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Han Huang Saxophone Recital
黃昶翰薩克斯風獨奏會
誠品表演廳
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協演人員
鋼琴|鍾明仁
主辦單位
小 提 琴 | 王 珮 珊、林 政 寬 中提琴|高凡捷 大提琴|簡彤恩
贊助單位
旅 歐 新 秀 返 台,綻 放 音 樂 旅 程 !
2023.11.02(四)|19:30
硝煙之後
-米特首位見習團員晉升正式團員-
啟紘營造有限公司
節目介紹 由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所創立的「菁英培訓計畫」,歷時八年終 於開花結果 !
從 17 歲就參與此計畫的薩克斯風演奏家黃昶翰,不僅成為首位
取得荷蘭海牙皇家音樂院碩士學位的臺灣薩克斯風演奏家,更從 見習團員中脫穎而出,晉升為正式團員。
本次米特為他舉辦的《硝煙之後》黃昶翰薩克斯風獨奏會,不僅 是學成歸國後的首次亮相,也是音樂生涯中的重要時刻 !
二十世紀後,德國音樂的調性與和聲進入新的實驗階段,作曲家 們開始使用與以往不同的作曲手法來表達戰爭前後的經歷。
本次,黃昶翰將與鋼琴新秀鍾明仁為大家呈現這些在臺灣較少被
演奏的德國作品,並將首演獲得「荷蘭青年作曲家大賽 RKST 21
委託創作獎」作曲家鄧晴方所創作的薩克斯風現代作品《幻鑒》; 同時,邀請青年演奏家王珮珊、林政寬、高凡捷、簡彤恩擔任弦 樂四重奏協演,將豐富作品介紹給臺灣愛樂朋友們 !
薩克斯風|黃昶翰 新北市永和人,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荷蘭海牙皇 家音樂院碩士班,師事 Lars Niederstrasser、蔡佳修。國小
四年級起加入秀朗國小管樂團開始學習薩氏管,啟蒙於王裕文 老師。
2020 至 2022 年期間,多次與 MIT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參與
演出,包含 2020 年《灣頌》年度音樂會、2021 年《異響.藝 享》室內樂音樂會、2022 年米特首場光影音樂會《風.光》; 2023 年,取得荷蘭海牙皇家音樂院碩士學位,並從米特見習
團員中脫穎而出,晉升為正式團員;回國後,回到孕育他的菁 英培訓計畫,承接「培訓青年團」指導職位,將旅歐所學傳遞 給青年學子們。
於荷蘭留學期間,積極參與現代音樂及室內樂活動,曾參加皇 家海牙音樂院現代樂團 Ensemble Academy、荷蘭國家歌劇
學院 Dutch National Opera Academy 於阿姆斯特丹、海牙、 馬斯垂克等地的演出。2023 年四月,參加荷蘭現代歌劇節
Opera Forward Festival 於荷蘭國家歌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同年九月,受邀與海牙現代樂團 Oerknal 於荷蘭高地雅慕斯音 樂節(Gaudeamus Muziekweek)演出。
鋼琴|鍾明仁 1997 年出生於臺北市。先後畢業於福星國小、師大附中國中
部音樂班、中正高中音樂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大學部、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士學位。 曾師事彭聖錦、陳玉芸、葉孟儒教授,現師事魏樂富教授。並 曾受嚴俊傑、葉綠娜、王青雲、Alexander Kobrin, Natalia Trull, Solomon Mikovsky, Meng-Chieh Liu, Gwhyneth Chen, Ming-Qiang Li, Eugen Indjic, Hung-Kuan Chen,
Dina Yoffe, Rolf Plagge, Ching-Yun Hu 等多位大師指導。 2006 年,獲得 Kawai 北區初賽第一名、Kawai 全國決賽第四 名;2007 年,獲得臺北市音樂比賽初賽第四名、亞洲明日之
星初賽第二名;2009 年,獲得第四屆亞洲青少年比賽一等獎; 2013 年,獲得臺北市音樂比賽北區第二名;2014 年,獲得全 國音樂比賽鋼琴組 A 組優等;同年,參加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 斯基音樂學院夏令營;2015 年,同時考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系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2016 年,擔任國立臺北藝術
大學合唱音樂會孟德爾頌神劇《伊利亞》鋼琴伴奏;2017 年, 獲得德國 Grotrain 比賽決賽 Master Diploma;2018 年,獲 選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新聲優勝者;2019 年,考取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班;2019 年,參加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 大學夏令營;2020 年,獲得泰聲樂府雙鋼琴比賽第二名; 2022 年,考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士班。
協演人員 小提琴|王珮珊
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畢業於北藝大管絃與
擊樂研究所、北藝大音樂學系,亦修畢樂團職銜學程與教育學程。 積極參與室內樂、管絃樂團、絃樂團、當代作品、流行錄音等各 類型演奏或演出,除了熱愛演奏,亦樂於教學與策展。
出生於彰化市,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啟蒙至高中師事廖雅慧老
師,自大學起師事蘇顯達教授;室內樂曾接受高炳坤、李宜錦、 黃俊文、薛志璋等教授指導,並曾數次獲北藝大學業優異獎學金 (2017-21)、功學社獎學金 (2021)、北藝大碩士獎助學金 (2021),2021 年起獲行天宮資優學生長期培育獎學金。
2021 年八月,通過甄選錄取為國家交響樂團 (NSO) 樂團職銜實
習生,參與 2021/22 樂季二十餘場音樂會,實習結束後亦受邀參 與數場協演及《NSO 青年音樂家茁壯計畫》;2019 及 2022 年,
參與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Taipei Music Academy & Festival)。
小提琴|林政寬
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管弦與擊樂研究所碩士班,師事蘇顯達 教授。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師大附中音樂班,曾與師大附中管 弦樂團演出協奏曲。現任教於新莊國小弦樂團、淡水東 88 音樂 教室。
中提琴|高凡捷
1999 年出生於臺北市,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管絃與擊樂研究 所三年級,師事何君恆教授。曾參加 2018 與 2019 VIVA VIOLA 黃心芸國際中提琴音樂節、2019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 (Asian
Youth Orchestra)。大學期間,多次參與跨域演出《能量轉換》、
《後花園 I, II》。2022 年,為期一年在蘇黎世藝術大學 (Zürcher
Hochscule der Künste) 交換,師承 Diemut Poppen,現代音 樂師承 Martina Schucan。2023 年暑假,受邀至萊比錫參加
Bach-Leipzig 300 古樂音樂節,演奏古中提琴與現代音樂,師承 Corina Golomoz, Sofia von Atzingen。
大提琴|簡彤恩
簡彤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畢業,師事歐陽伶宜教
授。在學期間,曾參與 Borodin Quartet、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Cremona Quartet 大師班。曾任國家交響樂團協演人員,現為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樂一大提琴室內樂團、 好聲音弦樂四重奏、慈馬迪弦樂團之常任大提琴手。
近年演出、跨界執行製作及獲獎經歷:2022 年,與聲舞團合作跨 界製作《一杯眾人的咖啡》;2021、2019 年與東吳大學管弦樂團 合作演出協奏曲;2019、2018 年,連續獲邀於誠品表演廳與福
爾摩沙室內樂團合作演出;2019 年,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大專 A
組弦樂四重奏特優第一;2018 年,獲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協奏曲比 賽優勝。
鄧晴方:《幻鑒》給中音薩氏管和預錄電聲 Reflective Monologue for Alto Saxophone and Tape / Katherine Ching-Fang Teng * 委託創作 * 世界首演 阿道夫・布什:《五重奏》作品 34,給中音薩氏管與弦樂四重奏 Quintet, Op. 34 for Alto Saxophone and String Quartet / Adolf Busch -中場休息-
保羅・亨德密特:《F 大調奏鳴曲》作品 11 第四號,給中提琴與鋼琴 Sonata in F Major for Viola and Piano, Op. 11 No. 4 / Paul Hindemith 齊格弗里德・卡格-艾勒特:《無調性奏鳴曲》作品 153,給中音薩氏管 Atonal Sonata, Op. 153 for Alto Saxophone Solo / Sigfrid Karg-Elert 歐文・舒爾霍夫:《熱奏鳴曲》給中音薩氏管與鋼琴 Hot-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 / Erwin Schulhoff
樂曲解說
鄧晴方:《幻鑒》給中音薩氏管和預錄電聲(2023) * 委託創作 * 世界首演 Reflective Monologue for Alto Saxophone and Tape / Katherine Ching-Fang Teng (2023) 中音薩氏管|黃昶翰
迷幻蘑菇,大自然的饋贈。 在《幻鑒》中,作曲家利用預錄電聲以及影像來呈現腦袋中上一秒的自己,彷彿能夠 與自己對話、爭論,但卻又在不同的頻率、不同的時間感上。當你越想要脫離這個態 狀,你就越法無脫離,它帶給你的會只是無盡的偏頭痛。順著識意以及本能的流動, 讓它帶你到一個從未體驗過的界世,一個兩分鐘像兩小時的世界,一個頭髪很重的世 界,一個能夠清楚聽見莫札特安魂曲所有聲部的世界。
委託創作|鄧晴方
鄧晴方,出生於彰化市,先後就讀於彰化縣民生國小音樂班、 臺中市雙十國中音樂班、臺中市清水高中音樂班。於國中起學 習作曲,師事黃婉真老師、邱浩源老師,畢業於荷蘭海牙皇家 音樂院 (Koninklijk Conser vatorium Den Haag) 作曲學 士,目前繼續攻讀碩士,師事 Yannis Kyriakides, Peter
Adriaansz, Guus Janssen, Mayke Nas,並於學士入學考獲 得全額獎學金。
作品曾於臺灣、中國南京、上海、荷蘭海牙、萊頓、阿姆斯特 丹 Muziekgebouw、西班牙馬德里、葡萄牙波多等地演出, 並曾與 Sigmund String Quartet, Residentie Orkest,
Slagwerk Den Haag, Orkest de Ereprijs, Sketch 351
Ensemble 等多個荷蘭音樂家/團體於歐洲各地合作。目前致
力於將視覺元素帶入到音樂中,以燈光及動作編排(Choreography)為靈感啟發。
阿道夫・布什:《五重奏》作品 34,給中音薩氏管與弦樂四重奏 (1925)
Quintet, Op. 34 for Alto Saxophone and String Quartet / Adolf Busch (1925)
中音薩氏管|黃昶翰
小提琴|王珮珊、林政寬
中提琴|高凡捷
大提琴|簡彤恩
第一樂章:Vivace, ma non troppo(不太快的急板) 第二樂章:Scherzo, allegro vivo(活潑的詼諧曲) 第三樂章:Andante sostenuto(沈著的行板)
德國小提琴家阿道夫 ・ 布什(1891-1952)以非凡的小提琴演奏、 指揮以及作曲聞
名。第 34 號五重奏作品是獻給他的朋友阿爾弗雷德・亨里希・佩萊格里尼(Alfred Heinrich Pellegrini),他是一名瑞士畫家,曾多次為布什創作肖像畫。
現今並沒有太多關於布什為何譜寫這首薩氏管和弦樂五重奏的紀錄,但他的畢生摯友 塞爾金(Rudolf Serkin,1903-1991)在一戰後因為爵士樂的興起自己買了一把
薩氏管自學,並嘗試這個全新的曲風,布什可能是因為這個時期爵士樂在德國興起, 受到啟發而譜寫了此曲。
布什的《五重奏》使用薩氏管及弦樂四重奏的配器,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決定。當時 的德國,為了薩氏管而創作的正式音樂會曲目少之又少,也沒有薩氏管演奏家能演奏 這個不論是技術與音樂性都非常要求的作品。直到 1930 年代,拉薛爾(Sigurd
Raschér,1907-2001)及穆爾(Marcel Mule,1901-2001)等大師崛起後才有 機會被演奏。
第一樂章,採用奏鳴曲式,和聲上具有後浪漫主義風格的模糊性;第二樂章,採用三 段體結構 :「詼諧曲 - 中段 - 詼諧曲」, 中間段落還有一個小型賦格, 在結尾暗示了
「爵士」風格,以屬七和弦結尾,後解決到第三樂章的第一個音符上;第三樂章,是 變奏曲形式,主題通常被分散地隱藏在不同聲部之中。
保羅・亨德密特:《F 大調奏鳴曲》作品 11 第四號,給中提琴與鋼琴 (1919) Sonata in F Major for Viola and Piano, Op. 11 No. 4 / Paul Hindemith (1919) 中音薩氏管|黃昶翰
鋼琴|鍾明仁
第一樂章:Fantasie(幻想)
第二樂章:Theme and Variation(主題與變奏) 第三樂章:Finale(終曲)
德國作曲家、 中提琴家保羅・亨德密特(1895-1963)在 1919 年創作並親自首演
此曲,這也是他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在非常成功的首演後,作曲家得到人生中第一 份出版合約,這也鞏固了他往後在當代音樂界中重要作曲家的地位。
「我想寫的音樂,不是歌曲與奏鳴曲的形式。如果我的創作思維與我的想法剛好是傳 統的形式,那沒關係,但我沒必要遵守這些傳統的模式。」
亨德密特的這句話恰巧說明了他這首曲目的架構。這三個樂章將會連續演奏,中間毫 無停頓。第一樂章《幻想》,如夢似幻的開場作為整個作品的前奏曲,帶有一些德布
西的印象派風格;第二樂章《主題與變奏》,以簡單但帶有一絲傷感的民謠主題開始, 後緊接著四個風格截然不同的變奏,有非常流動哀傷的變奏、精巧華麗的奇想曲式變
奏、寬廣流暢的變奏還有最後生動活潑,同時也緊迫逼人的變奏;第三樂章《終曲》, 採用奏鳴曲式,在終曲的兩段動機結束後,第二樂章中的變奏再次出現,持續地在第 三樂章中發展,在一段安靜、輕柔的變奏後,緊接著的是呆板、笨拙的變奏。接著, 終曲的兩段動機以不同的調性出現,在強烈的齊奏後進入最後一次變奏,也是整個曲 子的尾聲,主題旋律與第一次在第二樂章主題出現時一模一樣,不同的是,這次的音 樂充滿了抑制不住的興奮情緒,不斷堆疊至樂曲結尾。
齊格弗里德・卡格-艾勒特:《無調性奏鳴曲》作品 153,給中音 薩氏管(1929)
Atonal Sonata, Op. 153 for Alto Saxophone Solo / Sigfrid Karg-Elert (1929) 中音薩氏管|黃昶翰
第一樂章:Allegro con moto(流暢的快板)
第二樂章:Scherzo Demoniaco(惡魔的詼諧曲)
第三樂章:Larghetto Malinconico(憂鬱的稍緩版) 第四樂章:Toccata-Finale(觸技曲-終曲)
齊格弗里德 ・ 卡格-艾勒特(1877-1933)是德國知名的管風琴作曲家, 在管風琴
界,他的音樂受到高度評價。1929 年,他為薩氏管創作了作品 153 號,其中有 25
首獨奏奇想曲及一首獨奏無調性奏鳴曲,這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熟悉的樂器, 並且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演奏了十四年。當時的薩氏管作為古典樂器還發展得不太完 全(特別是卡格-艾勒特身處的德國),除了在沙龍音樂、早期爵士樂和軍事場合外 幾乎很少聽到。
這部作品的音樂風格在當時來看是現代的,暗示著他的德國同胞雷格和亨德密特,但
也受到相對新穎風格的德布西、斯特拉文斯基和史克里亞賓的影響。在作品 153 中, 這首《無調性奏鳴曲》是最後一首,為四個樂章的大作品,在初版出版的樂譜,此曲 也是特別被分開來販售,可見作曲家對這首曲子的定位。
在卡格-艾勒特人生的最後 20 年中,德國經歷了重大的動盪,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
戰簽訂了凡爾賽條約,使得國家遭受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造成嚴重的貧窮問題與飢 荒。卡格-艾勒特死後,也因為一些錯誤的原因被納粹政府列為猶太人黑名單,他的 作品因此被禁止演奏。 除此之外,納粹也將薩氏管列為「猶太人的樂器」、「黑人樂 器」。根據推測,總總原因都對這個作品造成很大的影響。
歐文・舒爾霍夫:《熱奏鳴曲》給中音薩氏管與鋼琴(1927)
Hot-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 / Erwin Schulhoff (1927) 中音薩氏管|黃昶翰
鋼琴|鍾明仁
歐文 ・ 舒爾霍夫(1894-1942)是捷克作曲家和鋼琴家, 為歐洲眾多成功作曲家之
一,但由於納粹政權而過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舒爾霍夫出生於布拉格的猶太裔德國 家庭,德佛札克曾鼓勵舒爾霍夫在布拉格音樂學院進行早期音樂學習。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舒爾霍夫在俄羅斯前線為奧匈帝國軍隊服役。戰爭結束後,他 成為義大利戰俘營中的受傷戰俘;而後,他居住在德國,並於 1923 年返回布拉格; 1929 年,加入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並在德國、法國和英國巡迴演出,演奏自己的 作品、當代古典作品和爵士樂;1930 年代,舒爾霍夫面臨越來越多個人和職業的困
難。由於他的猶太血統和激進的政治觀點,納粹政權將他列入黑名單,他不再被允許 在德國舉辦獨奏會或公開表演。
《熱奏鳴曲》就是在這個時期的作品,首演於 1930 年, 舒爾霍夫在爵士樂演奏的探 索, 使他也成為了一位能夠整合流行爵士和傳統古典音樂於一體的作曲家。出奇的 是,作曲家在每個樂章都沒有標註傳統音樂術語,僅標註速度。第一樂章節奏適中
(M.M.=66)但精神奔放、 隨心所欲 ; 第二樂章(M.M.=112)是一首充滿活力的曲 子,就像是 1930 年代柏林煙霧瀰漫的夜總會舞池;第三樂章(M.M.=80)是緩慢 而富有表現力的藍調,很好地定義了他在 1920 年代的生活。 舒爾霍夫在一封信中
說道:「我非常喜歡夜總會跳舞,以至於有時我會整夜與一位女人跳舞……出於純粹 的享受節奏。我的潛意識充滿了感官愉悅……為我的工作因此獲得了非凡的靈感,
因為我的意識思維非常世俗, 甚至就像是動物一樣。 」這個樂章的開頭標記為「哀嘆, 但非常怪誕」,像是在描繪舒爾霍夫過夜的環境;第四樂章(M.M.=132)是個強而
有力的終曲,融合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整部作品在複雜的節奏中倉促結束,彷彿是 預言他在納粹集中營英年早逝。
今年年初,在設定這場音樂會主題時,烏克蘭和俄羅斯正處猛烈戰火之中。
當初設定戰爭後的音樂為主題,期盼著也許在音樂會發生的此刻,烏俄戰爭已經結束 了。諷刺的是,戰爭並沒有結束,甚至有更多戰爭在幾週前爆發了。
戰爭可能真的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課題,就如今天的主題,一戰後的德國,迎來的不是 和平,而是埋下了納粹的種子。期望能以今天的演出作為祈福,願全人類在可見的未 來能夠達到真正的資源共享、消除種族藩籬、尊重多元文化、世界和平。
製作團隊
MIT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
藝術總監|Lars Mlekusch 團長|陳冠文
副團長|張柏方
樂團經理|李珮穎 攝影|施秉均
主視覺設計|蔡凱華
錄影音|Sonata Music Studio 奏鳴曲數位音樂工作室
影像協力|黃昶惟
在這十年美好 旅途的歲月之中因您相伴, 米 特 綻 放 無 數 光 彩! 十年以來,米特專注於「活絡臺灣薩克斯風產業發展」,不斷創新、追 求卓越,在薩克斯風教育推廣與新生代人才培育上不遺餘力,創造豐 富舞台、激勵更多大眾將薩克斯風帶入生命,更成為能夠代表臺灣站 上國際舞台的「Taiwan Top」團隊! 十年時光,轉瞬即逝。
無論是見證過許多精彩時刻的您,又或是在背後賦予旭奏回聲的您; 此刻,一起讓希望種子生根、發芽,成為孕育夢想的沃土! 誠摯邀請您加入孕育夢想的行列,給予我們養 分與力量,譜寫更加璀璨的樂章,
讓音樂與薩克斯風滋養心靈、豐盈人生,並共 同見證米特第二個十年苗壯成長的脈動。
感謝您給予我們
養分與力量,讓薩克斯風
持 續 滋 養 心 靈 、 豐 盈 人 生! 夢想沃土
茁壯綻放
文化滋養
藝術灌溉
年度贊助 $250,000 以上
年度贊助 $100,000 以上 陳國樑
年度贊助 $50,000 以上 廖奕峰|馬艾達|薛常淑|潘蕙萍
年度贊助 $10,000 以上 陳東昇|陳致凱|黎裕喬|張白姬 花聖翔|洪裕明|葛國慶|辜敬雅
希望種子
定期定額小額贊助 葉炳隆|甘家華|王義之|鄧月英 彭伊君|Gino|Me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