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aculately Exquisite The Ten-Views of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of Early Ming Gilt-Lacquer Guandi and Chinese Ceramics
十面靈璧山居甄藏歷代名瓷 山中商會、十面靈璧山居藏 明早期銅漆金關帝坐像
Hong Kong 2 April 2019 香港
2019 年 4 月 2 日
「此從石後觀底也。其脈絡根柢同前而一轉,則體勢又異。蓋不如此摹之, 不見石之至奇也。然雖如此摹之,猶不能盡石之至奇也。噫,摹至十面,觀 止矣」
米萬鐘(1570-1628) 題吳彬《十面靈璧圖》 – 第十
3501
五代至北宋
3502
五代至北宋
3503
北宋
3504
南宋
3505
越窯青釉刻團花紋執壺
耀州窯刻花紋執壺
耀州窯刻花牡丹紋盤
吉州窯仿豹紋釉梅瓶 宋
定窯模印孔雀穿花紋葵口折沿盤
3506
元
3507
元至明初
3508
明早期
3509
清雍正
3510
清乾隆
3511
清乾隆
龍泉窯青釉葫蘆瓶
鈞窯天藍釉棱口花盆
御製漆金彩繪銅關帝坐像
祭紅釉高足碗 窯變釉長頸膽式瓶 爐鈞釉梅瓶
3512
清雍正
3513
清乾隆
3514
清乾隆
3515
爐鈞釉弦紋鼓釘洗口瓶 仿汝天青釉撇口長頸瓶
粉 青釉浮 雕「子孫萬 代 」圖葫 蘆 瓶
清雍正
粉青釉淺浮雕雲龍紋折沿盤
3516
清乾隆
3517
清乾隆
青花胭脂紅彩龍紋盤一對
青花釉里紅海水龍紋抱月瓶
"Color is the only truth." 「色彩即思想。」
「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茶中雜咏·茶甌》唐 皮日休
3501
A YUEYAO CELADON GLAZED FLORAL MEDALLION EWER
五代至北宋 越窯青釉刻團花紋執壺
FIVE DYNASTIES TO NORTHERN SONG DYNASTY , 10TH-12TH CENTURY
來源 1. 紐約Dr. David Goldstein醫生舊藏 2.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J.J. Lally & Co,編號LL39
PROVENANCE 1. Dr. David Goldstein, New York 2.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LL39, Purchased from J.J. Lally & Co
H 16.4cm
HK$ 800,000 - 1,000,000 US$ 102,000 - 128,000 此壺直口,豐肩,球狀腹,圈足。雙帶式曲形把手,細長流微曲。
參考數例,飾雲鶴紋,(傳)平野古陶軒藏,售於倫敦蘇富比,2017
通體施青色釉,釉質極其細膩勻淨,如秋水碧玉,古樸典雅。腹身
年11月8日,編號82。另比一例,刻人物紋飾,北京城西出土,
於釉下以細線刻畫纏枝花卉團花紋,紋飾清晰,線條流暢,深淺不
載於《中國陶瓷全集:唐五代》,卷6,2000年,圖版153,同
一,疏密變化有致。由於畫面刻劃層次豐富,以致積釉處色深,浮
書並載兩例,其一刻團花,其二光素無紋飾,無蓋,圖版147及
雕處色淺,設色對比,明暗相間,層次分明,將主體紋飾襯托得格
164。再比一例,器身渾圓,刻團花紋飾,曾展於《Early Chinese
外鮮明。整器底部為裹足滿釉墊燒方式,此為晚唐五代以來,典型
Ceramics. An American Private Collection》,J.J. Lally & Co.
秘色貢瓷作品。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
Oriental Art,紐約,2005年,編號47。
王錢氏御用及貢品。 本品曾為David Goldstein(大衛.戈德斯坦)收藏,他為美國紐約的 資深心臟病醫生,丹心妙手,從醫將近二十年。
3501(Base)
The deep rounded body is carved with leafy scroll at the neck, setting with a strap handle opposite to a long curved spout. The body of the ewer is decorated with floral medallion encircled by scattered peony flower. The ewer is overall covered in a greyishgreen glaze.
南宋 五百羅漢圖(局部) 京都大德寺藏
遼 點茶圖 遼天慶六年(1116)張世卿墓後室西壁壁畫
3502
北宋
A YAOZHOU CELADON GLAZED CARVED EWER
耀州窯刻花紋執壺
NORTHERN SONG DYNASTY, 10TH-12TH CENTURY
來源
PROVENANCE
1. 紐約Dr. David Goldstein舊藏 2.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J.J. Lally & Co,編號LL40
1. Dr. David Goldstein, New York 2.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LL40, Purchased from J.J. Lally & Co
H 8.9cm
HK$ 300,000 - 400,000 US$ 38,000 - 51,000 此壺小口,口沿似玉璧,壺身呈梨形,肩部一側開短流,流身略微 彎曲,斜口,便於出水而不滴灑。肩部另一側粘燒環柄,柄身作U字 形。肩部刻飾覆蓮花瓣。壺身刻連枝牡丹紋,牡丹或垂或仰,用刀 深峻斜出,得花肥葉厚之感。花瓣之上再以竹篦刻劃經絡,隨意而到 位,不著匠氣。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緻密。壺身內外通施青
The ewer is beautifully potted in globular form, carved in relief depicting overlapping lotus petals and scrolls forming in fine detail that generously issuing sumptuous leaves. It is decorated with a strap handle opposite a short curved spout. It is overall in fine pale green glaze pooling in the recesses base.
釉,釉色青鬱。此壺細節處,如壺口、壺把,皆不失精巧匠意。 此類梨形小壺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耀州窯錢紋小壺,見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商務印書館, 1996年,編號131。
3502(Base)
北宋 耀州窯刻花紋執壺 ©瑞士玫茵堂藏
耀州窯是中國北方頗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窯址在今陝西省銅川 市,因銅川古屬耀州,故名。創燒於唐,經過五代時期對南北各 窯口的學習總結,北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中對其影 響最大的是越窯。耀州窯瓷器造型較為豐富,製作水準較高。其 胎壁與同時期北方其他窯口相比要薄,圈足輪削比較仔細,胎質 細密,呈淺灰白色。耀州窯產品青釉光潤肥厚,胎釉結合較好, 釉面有開片,玻璃質感強,光澤度和透明度都很高。北宋耀州窯 釉色以穩定的橄欖青為主色調,金代時由於燃料的改變釉色愈發 閃黃。耀州青瓷早期裝飾受越窯影響以刻花為主,紋飾較為簡 單,線條寬粗,題材以蓮瓣、牡丹等較為常見,刻花刀法熟練, 犀利有力,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花紋局部 不加任何裝飾,圖案簡樸,大部分裝飾於器物外壁;中晚期刻劃 花和印花進入了成熟階段,紋樣豐富多彩,生動流暢。
3503
北宋
A YAOZHOU CARVED 'PEONY' DISH
耀州窯刻花牡丹紋盤
NORTHERN SONG DYNASTY, 10TH-12TH CENTURY
來源
PROVENANCE
1. 紐約蘇富比,2005年9月21-22日,編號305 2.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SO397
1. Sotheby’s New York, 21-22 September 2005, lot.305 2.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SO397
D 17.5cm
HK$ 350,000 - 450,000 US$ 44,000 - 57,000 盤敞口,薄唇,斜弧腹略深,淺圈足,足心微凸。通身施橄欖綠 釉,盤內刻劃一朵折枝牡丹花,花瓣肥碩,紋飾佈局有序,運刀流 暢,線條剛勁有力,花葉具有強烈立體感。整器胎體堅實,釉色潤 澤,色彩雅致,秀麗大方,為北宋耀州窯經典作品。 本品造型、釉色、紋飾、剔刻工藝無不體現耀州窯制瓷工藝典型特 徵,尤其刻花手法遒麗灑脫,運刀如筆,刃隨心至。耀州窯是中國 古代名窯之一,燒造歷史自唐代至明清,跨度極長,宋元時期是北 方地區青瓷的主要產地,其產品也以宋金時期為最佳。
The present dish is well potted that the shallow rounded sides are deftly carved on the interior with a large peony bloom with tiered petals and a small bud borne on a dense leafy stem. The petals and leaves are bordered by classic scroll with trefoil leaves issuing from a continuous undulating scroll. The exterior is carved with two peony flower head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knife-pared foot. Both peony flowers are surrounded by fleshy leaves covering the entire ground. The dish is overall covered in a rich olive-green glaze.
耀州窯以刀法犀利而著稱,匠師先以工具垂直刻出紋飾輪廓線,再 在輪廓線旁用刀具斜刻,將直刻和斜刻後夾在刀痕中間的地子剔 掉,形成一個小的斜刻面,使紋樣微凸具立體感。以篦狀工具細劃 出花葉及花瓣脈絡,枝葉茂盛畫面具象生動。參考一例,11至12 世紀耀州窯青瓷牡丹紋碗,錄於《世界陶瓷全集·12·宋》,日本 小學館,1977年,頁204,圖196。
北宋 耀州青釉刻牡丹花鬥笠盌 (一對) 琵金頓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編號8 成交價: HKD 2,720,000
3504
A FINE AND RARE SPOTTED JIZHOU VASE, MEIPING
南宋 吉州窯仿豹紋釉梅瓶
SOUTHERN SONG DYNASTY, 12TH-13TH CENTURY
來源
PROVENANCE
1. 紐約蘇富比,2006年9月21日,編號102 2. 私人收藏(AAS編號2006.43) 3. 紐約蘇富比,2011年3月23日,編號556 4.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SO463
1. Sotheby’s New York, 21 September 2006, lot.102 2. Private Collection (AAS no.2006.43) 3. Sotheby’s New York, 23 March 2011, lot.556 4.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SO463
H 21.5cm
HK$ 250,000 - 300,000 US$ 32,000 - 38,000 梅瓶也稱「經瓶」,唐宋時較為流行,既為酒具,亦為賞器。許之 衡在《飲流齋說瓷》:「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 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吉州窯瓷 雖以盌類為大宗,但南宋末年至元朝年間亦偶見少量立件。樂從堂 收藏一例,南宋吉州窰鷓鴣釉梅瓶,售於香港蘇富比,2017年10 月3日,編號15,可作參考。
The vase is potted in elongated ovoid body with a short neck and lipped rim set above rounded shoulders tapering to a narrow foot. The vase is covered overall with evenly spaced and well controlled dark brown 'leopard' spots left in reserve against a milky tan ground. The glaze stopped neatly before the knife-pared foot revealing a buff body.
3504(Base)
此梅瓶唇口、短頸、豐肩筒腹,平底內削修成圈足。瓶外施黃色釉, 配以褐色斑點紋飾,裝飾效果強烈。吉州窯創燒於唐而終於元,品種 繁多,是一個綜合性的窯址。吉州窯瓷器地方特色濃郁,其中以黑釉 瓷器上特有的裝飾風格著稱於世,除剪紙貼花外,還有木葉貼花、剔 花、玳瑁釉、鷓鴣斑釉等裝飾手法,皆惟妙惟肖,對後世及其他窯口 均產生較大影響。 綜觀各大公私收藏機構,同時期飾以斑點紋飾藏品不為多見,可參考 Lt-Col Kenneth Dingwall biography捐贈之宋吉州三足爐,現存大英博 物館,編號1926,0414.1。另見一瓶例,現藏江西省博物館,錄於《吉 州窑》,北京2007年,品號26;亦載於《中國陶瓷全集》,卷10,上 海,2000年,圖版162;又刊於葉佩蘭著《元代瓷器》,北京,1998 年,圖版533。參考一美國私人收藏,多次上拍於蘇富比拍賣,最後一 次售於紐約蘇富比,2012年9月11日,編號127。及樂從堂藏一例,南 宋吉州窰鷓鴣釉梅瓶,售於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15。
南宋 吉州窰鷓鴣釉梅瓶 樂從堂藏 ©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15
宋 吉州三足爐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3505
宋
A DINGYAO MOULDED 'PEACOCK' DISH
定窯模印孔雀穿花紋葵口折沿盤
SONG DYNASTY, 10TH-13TH CENTURY
來源
PROVENANCE
1. 私人收藏 2.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J.J. Lally & Co,編號LL105
1. Private Collection 2.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LL105, Purchased from J.J. Lally & Co
展覽
EXHIBITED
J.J. Lally & Co.,XXV 古董雙年展:巴黎大皇宮,巴黎,2010年9月15 至22日
J.J. Lally & Co., XXV Biennale des Antiquaires: Grand Palais, Paris, 1522 September 2010
D 22.4cm
HK$ 1,100,000 - 1,600,000 US$ 141,000 - 205,000 此件敞口,平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通體施白釉,釉色 白中泛黃,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 痕」狀垂釉。器裡內壁飾纏枝卷草花卉紋,盤心正中處模印一雙孔 雀紋 。其內壁模印之折枝牡丹花卉紋飾,線條婉轉舒暢,有如春 風拂柳,詩意盎然。本品胎、釉、形、紋飾無一不佳,簡潔而優 雅,華貴而含蓄,北宋定窯之佳作也。 此件八花式葵瓣口,折沿平底,弧壁,淺挖足,口沿露胎無釉。通
The dish is very finely potted in shallow rounded form, rising gently from the short neatly cut footring to the octaognal-lobed rim. The interior crisply moulded in relief with two peacocks depicting in profile with long outstretched wings demonstrating their splendid plumage, amidst luxuriant floral buds and curling leaves. The dish is covered in ivory-white transparent glaze, pooling in the recesses, while the rim is unglazed.
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 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內壁飾纏枝卷草花卉紋,盤心作 庭園景色,正中處模印一雙孔雀紋,一孔雀站在湖石上回望,長尾 橫斜過盤面;左方另一孔雀盤旋飛下,從下方仰望相迎;坡石野卉 外,整個盤面隙地佈滿盛開的牡丹枝葉,蝴蝶飛舞。
金 定窯印花牡丹雉雞圖盤 ©國立故宮博物院 《定州花瓷—院藏定窰系白瓷特展》,編號II-135
3505(Base)
此盤紋飾、形制可以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一印花牡丹雉雞圖盤(口徑22.5公分),曾展 於《定州花瓷—院藏定窰系白瓷特展》,國立 故宮博物院,台北,2014年,編號II-135。另 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定窯印花盤, 見商務印書館,1996年,《兩宋瓷器上》, 編號70,同此盤一樣敞口斜腹,且圈足外撇, 而裝飾手法亦頗類同。 觀此牡丹孔雀,其構圖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之北宋著名畫家崔白所畫《枇杷孔雀圖》相 近,唯以牡丹代替枇杷,更添雍容華貴之感。 此時期亦流行一種孔雀圖,描繪孔雀信步於奇 石牡丹之間,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緙絲孔
清乾隆《珍陶萃美》之五 「宋定窯舞鳳盤」 ©台北故宮博物院
雀圖》,著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緙絲》,東京,1970年,圖錄編號22。定州緙絲素 有盛名,有學者指出定窯印花圖案多受同時期織物的啟發,對比本件定窯的孔雀紋和 故宮藏《緙絲孔雀圖》,或可窺見其母題的承續關係。 此盤盤底的八瓣花式開光是一種仿金銀器的做法。可參照一件南宋八曲花鳥紋銀碟, 出版在 J.J. Lally & Co.,《Silver and Gold in Ancient China》,2012年,圖錄編號 23。宋金時期在一些高水準的窯廠中常生產仿金銀器的器形,這些器物都是高檔產 品,供達官貴人乃至宮廷使用。《大金集禮》記載,「天眷二年奏定公主禮物。依惠 妃例,外,成造衣襖器用等物:…定磁一千事。」可見定窯在金代仍為宮廷御用。這 一時期的定窯不僅為金代宮廷所倚重,而且通過榷場貿易進入南宋宮廷。近年在杭州 城市考古發掘中曾在恭聖仁烈楊皇后宅、杭州府衙,太廟等遺址發現大量定窯印花器 殘片。見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臺北,2014年,275頁。誠如 蔡玫芬所說,定窯瓷器成為了「敵對兩國跨越邊境的共同美學符號。」本件定窯印花 孔雀紋盤就是這一時期宮廷品味的代表。
《宋緙絲孔雀圖》 絹本圖軸 元 佚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
《枇杷孔雀圖》 北宋 崔白(傳) ©台北故宮博物院
3506
元 龍泉窯青釉葫蘆瓶
A LONGQUAN CELADON DOUBLE-GOURD VASE YUAN DYNASTY, 14TH CENTURY
來源 1. 東京戶栗美術館舊藏 2. 倫敦蘇富比,2004年6月9日,編號47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224
PROVENANCE
展覽
1. Toguri Museum of Art 2. Sotheby’s London, 9 June 2004, lot.47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224,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1981年
EXHIBITED
出版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Kau Chi Society of Chinese Art , Art Galle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981
《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1981 年,編號55
H 29.2cm
HK$ 600,000 - 800,000 US$ 76,000 - 102,000
此瓶為葫蘆形,直口,短頸,兩圓腹中間束腰,圈足微撇。全器罩 青釉,光素無紋。釉色均勻,釉質肥厚,足底一圈露胎。整器形制 規範端莊,釉水沉靜滋潤,體形碩大規矩,雄渾厚重,別有風韻。 浙江龍泉一代青瓷器,窯址分佈甚廣,生產規模龐大,然而葫蘆形
LITERATURE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Kau Chi Society of Chinese Art, The Art Galle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981, cat.no.55
The present vase is potted with compressed globular lower bulb, rising from a recessed base to a tall upper bulb. The vase is covered overall in a celadon-green glaze while the unglazed footrim revealed the grey body.
瓷瓶卻十分罕見。一件略小元代例子,出土於浙江省青田縣百貨公 司基建工地窖藏,現藏青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載於朱伯謙著《龍 泉窯青瓷》,臺北,1998年,圖版154。
3506(Base)
元 龍泉窯葫蘆瓶 出土於浙江省青田縣 ©《龍泉窯青瓷》
戶栗美術館,東京,日本
可參考玫茵堂舊藏,著錄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 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07,後售於香港蘇富比,2011 年10月5日,編號6。另可參考《中國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10,圖版35。尚有二例,錄於《龍泉集芳:創業70 周年紀念》,東京,1976年,卷1,圖版484;及,香港蘇富 比,2005年5月2日,編號676。
本瓶子早年源自日本東京戶粟美術館,創辦人戶栗亨於1987年在 澀谷區松濤開設了戶栗美術館,保存並展示他個人長年蒐集了的 許多中國、朝鮮等東方陶瓷收藏,廣為世人欣賞,本品即為其中 之一。
「書齋宜明靜…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 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盆用白定、官、 哥、青東磁、均州窯為上,而時窯次之。」
《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高子書齋說》明 高廉
清《畫萬年花甲》(局部) 汪承霈 紙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
「均州窯......方盒、菱花、葵花制佳,惟可種蒲。」 《起居安樂牋·高子盆景》高濂
3507
元至明初 鈞窯天藍釉棱口花盆
AN EXTREMELY RARE BARBED HEXAFOIL 'ONE' JUNYAO FLOWERPOT
「一」款
YUAN-EARLY MING DYNASTY, 14TH-15TH CENTURY
來源
PROVENANCE
1. 英國私人收藏 2. 倫敦蘇富比,2003年6月12日,編號109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173
1. An English Private Collection 2. Sotheby's London, 12 June 2003, lot.109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173,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出版
LITERATURE
Giuseppe Eskenazi 及 Hajni Elias,《埃斯肯納齊中國藝術品經眼 錄》,倫敦,2012年,頁286,圖版279
Giuseppe Eskenazi and Hjni Elias, 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 , London, 2012, p.286. pl. 279
H 20.2cm D 28cm
HK$ 6,000,000 - 9,000,000 US$ 769,000 - 1,153,000 本品誠為鈞瓷之佳美者,形制為六瓣葵花形,侈口出沿,沿邊由口 沿至底凸起一道細棱,器身、圈足皆隨形而生,婉轉而不失剛健。 釉色厚潤,色澤依器型的轉折而豐富多變,內外釉色皆為官鈞之 典型天藍,遠觀則靜穆湉謐,近看則暈融爛漫,既如暴雨淋牆,斑 駁相連,又如雨後青山,雲煙氤氳,予人無限之美學遐想,所生之 意境任由觀者自悟。平底挖五孔,為盆植泄水之用,今已用白泥填 塞,敷塗褐色護胎釉,斑駁古拙,與瑩潤釉光對比鮮明。
3507(Mark)
The present lot is superbly potted in hexagonal section that the deep bracket-lobed flaring sides rising from a slightly splayed foot to a broad everted rim. The jardinière is covered overall with a vivid sky-blue and deep pinkish-purple, draining away from the mouth rim and between the lobes to reveal a creamy mushroom-brown tone. The base glazed is covered in olive-brown over five filled pierced drainage holes and incised with the numeral yi ('one').
本品出版 Giuseppe Eskenazi 及 Hajni Elias,《埃斯肯納齊中國藝 術品經眼錄》,倫敦,2012年,頁286,圖版279
「交鈞釉六方入角花盆二件…於本月二十六日,… 將鈞釉盆連一件盆底貼得地名字名樣持進」
清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似本品之出筋菱口者,於鈞窯花盆中不為多見。參考故宮舊藏一例
繪畫中時常見有數位鈞瓷的身影,其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如
為較常見之六瓣葵口者,被錄於《鈞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
明人《十八學士圖.棋》中前景右區的仰鐘式花盆,及清《美人圖
土鈞窯瓷器薈萃》出版物之封面,遍閱此書,可見此類六瓣者居
.對鏡》中窗臺上的葵式花盆。
多,類本品之六瓣出筋花口者僅見一例。故此盆修胎更為繁複。另 參考一近似鈞窯天藍釉瓷葵花式盆,載於陳玉秀,《瓶盆風華:明 清花器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14年,編號I-11。
此件花盆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件,落「一」號,六瓣、花口出筋花 盆。其他葵口花盆均多見六瓣葵口造型,並無出筋裝飾,可參考北 京故宮博物院藏葵口花盆兩件,分為「五」號、「七」號、錄於
本拍品底部之排水孔以白泥填塞,對於此用途,清宮檔案有著清晰
《鈞窯瓷器》,故宮博物院,2016年,編號68、70。臺北故宮博
記載,可作參考。根據清雍正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活計檔.嵌作》
物院藏三件,分為「二」號、「八」號、「九」號,分載於《故
的記載:「均窯盆一件……青綠瓶內珊瑚取下,安在均窯盆內配假
宮藏瓷大系:鈞窯之部》,臺北,1999年,編號17、18、19;
寶石地景。又如清乾隆元年二月初三日《活計檔》記載:「葵花瓣
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Avery Brundage珍藏「二」號一件,見
鈞窯盆……甚好……配做得象牙水仙花盆景」。由上述記載可見,
《Chinese Ceramics: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紐約,
清雍正時期的鈞窯花盆景的花器。此時盆底的滲水孔已無必要,於
1996年,編號237;以及戴潤齋、樂善堂先後遞藏「二」一件,最
是或選擇把孔填補,擬作為此用途。
近於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拍賣,拍品2508號。相較之下,存
此花盆屬於鈞瓷中一類底部刻或印有數字的盆景器。其數量稀少, 多為清宮舊藏,為鈞瓷中最為珍貴的一類。數位鈞瓷的底部數位從 一至十,分析博物館藏品及禹縣鈞台窯址發掘可發現這些數字應與
世的六瓣花式花盆數量雖極少,但可見一例 「一」號盆托,亦施 天藍釉,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錄於《瓶盆風華》,頁48-49,圖 版I-09,可與本品配為一套。
器物大小成反比關係,「十」為最小,「一」為最大。明、清宮廷
明初或更早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花盆配白玉座 「五」款 D 25.5cm 北京保利,2012年6月5日,編號6119 1. 趙從衍先生舊藏 2. 香港徐氏藝術館舊藏
明 十五世紀初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盆 「五」款 H 17cm D 24.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 (本品底部之排水孔以白泥填塞)
明 十五世紀初 鈞窯葡萄紫蓮瓣式盆托 「一」款 H 9cm D 25.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三」款 H 18.2cm D26.7cm ©故宮博物院
宋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花盆(器底) 「七」款 H 15.8cm D 22.8cm ©故宮博物院
元/明初 鈞窯天藍「四」款仰鐘式花盆 H 25.4cm ©佳士得香港,2018年11月26日,編號8021
明 十五世紀初 鈞窯紫釉瓷葵花式盆 「二」款 H 19cm D 27cm ©大維德基金會
此類獨特的官鈞花盆彰顯宮廷藝術獨有的氣息,自然深得清宮珍
底。基於乾隆皇帝喜歡銘刻堂名款的習慣,凡是帶有清宮諸處堂名
視,作為前朝珍玩的它們獲得雍乾二帝之鍾情。雍正皇帝對官鈞花
款的官鈞花器必定為內府舊藏,並深得乾隆皇帝喜愛而被選用,檢
器的喜愛體現在摹古方面,雍正七年(西元1729年)曾諭旨唐英
視目前公私典藏,此類官鈞花器底部銘刻堂名款者不足20例,綜
摹制,無論是窯變釉器皿或是仿均釉器皿皆以官鈞花器之釉色造型
合考察其品質皆屬同類之精華者,可鑒乾隆皇帝當時對此曾經嚴
為範。是年三月唐英為求此釉複燒成功,不惜派廠署幕友吳堯圃親
格挑選過。其銘刻內府堂名款遵循嚴格的格式,皆呈「T」字形佈
赴河南禹縣探求古配方,謂之「此行陶冶賴成功,鐘鼎尊罍關國
局:先橫刻大的宮殿名稱,後豎刻具體的安放廳堂,例如橫刻「建
寶。」(見唐英《陶人心語》卷一《春暮送吳堯圃之鈞州》)七
福宮」,豎刻「竹石假山用」;橫刻「養心殿」,豎刻「隨安室
月,鈞釉終於複燒成功。雍正十三年,唐英在其所寫《陶成紀事》
用」。
碑文中,記述了仿清宮所發宋鈞窯器而燒得窯變釉之事:「鈞釉, 仿內發舊器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粉青、騾肝馬 肺五種,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成功燒造的仿鈞釉 花器被送至清宮,融入帝皇后妃的日常生活當中,妝點和提升生活 情趣,例如雍正朝內府所繪《十二美人圖之對鏡》當中,菱形仿鈞 釉盆奩一套安放在窗臺,發色瑰麗,應為玫瑰紫,其上水仙綻放飄 香,極得幽靜之趣。此情景為後宮真實生活的寫照。 此鈞窯花盆於乾隆時期伊始,正式列為御賞花器,並鐫刻字於器
此類鈞窯花盆之斷代,尚無定論。史上有兩學說,一指其為北宋 十二世紀,另一認為屬元或明初。曾有一批鈞窯帶編號花器殘片, 與北宋「宣和元寶」錢模伴隨出土,且有指其陶土成份相同,支持 北宋之說。對照年代較明確之品,如龍泉及景德鎮窯之青瓷或青花 盆、瓶或花器,亦有部分學者將此類鈞器斷代明初。承清宮舊藏, 兩岸故宮存不少刻有數字之鈞瓷,且常附鐫宮中殿堂名稱,相信乃 明朝宮廷御用花器。
〇
3508
明早期
AN IMPERIAL AND RARE GILT LACQUER BRONZE FIGURE OF GUANDI
御製漆金彩繪銅關帝坐像
EARLY MING DYNASTY, 14TH-15TH CENTURY
來源 1. 日本山中商會舊藏,購於1902年,Yamanaka 2. 波士頓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Boston)舊藏 3. 佳士得紐約,1993年12月2日,編號120 4.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FR424
PROVENANCE 1. Yamanaka, Purchased on 1902 2.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Boston 3. Christie's New York, 2 December 1993, lot.120 4.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FR424
H 187cm W 124cm L 95.3 cm
HK$ 15,000,000 - 25,000,000 US$ 1,924,000 - 3,206,000 關帝以青銅所鑄,體量巨大,整像氣勢雄偉,懾人心魄。其頭戴折
不同物料的質感;且軀干造型無一處重複,其右肩獸頭怒張大口,
角巾,巾外配龍紋冠,為中國古代男子冠飾中所罕見,應為帝王敬
手肘鎧甲線條硬朗筆直,左肩袈裟光滑簡潔,手肘下垂衣紋暢順。
造時加封之象徵;金面美髯,臥蠶眉,丹鳳眼,寬鼻豐唇,豐面方
右膝鎧甲露出,左膝袈裟垂落,雖為坐姿,卻仍氣宇軒昂,難擋英
頤,神態沉靜而專注,英武中亦透露著威嚴,為關帝藝術形象的經
武之相,顯現出關羽智慧與勇武並存,是忠義兩全的化身。
典表現樣式。其呈武士端坐之姿,雙手置腿上,右手握拳,左手食 指微抬,輕捻長須美髯,為陳壽在《三國志》中即已提到的特徵,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美髯細長柔軟且呈五綹,與一般歷史 人物的鬍鬚皆不同,為關羽所特有,後亦成為戲曲舞台上關公這一 角色所特有的髯口樣式,是判斷關公造像的重要標誌之一。關帝外 服龍袍式罩甲,內著盔甲,腹部中央淺浮雕一龍騰空,左肩、雙膝 三處圓形開光,其內皆浮雕五爪騰龍,前胸及腰部各圍一腰帶,下 裙中央飾以浮雕,三座山石似浮於海水之上。尊像造型深具美感, 技巧精湛,剛柔並濟,流暢柔軟的袈裟和層層凸起的鱗甲,呈現出
此尊明早期御製漆金彩繪銅關帝坐像為歷代皆極為少見的御製關帝 造像標準樣式,各大公私收藏及海內外拍賣中均極為罕見,應是已 知體量最大的銅坐像之一,既可作為關帝這一藝術題材在明早期的 補白,亦是漢傳宗教造像體系中極富代表性的宮廷雕塑傑作。其為 日本山中商會1902年購入,後售予美國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 館,1993年由紐約佳士得釋出後,由十面靈壁山居寶藏至今,來 源清晰、流傳有緒,為關帝造像問鼎之作。
山中定次郎,1896年
此尊真武大帝像,被認為是現 存的最大的銅鑄真武像之一, 高達133公分,在鎧甲和外袍上 可以發現漆金和顏料的痕跡, 與此尊關帝像銅質及裝飾手法 相同,紋飾相似,加之其為山 中商會於1908年捐贈於大英博 物館,與此尊關帝同源而出, 二者極有可能出於同一寺院廟 觀群。大英博物館認為此尊真 武像可能出自湖北武當山金頂
美國紐約第五大道254號,山中商會店內 照片,攝於1902年
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嘉納 摄于1850年
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嘉納博物馆中 庭照片
S19A1504欠圖
關羽
本是蜀漢時期一名猛將,《三國志》本傳中記載其字雲長,河東解州人。因亡命而至涿郡,與時人劉備、張飛一同舉 兵於亂世,積極參與到了鎮壓黃巾起義的大潮之中。建安五年(200),關羽被時任鎮軍將軍的曹操擒獲,操惜其才 拜為偏將軍,對羽禮遇有加。因於萬人之中單槍匹馬刺殺河北名將顏良於馬上,替曹軍解了白馬之圍,以‘勇’聞名
於天下,曹操特上表漢獻帝封其為‘壽亭侯’,自此開始了關羽加官晉爵、由王及帝乃至直通天庭的封神之路。被曹操俘虜之後不久, 關羽既得知劉備下落,遂掛印封金,離曹營而奔河北追尋故主,是次則因‘忠’而為時人所贊嘆。劉備收取江南諸郡和益州後,拜關氏 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令其都督荊州事。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其於禁,大敗魏軍,威震華夏,曹操幾欲 遷都以避其鋒。由於戰略上的失誤,關羽、關平父子在同年被孫吳擒殺,蜀漢追謚他為壯繆侯。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 陳壽(233-297)特以千餘字為其作傳,並評價其為「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在沉寂了近一個千年之後,關羽這一英雄主義題材在經歷了北宋、南宋數位君主的加封之後,在元末明初的社會巨變中被徹底豐滿起 來,以此為題材的各種藝術創作興盛於全國,雜劇小說、話本插圖,各處均可見關將軍的形象,而有趣的是,現存於寺觀原址的明代大 型關帝造像卻寥寥可數,御製品級且工藝精湛者更如鳳毛麟角,已知可見的多為民俗類文物,此尊明早期御製漆金彩繪銅關帝坐像為歷 代皆極為少見的御製關帝造像標準樣式,各大公私收藏及海內外拍賣中均極為罕見,應是已知體量最大的銅坐像之一,既可作為關帝這 一藝術題材在明早期的補白,亦是漢傳宗教造像體系中極富代表性的宮廷雕塑傑作。其為日本山中商會1902年購入,後售予美國伊莎貝 拉·嘉納藝術博物館(由美國收藏家及小兒科醫生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嘉納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於1903年創立,至今一直為美 國東部地區雕塑藝術收藏之殿堂),1993年由紐約佳士得釋出後,由十面靈壁山居寶藏至今,來源清晰、流傳有緒,為關帝造像問鼎之 作。
關帝以青銅所鑄,體量巨大,整像氣勢雄偉,懾人心魄。其頭戴折角巾,巾外配龍紋冠,冠 正面中央一龍首凸出,神態威猛,龍首兩側各飾游龍一條,細節考究,氣勢威猛,為中國古 代男子冠飾中所罕見,應為帝王敬造時加封之象徵。金面美髯,臥蠶眉,丹鳳眼,寬鼻豐 唇,豐面方頤,神態沉靜而專注,英武中亦透露着威嚴,為關帝藝術形象的經典表現樣式, 與刊刻於元代至治年間的《三國志平話》中關羽的白描文字幾乎如初一轍——「話說一人, 姓關名羽,字雲長,乃平陽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王,身長九尺二寸, 喜看《春秋左傳》,觀亂臣賊子傳,便生怒惡,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酷害黎民,將縣令殺 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其身著龍袍,呈武士端坐之姿,雙手置腿上,右手握拳,左手食指微抬,輕捻長須美髯,為 陳壽在《三國志》中即已提到的特徵,「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美髯細長柔軟且呈五 綹,與一般歷史人物的鬍鬚皆不同,為關羽所特有,後亦成為戲曲舞台上關公這一角色所特 有的髯口樣式,是判斷關公造像的重要標誌之一。現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阿爾米塔什博物館 之金代平陽府徐家印雕版插圖《義勇武安王□》,是今存最早的戲曲繪畫之一,關羽五綹美 髯飄飄,端坐於椅上,雙手置於腿上,目光如炬,不僅為後世關羽形象形成之關鍵,亦將美 髯與‘萬人之敵’的義勇形象緊密相連。(圖片1)巧合的是,在明成祖朱棣的畫像中可以見 到與本尊關帝像同樣的五綹美髯,且縱觀明朝歷代帝王畫像,僅朱棣一人將鬍鬚的樣式如此 般處理,可見明成祖個人對關羽忠義兩全又威震華夏的個人追摹。(圖片2)(圖片3 ) 圖片1 義勇武安王 金代 木版水印 黑水城出土 俄羅 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此關羽像是 1909年由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P.Kozlov,18631935,在內蒙古黑水城一座古廟中發現攜走
關帝外服袍式罩甲,內着盔甲,在已 經的圖像中為表現關羽這一形象之首 見,與現藏於大英博物館之銅漆金彩
繪真武大帝像之服飾相同,同類可見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之銅鎏金真武大帝 坐像,可見此種樣式應為明代初期武士類神像之標準,既彰顯其勇猛威武的戰神 英姿,又突出了其至高無上之尊貴地位,與宋金壁畫中天王形象常在盔甲周圍纏 繞飄帛及珮戴鬥篷的樣式相近,英武又飄逸,真有氣貫日月、逸氣英風之感。加 腹部中央淺浮雕一龍騰空,四周祥雲為襯,龍口咆哮,四肢張揚,氣勢雄渾勇 猛,龍身仍殘留漆金痕跡;左肩、雙膝三處圓形開光,其內皆浮雕五爪騰龍, 圖片2 明成祖朱棣像
圖片3 明宣宗朱詹基像
咆哮於海水山石之上,前胸及腰部各圍一 腰帶,中央皆為三面方形帶板,正中長方 形帶板雕飾一騰龍,兩側各雕刻海水山石 紋,腰帶左右兩邊各有四面圓形帶扣,樣 式及紋樣皆與梁莊王墓出土、現藏於湖北 省博物院的明早期玉帶板極為相似。(圖 片4)尊像下裙中央飾以浮雕,三座山石 似浮於海水之上,海水絲絲波紋,線條清 晰而分明,中央一石高如仙山,於雲海中 若隱若現,浮雕下方依然殘留的色彩及線 條,仍可辨認出有如翻騰之波浪與仙山, 明清時期多見於版畫構圖及漆器紋樣之 中。而就下裙彩繪部分,如果參考河南洛 陽關林之《關羽夜觀‘春秋’像》,其塑 像在服飾下擺的彩繪部分與此件之殘留彩 繪在構圖上極為相似,層疊的山巒與卷曲 的雲朵,與清代龍袍中常出現的‘海水江 崖紋’下擺應為同理。(圖片5)
尊像造型深具美感,技巧精湛,剛柔並 濟,流暢柔軟的袈裟和層層凸起的鱗甲, 呈現出不同物料的質感;且軀干造型無一 處重複,其右肩獸頭怒張大口,手肘鎧甲 線條硬朗筆直,左肩袈裟光滑簡 潔,手肘下垂衣紋暢順。右膝鎧甲 露出,左膝袈裟垂落,雖為坐姿, 卻仍氣宇軒昂,難擋英武之相,顯 現出關羽智慧與勇武並存,是忠義 兩全的化身。(圖片6)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之明宣德時 期宮廷畫家商喜所繪《關羽擒將圖》可能 為迄今已知的關羽題材繪畫中最真實的再 現了明代初期關帝形象之作品,畫面色彩 艷麗,表現了關羽在一片僻靜的山谷高地 上審問擒將的場面,畫面中關羽所着服飾 即符合以上全部之標準,頭戴巾,內着盔
圖片4 雲龍紋玉帶板 明宣德 長8.9cm,寬8cm (中央 長方形玉帶板) 出土於梁莊王墓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院
圖片6 《關羽擒將圖》 明 商喜 絹本設色 縱198釐米 橫236釐米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甲外披罩甲式龍袍,腰間帶飾、腹前及兩肩龍紋、右肩之獸面、雙腿及足部之紋飾皆與此 尊關帝造像相同。
關羽生前曾被漢帝封為漢壽亭侯,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謚封為壯繆侯,直至北宋之前封 號並無變化,地位也並無明顯提高,只是在南宋著名佛教史家、天台宗僧人釋志磐所撰的 一部紀傳體佛教通史《佛祖統紀智者傳》中記錄了關羽、關平父子在隋開皇十二年(592) 在當陽縣玉泉山道場夜見智覬的傳說,「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可見關羽 在民間被神話化的時間至遲為南宋時期,且可能最先由佛教天台宗完成。同時,在北宋 後期徽宗朝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張商英(1043-1122)所撰《重建關帝聖廟記》中亦有所 記載,可見「關帝」一詞應於北宋年間已在社會上普遍被接受。加之唐德宗貞元十八年 (802)大理寺評事董侹所撰《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觀廟記》亦提及此傳說, 並贊送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精靈所托,此山之下,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 系。」可見,關羽神話的年代與《佛祖統紀》中所記錄的隋代開皇十二年頗為相近,且國 運興衰與年景好壞此時已都在其庇佑之下。 圖片5 關羽夜觀《春秋》像 清中晚期 泥塑彩繪 河南 洛陽關林春秋殿內
進入宋代以後,作為對抗北方民族入侵的國家守護神,關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神話被‘廣而告之’,同時,由於朱子學確立了蜀漢正統 論,三國故事亦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廣泛的普及,第三,晉商中開始出現真正的關帝信仰,而這亦是關羽被轉化為財神的歷史淵源。尤其 宋徽宗時期,在面對覬覦中原而南下的金人時,徽宗在軍事上無計可施,便通過不斷賜予關羽名號以期其能保佑宋朝軍事行動,如此一 來,曾經僅為‘壯繆侯’的歷史人物關雲長在徽宗時期搖身一變成為‘義勇武安王’,廟祀也隨之增多,並且從武廟的配祀地位而入 主,成了‘武聖人’,在保佑國家政權穩定的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調節旱澇災難的職責,因而與雨水相關,宋黃茂才寫詩贊道:「嚴廟 貌爵封王。祚我宋司雨暘。禱面應彌災荒。名與澤蒙泉長。」可見,在關帝名號不斷增長的同時,其信仰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在 明代完成的《歷代神仙通鑒》中記載了宋徽宗曾封關羽為‘崇寧至道真君’,元順帝延續亦加封‘護國崇寧真君’,均可見,在宋元時 期,關羽已經具備三界神靈之雛形。
關羽此後的發展與其他的歷代武將,甚至包括真武大帝在內,都有很大差異,‘關羽顯聖’似乎成為重要戰役中扭轉乾坤的關鍵,例如 朱元璋在鄱陽湖打仗時,關羽派十萬陰兵協助他擊敗陳友諒,由此立下赫赫功績,因此,在朱元璋罷黜百神、獨尊孔子的新政下,關羽 依然在金陵(今南京)城內享有專用於國家祭祀的廟堂,即白馬廟和月城廟。一進入十五世紀,永樂皇帝即拉開‘北建故宮、南修武 當’的皇家建築序幕,是其重文且尚武的重要措施之一。永樂八年(1410)春,永樂皇帝首次率師親征漠北時遭遇風沙迷路,得關公顯 聖引路,方才化險為夷,於是建廟祀之,據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孫承澤所撰的《天府廣記》載:「……漢壽亭侯關羽公。永樂年, 廟祭於京師。」,而在武當山關帝廟「磨針井上一里許。元代有廟,名崇寧祠。明永樂十年(1412)建……」更進一步證明了紫禁城與 武當山在營建時均專設關帝廟這種富有政治意義的南北規劃。且現存湖北武當山金頂之明代銅真武大帝像與此尊關帝像尺寸相近,均為 185-190公分之間,可見此尊關帝像至少應供奉於同一級別之皇家關帝廟。(圖片7)
與此同時,在民間,關羽也愈來愈被各界民眾所重視,《三國志平話》與《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所突出的‘義不背主’、‘威震華夏’ 等特質在全國各地接連上演的各類戲劇中被不斷強化。《溫酒斬華雄》中的關羽是一位出身貧寒職位普通的弓馬手挑戰庸碌無能的敵軍 大將,以雷霆萬鈞之勢制敵於瞬間的英雄形象;而《單刀會》中則是一位威武不屈、赴湯蹈火、不辱使命的關將軍;《刮骨療毒》中則 表現了他以驚人的毅力在談笑風生中戰勝了無與倫比的痛楚。這些文學作品中的關羽形 象遠遠超越了各類呆板造作、不知所云的武聖人形象,其剛毅果敢、義不容辭的形象對 於黎民百姓具有難以抵擋的感召力,只要是供奉關將軍的寺廟,其香火之旺,連孔聖人 都望塵莫及。「關公廟貌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除了帝王的不斷加封認證,民眾 的喜愛與期許也是關羽封神之路的良基。
關羽一路平步青雲,再也沒能離開天界,萬曆二十二年,應道士張元濟之請,關羽再一 次加官晉爵為帝,廟曰英烈,北京城正陽門外西側關帝廟自洪武二十年(1388)建成以 來,始終香火旺盛,北京城一直流傳着「靈簽第一推關廟,更向前門洞里求」的說法。 其實,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九座甕城內均建有廟宇,除德勝門、安定門是供奉真武大帝 外,其余均供奉關帝,但惟以正陽門的關帝廟規模最大,與東側之觀音殿佈局對稱,加 之紫禁城內的欽安殿,形成明清時期紫禁城中軸線上重要的宗教祭祀格局。(圖片8) 萬曆四十二年,關帝又被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從此關羽便正 式成為經皇家確認的儒釋道三教共尊的帝君大神,即便在清朝政權建立之後,關帝信 仰亦未因異族統治而受絲毫影響,反而更受推崇;清順治九年(1652),清廷更是敕 封其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加封‘靈佑’,到光緒五年 (1879)時,關帝的封號已多達22字。
然而,略顯諷刺的是,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給修《四庫全書》的館臣們特下了一 道諭旨:「夫以神之義烈忠誠,海內咸知敬祀,而正史猶存舊謚,隱寓譏評,非所以傳 信萬世也。今當抄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謚,應改為忠義。」而 此處所指之譏評恰是指關羽死後被蜀漢後主劉禪謚封的壯繆侯之‘壯繆’二字。其實, ‘繆’通‘穆’,明代學者郎瑛(1487—1566)在《七修類稿》中早已辨明:「……壯 為克亂不遂,穆為執意布德,此非神之行乎?」這一早已被人遺忘的明人補注不恰好 是對於關羽這一形象最精准的提煉,偉大如‘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亦難免顧此失彼。
圖片7 銅真武大帝 明永樂 高186cm 湖北武當山金頂殿內
隨着關羽封神運動巔峰的到來,上 自帝王,下至百姓,士農工商,三 教九流,乃至清代三合會、哥老會 等會黨,都本着為我所用之目的成 為崇拜關帝的信徒,連京劇班中關 帝的演員在上場之前都要保持肅穆 的狀態,帶著虔誠和崇敬完成特定 的儀式方可登台,這時的關帝離我 們漸行漸遠,明人講‘慣看秋月春 風’,大體也是因為再難有如此的 逸氣英風了吧。
圖片8 北京城正陽門外舊影 西側為關帝廟 東側為觀音廟 建於明代萬曆年間
此時再回看此尊明早期御製漆金彩繪銅關帝坐像,關帝頭戴龍冠,金面豐頤,丹鳳眼,臥蠶眉,五綹美髯,俊朗不凡;呈武士端坐,鎧 甲外披龍袍,一手輕捻鬍鬚,一手置於腿上,紋飾刻畫精准,軀體結構完美,塑像線條流暢而華美,給人以氣勢如虹、威震天下之感, 確有明代早期國運昌隆國力強盛之相,為現存已知關帝形象中體量最大、藝術性最佳之雕塑作品,加之品相完好,且來源清晰、流傳有 序,實為當之無愧的曠世傑作。
關羽的神號
朝代
皇帝(年號)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甯元年(1102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義勇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文宗 天曆元年(1328年)
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
明
明憲宗 成化三年(1467年)
協天護國忠義帝
明
明神宗 萬曆十年(1582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重頒萬曆四十二年封)
明
明熹宗 天啟四年(1624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忠義神武靈祐仁勇關聖大帝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護國關聖大帝
清
清文宗 咸豐三年(1853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
清
清文宗 咸豐四年(1854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關聖大帝
清
清文宗 咸豐五年(1855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關聖大帝
清
清穆宗 同治九年(1870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清
清德宗 光緒五年(1879年)
帝代帝王對關羽的封號
3509
清雍正
A COPPER-RED GLAZED STEM BOWL
祭紅釉高足碗
YONGZHENG PERIOD, 1723-1735
「大清雍正年製」款
PROVENANCE
來源
1.Christie’s Hong Kong, 1-2 October 1991, lot.1059 2.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FR266
1.佳士得香港,1991年10月1-2日,編號1059 2.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FR266
H 13.2cm D 18.2cm
HK$ 300,000 - 400,000 US$ 38,000 - 51,000 碗高足斜腹,碗壁逐漸外撇,器形華貴典雅。通體施霽紅釉,釉質
類似藏品,參考《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
溫潤,純淨無瑕,亮麗勻淨。足內壁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楷
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年,頁104,圖42。《宮廷珍藏-中國清代
書款。此碗色彩勻淨絢麗,紅豔鮮明而不失沉穩,口沿及高足底部
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197。
留一淺白釉,紅白過渡自然,極富永樂時期的韻味。 高足碗又稱靶杯,盛於元代,為草原民族的特色用具,明清沿襲此 造型,主要用於賞賜蒙藏上層。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
The stem cup is covered with a dark strawberry red glaze on the exterior, stopping short at the rim and base. The inner footrim of the cup is marked with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blue.
雍正十年(1732)二月二十二日,「內大臣海望奉上諭:可將霽 紅、霽青、黃色、白色高足靶碗每樣燒造些,厚些的亦燒造些,以 備用賞蒙古王用。欽此」。由此可知,雍正皇帝十分重視霽紅釉燒 造,對於提高其品質曾親自下旨。
3509(Mark)
竹月堂舊藏 ©《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圖42
「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 成異色者……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稗史匯編》
3510
清乾隆
A 'FLAMBE' GLAZED BOTTLE VASE
窯變釉長頸膽式瓶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大清乾隆年製」款
PROVENANCE
來源
1. Christie’s New York, 21 March 2002, lot.238 2.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113,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1. 佳士得紐約,2002年3月21日,編號238 2.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113
LITERATURE
出版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頁252,編號96
展覽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編號96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 Poly Art Museum, 2018, pp252, no.96
EXHIBITED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Poly Art Museum, 2018, no.96
H 47.3cm
HK$ 1,500,000 - 2,000,000 US$ 192,000 - 256,000
瓶直口,細長頸,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懸膽,故名「膽式 瓶」。器形端莊大方,較之同時代作品,頸部更為挺立超拔,線條 更為細膩流暢,充滿上沖的動感。通體施窯變釉,難得的是作品較 常見的窯變玫瑰紅釉不同,其釉色窯變為天青釉、天藍釉相間,鮮 豔奪目,巧若天成。口唇因釉料垂流自然顯出一圈牙黃,對比相 宜,奇趣盎然,妙得宋鈞釉神韻。瓶內壁施白釉,色澤典雅含蓄,
The vase is potted in elegant pear-shaped form that supported on a slightly splayed foot, then gently rising to a tall tubular neck. The vase is covered with a rich purplish-raspberry glaze feathered with milky-blue, draining from the rim leaving a cream coloured band, suffused overall with a network of fine glaze crackles. The base is incised with a six-character seal mark.
底釉斑駁自然。底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3510(Base)
清代盛世帝王對顏色釉的關切喜愛,乾隆時期御窯廠燒造各式 顏色釉之中,最為常見者是霽紅和霽藍,燒製技術相對穩定。 而由於燒製困難,窯變釉之例頗為罕見。此器為乾隆朝窯變釉 經典代表之作,可考之例不為多見。南京博物院典藏,清宮舊 藏清乾隆窯變釉瓶,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 上海,2003年,圖版345。另見一例,懷海堂收藏,展於《機 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 港,2007 年,圖版68。 參考拍賣二例,售於香港蘇富比1993年4月27日,編號84, 繼售於2011年4月8日,編號3027。另一例售於佳士得紐 約,2015年9月17日,編號2165。本品與上述例者,器形相 似,僅釉色存在差異。 窯變釉為雍正時期創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唐英瓷務年譜長 編》中記載,唐英於雍正七年三月,「派廠署幕友吳蕘圃調查 鈞窯器釉料配製方法」,成功燒製出這一品種,並多次奉命燒 造,足見皇帝對窯變釉的偏愛。窯變釉即器物在窯內燒成時, 由於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後呈現 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於其出現出於偶然,形態特別,人們 又不知其原理,只知於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之為「窯 變」,俗語有「窯變無雙」,謂其變化莫測,獨一無二。窯變 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出現窯變 曾被視為不祥,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往往被砸碎。久之, 反而發現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雲霞,或如春花秋雲,或如大 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
清乾隆 八年 陶冶圖冊(局部) 「琢器造坯」 私人收藏 ©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窯變釉膽式瓶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
「絮落花飛春已暮,幾欲留青春不住。離筳黯黯趁 春開,春風引客均州路。」
《春暮送吳堯圃之均州》唐英
3511
清乾隆
A 'ROBIN'S EGG' GLAZED VASE, MEIPING
爐鈞釉梅瓶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大清乾隆年製」款
PROVENANCE
來源
1. Sotheby’s London, 10 December 1991, lot.293 2. Sotheby’s Hong Kong, 1 May 2001, lot.520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77,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1. 倫敦蘇富比,1991年12月10日,編號293 2. 香港蘇富比,2001年5月1日,編號520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77
出版 1. Giuseppe Eskenazi 及 Hajni Elias,《埃斯肯納齊中國藝術品經眼 錄》,倫敦,2012年,頁351,圖版434 2.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頁264,編號101
展覽 《大樸尚簡─ 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編號101
LITERATURE 1. Giuseppe Eskenazi and Hjni Elias, 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 , London, 2012, p.351. pl. 434 2.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 Poly Art Museum, 2018, pp264, no.101
EXHIBITED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Poly Art Museum, 2018, no.101
H 33.8cm
HK$ 3,000,000 - 4,000,000 US$ 384,000 - 512,000 此梅瓶尺寸碩大,不為多見。瓶小口,唇微撇,短頸,豐肩,腹部 下斂,瓶體修長,精美雅致。梅瓶線條流暢,極為典雅。其通體施 爐鈞釉,均勻純淨,淡雅光潔。足內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 篆書款識。 本瓶獨特之處,在於其碩大尺寸,高近34公分。翻閱海內外公私收 藏資料,未見其他大尺寸爐鈞釉梅瓶之例。如此大尺寸之乾隆單色
The vase is well potted with high swelling shoulders rising from a gently spreading foot, that all below the short waisted neck with lipped rim. The vase is covered overall in a striking rich mottled blue and turquoise glaze running in cascades down the sides, the countersunk base is glazed over the incised six-character Qianlong mark.
釉梅瓶,亦不為多見。霽藍釉之例,高35公分,售於佳士得香港, 2010年12月1日,編號2971。天青釉之例,高32.3公分,售於香港 蘇富比,2011年4月8日,編號3004。仿汝釉之例,高35.2公分, 售於北京中漢,2013年6月17日,編號150。窯變釉之例,高34公 分,售於北京誠軒,2016年5月15日,編號838。本品為傳世兩例 乾隆御窯爐鈞釉梅瓶中尺寸最大一例。
3511(Mark)
本品出版於 Giuseppe Eskenazi 及 Hajni Elias,《埃斯肯納齊中國藝 術品經眼錄》,倫敦,2012年,頁351,圖版434
3512
清雍正
A 'ROBIN'S EGG' GLAZED BOTTLE VASE
爐鈞釉弦紋鼓釘洗口瓶
YONGZHENG PERIOD, 1723-1735
來源
PROVENANCE
1. 日本關西私人舊藏 2. 佳士得香港,2004年11月1日,編號807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261
1. Private Japanese Collection, Kansai 2. Christie’s Hong Kong, 1 November 2004, lot.807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261,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H 37.5cm
HK$ 1,000,000 - 1,500,000 US$ 128,000 - 192,000 從傳世爐鈞釉器看,雍正爐鈞釉器有玉壺春瓶、缽、缸、天球瓶、
紅釉為裝飾,但其形制中,盤口、頸部的兩道弦紋,豐肩與足部的
燈籠尊、錐把瓶、如意耳葫蘆瓶、紙槌瓶、花盆、蓮蓬口長頸瓶
形態線條處理,與本件拍品同出一轍,並在底部落有「大清雍正年
等,此件為長頸盤口,且飾有鼓釘紋飾者相對較為罕見。本品外形
製」款識。另見一年份為18世紀且尺寸較小之例,同樣飾有七個鼓
端莊,紅紫交融之色散布遍體,時代特徵一如古人所言,色澤深沉
釘紋,售於倫敦蘇富比,1989年6月13日,編號336。綜上所述,
瑰麗,氣度非凡。此獨雍正一朝特有,除乾隆初期個別器物延續紅
此件拍品應當知為一件無款官窯。此件作品以釉、形取勝,造型取
點外,往後再不復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釉面中藍與紅二色,
之李唐風格,故端雅聖潔精氣廣聚,是雍正顏色釉中的絕世佳器。
在垂流中變化萬千,交融呈一體。釉中諸色渾融交錯,迷離迤邐, 妙不可言。此件雖無款,但亦可判定為一難得無款官窯器。 本拍品原型可參考隋青釉四系盤口瓶,故宮博物院,錄於《故宮博 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晉唐瓷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頁73, 圖版67。翻閱各大公私收藏,同類藏品極為少有。參考一件清雍 正爐鈞釉弦紋洗口瓶,北京保利2013年6月4日,編號7560。此件 無論從裝飾風格,與器型線條皆與本件拍品極為相近;另一件可供
The vase is well potted with a globular body moulded around the shoulder with seven bosses below a stepped band. Supporting the tall waisted neck encircled mid-way by double bow-strings and surmounted by a galleried mouth rim, the vase is all raised on a spreading domed foot. The vase is covered in thick and unctuous glaze of evenly streaky lavender and turquoise tones, base and interior of the neck.
參考的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祭紅釉長頸盤口瓶,此件雖以祭
3512(Base)
隋 青釉四系盤口瓶 ©故宮博物院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宋徽宗 趙佶
3513
清乾隆
A VERY FINE RU -TYPE BOTTLE VASE
仿汝天青釉撇口長頸瓶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大清乾隆年製」款
PROVENANCE
來源
1. Acquired in China, 1886 2. Christie's New York, 21 March 2002, lot 237 3.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 4. Sotheby’s Hong Kong, 5 October 2011, lot.1930 5.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SO468
1. 1886年購於中國 2. 佳士得紐約,2002年3月21日,編號237 3. 重要私人藏家舊藏 4.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編號1930 5.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SO468
LITERATURE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 Poly Art Museum, 2018, pp184, no.67
出版 《大樸尚簡─ 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頁184,編號67
展覽
EXHIBITED 1. City Museum of St. Louis, 1911-1943/44 (on loan) 2.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Poly Art Museum, 2018, no.67
1. 聖路易城市博物館,1911-1934/44年(借展) 2.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編號67
H 37.3cm
HK$ 3,500,000 - 4,500,000 US$ 448,000 - 576,000 本品器型規整,口部略外撇,細長頸,豐肩,腹部渾圓,呈球形,
乾隆時期創作了不少類似風格的撇口賞瓶,如窯變釉、天青釉、爐
圈足外撇,整體器形近似「賞瓶」而線條更加秀逸。全器通體施仿
鈞釉等。玫茵堂藏窯變釉例,錄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
汝釉,釉質潤澤平淨,色澤沈穩靜穆,富有天然韻致,尤顯大氣雅
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812。一仿汝釉例,售於香港蘇
致、風韻雋永,堪為陳設佳器。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
富比,2004年4月25日,編號258。仇炎之藏霽藍釉例,售於香港
三行篆書款,且為典型乾隆早期寫法,應出自唐英之作。
蘇富比,1980年11月25日,編號84。另見一天藍釉例,佳士得紐
此瓶若用於插花,其法一如郎世寧的《聚瑞圖軸》所繪,各式花卉 直接插入瓶口內,不需要銅膽,因此它只能適合春夏秋三季瓶花之 需。「合困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此為當年乾隆皇帝為 宋汝窯粉青槌瓶所寫的贊賦之句,認為釉色瑩潤秀美的汝釉瓶,放 在書齋案頭即使不插花亦能予人無限之美感。
約,2002年3月31日,編號237,後售於北京保利,2008年5月30 日,編號2023。
The present vase is superbly potted with a slightly compressed globular body springing from a flared foot. It is decorated gracefully with a slender waisted neck.
3513(Base)
「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 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屯三山上廣、中 狹、下方,皆如工制。」
《拾遺記》東晉 王嘉
〇
3514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子孫萬代」圖葫蘆瓶
A FINE AND VERY RARE CELADON DOUBLE GOURD VASE
「大清乾隆年製」款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來源
PROVENANCE
1. 佳士得香港,1990年3月20日,編號617B 2. 佳士得香港,1993年3月22-23日,編號780 3. 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編號1522 4.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SO406
1. Christie's Hong Kong, 20 March 1990, lot 617B 2. Christie's Hong Kong, 22-23 March 1993, lot 780 3. Sotheby’s Hong Kong, 10 April 2006, lot.1522 4.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SO406
出版
LITERATURE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頁164-165,編號60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 Poly Art Museum, 2018, pp164-165, no.60
展覽
EXHIBITED
《大樸尚簡─ 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8 年,編號60
Pure And Natural: Special Exhibition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Porcelains, Poly Art Museum, 2018, no.60
H 31.3cm
HK$ 20,000,000 - 26,000,000 US$ 2,560,000 - 3,320,000 瓶呈葫蘆式樣,小口,短頸,束腰,臥足,造型飽滿,端莊大氣。 葫蘆瓶通體內外滿施粉青釉,釉面勻淨光澤,釉汁肥腴,釉質細 膩,與玉質之瑩潤如脂殊無二致,光華內蘊,臻於純美。外壁模印 淺浮雕纏枝葫蘆紋,其枝蔓疏朗有致,佈局之妙,獨見匠心。剔刻 精湛細緻,富具立體感,所施粉青一色,溫潤厚腴,秀美天成,淡 淡的嫩翠色,予人無限嬌美之感。外底處模印「大清乾隆年製」六
The vase is potted in bulbous form rising from an unglazed footring to a flared mouth. The exterior is moulded with lush fruiting double-gourd vines amid five-pointed leaves and curling tendrils, then being evenly applied pale celadon glaze on the raised surfaces to enhance the decoration. The countersunk base was sealed with a six-character mark.
字三行篆書款。此瓶端莊秀麗,繪製技法嫺熟,紋飾密而不亂,富 有裝飾美感,為乾隆時期的典型器。
3514(Mark)
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源遠流長,《詩經.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 深」;《幽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云:「南有木,甘瓠 累之」。其中的「匏」、「壺」、「甘瓠」均指葫蘆。除實用功效外,葫蘆因 其獨有的外型與特性,又被先人賦予了許多美好寓意:葫蘆,因型似「吉」 字,讀音似「福祿」,又多籽,故自古以來便承載起人們希望吉祥如意、福祿 雙全、多子多孫的美好心願。乾隆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經濟高度繁榮,祈禱吉 祥富足也因此成了當時社會藝術的主流,以葫蘆為題材的各式宮廷陳設亦應運 而生,即為這一時期下的產物。 葫蘆器形象徵多產多福,繁葉枝藤及帶斑葫蘆圖紋,更強調其吉祥寓意。葫蘆 之圓潤體態,子核豐富,使其自然成為多產多子之象徵。細長瓜藤更代表子嗣 綿延無盡,代表子孫萬代。葫蘆乃八仙之一李鐵拐之法寶,是以葫蘆亦與道教 密不可分。參考數例,日本川崎家族收藏清乾隆琺瑯嵌玉大吉葫蘆瓶,售於 北京保利,2009年11月24日,編號3274。此瓶為一件宮廷節慶之時的陳設器 物,取葫蘆形,集玉作、琺瑯作、木作等造辦處百工諸技於一身的精品,體型 碩大,工藝講究。英國亞瑟王子舊藏,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子孫萬代」圖葫 蘆瓶一對,售於香港蘇富比,2012年10月9日,編號3031。此器取葫蘆形,上 作葫蘆枝藤,通體以各色琺瑯料填入,飾以繁葉枝藤,白花綠葉,瓜果纍纍, 寓意甚佳。 另見一例,Patricia Kluge收藏清乾隆御製銅鎏金轉花轉水法大吉葫蘆鐘,售於 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編號7232。此鐘為明末清初時期中西文化交匯的 重要佐證,當時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傳教士利瑪竇、羅堅明等人為了向皇 帝獻禮,特意揉合中國傳統題材,使用大吉葫蘆紋飾於來自西方發明的自鳴鐘 上。此鐘上方飾銅鎏金嵌寶石大吉葫蘆,腹部中間的各式轉花。隨著報時報刻 的音樂響起,葫蘆上的轉花亦在樂曲中悠然旋轉,令人目不暇接。
清乾隆 琺瑯嵌玉大吉葫蘆瓶 日本川崎家族藏 北京保利,2009年11月24日, 編號3274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瑯「子孫萬代」 圖葫蘆瓶一對 英國亞瑟王子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2年10月9日, 編號3031
清乾隆 御製銅鎏金轉花轉水法 大吉葫蘆鐘 Patricia Kluge收藏 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 編號7232
葫蘆無疑可列入中華文明最常見的吉祥形象,有其多方面原因。葫蘆多子,一棵葫 蘆可長出近百小葫蘆,有「葫蘆百子」之稱,象徵後代繁衍。兼因瓜瓞虅蔓相纏, 「蔓帶」諧音萬代,有瓜瓞綿綿,子孫萬代之意。葫蘆諧音福祿,其外形似吉字, 葫蘆瓶又有「大吉瓶」之稱。道家認為葫蘆內另有天地,是神仙洞府之所在,把理 想的仙境稱為「壺天」,常以葫蘆象徵煉就內外丹藥的鼎爐,並視其為儲存丹藥的 理想器皿,葫蘆自然成為道家法器。八仙中鐵拐李以葫蘆作藥壺,懸壺濟世;葫蘆 的各種法力人所共知,《西遊記》中也有所體現。佛塔頂部的塔剎,多有葫蘆形,佛 教盛放舍利子的容器,也見葫蘆瓶。 從宮廷到民間,葫蘆被視為求吉護身、闢邪祛祟的法寶。清代《雍正道裝雙圓一氣 圖》中,雍正皇帝身著道裝與道士交談,其前方即為一葫蘆,仙氣繚繞。歷代以葫 蘆為造型或裝飾的器物極多,到清代葫蘆題材在皇家壽誕等慶典中更是必不可少, 瓷、玉、銅胎琺瑯葫蘆瓶上裝飾葫蘆紋的也並不少見。就以陶瓷而言,從新石器時 代到清代至今,遍佈中國各地的名窯,多有製作陶瓷葫蘆瓶。嘉靖皇帝好黃老之 道,葫蘆瓶尤為盛行,嘉靖26年(1547)景德鎮供禦宮廷的瓷器中,就包括「青花 白瓷葫蘆一萬」。
清乾隆 青花蝙蝠紋葫蘆瓶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 大系.青花釉裡紅(下)》
元 青花纏枝福祿萬代大葫蘆瓶 (亞歷山大瓶) 北京保利,2018年6月19日,編號5141
清乾隆 醬地粉彩描金瓜瓞綿綿葫 蘆式雙繫鼻煙壺 J.R. Watkins孫女Mariel King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7年4月5日, 編號3109
「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下途歸石門舊居》 唐 李白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 ©香港蘇富比,2014年10月8日,編號3901 「大清乾隆年製」刻款 成交價HKD 94,200,000
清乾隆 豆青釉浮雕瑞蝠雙魚「百壽」圖如意耳瓶 ©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202 「大清乾隆年製」刻款 成交價HKD 88,600,000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子孫萬代」圖葫蘆瓶 「大清乾隆年製」刻款 (本品)
參考香港私人收藏,清乾隆粉青釉浮雕「子孫萬代」圖葫蘆瓶一 對,曾展出於敏求精舍展覽,著錄於《明清一色釉瓷》,香港藝 術博物館,香港,1977年,編號76。本品之原型,可參考William Cleverley Alexander (1840-1916)收藏,元代青花纏枝「福祿萬 代」大葫蘆瓶(「亞歷山大瓶」),後售於北京保利,2018年6月19 日,編號5141。本品甚為罕見,綜觀各大公私收藏機構所藏,參 考之例不多。另見清宮舊藏,清乾隆青花蝙蝠紋葫蘆瓶,錄於《故 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香港,2000 年,圖版129。 遠觀雖然一色,但其上實有微妙變化,例如折角處、花紋轉折處均 有深淺色差,但又極富有「秩序感」,這些都是單色釉的魅力所 在。「青釉」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宋代青瓷影 響後世近千年,其中以官、汝、龍泉窯燒製最為出色,他們同時又 追求玉質感,更是宋代美學的基調。這類器物成為元、明兩朝鑒賞 家收藏目標,也是清代皇帝的珍愛。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子孫萬代」圖葫蘆瓶一對 ©敏求精舍《明清一色釉瓷》,編號76
「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飲流齋說瓷· 概說第一》
3515
清雍正
A LARGE CELADON 'DRAGON' DISH
粉青釉淺浮雕雲龍紋折沿盤
YONGZHENG PERIOD, 1723-1735
「大清雍正年製」款
PROVENANCE
來源
1. Alice Boney, 1956 2. Sotheby’s New York, 23-24 March 1998, lot.657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12,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1. 紐約龐耐女士舊藏,1956年 2. 紐約蘇富比,1998年3月23-24日,編號657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12
D 46.8cm
HK$ 2,800,000 - 3,500,000 US$ 358,000 - 448,000 拍品通體滿施粉青釉,盤心圈內模印雲龍紋,一螭龍遨遊於雲叉海
粉青釉是清代青色釉瓷的一種,其色調勻淨明潔,釉面細膩光潤,
之間,狀甚威武。盤外壁模印兩周蓮瓣紋,層層疊疊。底以青花書
為雍正朝經典品種之一。清代青釉器的燒造肇始於康熙,極盛於雍
「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整體圖案佈局整齊,印花手法
乾,雍正青釉根據釉色深淺不同可分為豆青、冬青、粉青三個品
精湛細緻,龍紋細節處刻畫惟妙惟肖,極具立體感,紋飾清晰程度
種,豆青色最重,冬青次之,粉青最淺,三個品種中以粉青品級最
仿佛織繡一般,再搭配華美淡雅的粉青釉,超凡脫俗,驚豔華貴。
高。雍正粉青釉以光素器為多,印花、刻花少見,且多為盤、洗等
全器釉色淡雅脫俗,圖案繁縟卻刻劃工整,具有典型雍正朝紋飾特
小件器,大盤器形極為罕見。
徵,應為當時宮廷祝賀壽誕之用品。 參考清雍正粉青釉浮雕「趕珠雲龍」紋折沿盤,推斷與本拍品同一 時期燒製,售於香港蘇富比,2008年10月8日,編號2526。另見二 例,錄於《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市政局,1987年, 上冊,圖157,及下冊,頁224,圖157。
The dish is potted with short tapering foot rising to the rounded sides and everted rim. The exterior is moulded with overlapping lotus petals and the interior moulded in relief with a dragon flying amongst cloud and flame scrolls. The dish is covered in an even pale celadon glaze, with the base marked with a six-character Yongzheng seal mark.
愛麗絲-龐耐及安思遠、Masahiro
3515(Mark)
3516
清乾隆 青花胭脂紅彩龍紋盤一對
A PAIR OF BLUE AND WHITE WITH PINKENAMELED ‘DRAGON’ DISHES
「大清乾隆年製」款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來源
PROVENANCE
1. 倫敦蘇富比,1972年2月29日,編號264 2. 紐約蘇富比,2009年9月16日,編號280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379
1. Sotheby's London, 29 February 1972, lot 264 2. Sotheby’s New York, 16 September 2009, lot.280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379,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D 15.6cm
HK$ 600,000 - 800,000 US$ 76,000 - 102,000 此盤為一對,造型規矩,敞口弧腹,下承圈足。盤心以胭脂紅料繪
料須摻黃金才能發色鮮豔,因而成本十分昂貴,為乾隆時期重要的
雲龍戲珠圖案,龍在雲間翻舞,騰空舞動,飄逸動人,周飾祥雲伴
宮廷陳設佳品。
其左右,龍身矯健,龍爪鋒利,氣勢逼人。內壁口沿繪以青花繪一 周如意雲紋,青花豔麗明快,胭脂紅料嬌嫩鮮亮,典雅精緻,胎釉 俱佳,此盤筆風酣暢,形制規整,底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 篆書款,筆道峭勁。
翻閱收藏記錄,以青花胭脂紅料繪龍紋的器物不為多見。比較一清 宮舊藏之例,清乾隆青花胭脂紅彩九龍紋梅瓶,錄於《故宮博物 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香港,2000年,圖版 232。另見一例,飾青花胭脂紅料蝠壽紋,錄著並展覽於《青花磁
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由荷蘭人凱西亞所發明,約於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後被稱為「洋紅」。此前較長一 段時期內我國的釉上紅彩只有一種稱為礬紅(鐵紅)的彩料,因此 胭脂紅的引進對釉上紅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胭脂彩作為 最早的琺瑯彩顏色之一,到雍正、乾隆時期方才得以國產。根據清 宮檔案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景德鎮御窯廠燒制成功胭 脂彩,唐英與陶成記事碑中將其命名為「新製西洋紫色」。它是一
器展》,松屋銀座,東京,1988年,編號87。
Both dishes are painted to the interior with puce enamel featuring a large sinuous dragon curled around a 'flaming pearl' and surrounding by flames, bordered by underglaze-blue ruyi-head cloud lappets below the rim. The reverse is both decorated in underglaze-blue with five bats carrying beribboned objects.
種低溫色釉,以釉料中含金量的多寡可以控制呈色的濃淡,含金量 越高,胭脂色越濃。故有胭脂水、胭脂紅、胭脂紫之分。由於此釉
3516(Mark)
清乾隆 青花胭脂紅彩九龍紋梅瓶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
「四月初八日:內大臣海望奉旨:著照此青雲白地釉裡紅 馬褂瓶畫樣,交江西唐英燒造幾件送來。欽此。」
《乾隆七年·清宮內府造辦處活計檔》
〇
3517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海水龍紋抱月瓶
A BLUE AND WHITE AND COPPER RED 'DRAGON' MOONFLASK
「大清乾隆年製」款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來源
PROVENANCE
1. 歐洲私人收藏,1960年代購於歐洲 2. 香港蘇富比,2009年4月8日,玲瓏八寶-歐洲私人收藏清宮御瓷,編 號1605 3. 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359
1.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Europe in the 1960s 2. Sotheby’s Hong Kong, 8 April 2009, lot.1605 3.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EK359,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出版 R.P. Marchant,<Some Interesting Pieces of Marked Ch'ing Porcelain>, 《香港東方陶瓷學會會刊》,第3期,1977-8年,頁50-53
LITERATURE R.P. Marchant, 'Some Interesting Pieces of Marked Ch'ing Porcelain ', Bulletin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 no. 3, 1977-8, pls 50-53.
H 38.7cm
HK$ 22,000,000 - 32,000,000 US$ 2,820,000 - 4,102,000 本品造型優雅雋秀,直口短頸,左右附飾二耳,玲瓏別致,釉質溫 潤瑩白,器身前後均繪飾立龍海水紋,以青花繪祥雲與浪濤,層次 清晰,尤見浪濤動感強烈,以釉裡紅繪畫正面立龍,巧綴青花點 睛,其雄碩遒勁,威儀橫貫,氣奪千里。所施釉裡紅一色妍麗,发 色於市場流通中為極上品,含蓄之美宛如佳人初醉,與青花明快鮮 亮之色,相互輝映。底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本品 由香港蘇富比,2009年4月8日釋出,玲瓏八寶-歐洲私人收藏清宮 御瓷,編號1605,成交價港幣14,000,000。
3517(Mark)
The moonflask is potted with a flattened globular form supporting on a short straight foot. It is superbly and deftly painted on each side in soft ruby tones of copper-red with a ferocious full-faced dragon. The scaly five-clawed beast is framed by flaring horns and long flowing mane above furrowed brows and piercing blue eyes, entwining a central 'flaming pearl' amid a scatter of vaporous clouds and leaping above turbulent rolling waves accented with foaming crests. The shoulder is flanked by a pair of handles decorating with a band of underglaze-blue spirals, reaching up to a straight neck with underglaze-blue bands below the rim. The base is inscribed with the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blue.
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太極八卦紋萊菔尊 ©香港蘇富比,2009年4月8日,編號1602,成交價HKD 9,020,000 與本拍品為同一歐洲私人收藏專場拍出, 後由佳士得香港,2017年11月29日釋出,編號2908, 成交價HKD 24,100,000
參考一清宮舊藏,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上海,2000年,圖版232。 另有一對例,陳列於重華宮翠雲館,載於《明清室內陳設》,北京,2008年,圖103。另見Norton 珍藏 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63年11月5日,編號203,現藏新南威爾士州立美術館,曾展於《Chinese Ceramics》,新南威爾士州立美術館,雪梨,1965年,編號116。香港藝術館亦藏一器,展於《清瓷薈錦: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陶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4年,編號66。尚有一例為徐展堂博士收藏,錄於《徐 氏藝術館:陶瓷篇IV.清代》,香港,1995年,圖版84。 此類乾隆青花釉裏紅扁壺,英國鐵路基金會曾藏一例,二度售於香港蘇富比,1975年11月17日,編號221, 1989年5月16日,編號37,後於1996年11月3日售於香港佳士得,編號776。另見一Eskenazi珍藏,售於香 港蘇富比2015年10月7日,編號3633。 對比檔案和傳世實物,清檔所載「青雲白地釉裡紅馬掛瓶」所見式樣有二:一為直口,器形圓碩,繪釉裡紅 正面立龍;一為撇口,器形修長挺拔,繪飾釉裡紅側面立龍。二者皆存世稀少,本品屬前者式樣。直口短 頸,左右附飾二如意形耳,扁圓腹,圈足,造型玲瓏別致,器身前後均繪飾立龍海水紋,以青花繪祥雲與波 濤,以釉裡紅繪畫正面立龍火珠紋,並巧綴青花點睛。龍體雄碩遒勁,姿態威猛大氣,海浪祥雲於旁烘托, 頗具橫空出世之氣概。所施青花與釉裡紅一色皆秀美自然,各見精彩。在清宮日常生活中,此瓶既可作為典 雅的陳設瓷器,亦屬上品花器,供插花之用,一如清宮舊藏《嘉慶行樂圖》所繪釉裡紅扁壺,置於庭院案桌 之上,插以春花二枝,逸致畢現。 此式扁瓶系受西亞文化啟迪而出現的器形,肇始流行於永宣時期,後雍正、乾隆二朝御瓷對其均有摹制與化 裁,在清宮的正式名稱為馬掛瓶。其形典雅尊貴,透出皇家獨有的氣派,深為乾隆皇帝喜歡,多次諭旨唐英 為之燒製,存世所見品類繁多,可見當年燒造之盛。目前檢視檔案,乾隆朝關於馬掛瓶燒制的最早記錄是在 乾隆二年。據《乾隆二年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之「記事檔」載,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乾隆皇帝諭旨江西 御窯廠要仿燒一大批名窯古瓷,其中就專門吩咐唐英「再將小些寶月瓶、馬掛瓶各樣釉水花樣燒造。」往後 的檔案尚見,乾隆三年五月初六日的「五彩馬掛瓶」和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的「宣窯青花放大馬掛瓶」等 燒造記載。 運用釉裡紅裝飾馬掛瓶是乾隆朝的一項創新,充分反映了乾隆皇帝對馬掛瓶的製作尤為留心,對於釉裡紅紋 飾的燒成效果,乾隆皇帝曾主動提出明確的要求——務要花紋清真。據《唐英奏摺六十二號》記載:「竊奴 才在京時十月二十五日,太監胡世傑交出釉裡紅馬掛瓶一件,畫樣一張,傳旨看明瓷瓶釉色,照紙樣花紋燒 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真。並將古瓷樣式好者揀選幾種,亦燒造釉裡紅顏色,俱寫乾隆款送來呈覽。欽遵 奴才看明釉色,祗領紙樣,恭捧到關,即遵旨揀選古瓷、畫樣內好者數種,一併交窯廠協造葆廣等敬謹燒 造,並諭俱造釉裡紅顏色務要花紋清真,釉水肥潤,顏色鮮明。俟造得時奴才揀選送京恭呈御覽。」
3517(another view)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海水龍紋抱月瓶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
鴻禧美術館舊藏 ©《鴻禧美術館—中國歷代陶瓷選集》圖159
Captain C.Oswald Liddell舊藏, Mount Trust蒙特信託舊藏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雲龍紋扁壺 ©香港徐展堂「在望山莊」舊藏
陳良槐家族舊藏 ©中國嘉德,2011年11月13日,編號3216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雲龍紋扁壺 ©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 Sotheby's
7TH FLOOR, ONE PACIFIC PLACE, 88 QUEENSWAY, ADMIRALTY, HONG KONG • 香港金鐘金鐘道 88 號太古廣場 1 期 7 樓 • +852 2303 9899