前的境況。
如果我們要抗衡屬靈方面的消費主義,必須先從個人 的層面開始。我相信如果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謙卑地
承認四個事實:
1.我們喜歡好東西
在我們批評教會的消費主義傾向之前,必須先承 認我們也有這樣的傾向。我們可以這麼說,消費主義 是我們造成的,我們既然是基督徒,我們就是教會。
不管我們如何強辯,教會的這種傾向都是我們製造 的,因為我們都喜歡好東西。無論是大餐、好車、昂 貴的度假勝地,或只是一個更鬆軟的枕頭,大家都喜 歡把舒適奉為優先。
有時候我嘗試遵循簡約主義,也就是避免擁有堆
積如山的物品或追求感官體驗,去過較簡樸的生活。 我辯稱自己不是消費主義者,因為我很少消費。但
是,消費不僅關係到我們購買的產品,還關係到我們 的態度。碰到排隊付錢的人龍太長、服務品質太差、
無線網路的信號太弱或送上來的食物不夠熱,我內心 深處的簡約主義就會受到考驗。說穿了!我還是喜歡 那些能夠讓自己感到舒適的事物。
2.我們生來就有慾望
當上帝創造我們的祖先時,祂將亞當與夏娃放在伊 甸園裡,賜給他們掌管大地的權柄,命令他們「要生養
kabash ,是「制服支配」的意思,意味
眾多⋯⋯治理這地」(創世記1章28節)。「治理」這個 詞的希伯來文是
著亞當和夏娃要使土地生產、造福與他們。每一株葡萄 樹、每一條溪流、每一片芳草都是造物主送給他們的禮 物,供他們欣賞享用。
問題不在於亞當與夏娃追求舒適的生活(畢竟上帝 命令他們治理),而在於他們想從上帝以外的地方得到 安逸。創世記第 3 章講到,狡詐的蛇給了他們一個空洞 的應許: 你們可以擁有更多;你們可以像造物主一 樣,不必只是享受祂所創造的一切;你們不必愛上 帝,因你們可以像上帝一樣;你們不需要替祂照管 大地,先照顧自己吧!
我們都知道這故事的結尾。亞當與夏娃的慾望不僅 吞噬了他們,最終還毀掉了他們。原本帶來喜樂的勞動 變成了勞苦,而罪惡、貪婪和氾濫的消費也侵入了全人 類。
3.我們的慾望指出更深層的需要
請跟我複誦一遍:慾望並不壞。因為上帝創造人本 有意志與情感,我們天生渴望享受。但是慾望本身並不 是終點,它指出我們更深層的需要。
當我聞到剛烤好的餅乾時,我不會滿足於陶醉在其 香味裡,而是想要把它吃進肚子裡。同樣地,慾望散發 出的氣味警戒我們,事情不只是這樣。人們很容易把薪 資與奢侈品當作
神祇 ,而非將之視為上帝所賜的禮物。
照樣,我們自然而然地只要上帝給的東西,而不要上
我們所消費的一切,永遠無法滿足我們,這是消費 主義的要點。我們消費完畢,它就沒有了。牛排吃光 了,回憶褪色了,經歷模糊了。但是,我們若將受造物 視為引導我們回歸造物主的指示燈,我們便能在祂裡面 找到滿足與安寧。
4.在基督裡得到滿足
腓立比書 4 章充滿了
財富與物質主 義。保羅在此談論憂慮(與我們想要的東西直接有 關的一種情緒)、耐心、豐富、缺乏、慷慨以及祝 福。但這章的重點是 11 與 13 節,他說:「我無論在 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 我 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 4 章11、13節)
除非我們認識到耶穌存在於萬物之前,萬物都靠 祂而維繫,一切都是藉著祂而創造,否則無法理解 祂的至高無上(歌羅西書1章16-18節)。而且因為這 樣,我們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倚靠是這位救主,而 非世上的事物。
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應該帶頭表明我們對祂 的倚靠。唯獨耶穌能滿足我們的心靈,也能滿足我
們的教會。除非我們在耶穌裡面得到完全的滿足, 否則,我們所擁有的任何東西或體驗都無法讓我們 得到真正的滿足。
教會不是俱樂部
幾年前
我和家人想買一幢大一點的房子。因 為當時我們一家六口住在只有三間臥室的房 子,顯得有點擁擠。於是,我們開始搜尋地點、價 格、鄰里皆十全十美的住房。
看屋的細節我就不詳述了。我們看過了那種看起 來像數樁謀殺案現場的銀行法拍屋,也有號稱能增 值、但要花幾輩子或國王才能付得起的金錢來整修的 危樓,還有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的絕佳夢幻屋。搜尋 結束後,我們搬進了一個相當安靜的社區,稱為「某
但問題是,社區裡並沒有鄉村俱樂部。喔,沿著
馬路開車不遠是有個鄉村俱樂部,設有私人餐廳、網 球場、奧運標準的游泳池,還有一個高檔的高爾夫球 場(我的意思是它沒有彩色繽紛的風車,也沒有玻璃 纖維恐龍)。不過它不是我們的鄉村俱樂部,也不在 我們的社區範圍內。我們可以看到俱樂部的成員來往 穿梭,但我們無法參與其中。我們徒有虛名,卻享受
教會也有類似的問題,但是相反的,我們沒有鄉 村俱樂部之名,卻享有它的福利。會員制?我們做得 到。符合需要的節目?沒問題。休閒設施?現場幼兒 照顧?便利的停車場?打勾、打勾、打勾。啊!當我
們走累了,有些教會還用高爾夫球場的小車載你一程 呢!
鄉村俱樂部的問題,在於它的性質是會員專用 制,我們需要付費才能使用它的設施。昂貴的會費與 不計其數的額外花費,讓付得起的人在裡面保有一席 之地,把不受歡迎的人隔於牆外。花大錢加入鄉村俱 樂部給我們一種享有友誼、意義、地位與目標的幻 覺,促使像我這樣的低層人物在門外向內窺探,想知 道牆內是什麼樣的世界。
某鄉村俱樂部」。
耶穌從來沒有呼召教會成為一個鄉村俱樂部。事 實上,祂差遣門徒進到萬民中,將人帶進教會。你明
白嗎?耶穌並非把人拒於門外,而是差遣人出去把外 面的人帶進來。
理由很簡單,我們都曾經是外面的人。對基督徒 來說,我們都曾經在教會以外。我因為自己的罪從前 與上帝隔絕,因為與祂為敵而遠離祂(歌羅西書 1 章 21-22節)。但由於上帝的恩典及耶穌被釘十字架,使 我能從外面被帶進裡面。雖然我從前背叛上帝的國, 如今卻成為兒子,與天父同席。正因為我藉著基督與 上帝和好,我現在也同樣得到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
(哥林多後書5章18節)。
本書至此一直在談論現代教會的消費文化。從某 種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種文化是無法避免的,畢竟, 我們都是消費者。同樣地,我也不認為消費主義是不 可赦免的罪。我相信這是屬於門徒靈命的問題,是不 信的一種表現,要不斷地從我們的生活中除去,就像 其他不好的事物一樣。
你也許會想消費主義為何等於不信,這是個好問
題。當我們活著是為了擁有物品或追求感官體驗,就 很容易看重這些永遠無法滿足我們的事物。我們本應 在耶穌裡找到滿足,我們卻轉離祂,轉向那些貧瘠的
神祇。如同稍早所提的,消費主義的解藥是要承認, 我們所有的慾望都指向更深層的需要,唯有在基督裡 我們才能尋得滿足。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關鍵,每件事 都變得不一樣了。我們尋找教會不再只為自己及滿足 自己的需要;我們不再只為舒適和期望而選擇教會; 我們也不再排斥外人而自成一體。因為基督徒的本分 就是愛耶穌所愛的人,去接觸祂呼召我們去尋找的 人,關係到我們自己的教會時,更是如此。我相信只 要我們瞭解自己所擁有的有多豐富,而這是源自上帝 的福音(以弗所書2 章 1-10節),那我們這些消費者就 可以化身為傳道者。
教會並不是消費者的俱樂部,而是基督徒的群 體。組成這個群體的顯然包括走在信仰旅程中不同階 段的基督徒,都在更深入地經歷福音改變生命的大 能。當我們將自己的身分從「俱樂部會員」改成「家 庭成員」時,我們的看法便會轉變,從而聚焦在我們 的使命上。
家庭成員之間會互相關懷並彼此尊重。原則上, 如果你是我的家人,我會將你的需要擺在自己的需要 前面,我會尊重、禮讓家人(羅馬書 12 章 10 節)。我
會竭盡全力讓你覺得被愛、有歸屬感並得到照顧。這
是家人之間應做的,最富凝聚力的家庭也是如此才得
興盛。
同樣地,家庭成員也應該讓那些外來的人感到溫 暖。我很幸運,從小到大我的父母都非常樂於接待 他 人。我們家總是敞開著,接待朋友、鄰居,以及尋求
友誼、一頓飽飯或一張床的陌生人。即使到了今天, 我 70 多歲的父親仍然會為有需要的人,在家中多預備
一個空房間,多擺一張椅子。
接待 是聖經時常談論的主題。耶穌在世上傳道期間, 都常得到別人的接待和支持,並且不時教導門徒要這麼 做(馬太福音 10 章 9-13 節)。祂告訴他們:「人接待你 們,就是接待我。」祂還說:「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 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 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10章40、42節)
如果教會是一個家庭,對於那些需要家庭的人, 我們就是他們的家人。倘若我們明白福音的真諦,就 該把福音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因為福音就是呼籲我們 去傳揚耶穌的好消息。家庭式的接待有一個好處,就 是能有效地遏止消費主義。當別人真誠地接待我們 時,這樣的互動就不再是交易(即不會想到他們能為 我們做什麼),而是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我 們會更關注他們本身,遠勝於他們能給我們什麼。
在路加福音 14 章,耶穌用婚宴的比喻提醒我們: 「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
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 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 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 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12-14節)
這是在描述我們的教會嗎?或許我們更應該問: 它是在描述我們的生活嗎?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更看重 得到什麼,還是更看重給予什麼?在別人眼中,我們 是願意付出、全力幫助並恩慈對待他人?還是他們視 我們為自私自利的人,對周遭的人諸多要求? 我們成為教會的一分子後,就會開始明白自己的 身分。一旦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我們就會逐步曉得該 去接觸誰。當我們不再只看重自己,而會關注他人 時,我們就不再是消費者了。我們在教會裡就會越來 越少關注讓我們覺得舒適的事物,反而越發關注讓別 人舒適的事物。當我們願意跟別人分享福音時,我們 會在飯桌上為外人留一個座位,並且毫無保留地慷慨 接待人。這時,我們就會看到教會不再是一個鄉村俱 樂部。反之,一個嶄新的群體必然興起。
不要錯失使命
敘加城。
這是一個塵土飛揚的寂靜小鎮,是路邊一處 開闊的地方,也是地圖上微小的一點。它是前往其他 地方的休息站,只是多數人路過時都不會停留。猶太 人像躲瘟疫一般避開敘加城,因為敘加在撒馬利亞, 遍佈著撒馬利亞人。他們是「外人」,既不是純粹的 猶太人,也不是地道的外邦人,而是被兩者所憎惡的 混種人。對撒馬利亞人來說,敘加是個躲藏並與外界 隔絕的好地方。
直到耶穌來到這裡。
耶穌本可以繞過敘加,多數人都這樣。 祂可以
將休息站改到下一個地方,許多人也都這樣。但是耶
穌有個使命,它關係到敘加和其中一個聲名狼藉的居 民。我們只知道她是「井邊的婦人」,這是新約聖經 對她的身分唯一的描述。城裡的人可能給她冠上其他 稱呼:通姦者、家庭破壞者、敗類、妓女。但在耶穌 看來卻不一樣,她是一個值得被愛、寶貴且應受愛護 的女兒。
當基督選擇帶領門徒穿越 撒馬利亞 的時候,作為守律
法的猶太人,門徒很可能覺得不舒服。但到後來,當彼 得與約翰聽說撒馬利亞人相信了耶穌時,他們便進入該 地,繼續宣講福音(使徒行傳 8章 14-17 節)。耶穌拆毀 了隔斷人與人之間的牆。
耶穌特意去接觸的就是這個女兒。在當時,一個
血統純正的猶太人和一個不潔的撒馬利亞人說話,必 然讓人驚訝,何況還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說話,相
信那撒馬利亞婦人必定深感驚訝,心中疑惑:「他是 在跟我說話嗎?」但耶穌關心她的靈魂,遠勝於保住 名聲。祂做了沒人會做的事,去接觸一個沒有人想接 觸的人。耶穌仁慈地與她說話,直視她的眼睛,提出 讓她內心甦醒的問題。祂態度親切、有說服力且誠
懇。同時,耶穌還告訴這婦人,祂能賜她一樣東西, 可以一次且永遠地滿足她那無法止住的乾渴。
耶穌對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 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約翰福音 4 章 13-14
節)
我們每天都行經敘加城。它可能不叫這名字,也
不像那地方,但它仍然是敘加城。一般有宗教信仰的 人都會避開敘加城這樣的地方,然而那些被拋棄、沒
人愛、無藥可救、令人厭惡的人,都以這地方為家。
有宗教信仰的人恨惡敘加是因為這裡充滿了「只 考慮自己」的人。他們活著只為尋求自己的快樂,在
最空虛的地方找尋意義與滿足感。他們從這種體驗換 到那種體驗、從這條死路轉向那條死路,企圖找尋讓
他們快樂的事,最終卻空手而回。他們是頂級消費 者,搜刮、收藏、屯積,不停地尋找下一波刺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敘加人,就是在身上打 洞、穿著嬉皮裝,整日泡在咖啡館的孤獨身影;喝到 醉醺醺,在我們辦公室外乞討的流浪婦人;成天待在 健身中心,只為自己而活的肌肉男。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似乎很可悲。當我們看 到人們生活混亂時,會覺得悲哀。難道他們看不到這 條路引向何處嗎?怎麼做才能喚醒他們呢?為什麼他
們不能規劃自己的生活,活得像我一樣呢?沒錯,是 可悲,但可悲的不是照我們所想的那樣。最可悲的不
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是我們覺得這些人「不像我 們」,持有這種自以為義的心態。
當我們把人視為實踐使命的障礙而非使命本身 時,不管是作為基督徒或教會,我們都算是失敗。當 我們自以為義地用循規蹈矩的生活來抬高自己,卻忘 記自己羞恥的過去和隨時會犯罪的傾向時,我們就會 和撒馬利亞的罪人劃清界線,不願意與他們有任何接 觸。
但是耶穌卻走向罪人,而且在我們還作罪人時, 耶穌就來尋找我們。祂也呼召我們到罪人那裡去。
在 「浪子回頭」 的比喻中,我們總是想到小兒子散盡 父親財產,過著放蕩的日子。但是,大兒子卻無法克服 他自以為義的心態(路加福音15章28-32節)。實際上,
兩個兒子都失喪了,但悔改的只有浪蕩的小兒子。
這本小冊子的重點是在於探討消費主義與教會。 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討論信徒在教會裡的消費主義 傾向:「這間教會能讓我得到什麼?」「它會滿足我 哪些需求?」「它會讓我感覺有多舒適?」
其實消費主義也會滲入我們日常的生活。當我們
走出教堂,回到日常生活中,在選擇關心或忽視身邊 的人時,講究舒適的消費主義就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其實,耶穌也曾面對這樣的選擇。祂大可忽視那 井邊的婦人,因為社會大眾會視之為正常。酷熱的太 陽與祂乾渴的喉嚨,也讓祂情有可原。祂大可採取互 不干涉的政策,舒適地歇一會兒,讓身心都得到休 息。但耶穌選擇另一個做法,祂選擇擱下自己的舒適 和便利,為要使一個躲躲藏藏的社會棄兒變成蒙愛的 女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選擇。無論是跟我 們過不去的同事,還是好像永遠吐不出好話的鄰居, 我們都可以選擇去愛他們,或是拒絕他們。我們可以 優先考量遵循自己寶貴的行程表,也可以為途中相遇 之人的永恆生命而放棄自己的舒適。
從井邊婦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如何進入 她的生命,以及我們如何有效地將福音帶給別人:
1.耶穌是刻意而為。 耶穌跟撒馬利亞婦人談話 並不是偶然,祂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秉持目標而 行。祂看見一個身陷痛苦的婦人,而自己能醫治她。 因此耶穌甘冒敗壞名聲的風險,與她建立關係。耶穌 不顧時間的急迫和等待祂的眾人,只為了拯救這個婦 人。
或許有人會將耶穌跟這位敘加婦人的談話,看作 是打斷了耶穌的行程。但其實不是,她才是耶穌這趟 行程的焦點。
我們是否在尋找需要福音的人?我們與人的交往 是帶著使命,有美好的目的,還是毫無意義的交流?
2.耶穌重視關係。
耶穌沒有將這個婦人視為要 完成的工作項目。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著真實 的過去、真正的傷害,以及切實的需要。祂花時間瞭 解她和她的故事。祂不趕時間,也沒有迫使她進入祂 的日程表。祂沒有緊張兮兮地說著千篇一律的話,背 誦人們耳熟能詳的措詞。耶穌只是單純地跟一個大家 遺忘或撇棄的婦人說話。祂向她提問,想與她建立關 係。
我們是否將傳福音看成 不得不做的苦差,
或是
神聖的任務 ?在分享福音時,是要在我們的業績表上 加上一分,還是要幫助一個人對信仰有更進一步的瞭 解?
3.耶穌揭露她的錯誤觀念。
耶穌先從婦人的口渴 開始,然後講到情感與靈性上的乾渴,並溫和地點出 她為了填補空虛而行的錯事。耶穌幫助她明白,她所 渴盼的平安,在她尋覓之處根本無法得到。耶穌讓她
看到,她過去所追求的,都是不能滿足她的偶像,每 一次尋愛的際遇與企圖,總是留下滿懷空虛。
我們能夠柔和且直接地幫助別人,讓他們看到自 己構建的偶像嗎?當我們這樣做時,他們會覺得我們 是在反對他們,還是幫助他們?我們是否能看到人們 的需要,幫助周遭的人分辨哪些是錯誤的觀念?
4.耶穌用福音的真理重建她 。在這個故事中,我
最喜愛的是耶穌並不像這婦人以前遇到的人那樣,徒 留她尋尋覓覓,依舊感到空虛與心碎。不,耶穌為她
指出另一個事實,她所尋覓的一切都可以在祂裡面找 到。祂是那位必不離開她,也永不丟棄她的主。我可
以想像,在她人生的這個時刻,耶穌恐怕是唯一不想 利用她的人,相反地,耶穌要賜福她。唯有耶穌不以 她所做的事來看待她的身分,而以祂所做的工來對待 她。
當我們為別人指出盼望時,我們是否會告訴他們 要做得更好?要更加努力?更加屬靈?還是我們會提 醒他們,人是有限的,永遠無法做到最好?我們是否 把人指向耶穌所預備的永恆盼望?
這本小冊子
立基於我們都是消費者這一觀念。 我們都在尋找一些體驗,能讓自己感覺更
好,並在這個不安的世界中帶來安舒。但需要記住, 我們無論怎樣都會感覺不舒適,因為我們被造不是為 著世上的國度,而是為了另一個國度。
當你讀完這本小冊子時,可能會面臨兩個誘惑:
貶低有組織的教會,視之為製造消費者的地方;或者 鄙夷那些我們看為消費者的人。我建議你兩者都不要 選。福音給我們當中自私自利的人帶來盼望,也給憤
世嫉俗的人帶來盼望。不論我們承認自己是以自我為 中心的消費者,還是指責那些將自己當成教會中心的 人,我們都有盼望。有一條更好的路徑,等著我們去 走。我以耶穌為榜樣,為幫助大家擺脫自私自利提出 下列建議:
1.認清自己在哪方面追求舒適。 在教會裡,你 在哪方面較多考慮自己,較少想到那些你將帶領的 人?在尋找教會時,過度注重自己的需要如何影響你 的選擇?
2.尋找你可以關心人的領域。 你今天可以帶給 誰祝福?你能把握機會向誰傳福音?你能在哪些方面 服事別人?時時關心別人的需要,有助於遏制我們的 自私傾向。
3.找人同心服事。
尋找可信賴的同伴為你禱告,
並且和你一起禱告,幫助你看見自己的盲點,與你並 肩一同服事別人。
4.不斷用福音的豐富滋養你的內心。 只有上帝
能帶來恆久的平安,唯有親近祂,才能克服自己對舒 適的追尋。每天花時間感謝上帝,因為祂在基督裡賜
給你產業。願你在上帝恩典的光照下,願意放棄對其 他事物的追求,只追尋那些能帶來真正滿足的事物。
我們生來是消費主義者,追求舒適而遠避苦難或 不便。我們的心可說是「偶像製造廠」,不斷在上帝
之外尋找滿足和愉悅。但福音提醒我們,我們都可以 品嚐耶穌基督的恩惠與慈愛,並在祂裡面找到自己的 身分、安全感和平安。作為耶穌的教會,讓我們永遠 不要把祂莫大的憐憫視為理所當然!讓我們永不錯失 祂的使命。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 變得易懂、易得。
探索叢書以溫和、生活化和容易理解的方式帶出耶穌 基督的真理,讓我們知道聖經的教導適用於生活的各 個層面。所有的探索叢書都是以不收費的方式提供 給讀者,可作為個人研經、小組查經材料或是佈道 工具。
若你想要與我們一同將上帝寶貴的話語分享給更多的 人,可以點擊以下的連結,以奉獻支持探索叢書和靈 命日糧事工。
我們衷心感謝許多人支持靈命日糧事工,即使是小額 奉獻也能聚沙成塔,幫助我們將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 帶給他人。
點擊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